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ppt

合集下载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 马向明,陈 洋,陈昌勇,熊丽芳[摘 要]文章通过回顾国际上不同国家提出“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等概念的背景及目的,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分析相关概念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起伏变化及其原因,指出“城市群”概念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是与“市带县”的城市制度相关的,而在核心大都市影响力不断增大、“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及空间形态不断连绵的背景下,传统空间尺度下的城市区域治理受到挑战,“都市圈”概念再度兴起,都市地区发展也将在产业逻辑、交通组织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新的转变。

[关键词]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带;治理[文章编号]1006-0022(2020)03-0005-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引文格式]马向明,陈洋,陈昌勇,等.“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J].规划师,2020(3):5-11.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Metropolitan Area, Metropolis Area, and Urban Agglomeration/Ma Xiangming, Chen Y ang, Chen Changyong, Xiong Lifang[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concepts of metropolitan area, metropolis area, and megalopolisproposed b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analysis of the fluctuations of related concepts in their sinicization shows the widespread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But the concept of metropolitan area is emerging again since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region on traditional spatial scales has been challenged due to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core metropolises, the "big city disease" and 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will also undergo new change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gic,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models.[Key words] Metropolitan area, Metropolis area, Urban agglomeration, Megalopolis, Governance2019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

都市圈

都市圈

英国
1937年,英国成立“巴罗委员会”,旨在解决伦敦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 。 1940年,巴罗委员会提出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 1946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城法》,在离伦敦市中心50千米的范围内建设8个卫星城,以分担大城市的部分 功能、缓解大城市的居住困难 。
日本
1956年,日本出台《首都圈整备法》,这一法律首次明确了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千米的首都圈地域范围, 此次规划被称为“第一次首都圈规划” 。
1989年,韩国为稳定房价,解决住房难,当时的卢泰愚政府制定了第一期新都市计划,在首尔市近郊的京畿 道建设5座卫星城(新都市) 。
中国
1986年,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同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 一次会议召开,南京经济区的成立为日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
都市圈
城市地理学术语
01 国别演变
03 划定指标 05 地域分布
目录
02 概念界定 04 结构范围 06 价值意义
基本信息
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这一术语最早源自日本,概念则最早源于美国,是日本在美国“都市区” 概念基础上,结合自身城市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属于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4)都市圈是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带)的基本单元,而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带)是若干个都市圈的有机整合 体。
划定指标
划定指标
作为一种实体功能地域范畴,都市圈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及方法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邹军、陈小卉提出都 市圈中心城市的选定指标主要包括不少于100万的人口规模、不低于45%的生产总值中心度;而周边县市的划定需 考虑到其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15%。相对于识别标准的有限探索,更多学者探讨了都市圈空间范围识别的方 法。既有研究主要是通过多重要素的叠加分析、综合考量,确定案例都市圈的空间范围。而断裂点公式、引力模 型、场强模型的定量方法也被广泛运用,选取的指标多为城镇间的经济强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3)都市圈特征
1)李国平(2004)提出都市圈的三个特征: 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 从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的区域。 2)陈建军 王国正(2009) 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拥有范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除中心城市外的众多其它城市; 区域内各城市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社会、
国内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呼也比较混乱,出现许多不 同的叫法,如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密集区、城 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大都市带、大都会区等。
本文: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 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1)城市地域概念的界定形式 • 城市地域概念通常有三种界定形式: • 行政地域、景观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2)都市区概念起源 • 1910年美国首先定义了都市区的概念,“都市区”
经济职能分工,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倾向。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1)界定原则 • 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范围界定的五项原则: • 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 2)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和都市区; • 3)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
区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 4)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 • 5)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且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 断裂点公式:
• 距离衰减效应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区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一词来源于英文“Metropolitan Area”,也译为大 都市区。
精品
1.1都市区概念
(3)都市区的定义 • 周一星: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 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 • 宁越敏(2003):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它 是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 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 缘区。
精品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精品
2.都市圈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2)国内研究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
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 是指一 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 的圈层式结构。 李国平(2004)在所著《首都圈》一书中,将都市圈 定义为: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 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 郭熙保,黄国庆(2006)给出的都市圈定义: • 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阶段时出现的,以一个或少数几
个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圈域内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次 中心或节点,辐射周边腹地区域,依托发达便利的 交通、通信网络,经济联系紧密,具有较高城市化 水平和一体化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

