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合集下载

实验七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验七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结构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
物质交换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血液循环,氧气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 到全身各组织,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通过血液循环,维持了体内水、电解质平 衡和酸碱平衡,确保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体温调节
免疫防御
通过血液循环,将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温 暖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有助于维持体 温的恒定。
实验结果展示
实验数据表格
表格中展示了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 、血压、心率等基本信息,以及实验 过程中采集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
图表展示
通过图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如柱状 图、折线图等,便于直观地观察实验 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实验对象的 心血管活动差异,以及心血管活动与 神经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体液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机制 之一。血管紧张素Ⅱ能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肌收 缩力增强等效应,从而升高血压。
02 03
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肾上腺素能受体是介导儿茶酚胺类递质发挥效应的主要受 体之一。不同类型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血管活动的效应 不同,例如β受体兴奋时,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增强等效应;α受体兴奋时,可引起血管收缩等效应。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这些反应主 要是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实现的。
神经调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与自 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0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 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3. 探讨不同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实验对象:家兔,体重2-4kg左右。

实验材料:1. 20%氨基甲酸乙酯;2. 0.9%NaCl;3. 肝素;4. 1:10000去甲肾上腺素;5. 1:10000肾上腺素;6. 1:100000乙酰胆碱;7. 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8. 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

三、实验步骤1. 麻醉:使用20%氨基甲酸乙酯对家兔进行麻醉。

2. 气管插管:进行气管插管,确保实验过程中家兔能够呼吸。

3. 分离神经与血管: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4. 动脉插管:在左侧颈总动脉插入插管,用于测量动脉血压。

5. BL-410操作:按照操作手册进行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的设置和操作。

6. 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家兔的心率、血压等指标。

四、实验内容1. 牵拉颈总动脉: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观察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记录血压变化。

2. 夹闭颈总动脉:夹闭右侧颈总动脉,观察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记录血压变化。

3.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注射0.4ml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全身血管收缩情况,记录血压变化。

4. 注射肾上腺素:注射肾上腺素,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变化,记录心输出量和血压变化。

5. 观察肌肉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观察家兔在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

五、实验结果1. 牵拉颈总动脉后,血压下降,说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

2. 夹闭颈总动脉后,血压升高,说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减弱。

3.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说明全身血管广泛收缩。

4. 注射肾上腺素后,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说明肾上腺素具有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

5. 家兔在运动时,心率和血压显著增加,说明肌肉运动可以刺激心血管活动。

心血管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调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 观察和分析心血管活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验证心血管调节的原理。

3. 掌握心血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实现的。

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心血管反射,其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重要。

体液调节主要通过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作用。

三、实验对象与材料实验对象:家兔实验材料: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20%氨基甲酸乙酯、0.9%NaCl、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

2. 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3. 左侧颈总动脉插管。

4. 使用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记录心率和血压。

5.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a. 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b.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c. 注射0.4ml去甲肾上腺素,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d. 注射肾上腺素,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e. 注射乙酰胆碱,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这是由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2.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这是由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3.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这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能够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去甲肾上腺素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力,使心率加快。

4. 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这是由于肾上腺素能够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结论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结论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结论
经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心血管活动在正常人体内是自律、协调、稳定的,其调节机制主要有神经、激素和自主神经等方面。

2. 运动会导致心率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这是由于体力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心脏和全身,因此心脏需要增加血液流量以满足需要。

3. 运动后的恢复期会导致体循环总阻力下降,这是由于血管扩张增加了全身血流量,使得血压下降。

4. 饮食和情绪会对心血管活动产生影响,如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会使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而情绪激动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

5. 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会让心率和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会使其下降,两者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心血管活动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不同的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保持身体健康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活动是与整个机体代谢的需要相适应的。

如在劳动和运动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随之加强,以增加对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

当劳动停止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

心脏血管的这种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所能完成,而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

下面分别讨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以及一些主要的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1,5节侧角(1)内,其轴突在椎旁交感神经中上行,在星状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1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这些作用分别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

2+1)增加慢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内流。

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窦房结细胞动作电2+2+位的4期Ca内流加速,故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心率增快。

由于其动作电位0期内Ca内流加快,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故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2+快。

同时,在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时Ca内流也增多。

此外,去甲肾上2+腺素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增多,故心肌收缩力加强。

+2)使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以Na为主的内流加快,故自律性加快。

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明显升高,可形成心室快速异位节律。

+3)使复极化K外流增快,从而使复极过程加速、复极相缩短,不应期相应缩短。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五、注意事项
01
思考题
0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每个项目对动脉血压分别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机制是什么?
实验结果
观察项目
心率
血压
1.牵拉颈总动脉


