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病毒学课程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1] 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

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

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以及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1.1初期(1886-1940)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

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

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计算机病毒论文精选

计算机病毒论文精选

计算机病毒论文精选随着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危害性的增加,逐渐成为计算机工作人员防范的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分析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

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

计算机网络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络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一)非授权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随着现在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新的诊疗方法出现了,很多以前都不能治疗的疾病现在也都得到了控制,可见现在的医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些新的高度,而病毒学也成为了现在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病毒学的论文范文来供大家欣赏借鉴。

第1篇:某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病毒学检验课程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分析陶玲1,2,王寅彪1,徐鹏卫3,高霞1,杨中智(新乡医学院:1.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教研室;2.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3)目前,本校是河南省唯一开设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2021年开始招生)的高校。

近年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逐渐由中原腹地向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人员来往和货物贸易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各种公共卫生风险也日益增多。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2021年河南省新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获得批准设立自贸试验区,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的需求必定会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学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卫生检验检疫的基本任务。

近年来,较多病毒性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给我国和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河南省既面临着病毒性传染病输入的风险,也存在着原有病毒性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风险,需要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场、海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加强对病毒性传染病的卫生检验与检疫、监测与预防,这就要求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人才具备病毒性传染病的检验检疫相关知识和技能。

病毒学检验这门课程是部分高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主干课程,能为学生以后从事病毒学检验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但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尚未开设该课程。

1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病毒学检验课程的紧迫性自《国际卫生条例》(2021)于2021年5月23日在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4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由病毒性传染病引起的,包括2021年4月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21年5月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2021年8月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2021年2月寨卡病毒引起的包括新生儿小头症在内的寨卡病毒病[1-4]。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论文1计算机病毒的起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病毒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病毒的定义也越来越广义,即“为了达到特殊目的而制作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代码”,这又意味着凡是人为进行编译的程序,并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干扰,造成了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出现故障,甚至是一些能够破坏计算机数据自我复制的程序或者代码都归类于病毒,我国从法律上定义计算机病毒是在1994年2月正式提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直接嵌入到计算机程序中破坏计算机的功能或者破坏数据,让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程序或代码,根据这个定义,我国就将计算机木马、蠕虫等破坏性程序纳入到病毒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编译人员的编程能力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所以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特征也各不相同。

但总体来说,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传染性、可执行性、破坏性、隐蔽性、非授权性、可触发性等,随着计算机编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的计算机病毒还新增了许多特性,如:诱骗性、变形性、抗分析性、远程控制性、攻击手段多样性、攻击目标多元性等,以下简单分析几种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非授权性我们知道正常的程序都是由用户主动进行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给用户操作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正常程序是符合用户主观意愿的,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来说,病毒首先是隐藏的,用户一般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实践上病毒优先得到了计算机的控制权,病毒执行的操作也是用户不知情的,其执行的结果用户也是无法得知的。

2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中就可以得知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不仅会感染正常程序,严重的还会损坏计算机软硬件,它是一种恶性的破坏性软件,首先受到攻击的必然是计算机整个系统,最先受到破坏的也是计算机系统。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分类计算机病毒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加深,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来定义计算机病毒,我们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但是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可以提现在不同的层次,所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其结果迥然不同。

病毒学课程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 13 -20 14 学年第 1 学期《病毒学(Virology)》课程论文课程号:2522450任课教师朱甫祥成绩正文浅谈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狗、马、猪及禽类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

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范文

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范文

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范文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安全与绿色是发展的关键和必然要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策略【文章摘要】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存在,计算机网络也存在这很多的风险。

本文对当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具体特性以及品种的分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笔者自身防治计算机病毒的经验,对当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应对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希望可以为网络环境的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病毒;防治策略1当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具有哪些具体特性1.1病毒的传播能力和扩散能力强以往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病毒只能通过磁盘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但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病毒通过网络的传播,使之传播的速度以及广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感染一个局域网可能只需要几秒钟。

同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不需要潜伏阶段,可以在感染计算机后立即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

