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2006年)
• 一、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 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30~50%属于继发性,常 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 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体位改变—耳石膜压迫毛细胞
5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的解剖
半规管名称 半规管空间位置 半规管刺激角度
外半规管 上半规管 后半规管
头直立时,外半 规管平面比地面 后仰30度
与同侧颞骨岩部 长轴垂直。
与同侧颞骨岩部 长轴平行
头前倾30度作转 动
头向肩部倾斜90 度作转动
头后仰60度作转 动
30°
三个半规管空间相互垂直 半规管空间位置与颞骨岩部关系
•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 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8
历史:
• 1921年Borony首次描述此病 • 1952年Dix and Hallpick 描述了Dix-Hallpick检查法
•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症理论
15
BPPV分类:
• 后半规管PC-BPPV :70-90% • 前(上)半规管AC-BPPV: 1-2% • 外(水平)半规管HC-BPPV :10-30% •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原因: 1.耳石比重》内淋巴比重。 2.椭圆囊与半规管的解剖关系所决定。
16
特点:
6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壶腹嵴细微解剖
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前庭神经纤维
• 每个壶腹内有一个嵴状隔横跨其 中,即壶腹嵴。
• 壶腹嵴由含支柱细胞和感觉细胞 的神经上皮组成,毛细胞的纤毛 较长并突入嵴帽内。嵴帽是一种 胶质膜。
壶腹嵴放大图
胶质的嵴帽
毛细胞
7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
13
BPPV病因:
• 头部外伤、运动或手术刺激,如镫骨手术等也可因局部压力变化或 镫骨足板嵌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 乳突炎症、病毒性迷路炎、迷路瘘管或梅尼埃病均可因细胞碎片 的凝集或两侧前庭反应不对称而引发本病。
14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 患 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 • 正常对照组仅为4% • 骨质疏松症与BBPV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
• 1979年Hall, Ruby and McClure提出管结石症理论(最常见)
9
机制:
10
机制:
• 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
•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理论
• 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腹嵴终顶使嵴顶比重超出了周围的内淋 巴液
• 嵴顶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度刺激变得极为敏感 • 头位变化导致位置反应增强, • 同时伴有朝向壶腹嵴受刺激 方向的眼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1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 前庭
外耳
中耳
右耳解剖
耳蜗 内耳
内耳解剖
• 处于后方的三个半规管
前庭感受器
处于中间的前庭(椭圆囊和球囊)
• 处于前方的耳蜗
2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囊斑(耳石器)的解剖和生理
球囊
囊斑
椭圆囊
• 椭圆囊、球囊的囊斑是人体重力和直线运动平衡的主要 末梢感受器。
3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囊斑(耳石器)微细解剖
(石灰质颗粒)
(耳石膜)
神经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
(毛细胞) (前庭神经末梢) 4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三者耳石膜 相互垂直
头部静止
头前倾后仰
椭圆囊囊斑 球囊囊斑体部 球囊囊斑角部
头前后直线运动
头位变化—耳石膜牵拉毛细胞
凡头和身体姿势的任何改变,如前后、上下 和左右的直线运动和重力作用均可牵拉/压迫 刺激囊斑(耳石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 使大脑感知人体三维空间的运动。
18
• 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 :受试耳向下时出现背地性扭转性眼震(以 眼球上极为标志),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 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 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 :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受试耳的水平 眼震,以向患侧明显(管结石);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对侧耳的水 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嵴帽结石),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钟不 等;
• 上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耳向下时出现垂直向地性扭转性眼震, 回到坐位眼震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 时间>1min。
19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 椭圆囊和球囊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毛细胞上方覆有一层胶体膜叫耳石膜, 此膜系有多层以碳酸钙结晶为主的颗粒 即耳石和蛋白质凝和而成(良性发作性 位置性眩晕的解剖基础)
• 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 • (国外: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国内:占眩晕门诊的40-50%) • 平均起病年龄:54岁(11-84岁) • 女:男=2:1 107/10万/年
17
特点:
• 典型发作
• 患者在仰头或翻身时突然发作眩晕,瞬间即消失 • 重复诱发头位时眩晕可再度出现(变位性A-B) • 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 • 偶有耳鸣
• 二、BPP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前半规管BPPV。以上3类,均可双侧 发病。
•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 (1)Dix-Hallpike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 maneuver ):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 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 弱(眼震有疲劳性)
11
机制2:
• 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
• 1952年Dix和Hallpike命名BPPV • 详细阐述该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诱发试验 • 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
• 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 • 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引起眩晕发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2006年)
