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表现形式
癫痫发作期脑电图对癫痫发作的分类具重要价值
癫痫病人脑电图的波形表现1.棘波。
棘波为突发性的一过性脑电图变化,明显突出于背景,乃痫样波形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多为负相,亦可为正相或双相、三相。
其波幅大小各不相同,多在100微伏以上。
50微伏以下者称为短棘波或小棘波。
周期在80毫秒以内。
棘波的出现提示脑部有刺激性病灶。
若在慢波背景上出现的棘波,常揭示来自原发癫痫灶或其附近区域,而在正常背景上出现棘波,波幅常较低,周期长,多由远处病灶传播而来。
若在脑电图描记中出现棘波逐渐增多现象或形成棘节律,常预示即将出现临床发作。
棘波可见于各型癫痫。
2.尖波。
尖波为突发性一过性脑电图变化,意义与棘波相同,乃神经元同步放电的结果,为常见的痫样波的特征波形之一。
其上升支与棘波相似,较陡直,而下降支较缓,其周期在80~200毫秒之间,波幅100~200微伏,常为负相。
它由较大的癫痫灶中多数神经元棘波放电的不完全同步,或为较大的病灶中大量神经元同步性放电恢复的延迟,也可以是病灶在皮质深部或皮质下棘波灶远距离传播,为棘波时间上的延长。
可见于各型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中。
3.棘-慢复合波。
棘-慢复合波是由棘波和周期为200~500毫秒慢波所组成的,均为负相波,正相波出现者极为少见。
波幅一般较高,达105~300微伏,甚者达500微伏以上。
通常两侧同步性阵发出现,额区最明显,亦可散发或局限性出现。
这种异常放电可能起源于皮质深部的中线结构,或始于视丘,而影响的皮质只限于背内侧核的投射部分。
复合波中慢波是主要成分,比较规则而有节律,棘波出现其间,若在慢波的上升支或下降支上,波幅高低不一,一般不超过慢波波幅。
临床中,我们发现除先有棘波后有慢波的典型棘-慢复合波形式外,尚有慢-棘波形式出现,即慢波在前,随后出现一个棘波,或棘波附着于慢波下降支上,其意义与棘-慢复合波相同。
可能系棘-慢复合波的一种变异形式。
棘-慢复合波频率不同其临床意义亦不相同,典型3赫兹棘-慢复合节律,多见于失神小发作,而1、2.5赫兹棘-慢复合波最多见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
脑电图信号分析理论解析与三大特征浅显介绍
脑电图信号分析理论解析与三大特征浅显介绍脑电图信号是一种反映大脑活动的电生理信号,是神经元通过离子流动产生的微弱电流在头皮上被探测到的结果。
通过对脑电图信号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了解大脑的功能状态、疾病诊断和脑机接口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将对脑电图信号的分析理论进行解析,并简要介绍其三个重要特征。
首先,脑电图的频率特征是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的重要方面之一。
脑电信号的频率可以分为多个频带,包括δ波(0.5-4Hz)、θ波(4-8Hz)、α波(8-13Hz)、β波(13-30Hz)以及γ波(30-100Hz)。
不同频带代表着不同的脑电活动状态。
例如,α波往往与放松、休息、闭眼等状态相关,而β波则与注意力、思考和认知等高级活动状态相关。
通过对脑电图信号频率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做出脑功能状态的评估,进而指导临床操作和治疗。
其次,脑电图信号的时域特征也是脑电图分析中的关键指标。
时域特征是指脑电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如振幅、幅值谱密度、方差等。
通过分析脑电图信号的时域特征,可以了解脑电信号的基本特性,如脑电信号的波形形态、振幅的变化,并可以评估脑电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时域特征还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与区分。
例如,癫痫发作时,脑电信号的频率快速增加、振幅剧烈变化,在时域特征上表现为尖波、棘波等异常波形。
通过对脑电图信号时域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最后,脑电图信号的相干性特征被认为是脑电图分析的重要参数之一。
相干性是描述脑电信号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反映了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程度。