1.2病毒的传播形式多样化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通过网络的工作站来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来进行传播,经过高级程序编写的病毒还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变形,形成新的病毒。

病毒在变形的时候速度非常的快,可以在几天之内变出几十种不同的病毒形式。

1.3病毒很难被彻底清除病毒在计算机系统中通常是很难被彻底清除的,通常病毒都是在计算机的某个隐藏文件夹中进行潜伏,通过格式化的方式可以把单一计算机的病毒彻底清除,但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病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只要连上互联网,就有可能被传染,所以说,在网络时代,想要彻底的清除病毒是非常难的。

1.4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病毒对于计算机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使计算机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上,对计算机的运算造成影响,有时还会破坏和删除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策略研究关秀华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伊春153000文件资料,使文件资料丢失或者不可用。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2篇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2篇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2篇最近有网友想跟店铺要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论文,所以店铺就针对这种情况整合了一些很不错的论文一起分享给你参考参考~希望你满意!计算机病毒的论文一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计算机病毒几乎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近乎家喻户晓,只要接触过计算机的都能碰上它。

你说它有多恐怖,也不是。

但它总也挥之不去,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及网络信息的安全,研究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措施已刻不容缓同时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目前,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全和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各行各业中的管理部门更是要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本文将通过我切身对计算机病毒的经历来阐述本人对计算机病毒学的认识,结合参考文献加深对计算机病毒学的理解,以达到对计算机病毒能够防患于未然及普及这方面知识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例如像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

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

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

它针对性强,破坏性大,产生于内部,防不胜防。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归纳一下,计算机病毒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隐蔽性强。

病毒可以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计算机而不被人察觉,等到发现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二是繁殖能力强。

电脑一旦染毒,可以很快“发病”。

三是传染途径广。

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

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

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利益价值,就有人通过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来摧毁他人的计算机程序或窃取机密资料,谋取个人的利益。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篇1谈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计算机病毒也逐步走进大众事业,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一些特性,技艺它们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只有了解它们才能更好的控制它们。

因此本文也提供了一些如何防止这些病毒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已经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乐趣。

然而一些病毒也正逐步侵染我们的计算机,为我们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知识,以便于对它进行更深度的研究与调查,更好的控制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在我国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目前计算机病毒的繁殖感染能力很强,它虽然是一种程序,但却有着与生物病毒类似的极强的繁殖与感染能力。

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寻找可被感染的其他程序或文件,迅速在整个计算机上进行扩散。

而且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强且速度极快的破坏攻击性,病毒入侵计算机后,计算机的症状可能是程序无法正常运行,计算机内的文件很快地被删除,修改,移动或莫名的增加,导致程序文件等被破坏,甚至也有的会盗取你的个人信息。

计算机病毒不仅繁殖能力强,破坏性大,其传染性也不可忽视。

一旦病毒被激活将会瞬间使你的电脑将瘫痪。

大多数计算机病毒的传染能力甚至远超过生物病毒,它的传染性的发生不需要太多的条件,不像生物病毒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满足其生存,才会进而繁衍,传播,只要你一个不小心激活了相关程序,计算机病毒就会立刻开始它的扩散、繁衍、传播。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

与此同时,在经历数次计算机病毒爆发灾难洗礼后,如何保障计算机的安全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策略[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计算机病毒也如幽灵一般,严重地威胁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

人们甚至因为计算机遭受病毒的攻击,造成了重大损失。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来源和特点,并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程序;计算机系统;防范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具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代码。

在一般情况下,它寄生于其他的计算机程序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破坏功能,可入侵到计算机系统。

一旦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入,系统数据就会丢失,系统会瘫痪,甚至硬件被破坏。

这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甚至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笔者着重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来源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计算机病毒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计算机蠕虫。

蠕虫的功能是自我复制并主动传播到网络系统上的其他计算机。

蠕虫与其他病毒不同的是,它不会寄生在其他程序中。

二是引导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通过使计算机的硬盘或软盘的引导扇区受到感染来进行传播的。

