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ca98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f.png)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关联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提出者为加拿大学者纽迪·弗里德曼。
关联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性,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机械替换。
这一理论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英汉翻译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们常常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如何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关联性等问题。
研究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针对其中的挑战和启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英汉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揭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效果。
我们旨在探索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挖掘其在解决翻译难题、促进翻译质量提升方面的潜在优势,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该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翻译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英汉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总结,有望拓展关联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内容结束】。
1.3 研究意义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关联翻译理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通过深入研究关联翻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翻译,避免语言歧义和偏差,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度。
2. 拓展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关联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研究者思考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推动翻译理论研究朝着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论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研究
![论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5811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3.png)
论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研究一、翻译理论概述翻译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核心任务是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实现意义传递的过程。
由于翻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自20世纪以来,翻译理论成为了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
翻译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翻译对象、翻译方法和翻译目的。
翻译对象是指源语言(SL)和目标语言(TL)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包括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等方面。
翻译方法是指翻译工作者使用的操作方法、技巧和策略,包括了语言转换、目标语文化适应等内容。
翻译目的是指翻译的最终目的,它可以是广泛的意义传递,也可以是针对特定受众的文本再现等。
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对翻译的本质、目的和方法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将对其中的几种流派进行介绍。
二、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意义传递和社会交际的目的,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等效性。
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和社会交际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区分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两个概念。
翻译过程分为原文分析和目的文本生成两个阶段,翻译策略则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基于目标受众和目的文本属性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文化翻译理论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它认为翻译的核心任务是跨越文化差异和语言鸿沟,创造性地再现文化和语言信息,使源语言受众和目标语言受众能够互相理解。
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与语言的相互转换过程,翻译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目标文化中再现源语言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四、对比翻译理论对比翻译理论(Comparative Translation Theory)以语言对比和对比翻译为基本特征。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系统和结构,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跨越和转换。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4d90fa1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5.png)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民族性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
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
虽然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和市场领域中尤其明显,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和社会系统、社会制度,以及价值标准,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等。
信息与文化全球化趋势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
而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
作为国际问理解的钥匙,翻译是和全球化时代紧紧相连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无疑大大的推动和促进着翻译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提升和翻译实践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环境和动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译,只有借助于翻译这个促进社会进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进和介绍到国外,全球化进程才得以展开和进行。
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通过积极翻译介绍本国文化于世界从而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也通过积极翻译介绍外来文化于本国而丰富和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从而间接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全球化又给翻译带来了理论上扩充深化,实践上熟习进步的契机,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国历史上j次翻译高潮并举的“新的翻译高潮”,“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李占喜2001)。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翻译,不译则亡,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译所处的形势值得关注。
学位论文指导——翻译类
![学位论文指导——翻译类](https://img.taocdn.com/s3/m/4d805eec9b89680203d82521.png)
10.3翻译类学位论文写作10.3.1 翻译类论文的特点与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自开始学习英语起,就和英汉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撰写翻译方向的毕业论文,总会觉得有话要说,有材料可写。
但感性认识与学术研究、学习英语过程中的翻译体会与真正意义上的英汉翻译研究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说翻译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事情,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因此,翻译研究大有可为,英汉与汉英翻译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翻译问题异常复杂,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和课题非常多,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研究(又称“翻译学”)与翻译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除翻译定义、译学性质、译学研究范围及方法等常见论题外,还包括翻译哲学研究、翻译文化学研究、翻译语言学研究、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研究以及翻译批评研究等等。