脑电信号的相干性可以通过几何平均相干函数、相位同步指数等方式进行计算。
通过分析脑电图信号的相干性特征,可以揭示脑网络的功能性连接,研究大脑信息传递、协调和整合等方面的机制。
此外,相干性还可以用于评估脑损伤和失调情况。
例如,在脑卒中患者中,脑电信号的相干性特征往往呈现出异常的变化,反映了脑功能受损的程度。
通过对脑电图信号相干性特征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大脑功能状态的评估和治疗指导。
难治性癫痫颅内电极埋藏视频脑电监测护理
难治性癫痫颅内电极埋藏视频脑电监测护理摘要:癫痫手术的难点以及重点在于确定癫痫病灶的位置,而正无创法并不能精确的定位癫痫病灶,在手术前于患者颅内置入电极,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这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提升难治性癫痫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选择于我院在近两年间(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入的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患者均给予颅内电极埋藏技术加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难治性癫痫颅内电极埋藏视频脑电监测护理措施。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颅内电极埋藏;视频脑电监测;护理癫痫是因大脑神经元发生异常放电引发的疾病,据了解,群众患癫痫疾病的几率约0.04%,而在这一患病群体中,有20-25%的患者属于难治性癫痫病例,针对此类患者群体,临床往往会采用手术方式加以治疗。
植入式长程颅内电极监测技术是当前临床治疗癫痫的重要方法,并在临床中得到了推广使用。
在颅内埋藏电极能够精准定位癫痫病灶,从而为之后的手术切除提供参考,帮助手术医师选择入路,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重要功能区,有利于手术疗效的提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挑选的36例患者中,男性有24例,女性有12例,患者年龄区间为11-56周岁之间,平均(27.74±7.93)岁,患者的病程为3-34年,平均(14.31±2.44)。
发作类型:26例患者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为复杂部分性发作、2例为简单部分性发作、2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1.2护理方法对于行颅内电极埋藏的患者我们根据治疗时间分为三个时期,即复苏期、准备期以及监测期,其中,复苏期是患者埋藏电极手术完成,回到癫痫监测单元到生命体征维持稳定这一时间段(通常为24-48小时),而准备期则是从患者生命体征维持稳定后至可满足脑电监测条件这一时间段(通常不会超过2小时),在准备期之后即为监测期,对患者实施脑电监测。
根据各时期为患者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
额叶癫痫发作症状学及脑电图
脑电图特点:右前颞(F8)尖波数次单发;发作期各 导低幅快波起源
考虑额叶癫痫的证据
癫痫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外科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 神经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协作。
谢谢
可混有棘波节律、棘慢波节律或慢波节 律。 双侧高波幅单独的尖(棘)波之后的弥 漫低平波形。这种EEG异常可以在发作 前出现,有定位价值。
发作期脑电图
异常脑电图的定位价值
往往不可靠。 发作早期即在脑叶内和向额叶外传播 癫痫源性脑组织分布广泛 继发双侧同步化 继发癫痫源存在
额叶癫痫:前半部分为双极导联的环联,中间换导联,后半部分 为耳极导联,可以见到左前额频繁出现的尖慢波综合。
额叶癫痫 躯体自动症(过度运动) 伴发声
阳性率低, 50%以上额叶癫痫头皮脑 电图正常。
外侧比内侧阳性率高。 长程V-EEG能提高阳性率。
额叶癫痫脑电图特点
正常 背景活动不对称, 额部的棘波或尖波(单侧,单侧多灶,
双侧) 3Hz高波幅全面放电也可出现。(额叶
失神?)
