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家傲·秋思》和《江雪》。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文学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

本节课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世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欣赏法: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

二、初读《登幽州台歌》。

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

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

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四、鉴赏诗歌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

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3.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

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收录了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五首经典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和《渔歌子》。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乌衣巷》、《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

然而,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营造。

2.诗歌文本:准备五首诗歌的文本,标注好朗读节奏和韵律。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望岳》。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通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

(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3)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2)艺术特色的分析:五首诗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的抒情手法、《登快阁》的豪放风格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登幽州台歌(一)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

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这五首诗歌的基本背景,包括作者和时代环境。

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这些诗歌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我会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让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那些美妙的诗句。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味美。

我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这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次美的旅程。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吧!1. 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今天的学习重点来了!今天要走进诗歌的世界,一起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先来了解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哦,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小挑战呢?但别担心老师会带领大家一步一步走进诗歌的世界。

首先我们先来朗读这五首诗,感受下古诗的韵律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句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节奏。

读诗的时候,你们可以轻声地跟着老师一起读,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解读这五首诗的内容,咱们可以分组进行,每组负责一首诗。

每个小组可以讨论并解释诗句的意思,老师会在旁边给予帮助和提示。

记住理解诗歌的关键是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

在理解了诗歌内容之后,我们要试着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下这样的诗句?这样我们能更容易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我们要来挑战背诵这些诗歌了,虽然可能会有些难度,但别担心我们可以分段背诵,一句一句地来。

背诵诗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好啦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如何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了吧!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今天的任务,加油哦!2. 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咱们接下来要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文化花园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难点突破:通过字词的语境分析,联系现代汉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的深层含义: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难点突破: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原文:《游山西村》;
2.诗歌背景:作者陆游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3.词语解释:生僻字、词的解释;
4.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逐渐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如诗句的寓意和哲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对比分析、联想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自然景色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中的景色描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体验。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说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3.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以及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主题思想:探讨《望岳》中所表达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望岳》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歌赏析等。
首先,对于诗歌中一些抽象的表达,如“造化钟神秀”,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发展思维品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
(3)对古代诗歌中用词用句的准确理解,如“割”字在诗中的特殊用法。
(4)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这五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怆然(chuànɡ) 决眦(zì) 夫(fú) 足鸡豚(tún)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2)词义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彩开篇词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嘛。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诗人们心中的那份孤独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2.作者简介(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赤壁》中复杂的句式结构,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现代语言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挺高的。他们对于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解释,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是我没有找到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整,尝试用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三、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赤壁》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展现了杜牧对历史的思考。
(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对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形式感到不适应。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和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感觉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话题有一定的思考,但他们的观点还相对稚嫩。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诗歌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

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怆.然(chuàng)涕.(tì)(2)理解词义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3.背景探寻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朗读美。
-词语解析:理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岱宗”、“割昏晓”等,掌握其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主题:理解《望岳》所表达的豪情壮志,把握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望岳》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诗歌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于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多加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2.词语解析的深入:在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词义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我尝试运用图片、实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词语的含义更加直观、生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批注、联想等,深入解读诗歌内容,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杜甫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对家Βιβλιοθήκη 情怀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望岳》,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
5.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望岳”为主题的诗歌或画作,提升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对比其他诗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这五首诗,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从练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走进我国古代文化长廊,优秀诗歌灿若繁星,名家大师层出不穷,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五首》,去感受古代大师们给我们带来的光辉哲理与思想启迪……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能根据作者写实诗时的心情、经历等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生自由读,要读准字音,借助解释理解“悠悠”“怅然”的意思。

2、抽查学生自读情况。

3、明确诗歌节奏。

【设计意图】诗歌言简意赅,多读能让学生增强语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快对诗歌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赏析作品1、根据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作者看不到明君而产生的伤心难过的心情。

2、诗句解说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这个词的运用,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代诗歌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文化花园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心怀宇宙。

望岳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

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背景链接: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鲁大地,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射下去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

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

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的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年轻时候,正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后不见:时间无限天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望岳远望近望细望俯视惊叹、赞美、陶醉、豪迈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情↓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第2课时《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游山西村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情况中。

他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谁?哪个字最能看出农家饭食的“丰盛”?表现了什么?明确: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客人是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诗人彼时的心情怎样呢?明确: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心充满喜悦。

(3)颔联写了什么?“又一村”指什么?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豁然开朗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希望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4)颈联写了什么画面?明确: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尾联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的。

己亥杂诗(其五)目标导学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样的背景下,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出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3.汇报交流。

4.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目标导学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明确: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

下笔一个“浩荡”,形象地体现了愁思的无穷无尽,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