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案例
智障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诊断为智障,智力水平相当于6岁儿童。
小明自幼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父亲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
由于家庭教育和监护的不足,小明在语言表达、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在学校,小明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二、诊断分析1. 智力水平评估:小明经过智力测试,智商水平为55,属于中度智障。
2. 行为表现分析:小明在学校表现出以下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学习兴趣低,对学习任务缺乏积极性;- 情绪波动大,容易情绪失控;- 社交能力差,难以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
3. 家庭环境分析:小明家庭教育和监护不足,父母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三、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注意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2. 培养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 改善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4. 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
5. 提高小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日常事务。
四、教育策略1. 个别化教学:- 根据小明的智力水平和学习特点,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
- 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图示教学等。
- 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
2. 行为矫正:- 采用正向强化法,对小明的良好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
- 采用惩罚法,对小明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
- 培养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能够自我约束。
3. 情绪管理:- 教会小明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 培养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 引导小明学会放松,减轻压力。
4. 社交技能训练:- 组织小明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与同学的合作意识。
- 教会小明与人沟通的技巧,如倾听、表达、求助等。
- 培养小明的同理心,使其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
5.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教会小明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事务,如穿衣、洗漱、整理床铺等。
智障幼儿特殊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服务。
智障幼儿作为特殊教育对象之一,其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以一位名叫小明的智障幼儿为例,探讨其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策略和成效。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7岁,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由于母亲工作繁忙,小明自幼缺乏关爱,导致其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发展滞后。
经过专业评估,小明的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被诊断为轻度智障。
小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学校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三、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2. 培养小明的认知能力;3. 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4. 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育策略1. 语言表达能力提升(1)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2)通过模仿、游戏、故事等方式,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3)定期与小明进行对话,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认知能力培养(1)设计适合小明认知水平的课程,如颜色、形状、数字等;(2)采用实物操作、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小明在操作中学习;(3)鼓励小明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交能力增强(1)组织小组活动,让小明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家校沟通,为小明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3)培养小明的同理心,让其学会关心他人。
4. 自信心建立(1)定期对小明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让小明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3)引导小明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教育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特殊教育,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语言表达能力:小明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基本的交流;2. 认知能力:小明对颜色、形状、数字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完成简单的操作任务;3. 社交能力:小明能够与同伴合作、交流,参与集体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4. 自信心:小明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智障学生融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智障学生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融合教育旨在让智障学生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本案例以小明为例,探讨智障学生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小明,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由于出生时缺氧,小明患有轻度智障,智力水平相当于正常儿童的四岁左右。
在过去的几年里,小明一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与同龄智障学生一起学习。
然而,小明家长希望通过融合教育,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融合教育实施过程1. 家校沟通,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在决定让小明进入普通学校之前,家长与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家长向学校介绍了小明的病情、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学校则向家长介绍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实施方法以及相关资源。
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制定了小明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2. 调整课程,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为了让小明在普通学校中更好地学习,学校对小明的课程进行了调整。
在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学校采用简化教学内容、降低难度、分解步骤等方法,使小明能够跟上班级进度。
同时,学校还开设了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课程,帮助小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3. 特殊辅导,关注小明的成长为了确保小明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学校安排了一名专职教师担任小明的辅导员。
辅导员负责关注小明的学习进度、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此外,学校还邀请了一位志愿者,协助辅导员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4.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小明成长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家校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小明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步。
