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1、从杜甫的生平中浅读杜诗1.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父亲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了由唐太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帅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抚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佐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负外廊。
严武死后,他离开成都,全家寄居**州。
两年后,离**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读懂杜甫—“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有安排写成的作品。
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在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
百姓老**甚至献出了生命。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惟妙惟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试论杜甫诗歌中人民性产生的根源
试论杜甫诗歌中人民性产生的根源作者:刘国安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
他的前半生是在唐王朝鼎盛阶段度过的,在他身上可看到盛唐士人的狂放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可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四方漂泊,对普通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生活有极其真切的现实体验。
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的一生和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
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关键词:杜甫诗歌人民性根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特别是在他的代表作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
在杜甫的诗里,有瘦骨伶俜的壮丁,被抓应役的老妇,新婚即别夫的嫁女,子孙死尽的老人,无家可别的老兵,在颠沛流离中扔掉孩子的母亲,荒郊外的游魂等等一系列“人民形象”。
正因为如此,杜甫一直被视为人民的诗人,有着“现实主义诗人”、“人民诗人”的光荣称号。
他的诗歌也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唐代有着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给诗人带来了一定的创作自由空间,而一定的创作自由空间对优秀诗篇的孕育,以及诗歌多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综观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人民性的产生笔者认为有社会根源和自身根源两个方面。
1.诗可以怨。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如果从儒家的诗教观念来理解,诗应该是可以怨的。
也就是遇到失意不快之事,可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意和牢骚。
但是历代统治者总希望诗人能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希望他们以诗来讽刺和揭短;而在有些政治斗争复杂、官场倾轧频繁、政治风向不明的情况下,诗人如果一味抒发心中的怨情,便很容易横遭杀身之祸。
历朝历代大兴“文字狱”正是如此。
试论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苑纵横试论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程广让杜甫是我国自古至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5诗经6、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40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杜甫一生,从7岁时的处女作5咏凤凰6(已佚失)到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5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6,共计1400余首诗歌,就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来看,不排除有一些诗歌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或用神话传说、梦境表现思想感情。
但是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现实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下面,笔者从杜甫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来探讨他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巨大贡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0/爱河山0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0,即是/忧国0的更进一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杜甫一生至少40首以上的反映他的爱国情怀的诗歌,按一般史论家给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期,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二期即35岁困守长安开始的。
诗人第一次漫游期应试不第,天宝六年(747)又参加了朝廷一次考试,仍失败了。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卢 纶 已有 “ 岩壑 树修修 ,白云如流水 ”之句 , 但 这一 个 “ 学 水 声 ”,却 不能不 说是 天才 的妙 想 。它的 比拟 多半来 自银 浦 的超 现实 联想 ,流 云因 生于银 河岸 仿佛 也成 了银 质 的, 轻 轻滚 动发 出流 水 的声响 。 在类推 比拟 中 ,除梦 幻的联 想 意象之 外 ,还应推 那 回 环 往复 的诗 思 。它 可 能使读 者 一入 眼就觉 得 “ 无 理 ”,但 越 深思越 觉有味 , 于是 咀嚼徘徊 , 不 能 自己。 李贺创 作的“ 呕 心沥血 ”正 在 于此 。正如钱 钟 书所说 的 : “ 古人 病长 吉好 奇 无理 ,不可 理会 ,是盖知有 木义而 未识有 锯耳 ”。 忆君清 泪如铅 水。 (《 金铜 仙人辞 汉歌 》) 《 金铜 仙人 辞汉 歌 》是李 贺的杰 作 。全篇 主 旨在 “ 天 若有情 天亦 老 ”一句 ,诗人 没有 把这 写成 传统 的盛衰 感怀 之 作 ,而是把 心力 专注 于 “ 铜仙 ”恋 旧之 情 ,戛戛独 造 , 实在是 独具 匠心 。本句 直接 点 出铜仙 流泪 的情 景 。 “ 泪” 与“ 水 ”本 是连在 一起 的词 ,但 在李 贺 的想象 中,从 金铜 仙 人 眼 中流 下 的泪 ,不 该 只是水 而 己,它 一定含 有铅 灰 的 色泽 。于是 ,借 着巧妙 的想象 ,诗人 把沉 重 的 “ 铅 水 ”与 轻而透 明的 “ 泪水 ”连结起 来 ,写成 这无理 而绝妙 的名句 。 再举一个 例子 : 春 风吹鬓 影 。 (《 咏怀 二首 之一 》) 李 贺借 司 马相如和 卓 文君 的故事 ,否 定世 俗功名 。诗 中说: “ 梁王与 武帝 , 弃 之如断梗 ” ,以此 与 “ 长卿 怀茂 陵, 绿 草垂 石井 ,弹琴 看文君 ,春风 吹鬓影 ”的温馨场 景对 比, 诗人 的寄 意可 见一斑 。 “ 春风 吹鬓影 ”既有 富于音 乐性 , 也有动 态美 。春风 本来 只 能吹 鬓,鬓 动则 影动 ,但 当李 贺 诗 思驰 骋时 ,春 风似乎 直接 吹动 了鬓 影 ,这种 超现实 的柔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爱民忧民的诗篇,通过描写灾难深重的农民,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可以说,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本情结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底蕴。
作为社会的良知,杜甫最关心的是人,是一切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
杜甫写出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诗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与民交往时从来没有士人的高态,也绝不掺杂轻视厌弃之情,有的只是关爱和尊重。
杜甫对下层人民倾注了大量情感,饱含了深刻的爱怜,他曾在诗歌中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人未曾嗔”。
(《暇日小园散病》)杜甫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那些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悲悯。
从《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到《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再到《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
杜甫将这些劳动人民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悲悯。
杜甫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融合,凸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
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他这样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在杜甫眼中,山河已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他为国为民着想,深忧远虑。
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诗人面对三春美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音。
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面对此,诗人在《悲陈陶》一诗中以“四万义军同日死”和“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写出了人民的痛苦。
杜甫从不避讳权贵,他写了很多斥责统治者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他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对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行径作了无情揭露和鞭挞。
试论杜甫诗歌中人民性产生的根源
试论杜甫诗歌中人民性产生的根源□刘国安内容摘要%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5他的前半生是在唐王朝鼎盛阶段度过的,在他身上可看到盛唐士人的狂放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可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四方漂泊,对普通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生活有极其真切的现实体验5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的一生和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难”的时关5他和人度乱的生活,这使他有可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5关键词%杜甫诗歌人民性根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特别是在他的代表作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
在杜甫的诗里,有瘦骨伶}的壮丁,被抓应役的老妇,新婚即别夫的嫁女,子孙死尽的老人,无家可别的老兵,在颠沛流离中扔掉孩子的母亲,荒郊的一人民象”。
正因为如此,杜甫一直被视为人民的诗人,有着“现实主义诗人”、“人民诗人”的光荣称号。
他的诗歌也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唐代有着的境,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给诗人带来了一定的创作自由空间,而一的创作优诗篇的孕育,以及诗歌多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又了良的件。
综观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人民的者有源和自身根源两个方面。
一•杜甫诗歌中人民性产生的社会根源1•诗可以怨。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如果从儒家的诗教观念来理解,诗应该是可以怨的。
也就是遇到失意不快之事,可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意和牢骚。
但是历代统治者总希望诗人能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希望他们以诗来讽刺和揭短;而在有些政治斗争复杂、官场倾轧频繁、政治风向不明的情况下,诗人如果一味抒发心中的怨情,便很容易横遭杀身之祸。
历朝历代大兴“文字狱”正是如此。
然而,相比较而言,唐代的政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至少诗可以怨,诗人不论在生活上、政治上遭受打击后都可以发牢骚,抒写失意之情,表达心中的不快。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1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浅谈杜甫诗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情怀摘要:杜甫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报负的现实主义诗人,“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世肯杀身”是他的崇高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正是这些进步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着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杜甫的诗闪烁着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揭露黑暗、声讨暴政的思想光辉。
