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情操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情操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a510680b1c59eef8c7b491.png)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理解在整个人生阶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的第一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培养是一种情感教育,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观,没有对美的正确理解,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情境的真实性、情感的多样性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的艺术性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
小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学。
所谓”语文”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和文字,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必然包含着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的艺术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从而达到从小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而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把小学语文课堂变为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学习园地。
而语言的具体艺术性可以表现在四个方面的”美”:即一是音美: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讲普通话,尽量做到标准;二是语意美,要做到朗读准确、简洁;三是形美,即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语言内涵的丰富多彩,追求修饰美、多样美的内在情节;四是情美,教师要用语文的艺术塑造文章内涵中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
但是,我们要求教师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字字珠矶,句句似诗,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并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为。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8447689b6648d7c1c74665.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语文教材里蕴含着的审美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
教师应通过朗读、体味、感悟、审视等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05-001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三维度”,其中特别提到了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往往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
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
”“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和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步入文中之景、文中之情、文中之理,领悟文中美的精华,获得身心的愉悦。
因此,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它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的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审美。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曾经说过:“作品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章的语言美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通过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文字的符号形式中体会到古典诗词内在的音韵美、整齐的形式美,仅从其形式符号这一层看,就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学生在朗读之中也能体会到令人哀愁的情调。
朗读《白杨礼赞》的时候,学生从白杨树的形象中,体会到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纵情讴歌和无限热爱的感情。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将会从这些语言符号中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并从意象中看到作者隐含的价值倾向而受到审美的教育。
二、朗读品味,揣摩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至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
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深邃的意境,以引起读者审美情操的共鸣。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出的意象中体会美的意境,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才能受到优美画面以及其蕴含的崇高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怎样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初中学生语言审美能力论文
![怎样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初中学生语言审美能力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df4d8f83d049649b6658dc.png)
谈如何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初中学生语言审美能力摘要:本文从诵读品位诗词、学习诗歌语言运用技巧、体会诗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诗词鉴赏来培养初中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诗词鉴赏培养初中学生语言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诗词鉴赏的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提出了学生要背诵优秀的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鉴赏使学生对诗词产生审美的感受,提高审美的意识,提升文化品位。
语言美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优秀经典诗词,如何通过对诗词的鉴赏,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基于此,笔者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三个方面的论述。
一、在诵读中品味诗词,培养语言的审美能力对诗歌的诵读,是我们学习和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的特性之一就是形之于声,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非常适合朗读和背诵的,古人在诗歌的学习方法上,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学生朗读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这样的朗读才能将静态的诗歌转变为动态的诗歌,通过诗歌的语言,展开我们形象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令我们去感受作者那种净化心灵的思想之美,那种充满画意的情景之美,那种从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音乐之美。
所以,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诵读激情,这种引发应该是教师的范读,或者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经典诗歌的专业的表演朗诵。