它主要破坏的是计算机硬件。

三是宏病毒。

这种病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病毒,它通过使数据文件受到感染来执行指令。

四是特洛伊木马。

这种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一般伪装成某种程序,用来迷惑操作者,如算命程序、计算机游戏程序等。

虽然它不会自我复制,也不能传播到别的计算机中去,但它可以破坏数据、骗取密码等。

五是病毒制造以及黑客工具。

黑客的工具程序样式繁多。

它是计算机病毒中破坏性最大的。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目前,计算机病毒已经不再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小问题,而成为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之一。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网络犯罪行为,常常被黑客用来破坏网络安全、非法获取网络资源,给计算机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失。

由于计算机病毒开发者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所以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研究非常必要,能够为解决当前网络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计算机病毒分类计算机病毒可以分为病毒、蠕虫和木马三类:1.病毒:病毒是一种程序,它的威力来自于它自身的复制能力,可以将自身复制到一个已经感染的程序中,以便传播病毒。

2.蠕虫:蠕虫是一种自我复制的程序,它不像病毒一样需要依靠宿主程序的帮助才能复制和传播,而是直接通过网络传播。

3.木马:木马病毒隐藏在正常的程序中,用来获取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权或者搜集用户信息。

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十分巨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数据丢失:计算机系统中数据非常重要,而病毒在感染计算机系统时,会修改、破坏或删除计算机中的关键数据,导致其丢失。

2.系统频繁崩溃:计算机病毒感染后,会占用计算机系统的大量资源,从而使系统频繁崩溃,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3.泄露用户隐私:木马病毒可以用来获取用户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密码等,使用户的隐私信息泄露。

三、计算机病毒防护为了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和繁殖,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安全软件:安装防病毒软件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2.定期更新: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操作系统、浏览器等更新补丁,可以防范新增漏洞受到攻击。

3.用户安全意识:设计合理的密码、不轻易泄露密码,不随便下不明身份的软件和资源。

四、未来计算机病毒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病毒的形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得更加难以识别和判断,因此必须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加强研究和预防,才能更好地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结语: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不断加剧,已经对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研究和预防,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

计算机病毒论文3篇

计算机病毒论文3篇

计算机病毒论文病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计算机安全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病毒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多,给计算机和网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病毒的定义、种类、传播途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毒的定义和种类病毒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序或代码,可植入到其他程序或系统中,以达到破坏系统、篡改数据、窃取信息的目的。

根据病毒的传播方式和破坏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文件病毒:感染文件,并将自己加入到被感染文件的执行代码中,当用户运行时,病毒代码也会被执行,从而破坏系统或窃取信息。

2、引导扇区病毒:感染硬盘的引导扇区或软盘的引导扇区,并在系统启动时被执行。

这种病毒往往会破坏系统资源,甚至彻底使系统崩溃。

3、宏病毒:感染Office文件中的宏代码,当用户打开并执行文件时,病毒也会被执行,常用于窃取机密文件或盗取账户信息等。

4、蠕虫病毒:利用网络或邮件等方式自我复制感染其他计算机,常用于攻击大型网络和网站,献祭带宽和资源。

5、木马病毒:伪装成正常软件植入到系统中,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信息、窃取密码、破坏系统等。

二、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可执行文件感染:用户通过下载和安装不安全的软件,或在不信任的网站下载病毒感染的文件,从而把病毒带入到计算机中。

2、媒介感染:用户通过U盘、移动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将病毒传入到计算机中。

3、网络感染:病毒利用网络传输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传播,一旦感染到某一个计算机,就会通过网络传播到其他计算机。

4、软件漏洞感染:病毒利用软件漏洞进行自我繁殖。

三、病毒造成的危害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损坏系统:病毒会修改、删除、破坏重要的系统文件和目录,使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和使用。

2、盗取信息:病毒通过监视用户的活动、窃取敏感信息和账户密码等,对用户造成损失,甚至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医学病毒学论文

医学病毒学论文

医学病毒学论文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无法自主繁殖,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复制的微生物。