关键词:现实主义揭露黑暗声讨暴政爱国爱民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灿烂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流派之多、体裁之丰富都是空前的。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众体皆备,艺术极高,脍炙人口,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是祖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被称为“诗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在杜诗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里,其最大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被后人千古传诵。
一、“穷年忧黎元”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的抒情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纪行”、“咏怀”熔于一炉的五言长诗,是杜甫十载困居长安,备尝辛酸,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此诗以“纪行”为一篇之线,以“咏怀”为一篇之骨,场面宏大,意境开阔,从自抒抱负到壮志未酬,从路途纪行写到所见所闻与所感,从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到广大人民的痛苦以及国家的安危,波澜起伏,千百回转。
“穷年忧黎元”是《咏怀五百字》的核心,诗人抒发自己“窃比稷与契”的抱负,就是为了“忧黎元”。
这次赴奉先县探亲,杜甫路经骊山,耳闻目睹到最高统治集团朝歌暮舞、灯红酒绿、挥霍无度的荒淫腐朽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传颂的名句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现象。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1、从杜甫的生平中浅读杜诗1.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父亲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了由唐太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帅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抚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佐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负外廊。
严武死后,他离开成都,全家寄居**州。
两年后,离**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读懂杜甫—“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有安排写成的作品。
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在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
百姓老**甚至献出了生命。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惟妙惟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写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
杜甫适逢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造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杜甫在历史危难之际经受了思想的磨砺,体会到人民的苦难,这一切都成就了他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使得他对人民的态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诗歌有着精深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部分篇章都是从人民的角度进行抒写,这造就了他以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形象。
杜诗体现出高度的人民性,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色。
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与关心。
这样的诗歌数量非常多,可以说贯穿到他整个创作中,他始终深切的关注人才,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杜诗人民性的体现。
1.杜诗关注人民疾苦杜甫从困守长安时期所写作品就开始表达出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民的同情。
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体现的最为明显,杜甫在长安时生活潦倒,疾病缠身,理想的破灭迫使他正视现实,认清了统治阶级的罪恶,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
所以他感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诗人从自己的忧愁想到了人民的忧愁,把人民的忧愁看作是自己的忧愁,体验更为深入,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诗被作被称为“诗史”,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和人民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战乱的痛苦,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写出了很多关注人民疾苦的诗歌。
杜甫把对战乱的痛诉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抒写在他的《兵车行》、《三吏》、《三别》这类诗作中。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作者:赵红星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7期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闻一多称赞他是“中华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伟大的一道光彩”。
杜甫是一个以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的诗人,他是诗歌之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安史之乱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人民的沉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杜甫也卷入生活的底层,在这历史危难之中,他经受了思想、生活的磨砺,切身体会到人民的苦难,这一切使他可能描绘出时代的苦难图画,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特征。