学生在得到这样的诵读引领后,才能把握好诵读的情感和语调,感受到诗歌的美,从而提升自己语言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朗诵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时,要引导学生从由实转虚的排比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受诗人对生活的赞颂和渴望,从”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中,感受到在生活中要热忱地帮助别人;从“去以心发现心”中省视自己是否真心待人,从“去在平凡的食物中睁大你的眼睛”中体味留心观察、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1f6b0e90c69ec3d5bb75ab.png)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能力途径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小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手挥五弦,目送归鸿”①等等,都生动地描述了想象在艺术构思和审美过程中奇特的功效。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
200多年前,德国美学家、诗人席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
”(席勒:《美育书简》,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高山仰止是静态的美,汪洋恣肆是动态美;楼宇栉比有形体美,小桥流水有曲线美;万紫千红呈现色彩美,莺歌燕舞体现声韵美……对美的提示,离不开语言文字,更离不开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首先,启发想象。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启发丰富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和机会。
”《黄山奇石》这一课中对于奇石的描写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才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些石头的奇特、有趣。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浅析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f27e1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4.png)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浅析在社会经济飞快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情趣也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审美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化。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记录中华民族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
当前,掀起了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汉语言文学逐渐成为被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也对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审美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文章主要探究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在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实用性的措施。
一、引言汉语言文学涵盖范围较广,知识点多样、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特点。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持,在当前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此背景下,应进一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认知和重视,推动汉语言文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研究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汉语言文学的特性和审美(一)汉语言文学的特性汉语言文学记录着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是母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程度也应进一步提高,而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汉语言文学,则是新时期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联系密切,由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悠久,文字经过几千年传承成为一种特定学科,具有深厚、丰富的内涵。
汉语言文学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承载着传承和发展历史的重要责任,因此,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特性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扩大汉语言文学的影响范围,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向高水平发展。
[1]汉语言文学作品源于创作者的日常生活,在创作中通常融入创作者自身对文化、历史以及人生的感悟。
所以,此种创作方式源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感悟,在彰显人文内涵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作者的文化气质和内在修养。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审美追求论文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审美追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46d807844769eae009eda4.png)
浅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追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语文教师一堂课的成败,教学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富有激情韵味的语言,往往能把学生引向崇高的审美境界,诱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高尔基也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
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审美语言在对人进行整体性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语文教师既是语言艺术的传播者,又是艺术语言的运用者。
一、情态美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是语言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先“情动”而后“辞发”。
无论是示范朗读、分析讲解,还是对话提问、总结概括,教师自己进入角色,或爱、或憎、或喜、或褒、或贬,教师的语言都应声情并茂,可听、可视、可感,才可被学生接受。
教师的情感不仅表现在体态上,而且表现在语音里。
语因情而发,情因语而达,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和心灵接触的过程。
教师通过讲授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章,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以己及人,以情带声,以情感人,启迪智慧,引发联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语言的情态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语言修养,更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
比如对学生说话用“我们”要比“你们”来得亲切,“使学生在知识王国里啜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席勒《美育书简》)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音乐美语言规范标准、清晰流畅、节奏感强、浑厚圆润、和谐动听,是语文教师教学语言音乐美的具体表现。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意宛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
”高尔基也认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这是大师们的创作经验之谈,也是艺术或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论文学性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范畴
![论文学性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82a0d0607e21af45b307a8f5.png)
