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求和评课稿
《数列求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和教法设计:1、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复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等差、等比数列这两类最基本的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同时也掌握了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综合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也学会了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将会根据不同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和,并能运用通项分裂成差的两项进行相加抵消的方法求和,也用构造同类项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差比数列的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2、教法设计: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分析、启发、总结。
先引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分析解决的问题,在例题及变式中巩固相应方法,再从讨论中对求和方法的理解,更好地锻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回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主讲、教师点评的授课方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暴露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教学设计: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是研究数列的一种方法。
对数列的内容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属于高考命题中常考常新的内容;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
2、教学目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数列与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往往出现在高考中的最后两题,成为学生的丢分题,从而加强数列综合应用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列求和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①复习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回忆公式推导过程所用倒序想加和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及用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弄清基本量中各基本量的值,特别是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关注公比q是否为1;②记住一些常见结论便于用公式法对数列求和;③学会分析通项的结构并且对通项进行分拆;能运用拆并项求和思想方法解决非特殊数列求和问题。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评课稿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评课稿一、教材内涵及重点难点分析1. 教材内涵《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之一,主要包括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以及等差数列应用等内容。
2. 重点内容•等差数列的定义:解释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首项、公差和项数的意义。
•等差数列的性质:掌握等差数列的常见性质,如公差的相等性、前后项差值的相等性等。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解相关问题。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和公式的应用方法。
•等差数列的应用: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如找规律、推导公式、计算累计人数等。
3. 难点分析•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灵活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结合实际问题求解等差数列的应用题。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 教学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相关术语;•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解问题;•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方法,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累加和;•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运用等差数列解决相应的应用题。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学生具备基本的代数运算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的变形;•学生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相关公式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应用。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导•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解释等差数列的相关术语,如首项、公差、项数等;•提出一个关于等差数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讲解和示范•通过示例,讲解等差数列的性质,如公差的相等性、前后项差值的相等性等;•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通项公式的含义和应用方法;•演示运用通项公式求解等差数列相关问题的步骤。
等差数列通项及前n项和(讲评课)
等差数列通项及前n项和(讲评课)[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通过阅卷分析,下列知识掌握较好:①等差数列的通项;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理解:通过阅卷分析,下列知识理解较差:①等差数列的性质与前n项和之间的灵活转化;②借助图象求最值问题;(3)运用:通过阅卷分析,下列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①等差数列的性质;②求前n项和的最值2.过程与方法(1)等差数列的通项及前n项和等掌握较好的知识学生按标准答案自查自纠。
(2)等差数列的性质、前n项和的最值等理解较差的知识通过误区指津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分清是非。
(3)针对等差数列的性质,前n项和等有关问题等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误区指津和变式训练找准症结,指出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试卷讲评,培养学生认真订正错误的严肃态度;找准问题症结,运用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总结科学方法,养成认真、规范的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基本情况(一)试题评价本次试题覆盖面广,难度系数适中,有效度和可信度合理,注重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学思想掌握的情况,检测学生认真的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基本是常规基础题,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了更强的信心。
(二)试卷数据统计12.P二、掌握较好的知识学生自查、自解(一)选择题:1、2、3、4、6、7、8、9、10(二)填空题:13、14、15(三)解答题:18、19、20、21三、典例归类剖析(一)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性质应用类 1.第17题 P=0.66等差数列}{n a 中,33,1112==S a ,求}{n a 的通项公式。
误区: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掌握不熟练。
分析错因:(1)公式不熟练;(2)计算不准确。
分析:本题有2a ,有11S 可选用基本量法。
