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号文件解读及长江水运发展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2号文件解读及长江水运发展展望
作者:李歌清
来源:《中国水运》2011年第03期
2009年5月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专门向温家宝总理写了《关于加快开发长江水运潜力的建议》。温总理批示,关于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带动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许多地方部门及专家学者提出过宝贵的意见。此事应该列入议事议程,发改委要作专题研究。
长江水运发展历程与关键词
第一阶段1977~1990年,全面改革和发展探索。
计划向商品及市场经济过度;交通运输瓶颈突出;以运定产;投融资体制改革;水运市场持续活跃和发展;政企分开;有水大家行船。
第二阶段1990~2005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深化改革和探索。
其他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对内河发展重视不够;双重领导港口全面下放;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基础落后;投入不足;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内河航运建设专项基金。
第三阶段2005年后,内河水运全面发展,政府和社会形成加快发展共识。
全国航道、港口、高等级航道建设等规则;两个航运中心;全国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召开了黄金水道高层座谈会;10亿中央预算资金投资;黄金水道水运发展协调领导机制。
回顾内河发展历程,今天的局面来自不易,既是不同视角、各种认识的激烈交锋后达成的共识,更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河自身快速发展后的客观反映。
国务院2号文件亮点和深远意义
加快内河水运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内河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强调政府在航道建设主体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把内河放在综合运输体系的突出位置。
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二是有利于调整优化沿江沿河地区产业布局。内河水运在大宗物资、集装箱、重大装备运输中具有独特优势。承担了长江沿线80%的铁矿石、83%的电煤运输、90%以上的集装箱和矿建材料运输。
内河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已成为沿江开发的先导、招商引资的平台、产业布局的支撑。加快内河港口及水运发展,有利于推动电力、钢铁、汽车等产业在沿江沿河地区布局和发展,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优化长江、西江等流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
三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长江干线航道横贯东、中、西部七省二市,西江干线联接西南与粤港澳,京杭运河沟通南北,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区间经济合作和物资交流,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的长江江海直达和中转运输体系、珠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水运网络,充分发挥长江等高等级航道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纽带作用。
四是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日趋成为约束性指标;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排放少;内河单位能耗是铁路的40%、公路的12%、污染物排放是铁路的28%、公路的7%。
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其他
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内河水运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运输效率和节能减排能力显著提高,水运优势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全国内河水运货运量达到30亿吨以上,建成1.9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长江干线航道得到系统治理,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对外开放的通道和优势产业集聚的依托。长江等内河主要港口和部分地区重要港口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大型化,长江干线运输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吨。
建设畅通的高等级航道,建成国家高等级航道2-1-2-18,1.9万公里,国家发改委已部署了13个“十二五”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专题,达标率由目前的54%提高到70%,新增达标里程3000公里。
长江干线航道上游及库尾,中游荆江、下游12.5米深水航道上延。打通龙滩、百色枢纽,其他高等级航道及界河航道建设等。
着力推动高等级航道的通达和通畅,构建高效内河水运体系,推进水运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港、航、船、支持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转,协调发展,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加快上海国际中心建设,推进武汉中游、重庆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区的建设。
推进船型标准化和运力结构调整,促进干支直达、江海直达、专业化运输;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加快“电子口岸”建设。
着力提升内河水运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内河水运平安运行,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日趋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工作目标,安全无小事。长江干线,全方位、全天候、快速反应的安全和救助体系,完善基地、站点布局功能,三峡坝区;强化重点水域、重点船舶、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预警、预防;提高航道的应急抢通能力。形成设施建设、现场管理与应急预案的完善体系;着力提高内河运输的安全和可靠。
实现内河水运绿色发展,着力促进内河水运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建设上游生态护岸、渔道绿化、节能设备;管理上游防污设施配置,达标排放,淘汰落后;三峡库区2013年1月1日禁止单壳油船化学品船和不达标的客滚船。
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对接公路铁路形成优势互补的一体化运输;将内河综合性港区打造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形成一批龙头港航企业;以集装箱为基础,发展现代物流和延伸水运增值服务。
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区域规划实施、中西部地区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有赖于长江、西江等高等级航道的扭带作用、通道作用、开放高地。
因低端劳动力紧缺引发的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将超出我们的预期。各地区对内河水运特别是长江航道、西江航道和主要港口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规划引导,主要有资源布局控制性、行业发展实施性规划。
规划内涵和作用。由主管部门依法编制出台,是经综合协调后对某一区域、某一领域及时段的发展谋划和安排,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实施科学决策的依据,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社会管理透明度的重要载体。是大家共同遵守、凝聚行业力量、引导所在区域交通发展的共同主张和策略。
首次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单一航道五年建设规划;国家层面的资源性控制规划基本完成;地区性的单一港口规划、航道规划不断推进。
加大资金投入,“九五”建立了18亿元内河航运建设专项资金。
2009年国家10亿元预算内资金投入长江航道;各级政府安排财政资金和多渠道引导社会资源;国家资金投入到航道、中西部港口、支持保障、船型标准化。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出台航道法;国内水路运输条例;中央和地方法规的修订完善工作,规范市场各参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