2.夹闭颈总动脉


3.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


4.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5.注射1:10000 Adr 0.5ml


6.注射1:10000 NE 0.5ml
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03
血管平滑肌
04
与皮肤、肾脏、胃肠道血管α1受体结合,血管收缩,
05
与骨骼肌和肝脏血管β2受体结合,血管舒张
06
肾上腺素的作用
NA
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血管平滑肌α1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广泛收缩,PR↑↑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动脉血压增高,而心率减慢。
乙酰胆碱的作用
与心肌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与血管平滑肌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掌握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熟悉哺乳动物基本手术操作。
了解直接测动脉血压方法。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的要求
先↑后↓

7.注射1:10万Ach 0.3ml


血压
01
充足的循环血量
03
外周阻力
05
动脉血压的成因:
02
心脏泵血
04
大动脉的弹性
06
讨论
减压反射
01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维持血液的循环和供应身体各个部分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以增进我们对心血管系统的理解。

实验一: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身体活动,它对心血管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

为了研究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我们选取了10名健康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在实验室内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或骑自行车。

在运动前后,我们使用心电图仪记录他们的心率,并测量他们的血压。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后,实验对象的心率明显增加,同时血压也有所上升。

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需要增加供血量来满足需求,因此心率和血压会升高。

实验结论:运动能够通过增加心率和血压来调节心血管活动,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适度的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实验二:情绪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情绪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心血管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情绪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我们选取了20名实验对象,通过观看一段悲伤的电影片段来引发他们的情绪。

在观影前后,我们测量他们的心率和血压,并记录他们的情绪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观看悲伤的电影片段后,实验对象的心率和血压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悲伤情绪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释放出更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和血压升高。

实验结论:情绪能够通过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来调节心血管活动。

负面情绪如悲伤会导致心率和血压升高,而积极的情绪则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实验三:饮食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饮食是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重要途径,它也对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饮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心血管活动调节综合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综合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综合实验报告一、引言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帮助排除代谢产物。

为了保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人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

本实验旨在研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揭示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过程。

二、实验一:心率调节心率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它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心电图仪记录参与者的心电图,并通过计算心电图上的R-R间期来确定心率。

实验分为静息和运动两个阶段,通过比较这两个阶段的心率变化,可以了解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参与者的心率为70次/分钟。

而在运动时,心率明显增加,达到了120次/分钟。

这说明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心率加快。

三、实验二:血压调节血压是指心脏收缩时对血液施加的压力。

它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血压计来测量参与者的血压,并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参与者的收缩压为120mmHg,舒张压为80mmHg,平均压为93.3mmHg。

而在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增加,达到了140mmHg,舒张压也有所增加,达到了90mmHg,平均压为110mmHg。

这说明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血压升高。

四、实验三:血管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对血液流量和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皮肤电阻仪来测量参与者的皮肤电阻,并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皮肤电阻值来了解血管的调节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参与者的皮肤电阻值为200欧姆。

而在运动时,皮肤电阻值明显下降,达到了100欧姆。

这表明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血管收缩,皮肤电阻值减小。

五、讨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对心率、血压和血管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心率和血压的升高,同时引起血管的收缩。