同时,家长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教师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小明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融合教育效果1. 学习成绩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在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小明已经能够跟上班级进度,甚至有些科目成绩超过了同龄学生。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在教育领域中,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其中包括一些特殊学生。
特殊学生是指在学习、行为、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或特殊需求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加细心的关怀和教育。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一个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小明是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特殊学生,他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对个体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产生影响。
小明的自闭症表现为言语沟通困难、重复性行为和兴趣、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
在学校中,小明经常会因为无法适应课堂环境而产生情绪失控,甚至有过攻击行为。
针对小明的特殊情况,学校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首先,学校安排了专门的教育辅导员,负责为小明提供个别化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
辅导员通过与小明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学会控制情绪,逐渐适应学校生活。
其次,老师们也针对小明的特殊需求进行了课堂教学调整。
他们采用了更多的视觉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小明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知识,避免了言语沟通上的障碍。
同时,学校还组织了一些特殊活动,如音乐疗法和动物辅助治疗,帮助小明释放压力,培养兴趣爱好。
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简单的互动,甚至参加了学校的一些社交活动。
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开始逐渐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中。
通过这个特殊学生教育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一种更加个性化、细致化的关怀和教导。
只有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够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融入社会。
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给予特殊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
总之,特殊学生教育是一个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关爱和耐心的工作,但也是一个充满成就感和意义的工作。
希望我们能够在教育工作中,给予每一个特殊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
德育案例特殊教育(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的教育,旨在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缺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融入社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特殊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特殊教育中的德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关爱特殊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杰,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杰的自闭症状愈发严重,与同龄人的交流越来越困难。
在学校,小杰的学习成绩较差,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被同学嘲笑。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杰的父母倍感焦虑,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小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为了帮助小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团队,对小杰进行个别化教育。
在德育方面,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关爱小杰,建立信任关系教育团队首先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杰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制定出符合小杰特点的教育方案。
同时,教育团队还通过日常互动,关心小杰的生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2. 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小杰的社交能力学校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活动,如手工艺品制作、音乐欣赏等,让小杰在活动中与其他同学互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此外,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关注小杰的成长。
3. 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小杰的道德品质教育团队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从小杰的日常生活入手,培养他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团队引导小杰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的责任感。
4. 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杰克服心理障碍针对小杰的自闭症状,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辅导师通过与小杰的交流,了解他的心理需求,为他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三、案例分析1. 关爱特殊学生,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特殊教育中,关爱学生是德育工作的核心。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本案例中,学校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关注小杰的生活,为他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特殊教育的价值源于特殊儿童生活的意义,掌握一些特殊案例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欢迎大家阅读。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一基本资料:xxx,男,13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成员:爸爸(肢体残疾)、母亲、妹妹。
家庭教育状况: 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程度,还有一个妹妹现在就读二年级。
一、学生情况介绍父亲二级肢体残疾,不能参加重体力活,家中生活多数靠母亲在农贸市场做点小生意维持。
个性特征:2010年我接到三年级三班时,第一眼看到的普泽灵是一个斯文、萎缩的小男生。
虽然年龄在班级中是最大的,但个头中等,每天就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不与同学交往,也不苟言笑,同学或者老师问他,他就用大眼睛看着你或者莞尔一笑。
上课就把手放在下面玩玩具,经常手上脸上都是墨水,时间久了,同学们似乎把他遗忘了,以前偶尔几个和他一起玩耍的也不愿意和他玩了。
二、原因分析1.2008年5月患脑膜炎,病愈后大脑严重受损,智力大大降低。
复学后,以前活泼聪明的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忧郁,沉闷。
上课不太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不愿意与其它同学交往,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卫生特别差,头发经常蓬松脏乱。
2、家长觉得孩子得了这个病后,脑袋出现了问题,变成了弱智,没有什么培养前途;于是忽略了对他的爱,把更多的爱给予了他的妹妹身上。
因为以前父母对他的爱甚于妹妹(农村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今突然变得冷淡,对于一个正在懂事(虽然智力影响了学习成绩,但孩子对家人的爱是很敏感的)的孩子而言,他幼小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惶恐和不安。
时间久了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因其特殊身份,家里的很多小朋友不愿与他玩(怕伤到他负不了责任)。
