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课件

合集下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汇报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汇报ppt课件

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应对由眩晕引起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和支持Leabharlann 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冥想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眩晕和疾病的错误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
教授患者放松训练和冥想等技巧,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眩晕症状。
03
02
01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以降低眩晕发作的风险。
治疗方法创新
针对BPPV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法复位、前庭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BPPV的发病机制,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BPPV的发病机制,以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注意事项
1
2
3
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头部和身体位置变化,使脱落的耳石回到原位。该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Epley复位法
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通过快速改变头部位置使耳石复位。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
Semont复位法
复位成功后,患者需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再次诱发眩晕。同时,定期随访以确保治疗效果。
复位后注意事项
04
CHAPTER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3
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
利用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01
宣传册和资料
制作易于理解的宣传册和资料,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28
(一) 保守治疗
BPPV 虽属自愈类疾病,
但病程长短不一 ; 部分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重者可长期丧
失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治疗和干预有助于早日康复。
29
(二)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有学者提出,BPPV治疗时药物治疗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但酌情选用抗眩晕药物可以降低前庭神经的兴奋性,从 而达到尽快减轻眩晕,缓解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的 症状。
和最重要的检查
14
Dix –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
A:患者坐于检查床 上,检查者位于病人 身旁,双手把持其头 部向右转45°
B:保持上述头位不 变,同时将体位迅速 改变为仰卧位,头向 后悬垂于床外,与水 平面呈30°
➢注意观察眼震和眩 晕情况。
15
位置诱发试验
2.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
80年Brandt and Daroff根据壶腹脊顶结石提 出单次手法复位法
92年Epley 根据管结石症理论提出手法复位法 1994年Vannucchi提出HC-BPPV的复位手法
27
治疗
随着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的逐步明确,相关的治疗亦有了长 足的进步,治疗方法日趋简便
BPPV首选复位治疗,辅以药物治 疗,久治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可引起眩晕的疾病
眩晕病因复杂,涉及临床多科, 属边缘学科。
多数为外周性眩晕,少数为中枢 性眩晕。
1
前庭系统的特点
前庭系统包括外 周和中枢二部分
外周前庭系统包 括前庭感受器和 初级神经元(前 庭神经节)
中枢前庭系统为 前庭核群及核上 各级中枢
2
位置性眩晕分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其他疾病引起的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演示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演示课件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并发症类型
包括跌倒、焦虑、抑郁等,这些并发症可能 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等都可能 成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发症的危险因 素。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预防措施制定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平衡训练、调整药物使用、心理干预 等。
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特点、 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 等。
体格检查
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耳科检查、 眼科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 致眩晕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
01
02
03
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 、电解质等,以评估患者 的全身状况。
尿液检查
检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 标,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 眩晕。
转椅试验
患者坐于转椅上,头部固定,身体随转椅 匀速旋转,观察眼球震颤及自主神经反应 ,以判断前庭功能。
B
C
摇头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头部快速左右摆动,观 察眼球震颤情况,以评估前庭功能。
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
通过记录声刺激或振动刺激诱发的肌源性电 位,评估前庭神经及核团功能状态。
D
03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提
诊断问题
部分基层医院对BPPV的认识不足 ,导致漏诊、误诊情况时有发生 。建议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提 高诊断准确率。
治疗问题
手法复位操作不规范、药物治疗方 案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建 议制定统一的治疗规范,加强医生 技能培训。
患者管理问题
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治疗依 从性差。建议加强患者教育,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课件-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课件-PPT课件
• •
多见于中年人 症状可因头位改变而突然出现,通常在患耳向下 的侧卧位时最明显 短暂发作(数秒至数分钟)的严重眩晕为特征, 可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丧失及神经系统症状 变位眼震试验阳性 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数天或数月后渐愈 是为良性,三个月以上为顽固性
• •
流行病学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病中极为常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断和治疗