《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站在人民百姓的角度具体地写下了人民所遭的灾祸,深刻地反映了武皇开边、强逼百姓从军的惨状,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全军溃败。
为补充兵力,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
此时,杜甫由洛阳去华州,经潼关,目睹事实,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形象地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和人民的困难无告。
《石壕吏》写一老妪,二儿战死,一儿戍边,老妪被逼去从军做饭。
《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妻,新娘送新郎当“征夫”,新娘独自悲叹“结发为夫妻,席不暖君床”。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杜甫的诗记下了这些史书不载的细节,发出了百姓的哀怨,警告后世,表现了杜甫如椽之笔的巨大力量。
杜甫一生生活在贫困之中,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流寓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筑草堂。
秋天就遭到大风雨的袭击,在大风卷走茅草、屋漏沾湿的苦况中,由自己的苦难联想到广大流离失所的人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摘要:杜甫,字子美,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其诗大都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了天宝至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具有历史意义,后代都称他的诗为“诗史”。
而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学习着正统的儒学知识,所以杜甫的政治理念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
本文试从杜甫的诗歌里来探讨杜甫的政治抱负以及治世理念。
关键词:杜甫民本思想儒家思想杜甫出身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而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提倡“仁政”和“民本”的思想。
儒家的“仁”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本思想”。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天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心决定着帝位的得失。
故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仁政要求君主能够养民,富民。
君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轻徭薄役。
仁政同时还反对兼并战争。
而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朝廷奢靡腐化,而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
对于此,杜甫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老百姓的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亦,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岁晏行》)。
由于封建社会的极不稳定性,农村户口逃亡是常见的现象。
原因很多,如逃避苛重赋税,逃避兵役,逃避战乱;或由于豪强兼并……唐玄宗开元末年起,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祸重赋,农民逃亡更加严重。
①杜甫在诗里曾描述了农民挨饿交租但又无处可走的境况“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
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姓名:系别:人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04级六班指导教师:、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确是一位面对人生,忠实于现实的伟大诗人。
他的一生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
因此杜甫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
现实生活无论使他多么痛苦,他从未脱离过现实,力图描写现实生活,着力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呼吁人民的心声。
杜甫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和深切地关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罪行的仇恨,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并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性【Abstract】:Du Fu is a great Chinese poet of realism.Looking at Du Fu's life,he is indeed a face life,faithful to the reality of the great poet. His life experienced hardships in life,he saw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concerned about national security.So Du Fu is also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most sympathetic to the people of one of the poet.In real life no matter how his suffering,he never divorced from the reality,trying to describe the reality of life,focus on performance in real life,reflecting the people's woes,called on the people's aspirations.Du Fu's on people's profound sympathy and deep concern about the tremendous love for the motherland,the ruling class The people affected countries suffer.crimes of hatred,these complex emotions in his poetry reflected the most of the people and is highly of.