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新)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剖面图。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自主学习】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理由:(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

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υ结论:理由: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出现())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近地面风从吹向海陆风 白天 ;夜晚【当堂达标】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 、热力环流B 、气旋C 、反气旋D 、大气环流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优质课教学设计热力环流

优质课教学设计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探究】
学生在课前做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录像。

课堂可播放大气环流实验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附:热力环流的实验设计
(1)实验用材: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几支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等。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总结规律】
1、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由上图等压面的变化可知:
(1)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
(2)高低压是指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
(3)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

【学以致用】
比较下图中四地气压的大小
【解答】A>B>D>C
【过渡】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是一种
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探究】常见的热力环流
请同学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常见热力环
流现象。

(教师总结分析)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郊环流等现象。

热力环流赛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赛课教学设计

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过程与方法】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原理。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早上好,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三国演义。

这个图片是老版三国中关于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

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葫芦峪,用火攻之,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父子即将葬身火海,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诸葛亮道:“天不助我,助尔曹!”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请同学打开课本第35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

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补充一些相关知识:A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B 分析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海拔、密度、气温)C 等压面:是指压力相同的所有点连起来构成的面。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水平面平行。

【模拟实验】 利用磁铁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先演示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等压面的情况;(2)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垂直方向上空气分子的移动情况; (3)分析水平放心上的气压差异; (4)画出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情况。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课前[知识储备]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一)观察实验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问题处理: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

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动到热水处,形成环流运动。

师:描述的非常详细和正确。

【过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运动现象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合作探究,找出答合作探究热力环流发生的原理绘制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和等压面图学生交流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在绘制示意图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热力环流发生的先后顺序师:热流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流先是垂直运动后是水平运动,并且,水平运动中,先是高空后才是近地面。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给学生展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4.学生总结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1.学生绘制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过程】感受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

课堂小结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做小结,看看她真正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学到了什么,再次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且让学生自己来点评学生的表现,最后进行升华孔明灯开始孔明灯结束,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点燃孔明灯(孔,明灯都做好了安全措施,并且在课下老师做了多次试验确保万无一失才实施的)通过最后的孔明灯升空试验让全体同学都真正感受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认可,印象更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市赛一等奖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市赛一等奖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主要阐明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

还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城市风。

教材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 精品教案

热力环流  精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学情分析】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悉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热力环流【教材版本】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鲁教版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XX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学生展示)(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模拟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中的实验探究活动:1. 根据视频,尝试画出烟雾飘动垂直方向。

2. 思考探究: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并在黑板画出。

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的文字或图画。

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来直观感受什么是热力环流)总结过渡: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并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证明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了气体发生环流。

(二)讲授新课一、基本概念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气压和海拔的关系,并讲解等压面和高低压的概念。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

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否只存在在实验中呢,那日常生活中什么导致了地面了冷热不均呢?(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分布——海陆风
人类活动——城市风
(学生讨论,展示)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在生活中的现象,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初提出的那个问题,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