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外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20200202104404)

最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20200202104404)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1.《王昭君出汉宫》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 ①宫人:宫女。

②和: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

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

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

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

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

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

阏氏是王后的意思。

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

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

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

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

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

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优选13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答案篇1钜鹿之战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不然。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

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

今将军诛乱。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

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

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3.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4.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5.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资料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资料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1、引婴投江【原文】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

人问其故④。

曰:“此其父善⑤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过:经过。

②见:看见。

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

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⑥虽: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⑦以,用。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悖:荒谬。

【知识链接】《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A.拉开弓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⑵此其父善游()A.交际;交往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2、凿壁借光【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注释】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

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

③奚为:为什么。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1、班昭续《汉书》1.①终②总是2. 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2、蔡文姬求情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2. 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 你);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 被动词。

3、炳烛而学1. 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 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 下面一段话。

4.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4、薛奎识范镇1. 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2. 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1. 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 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 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1. ①哪②翻阅2. 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 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 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1. 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 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 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4. 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1. 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9、王昭君出汉宫1. 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 想要召哪个宫女, 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 容貌平常;画工4. 报出。

10、商於子驾豕1. 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12篇(附参考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12篇(附参考答案)

目录01谢太傅怜老翁 002孔子世家赞 (2)03范式守信 (4)04守信 (5)05势利鬼吴生 (7)06吉人辞寡 (8)07张溥钞书 (9)08陈恪勤市米 (9)09甘戊渡河 (10)10李生论善学者 (11)11牧竖戏狼 (13)12狼子野心 (15)01谢太傅怜老翁谢奕作剡令(1),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2)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

太傅(3)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4)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5)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1)剡令:剡县县令。

(2)醇酒:味道醇厚的酒。

(3)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

(4)膝边:膝上。

(5)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

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1)谢以醇酒罚之.______________ (2)乃至..过醉______________ (3)著.青布绔______________ (4)阿奴欲放去.邪______________(5)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____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谢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就出自《世说新语·方正》,“方正”是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日:“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最新小升初文言文精选36篇(含答案)

最新小升初文言文精选36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讲)(1篇)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离开)(2)破之(击破)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于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曹冲称像、瓦特发明蒸汽机(2篇)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字(1)、常嬉为墓间之事,(游戏、戏耍)(2)、为贾人街卖之事,(商人)(3)、其舍近墓(靠近)(4)、遂迁居市旁(于是)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孟母三迁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3篇)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制止)(2)遂烹彘也(于是)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6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6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6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6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篇1(一)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

(1分)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二)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

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

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

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

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

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

②仕宦:指做官。

③朱梅崖:清代进士。

④辄:总是。

⑤脱稿:(著作)写完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富贵而归故乡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3分)参考答案10.(1分)山朗润起来了11.(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
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
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
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
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
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
氓者乎?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②中济,船破,皆游()
③有顷,益怠()④又摇其首。

遂溺死()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欲:___________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___________ 坐:___________
3.反归取之反:___________ 之:____ ___
4.及反,市罢反:___________ 罢:_____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也宁: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郑人买履》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圯上敬履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1下邳圯上:下邳,地名。

今江苏省雎宁北。

圯:yí,桥,桥梁]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彊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谏:好言相劝。

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1.用“∕”划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分)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有一老父衣褐()②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③是负义也()④乃载祖归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
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
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
D.直堕其履圯下其如土石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5.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2分)
6.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8.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19.①穿着 ②回头看 ③这 ④于是、就 20. B
21.①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②哪里有(因为)年老就抛弃他的呢?
22.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23.敬老爱老。

(四)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
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困敕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因匿主家 (2)流血被面
(2)使宣叩头谢主 (4)年七十四,卒于官 2.下面加粗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特征为洛阳令 B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D、妻子对哭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1)躲藏(藏,藏匿)(2)覆盖(3)道歉(谢罪,认错)(4)死
2.B
3.(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董宣两手撑地,
4.“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5、不畏权势执法公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清正廉洁(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