解:∵⎪⎩⎪⎨⎧⨯+=+=d a S d a a 210111111112 ∴⎩⎨⎧=+=+35111d a d a 解得⎪⎪⎩⎪⎪⎨⎧==21211d a ∴n d n a a n 21)1(1=-+= 教训启示:(1)加强公式记忆;(2)加强计算能力培养。
《数列》评课稿公开课
《数列》评课稿公开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蒋雨轩老师执教的《数列》一课,感触颇深,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数列概念的引入,通常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为学习特殊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奠定基础因此数列概念的引入、形成对数列一章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蒋老师强调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数列的有关概念、公式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建构,切忌不要把数列的有关概念、公式生硬地塞给学生去认识、去理解.蒋老师通过4个实例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点,归纳总结数列的概念。
2、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老师只作了几句简单的点拨,话语权几乎全部交给学生,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
3、大量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感知、认识、理解数列的概念。
蒋老师从课堂引入到概念的形成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能深刻感受到数列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探究.蒋老师只给出了4个实例,对“尖子生”容易理解,而对学有困难的同学可能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教师就给出概念.若能通过实例,逐步深入探究形成数列的概念,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积极去思考、探索,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蒋老师多多包涵,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数列求和说课稿
数列求和说课稿本节课的内容是数列求和的第一课时,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版》第二章章复内容。
数列求和在数列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在知识还是在能力上都是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节课的处理方式是通过结合题把数列求和问题做成专题形式,分为两节内容完成。
本节课是求和专题第一课时,内容为分组求和法与裂项求和法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问题中的两种方法,分组求和法和裂项求和法。
通过求和方法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函数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认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已经研究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基本内容,会判断数列是否等差、等比数列,并会利用公式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对于大多数学生,能利用公式法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课堂新知探究中,讨论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数列求和的两种方法,分组求和法和裂项求和法。
难点是解决求和问题基本思想方法,两种求和方法的获得。
因此,我们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使学生体会数列求和的基本思想,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
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幻灯片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六、教学程序分析步骤学情预设设计意图一复回顾复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探究求和公式的总结和新知的基础二分组求和法探究探究分组求和法,通过例1的共同探究和n-1的观察,分析、归纳分组求和数列的特征,能利用分组的方式解决非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体会数学中化归思想的应用三裂项求和法探究通过观察裂项求和数列通项的特点,把握裂项求和数列的基本方法,解决例2的求和问题研究,把握分组求和数列的特点,独立自主地完成变式训练1的练,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裂项的特点与意义,并解决例2的求和问题四变式训练1 练举一反三,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方向与思想,解决变式训练1的求和问题独立自主地完成变式训练1的练五变式训练2 通过例2的研究,独立自主地完成变式训练2的练,掌握分组求和数列的特点和裂项求和法的应用独立自主地完成变式训练2的练六总结归纳总结求和公式的应用,归纳分组求和法和裂项求和法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求和公式的应用,归纳分组求和法和裂项求和法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列求和评议总结
数列求和评议总结简介本文档总结了数列求和的评议结果,包括评议背景、评议方法、评议结果和结论。
通过评议,我们对数列求和方法的优缺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提升数列求和的效率和精确度提供了参考。
评议背景数列求和是数学中常见的计算问题。
其本质是对给定数列中的元素进行加和运算,常用于数学、物理等领域的问题求解。
然而,不同的数列求和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效率和精确度,因此需要对这些方法进行评议,找出最优方法。
评议方法为了对数列求和方法进行评议,我们采用以下三个指标:1.精确度:评估数列求和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否精确,与数学公式或实际问题的期望值相比较。
2.效率:评估数列求和方法的计算速度,即计算结果所用的时间或资源。
3.稳定性:评估数列求和方法是否对不同类型的数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为了对数列求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我们收集了多种数列求和方法,并基于以上指标进行评估和比较。
评议结果经过评估和比较,我们得出了以下数列求和方法的评议结果:1. 数学公式法数学公式法是一种通过数学公式直接求解数列求和问题的方法。
它通常适用于特定类型的数列,例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数学公式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但对于复杂的数列可能效率较低。
2. 迭代法迭代法是一种通过迭代计算的方法来逼近数列的和。
它通过逐步累加数列的每个元素来计算求和结果。
迭代法的精确度和效率都较高,但对于部分数列可能存在数值稳定性的问题。
3. 递归法递归法是一种通过函数递归调用实现数列求和的方法。
它将数列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并通过逐步递归求解来计算求和结果。
递归法的精确度高,但对于深度递归可能存在效率较低和栈溢出的问题。
4. 动态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划分为多个子问题,并根据之前的计算结果来构建最优解的方法。
它通过建立和利用状态转移方程来求解数列求和问题。
动态规划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数值稳定性,但对于复杂的数列可能需要较多的计算和内存资源。
5. 数值积分法数值积分法是一种通过将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定积分来进行求解的方法。
等比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比数列求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比数列求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比数列求和”是高中数学数列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金融领域的利息计算、生物领域的细胞分裂等。