病毒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常常引发各种疾病,比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因此,病毒学是一门关于病毒的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的学科,其对于防治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论文将介绍病毒学的基本概念、病毒的结构、复制过程以及一些重要的病毒疾病。

一、病毒学基本概念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的学科。

病毒并不是一种细胞,而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它们无法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复制。

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常引发各种传染病和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乙肝和肺炎等。

因此,病毒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外壳: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可以保护病毒核酸,使之在寄主体内传播。

外壳通常呈现不同的几何形状,如球形、棒状、多面体等。

2.核酸: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

核酸可以编码病毒生物学特征和造成宿主细胞损伤的毒性蛋白质。

3.酶:有些病毒包含一些特定的酶,可以协助病毒复制和感染宿主细胞。

4.其他蛋白质:有些病毒包含一些辅助性蛋白质,如约束蛋白、调节蛋白等,与病毒的复制过程密切相关。

三、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的复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吸附、穿透、解离、复制、组装和释放。

1.吸附:病毒通过其外壳中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分子结合,以便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2.穿透:一旦与宿主细胞结合,病毒就会穿透宿主细胞膜并进入细胞内。

3.解离:病毒在进入细胞时,在核酸和外壳之间发生解离,这样病毒就能释放核酸并感染位置的细胞。

4.复制:在宿主细胞内,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合成新的病毒颗粒,在此过程中病毒会进行转录、翻译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以生产足够量的病毒。

5.组装:新的病毒颗粒随后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成的病毒粒子。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通用版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通用版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通用版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病毒学检验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病毒感染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病毒学检验课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应用、方法和现状,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病毒学检验的应用领域病毒学检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器官移植、肿瘤、妊娠等。

在感染性疾病中,病毒学检验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可以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检测,以确定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程度。

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病毒学检验可以帮助鉴定病因,例如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病毒学检验可以确保移植的器官不受病毒污染,提高移植成功率。

在肿瘤研究中,病毒学检验可以探索肿瘤发生的机制,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妊娠期间,病毒学检验可以检测胎儿是否感染了病毒,保障胎儿的健康。

二、病毒学检验的方法和技术病毒学检验的方法和技术日益多样化和精确化,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是一种通过放大病毒核酸片段来检测和鉴定病毒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极低浓度的病毒。

PCR在临床上广泛用于乙肝病毒、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2.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主要利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鉴定病毒。

常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分析(IFA)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疫情监测。

3.电子显微镜(EM)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直接观察病毒形态和结构的方法,可以对病毒进行精确的鉴定。

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病毒的粒子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有助于确定病毒的种类和亚型。

三、病毒学检验的现状和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病毒学检验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计算机病毒期末论文

计算机病毒期末论文

计算机病毒期末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无时无刻在面临着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威胁。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病毒期末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计算机病毒期末论文篇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摘要】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的运行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就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性与防范技术进行了描述,并对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安全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分类根据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固有的弱点编制出的有特殊功能的程序就是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自我复制传播,能够破坏计算机功能和数据、影响用户使用。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分类如下:(1)传统开机型计算机病毒。

病毒多利用软盘开机时侵入系统,再等候时机感染其它软盘或硬盘。

(2)隐形开机型计算机病毒。

感染此类计算机病毒的系统,再次开机检查时,将得到正常的磁盘资料,好似没有病毒,却是很顽固不易查杀的种类。

(3)档案感染型兼开机型计算机病毒。

此类病毒利用的是档案感染时乘机感染开机区。

(4)目录型计算机病毒。

感染方式较独特,仅通过修改目录区便可达到感染目的。

(5)传统档案型计算机病毒。

将病毒植入档案,使档案膨胀,达到散播传染的目的。

(6)千面人计算机病毒。

具有自我编码能力。

(7)突变引擎病毒。

具有突变式特点。

2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特征2.1传播途径多,扩散速度极快许多病毒都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外联网(intranet)有着紧密的联系,病毒通过局域网、网页、邮件、系统漏洞等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传播,且扩散速度极快,可在瞬间传遍全球。

