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民族性是怎么形成的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及应对策略一、日本人国民性的形成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特用此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象征物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
在《菊花与刀》中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正如“菊花”与“刀”般的鲜明对比。
日本人国民性格矛盾的成因地域的局限性与海域的广阔性。
一方面,日本约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3/4是山地,导致日本人视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日本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有益于形成广阔的眼界。
这种主要活动区域的局促性与局部区域的广阔性,从外部促成了国民性格矛盾性的形成。
日本气候四季分明,总体尚属平稳。
但自然灾害极多而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仅人体感觉得到的就多达千次左右;有76座火山;台风频繁;还有因地震、台风引起的山崩、地陷以及雪灾和冷害。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频繁性与严重性、残酷性,从生理上促成了国民性格的反复无常性、对外界的不信任性。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经全面实现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建立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劳动保障制度,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国民人均素质很高,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已经成为国民共识。
但是,日本教育强调带有武士道的精神。
所谓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武士为自己的主人忠诚效命,“效忠主人”和“忠君爱国”。
忠诚、义、“义理”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忠于天皇、忠于主人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条。
一方面他们有良好的修养,禅宗是他们的修身之道;另一方面,又培养对死亡的冷漠,正如菊花与刀的性格:高雅而残忍。
日本人这种暧昧矛盾的性格,站在“服从之道”的基础上,又“以和为贵”地调和。
日本的民族性—学习能力强、反思能力差
日本的民族性—学习能力强、反思能力差
日本是最典型的学习能力强,反思能力差的民族。
一直学习最先进的文明,向强者俯首称臣,对弱者不屑鄙视。
只要它认可的文明,一定要学习并把它发展到极致,直到死胡同。
因为缺少多样性包容性,文明走到这里会变做单一性发展。
所以他需要再学习其他文明来进行进一步的迭代。
唐宋时期,日本派驻僧侣、学者、使团在中国学习政治、禅宗、儒家思想、农业、手工业,包含我们熟知的水稻种植、豆腐、酱油、种茶、茶道等都是由这个时期引入的
这个民族历史上发动多次战争,每次结局都是一样。
但从来不反思,表面低调恭谦,骨子里强势偏执。
需要被打服才学会尊重。
对中国,他一直处于矛盾心态,是最害怕中国强大的国家。
所以很担心中国崛起,不遗余力的会破坏中国的快速发展,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傍美国的大腿,联美抗中。
从日本人的生活看日本的民族性
从日本人的生活看日本的民族性作者:李晨来源:《人间》2016年第02期摘要:大和民族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的同时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等,是融合发展起来的民族。
在文化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速、便捷的今天,日本文化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化。
在近代以后作为亚洲国家中的一个中心影响着其他民族文化。
特别是日本从古代到近世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日本向中国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大量的吸收中国大陆的技术和文化。
并且大量吸收从大陆而来的渡来人。
日本与中国近在咫尺、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也是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性的。
关键词:民族性;日本;特征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93-01民族性的定义: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持有的特性、心理上的特质、风气、思潮、精神和素质等。
在学术上来讲,属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等研究领域。
分析民族性的手法有观察法、面谈法和心理测试等。
所谓的观察法就是观察每个人的行为,将行为抽象化,再从行为方式将文化种类抽象化,然后从文化类型将风气、思潮、素质等抽象化。
用这种方式,可以准确的抓住和掌握群体文化的特性。
心理测试法在文化群体中最常见的是探索分析个性的种类。
国民的统一性国民性就是一个民族为了与环境相适应而演化培养出来的心理习惯。
日本人提倡共同进步、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
所以,日本人大都人云亦云。
这也是日本人长期遗留的心理习惯。
美国学者发表了著名的《菊与刀》一书。
日本学者将这部作品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并受到广泛好评。
在书中,日本人提出了与美国学者相对应的“羞耻文化”,并指出,日本文化是“羞耻文化”。
由此可见,日本人很注重羞耻,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自身言行总是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迷失自我。
与日本人相处,发现他们事事小心谨慎、顾虑重重。
其实,这都源于日本人自我意识薄弱、随波逐流、讲究步调一致的统一性。
第一章 日本民族性概说
6、武士道
主要内容:(1)强调主从关系中的“忠节”;(2) 强调“武勇”;(3)强调献身精神;(4)强调 “礼仪”和秩序。 “哪怕是思想最先进的日本人,只要揭开他的外衣, 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武士。”
7、勤奋
“过劳死”
8、节俭
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日本武士切腹自杀