在学校就不愿意主动与其它孩子一起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孤独孩子。
到了三年级,知识内容难度加大,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到了极点,以前还要完成一点简单作业的他,现在的作业干脆不做。
智障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智力发育迟缓,属于轻度智障。
自小学以来,小明一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其智力水平较低,学习进度较慢,课堂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也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等。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教育问题,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2. 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
3. 增强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 提高小明的家庭参与度,使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三、教育措施1.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的智力水平,教师采取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简单的步骤,通过图片、实物、动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小明理解。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会使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小明通过操作教具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中,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任务,这有助于他学会与人沟通、协作。
同时,教师也鼓励小明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支持教师和小明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给予他鼓励和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疏导。
当小明遇到困难时,教师会耐心指导,帮助他克服困难。
4. 家校合作学校定期与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并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教育。
同时,学校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四、教育效果1. 认知能力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完成简单的数学运算,阅读简单的文字。
2. 社交能力增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明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自我控制能力提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一、案例概述
小明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他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尽管他很努力,但他的学习成果始终不如其他孩子。
小明的父母非常担忧他的未来,他们想知道如何更好地支持小明,帮助他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
二、案例分析
1. 了解特殊需要:首先,父母需要了解小明的特殊需要,包括他的智力障碍程度、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挑战。
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父母为他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2. 制定个性化计划:基于对小明的了解,父母可以与教师、辅导员或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以帮助小明逐步提高。
3. 培养生活技能:除了学术支持外,父母还应该关注小明的生活技能培养,如独立生活能力、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
这些技能对于他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同样重要。
4. 创造包容环境:父母应该尽力创造一个包容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让小明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鼓励他参与家庭活动,与其他家庭成员互动,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5. 寻求专业支持:如果需要,父母可以寻求特殊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
他们可以为小明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克服挑战并取得进步。
三、案例总结
特殊儿童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支持。
父母在了解孩子的特殊需要的基础上,可以与专业人士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生活技能培养方案。
同时,父母要创造一个包容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案例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案例一、基本资料:苏雅(化名)女11岁小学五年级家庭情况:六岁时,父母离异,她和妈妈、姥姥、姥爷一起生活。
个性特征:性格自卑而又倔强,与同学关系不友好,甚至冷漠,学习上不专心。
其父曾因想念她让给寄张照片,妈妈准备邮寄时,她却一把抢下撕掉说:“他都不要我了,还要照片干什么!”还曾一度嫌弃姥爷丢人而不让接送她上下学。
二、原因分析:父母离异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因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使她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
过早的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的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心灵受到创伤,心理上很自卑,性格倔强,对人不信任,与同学不友好,学习不上心。
三、具体教育措施:1.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主动与她接近,做朋友,经常询问她的温饱冷暖,使她感觉到老师的友好和关心,消除戒备和排斥心理,慢慢建立自信心。
告诉她父母虽不一起生活,不是她的原因,大人有大人的苦衷,但对她的爱,永远不会变。
2.学习上给予帮助,帮助特困生克服自卑感和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经常询问她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补缺补差。
当她稍有进步时,及时表扬,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她不断进步。
3.在集体生活中,带动班上学生帮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同时也鼓励她与其他同学交流、游戏,多些机会共同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设有心理室,经常找特困生谈心,了解家庭情况,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教给学生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寻求快乐、控制情绪的方法。
曾请苏雅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告诉她要勇敢、坚强、不自卑。
心理课上教给她和同学们什么是快乐,快乐对生活的意义和影响,以及获取快乐的秘诀,比如要自信、保持微笑、和别人一块儿分享快乐、乐于助人、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相处等等;在不伤害他人更不能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如何缓解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比如跑步、和布娃娃说话,锤枕头、痛快哭等等。
四、初步成效:经过多方努力,苏雅同学已有进步,虽成绩仍不突出,但已有好的表现:愿意完成作业了,结交了新朋友,和同学们相处也融洽了很多,上课也勇敢发言,自信心增强了,敢于并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班主任特殊学生教育案例_教师教育叙事范文_
班主任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班级管理工作涉及团结好老师、引导好孩子、协调好家长、创设好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特殊学生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班主任特殊学生教育案例一顾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顾某稍不注意就钻到桌下,在教室内到处爬,在桌面上、墙上乱画,到同学的座位旁拿别人的东西,拿剪子剪同学的头发和衣服,上课从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写,一分钟都没办法安静。
课间操时,要么在队伍中穿梭,要么躺在地上。
课间活动时经常伤害他人,拿着铅笔和尺子打闹,入学一周不到就将班上的同学都打了个遍,其中一个孩子被其推到黑板角上,撞破了耳朵,发生了流血事件。
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告他的状,也不太喜欢和他玩。