翻译实践研究主要包括文学翻译研究、实用文体翻译研究、翻译史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等等。
很明显,大部分翻译理论研究和小部分应用翻译研究,对于在校本科生有一定难度,一般不宜作为学士学位论文选题。
从事翻译所要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难怪人们常把翻译家称为“杂家”。
那么,撰写翻译研究类论文要涉及的学科领域与知识面就会更宽更广。
因此,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必须细心和耐心查阅相关文献,学习有关理论,广泛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以便更好地确定研究范围,设计研究方案,写出真正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研究论文来。
写作翻译研究类毕业论文必须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价值取向、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更好地发现和认识翻译现象,从而发掘有意义的新颖研究论题。
翻译理论知识还是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阐明和论证相关论点的必备武器。
不过,本科毕业生在撰写翻译研究类毕业论文时应避免纯理论性探讨,应该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
从事翻译研究的其他要求包括: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广博的百科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过硬的分析概括能力。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2038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1.png)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课题研究论文: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
![课题研究论文: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8d482e776bec0975f465e2e8.png)
160136 外语翻译论文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1.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加强,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
在日新月异、错综复杂的商务环境中,一些商务期刊论文中的经济观点、商务投资方法能够帮助商务人士看清大局,从而更好地从事商务活动。
商业期刊论文是调查、分析和解释社会商业、经济和金融活动及变化问题的论文,其语言特点与日常交际英语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纽马克在所著的《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观(纽马克,2001)。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译文的整体效果为主,与此同时也要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和提高译文的可理解性,不必太过拘泥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而使译文模糊而晦涩难懂(康健,2006)。
该理论为商务期刊论文摘要的英译提供了新的翻译思路与方法。
2.研究理论基础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著作《翻译教程》中根据其语言功能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这三大类,他还提出语言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表达型、描述或信息型呼唤指示型侧重于表达功能的文本,主要是表达情感,不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1988)。
在翻译时应该结合语境,注意作者的语气及语言风格。
侧重于信息表达类的文本,主要强调其“真实性”,它基本上涉及全部知识领域,其模式十分标准化。
主要的翻译策略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商务文本的本质是由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共同组成的商务交际行为,是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为达到特定的商务目的而构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商务交际功能。
商务期刊论文文本内容广泛,涉及各行业各业,不同领域。
其语言跨度较大,包含多种文体、多种行业知识。
英文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特的文本。
其具有自明性、独立性和完整性,能够吸引读者,概括原论文的重要内容。
商务期刊论文摘要具有“信息”和“呼唤”功能。
翻译文本决定了翻译方法。
3.商务期刊论文摘要中译英实例分析3.1交际翻译策略交际翻译策略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ebdec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4.png)
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深远。
翻译的主要功用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述,达到沟通的目的。
然而,即使翻译是一个人类文化中的关键部分,从事翻译工作的翻译者,却成为了人们不太理解和低估的群体。
为了透彻理解翻译的底层机制,准确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需要我们翻译理论的研究。
翻译理论是一门探讨翻译的基本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翻译过程、翻译语言、翻译文化、翻译技术等方面。
翻译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翻译家霍默所写的《翻译术》一书,它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过程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经历的一系列认知、决策和执行过程,包括接受源语言信息、加工和转化源语言信息、生成目标语言信息等过程。
翻译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了解翻译的一般规律和关键环节,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除了翻译过程,翻译语言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研究内容之一。
翻译语言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涉及到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即翻译的原始语言和翻译的目标语言。
翻译语言的选择和分析是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翻译语言的选择上,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翻译文化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翻译文化是指翻译所涉及到的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解码能力也是翻译者必备的素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化文化差异,从而实现有效翻译的目的。
翻译技术也是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翻译技术是指翻译者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方法,以促进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技术比较简单,如字典、手册引用和批注等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译、口译和机器翻译等技术也层出不穷,成为实现翻译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b6c806b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0.png)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 单认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 实远非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 并不是简单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 董秋斯就曾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认为翻译是 艺术和认为翻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 是一种理论”,“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 此乃不正确的理论。‘这种理论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 工作的进步’”。(陈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 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 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 没。
论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作用。比如说指导译者决
策的是“功能对等理论”,那么它在应用理论部分就会
主要从读者接受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尽量转变原文中
的句式结构或格式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这说明翻译
理论是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我们还要看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由于翻
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
oriented oriented oriented
第8页/共63页
2、根据方梦之《译学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时代上分
传统译论 (一)学派
现代译论 (二)翻译理论 (三)翻译观 (四)翻译层次
第9页/共63页
(一)学派(school)
• 文艺学派(literary school):又称艺术派,既属于传 统译论,又是现代译论的一个分支。典型的艺术派译论 通常把理想的翻译过程描写为译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过 程,而语言在此不过是起到居间的作用而已。通常是反 复围绕原文的总体修辞风格、主题内容来对比译文的得 失,从中总结经验和进行评价。