• 一、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 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30~50%属于继发性,常 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 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体位改变—耳石膜压迫毛细胞
5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的解剖
半规管名称 半规管空间位置 半规管刺激角度
外半规管 上半规管 后半规管
头直立时,外半 规管平面比地面 后仰30度
与同侧颞骨岩部 长轴垂直。
与同侧颞骨岩部 长轴平行
头前倾30度作转 动
头向肩部倾斜90 度作转动
头后仰60度作转 动
30°
三个半规管空间相互垂直 半规管空间位置与颞骨岩部关系
•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 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8
历史:
• 1921年Borony首次描述此病 • 1952年Dix and Hallpick 描述了Dix-Hallpick检查法
•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症理论
15
BPPV分类:
• 后半规管PC-BPPV :70-90% • 前(上)半规管AC-BPPV: 1-2% • 外(水平)半规管HC-BPPV :10-30% •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原因: 1.耳石比重》内淋巴比重。 2.椭圆囊与半规管的解剖关系所决定。
16
特点:
6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壶腹嵴细微解剖
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前庭神经纤维
• 每个壶腹内有一个嵴状隔横跨其 中,即壶腹嵴。
• 壶腹嵴由含支柱细胞和感觉细胞 的神经上皮组成,毛细胞的纤毛 较长并突入嵴帽内。嵴帽是一种 胶质膜。
壶腹嵴放大图
胶质的嵴帽
毛细胞
7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
13
BPPV病因:
• 头部外伤、运动或手术刺激,如镫骨手术等也可因局部压力变化或 镫骨足板嵌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 乳突炎症、病毒性迷路炎、迷路瘘管或梅尼埃病均可因细胞碎片 的凝集或两侧前庭反应不对称而引发本病。
14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 患 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 • 正常对照组仅为4% • 骨质疏松症与BBPV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
• 1979年Hall, Ruby and McClure提出管结石症理论(最常见)
9
机制:
10
机制:
• 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
•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理论
• 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腹嵴终顶使嵴顶比重超出了周围的内淋 巴液
• 嵴顶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度刺激变得极为敏感 • 头位变化导致位置反应增强, • 同时伴有朝向壶腹嵴受刺激 方向的眼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1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半规管 前庭
外耳
中耳
右耳解剖
耳蜗 内耳
内耳解剖
• 处于后方的三个半规管
前庭感受器
处于中间的前庭(椭圆囊和球囊)
• 处于前方的耳蜗
2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囊斑(耳石器)的解剖和生理
球囊
囊斑
椭圆囊
• 椭圆囊、球囊的囊斑是人体重力和直线运动平衡的主要 末梢感受器。
3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囊斑(耳石器)微细解剖
(石灰质颗粒)
(耳石膜)
神经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
(毛细胞) (前庭神经末梢) 4
前庭感受器的解剖和生理
三者耳石膜 相互垂直
头部静止
头前倾后仰
椭圆囊囊斑 球囊囊斑体部 球囊囊斑角部
头前后直线运动
头位变化—耳石膜牵拉毛细胞
凡头和身体姿势的任何改变,如前后、上下 和左右的直线运动和重力作用均可牵拉/压迫 刺激囊斑(耳石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 使大脑感知人体三维空间的运动。
18
• 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 :受试耳向下时出现背地性扭转性眼震(以 眼球上极为标志),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 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 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 :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受试耳的水平 眼震,以向患侧明显(管结石);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对侧耳的水 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嵴帽结石),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钟不 等;
• 上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耳向下时出现垂直向地性扭转性眼震, 回到坐位眼震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 时间>1min。
19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 椭圆囊和球囊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毛细胞上方覆有一层胶体膜叫耳石膜, 此膜系有多层以碳酸钙结晶为主的颗粒 即耳石和蛋白质凝和而成(良性发作性 位置性眩晕的解剖基础)
• 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 • (国外: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国内:占眩晕门诊的40-50%) • 平均起病年龄:54岁(11-84岁) • 女:男=2:1 107/10万/年
17
特点:
• 典型发作
• 患者在仰头或翻身时突然发作眩晕,瞬间即消失 • 重复诱发头位时眩晕可再度出现(变位性A-B) • 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 • 偶有耳鸣
• 二、BPP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前半规管BPPV。以上3类,均可双侧 发病。
•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 (1)Dix-Hallpike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 maneuver ):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 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 弱(眼震有疲劳性)
11
机制2:
• 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
• 1952年Dix和Hallpike命名BPPV • 详细阐述该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诱发试验 • 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
• 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 • 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引起眩晕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