【Key words】:Du Fu A sense of urgency People目录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思想――――――――――――5页一、生平―――――――――――――――――――――5页二、思想―――――――――――――――――――――6页第二节:杜甫诗歌的人民性――――――――――――7页一、爱国爱民的赤子心――――――――――――――――7页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8页三、对人民的深切同情―――――――――――――――9页第三节:杜甫诗歌人民性对后世的影响―――――――10页结语―――――――――――――――――――――――――12页注释―――――――――――――――――――――――――13页参考文献――――――――――――――――――――――14页致谢辞――――――――――――――――――――――――15页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逢唐朝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军 的惨 状 ,揭 露 了统 治 者 的 穷 兵 黩 武 给 人 民 的双 重 灾 难 。 唐 肃 宗 乾 元 二 年 ( 元 79 公 5) 春 ,郭 子 仪 等 九 节 度 使 6 万 大 军 O 包 围 安 庆 绪 于 邺 城 , 由于 指 挥 不 统 一 ,全 军 溃 败 。 为 补 充 兵 力 ,
过 者问行 人 ,行人 但 云点行 频 。 边 庭 流 血 成 海 水 ,武 皇 开 边
… …
了 杜 甫 如椽 之 笔 的巨 大 力 量 。
杜 甫一 生 生活 在贫 困之 中 ,
杜 甫 许 多 诗 中都 对 上 层 统 治
者 的 横 行 、宦 官 奸 臣 的 强 行 ,表
意 未 已 。 君 不 闻 汉 家 山 东 二 百 州 .千 树 万 落 生 荆 杞 。 … …君 不 见 青 海 头 ,古 来 白骨 无 人 收 。 新 鬼 烦 冤 旧 鬼 哭 , 天 阴 雨 湿 声 啾
诗 歌人 民性 的 第 一特 征 。
乡 。 后 代 诗 论 者 推 崇 此 诗 ,宣 其 为老杜 “ 生第 一首快 诗也 ” 平 (读 杜 心 解》 。 由此 可 见 ,杜 甫 《 )
的 哀 哭 是 因 为 国 破 ,喜 狂 是 因 为
国 家 的胜 利 。
一 诗 一 一 一 甫一 的 民
杜 甫 “ 欲 狂 ” 的心 态 。他 人 已 喜 白 首 , 但 仍 作 青 年 所 为 , 要 放
歌 、纵 酒 ,并 且 立 即 想 到 要 回 家
身体 会到人 民的苦难 ,这一切 使
他 可能 描绘 出时 代 的苦难 图 画 , 攀登 上 现 实 主 义 的高 峰 。 对 人 民 的 深 切 同 情 ,是 杜 甫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 甫 诗歌 忧 国 忧 民 思 想 的 特 点
中 这 一 时 期 的 杜 甫 虽 生 活 动 荡 不 安 . 其 创 作 精 力 却 空 前 旺 但
盛 . 国忧 民 的感 情 有 增 无 减 。 忧 ( ) 甫 深 人 体 验 人 民 的 疾 苦 . 歌 唱 出人 民 的愿 望 二 杜 诗
杜 甫 出生 和 生 长 的 环 境 与 历 史 重 大 转 折 紧密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 的一 生 可 分 为 以下 四个 时 期 : 他 1 轻 时 . 极 进 取 . 发 向上 . 年 积 奋 杜 甫 成 长 在 开 元盛 世 , 读 诗 书 。 艺 出众 , 四 五 岁 时 的 饱 才 十
1 7 1
不 是 更 省 成 本 么? “ 国 城 头 吹 画角 ” 指 出 战 乱 乃 是 民 生 凋 敝 万 . 的原 因 。 此 曲 哀 怨 何 时 终 ” 句 中 的“ 曲 ” 指 这首 《 晏 行 》 “ 一 此 。 岁 。
杜 甫 一 生 为 民悲 歌 已然 是 心 疲 力 尽 . 热 切 期 盼 着 能 早 一 天 见 他
1在 《 吏》 三 别》 , 描写 了在 残 酷兵 役 制 度下 劳苦 大 众 . 三 《 中 他 所 遭受 的苦 难 . 歌颂 了人 民为 国家做 出最 大牺牲 的献 身精 神 这 两 组 诗 将 形 态 各 异 的 人 物 描 写 得 惟 妙惟 肖 . 曲 折 的 隐 将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当 时 的 客 观 现 实 真 实 、 象 地 反 映 了 出 把 形
自诗 经 、 乐 府 以来 , 歌 形 成 了明 显 的现 实 主 义风 格 。 汉 诗 杜 甫 的 诗 歌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这 一 传 统 .他 的 诗 歌 面 向社 会 大 众 . 无
探析:杜甫诗歌人民性特征
探析:杜甫诗歌人民性特征文/编客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闻一多称赞他是“中华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伟大的一道光彩”。
杜甫是一个以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的诗人,他是诗歌之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出生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他享有“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特权。
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由盛转衰发生了急剧转变,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安史之乱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杜甫也卷入生活的底层,在这历史危难之中,经受了思想、生活的磨砺,切身体会到人民的苦难,使他可能描绘出时代的苦难图画,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思想上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多,但他看到了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杜甫则不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秦伯》),杜甫却不论在位否,都关心国家政治。
儒家一面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一面又轻视劳动及劳动人民,杜甫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
“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他的中心思想;“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浴淳”(《奉赠韦左丞丈二使二韵》),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
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他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
他的诗,把自己对生活和感情的表述,与对人民的命运遭遇交织在一起,真实生动、广阔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气魄宏大而又具有连续性的生活画面。
杜诗不仅是诗人心路历程史,也是唐代社会的形象史。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特征。
康震讲诗圣杜甫读后感
康震讲诗圣杜甫读后感(实用版)目录1.康震对杜甫的评价:诗圣2.杜甫诗歌的特点:现实主义、历史观照、人民性3.康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具有启示意义的人生哲学4.康震对杜甫的人生态度的评价:执着、坚韧、永不放弃5.康震从杜甫诗歌中获得的感悟: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关爱和责任正文康震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名人,他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了诗圣杜甫,让我们对杜甫有了更深的认识。