日汉翻译理论研究—以人民网日语版标题翻译
![日汉翻译理论研究—以人民网日语版标题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447430dbcd126fff7050bf2.png)
日汉翻译理论研究—以人民网日语版标题翻译1、研究背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可谓是起起伏伏,尤其是钓鱼岛事件以后,中日关系更是陷入了谷底。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不实报道更是充斥着各大媒体的版面。
因此,为了让日本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着手向外传播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地实现中日两国语言的翻译与转换,精准地向对方传达我们想传达的内容,将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观看外国的新闻时事,人民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新闻报道网站,具有英、日、法、德等十七种外语的版本。
人民网日语版更是以“用地道的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为己任,致力于向日本网民传播发生在中国的“中国故事”。
2、文献综述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国内,相比于英语、德语等欧美语种的翻译研究,从功能主义翻译学理论的角度对汉译日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以国内为例,陈燕生(2014)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并对汉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
杨柳(2016)也从该理论出发,对不同体裁的新闻内容的日译汉译本进行了研究。
章颖文(2012)则从本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的角度出发,结合功能主义理论对人民网的日文新闻标题进行了归类分析。
总而言之,对新闻时事类标题的汉译日的研究深度与视角尚显不足。
因此,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人民网日本版的新闻标题为例,进一步探讨新闻标题在汉译日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及出现的一些问题。
3、研究流程本文主要结合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该课题进行考察。
本文从既有的相关先行研究及日语版人民网网站中搜集相关新闻标题实例,将原来的中文版人民网新闻与日文版的翻译版本进行对照,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功能性对等”的角度对日语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并对翻译方法进行分类。
内容结构上,本文先对人民网日语版中的新闻标题做大致的归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标题指出各自的翻译特点,再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从“直译”、“释译”、“借译”、“零译”的翻译方法的角度对搜集到的新闻标题进行归类和分析,同时也指出新闻标题在日译汉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https://img.taocdn.com/s3/m/49bdf3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6.png)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本文概述《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脉络、现状以及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诗歌翻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实践,从古代的译经事业到近现代的诗歌翻译活动,展现了中国诗歌翻译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诗歌翻译的现状,包括翻译方法、翻译质量、翻译理论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文章关注了近年来在翻译主体性、翻译美学、翻译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新理论如何为中国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总结了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与现状,展望了未来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促进中国诗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推动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中国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样,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近现代的现代诗,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将中国诗歌翻译成外文,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随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中国的诗歌开始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外传之旅。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诗歌翻译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诗歌翻译的特点在于其注重意境的传达和韵律的保持。
意境是中国诗歌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并尽可能地将其传达给译文读者。
同时,中国诗歌的韵律也是其独特之处,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诗的韵律美,使译文在形式上也尽可能接近原诗。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c79617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4.png)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翻译理论作为对翻译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化的产物,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检验和应用场所,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并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翻译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原则和模型,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例如,尼达姆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翻译应该追求目的语读者的交际功能,从而使翻译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
而纽马克的译入译出理论则提出了翻译应该注重信息的选择和转换,以实现意义的传播和交流。
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源语文本,并进行准确、流畅的译文输出。
其次,翻译实践也是翻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翻译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障碍、逻辑转换等,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
实际操作中的翻译困境和挑战,推动了研究人员对理论模型的重新思考和修正。
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为理论的验证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通过对实践中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人员可以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环境。
此外,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
翻译实践不仅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同时也是对理论的检验和验证。
在实际操作中,翻译人员可以尝试和比较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实践的实践来评估不同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和效果。
而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可以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实践中的成果和问题可以激发理论的创新和探索,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和检验平台。
两者之间的互动和促进,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翻译理论与实践也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挑战。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9035b3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2.png)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研究背景和意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对翻译实践、翻译教育、翻译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都是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两位学者的翻译理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点。
因此,对两位学者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对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尤金·奈达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其主张翻译应该以传达源语文化的意义为目标,依据目的语文化中具有相似意义的词汇和结构进行翻译。