生理学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②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脑、唾液腺、胃肠道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的血管平滑肌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型受体 作用:血管舒张,调节局部血流量 阻断剂:阿托品
(二)心血管中枢
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神经内相对集中的 部位。
分布:从脊髓到大脑皮层
1、心血管活动的
延髓
缩血管区: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舒血管区:使血管舒张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
✓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① 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腺苷) ②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直接作用:血管收缩 间接作用:心肌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高,血管舒张 总作用:先收缩后舒张 迷走神经相反:血管先舒张后收缩
③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甲状腺激素
2. 肺 循 环
➢ 肺循环的特点 ①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② 血容量变化大 ➢ 肺循环的调节 ① 肺泡气氧分压的调节 ② 神经和体液调节
>75
切断交感神经
<75
交感、迷走神经均切断 100(自身节律)
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起源:节前纤维起源于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 支配:全身大多数血管 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α受体(强)、β2受体(弱) 作用:使血管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2、舒血管神经纤维
①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骨骼肌血管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型受体 作用:血管舒张(应急状态下增加骨骼肌血流量) 阻断剂:阿托品
NE→
心肌1受体→(+)心脏 血管受体→缩血管→动脉血压↑↑
(-)
降 压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ANGI不具有活性,ANGⅡ、Ⅲ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的 血管紧张素受体 ,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ABCD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药物治疗
01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水 平。
03
02
降血压药物
如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用于 控制血压。
03
血压和血流
01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力,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参数 之一。
02
血流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速度和方向,受到血压、血管 阻力和心脏收缩力的影响。
03
血压和血流的变化可以反映心 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过高或 过低的血压以及异常的血流都 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04
心血管活动的病理反应
详细描述
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心肌梗死 的症状包括持续的胸痛、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心肌缺 血和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
05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心钠素和内皮素
心钠素由心房分泌,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作用;内皮素则是一种强 烈的缩血管物质,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自身调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在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因 素影响的情况下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
心肌细胞的代谢产物
心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氢离子等 ,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 理 学
谢谢观看!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心血管反射
图 3-16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 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血管升压素 4)心房钠尿肽 5)前列腺素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三、 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从生命科学角度研究人体心脏生理、血管生理,以 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其大部分资料来自动 物实验。也就是说,只是把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来研究, 分析其循环功能的生物学属性。但是,人还有其社会属 性,人体的循环功能和其他生理现象一样,时刻会受到 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 理 学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足够 数量的血液,以保证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人体在不 同生理状况下,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对血流量的需 求也不同。
心血管活)血管的神经支配
3)心血管中枢 4)心血管反射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血管紧张素Ⅲ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醛固酮
保钠排钾
血 压 回 升
循环血量↑
血Na+↓ / 血K+ ↑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
颈动脉窦 舌咽神经 主动脉弓 迷走神经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神经 Ach ↑+ M受体 心脏
心交感神经
NE↓-β1受体
心脏
交感 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神经 血管平滑肌
NE↓-α受体
延髓心血管中枢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缩血管作用强,主要表现 :①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使外周阻力
增大;促进静脉收缩,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故使血压升高。②作用于交感缩血管中枢, 使其紧张性加强,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③促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 上腺素,增强交感缩血管效应,使血压升高。④与血管紧张素Ⅲ共同刺激肾上腺皮质球 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和排出钾,具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 用,使血量增多,动脉血压上升。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髓质激素及RAAS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对比
作用
肾上腺素(Adr)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
对血管的作用
临床应用
Adr+β1受体 → 心率加快 心内传导加速
心肌收缩力加强
Adr+ α受体→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血管)
Adr+β2受体→血管舒张 (心、骨骼肌血管)

循环系统-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循环系统-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前阻力血管:
微动脉:总闸门;
后微动脉:分闸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
真毛细血管
通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支
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后闸门
微循环
微循环的通路: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毛细血管通透性大,血流缓慢,交替开放,利于物质交换;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 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回到心脏。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开放时血流迅速; 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下一节 呼吸系统
组织液是指()
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
有效滤过压=()
支配心的神经有()和()
迷走神经对心的作用表现为()、(),其抑制剂是();
交感神经对心的作用表现为()、(),其抑制剂是();
大多数血管接受的神经支配为();
心、血管的中枢中,最重要的是();
The end
课堂小测验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加
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
副交感活动加强
交感活动减弱
血管活动减弱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减少
血压下降
窦弓反射(减压反射):负反馈调节
血压调节的意义及颈动脉夹闭实验
快速调节动脉血压,使其在正常范围之内保持相对稳定
A
E
D
B
C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升压素
其他
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
组织液:存在于血管外的细胞外液;胶冻状;细胞生存的环境;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原理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原理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原理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原理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心血管功能。

具体原理如下:
1. 神经调节:心血管系统受到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来影响心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 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来增加心脏
的收缩力和心率,收缩血管并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

这种调节使得血液流动加快,血压升高,有利于应对紧急情况。

- 副交感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减慢
心率、减小心脏收缩力,并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2. 体液调节:体液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来调节心血管功能。

-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
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它们通过作用于心脏和血管的受体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率,收缩血管,使得血压升高。

-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如抗利尿激素素、抗利尿醛固酮等
能够增加血管收缩和钠离子重吸收,从而增加血容量和有效循环血量。

- 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是一种体液调节机制,它能够
收缩血管、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提高血压。

总的来说,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心脏收缩力、心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以及调节血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来维持心血管功能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rdiac vagus nerve )
(占优势)
.
血液循环 血管的神经支配 :
(NE- ? ) 收缩
缩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 (Ach-N )
(vasoconstrictor fiber )
(NE-
?