论文学性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范畴[摘要] 文学性是文学本质基础上的特质,从作品的创作与接受、内容与形式、功能与意义等多层次分析,文学性包含由四个范畴构建的两个维度:审美的语言性和语言的审美性作为第一维,意象的虚构性和虚构的意象性作为第二维。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性四个范畴两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使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审美游戏的可能。
[关键词] 文学性;审美;语言;意象;虚构什么是文学?文学具有哪些性质使之有别于其它文艺门类?这是文学性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西方文学理论家对文学性进行探索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使文学成为文学的关键,确定让文学摆脱其它人学学科而走向独立的特质。
在相对静止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这些特质是具有概括性、普适性和稳定性的文学要素。
西方学者对文学性的探讨有五种基本路径,即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功用主义、文学本体论定义和涉及文学叙述的文化环境的定义[1]。
又有学者指出,文学性与文学的衰微是对立的,文学衰微的同时文学性却不断扩张,广泛存在于广播、影视、广告等传媒领域中[2],因而文学离不开文学性,但文学性却未必以文学作品为载体与呈现方式的独特现象要求文论对文学性进行新思考。
一、本质还是特质?所谓文学的本质,是指文学存在的形而上因;所谓文学的特质,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独特之处。
前者强调文学的本体性,后者阐释文学的独立性。
那么,“文学性”究竟是文学的本质还是特质?“文学性”的研究应当侧重对文学本质的建构还是对文学特质的挖掘?从新时期以来学界论争的走向来看,文学的本质并非一个方面,亦非单纯独立的因素,而是多种质的综合。
围绕文学及其存在的背景语境来看,文学本质研究包含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人学、认识等多个层面。
但这些维度之于历史、之于哲学同样适用,历史与社会、哲学与意识形态等关系也是各自学科本质研究的重点。
文学的特质是将其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性质,二者所共同享有的本质之维就无法成为区分的依据。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b06b2baf45b307e87197e7.png)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感知人物体会意境揣摩构思品味语言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变得更高尚、积极,美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
初中语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矿藏,这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本文拟就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一孔之见。
1.感知人物美作家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美学思想,告诉人们生活真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对丑恶形象的唾弃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正面人物都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场景、人物外貌以及人物行为、心理、细节描写等具体可感的地方入手,体会人物形象的美之所在。
例如引导学生体会《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就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入手,通过文中具体写的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中,从不同侧面体会藤野先生的人格之美。
反面人物给人厌恶的感觉,教这类文学作品时要启发学生透过他们的外在表现,认清他们丑恶的本质。
例如引导学生体会《变色龙》(九下)中奥楚蔑洛夫形象时,先让学生找出他先后五次的变化来,看说了些什么,有哪些细节。
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当学生知道他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时,再让学生揣摩他的心理想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从而就认识了他的丑恶本质。
2.体会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我的理解,境界即意境。
诗歌讲究意境、情趣,意境审美对学生透彻理解诗歌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深层,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九上)是一曲雪的赞歌,词的上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山河,构成了无数清新明丽的画面:千万里冰封雪飘,长城内外白莽莽一片,黄河消失了奔腾咆哮,群山似银蛇一样逶迤曲折,高原如白象奔腾;雪霁天晴,冰雪为大地裁剪洁白的衣衫,旭日为大地披戴鲜红的艳妆。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3376320912a21614792966.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抓住美的语言,抓住作品的形象美,抓往美的意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03-001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
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
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
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
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菊花,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
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们都能不同程度发现美、欣赏美,而获得的审美享受却不尽相同。
这不仅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更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
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
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
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和喜爱,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0f5bc84028915f804dc245.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即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
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
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牙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
小学语文教学下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下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d88000f78a6529647d532a.png)
小学语文教学下的审美教育探究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树立全面良好的审美观,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不断提高。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素养课,其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处于童年的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感知力和美的认识,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审美是一种富于情感的活动,语文这门学科的情感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集中着各种形式的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时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必然会产生愉悦心理。