本研究将对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2.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彼得·纽马克被认为是“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其主张翻译的结果应该是译者主体性与目的语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即翻译应该体现出译者的主观思想和个性。
本研究将对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3.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通过对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两位学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异同点,并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分析两位学者理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探讨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法,对两位学者翻译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其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预期成果:通过对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比较研究,本研究将得出以下成果:1.分析解释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并比较两位学者理论的异同点。
科研课题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科研课题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bfbb132d15abe23492f4d60.png)
学科教育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Enlightenm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ZHOU Jingdan〔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Abstract Translation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language ability.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a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eak link.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language translation method form rather than language content, focusing o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ight 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This is resulting in one of the main students' English comprehensive use of low capacity. Therefore,the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famous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ountermeasures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
![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41158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5.png)
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中英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不同语言结构和词汇的差异,中英翻译常常面临诸多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英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为中英翻译的实践提供参考。
2. 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英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英翻译作为跨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中英翻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法结构的差异•词汇的翻译与选用•文化背景的考量3. 语法结构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是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中文的语言结构主要以主谓宾、名词修饰的结构为主,而英文则以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为主。
因此,在进行中英翻译时,需要对语法结构进行调整。
解决方法:- 注意主谓宾结构和名词修饰结构的转换,确保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 学习和理解英文的语法规则,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4. 词汇的翻译与选用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也是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正确选择和翻译词汇是十分重要的。
解决方法:- 学习和熟悉不同语言的词汇用法和搭配,避免词义的歧义。
- 注意词汇的情境适用性,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5. 文化背景的考量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词汇的选择、口语表达方式的不同等。
因此,在进行中英翻译时,要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
解决方法:- 学习和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语,确保翻译的语言符合当地人的理解习惯。
- 适当运用文化互换的技巧,使翻译更贴近当地的文化背景。
6. 结论本文研究了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通过注意语法结构的差异、词汇的翻译与选用以及文化背景的考量,可以提高中英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3bb39a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8.png)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汉英交替传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汉英交替传译的实践中,翻译人员需要对语言的结构、语法、语义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才能确保翻译质量。
其中,交替传译策略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实现交际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对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的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该理论以翻译能否达到目标语言的功能为核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的语言受众的需要和语境的要求进行恰当的翻译。
“功能对等”的概念是该理论的核心之一,指翻译目标语言应该与源语言在功能上达到一致。
因此,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汉英交替传译策略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探讨翻译如何达到功能对等和交际目标。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英交替传译中的策略,揭示交替传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并探究在具体的传译语境下,交替传译的策略应如何运用,以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和交际目标。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 交替传译中的策略有哪些,如何运用?2. 交替传译的策略应如何根据具体语境和读者需要进行调整,达到功能对等和交际目标?3.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对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和分类,了解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的基本分类、特点和应用情况,开展汉英交替传译相关文献综述。
2.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选择适当的传译语料,通过实例分析交替传译中的策略运用,探讨策略应如何调整以达到功能对等和交际目标。
3.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交替传译策略如何应用和实现翻译质量的提高,并探究功能派翻译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局限性本研究预期结果为:通过文献调研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的基本分类、特点和应用情况,并从功能派翻译理论出发,探究交替传译策略的应用和实现翻译质量提高的方法,为实践中的交替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388dc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0.png)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发布时间:2022-11-11T01:26:41.50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4期作者:王钰琪张海莉[导读] 西方翻译理论在长期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不断发展,王钰琪张海莉(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西方翻译理论在长期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翻译译论进行了梳理,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翻译理论1.引言西方翻译理论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本文通过总结其具有代表性的译论,梳理西方翻译理论主要发展脉络。