发作间期脑电图
正常 双侧低波幅快活动(额叶或多脑叶)。
眶额皮层:可以表现为认知障碍发作,重复姿势自动 症、嗅幻觉/错觉、自主神经症状等。
额叶癫痫的亚型
额叶背外侧皮层:在优势半球,发作累及Broca区,可 导致患者清醒时的失语或语言障碍。运动表现为强直 为主,常伴随头眼想对侧偏转,也可以被描述为“强 迫性思考”或 “强迫性动作”。
扣带回皮层:发作特点是姿势性自动症,伴随意识丧 识、情感和自主神经表现。也可出现发笑发作。
额叶癫痫发作期:左侧额部导联为著起源的低波幅18次/秒左右的快波节 律,持续8秒后转变为3-4次/秒的尖慢波节律,并向对侧额部扩散
癫痫患者脑电分析报告
癫痫患者脑电分析报告背景介绍: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为了准确评估患者的癫痫情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脑电分析。
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姓名:XXX性别:男/女年龄:XX岁诊断日期:XXXX年XX月XX日二、检测设备和方法:本次脑电图(EEG)检测采用了XXX型号的设备。
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检测,头发被剃光以保证电极与头皮之间的密切接触。
脑电图记录时,保持患者静止并保持闭眼状态,记录时间为XX分钟。
同时,行行为视频监测以配合脑电图进行分析。
三、脑电图结果: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将脑电图结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 脑电图波形分析:脑电图波形包括α波、β波、δ波和θ波等。
在我们的分析中,发现患者出现了以下异常现象:1)大幅度慢波放电:频率范围XXX Hz,持续时长XXX秒,常见于癫痫失神发作;2)锐波放电:频率XXXX Hz,持续时长XXX秒,常见于癫痫局灶性强直-阵挛性发作。
2. 脑电图程式化发放分析:程式化发放是指在特定的刺激下,脑电图出现特定的发放规律。
我们观察到患者在受到特定的刺激后出现了程式化发放,这进一步印证了癫痫的存在。
3. 病灶性改变分析:病灶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特定脑区电活动异常。
在本次脑电分析中,我们发现患者XXX脑区出现了异常放电,说明该脑区存在病灶性改变,这可能与患者的癫痫发作有关。
4. 异常事件分析:在行为监测过程中,我们记录并对比了患者发作前后的脑电活动,发现以下现象:1)脑电活动消失:这种现象在癫痫发作期间常见,与患者的意识丧失有关;2)快速尖锐放电:在癫痫发作期间,我们观察到了快速尖锐的脑电放电,这是典型的癫痫发作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脑电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患者表现出频发的癫痫发作,脑电图显示了大幅度慢波放电和锐波放电等异常波形。
程式化发放的观察以及病灶性改变的存在,均支持了癫痫的诊断。
此外,在异常事件分析中发现的脑电活动消失和快速尖锐放电也进一步证实了患者癫痫发作的特征。
癫痫病人的脑电图特征分析
癫痫病人的脑电图特征分析引言: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脑电图(EEG)是诊断癫痫和评估癫痫发作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癫痫的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一、波形特征分析1.1 尖锐慢波(Sharpe wave)尖锐慢波是一种常见的异常脑电图波形,通常表现为低频率、高振幅的慢波与尖峰结合。
在癫痫患者中,尖锐慢波通常与局部或全面性发作相关。
1.2 间歇性高频活动间歇性高频活动在某些类型的部分性癫痫发作中较常见。
这种高频活动在一定时间内以规则的方式出现,并伴随着其他形式的异常脑电图波形。
1.3 多棘波(Spikes)多棘波是指连续出现多个尖锐尖波,通常在癫痫患者中观察到。
多棘波的出现可能提示存在局限性脑损伤或其他异常。
1.4 锥体波(Spike-and-slow wave)锥体波是一种典型的一般化癫痫发作特征,通常由快速尖锐波与缓慢大振幅波形组合而成。
二、频谱特征分析2.1 ᾳ频段增益许多研究表明,癫痫患者在α频段(8-12Hz)存在相对增益,这可能反映了神经元网络异常放电所产生的脑电活动。
2.2 β频段增益β频段(13-30Hz)的增强常见于部分性癫痫和某些类型的全面性发作。
β频段的增强可能反映了神经元超同步放电导致的脑电异常。
2.3 心理活跃度差异通过比较静息状态和认知任务状态下的EEG数据,可以观察到癫痫患者在不同心理活跃度下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了大脑功能连接模式在癫痫中的改变。
三、时域特征分析3.1 平均幅度脑电图的平均幅度是一种常用的时域特征,在癫痫患者中可能存在异常。
前额区和颞区是癫痫发作和功率增加最显著的部位。
3.2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是指癫痫活动在脑电图上连续存在的时间段。
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提示癫痫发作风险较高。
四、空间特征分析4.1 不对称性左右半球之间的脑电图不对称性常常出现在癫痫患者中,这表明了神经元放电活动在大脑两侧存在差异。
癫痫都有哪些辅助检查
癫痫都有哪些辅助检查在诊断和治疗癫痫疾病时,辅助检查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通过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癫痫的类型和病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计划。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癫痫辅助检查方法。
1. 神经影像学检查1.1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癫痫诊断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它通过记录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来观察脑电图的变化,从而判断癫痫的类型和位置。