2、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始应从语文学习起步。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并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在于它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
而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人成为具有素养和和谐发展的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是推动美育的重要力量,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首先,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恰当的教学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如:教师应该注重仪表美,讲课时穿戴端庄大方,表情亲切和蔼、眼神真诚热情;语言准确清楚、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音调抑扬顿挫、富于感情色彩;加之一些表现力较强、具有启发性的动作……这样,作品中的美与学生的审美情绪产生“共鸣”,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强烈的愉悦感、积极的情绪、美的享受,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1、美的语言汉语中的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教材中,语言的运用更具典范性。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语文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5855fc89eb172ded63b7ab.png)
一、吟诵进入审美的感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其实也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审美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表现属性。
表现主义代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而直觉是“从感情得来的”,逻辑是“从理智得来的”,故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自于由文字所滋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文学的形象用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
所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打乱或变形它的线型排列规则,还原字码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而使接受者脑海中出现文字“演化”的直接形象,激活接受者潜在的审美情感。
要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
为了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教师应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想象。
其中,阅读尤其吟诵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的手段。
可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出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果树“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整个吟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范读、分散读、个别读、回味读,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英语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488747cf84b9d528ea7a59.png)
浅谈英语教学的审美教育摘要:美育是通过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打动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或感化,从而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感触美的能力的教育,即审美教育。
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中,美育与智、德、体同等重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学校美育中审美教育途径很多,除音乐、美术之外,英语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渠道之一。
关键词:审美教育;渲染;展示;创造英语教育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它的美,不如艺术的外显,那样容易被人赏识和接受,也不像语文学科,名篇佳作俯拾皆是,容易使学生动情激思。
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让许多教师不知从何入手。
其实,美育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在教育中借助了艺术作为内容,而在于教与学本身是否具有美的精神和形式,是否为“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主动表达美的能力”这一目标服务。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美育,可以运用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手段。
下面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美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动之以情渲染美——激发美的情感1.师生共同建立英语小世界课前5分钟,让学生听一段清新优美的英文歌曲,或由学生讲一个生动的英文故事,在黑板的上角写一句英文的锦言妙语或名人名言(e.g.more haste,less speed.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success is not in your bag.)或天气预报。
教室的后面黑板由学生定期更新创新板报,展示英语国家风土人情。
要求学生自制圣诞贺卡、复活节彩蛋、鬼节面具并挂于墙上。
这样学生一进教室就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入境感、愉悦感和跃跃欲试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生生共创英语的交际场所我们知道,英语教学需要大量真实的语言交易,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教室的座位摆成u字形或半圆形,这样,学生既可清楚地看黑板和讲台,又能在实践时直接面对自己的同学,使交际操练能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
在我们山区人数多的班级,pair work,group work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操练形式。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dfdd0b7b14e852458fb5796.png)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一章引言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的内容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外延的概念,不能相互论同,也不能相互替代。
然而,二者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施教者的活动到受教者的活动;从课内、校内到课外、校外,也无不“含有美育之元素”。
因此,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和贯穿美育教育。
2.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
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2.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
因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联想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论文学写作语言构建的审美魅力
![论文学写作语言构建的审美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5a3da1f0fab069dc5022015b.png)
化为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方式 。目前高校的写作教 灵美做起 , 提升 道德 情操 , 强 文 化修 养 。譬如 , 加
