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1. 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是导致慢性肝病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学会和机构制定了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以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内容。
2. 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记物(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的检测。
根据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结果,可以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判断。
根据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性或间歇性HBsAg阳性超过6个月,且血清中HBV-DNA检测为阳性。
•治愈:HBsAg连续阴性至少6个月,HBsAb阳性。
除了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之外,还可以进行肝功能检查、肝超声、肝活检等辅助检查,以评估肝脏的病变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3. 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和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个体化制定。
3.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载量的下降。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和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
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和临床情况,可以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肝保护治疗肝保护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以保护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如乙酰谷胺酸、坎地沙等短期使用的药物;•如克肝宁、氨基酸口服液等长期使用的药物。
肝保护治疗的目标是改善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少肝功能受损,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3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以达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型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乙型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也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预防疾病的进展和传播至关重要。
一、乙型肝炎的诊断1. 临床表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各异,从无症状到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呕吐、腹痛和肝脾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早标志,其阳性结果表明病毒存在。
其他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和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等。
核酸检测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可检测病毒的DNA或RNA。
3.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评估肝脏病变的程度和性质,如肝硬化、肝癌等。
此外,肝活检是确诊乙型肝炎的金标准,可评估肝脏病变的组织学特征。
二、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1. 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的鉴别:乙型肝炎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如乙肝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有时难以鉴别。
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确定病毒类型。
2. 与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也可引起肝脏损伤,临床表现和血清学特征与乙型肝炎相似。
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排除其他原因的肝损伤有助于鉴别诊断。
3. 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肝炎,其症状和血清学特征与乙型肝炎有时相似。
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和肝活检可帮助鉴别。
4. 与肝脏肿瘤的鉴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可用于鉴别诊断。
总之,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传播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综合运用临床症状、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等方法,以确诊和鉴别乙型肝炎,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流行情况、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超过半年以上,或有慢性乙肝病史、或肝活检病理检查有慢性炎症改变、或影像学检查有慢性肝病表现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75%为慢性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史:患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阳性。
2、临床特点: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疼痛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球蛋白(GLB)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临床上表现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鉴别要点是饮酒史和戒酒后病情的变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鉴别要点是除外饮酒和其他致病因素。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它可以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及早发现和诊断乙型肝炎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抗-HBc IgG等血清学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以及感染的程度。
最后,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等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情况,了解肝脏是否受损或肿大。
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乙型肝炎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肝病的可能性。
例如,需要排除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脏疾病。
同时,还需要排除药物和毒物对肝脏的损害,以确定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在诊断时,医生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通过全面的诊断,才能确保乙型肝炎的准确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乙型肝炎同样重要。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不分享注射器等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及早发现和诊断乙型肝炎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同时,预防乙型肝炎同样重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注意个人卫生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能够增加大家对乙型肝炎的认识,提高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诊断意识。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起病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
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
有扑翼样震颤及病理性反射。
肝浊音界迅速缩小,黄疸迅速加深,随即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明显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亦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下列表现:高度乏力、高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即达171umol/L以上),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乙肝诊断分型标准
乙肝诊断分型标准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其诊断分型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以下将对乙肝诊断分型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临床表现乙肝的临床表现因感染者的年龄、免疫状态、病毒复制水平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则更为复杂,可能会出现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二、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乙肝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和损伤情况。
2.HBV标志物检查:HBV标志物检查是乙肝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等。
这些标志物的不同组合可以反映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和状态。
(1)HBsAg阳性: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其阳性表示存在HBV感染。
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2)HBeAg阳性:HBeAg是HBV复制活跃的标志,其阳性表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HBeAg阳性患者往往伴有ALT升高,提示肝脏炎症活动。
(3)HBcAb阳性:HBcAb是HBV感染的早期标志,其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或正在感染HBV。
HBcAb分为IgM和IgG两种类型,IgM 型HBcAb阳性表示近期感染,IgG型HBcAb阳性表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三、病理学检查肝脏病理学检查是乙肝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
肝脏病理学检查包括肝穿刺活检和腹腔镜肝活检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对乙肝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分型。
四、乙肝诊断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将乙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乙肝:急性乙肝是指HBV感染后6个月内发病的肝炎。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相关血液指标来确认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率。
早期的乙肝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实验室检测是诊断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一、HBsAg检测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缩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和最重要的标志物。
乙肝感染者在感染后的一到六个月内,血中会出现HBsAg阳性。
因此,对于疑似乙肝患者,应该首先进行HBsAg的检测。
如果HBsAg持续阳性超过六个月,则可以确定为慢性乙肝感染。
二、抗-HBs检测抗-HBs是对HBsAg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也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