定 义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 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 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 性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
• 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30%的病例,
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HC-BPPV)
• 眩晕发作亦较短暂,平卧位突然向左右侧
翻身或站立及步行中突然快速向两侧转头 时出现眩晕,做头部的垂直运动如抬头或 弯腰矢状面运动则不引起眩晕。 • 与后半规管性眼震相比,其潜伏期稍短, 约2~3秒,持续时间略长,无明显疲劳性, 严重时可伴恶心。 • 仰卧位转头试验阳性
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 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 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 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继发BPPV中以头部 外伤最多见,占7~17%,外伤时易使椭圆 囊斑之耳石进入半规管诱发BPPV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发病机制
• 嵴顶结石症学说 • 管结石症学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发病机制
• 嵴顶结石症学说
椭圆囊中的平衡斑脱落的 耳石颗粒黏附在嵴顶的椭圆囊 侧,增加了嵴顶的比重,使嵴顶 与内淋巴液间的比重差发生变 化,嵴顶对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 敏感性增高。当头位改变时,由 于重力作用而偏离壶腹,产生刺 激而发生眩晕和眼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ppt课件


ppt课件
29
诊断依据
– 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
– 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且具有短 潜伏期(<30s)和疲劳性。
ppt课件
30
BPPV的症状
• 发作性 • 位置性眩晕 变位性是重要和突出的症状, 体位变化相关(躺下,坐起,抬头,低头或翻身时 最容易发生) • 大部分不伴耳鸣或耳聋,也无明显迷走反应 • 小部分有上述症状 • (眩晕短暂而强烈时高度怀疑BPPV)
ppt课件
24
• Dix-Hallpike检查(用于后或上半规管)
患者坐位水平向患侧转头45°,快速躺下使头悬垂
与水平面呈30°角。这种体位正好使后半规管处于 受重力牵拉的平面。黏附于壶腹嵴或浮动于半规管 长臂的碎片会移动并引起眩晕和眼震。由于眩晕出 现可能有潜伏期,这种体位应维持30s。该体位也使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骨迷路
椭圆囊 (es) 球囊
内淋巴囊
ppt课件
壶腹
12
• 特发性原因(50%-70%) • 继发性原因(30%-50%) 头外伤(7%-17%) 病毒性迷路炎(15%) 梅尼埃病(15%) 偏头痛(﹤5%) 内耳手术(﹤1%)
ppt课件 13
BPPV的临床类型
– – – – 后半规管BPPV 上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ppt课件
33
根据不同的病因行不同的手法复位
总则:耳石只能从半规管总脚处返回椭圆囊,而不能从 壶腹嵴处直接返回。 1).半规管耳石症: • 后和上半规管:采用颗粒复位法,也称改良Epley手法 • 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 翻滚疗法 2).壶腹嵴帽耳石症:Semont锻炼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5
2016年脑病科头晕/眩晕疾病统计
前五位疾病:BPPV,颈椎病,前庭神经炎,PCI,VBI
•6
瑞士:基层转诊与最终确诊头晕/眩晕诊断水平差异很大
心因性头晕 前庭神经元炎
双侧前庭病 前庭性偏头痛
梅尼埃病 单侧前庭病 中枢性眩晕 头晕未诊断
其他疾病 多重感觉性头晕
BPPV
0
最后诊断 转诊前诊断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最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个国家参与历时28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BPPV 发病率约为26.9%。
• 42
Yacovino法
Kim法
• 43
复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速度 角度 复位中的眼震观察,出现半规管转换 复位后体位限制 无效时考虑采用习服治疗
• 44
Brandt-Daroff习服
• 45
复位后
残余症状的出现率为36.6%-61%。 最常见的残余症状为头晕(63%),其次为漂 浮感。
• 4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扶风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张云龙
•1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眩晕
头晕
前庭-视觉症状 姿势症状
1.自发性眩晕
1.自发性头晕 1.外在眩晕 1.不稳
2.诱发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0
眩晕解剖基础---平衡三联
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有赖于:视觉、深感觉、前庭系统 视觉:提供周围物体的方位和机体与周围物体的关系。 深感觉(本体):传导肢体关节与体位姿势的感觉。 前庭系统:传导辨认机体的方位和运动速度。 前庭系统、深感觉、视觉的感觉信息流经小脑中枢整合,
并受锥体外系的影响,维持人体平衡。 视觉、深感觉、前庭系统,合称平衡三联。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神经内科 李跃五 2016.03
可编辑课件PPT
1
主要内容
一、眩晕诊治的现状与误区 二、眩晕的概念 三、眩晕的解剖基础 四、BBPV的概念 五、BBPV的病因 六、BBPV的发生机制 七、BBPV的诊断 八、BBPV的治疗
可编辑课件PPT
2
眩晕诊治的现状与误区
单希征 武警总医院中美眩晕病研究所
27
半规管的组织学
两侧耳共有三对半规管,分别称 为外、上和后半规管,如下: 1.呈不完全的环形; 2.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
可编辑课件PPT
3
眩晕起病突然,症状较重,伴随症状复杂,患 者首先想到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 患者去神经内科就诊,由于患者大多不了解内 耳疾病也可以引起眩晕,因此,尽管耳性眩晕 很多,但到耳鼻喉科就诊者并不多,这是患者 的认识误区。各个学科的医师重视的是本学科 的主流疾病,因此,不专门研究眩晕的耳鼻喉 科医师对眩晕重视不够,而神经内科医师亦有 自己的主流疾病,长期以来对眩晕关注不够, 再加上绝大多数的眩晕与内耳有关联,由于缺 乏神经耳科知识,致使临床医师对跨学科的眩 晕诊治面临一定的障碍。
可编辑课件PPT
11
平衡的调节 Balance Control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
椭圆囊和球囊斑的表面 被覆耳石膜,后者是一 种由网状纤维和酸性粘 多糖组成的结构。
耳石与耳石膜
组织学上,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面存 在着耳石膜的结构,由一层粘多糖类的 物质和碳酸钙结晶颗粒组成,覆盖在毛 细胞的纤毛顶部。
总结
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 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 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耳的解剖结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又称前庭蜗器。 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 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 器位于内耳。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
中耳 内耳
内耳的构造
内耳,也叫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复杂而精 细,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 不相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神经呼吸科 吴丽宏 2018.06.