脑电图检查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分别用于不同情况下的诊断。
静态脑电图检查:患者通常需要至少静卧数十分钟,将电极固定在头皮上,记录脑电图的表现。
这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癫痫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分析。
动态脑电图检查:患者需要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例如触发性测试、睡眠诱发等。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到癫痫发作的脑电图变化,有助于判断癫痫的类型和发作方式。
1.2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获得高清晰度的脑部图像。
对于癫痫患者,MRI可以检测脑部结构异常、肿瘤、囊肿、血管畸形等,并排除其他引起癫痫的潜在原因。
MRI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狭窄的磁共振机中,感受到磁场和声音的干扰,因此患者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配合。
1.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快速、无创伤的脑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与MRI不同,CT采用X射线而不是磁场,可以检测脑部出血、肿瘤、感染和脑损伤等疾病,并排除其他引起癫痫的潜在原因。
CT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床上,通过机器围绕头部旋转拍摄,整个过程较短且无疼痛感。
2. 实验室检查2.1 血液检查在癫痫的辅助检查中,常规血液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全身状况的信息,例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电解质水平等。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代谢异常或其他系统性疾病,从而辅助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2.2 生化指标检查癫痫发作时,脑部神经元的活动会出现异常,导致脑内的化学物质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头痛发作期患者BAEP、TCD、V-EEG检测分析
头痛发作期患者BAEP、TCD、V-EEG检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头痛发作期患者的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TCD(经颅多普勒血流图)、V-EEG(脑电视频监测)检测中的表现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48例头痛发作期患者进行BAEP、TCD、V-EEG检测,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 48例头痛发作期患者中BAEP异常23例(48%)、TCD异常45例(94%)、V-EEG异常39例(82%)。
结论头痛发作期患者的BAEP、TCD、V-EEG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说明头痛发作期联合应用BAEP、TCD、V-EEG检查,对诊断、鉴别诊断及有无脑干等功能障碍具有很大意义及有效检测手段。
【关键词】头痛发作期 BAEP TCD V-EEG【中图分类号】R741.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36-02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其可以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如脑血管意外、脑膜脑炎、眼科、五官科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头痛;也可以是以头痛为主体的一种症候群,如血管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慢性发作性偏头痛等疾病一起的原发性头痛。
V-EEG、TCD、BAEP的检测对帮助头痛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现将我院2009年-2013年以头痛就诊48例患者的 BAEP 、TCD、V-EEG检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组:48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人,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龄6-40岁,平均年龄23岁。
患者在发作性头痛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昏、眼花、视物模糊等,部分伴有耳鸣、眩晕、肢体无力等脑干症状。
头痛发作时持续时间数分至数日不等。
病程≤5年者28例,≥6年者18例。
经调查患者70%以上有家族头痛史。
头痛部位以颞部、额部多见,少数出现在顶枕区。
头痛性质多样化。
34例曾行脑CT或MRI检查正常。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脑电图技术(112)(正高级)自测试题及解答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脑电图技术(112)(正高级)自测试题及解答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在脑电图技术中,关于电极放置的标准化方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 B, C)A. 国际10-20系统是最常用的电极放置系统B. 电极位置以颅骨上标志点间的百分比来确定C. 相邻电极之间的距离约为10%或20%的颅骨前后径或横径D. 电极应直接贴于头皮上,无需使用导电膏答案解析:A选项正确,国际10-20系统是一种标准化的电极放置方法,广泛用于脑电图(EEG)和其他电生理学研究,能够确保不同研究之间的电极位置具有可比性。