例如,“震荡波”(Worm.Sasser)病毒通过微软视窗平台的安全漏洞仅用八天就迅速在全球互联网上传播开来,世界1800万台电脑在这八天感染了此病毒。

又如,蠕虫病毒(MyDoom)可在三十秒发出一百封有毒邮件,同时美国中央控制站在四十五分钟内收到近四千的感染报告。

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毕业论文范文

你还在为论文而忧愁吗?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几篇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一随着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计算机病毒也在科技的推动之下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困扰甚至对用户造成各种损失。

因此,采取适当手段防御计算机病毒,减少乃至避免病毒感染对计算机用户造成损失已经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意在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对计算机的信息或系统进行破坏。

这种程序通常隐匿于一些可执行程序之中,而非独立存在,具备破坏性、传染性和潜伏性。

这种病毒程序对计算机的影响轻则降低运行速度,使之无法正常运行,重则会造成机器瘫痪,这将给用户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就是这种具备破坏作用的程序,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一是攻击隐蔽性强。

这些计算机病毒往往能够以不易被察觉的形式悄无声息破坏计算机系统,等到被发现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是繁殖能力强。

电脑一旦被病毒感染,就会感染其他计算机。

三是传染途径广。

软盘、有线及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都是病毒传播的有效媒介,病毒就是通过这些媒介自动入侵计算机并四处蔓延。

四是潜伏期长。

此种病毒在发作前可以长期潜伏于计算机之中,待条件成熟则进行破坏。

五是破坏力强、计算机病毒一旦发生作用,轻则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重则通过损坏数据和删除文件等方式致使整个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

六是针对性强。

计算机病毒的效能能加以准确设计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时机的需求。

3、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在不同范畴对计算机病毒类型有着不同的定义,以下就对计算机病毒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①引导区病毒。

引导区病毒即隐藏于硬盘或软盘引导区的病毒,当计算机从被病毒感染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时,隐藏于引导区的病毒就会发作;②文件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主要寄存于一些文件之中,往往利用对病毒进行编码加密或者其他技术来伪装自己;③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通过特殊语言脚本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它需要主软件或者其应用的环境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识别并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的指令;④“特洛伊木马”程序“。

有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

有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

有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一、计算机网络病毒概述1.1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从经济角度,军事角度,法律角度多个方面侵害了网络用户的权益。

从小处说起,它可以窃取用户的隐私,使其曝光在大众眼前。

伤害了网络用户的情感。

从经济角度说起,病毒可以致使网络瘫痪,造成商业洽谈的失败,政务网站无法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病毒采用攻击银行网站,盗用个人电子银行帐户密码的方式,非法转走资金,可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构成刑事犯罪。

从军事角度,病毒的入侵,使得军事秘密变得毫无意义。

在火箭发射时,一个恶意的更改就会造成航道的偏转。

危害不可预估。

1.2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病毒的本质仍然是程序或者程序片段。

最早的计算机病毒出于何处众说纷纭。

有的是认为在贝尔实验室中,编程人员编写的吃掉对手编码的游戏代码,也有认为是伴随软件出售,对软件进行保护,对随意的复制,毁掉软件的代码。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病毒是如何产生其实并不需要一定争论出一个结论。

即便有了统一的结论,也并没有具体的意义。

浸提那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探究与防御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病毒的定义从宏观和狭义有,从国内到国外都有不同机构给出过定义。

这里以我国官方定义为标准介绍给大家。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病毒的特征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界中的病毒有相似的特征,存在着复制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发作性)、触发性等特征。