本节内容既是等比数列知识的深化,又为后续学习数列的综合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通过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同时,教材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探索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列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可能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公式的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条件的讲解,加强练习和巩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等比数列求和问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错位相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湘教版高中高二数学必修四《数列的概念》评课稿
湘教版高中高二数学必修四《数列的概念》评课稿1. 引言本文档是对湘教版高中高二数学必修四《数列的概念》这门课程进行评课的稿件。
该课程是高中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
本评课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估和建议改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数列的定义和概念;•数列的分类和特性;•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数列的求和公式和求和性质。
2.2 能力目标:学生应该具备以下两个能力:•判断数列的类型和特性;•熟练运用数列相关公式解决问题。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1 教学内容:•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数列的分类和特性;•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数列的求和公式和求和性质。
3.2 教学方法:•知识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数列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公式和性质。
•课堂练习与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展开思维训练,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 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数列的定义和概念的准确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运用;•数列的求和公式与求和性质的掌握。
4.2 教学难点:•数列概念的深入理解与应用;•数列递推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 教学过程安排5.1 导入与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或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概念,并与他们平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数列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知识讲授与示范:在知识讲授和示范环节,教师首先对数列的定义和概念进行讲解,并通过示例展示数列的分类和特性。
然后,教师会引导学生推导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并讲解其应用。
5.3 课堂练习与讨论:在课堂练习和讨论环节,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评课稿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评课稿高二(2)部数学备课组在10月8日,我们听了焦随心老师的校级公开课、示范课“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课后我们备课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一致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
当前,我校正在大力倡导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怎么改、怎样改,焦老师的课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或者是有意的尝试。
就本节课而言,我们认为有以下优点:1.课前准备充分,教材挖掘深刻、透彻,整堂课中,自始至终都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
课堂的具体实施中,不论是引题中的漫画所提出的T 与30S 哪个大的猜想,还是122221-+⋅⋅⋅+++n 的结果的猜想,不论是121-+⋅⋅⋅+++n q q q 结果的猜想,还是当4,3==q q 时,121-+⋅⋅⋅+++n q q q 结果的猜想,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求法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让学生进行主动地探求而得到的。
有时学生是在草纸进行,有时又是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并且,教师的引导也很及时、得当,能让学生“跳一跳,能摘个桃”。
2.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是问题的设计巧妙,有梯度,高而不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最后能水到渠成的得出所要的结论。
在问题的引导探究中,先由漫画中的问题引出122221-+⋅⋅⋅+++n =?再引出121-+⋅⋅⋅+++n q q q =?又利用4,3==q q 猜想出121-+⋅⋅⋅+++n q q q 的正确结果,并进行了证明,最后很自然的证明了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
从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来看,教师运用并向学生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苏教版五下数学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评课
苏教版五下数学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评课评课:苏教版五下数学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我将评价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课程内容的评价,第二部分是对于评课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内容的评价。
首先,我对于苏教版五下数学课程中使用转化的策略求解简单数列的和的内容进行评价。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转化的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求和方法,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列求和提供基础。
在苏教版五下数学课程中,转化的策略运用得非常恰当。
以求解等差数列的和为例,教材通过将等差数列反向排列、错位相加,然后再转化为求解等差数列首项和项数的和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而对于等比数列的求和,教材则通过将等比数列除以公比,再与原数列相减的方式,将问题转化为求差数列的和,从而更加容易解决。
这种转化的策略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求和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学生需要对不同的数列求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发现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这种转化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接下来,我对于评课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内容进行评价。
评课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内容非常丰富,使我对苏教版五下数学用转化的策略求解简单数列的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评课教师提供了很多使用转化的策略求解数列和的具体例子。
这些例子不仅涉及到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还包括了更复杂的情况,如等差数列的部分和、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等等。
通过这些例子,我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转化的策略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提高了解题的能力。