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根本不能倾听,无法集中注意力,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无法与其交流,如果训斥,则咬牙切齿,眼睛翻白,不予理睬,让人束手无策。
2、家庭生活背景父母都是靖江人,属于外来务工家庭。
父亲在饭店做厨师,母亲推销白酒,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
小的时候和乡下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农村老人对男孩子的溺爱,可以说是无任何约束和管制,什么都玩,什么都敢干,三岁时就曾经从一米多高的草堆上跳下,不知道害怕,也不注意自身安全,肆意妄为也让他自己伤痕累累。
家长对其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很少关心,是那种典型的“自由生长”。
3、学校教育背景(1)老师看顾某初进校园,就发现他很好动,眼神不定。
进入课堂后感觉他更特殊:上课一分钟也定不住神,总爱满教室爬,喜欢到别的同学座位下去捣乱,拿同学抽屉、书包里的东西,拽你的胳膊,拖他的腿,严重干扰课堂,有时甚至让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对老师的批评根本不予理睬,更不能接受,无法与其交流。
(2)同学看顾某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不讲卫生,习惯很不好,不愿意和他玩。
二、问题分析(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1、亲情的需要:父母让顾某在“小餐桌”生活,晚上九点左右才会接他回家,根本没有感情的交流,更没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小学特殊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案例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案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宋庆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
——李岫云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案例】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故事2021年9月,我因为学校的安排,临时接手做了六(1)班的班主任。
通过了解,这个班的孩子经常闹矛盾,基本上大的矛盾都单亲家庭又患多动症的孩子,虽然智力正常,但不少行为都很特殊,极易引起众怒。
一、特殊的孩子刚接手这个班,他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
开学第一天,我就和小郭聊天,问他生活、学习有什么困难。
无论怎么问,这个十二岁男孩子总是几句差不多的回答,“蛮好的”,“有时候好一点,有时候又不好”。
看上去傻傻的他脸上竟总带着世故的笑容。
同学们怨声载道地说起他讨厌的事一大箩筐,老师说被他气得头疼。
以前我没有做他班主任时,也曾经看见过关于他的几件小事:一次是看到天黑了,他还在我们生活小区里晃悠,因为他妈妈八点才下班,他却忘带家门钥匙。
我拉他到我家去吃饭,他死活不好意思,还一遍一遍和我说他爸爸马上就回来了(其实我知道他爸爸早就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很久没来看过他了)。
一次是看到他背着书包站在教室外面,脸贴在窗户玻璃上拼命往里看,我知道他一定是干扰课堂让老师忍无可忍赶了出来。
可当一有人经过时,他又用那种世故而谄媚的笑脸向人解释:“嘿嘿,教室里面太闷,我出来透口气!”然后和取笑他的人再套套近乎。
还有一次,中午放学,他舅舅在校门口连扇他十几个耳光,大家都看不下去,他竟然伸着头继续讨打。
下午上课,当时的班主任关心地去看他,他新伤旧痕的脸上依然挂着谄媚的笑:“嘿嘿,舅舅打我是为了我好,没事没事。
我这人就这样,不打不成材呀!”二、悲悯的情怀9月的一个中午,我在办公室听到同学来报告:“教室里暴动了,小郭用开水烫了丁世杰的脸,都肿了,还不认错,好多人在打他!”我赶到教室,小郭被好多男生按倒在地,还有不少人在旁踢他,冲他吐口水。
一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特殊学生是指智力、感官、肢体、言语等方面有缺陷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有幸担任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负责照顾和关爱这些特殊学生。
以下是我所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2岁,患有自闭症。
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
由于自闭症的原因,小明的学习成绩较差,课堂上经常走神,与同学们的关系也较为疏远。
在担任小明的班主任后,我了解到他的一些家庭背景。
小明的父母离异,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明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使得他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困难。
为了帮助小明融入集体,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 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首先,我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
通过与他的母亲沟通,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心理支持。
同时,我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如绘画、音乐等,以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增强他的自信心。
2.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的学习特点,我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点,帮助他理解。
课后,我还为他准备了额外的辅导资料,让他在家也能自主学习。
3.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了帮助小明融入集体,我积极组织班级活动,鼓励同学们与他互动。
在活动中,我引导同学们关心小明,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我还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 加强家校沟通为了更好地关注小明,我定期与他的母亲沟通,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同时,我还邀请小明的母亲参加学校的家长会,让她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共同为小明的成长出谋划策。
三、案例反思通过这段经历,我深刻认识到关爱特殊学生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一案例的反思:1. 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特殊学生往往存在心理问题,教师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心理辅导、家庭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融入集体。
残疾儿童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障碍,残疾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本案例以一位名叫小明的残疾儿童为例,讲述了他从接受特殊教育到逐渐融入社会的成长历程。
二、案例描述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在五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这种疾病使得小明四肢无力,行动不便。
面对这样的困境,小明的父母感到十分无助,他们四处求医,希望找到治愈的方法。
然而,经过多方努力,病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在了解到小明的状况后,当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伸出了援手。
学校为小明制定了详细的教育计划,旨在帮助他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三、教育过程1. 心理疏导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小明最初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们的异样目光感到害怕和焦虑。
为了帮助小明适应新环境,学校心理咨询师为他进行了心理疏导。
通过耐心倾听、鼓励和引导,小明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开始主动与同学们交流。
2. 个性化教学由于小明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学校针对他的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师根据小明的兴趣和特长,为他选择了合适的课程,如绘画、音乐和舞蹈等。
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小明的自信心,还能锻炼他的身体。
3. 康复训练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专业的康复训练。
康复师通过按摩、牵引等手法,帮助小明缓解肌肉紧张,提高关节活动度。
此外,康复师还教授小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自理技能,如穿衣、洗漱等,使他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4. 社会实践为了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等,让小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参加社区活动,让他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小明的家长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明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也积极为学校提供支持。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小明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学习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四、案例总结通过以上教育过程,小明逐渐从一个害怕、焦虑的孩子成长为自信、乐观的少年。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在教育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习障碍、行为问题、情绪困扰等各种挑战。