康震认为,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特点,强烈的历史观照和人民性。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怀,都是立足于现实,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他的诗歌中,有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有对百姓疾苦的关爱,有对历史规律的探索,这就是他的诗歌具有历史观照的原因。
而他的诗歌中,更有对百姓的深深关爱,他的诗歌中,写满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这就是他的诗歌具有人民性的原因。
康震在讲座中,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杜甫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他特别提到了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关爱,这种执着的爱国情怀,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康震认为,杜甫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讲座中说:“杜甫是一个执着、坚韧、永不放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康震通过解读杜甫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国家、民族、人民充满关爱和责任的诗人,他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应该怎样去为人民服务。
浅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浅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尹大春
【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5)001
【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创作,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深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和本质问题。
其中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从人民这一角度出发而创作的。
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达到了他以前的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形成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
所以,在探讨杜诗的思想性的时候,应该着重探讨杜诗的人民性。
杜诗的人民性表现在下列几点: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尹大春
【作者单位】广东新兴华侨中学,广东,新兴 52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J], 郝竹梅
2.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J], 李红
3.“穷年忧黎元”——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J], 杨桂梅
4.从《三吏》、《三别》看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J], 曹千里
5.简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J], 赵璧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散文诗歌杜甫作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由于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的影响,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反映了直面人生的忧患和感伤,折射着苦涩而沉重的心情,也就是他的精神内核。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现实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体现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
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
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
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
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
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从整体上 来说 ,这 些女性 的人生具有 悲剧色彩 ,社会动 法 实现真 正的独立 ,因而许 多女性最 终选 择飘然远 去 。如
《 小 娥 传 》 中 的谢 小 娥 在 给 父 夫 报 仇 之 后 选 择 了 出家 。 谢
[ 季夫萍:《 1 】 对如陛j 长力下唐传奇中女侠形象的解读》,伊利教育 【 刘啕: 《 2 】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7年版。 95
杜 甫 ( 1 —7 0 7 2 7 ),唐代 诗人 ,字子 美,祖籍湖 北襄 有愤怒 ,也有感慨。于是,他将其化作文字记录下来 。
言是 武后时 的著 名诗人 ,官膳部 员外郎 ;父 亲杜 闲,曾任 读书和壮 游时期 ,这是他一 生中最快意 的时期 。 “ 书破 读 兖州 司马 、奉天县 令。在这 样的环境熏陶下 ,他7 岁开始学 万卷 ”、 “ 群书万 卷常暗诵 ”的刻苦学 习,为他 的创 作积 诗 ,1岁时所 作诗文就引起 了洛 阳名士们 的重视。 5 2 社会因素 . 杜 甫 的 成长 过程 几 乎和 唐 玄 宗 统治 的 时代 相 契合 , 世 ”,唐代 国力达到 了前所未有 的程度 ,唐 玄宗确 实表现 淀 了充 实的文化底 蕴 。历 时十 年多 的 “ 壮游 ”经历 ,使诗 人接触 到无 比丰 富的文化遗产 、饱览 了祖国壮丽 的河山 , 这些不仅 充实 了他 的生活 ,也 扩大 了他 的视野和心 胸,使 三 十 五到 四十 四岁 ,是 他 困守 长安 十 载 的开 始 ,也
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潮
论 杜 甫 诗 歌 的 人 民 性
。李 红
摘 要 :杜甫是 我国文学史中伟大的现 实主 义诗人 ,他投入 了毕生精 力来从事创作 ,给我们 留下 了一千四百多首 诗歌 。杜 甫诗歌 的思想 内容博大精深 ,深刻而又广泛地反 映 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概括 了整整 一个 时代 的各种矛盾 和本质 问题 。其 中绝 大多数的篇章 ,都是从人 民这 个角度 出发 而创作 的。他在对待人 民的态度上 ,达到 了之前所
3 个 人经 历 . 杜 甫 的 一 生 可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 三 十 五 岁 以前 , 是 他 的
1家庭因素 .