这里以流程进行描述。

当病毒进入计算机时候,它不是选择直接破坏,而是潜伏起来,不断的复制病毒,等待发作的机会。

这和生物界的病毒原理相似。

因为单个的病毒是很微小的,破坏作用及其有限,也容易被发现杀死清楚。

所以成功的病毒,都是采用潜伏的方式,进行复制,当达到足够的数量后,在满足某个触发条件后,进行破坏(发作)。

举例来说:按以往的经验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可以设置为时间触发,比如某月的某个日子,固定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治病机理及相关副作用的讨论(XXX 国际XXXX 生物技术)摘要: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给干扰素下如下定义: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活性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素本身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干扰素是通过激活细胞基因来发挥活性的,换言之,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是后者的某些基因被激活产生多种其他蛋白质,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本文主要从干扰素目前的疾病研究出发,探究干扰素的治病作用,但同时应关注干扰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最终总结要合情合理地使用干扰素。

关键词:干扰素;抗肿瘤;治病;不良反应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Interferon andthe Discussion of Its Side Effects.(Hu Yuze international class1504 Biotechnology)Abstract:In1980,IFN naming committee gave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IFN is a kind of acti ve protein with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ctivity on the same cell.Its activity is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cell genes,involving RNA and protein synthesis.Interferon itself cannot directl y inactivate the virus.Interferon activates cell genes by activating cell genes.In other words,a fter interferon acts on cells,some genes of the latter are activated to produce many other prote ins,thereby blocking the replication of virus.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study of interfer on's disease,explores the effect of interferon on the treatment of interferon,but at the same ti m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interferon.The final conclusio n is to use interferon reasonably.Keyword:Interferon;antitumor;cure of disease;Adverse reactions.干扰素的发现是与干扰现象有关。

人们发现病毒在自然条件下是严格的在细胞内复制,在两个以上病毒混合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往往可以观察病毒之间相互拮抗现象,即一种病毒的复制,可被另一种病毒的复制所抑制,这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也是病毒之间生存竞争的一种极其普遍现象。

对于病毒干扰现象的分子机制,以及寻找引起干扰现象的活性物质的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终于发现一种与病毒干扰作用有关的活性物质,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

以后的研究发现,干扰素除抗病毒活性外,还具有广泛调节功能,如调节和控制细胞复制增生及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在恶性肿瘤,免疫疾病,血管增生性疾病和纤维化疾病等病理状态中发挥作用。

1.1干扰素的分类根据IFN 氨基酸排列顺序和特异性识别的受体不同将其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

经过试验研究证明Ⅱ型IFN 抑制肿瘤作用强于Ⅰ型IFN[1]。

根据干扰素的理化性质的不同干扰素又分为α、β、γ三种。

IFNα是由人白细胞产生,又称为人白细胞干扰素,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又分为IFNα-2a 和IFNα-2b 及IFNα-2c 等几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IFNβ由人纤维母细胞产生,又称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IFNγ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 淋巴细胞产生,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IFNα,IFNβ又统称为Ⅰ型干扰素,IFNγ又归类为Ⅱ型干扰素[1]。

1.2干扰素的一般特征干扰素通过与干扰素受体蛋白质结合起作用,干扰素结合干扰素受体,只有干扰素与受体的精确结合才能把干扰素的作用发挥出来。

聚乙二醇化后,干扰素与受体的结合会受到影响,使它的活性下降,而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聚乙二醇分子的大小,聚乙二醇的分子越大,影响就越大。

经过多年研究,SPRI确定12KD分子大小的聚乙二醇是最理想的聚乙二醇。

2.1在抗病毒作用中干扰素的作用病毒感染细胞导致干扰素的产生,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

干扰素分子向附近扩散,随血液循环至全身。

干扰素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可抑制病毒的繁殖,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体(A VP)发挥效应。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

该蛋白能阻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之间相互结合,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同时,还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

病毒本身没有独立的生物酶系统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没有核糖体),所以只有进入机体细胞内,依靠动物机体细胞的酶系统和核糖体,才能生长与繁殖。

如果动物机体内正常细胞经干扰素作用后产生抗病毒蛋白,病毒就不可能在动物机体内生长与繁殖,使其失去生存空间。

在卢年芳的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2]就谈到了干扰素抗病毒作用中的巨大机制,其中干扰素产生的抗病毒蛋白中已发现有三种抗病毒通道:1. SA 合成酶/ NR as e L 通道 2.蛋白激酶通道 3. Mx 蛋白通道然而,Ryman等[3]在分析IFNα/β受依赖性的信号传导时发现,IFNα/β可不通过RNase L、PKR、Mx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这说明可能有新的抗病毒通道存在。