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帮助这些特殊学生,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一个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明是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特殊学生。
他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冲动等问题。
在开始针对小明的教育之前,我首先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个人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小明在家庭环境中经常受到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导致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情绪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小明的特殊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首先,我在课堂上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也鼓励小明多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
除此之外,我还与小明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探讨如何在家庭环境中更好地支持和帮助小明。
我建议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理解,避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同时,我也向家长介绍了一些针对ADHD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小明沟通和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学习和行为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他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内容,控制自己的冲动和过动行为。
在家庭中,小明的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调节,与家人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这个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的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借鉴。
通过这个特殊学生教育案例,我深切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理解和帮助。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
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小明,一个聪明活泼的男孩,却在五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
小明自从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后,他的父母陷入了无尽的焦虑和痛苦。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带着小明四处求医,寻求治疗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过程1. 早期干预小明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后,父母立刻为他进行了早期干预。
他们选择了当地一家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让小明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
在康复机构,小明接受了言语治疗、行为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多种康复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明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 家庭教育除了康复机构的训练,家庭教育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明的父母意识到,要想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从家庭入手,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他们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为小明制定了合理的生活作息,让他按时吃饭、睡觉。
同时,父母鼓励小明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等,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社交能力:父母经常带小明参加亲子活动,让他与同龄孩子互动,学会分享、合作。
此外,父母还鼓励小明参加兴趣班,如绘画、音乐等,让他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3)耐心倾听与沟通:父母学会倾听小明的想法,尊重他的兴趣和需求。
在沟通时,父母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句式,让小明更好地理解。
3. 学校教育为了让小明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父母为他选择了融合教育学校。
这所学校注重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在学校,小明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帮助,他的自信心逐渐增强。
三、教育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明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语言能力:小明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能够与家人、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
2. 社交能力:小明学会了与人分享、合作,能够适应学校生活,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特殊教育听障儿童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听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一位名叫小杰的听障儿童为例,探讨特殊教育在听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杰,男,10岁,来自我国某城市。
自出生以来,小杰就患有听力障碍。
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小杰为重度听力障碍,需要进行特殊教育。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杰的父母在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并未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直到小杰5岁时,父母才将他送入特殊教育学校。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在小杰的家庭中,父母对其关爱有加,但缺乏对听障儿童特殊教育的了解。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主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教育。
这使得小杰在成长过程中,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缺乏自信。
2. 学校教育小杰就读于我国某城市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对小杰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小杰的学习效果不佳。
3. 社会支持在我国,听障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一方面,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度较低,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歧视;另一方面,特殊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听障儿童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三、改进措施1. 家庭教育(1)提高家长对听障儿童特殊教育的认识,了解听障儿童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教育方法。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3)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 学校教育(1)针对小杰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小杰的全面发展。
3. 社会支持(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度。