松本一男说:“日本人中存在一种共同的看法,即 认为无论是怎么人死后都会成佛,所以他们极不喜 欢议论死者的是非曲直,他们认为这是‘鞭打死者 ’。……不管是怎么战犯和罪犯,既然死了就没有 罪了。” 本尼迪克特:“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 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 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 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 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上出来。 ”
三、“万分之一的偿还”意识——“报恩”意 识
日本统计数理研究所曾在1963、1968、1973、1978年 对“你最重视的新道德和传统道德是什么”(各举两 项)进行了四次调查,结果,日本人认为最受重视的 传统道德是“孝顺父母”和“报恩”。每次调查提及 报恩的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3%、45%、43%、47% 。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 独具的特征。” “在中国,忠诚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 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 但是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 己的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牺 牲生命的程度。结果,孔子所说的‘事君以忠’在中 国被解释为‘臣子必须以一种不违反自己良心的真诚 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众臣必须为 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
日本民族起源
日本民族の起源きげんには不明な点が多いが、日本の乳児にゅうじの多くが、臀部でんぶに蒙古斑もうこはんと言う斑紋はんもんがあるところから、アジア蒙古人種じんしゅに属しょくするといわれている。
には1万年以上前の旧石器きゅうせっき時代から人間が住んでおり、そのころの石器や人骨じんこつも発見はっけんされている。
従来じゅうらいから、この人たちは現在の日本人とは異なる先住民族であって、後からに日本人の祖先が入ってきて、先住民族を駆逐くちくしたと考えさていた。
しかし、最近の研究では、日本人の祖先は旧石器時代の住人にほかならず、その後、中国、朝鮮、東南アジアなどからたくさんの人が日本に移住して文化を伝え、次第に混血して現在の日本人になったと考えられている。
紀元1世紀ごろ、日本の各地に100余の小国が分立していたが、その後これらの国々は次第に統一されていった。
4世紀には、関西地方に比較ひかく的大きな国ができたが、最後にこれを統一とういつしたのが現在の天皇家の先祖せんぞである。
このころの日本の国の範囲は、本州の西半分と九州の北半分および四国であった。
このように長い期間をかけて徐々じょじょに国が統一されていったので、何年何月をもって国が生まれたと決めることができない。
8世紀に作られた史書ししょ「古事記」こじきおよび「日本書紀」には、紀元前660年に初代しょだいの神武じんむ天皇が建国し即位そくいしたを書かれている。
その即位の日が現在の暦こよみでは2月11日に当たるため、この日を「建国記念の日」として祝日しゅくじつとしている。
1-2万年前まで日本は、アジア大陸と陸続きであったが、地殻変動ちかくへんどうや海水面の上昇により大陸から離れた。
島国であったため外国の侵略を受けにくく、しかも大陸とそれほど離れていなかったので、外国の進んだ文化を取り入れることができた。
そこで大陸文化とは共通性を持ちながら、独自性どくじせいの高い日本文化を育てて今日にたっている。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二、日本文化背后的民族性
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居东亚,黑头发黄皮肤,写着方块汉字,崇尚孔孟之道,貌似汉文化传承者,但其内涵则大相径庭。我们常常会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真可谓又熟悉又陌生。
首先,从它的语言表达上就能充分地反映出这种矛盾性。众所周知,日本自古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国家。隋唐时期从中国思。比如:“中国は2001年にWTOに加入した(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很熟悉。但是,当你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去和日本人打交道时,却会发现仅靠语言,沟通是那么艰难。比如,当你要拜托日本人办一件事时,他回答你“考えときます(我先考虑考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还在怀有50%的希望在等待结果时,他早已对此事画上了句号,那就是一种拒绝。而类似的委婉拒绝在日本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推崇。另外,当日本人给你端来一杯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会说“谢谢!”,表示谢意,可是日本人却会说“すみません(抱歉/不好意思)!”,好像是给对方造成多大的麻烦。
日本人是什么人种
日本人是什么人种
日本人是蒙古人种,也就是我们说的黄色人种。
1、日本人主要由和族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
日本人虽然属于蒙古人种,但却是好几个民族融合而来。
另在北海道有2万5千多阿伊努族人。
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
使用日语,语言系属未定,多数学者认为属独立的日本语系。
受汉语影响极大。
以东京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广。
信仰比较普遍,流行多种宗教。
大乘佛教自6世纪经朝鲜传入后,迅速普及全国。
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
2、东亚日本的基本居民。
主体为大和族。
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日本的民族性
日本的民族性:其一,日本民族是一个冷漠和热情的结合体。
其二,日本民族是优雅与残忍的结合体。
其三,日本民族是服从于反叛的结合体。
其四,日本民族的群体性非常鲜明。
这带来了日本民族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日本非常强调个人对团体的绝对服从。
其五,日本民族非常热衷于学习和改造。
其六,遵守纪律、追求完美日本这种民主性形成的原因:资源贫乏,地域狭窄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日本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的性格:热情大方、坦承与直率、独立进取、竞争的意识强、时间的观念强、遵纪守法、有礼貌讲公德、讲求实际、看重成功的价值。
评析:日本式管理的超越与被超越-------------------------------------------------------------------------------- 2002年09月09日08:55 经济观察报本报记者方军/文现在,西方管理大师们争相为“不具竞争力的”日本工业提供建议,他们的潜台词是“日本需要学习西方的管理方式”。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说,日本公司需要通过定位于利润、制定明确的战略和加强雇员激励来创造竞争优势,也就是接受西方的“战略性思维方式”。