2.2免疫调节中干扰素的作用免疫调节作用首先干扰素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杀伤细胞(K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监视的功能。

这种杀伤的调节具有种属特意性,即禽用干扰素只能增强禽类NK细胞的杀伤性。

其次干扰素在低浓度时可明显促进B细胞分泌IgG抗体的功能,增强组织相容抗原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FC受体的表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自身稳定功能等。

在王妍的口含低剂量干扰素α的免疫调节作用[4]说到体内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等可能能够通过一种蛋白分子或GTPases—p47 IRGs 和p65 GBPs 识别入侵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的DNA和RNA,随后通过非经典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免疫细胞产生IFN,以迅速清除病原微生物。

这些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为IFNα是天然免疫系统(可能包括产生IFN α的非免疫细胞)与获得性免疫系统(可提供针对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间的关键细胞因子连接元件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并为口含低剂量IFNα的免疫调节作用机理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2.3抗肿瘤作用中干扰素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

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病毒的增殖、肿瘤细胞的增生,改变肿瘤细胞表面性能,诱发新的抗原,从而易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加以排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如激活巨噬细胞,增强NK细胞功能等。

在孟静娟的蛋氨酸脑啡肽(MEK)联合干扰素γ抗肿瘤作用研究[5]就说到:IFN-γ是目前临床上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常用的细胞因子,单独使用抗肿瘤效果也很局限;MEK加IFN-γ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同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MEK和IFN-γ在体内的免疫学作用机理加以解释。

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3.1 流感样症候群此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出汗、头痛、头晕、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

发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在用药后第1天发生,特别是肌肉注射后4-5小时后体温开始升高,6-9小时达到高峰,一般持续4-12小时消退,但部分病例可长期发热,有些甚至可持续到疗程结束或终止治疗。

体温一般在37℃-38℃间波动,体温最高者可达40℃。

制售随着疗程延长而逐渐消失。

在除外感染等情况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枕、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必要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体温降到38℃以下,降低病人心理负担,以保证治疗按计划顺利进行。

对于头痛、头晕、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不适,可给予观察、按摩及对症处理,除此之外,应多与患者交流,以减少患者对应用干扰素治疗的顾虑。

此类症候群与使用的干扰素种类、剂量有关。

长效干扰素较明显,应用剂量越大,反应越强烈,发生率越高。

这是炎性细胞因子在抗病毒炎症反应过程中带来的结果。

这些炎性细胞因子有TNF-α、IL-1、IL-6,作为内源性发热因子能够激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6]。

同时,IL-1 和TNF 能够刺激前列腺素E 合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7]。

3.2 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与原发病无关的口干、口腔溃疡、口腔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对有此症状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喜好口味安排饮食,少量多餐,保证良好的就餐环境,改善食欲,有利于保证病人营养供应。

必要时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多潘立酮片、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等对症处理。

在曹学琳的干扰素不良反应机制中就曾对此作出过解释:5-HT 能降低迷走神经去极化阈,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呕吐中枢。

因而5-HT 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能够有效抑制干扰素引起的呕吐和严重的恶心反应[6]3.3 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多为荨麻疹、斑丘疹、口唇疱疹,反应平均发生时间较短,个别病人在首次用药后即发生过敏反应。

注意观察皮疹的部位、程度及伴随症状,避免摩擦,避免用手搔抓,可用冷敷,根据情况应用抗过敏药物,症状轻者或一过性皮疹者不影响干扰素治疗,严重的急性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则需停药并进行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用药后需观察一段时间。

3.4 血液系统损害研究表明干扰素有轻到中度的骨髓抑制效应,原因通常认为是干扰素对骨髓造血的可逆性抑制作用及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人体内分布变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