(2)完善特殊教育资源,为听障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
(3)倡导全社会关爱听障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爱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特殊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特殊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案例特殊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案例一、家庭概况家庭成员:父亲,母亲,4岁特殊儿童(身心发育迟缓)家庭经济情况:低收入家庭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文化氛围较为恶劣家庭关系:双亲关系紧张,父母对特殊儿童的照顾不到位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相对贫乏二、教育指导1、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家庭氛围和家庭文化,多做家庭活动来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增加温馨情谊;采取不同形式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家庭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家庭文化的传承。
2、优先发展孩子特殊的兴趣:要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它的价值,积极引导孩子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孩子能够融入社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快乐活力。
3、加强特殊儿童的教育投入:针对特殊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投入,加强其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行为和认知能力。
及时发现孩子的特殊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投入,充分发挥特殊儿童的潜力,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4、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让家长及时了解到特殊儿童的需求,掌握特殊儿童的教育投入,定期参加会议,增加家长的认识,切实实施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科技的推广。
三、教育目标1、提高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投入: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等特点,提供适当的教育投入,加强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使特殊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2、强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改善家庭气氛,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家庭文化氛围的恶劣情况,使家庭成员之间有更好的情感纽带;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管教,加强家庭教育,从科技、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4、提高家庭经济状况:给予家庭财政支持,提高家庭的经济能力,使家长能够更好地投入孩子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特殊生帮扶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特殊生是指那些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需要特殊教育支持和帮助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如家庭环境、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难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为了帮助这些特殊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我们选取了一所城市小学的特殊生帮扶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基本情况小张,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自入学以来,小张在课堂上表现沉默寡言,不愿与同学交流。
在作业和考试中,小张的成绩始终处于班级下游,且经常出现漏题、错题现象。
经过了解,小张的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此外,小张从小体弱多病,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
(二)帮扶措施1. 心理辅导:针对小张的沉默寡言、不愿交流的特点,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
通过一对一的沟通,帮助小张打开心扉,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2. 学习辅导:针对小张的学习困难,学校为其安排了专门的学习辅导老师。
辅导老师根据小张的学习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其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3. 家校合作:学校与小张的母亲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小张的成长。
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共同助力小张的成长。
4. 班级氛围营造:班级教师积极营造和谐、包容的班级氛围,鼓励同学关心、帮助小张。
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引导同学学会尊重、理解、关爱特殊生。
(三)帮扶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小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 心理变化:小张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愿意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2. 学习成绩:小张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从班级下游逐渐进入中游水平。
3. 家庭关系:小张的母亲表示,自从学校开始帮扶小张后,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小张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三、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家校合作和班级氛围营造等多种措施,帮助特殊生小张克服了困难,实现了从沉默到自信的蜕变。
特殊教育优秀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以“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为例,分析特殊教育中的优秀案例,探讨如何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二、案例介绍小王,男,7岁,患有自闭症。
从小王出生起,家人就发现他在与人交往、语言表达、行为等方面存在异常。
经过医院诊断,小王被确诊为自闭症。
面对这个不幸的消息,小王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然而,他们没有放弃,带着小王四处求医,希望能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在了解了小王的病情后,当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接纳了他。
学校针对小王的特殊情况,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以下是对这个优秀案例的分析:三、优秀案例分析1. 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小王的自闭症症状,学校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衣、吃饭、洗澡等,帮助小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语言表达训练:通过语音矫正、模仿训练等方法,提高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
(3)社交能力培养:通过集体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小王学会与人交往。
(4)兴趣培养:根据小王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中,学校采用以下创新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让小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小王的学习兴趣。
(3)游戏教学:通过游戏,让小王在玩乐中学习,提高其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家庭教育指导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定期为小王的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内容包括:(1)自闭症相关知识普及:让家长了解自闭症的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2)家庭教育方法指导:教授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有效教育,促进小王全面发展。
(3)心理辅导: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赵征性别:男班级:六二年龄:12岁