学中, 普遍存在 一个难题 : 学生 由于文学素质 的匮 “ 语感” 是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 知, 是人们 在长期的 近乎直觉的、 乏, 很难在文学创作 与欣赏中产生审美情感的共振 , 语言活动 中形成 的对语 言材料特有的、 语意和语 言感情色 缺乏审美趣味。这样 , 如何进行 文学写作语言的审 敏锐的感受能力 。它包括语音 、 是人们掌握语言文字所必需 的最基本 、 最 美教学 , 就成了写作指导教师共 同关注 的话题 。而 彩的感受 , 写作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 , 它主要研究写作和 重要 的要素。而 朗读是 阅读 中最常用 、 重要 的手 最 也是学生理解文本 内容的主要途径 。汉语 又极 其它人类审美活动所共有的审美规律。在审美这个 段 , 广阔领域更深的层次上研究写作 与审美 的关系 , 富有音乐美 , 以 优秀的文章认 真读来 , 往往音韵 和谐 、
言审美实践的因素 。可 以说 , 言是人类思维活动 代王安石《 语 泊船瓜洲 》 春风又绿江 南岸 , 中“ 明月何 时照我还” 绿” 的“ 字就把春风给江南大地披上绿装 的直接表现, 是人们思想的外壳 , 是情感的衣裳。因 此, 当语言活跃着思想 , 充满了感情 时 , 也就可能产 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 了出来 , 同时也表达 了作 者对风景秀美的江南故乡深切思念之情 。而 《 桂林 中曾这样 描写漓 江水 的美 : 漓江 的水 真静 “ 语 言美是指书面或 口头言语表达 的美 , 包括谈 山水》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 漓江 的水 真清啊 , 吐文雅 、 内容得当、 明健康。语言是思想 的直接现 啊, 文
收稿 日期 : 0 0 2 6— 5—1 0 6 修 回 日期 :0 6—0 20 7—1 1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8b76d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e.png)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2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1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
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
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
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
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
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
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
论《诗经_》语言艺术之美_毕业设计(论文)
![论《诗经_》语言艺术之美_毕业设计(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91c9f1172ded630b1cb675.png)
荏菽旆旆……麻麦蒙蒙。(《生民》)
苕之华,其叶青青。(《苕之华》)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采菽》)
凡凡黍苗,阴雨膏之。(《黍苗》)
我黍与与,我稷翼。(《楚茨》)
(
《诗经》时代还未出四声八病之说,律诗也未诞生。然而,这并不等于古诗没有平仄,没有粘对。汉语的形式特点之一,就是对称性。与此相应,汉族文化心理也有明显的对称均衡倾向。叠字的出现,便是适应这种文化心理要求,叠字形式是对称,语音也是一种对称。尽管先秦诗歌平仄不很严格,对偶未必工整,可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尽力使自己的诗歌美一些,采用美的形式、美的手段。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对偶句。叠字、对偶,都是为了满足对称均衡。《诗经》中就不乏好的对子,有人还用叠字入对呢。这不仅是语义的要求,也是语音对称的要求。如:
关键词《诗经》语言艺术 美叠词
第一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诗经》用叠字高明、精巧,集中体现了它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具体分析,《诗经》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具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摘要] 作为承载主题意蕴的文学语言来说,其审美的特性,是一种高级的组合方式和物化过程。
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言语的功能加以审视,阐析文学语言的审美表现,这对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 关键词] 文学;语言;审美各类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鲜明活脱的艺术形象为其主要任务的。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评判。
但所用的物质材料以及相关的艺术手段各不相同。
如建筑艺术直接用砖石土木、钢筋水泥来塑造形象,音乐则是借助于一定的节奏、旋律、音响,绘画是靠色彩、线条、光影等手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这一艺术媒介构成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性质上的区别:不管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或是造型艺术,都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到形象。
而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由文学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在作家的意向引导下,间接地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魅力。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道过文学语言塑造的鲜明、独特的形象,在作品与读者间的思想交流中实现的。
因而,我们只有了解文学语言的美学特性,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学审美规律。
高尔基曾以“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语言的巨大表现力。
的确,无论是广漠无垠、色彩纷皇的客观世界,还是精细隐微、丰富复杂的主观情感,无一不可借助语言表现出来。
构成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一种个性得到高度薄重、情感享受充分自由、主观被尽量物化了的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
我们把文学语言的美分解为风格美、形象美、通俗美、整体美,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的分析和说明。
一、风格美语言风格美指作者在使用文字语言时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的艺术倾向与格调。
语言的风格美是极其多样的,或质朴,或华丽,或隽永,或明快,或洗炼,或缜密,或飘逸,或幽默,或沉郁等。
如钱钟书《围城》:“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
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半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阵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像揭去了盖。
”作家语言的风格的形成,除了由于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客观因素以外,也与作家本身的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有关。
语言有朴素和华丽等不同风格。
比较而言,人们更喜欢朴素的语言风格,因为朴素的语言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具有“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有“村姑戴野花”的纯真美。
许多作家、艺术家都十分推崇朴素美,“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
语言的朴素美,从根本上来说,还必须求之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挚、淳朴。
高尔基指出:“真实和朴素是亲姊妹,美丽是第三个妹妹。
”有了纯真质朴的情感,再辅之以平淡朴实的文笔,文章才能闪耀出语言美的艺术光辉。
如晓风的散文《也是水湄》:“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
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浪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
”这段描写昭示着:喧嚣尘世,身心疲惫,难得忙里偷闲,雾里看花,一种偷换来的别样心情,带给人以生活启迪和另类感悟。
二、形象美文学的根本特征是形象。
文学作品要塑造出活生生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就要求文学语言能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景,给人以实感、动感。
使如人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
读者通过形象的审美属性,如美、丑、崇高等等获得审美价值,并把握和体验到形象背后更深刻的涵,激起审美感情,从文学形象中感受到比形象表面意义更多、更广、更深、更丰富的审美意义。
屈原在《桔颂》中,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情怀、操守融注于桔树的形象之中。