其次,评课教师还提供了一些有关转化的策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提到在使用转化的策略时,可以通过调整公式的次数和适当的等式变形来达到更高效的求解过程;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思维角度的转换,从而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
等比数列求和评课稿1
等比数列求和评课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评课人×××,首先感谢××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一堂课,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古希腊国际象棋发明者故事情景引入,让学生带着情景问题进行探究发现,使得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得到明确体现,对课堂整体把握非常到位。
下面我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过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资源,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具体地谈谈我的看法:1、从教学目标上看,××以新课标的内容大纲为指导,教学目标明确,有针对性;而且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公式初步应用,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也做了适当的要求,这说明我们的授课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探索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其形式的简洁美。
这里我们看到××通过构建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及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从教学内容上看,首先从教材的选取上我们看到××以大纲为指导,在尊重教材而不照搬的前提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章引言的情景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对教材进行得当的组织和处理,可见其精心之处;××传授知识准确科学,通过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分散教学的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利用归纳的思想,由浅入深,引导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突出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通过情景引入,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探究,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也符合教学的实际。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开课简评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开课简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开课简评》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在本节课的引入部分,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这个设计对本节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探究是有积极作用的,有利于学生在随后的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问题的探究中,关注等比数列的特征.但是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看,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复习还是流于表面,没有从思维层面对等比数列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法上进行深入的交流.实际上,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等比数列的概念的复习,让学生能够领悟到关注数列的相邻项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数列的基本思维方法.概念教学的价值在于其奠定了知识学习的思维基础,从概念的本质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在此基础上的数学问题,是研究相关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不能单纯地就概念讲概念,而是要能够从概念的字面含义中升华到思维的方式上,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概念教学,对数学的思维方法有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同样,数学公式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求出某个值,而是要能够从不同变量的关系的角度,特别是能够从函数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复习不能满足于学生记住了公式本身,而是要能够看到通项公式的价值在于这是刻画数列的项an与其对应序号n 的关系式,是an关于n的函数解析式.本节课关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环节,授课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从研究等比数列的角度去思考,启发的方向是符合数列研究的思维过程的,但是如何从等比数列的特征去思考,继而引发对求和方法的探寻的思维过程揭示的还不够清晰,学生所提出的求和的方法与等比数列的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没有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推导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设计上,要能够明确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维的,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求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要让学生通过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Sn概念的深刻理解,为具体的求和打好思维方法的基础.这个任务实际上在之前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时候就要做,在本节课中是要让学生进一步地明确:所谓的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不是简单的求值运算,不是一个计算公式的推导那么简单,更应该是把对Sn的理解深刻到是一个数列的层面,是在寻找数列{Sn}与序号n的关系,是确定函数的解析式;第二个层次是要有判断数列属性的意识,这是在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数列的思维方法.在具体的求数列的前n项和之前,可以问一问学生:a1,a1q, a1q2,……a1qn-1是什么数列?这是在教学生如何理解一个数学的问题,不要什么也不交流就进入到操作层面,如是这样课堂的思维活动也就不会自然地展开,教学的氛围也就难免显得枯燥.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学生面对1+x+x2+……+x10时,容易忽略对x=0情况的分析,其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建立起判断数列属性的思维习惯,学生更习惯从形式上去得到结论;第三个层次:在判断出这是一个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之后,思维活动的焦点在于等比数列{an}的特征是什么?相邻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利用等比数列的这个特征去求出前n项的和?在求和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Sn的研究中选择了倒序相加的方法?对我们现在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有什么启发?让学生在这种反思性的思维活动中进一步地探寻研究问题的本质.实际上这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法,但这种类比一定要能够跳出单纯的形式化的类比,要能够从研究问题本质的角度去进行类比,让学生看到不论是等差数列的倒序相加法还是等比数列的错位相减法,探寻求数列前n项和方法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从研究其对应的数列an 的特征作为求和方法的依据.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出来之后,简单的套用公式是进行巩固练习的常见的形式,知三求一是对求和公式Sn比较直白的解释,但是这样的分析还仅仅是把求和公式当成计算的工具,而没有能从变量的关系角度来认识这个公式.实际上,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是数列Sn是由两个基本量即首项a1和公比q确定的.这就可以从公理化的角度来认识我们所研究的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的意义.在最后的课堂小结阶段,不要拘泥于本节课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错位相减法,而要能够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性的研究求数列前n项和的思维方法,要能跳出数列的前n项和,从数列{an}与数列{Sn}的角度去看待这两个数列研究方法的一致性,进而理解求Sn的真正价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开课简评这篇文章共5195字。