主要表现: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3.思想方面:孤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
二、个案背景:
1.该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抚养。
父亲白天在外面打工,晚上回家也不了解孩子情况,只看到孩子好的一方面,且认为孩子没有母爱,渐渐对孩子形成溺爱。
2.该生主要由年迈的奶奶代管,与其生活在一起。
由于奶奶只有一个孙子,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隔代教育效果差,造成孩子固执、任性等不良的性格。
3.该生零花钱较多,与同学攀比现象严重。
但该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三、原因分析:
通过和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一起分析赵征的情况,我们发现,造成赵征现在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1.家长离异的时候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
虽然该生判给父亲抚养,但是,其
父因为忙于生意,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丢在年迈的奶奶家里,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人要的感觉,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暴自弃心理和逆反心理。
2.家长因为内心的愧疚,对孩子过分溺爱,特别是赵征在奶奶家生活时,奶奶因为年事已高,教育能力很差,因此,没有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相反,过分的娇惯孩子,在物质上尽量的满足,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但是,对孩子的学习,则放任自流,长期这样,造成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对学习没有兴趣,开始还能敷衍应付,后来,连应付都怕难了。
3.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和一般的学生等同,没有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
.按照学校正常的教育程序,是教育不好这样的学生的,但大部分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如赵征在六年级的时候,家长曾要求老师帮助该生下午辅导作业,但老师因为家庭事物较多而拒绝了。
这样,该生就失去了一个转变的机会。
4.赵征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原因,最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和诱惑,和他们混在一起,讲什么哥们义气,吸烟上网玩游戏,整夜不回家。
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机制,不能切断这种诱惑,所以,学生会慢慢的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转化措施:
针对赵征的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具体说来,分以下几步来进行教育:
第一步:进行家校沟通,学校把该生的父亲母亲以及该生的奶奶一起喊到学校来,和学校老师一起商量对该生的教育方法。
分析了该生身上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告诫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父母的离异,是两个大人生活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不是爸爸妈妈要抛弃他。
于是,我们要求家长在一段时间内,要和该生生活在一起,多给予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和爱护,多和孩子出去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亲子和谐。
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的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不要操之过急。
奶奶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过分的娇惯孩子,在物质上要有节制,不能有求必应。
在学校,召开班级所有任课老师会议,在对待该生的教育问题上,所以老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
同时要求老师们尽可能的发现该生的闪光点,想办法提高该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期间,老师们要随时注意该生的表现情况和任何一点进步,及时反馈,及时表扬。
第二步: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制定该生的学习成长计划。
1.对该生的学习先适当降低难度,该生的家庭作业和其他同学有所区别,量也适当减少,题目也是最基础的。
并且,与家长约定,只要该生在某一时间段认真完成了家庭作业,可以满足该生一个小小的要求或给予适当的奖励。
2.针对该生课堂上屡次违反纪律的情况,班主任和该生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上写明必须纠正的违纪行为及其地点时间和方式,规定如
果学生遵守了合同,就给予何种鼓励,如果背信弃义,就要受到何种惩罚。
合同由教师和学生签字,有时也请家长签字。
合同根据该生的表现情况经常变化,慢慢提高要求。
3.家长学校一起努力,切断社会上不良少年对该生的诱惑,采用最初一段时间,由奶奶亲自接送该生上学回家,晚上规定正式的作息时间,按时睡觉。
第三步:由管到扶再到慢慢放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管制,让该生养成最基本的学习习惯,达到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然后,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一起商量,发动班级同学,一起帮助该生,让该生慢慢的融入到班集体中。
经过一期的共同努力,现在,赵征同学已经慢慢的融入了班级的正常学习生活。
表现好了,能和同学合作完成很多的任务,学习态度大有好转,虽然偶尔还有轻微违纪行为,但是,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知道的也愿意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虽然学习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最起码已经达到了一个正常的学生应该达到的一般标准。
五、启发与反思:
随着社会上离异现象的增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率上升以及家庭成员身患绝症病故等现象的增加,孤儿、单亲以及特殊家庭学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这些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的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过早的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性格、智力、情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和扭曲,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下降,
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了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
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可忽视。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以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转化为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
因此,我们要利用教师的特殊身份,关注和关心着这个群体,协调好监护人和孩子的关系,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望关心,渴望关注,但是,对别人的关心又抱怀疑态度,游走在正常学生的生活边缘,从而导致他们大部分人性格内向不擅交流。
教师要多组织班级活动,让班级全体同学都来关心他们,拉近他们和老师同学的距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同学集体对他们的关爱。
2.学习上多一些指导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做事缺乏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要时刻注意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平日多找这些孩子谈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态,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勇气。
对于这些学生的任何进步,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受到鼓舞,充满自信,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进步。
3.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
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理解家庭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要多渠道的家校沟通,给家长必要的培训,让家长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
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必须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前程,也给孩子一份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