B选项正确,国际10-20系统中的电极位置是通过颅骨上的标志点(如前额、鼻根、枕外隆突、耳前点等)之间的百分比来确定的,这有助于精确地放置电极。
C选项正确,相邻电极之间的距离是根据颅骨的前后径或横径的百分比来确定的,具体为前后径的10%或20%,或横径的10%。
这种标准化的距离有助于确保电极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D选项错误,在实际操作中,电极并不是直接贴于头皮上的,而是需要使用导电膏来填充电极与头皮之间的空隙,以减少电阻并改善信号的传导。
2、脑电图记录过程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脑电图的质量,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其影响?(A, B, C, D)A. 环境噪音B. 肌电干扰C. 电极阻抗D. 患者配合度答案解析:A选项正确,环境噪音(如电磁干扰、机器声等)可能会干扰脑电图的记录,影响信号的清晰度。
因此,在脑电图记录过程中需要保持环境安静,并尽可能减少电磁干扰。
B选项正确,肌电干扰是由于肌肉活动产生的电信号干扰脑电图记录。
为了减少肌电干扰,可以要求患者在记录过程中保持放松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活动。
C选项正确,电极阻抗是影响脑电图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阻抗会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
因此,在记录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电极阻抗,并采取措施(如重新涂抹导电膏、更换电极等)来降低阻抗。
吴立文老师发作间期癫痫脑电图
癫痫样放电
尖波、棘波 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 爆发性的快活动及慢活动
常见的癫痫样放电
• 位相 同步或同时相 负相(阴性) 正相(阳性) 位相倒置(慢波) 针锋相对(尖波)
脑电图的基本内容
双极导联原理模式 图 只有在双极导联出现
棘波
3CPS棘慢波综 合
三相波 多棘波和多棘慢波综合
枕部λ波(O1、 O2)
• 中线棘波:NREMⅡ期,左图为平均导联,右图为耳极导联,可见中线区域(Pz、Cz) 高波幅棘波,呈连续出现。中线棘波的发生率低,如果不采用中线部位的电极记录容易 漏诊。
• 多灶性癫痫:背景活动差,未见明显α节律,慢波大量,快波中等。额部、顶部、以及左 侧颞部可见频繁出现的尖慢波综合,有时不同步,散在出现
小棘、尖波
癫痫发作的分类
目前最常用的是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所提议的分类,这是依据当时所了解的病理生理学所做 的临床分类。癫痫发作主要分为两大类: 部分性(局灶性)发作 全面性(全身性)发作
癫痫发作分类
1、部分性发作--简单、复杂、继发全身发作。 2、全身性发作--失神、肌阵挛、强直、阵挛、强 3、不能分类的发作。
痉挛发作(West综合征) 左上图:发作间期,高度失律
右下图:痉挛发作 广泛性快节律高波幅慢波低波幅快波
痉挛发作(大田原综合征)
左上图:发作间期,暴发抑制图形
右下图:痉挛发作,EEG广泛性慢波弥漫 性电压抑制(最下方可见痉挛发作的肌电活 动特征)
不典型失神发作(L-G综合征) (广泛性2Hz左右慢棘慢波)
定量脑电图或脑电地形图不能用于癫癎的诊断!
癫癎样放电的特点
• 发作间期 – 出现方式:明显突出于背景活动,散发或短阵节律性发放,反复一过性出现 – 波型:多数为比较典型的癫痫样放电(尖波、棘波、棘慢波复合波、多棘慢波波 复合等),多数为负相 – 出现范围:局灶性、一侧性、广泛性
会诊精神医学
只要患者咽部一难受,患者就
赶紧让母亲去买安定片,稍晚一点 就发脾气。患者体温一到38℃,就 “抽上了”。当时患者说不出话来,
但病情缓解后能复述刚才别人说过 的话。
其母介绍:的摔地下,有点原
故手术切除局部异常的蛛网膜和顶 枕叶萎缩软化的皮层,同时单纯低 功率电凝热灼中央沟周围放电区域。
手术后服用得理多1000mg/d和妥泰 150mg/d。分别于第1天、第9天出 现2次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到目前为止,术后间断出现癫痫发 作,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强直阵挛 性发作和发作性心慌、突然惊恐状。 发作多在睡眠前后、呈簇性发作。 术后经过调整抗癫痫药物(加服鲁 米那60mg/qN)后,发作有一定程 度缓解。
例1,手术后的头 三个月,可能还会抽。但是没 有往心里去。做外科手术还是 有效的。(待续)
(续)做了手术,我不抽了。 改为莫名其妙的心里难受。心 里一难受,我就要摔倒。尽管 摔倒当时说不出话来,但是当 时别人说了些什么,自己都知 道,自己能记得。
和患者接触交谈后期,精神科医生从下 述三个方面做解释工作。
1.手术后十天之内的癫痫发作是可逆性 的、暂时的。
2.小儿有发热惊厥这一病名,成人和小 儿不一样。
3.本患者的癫痫手术是十分成功的。目 前的病情是能够治愈的。
四、精神科会诊决策阶段的
工作,是要寻找出精神科与 其它临床学科的“交叉点”。
(一)、根据躯体疾病和精 神障碍的全部资料,经过整 合,对患者的病情勾画出一 个完整的轮廓。
因。当天外出吃饭途中,患者靠着 其母的胳膊走路,患者还说家人不 关心她。患者惹母亲生气了,其母 甩了一下胳膊,患者就摔到地下了 ,3-4秒钟以后就缓解了。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专业实践能力》(题库)模拟试卷一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专业实践能力》(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失神发作首选药为((江南博哥))。
A.卡马西平B.苯妥英钠C.丙茂酸钠D.乙琥胺E.氯硝西泮参考答案:D[单选题]2.垂体瘤的CT表现不正确的是()。
A.蝶鞍扩大B.鞍底下陷C.瘤周水肿D.肿瘤有强化E.垂体柄移位参考答案:C[单选题]3.头颅CT示左颞叶内有一轮廓模糊的片状占位性病变,呈低密度,不均匀,周围可见脑水肿,中线结构右移,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