在美国《商业周刊》眼中,法国人卡洛斯·戈恩因拯救日产汽车公司 Nissan 而成为“日本民族英雄”,他的成功源于抛弃日本的传统做法——放弃按资历支付薪酬和升迁的日本方式、为员工提供股票期权和奖金、划分明确的责任并赋予经理直接管理权。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讨论日本企业管理的语气与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强国,它的工厂以惊人的高效率生产着高质量的产品,大量的美国经理人飞越太平洋去丰田和索尼“朝圣”。
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是当时最畅销的商业书之一(其他几本也都是关于如何面对日本的挑战),当时最热门的管理时尚是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连续改进和适时制造——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
日本人的民族性
何处是吾乡——日本人迷失的归属感
礼仪之邦——日本人的风俗习惯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北方的海面上,由一连串岛 屿和山脉组成,总面积377682平方公里。因为曲卷 而狭长而狭长的地理环境让日本人容易形成一种局 促狭隘的眼光和复杂的心态,既偏激又固执,既自 悲又自傲。因为狭隘,它不由时时向外凯觎和张望; 因为局促,凡事必经过慎密思考。 日本人一方面极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别 崇拜强者.这与日本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日 本自身在的地理条件有关.打个比方,就象一个贫穷 了很长时间的爆发户一样.西方有学者给日本人一个 很形象的比喻,称其为“作坊里的民族”———— 一方面肯定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一面,一方面也 说明了日本是一个心胸狭隘的民族。
日本人的民族性
大家好!本篇文档从日本人的民族性方面切 入,思考中日两国之间的异同,希望对于我 们分析近期的撞船事件有所启示。
什么是民族性?
民族性 (ethnicity ) 定义:某一个体所
确定个人身份的方 式以及某一具有共 同起源的人群所形 成的社会阶层类型 。
日本人民族性的特点
岛国心态——冰与火的双重性格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 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 “再见”,“请多关照”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 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 樱花深受广大日本人民喜爱,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 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他们把樱 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 清酒在日本俗称日本酒,它与我国黄酒为同一类型 的低度米酒,在日本享有国酒之誉。无论喜怒哀乐, 婚嫁丧娶,日本人都喜欢以酒助兴或消愁。
[VIP专享]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解读日本的国民性
浅谈日本的国民性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
西南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作为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不管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的从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着日本,而日本的国民性格却反过来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剖析日本复杂国民性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侵略意识作为群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周围几千个岛屿构成,面积不过37.7万平方公里,与周围的中俄相比,它的生存空间相形见绌。
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地震带上,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4次,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爆发的活火山,还受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此之外,日本资源匮乏,可耕地面积少。
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民敏感和捎带自卑的心理特征以及危机和生存意识。
而更具悲剧色彩的是日本本身国土面积狭小,与之相邻的确是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政权统一的大国。
与同处孤岛的英国相比,英国相邻的是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纷争不已的欧洲大陆,与日本相邻的则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文明都是领先于日本的。
这点区别意味深长。
前者使英国有优越感,后者是使日本民族始终有深层自卑感、压迫感,这种自卑感表现到极致就会使日本民族产生强烈的侵略意识,这种意识是对现状的不满和自卑导致的强烈嫉妒心里。
2、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开放探索精神日本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四面环海,虽然陆地资源狭小,但是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狭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良的港湾,陆地资源的紧迫和岛国环境带来的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迫使急于寻找出路的日本人民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与中国的闭关锁国不同,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第一讲 日本种族与民族的形成
日本史专题
• 按照人类学的解释
——新石器时代以后的“流浪者” (1)来自大陆中国朝鲜半岛 (2)来自东南亚群岛 (3)来自千岛群岛等
日本史专题
日本人是一个非常混合的民族。整个日 本群岛最初可能被一个称为阿伊努人的奇特 民族所占据,他们不是蒙古人种。他们现在 局限于萨哈林岛和日本群岛的北部,但是他 们原先占据着整个日本群岛被这个事实所证 实:在最南边的琉球群岛上今天仍有他们的 明显踪迹。这些人无疑是阿尔卑斯人种的成 员。他们必定是在很早的时候游荡到日本诸 岛的,并在那里分离出来。最早侵入日本的 民族可能是高大的北方蒙古人种,来自朝鲜。 这些入侵者把阿伊努人逐步驱向北方。[1]
[1]《三国志· 吴书· 孙权传》。
日本史专题
徐福何时被“确认”去了日本?