通过抗-HBs的检测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具备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如果抗-HBs阳性,说明个体已经免疫乙肝病毒,或者是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者。
三、HBeAg和抗-HBe检测HBeAg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核心蛋白,它的出现表明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正在活跃复制。
因此,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HBeAg和抗-HBe。
如果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处于活动状态,此时患者是高传染性的。
而抗-HBe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已经减弱,病情相对稳定。
四、抗-HBc检测抗-HBc是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抗体,它可以分为IgM和IgG 两种类型。
IgM抗-HBc是急性乙肝感染的标志物,出现在HBsAg阳性之前,并且在HBsAg消失之后很快消失。
而IgG抗-HBc则是乙肝感染的持久性标志,出现在HBsAg阳性之后,并且可以持续终身。
五、HBV-DNA检测HBV-DNA是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成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BV-DNA含量,可以判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
此项检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乙肝诊断标准【60页】
adw3(主要见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
二、传染源
急性感染者 慢性感染者 病毒携带者 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均含有
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
三、传播途径
血和血制品 母婴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 性接触
母婴传播
急性HBV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阳性, 或发现HBsAg超过6个月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 性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 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 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等。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DNA,并排
– 3、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 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 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确诊慢性乙肝
1、第一个确诊组合
– 急性HBV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 现HBsAg超过6个月;
–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 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口达到8%以上的地 区是乙肝流行的高发地区
• 大部分感染发生与围产期或婴幼儿期。
HBV感染中等流行地区:乙肝表面抗原27%。
• 婴幼儿、儿童、成人的感染同时存在
HBV感染低流行地区
– 急性乙肝的最高发病人群是青壮年,大多数新 发病例是由于高危险活动和毒品注射所致。
我国家
临床症状+HBsAg阳性 血清ALT和AST阳性+ HBsAg阳性
确诊急性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 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自《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文章目录乙肝肝炎诊断标准1、乙肝肝炎的诊断标准1.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体征: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皮肤,巩膜黄染。
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1.2、慢性活动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肝功能检查:AL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1.3、慢性迁延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 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1.4、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百分之四十。
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HBV检测:符合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2、乙肝有什么症状2.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究其原因,除可能是肝功能受损引起的病理性原因外,还可能是因病态下体能消耗增加,同时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的。
2.2、消化道症状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
肝脏疾病时,胆汁分泌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乙肝症状。
2.3、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所在,病情较重时,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黄疸。
乙肝上报制度
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解读模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09-23 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作者: 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 )( 简称《乙肝诊断标准》) 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诊断标准的理解, 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 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中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 乙肝病毒(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经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中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HBV 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 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 根据工作需要, 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 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年12 月11 日, 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 并于年6 月15 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简称1995 年国家标准) 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 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 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 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 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 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 二) 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或) 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 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精选.]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 B15990—1995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急性黄疸型肝炎a)同.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μ 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重型肝炎a)急性重型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 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μ 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a)肝硬化活动期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
有门脉高压征及显着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
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
b)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4 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
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 15982有关规定执行。
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5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休息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饮食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药物治疗急性乙肝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
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应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阻断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附录A(标准的附录)病原学检查方法A1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本标准要求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试剂盒。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HBsAg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1.抗-HBs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s酶标记物,每孔,放37℃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sELISA双抗原夹心法操作步骤: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4℃过夜。
2.洗液洗板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37℃ 2h或43℃ 1h。
4.洗液洗板4次。
5.加HBsAg酶标记物,每孔,37℃2h或43℃1h。
6.洗液洗板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HBeAg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e酶标记物,每孔,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有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eELISA中和法检测步骤: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4C过夜。
2.洗液洗4次。
3.每孔加待查标本,加中和试剂(HBeAg)于中和板内,置37℃ 2h或43℃ 1h。
4.加HBeAg纯品,每孔,置37℃ 2h或43℃ 1h。
5.洗液洗4次。
6.加抗-HBe酶标记物和待检血清,每孔各,置37℃ 2h或43℃ 1h。
7.洗液洗4~5次,拍干。
8.加底物,每孔,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9.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无色;阴性为显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计算抑制率:抑制率大于等于50%为阳性。
抑制率小于50%为阴性。
抗-HBcELISA竞争法检测步骤: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4℃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