最可能的诊断为()。
A.脑膜瘤B.脑脓肿C.脑内星形细胞瘤D.脑炎E.脑梗死参考答案:C[单选题]4.男性患者,15岁,面部有皮脂腺瘤,癫痫,智力低下,CT示双侧侧脑室体部室管膜下有钙化结节,诊断()。
A.囊虫病B.结核瘤C.结节性硬化D.颅面血管瘤病E.多发性硬化参考答案:C[单选题]5.某患者MRI检查示上颈段脊髓明显增粗、肿胀,病灶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中央出现囊变区为T1WI低信号、T2WI明亮高信号,最可能的诊断为()。
A.髓内肿瘤B.髓外硬膜内神经纤维瘤C.髓外硬膜外转移瘤D.脊髓血管畸形E.脊髓转移瘤参考答案:A[单选题]6.为明确病因,下列检查没有意义的是()。
A.体感诱发电位B.脊柱X线平片C.腰穿和脑脊液检查D.脊髓MRI检查E.脊髓造影参考答案:A[单选题]7.闪光刺激器应置于受检者眼前()。
A.<5cmB.30cmC.>30cmD.5~30cmE.任意距离参考答案:B[单选题]8.正常青年人(21~30岁)脑电图枕区的节律稳定在()。
A.11~13HzB.9~11HzC.8~9HzD.6~8HzE.4~6Hz参考答案:B[单选题]9.过度换气时通常脑电图表现为()。
A.慢波增多B.快波增多C.α波增多D.慢波减少E.异常波抑制参考答案:A[单选题]10.睁闭眼诱发出现延缓反应是指()。
A.睁眼0.3s以上出现α节律抑制B.睁眼0.5s以上出现α节律抑制C.睁眼1s以上出现α节律抑制D.睁眼1.5s以上出现α节律抑制E.睁眼2s以上出现α节律抑制参考答案:C[单选题]11.进行过度换气时应采取()。
脑电图的应用和结果判定
脑电图的应用和结果判定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 EEG)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记录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一种技术。
它在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脑电图的应用1、癫痫诊断癫痫是脑电图应用的最主要领域之一。
癫痫患者在发作期间和发作间歇期的脑电图通常会显示出特定的异常模式,如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等。
通过长期的脑电图监测,医生可以确定癫痫的类型、起源部位,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睡眠障碍评估睡眠脑电图可以帮助诊断各种睡眠障碍,如失眠、嗜睡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它能够记录睡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脑电波变化,从而评估睡眠的质量和结构。
3、脑损伤和脑血管疾病在脑外伤、脑卒中等情况下,脑电图可以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
例如,在脑损伤后的急性期,脑电图可能会显示出弥漫性慢波;而在恢复期,脑电图的改善则可能提示神经功能的恢复。
4、精神疾病诊断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可能会在脑电图上表现出异常。
虽然脑电图在精神疾病诊断中的特异性不高,但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为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参考。
5、昏迷和脑死亡判定对于昏迷患者,脑电图可以帮助判断大脑的功能状态。
在脑死亡的判定中,脑电图的静息电位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6、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对于儿童,脑电图在诊断癫痫、热性惊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儿童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脑电图的特征也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专业的儿科神经电生理医生进行解读。
7、脑功能研究在科研领域,脑电图被广泛用于研究大脑的认知功能、感觉运动处理、情绪调节等。
通过分析不同任务或刺激下的脑电图变化,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
二、脑电图结果的判定脑电图结果的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脑电图基础知识4干货分享
2020-12-08
33
异常脑电图: 阵发性异常 背景活动异常
2020-12-08
棘波、尖波、 棘慢波、尖慢波、多棘慢波 阵发性慢波
34
背景活动: 指脑电图记录中持续存在占优势的脑电活动。
脑波活动减少或消失 脑电活动频率减慢或增快 脑电节律的改变 脑电活动波幅的改变 脑电活动波形的改变
2020-12-08
4
波幅:
也称电压,是任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通过脑波的高度确定电压值。
单位:微伏 •低波幅:<50μV •中波幅:50~150μV •高波幅:>150μV
2020-12-08
5
位相: 指脑电波形与时间的关系。
负相波 正相波
2020-12-08
6
波形: 正弦样波 弓形波 带切迹的波 双相波 三相波
区α节律中。 后位慢波节律:
2.5---4.5Hz中高幅慢活动,非恒定地出现于某一侧α节律 中。 后头部孤立性慢波:
枕区α节律中插入的单个慢波。
2020-12-08
19
2020-12-08
20
儿童后头部慢波与异常慢波鉴别 对睁闭眼试验的反应 不出现在其他部位、其他状态 出现的年龄
2020-12-08
2020-12-08
46
2020-12-08
47
发作期脑电图:
在临床发作对侧大脑半球中央—中颞区频繁棘波节律 或低电压快波活动,随时间延长波幅逐渐增高,频率逐渐 减慢,扩散至同侧或对侧皮层。
2020-12-08
48
2020-12-08
49
2020-12-08
50
2020-12-08
51
感谢您的阅览