沙门鸿渐、昙靖等在《奉送日本国使 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一诗中有明 显的暗示: • 禅居一海隔,乡路祖州东; • 到国宜周礼,朝天得僧风。 • 山冥鱼梵远,日正蜃楼空; •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日本史专题
后周(951—960年)时泉州开元寺僧 义楚955年撰成《释氏六帖》一书,他在该 书“城廓·日本”一章中就说:
日本史专题
•
结论: “杂种”的日本人
英国人埃利奥特·史密斯认为: 在日本诸岛的居民中有三个主要人种血统: 阿伊努人、北方蒙古人种和印度尼西亚人。他们 在人种上与中国人截然不同。除了人种遗传外, 决定日本人的特点的因素起初与形成不列颠民族 的特点的因素差不多相同,因为两者都注定是航 海的民族,并且都是大陆上的移民和来自南方的 航海者的混合。[1]
日本史专题
第二节 来自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的移民 ——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
• 日本“弥生文化”形成的原因
日本民族的产生
日本民族的产生今年是日本纪年2660年,这是日本人自己的说法 .有关日本早期的历史资料十分有限,而有关记载在关键的地方又不可靠.日本的文字诞生比较晚,现存的最早刻字出现在公元5~6世纪的腰刀和铜镜上.现存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公元712年编纂的<古事记>和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书纪>.这两本书虽然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却充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有意的编造.但是这就是既有的资料(日本人自己写的).传说在开天辟地之后,混沌中出现两个神----一男一女.男的叫伊奘冉,女的叫伊奘诺.(由此可以推断:日本民族是又不同的部族融合产生的,其中既有母系氏族也有父系氏族.)他们用类似钓鱼的方法将一些陆地拼接成日本列岛.后来又生出了后代:高天厚神.高天厚神是一些神的统称,生活在海洋之外的大陆上.(这也许可以说明日本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去的.)高天厚神包括天照大神(太阳女神)和她的弟弟素盏乌尊(风暴之神).他们又各自有了后代,这就是日本早期各部族的始祖.在日本的传说中,日本最早分成三个部分:北九州,出云和大和.北九州和大和是天照大神后代的领地,出云是素盏乌尊后代的地盘.姐弟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久,天照大神(太阳女神)的太阳族与素盏乌尊(风暴之神)的出云族之间的战事从天上打到地下,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天照大神派她的孙子琼琼杵尊到人间,并赐他三件宝物:铜镜,宝刀和项链.琼琼杵尊带领着众多的武士和侍从开始征战.经过两个世代之后,他的孙子日本磐余彦离开根据地北九州,渡过内海占领了大和.他在那里建立了政府,被尊为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他的子孙后来征服了出云和日本其他没有平定的土地,完成了统一大业.出云的统治者虽然被剥夺了权力,但仍然可以参拜素盏乌尊的神殿.直到现在,在日本天皇的登基典礼上,还可以看到这段传说的痕迹.新天皇要经过一段用丝绸围起的长廊来到会场,这长廊就象征着天照大神(太阳女神)的阴道.其寓意就是: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儿子,是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使者,天皇不是人,是神!接着,天皇要接受那三件宝物:铜镜,宝刀和项链.这三件宝物都有各自的意义:铜镜是天照大神用来施展魔法的道具,被视为天照大神的化身;宝刀据说是素盏乌尊的佩刀,是太阳族征服出云族的证据;项链是天照大神把王位传给后代继承人的信物.因此,这条项链就成为日本天皇即位的最重要标志.日本人认为项链上的玉代表天照大神的灵魂,天照大神可以通过他进入持有者的身体,使自己成为一个活着的天照大神.因而,天皇们总是把铜镜放在三重县伊势市的天照大神神殿里;把宝刀放在名古屋市的素盏乌尊神庙里;而把项链留给自己,亲自保存.按照神道信仰,早期大和国家采取了以下的形式.太阳族的首领通过天照大神的权威统治国家,而一些小部落的酋长用地方性的小神来保佑他们的领地,并行使统治权.这样,崇高的天皇就拥有了两种不同的身份: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和神道教的首席祭祀.好了,神话传说就说到这里,现在从别的角度谈日本民族的产生.我们得解决一个问题: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由于年代遥远,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探索.先从体质人类学谈起.所谓体质人类学就是一种研究人体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变化规律的科学.