阳 。 自称 少 陵野 老 。在 成 都 时 被 荐 为 节 度 参 谋 、检 校 工 部 员 外 郎 , 故 后 世 又 称 他 为 杜 少 陵 、 杜 工 部 。他 的祖 父 杜 审
它反映 了女性 自我 意识 已经 出现 了萌 芽,标志着 女性 的进
步。随着文 学 自身 的发展和市 民经济 的推 动 ,后世 作家继 承 了唐传奇 中女性觉 醒的思想 主线 ,他们 在各 自的作品 中
塑造 了大批的女性形象 ,使之成为反抗封建制度的斗士。
( 杨鹏程
山东烟台 鲁 东大学文 学院
有诗人都 不曾达到的高度 ,这就使他 的作 品具有 高度的人 民性 ,形成 了杜甫诗歌 的重要特 色。
关键 词:杜 甫 诗歌 高度 人 民性
一
、
形成杜甫诗歌 人民性的原因
为诗歌应 该是咏物 抒情的文 体 ,而不 是用来记载社 会生活 的 。但是 杜甫看 到了人 民的疾 苦、 听到 了人 民的呼声,他
唐 玄 宗造 就 了我 国封建 社 会 的第 三个 盛 世—— “开元 盛 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充满了相 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出了 自己杰 出的政治才 能 。但也 因其后来沉 溺于 声色 犬马 是他诗歌 创作 的第二个时 期。杜甫无法 实现他 “ 致君 尧舜 之 中,导致 了史上著 名的 “ 史之乱 ”,盛唐 由此 走上 了 安 上 ,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 负 ,开始过 着 “ 朝扣 富儿 门, 衰败 之路 ,人民也 因而饱受战 乱之苦 ,这 就是杜 甫生活 的 暮随肥 马尘 ”的屈辱生活 ,以致经常挨 饿受冻 , “ 饥饿动 时代 。 即 向一句 ,敝衣何 啻悬百 结”就是这 时期生活 的写照。他
度 使 的 爪 牙 ,最 终 不 得 不 用 “ 山水 ,访 至 人 ” 来 打 发 余 寻 有 悲剧 色 彩 。 [】 4 朱代 炼 : 《 守 自我 的现 实逃 离一一唐传 奇 中女性 形 象解 坚 [】 5 冯沅君 : 《 冯沅君 古典文 学论文 集》 ,济南 :山 东人 民 出版
生。她 的理 想与抱 负并没有真 正实现 ,因而她 的觉醒也带 读》,安徽文学,20年,第5 08 期。 唐传奇 中女性形 象的觉醒 是男权控制 下 的女性 意识 的 社,18年版。 90 觉 醒 ,尽管 其中 的女性觉醒带 有不彻底性 和悲剧性 ,但是 [ 刘文俊: 《 6 】 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6年版。 96
[ 雷恩海 ,姜朝晖: 《 3 】 理想 与现 实的两难 抉择一一从唐 代户婚 制
荡黑暗迫使 她们只 能凭借 自己的力量去 改变局部社 会 ,无 学院学报,2 0年,第2 04 期。
《 聂隐娘 》中的聂 隐娘有着 高超的技 艺,摆脱 了传 统的文 度看唐传奇的婚恋现象》,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化束缚 , 由家庭走 向 了社会 ,但在动 荡的社会 中她成为节 20年,第2 01 期。
在 唐 由 盛 转 衰 的 历 史 时 期 , 重 大 的 历 史 事 件 很 少 被 在 看 到 统 治 阶 级 的 罪 恶 之 后 , 写 出 了 《 车 行 》 、 《 人 兵 丽 写进 诗 歌 , 主 要 是 诗 歌 本 质 的 观 念 在 起 作 用 ,诗 人 们 都 认 行 》 、 《 奉 先 咏 怀 》 等 现 实 主 义 杰 作 , 十 年 困 守 使 杜 甫 赴 种 种 行 为 都 是 向 以 男 权 为 中心 的 社 会 发 起 挑 战 的表 现 。但 注释:
24 0 ) 蓍 6 0 0 至
:
蚕
2 2 0 01 . 4
随着 国家局 势的转变 ,杜甫始终 关心着 国家命运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