颅内电极脑电图发作前期脑电活动特点在癫(间)发作定位中的作用
颅内电极脑电图发作前期脑电活动特点在癫(间)发作定位中的作用王静;周健;关宇光;陈述花;王梦阳;栾国明【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23)1【摘要】目的分析颅内电极脑电图发作前期脑电活动特点,探讨其与不同发作起源部位及术后病理的关系,为癫(间)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症状性难治性癫(间)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颅内电极记录的发作起始部位不同,将病人分颞叶外癫(间)(n=11)和颞叶癫(间)(n=8).分析两组发作前期脑电的放电类型以及病理结果.结果颞叶外癫(间)病人发作前期脑电多表现为周期样节律性快活动,颞叶癫(间)发作前期均表现为周期样多棘/棘-慢波放电.两组病人发作前期脑电活动的放电类型存在统计学差异(x2=40.358,P<0.01).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不同亚型之间的发作前期脑电活动存在统计学差异(x2=25.050,P<0.01).结论起源于颞叶外的癫(间),发作前期脑电活动多表现为周期样节律性快活动,病理分型以FCDⅡ型多见.而起源于颞叶的癫(间),发作前期则以周期样多棘/棘-慢波放电为主要放电表现,病理分型多见于FCDⅠ型.%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ictal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of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m,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and provide diagnostic basis for epileptic localiza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9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table epilepsy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who were divided into extratemporal lobe epilepsy (n=11) and temporallobe epilepsy (n=8)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of epilepsy recorded by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m. The discharge types of preictal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and pathology results were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reictal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mostly showed the periodical rhythmic fast activities in extratemporal lobe epilepsy patients and all showed periodical multi spikes/spike-slow waves discharges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patie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scharges typ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2=40.358, P<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preictal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FCD) subtypes (x2=25.050, P<0.01). Conclusions The epilepsy originating from extratemporal lobe shows periodical rhythmic fast activities and FCD Ⅱ. The periodical multi spikes/spike-slow waves discharges are the main type in epilepsy originating from temporal lobe and the FCDⅠis the main pathological type.【总页数】4页(P6-9)【作者】王静;周健;关宇光;陈述花;王梦阳;栾国明【作者单位】10009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内科;10009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10009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100020 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10009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内科;10009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相关文献】1.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定位的比较 [J], 李洪亮;李艳;蒋敏;徐建洋;王守勇;杜俊秋;史向松;2.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定位的比较 [J], 李洪亮;李艳;蒋敏;徐建洋;王守勇;杜俊秋;史向松3.颅内电极对额叶癫(癎)发作症状的定位研究 [J], 胡翠丽;周文静;王东明;刘晓燕;张光明;石岩芳;林久銮;刘晓华4.18F-FDG PET/CT脑显像在癫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致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J], 李云;徐艳惠;刘丽芬;贺竹梅;尚柳彤;尹亮;石文杰;郝佳;曾娜5.降低癫疒间患者颅内电极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发作期无效率的品管圈实践 [J], 张翔宇;李继平;张文杰;王惠娟;王雪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encer S, Epilepsia, 1992, 33(3):537-45