2.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的翻译理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罗马时期戏剧翻译家强调原文文学性的再现。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学者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关注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和可译/不可译问题。
80年代以后,他们将翻译现象置于文化和历史的宏大语境中,即翻译研究历史上的“文化转向”。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艺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等翻译流派。
下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要梳理。
2.1 翻译学科的构建文化学派的詹姆斯·霍尔姆斯(1924-1986)对翻译学科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著名当属他的《翻译的名与实》这篇论文。
《翻译的名与实》对翻译学的学科命名、性质、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内的划分提出了详细的构想,是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被西方译学界认为是“翻译学学科的创建宣言”。
《翻译的名与实》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翻译学科建立的条件,第二部分对翻译学科的命名进行了探讨,最后一部分确定了翻译研究的框架。
他认为翻译研究应包括三大分支,即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他的分类科学、详尽,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2.2文艺学派文艺学派的泰特勒撰写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部相对全面的翻译理论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23897b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8.png)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20e34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9.png)
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翻译作为一门涉及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既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需要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
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诸如语法、词汇、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各种文化背景、行业术语以及熟练掌握翻译技巧等综合能力。
因此,在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如何锻炼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方面,翻译专业的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理论。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原文,如何选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及如何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等。
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翻译的本质和较大的范围,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思维模型,并培养他们的翻译思维。
因此,翻译理论应该成为翻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翻译专业的实践技巧也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其翻译能力,掌握各种翻译软件和新闻传播技巧。
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践技巧的指导者和实践过程中的监督者。
要让学生掌握与实验广泛性和质量稳定性都,需要藏使学生与一些较为权威和成为领导应用于实践教孰的课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翻译技术竞赛和实践考核等。
实践环节的加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掘和提高。
此外,翻译专业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教学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课堂、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下体会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与实践方式,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翻译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翻译人才,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f308ddee06eff9aff8071a.png)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翻译是一个历时千年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对翻译的认识和论述也有千年以上的积累。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学,一般认为以1972 年James Holmes 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为标志(Gentzler,2001) 。
历经四十余载的发展,翻译学研究日臻成熟,与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百花齐放。
因此,把握翻译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厘清翻译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和热点课题,深入挖掘和探索翻译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并掌握其历时的演变,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借助CiteSpace 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上近二十年来(1993 至2012) 翻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准确、形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上述内容。
1、研究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的式增长,科学知识图谱(绘制)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这一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Shiffrin &B rner,2004: 5183) 异军突起,帮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有效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和探测知识前沿。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利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为保证数据的质量,本研究将数据来源定位于翻译学研究中刊载大量专业论文且利用率较高的少数权威国际期刊。
权威期刊的选定主要依据欧洲翻译研究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Translation Studies) 、国际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简称IATIS) 和纽约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联翻译理论(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代表:E.Gutt。该理论认为, 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无需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能取 得好的语境效果。
• 辩证逻辑学派(Dialectical Logic School):该派以下述六大基础理论作为 翻译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翻译学的方法论、翻译学的领域论、翻译学的本 质论、翻译学的标准论、翻译学的可译论、翻译学的风格轮。在辩证逻辑流动 型的翻译学研究后总,其基础理论将会随着科学的纷繁发现而不断拓展。
• 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 即欧洲的比较文学派,把翻译研究堪称是 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对原语文学作品的“摆 布”,即译者势必会对原文进行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处理。该派强调文学的 多元体系,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另一文本的再 现。
一、定义与意义
1、翻译理论的定义
• 方梦之《译学辞典》:从翻译实践概括出来的有关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以及对于翻译有关的现 象或本质做系统的描写或阐释。研究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可译与不可译,翻译的标准、过程、 方法与技巧,作者、译者、读者及其互动关系,原著、译著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此外,还包括 研究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管理,甚至还涉及机器翻译。现代翻译理论触角之 深广是别的学科理论所不多见的,历史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心理 方面的、政治方面的,均有所包含。翻译理论的多学科交叉正是其目前学派林立的重要原因之 一,也是翻译理论复杂化的生动写照。
• Juan Daniel Pérez Vallejo:The study of proper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s termed as translation theory.