城市群和都市圈名词解释

城市群和都市圈名词解释

城市群和都市圈名词解释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两个涉及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合的地理术语,用于描述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关联性。

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略微不同的定义。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
城市群通常指的是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紧密相连、交流频繁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交通便利等因素。

城市群的范围可以包括主城区及其卫星城市、郊区和相邻的城镇。

在一些国家,城市群也可能包括了一定的农村地区。

城市群的概念强调了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互动和协同发展。

●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
都市圈是指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的城市、郊区和相邻地区组成的地理范围。

都市圈是一个更广泛的地区概念,通常包括了与核心城市有紧密联系的城市和地区。

都市圈的范围可能更大,覆盖更多的城市和相邻地区。

都市圈的形成与城市化、交通网络和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定义和划分可能有所不同,这些概念的具体涵义可能会根据地理、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因素而有所调整。

这些术语
通常用于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等领域。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94.7 86.7 71.8
常州市区
97.2 91.2 90.7
90.2 77.3 79.5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江阴市 宜兴市
溧阳市 金坛市
吴江市
太仓市
96.3
95.0
83.5
84.3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2)南京都市圈 • 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 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 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 盱眙县、金湖县。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1.2都市区界定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 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 。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 动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之 为都市区。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 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包含周边100 公里左右的区 域,地跨苏皖 两省,面积达 43236平方公 里,覆盖人口 约2600万人。 2011年总GDP :14678亿元 扬州
滁州
镇江
南京

城市群,都市圈,还是城市带?-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城市群,都市圈,还是城市带?-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我国只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跻身这六大城市带。

它们的具体情况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

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

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

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ppt课件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ppt课件
.
2.1都市圈概念
(3)都市圈特征
1)李国平(2004)提出都市圈的三个特征: 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 从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的区域。 2)陈建军 王国正(2009) 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拥有范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除中心城市外的众多其它城市; 区域内各城市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社会、
经济职能分工,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倾向。
.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1)界定原则 • 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范围界定的五项原则: • 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 2)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和都市区; • 3)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
区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 4)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 • 5)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且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
2.1都市圈概念
(2)国内研究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
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 是指一 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 的圈层式结构。 李国平(2004)在所著《首都圈》一书中,将都市圈 定义为: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 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
.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
2.都市圈
.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

城市地理学都市圈都市区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都市圈都市区都市带

2002年
概念理解 城市群
其中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京津 珠三角城市群 冀、山东半岛、辽 京津唐城市群 东半岛、海峡西岸、 辽中南城市群 长株潭、武汉、成 成渝城市群 渝、环鄱阳湖、中 原、哈大长、江淮、 大武汉城市群 关中、天山北坡等 中原城市群 15个已达标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外,南北钦防、晋 关中—天水城市群 中、银川平原、呼 长株潭城市群 包鄂、酒嘉玉、兰 白西、黔中和滇中 环鄱阳湖城市群 等将新建8个城市群。 皖江城市群
规定都市圈的中心市人口规模须 在10万以上,且外围地区到中心 市的通勤率须在5%以上,其中,大 “都市圈”(metropolitan 都市圈要求中心市为中央指定城 coordinating region)是指一个或 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城 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 市,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 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 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 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 不低于本地人口的15%,大都市 的圈层式结构,其界定标准是: 中 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 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 万以上, 量的25%。 且邻近有50 万人口以上城市; 中 心城市GDP中心度大于45 %; 中 江苏省制定了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张京祥、邹军、 心城市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 张伟等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 小于本身人口的15 %。
空间范围较大, 半径在 100 公里以内。
空间范围庞大,面积5 - 15 万平方公里。
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具有 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发达 的联系通道; 中心城市 GDP中心度大于45%,具 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
城市间有密集的相互作用; 区域城市化水平高,城乡 融合;国家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心城 市具有国际性功能。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共67页文档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共67页文档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 念辨析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城市群