创造了一个包含着高度审美价值的桔树的艺术形象,至今,这个形象的审美属性仍然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果戈理在《死魂灵》中,对农奴主泼留希金的形象也有精采的描写: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特色来。
和普通瘦削的老头子,是不大有什么两样的;不过下巴凸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被唾沫所沾湿。
那小小的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两匹小鼠子,猜疑地嗅着空气。
那衣服可更加有意思。
要知道他的睡衣究竟是什么底子,只好白费力;袖子和领头都非常耀靛,发着光,好象做长靶的郁赫皮;背后并非拖着两片衣裙,倒是有四片,上面还露着一些棉花团。
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断定。
但决不是围巾。
作者生动地画出了一个家财万贯却极度贪婪和吝音的农奴主形象,通过对泼留希金的外貌和衣着夸的描绘,突出了他的贪婪的守财奴的性格特点。
读者是忘记不了这一形象的。
同样,读了鲁迅的小说,人们也忘记不了高老夫子眉棱上的那条尖劈形的瘫痕,康大叔的块块饱绽的横肉及他那残暴、凶残的刽子手形象。
文学语言必须是形象的,但是,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却又是抽象的,它只代表抽象的概念。
列宁指出:“任何词(言语) 都已经是在概括。
”又说:“感觉表明实在,思想和词表明一般概括。
”①这就是说,任何一个词,即使是一个代表非常具体、非赏实在的事物的词,它并不就是事物的任何个别属性,更不是事物的本身,它仍不能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或听觉,不象声音、线条、颜色、动作那样带有直观性。
它所表示的概念,只是客观对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概括而抽象的反映。
因此,语言是抽象的,而不是形象的,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一个事实: 概括不能离开客观对象。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概贪(用词语表示),当然也不能脱离客观对象。
所以,作为反映客观对象的词语,总是与客观对象相联系的。
由于这个缘故,语言早然是抽象概括的,但它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表象的功能。
王朝闻指出:“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体现物,既具有词义性(作为概念的符号),又具有指物性(作为表象的符号)。
”②作家诗人正是巧文阮地利用语言指物性的特点,充分发挥语言描绘形象、唤起表象的功能,构成文学语言的形象美,以给读者提供鲜明的形象感,诱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造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见,语言的抽象性与文学语言的形象美是统一的。
二者在文学艺术构思中得以统一的基础就是词语的指物性,它一方面是语言的属性之一,另一方面又能唤起表象联想,诱发并构成齐学语言的形象美。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充分显示文学清言的形象美,塑造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家运用语言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选用那些最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形象特征、最能反映形象思维结果的词,即一般所谓表示具体概念的词。
这类词的指物性强,它们所表示的概念与客观对象联系比较紧密,所唤起的表象本身也比较明晰而稳定。
因此,人们接触这类词语时,比较容易引起对有关表象的联想,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感。
语言中还有一类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这类词的概念性强而指物性弱,它们的情况正好相反,不易引起人们对有关表象的联想,难以产生具体的形象感。
在复杂的艺术构界和创作过程中作家必须努力准确地选用前一类词,(当然,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排斥后一类词和那些不具词汇意义的虚词。
) 这是充分挖掘语言词汇审养潜力以表现文学语言形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作品量地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正是这种努力的表现。
比如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子雨。
”④“愁”是一种心理状态,十分抽象,用“一江春水”等具体事物作比,就使得视之无影、触之无形的“愁”,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了。
三、情感美文学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这一本质性特征,使得文学语言成为情感的载体,也决定了文学语言具备情感美的特性。
黑格尔强调:“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
”没有感情便没有艺术。
优秀的作家总是把充分利用语言的情感性、创造语言的情感美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成功的作品往往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美的感染力,饱含作者情感的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会给读者带来怡悦和满足。
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我们是从文中描写的夏夜荷塘、月色流波、参差树影、蝉唱蛙鸣,看到一个孤寂的夜,感受到一种无法排遣的苦闷,和渗透于一切物色之中的淡淡哀愁。
在自然景色的情调渲染中领略到作者浓烈的感情之色的。
在作家的笔下,一切人和事、一切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都成了有情物。
杜甫写花、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牧写蜡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花、鸟、蜡烛都成了有情物,透露出强烈的情感。
读过《天安门诗抄》的语言,谁都会被诗中情真意切的强烈感情所震撼。
试读这首《长相思》:清明节,失明节,天地黯然泪不绝。
献君泪和雪。
思难却,恨难却,新坟三月谁敢掘。
捍君一腔血。
思想多么深刻,感情何等深厚。
集中反映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沉痛悼念之情,深沉如海,纯美如雪;也反映了人民对“四人帮”的愤恨之情,猛烈如火,荡激如潮。
这样富有情感美的文学语言,能不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吗?四、整体美荀子早就提出过“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的观点,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那奎把“完整”视为美的第一个“要素”,⑤法国哲学家荻德罗则在《论戏剧艺术》一文中断言,“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
”这就是说,只有完整的东西才是美的,完整是美的重要品质。
因为完整总是与容上的完美和形式上的和谐相联系,而这些正是美的品质,反之,不完整总是与容上的不完美和形式上的不和谐相联系,而这些正是丑的品质。
就文学而论,构成一部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完整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语言信息系统,它必然具备整体美的品质。
文学作品以外的文字作品语言也并非绝对不真备文学语言的某些审美特性,比如形象性、情感性和音乐性,在一些优秀的科学著作(包括政治、哲学、历史等) 中也间有显现。
但是,这类文字作品语言并不是真正的文学语言,因为它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语言艺术整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语言系统。
这是区别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
闻一多先生曾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过以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为特征的诗歌语言“建筑美”的概念,从诗歌语言的外在形式入手,初步涉及到了文学语言的整体美。
但我们认为,“建筑美”只涉及到了外在形式,而整体美则包括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文学语言的整体美首先是由文学作品思想容的完整性和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决定的,它是构成文学作品完整性的重要因素。
只有表现了完整的思想容和艺术形象的文学语言,才能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才是具有整体美的语言。
所谓完整,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完整的、和谐统一的艺术意境。
有人集成句为诗,讽刺那些艺术意境支离破碎的文艺作品:“村外桃花两三枝,携妇将鸽鬓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