2、翻译理论研究的意义
翻译理论直接作用于应用理论,进而通过应用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 应用翻译理论充当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作用。比如说指导译 者决策的是“功能对等理论”,那么它在应用理论部分就会主要从读者接受角 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尽量转变原文中的句式结构或格式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 这说明翻译理论是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我们还要看 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由于翻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 出来的,因此理论亦可反过来用于指导对译品的批评与赏析。通过对译本好与 坏的分析及评价,探求其深层次原因,亦可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这样也从某 种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 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翻译理论用指以系统方式解释某些或所有与翻译 相关现象的具体努力。理论翻译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般性原则,用以解释和 预测翻译行为和作品等现象。
• 纽马克《翻译探索》:“翻译理论是误称,是个通用的术语——我们可以称之为 诸如‘翻译学’之类的东西。”
• 波波维奇将翻译理论界定为“对翻译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任务是“使翻译 过程和翻译文本模式化”
• 美国翻译研讨班(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1964年,艾奥瓦大学写 作研讨班主任恩格尔(Paul Engle)首创翻译研讨班。该派注重翻译实践,强 调品味与文学价值,采用哈佛大学理查兹(I.A.Richards)和奎恩(Williard V. Quine)的方法。代表人物:诗人、翻译家庞德(Ezra Pound),艾奥瓦大 学的威尔(Frederic Will),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s Zdnys)。总的来 说,该派片面强调实践,反对任何理论的束缚。研究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语文学 范畴之内,因此对当代翻译理论的贡献甚微。
• 文化转向论(cultural turn):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 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为内容。
• 功能目的理论(skopos theory):又称功能翻译论。功能翻译的两项基本原则: 1.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
2.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etical
Descriptive
general
partial
product process function oriented oriented oriented
medium area rank text-type time problem
• 莱比锡派(Leipzig School): 因一群有影响的翻译学者聚集在莱比锡大学而 得名。该派学者注重翻译研究的语言性和科学性,注重科技翻译的研究。代表 人物:Otto Kdae 和 Albrecht Neubert。
• 解构学派(Deconstructional School): 产生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代表人物 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该派理论无视原文,认为文本中并 没有什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 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单认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 译。事实远非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并不是简单地搬 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董秋斯就曾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 (认为翻译是艺术和认为翻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理 论”,“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此乃不正确的理论。‘这种理论 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工作的进步’”。(陈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教 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 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没。
• 科学派(school of science):与“艺术派”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认 为翻译研究是一门科学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和证实的,因而是 可靠的客观现象。
• 语言学派(Linguistic school):属于科学派(school of science),20世 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外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贡献在于它把翻译中 某些问题提到语言学高度加以阐述,对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话语现象进行对比研 究,并作系统归纳。代表人物:奈达、卡特福德、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二) 翻译理论(列举部分)
• 翻译对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西方最 早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之一,时称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包 括以下几种对等形式: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即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行为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由卡特福德提 出,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2、根据方梦之《译学辞典》
从时代上分
传统译论 (一)学派
现代译论 (二)翻译理论 (三)翻译观 (四)翻译层次
(一)学派(school)
• 文艺学派(literary school):又称艺术派,既属于传统译论,又是现代译论的 一个分支。典型的艺术派译论通常把理想的翻译过程描写为译者和作者的心灵 交流过程,而语言在此不过是起到居间的作用而已。通常是反复围绕原文的总 体修辞风格、主题内容来对比译文的得失,从中总结经验和进行评价。
翻译理论的职能: 1.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 2.执行职能,也就是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3.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指导性。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二、内容与分类
1、根据 Holmes’ Map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udie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Applied translations
• 文学—文化学派(literary-culture school):包括翻译研究派和多元体系派, 二者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边缘的小国家,理论渊源都是20世纪初的 俄国形式主义。它们关心的重点都是在文学与文化方面,而不是在语言方面。
• 翻译研究派(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70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荷 兰、比利时),该派重理论,强调历史回顾,采用文化译入研究手段,关注文学 翻译的特点。历年来该派重视考察译作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 关系。创始人:美国诗人、翻译家霍姆斯(James Holmes),比利时学者勒菲弗 尔(Andre Lefevere),英国学者巴斯奈特-麦圭尔(Susan BassnettMcGuire)。
• 多元体系学派(school of polysystem theory):该派超脱了译界中“语言学 派”和“文艺学派”之争,将译学与文学研究、社会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赋 予译学以历史意义,但仍纠结于译入文化的可接受性。创始人:以色列学者佐 哈尔(Itamar Even-Zohar)和图里(Gideon Toury)。
• 释意派(Theory of interpretational School):又称达意理论,与语言学派 翻译理论相对,由曾经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长的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立。该派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严格区分语 言与话语的相对独立作用和相互关系,区分翻译过程中的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 之间的关系。该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 助语言表达的意义。该派把翻译过程分为三步: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deverbalisation)和重新表达。
• Mona Baker 《翻译研究百科全书 》:Holmes divides the discipline into two major area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pplied studie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the dual objective of describing translation phenomena as they occur and developing principles for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such phenomena. The first objective falls within the remi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second within the remit of translation theory, both being subdivision of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