套用恩格斯的话,它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我们发现现代日本人的相貌及体格有多种类型.既有类似欧洲人的面孔,又有酷似马来人或波利尼西亚人的面貌,但更多人拥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日本列岛最初的智人出现在距今10万年前的前陶文化时代.在这个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大型石器工具制作粗糙,很像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同类工具.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原始人不是现代日本人的直系祖先.现代日本人的直系祖先很可能是在新石器时代进入日本的.这时连接日本与大陆的路桥已经沉没,原始人只有三条路可以进入日本.1.横渡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狭窄海峡;2.沿太平洋第一岛链,从库页岛方向进入北海道;3.从东南亚出发经关岛,琉球群岛,钓鱼岛进入日本南部.这种看法与体质人类学的看法不谋而合.经第一条路线,北亚人种进入日本;经第二条路线,白种的古高加索人进入日本,他们的后裔至今仍然能够看到,这就是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经第三条路线,马来人进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的组成就变得十分复杂.在他们的祖先中既有以采集为生的北亚人种,又有以狩猎为生的古高加索人种,还有以捕鱼为生的马来人种.这种复杂的构成方式给日本的早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多样性,对其民族性格的产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日本有了陶器.这些陶器都与狩猎和采集文化有关系.最早出现的陶器上布满了绳状的装饰花纹,因此而得命“绳纹陶器”,而制造这种陶器的文明也被命名为“绳纹文化”.该文明曾一度十分繁荣,因为从南方的琉球群岛到北方的北海道都能找到它的遗迹.根据考古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描述一下绳纹人的生产与生活.他们不懂得进行农业生产,取得食物的手段还十分原始.在山区,他们靠各种野味和核果为生;在海边,他们的主要食物则是鱼类和贝类.海边似乎是绳纹人的主要聚居区,世世代代的原始人留下的空贝壳堆积成巨大的“贝冢”.他们已经懂得使用弓箭,这说明他们也从事狩猎活动.绳纹人的弓弧度很小,形状较扁,与日本后来的弓十分类似.从出土的大量狗骨骼来看,绳纹人已经驯化了狗,这也是狩猎部落的特征.绳纹人的住房还是半地穴的小棚屋,没有地上建筑.由于绳纹文化在年代和地域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推断:其成员是分若干次涌入的.但是由于绳纹人的共同点大于他们的不同点,说明他们还是一类人.比如:在很多绳纹遗址中都出现了很小的但是形状奇特的女性裸体塑像,这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特有标志.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绳纹文化被一种新来的文明所破坏:他们也许是被征服了,也许是被同化了.侵入的文明与绳纹文化迥然不同,他们也因自己的陶器而被命名为“弥生文化”.弥生人的陶器制作十分精美,具有完美的弧线,这表明弥生人已经掌握了使用陶轮制陶的技术.弥生文化是一个农业文明,而且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弥生人的水稻田是用田埂围起来的,并利用沟渠灌溉.这是典型的东亚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与欧洲的粗放型农业毫无相似之处.其实,我们对弥生人并不陌生.还记得<大航海时代(2)>吗?还记得那个位于本洲岛的“B”级发现物--“登吕遗迹”吗?那就是弥生人留下的最大遗迹.一位日本留学生曾经告诉我说,登吕遗迹中稻田的田埂十分整齐,呈规整的“田”字形,与我国传统农田的形式很接近.弥生人的工具包括木制的锄头,耙和锹,还有石制的斧头和刀.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会炼铁,文物中出现的一些锄头在尖端处使用了铁.弥生文化从北九州开始蔓延,很快占领了日本的大部分,但却没有进入“关东地区”(以现在的大阪为中心).关东的绳纹文化与弥生文化一直对峙到公元9世纪.联系整个东亚的历史,我们可以推断出弥生文化的来历.在公元前2~3世纪,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81~公元前221年).这个历时260年的乱世使大量居民离乡背景躲避战乱,其中一些人来到了“东方君子之国”----古朝鲜.朝鲜人也在公元前3~4世纪学会了种植水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后,尤其是西汉王朝建立以后,汉民族开始了扩张.据<史记>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记载:公元前108年西汉王朝派出一支由囚犯组成的雇佣军入侵朝鲜,击败了由燕遗民统治的“卫氏朝鲜”,朝鲜王卫右渠被大臣暗杀.