主要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 二、眩晕的解剖基础 三、BBPV的概念 四、BBPV的病因 五、BBPV的发生机制 六、BBPV的诊断 七、BBPV的治疗
眩晕=头晕?
概念
易于混淆的几个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 觉,感觉自身或环境在旋转、升
眩晕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及眩晕性质不同,临 床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 可伴眼震、平衡及听力障碍等。
非系统性眩晕:由全身疾病而非前 庭系统病变引起。
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 性眩晕。
周围性(真性)眩晕:前庭感受器和内 听道内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7/16/2020
.
19
半规管的构造
7/16/2020
.
20
双侧半规管的三维关系
7/16/2020
.
21
半规管
解剖学上,迷路的三个半 规管分别处于三个平面, 即
外半规管- 水平面;
前半规管 – 前后矢状面;
后半规管 – 左右冠状面.
7/16/2020
.
22
空间位置
7/16/2020
.
23
头与半规管
眼震
平衡障碍 自主神经症状 耳鸣听力下降
脑损害7/16/2020
周期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前庭器官 BPPV
前庭核及上行径路病变
梅尼埃病
后循环缺血 听神经瘤
突发 严重 持续时间短
起病缓 持续时间长
改变头位或体位加重
无关
水平 旋转 无垂直性向健侧注视时加重 水平旋转 垂直粗大持续
眼球固定可抑制 疲劳性
眼球固定不能抑制无疲劳
.
8
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 性眩晕。
周围性(真性)眩晕:前庭感受器和内 听道内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
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 经核及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及小 脑前庭病变引起。
7/16/2020
.
9
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鉴别
临床特征
病变部位与典型疾病
眩晕特点 发作与体位关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听觉部分, 主要为耳蜗;
2. 前庭部分: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
7/16/2020
.
17
内耳结构
7/16/2020
.
1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ppt课件

Bárány于1921年首先报道本病,Dix和Hallpike(1952年)首先描述了BPPV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诊断
2 BPPV的基本依据,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ppt课件
什么是眩晕??
眩晕系因内耳迷路、半规管、壶腹
嵴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及核团及其中 枢神经传入径路或大脑皮质投影区遭 受过强刺激,导致人体自身的空间定 位和平衡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 (illlusion of motion)/错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1
ppt课件
一 BPPV定义
BPPV指的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 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
特征: 1)明确的激发体位 2)特征眼震 3)潜伏期短 4)发作持续时间短 5)反向眼震 6)激发疲劳性
Duration CNS signs
41
周围性
是 是 严重
频繁
中枢性
慢,逐渐 无
不定
少见
旋转/水平 可有
发作性 无
Carvalho et al. CTU , 2004
垂直 无
持续性 多有
ppt课件
病史及体格检查(必须) 眩晕
非眩晕性头晕
见下页
42
伴随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耳科检查
鼓膜异常胆 脂瘤无
中耳炎等
②有潜伏期5~15s,眼震持续时间不超过30s,呈疲劳性;
③位置试验(Dix-Hallpike试验)阳性,后半规管BPPV眼震快相 向地性逆时针旋转,上半规管BPPV眼震快相离地性顺时针旋 转,复原至坐位时出现反方向旋转型眼震。Dix-Hallpike试验时, 头偏一侧眩晕和眼震明显,如果眼震为向地性,则为该侧后半规 管病变;如果眼震为离地性,则为对侧上半规管病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7
耳部解剖
•8
椭圆囊 (Utricle)
球囊(Saccule) •外(水平)半规管
•前(垂直)半规管
•后(垂直)半规管
•9
• 10
骨迷路:0.8-1mm,
壶腹处2mm
膜迷路是骨迷路的 1/4;
• 11
• 12
耳石的直径:0.5-30um 密度:2.71
• 13
• 14
耳石脱落引起眩晕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 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 个国家参与历时 28 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 BPPV 发病率约为26.9%。
• 18
• 19
• 20
• 21
• 22
Dix-Hallpike位置性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前方,双手把持其头 部,向右转45°,保持此头位不变 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 平面呈30° 头位始终保持右转45°不变,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本体 位保持30-60s 眼震消失后立即坐起再查眼震,观察 30s 。然后依同法检 查另一侧。
重复本试验均无疲劳性。
• 26
• 27
• 28
• 29
• 30
疲劳性
耳石消散 中枢适应 避免重复诱发 检查可能出现假阴性 判断疗效方面充分考虑到疲劳性
• 31
PC-BPPV复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BPP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前半规管BPPV。以上3类,均可双侧 发病。
•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 (1)Dix-Hallpike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 maneuver ):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 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 弱(眼震有疲劳性)
6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壶腹嵴细微解剖
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前庭神经纤维
• 每个壶腹内有一个嵴状隔横跨其 中,即壶腹嵴。
• 壶腹嵴由含支柱细胞和感觉细胞 的神经上皮组成,毛细胞的纤毛 较长并突入嵴帽内。嵴帽是一种 胶质膜。