2.3.3 等比数列前n项和(1)教学点评
《2.3.3 等比数列前n 项和(1)》评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仇炳生等比数列前n 项和是数列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并证明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其中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求和公式的思路是本节课的难点.执教老师从研究数列的一般程序中,引出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课题以后,并不急于给出问题及其求解的方法.而是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分析和思考,由学生给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构建一个完整的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命题.进而,教师又不断提出问题,如问题的条件是什么?等比数列是什么意思?目标是什么?求前n 项和是什么意思?实现目标的困难在哪里?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了等比数列的意义及如何运用等比数列这一条件,明确了解决求和问题的困难所在——运算次数多(项数多),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解题的途径.这样的引导和启发,对于学生明确探索要求,开拓解题思路十分有益.实际上,由于学生对等比数列的条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qa a n n 1-=或q a a a a a a n n ====-12312 ),通过独立思考提出基于消元思想由q a a n n 1-=得到“错位相减法”和运用化归思想得到由关于数列}{n S 的递推公式11a qS S n n +=-求通项的方法(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数列}1{1-+q a S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以及由等比数列的条件q a a a a a a n n ====-12312 ,应用比例性质得到q a S a S nn n =--1求解的多种方法.教师又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11-+=n n qS a S 和n n n a S S -=-1构造了关于n S 的方程)(1n n n a S q a S -+=直接求解的方法.学生的思想活跃,条理清楚,思维流畅.问题的解决在于条件和结论的统一,解题思路源于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本节课的前一半是探索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实际上是解题教学.是否重视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就成为解题教学成败的关键.执教老师对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内容和特点,也向学生作了点拨.如通过点评证明的过程,指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应分为1≠q两类进行q和1=讨论,并借助学生回答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内容再次强化公式成立的条件.对公式构造的特征及基本量的特征也给予说明,为公式的应用打下基础.执教老师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设计合理,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练习配置适当.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基本运算的训练.教学效果较好.。
数列求和评课稿
《数列求和》评课稿终于有幸听了某某老师的一节《数列求和》复习课,我觉得整节课非常精彩。
课堂环节安排地有理,紧凑,师生互动气氛也非常活跃。
这种扎实有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突出的教学能力,也体现了学生好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己不成熟的一些想法。
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高中教学及历年高考中是重点难点,严老师对这个内容的重难点把握非常准确。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课堂节奏把握较好,各环节紧扣,层层推进。
在教法上,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探究—讨论—归纳—应用”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学法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以问题链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具体我认为有以下特点:1、情景设计有心意。
新课导入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入到一个新的知识情境。
严老师利用一个小游戏——九宫格来引入,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2、课堂设计新颖,任务性强。
《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严老师在组织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时,能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以合作小组形式参与学习,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事干,真正变课堂为学习的主阵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科学合理,有层次,利于学生快速展开,并且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严老师的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1、教师应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学学科能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并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学习知识才能学有所用,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评课稿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评课稿
听取了焦梦老师的汇报课.高二数学组全体成员和部分高一数学教师积极参加了本次教学活动.
这节课讲得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一) .从整体看来,焦老师能够认真备课,虚心求教,对教学内容做到正确的理解,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较好的把握,对教学方法上能有所探究。
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思路,学生的活动性、探究性得到了较好体现。
比较符合学校对高二数学教学的要求:高标准,精讲析,高容量,适难度.
当然美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可以类比梯形面积公式以便于学生记忆,而不能说成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几何意义;对于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性质的推导,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数列项数的判断上.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焦梦老师具有很好的扎实功底,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比较娴熟,课前能认真准备,课后能虚心求教,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相信在多数老师诚意的帮助下,她一定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实高教师.