2
舒张
交感舒血管神经 ——(Ach-M )
舒血管神经纤维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Ach-M )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
血液循环
全身性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3、升压素( vasopressin )
.
血液循环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中的嗜铬细胞——肾上腺素(E
)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直接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 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在结构上这两类激素都含有儿茶酚胺
(cardiac vagus nerve )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皮肤血管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VIP) ——汗腺
.
血液循环
心血管中枢 :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cardiovascular center )
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交感神经中枢、心迷走神经中枢与支配血管 平滑肌的交感缩血管中枢均位于延髓中。
结构,因而又称为儿茶酚胺类物质
E和NE 对心血管的作用决定于靶细胞膜上 受体的类型及其受体的亲和力。肾上腺素能受 体主要有两种:α和β两类,E与这两类受体结 合的能力均较强,而NE主要激活α受体。
.
血液循环
为什么肾上腺素是强心药 ? 肾上腺素(强心药)
心肌细胞 β1受体
皮肤、肾等 α受体
骨骼肌血管等 β2受体
化学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
.
4、躯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指存在于躯体上及内脏的感受器对机体活动状 态发生改变时的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躯体运动加强时 ,心率加快、心 输出量增加,参与运动的肌肉中 血管舒张,内脏血管收缩;
动物进食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骨骼肌血管收缩,胃肠道血管舒张;
血压 升高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窦神经 主动脉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延髓心血管中枢
血压 下降
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
兔——减压神经
.
血液循环
减压反射( depressor reflex )※
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 压降低的反射活动称为减压反射。 在一般安静状态下,动物的动脉血压值就已高于压力感受 器的感受阈值。所以,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不仅发生在血压升 高时,而且经常存在。 ※ 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 伴行,称为减压神经. 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引起心率减 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
.
血液循环
心脏的神经支配:
正性变时 ——心率加快
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 正性变传导 ——传导加快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
正性变力 ——收缩加强
双重支配 节前纤维(Ach-N 受体) 节后纤维( NE- ? 1受体)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心迷走神经 ——作用相拮抗,强度不等。
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内脏血管收缩;
低温时皮肤血管则收缩.
血液循环 体液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 化学物质,对心血管活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这些体液因 素中,有些是通过血液运输而广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有 些则在组织中形成,主要作用于局部的血管,对局部组织 的血流起调节作用。
化学感受器主要影响呼吸系统。正常情况 下对心血管活动作用不明显,只有在严重 缺氧、窒息、动脉血压过低,危及生命时 才发生作用——重新分配血量(增加心脏 和脑部血流量),以缓. 济急!
.
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许多感受 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
机械牵张——低压力感受器 适宜刺激Biblioteka 心跳加快缩血管作用
舒血管作用
传导加速 (器官血流量减少)(器官血流量增加)
心肌收缩加强
.
血液循环 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
α受体
使皮肤、肾脏器 官血管收缩
.
躯体运动神经与植物性神经
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受大脑意识的支配;其细胞体存在于脑和脊髓中, 神经冲动由大脑到效应器只需一个神经元。
支配内脏的神经 ——植物性神经 或称自主神经
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控制;胞体 部分存在于脑 和脊髓, 部分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植物神经节中,神 经冲动由脑到效应器需要更换神经元。其中神经节前的 称为节前神经元 ,节后的称为 节后神经元 。
第三章 血液循环 ( Circulation)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血管生理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体自 经液身 调调调 节节节
机体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 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水平不 同,对血流量的需要也就不同。 机体可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 调节心脏和部分血管的活动,从 而满足各器官、组织在不同情况 下对血流量的需要,协调各器官 之间的血量分配。
高位心血管中枢
小脑——电刺激小脑顶核 下丘脑 —— 内脏功能整合 大脑边缘系统 ——情绪激动
.
血液循环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4、躯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
血液循环
.
血液循环
升压反射 —— 当血压下降时,减压反射的传入冲动减少
,心抑制中枢的活动减弱,心兴奋中枢的活动 增强,由交感神经纤维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引 起血压上升的反射叫 升压反射。
.
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的总效应是 使外周血管收缩、心率增加和心输出量增 加,故血压显著升高。
在颈动脉体 和
主动脉体 ,或在延
髓的特定区域,存
在着对血液中 CO 2
分压、
pH
和O

2
压变化敏感的 化学
感受器。
.
颈动脉窦 和主动脉弓 血 管壁的外膜下 ,有丰富的感 觉神经末梢, 主要感受由于 血压变化对血 管壁产生的牵 张刺激,常称 为压力感受器 。
血液循环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