起源于颞叶的颅内电极发作起始表现形式
低波幅快活动: low-voltage fast (LVF) because the EEG was initially desynchronized, consisting of high-frequency, low amplitude discharges over 10 Hz (478 seizures from 68 patients)
Zhou H, F, 17yrs, Age of onset 5 yrs, seizure semiology: sensory aura→L arm tonic-clonic→L unilateral tonic-clonic; iEEG 4Hz theta range of rhythmic
spike-wave: after surgery follow-up: 3 years with Engel II.
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表现形式
王静,刘兴洲 2014.09
颅内电极脑电图发作起始
Seizure onset was defined as a sustained rhythmic change in the EEG accompanied by subsequent clinically typical seizure activity, at a frequency of >2 Hz, not explained by level of arousal, and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background EEG and interictal activity.
iEEG Seizure-Onset Patterns in 53 patients (266-Sz)with temporal and extratemporal epilepsy ---Lee, Spencer(s), et al. Epilepsia, 41(3): 297-307, 2000
起源于颞叶的颅内电极发作起始表现形式
直流电漂移:Direct Current shifting. It was shown that 89% of lowvoltage fast-type seizures contained an initial slow wave, whereas hypersynchronous-type seizures did not show an initial slow wave.
Zhou QJ, F, 24yrs,Age of onset:3yrs, Seizure type: R finger clonic→R hand dystonic→GTCS, iEEG: same as hypersynchronous pattern after surgery follow-up: 2 years, Engel’s I (b).
Hypersynchronous followed by fast activity (28Hz)
iEEG Seizure-Onset Patterns in 53 patients (266-Sz)with temporal and extratemporal epilepsy ---Lee, Spencer(s), et al. Epilepsia, 41(3): 297-307, 2000
Velasco A, Engel J, Plasticity, 7:1-2,49-58, 2000
起源于颞叶的颅内电极发作起始表现形式
过度同步化放电: hypersynchronous activit ywith low frequency, high-amplitude spikes having a frequency under 2 Hz, and lasting more than 5 sec, which encounter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first pattern
① Low-voltage fast activity (same as temporal lobe seizure); ② Rhythmic spike or spike-wave activity; ③ Rhythmic round sinusoidal waves; ④ Semirhythmic slow waves; ⑤ High-amplitude spike activity;
RH1 RH2 RH3 RH4
Sun xj, M, 21yrs, Age of onset:14 yrs; Seizure type: dialeptic→automotor. Postsurgical follow-up: 3 years with Engel’s I(a); Intracranial EEG Onset: RH2 with 18Hz LVF with initial slow.
Seizure free rate in Spenser’s: rhythmic alpha-theta spike(-wave) activity, and rhythmic high-amplitude beta spike activity,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eizure-free rate of only 6.3% (including only one of 16 seizure-free patients).
① Low-voltage fast activity (same as temporal lobe seizure); ② Rhythmic spike or spike-wave activity; ③ Rhythmic round sinusoidal waves; ④ Semirhythmic slow waves; ⑤ High-amplitude spike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