通过观课评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多听课绝对是提高业务水平的不二捷径.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听课特别是评课,不仅能帮助我认识授课老师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 三人行必有吾师”,以后我要积极参加观评课活动,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做一个高标准的实高教师.。
苏教版五下数学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评课
苏教版五下数学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评课评课:苏教版五下数学《数列的和》课堂教学评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和,主要是通过转化的策略来求解简单数列的和。
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全面覆盖了相关知识点,并且给学生提供了指导意义,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列的和的求解方法。
课堂教学以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引入,引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
教师首先给出了一个数列的例子:1,3,5,7,9,11,13。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个数列中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差是2。
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一个结论:第n项与第一项之间的差为(n-1)×2。
这样,通过观察和总结,学生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转化策略,将求解数列的和转化为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接下来,教师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填表的形式计算数列的和。
教师提供了一个数列:2,4,6,8,10,12,14,16。
学生们按照之前总结的策略,很快填出了表格,发现数列前后相同位置的数之和一样。
这样,学生们通过实践认识到求解数列的和只需要计算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之和的一半,再乘以数列项数的个数。
在实践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思考,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快速求解一个由连续奇数构成的数列的和。
通过引导,学生们发现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等差数列的和求解问题。
他们通过观察和找规律,得出结论:连续奇数构成的数列和等于首项与末项之和乘以奇数项的个数再除以2。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教师还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数列求和问题。
这样,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理解了数列求和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不仅让学生通过转化的策略学会求解简单数列的和,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总结,寻找数列的规律,并将之转化为更加简单的问题。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数列》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数列》评课稿1. 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数列》进行全面评价,并提供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
2. 教材内容的合理性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数列》的教材内容设计合理、全面、科学,符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并且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教材中的内容覆盖了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性质和数列的应用等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都有清晰的定义和解释,且配有充分的例题和习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3. 教学设计的创新性本套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教材中有丰富的例题和习题,通过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教材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示数列的图形、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数列的性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调研和观察,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数列》教材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表现良好。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能够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并能够理解数列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对数列的学习兴趣浓厚。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设计得当,既能够巩固掌握的知识,又能够拓展思维和解题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5.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部优课五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评课稿
部优课五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评课稿
以下是一个关于“用转化的策略求简单数列的和”的五年级下册部优课评课稿的大致构想:
一、课前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预先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PPT、实物教具等。
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例如购物等)引出“数列”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讲解“数列”的定义,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性质和规律。
接着,引入“转化的策略”,通过举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
实践:布置一些简单的数列求和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教师在旁边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转化的策略”在求解数列和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掌握“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转化的策略”在求解数列和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解、实践和总结是否有效,
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改进:针对本次教学的不足,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构想,具体的评课稿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列求和》评课稿
终于有幸听了某某老师的一节《数列求和》复习课,我觉得整节课非常精彩。
课堂环节安排地有理,紧凑,师生互动气氛也非常活跃。
这种扎实有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突出的教学能力,也体现了学生好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己不成熟的一些想法。
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高中教学及历年高考中是重点难点,严老师对这个内容的重难点把握非常准确。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课堂节奏把握较好,各环节紧扣,层层推进。
在教法上,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探究—讨论—归纳—应用”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学法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以问题链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具体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情景设计有心意。
新课导入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入到一个新的知识情境。
严老师利用一个小游戏——九宫格来引入,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2、课堂设计新颖,任务性强。
《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严老师在组织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时,能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以合作小组形式参与学习,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事干,真正变课堂为学习的主阵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科学合理,有层次,利于学生快速展开,并且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严老师的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1、教师应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学学科能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并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学习知识才能学有所用,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课堂教学缺少学生操作性活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教授新课时,一问一答都是以老师为主,个别学生回答,关注学生的面不够。
应该关注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如能将问题分散开,让其他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这样受益的学生会更多。
3、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不要写的太多或是太少。
因为板书的内容是突出教学重点,与整堂课中教师的讲授,练习等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只有教师把重点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才能一目了然,清晰构建知积要点。
总之,严老师的课非常优秀。
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表达准确。
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
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
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或老师们记忆深刻,久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