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 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 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 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 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 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 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 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 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 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 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 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 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圈的概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 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 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 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 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 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 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 命名。 陈耀认为都市圈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核 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员的通勤率一般不低于15%, 也就是周边城市的人员流动至少有15%流向中心 城市;第二,周边城市的货物交易量中,至少有 75%要向中心城市流动。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67页PPT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67页PPT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都市区界定
(1)常用方法与指标 • 结构与形态 • 功能的方法 • 学者们多以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大小、外围地区的非
农劳动力比例和整个地区的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 部分的比例,这三个指标作为为界定都市区范围的 标准。
1.2都市区界定
• 关于都市区范围界定的数学模型,其基础是城市地 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包括基于引力模型的断裂 点公式和距离衰减效应。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都市圈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职能分工,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倾向。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1)界定原则 • 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范围界定的五项原则: • 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 2)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和都市区; • 3)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
区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 4)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 • 5)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且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3)都市圈特征
1)李国平(2004)提出都市圈的三个特征: 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 从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的区域。 2)陈建军 王国正(2009) 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拥有范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除中心城市外的众多其它城市; 区域内各城市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社会、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2.1都市圈概念
(2)国内研究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
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 是指一 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 的圈层式结构。 李国平(2004)在所著《首都圈》一书中,将都市圈 定义为: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 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
准为:中心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上,周边地区在一 天的时间内可以提供或接受中心城市某一方面功能 服务的地域范围。 • 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规定中
心城市为政令指定城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周 边分布一个或多个50万人以上的城市,周边地区到中心城市的 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15%,对外货物运输量不超过总运 输量的25%的地域范围。
• 断裂点公式:
• 距离衰减效应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1.2都市区界定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区
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 标。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动 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 之为都市区。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目前日本行政管理部门界定都市圈的标准为:常住 地区1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和15岁以上的上学人口在 10%以上构成的“通勤圈”和“上学圈”就形成都 市圈。
1.2都市区界定
(3)国内相关研究 • 周一星等(2000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用外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来替代通勤流指 标,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津京唐等经 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区界定方案,认为这些地区都市 区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应大于20万,非农劳动力占总 人口比例大于60%,外围地区的GDP中来自非农产 业的部分在75%以上,且这些地区与中心地在地理 位置上直接相邻或与划入都市区的县相邻。
一词来源于英文“Metropolitan Area”,也译为大 都市区。
1.1都市区概念
(3)都市区的定义 • 周一星: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 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 • 宁越敏(2003):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它 是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 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 缘区。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2)国外研究 1)美国的标准 • 美国在世界上最早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作出规定,
设定的标准包括三部分: • 第一是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标准; • 第二是外围区域的城市化标准; • 第三是外围区域和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方面
的标准。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2)日本的标准 • 20世纪50年代,日本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界定标
2.1都市圈概念
• 郭熙保,黄国庆(2006)给出的都市圈定义: • 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阶段时出现的,以一个或少数几
个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圈域内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次 中心或节点,辐射周边腹地区域,依托发达便利的 交通、通信网络,经济联系紧密,具有较高城市化 水平和一体化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
2.1都市圈概念
国内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呼也比较混乱,出现许多不 同的叫法,如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密集区、城 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大都市带、大都会区等。
本文: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
1.都市区
1界定形式: • 行政地域、景观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2)都市区概念起源 • 1910年美国首先定义了都市区的概念,“都市区”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 的概念辨析与界定标准
引言
当前对都市圈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 呼各国也不统一,有Metropolitan Area、Urbanized Area、Metropolitan、Urban Agglomeration、CityRegion、Daily Urban System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