壶腹嵴放大图
胶质的嵴帽
毛细胞
7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
13
BPPV病因:
• 头部外伤、运动或手术刺激,如镫骨手术等也可因局部压力变化或 镫骨足板嵌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 乳突炎症、病毒性迷路炎、迷路瘘管或梅尼埃病均可因细胞碎片 的凝集或两侧前庭反应不对称而引发本病。
14
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 患 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 • 正常对照组仅为4% • 骨质疏松症与BBPV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
• 上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耳向下时出现垂直向地性扭转性眼震, 回到坐位眼震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 时间>1min。
19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 椭圆囊和球囊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毛细胞上方覆有一层胶体膜叫耳石膜, 此膜系有多层以碳酸钙结晶为主的颗粒 即耳石和蛋白质凝和而成(良性发作性 位置性眩晕的解剖基础)
• 1979年Hall, Ruby and McClure提出管结石症理论(最常见)
9
机制:
10
机制:
• 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
•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理论
• 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腹嵴终顶使嵴顶比重超出了周围的内淋 巴液
• 嵴顶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度刺激变得极为敏感 • 头位变化导致位置反应增强, • 同时伴有朝向壶腹嵴受刺激 方向的眼震
3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囊斑(耳石器)微细解剖
(石灰质颗粒)
(耳石膜)
神经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
(毛细胞) (前庭神经末梢) 4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三者耳石膜 相互垂直
头部静止
头前倾后仰
椭圆囊囊斑 球囊囊斑体部 球囊囊斑角部
头前后直线运动
头位变化—耳石膜牵拉毛细胞
凡头和身体姿势的任何改变,如前后、上下 和左右的直线运动和重力作用均可牵拉/压迫 刺激囊斑(耳石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 使大脑感知人体三维空间的运动。
15
BPPV分类:
• 后半规管PC-BPPV :70-90% • 前(上)半规管AC-BPPV: 1-2% • 外(水平)半规管HC-BPPV :10-30% •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原因: 1.耳石比重》内淋巴比重。 2.椭圆囊与半规管的解剖关系所决定。
16
特点:
•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 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8
历史:
• 1921年Borony首次描述此病 • 1952年Dix and Hallpick 描述了Dix-Hallpick检查法
•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症理论
18
• 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 :受试耳向下时出现背地性扭转性眼震(以 眼球上极为标志),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 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 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 :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受试耳的水平 眼震,以向患侧明显(管结石);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对侧耳的水 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嵴帽结石),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钟不 等;
• 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 • (国外: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国内:占眩晕门诊的40-50%) • 平均起病年龄:54岁(11-84岁) • 女:男=2:1 107/10万/年
17
特点:
• 典型发作
• 患者在仰头或翻身时突然发作眩晕,瞬间即消失 • 重复诱发头位时眩晕可再度出现(变位性A-B) • 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 • 偶有耳鸣
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2006年)
• 一、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 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30~50%属于继发性,常 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 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1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 前庭
外耳
中耳
右耳解剖
耳蜗 内耳
内耳解剖
• 处于后方的三个半规管
前庭感受器
处于中间的前庭(椭圆囊和球囊)
• 处于前方的耳蜗
2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囊斑(耳石器)的解剖和生理
球囊
囊斑
椭圆囊
• 椭圆囊、球囊的囊斑是人体重力和直线运动平衡:
• 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
• 1952年Dix和Hallpike命名BPPV • 详细阐述该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诱发试验 • 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
• 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 • 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引起眩晕发作。
体位改变—耳石膜压迫毛细胞
5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的解剖
半规管名称 半规管空间位置 半规管刺激角度
外半规管 上半规管 后半规管
头直立时,外半 规管平面比地面 后仰30度
与同侧颞骨岩部 长轴垂直。
与同侧颞骨岩部 长轴平行
头前倾30度作转 动
头向肩部倾斜90 度作转动
头后仰60度作转 动
30°
三个半规管空间相互垂直 半规管空间位置与颞骨岩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