于是,汉朝将朝鲜收入版图,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公元前82年,四郡合并为“乐浪”郡.直到公元313年高句丽才把汉族军队赶走,重新获得独立.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述这断历史,是为了给一个推论找到旁证.这个推论就是:中期内战和秦汉王朝的统一与扩张,使大量居民向外迁徙.从而,新的文明影响了朝鲜并进而影响了日本.所谓弥生文化与古朝鲜可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语言学上也能找到一些证据:日语与朝鲜语一样都属于阿尔泰语系;尽管日语号称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但对朝鲜人,韩国人来说它并不难学.社会动荡促进了文化交流.在弥生文化中发现了许多来自中国的东西(铜镜,铜币等).但仅仅两个世纪之后,弥生文化就制造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仪仗用武器,如腰刀,枪,戟等.他们的学习速度实在惊人,使我们联想到现代日本人善于学习的特征.此后,弥生文化进一步演变成“古坟文化”.在这个时期,铁器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出现了铁制的长刀和弯弓还有大量的铁制农具.大量铁制农具的出现表明农业技术已经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时古坟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古坟文化的房屋不再是半地穴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建在地面上的泥坯草屋----草顶很厚,与近代日本的农舍几乎没有差别.古坟文化的陶器还有弥生文化的特点,但制造更加精细,在上色上使用大量的蓝色,似乎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古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坟墓.在古坟文化前期,坟墓是巨大的土丘(这还是母系氏族的表现,土丘象征着女性的乳房),很像西安郊外的汉墓或朝鲜半岛的王墓.但是这个时代的日本坟墓还没有墓碑,而墓碑是父系社会的标志----象征着阴茎.到了古坟文化的后期,坟墓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前圆后方的形式.这已经不同于中国的墓葬,却更像朝鲜的坟墓.记得去年CCTV曾经介绍过朝鲜境内的“檀君”(传说中在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鲜国的君主)墓,从画面上看,它同样具有前圆后方的形式.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日本古坟里的壁画.画面上,墓主人身穿合体的衍缝棉衣,穿着铠甲,有的还有文身;他们骑在马上,脚插在马蹬里.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打扮!我们知道弥生人几乎没有马,不可能发展出这么完善的骑兵装备.我们还知道,朝鲜和汉族都是以步战为主的也不可能把完善的骑兵装备传到日本.那么这种完善的游牧文明来自哪里呢?是匈奴人还是古通古斯人?我们无法考证.历史学家只是达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古坟文化不是纯粹的农业文明,也不是纯粹的游牧文明,它是一个大杂烩!写到这里我已经满头雾水,头晕眼花----日本人的来源实在太复杂了!我真无法想象,这么多杂七杂八的文明是怎样融合到一起去的.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到了古坟文化的后期,日本人已经发展成一个真正的民族,这就是现代日本人的真正祖先.日本民族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公元4世纪.正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人第一次表现出他们好战的性格.公元4世纪中期,日本人在朝鲜半岛的南部建立了他们第一个“海外”军事据点----伽倻.这个据点位于今天韩国的晋州一带,离釜山不远.至此,日本民族的产生过程叙述完毕.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再说最后一句.我现在终于明白日本人为什么自称“大和民族”了:他们和(合)了那么多祖宗到一块儿,要是不叫这个名字,就不免有些忘本了!。
日本独特民族性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的强大须建立在日本的开放政策之上。
只有通过开放政策,日本人才有可能尽快地从西方那里学到日本所需要的东西。
精心挑选需要引进的西方文化首先是学习。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了系统地学习外在世界过程。
学习在日本可说是一种传统。
在和西方接触以前,日本人就学中国和朝鲜。
即使在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期,日本政府也派了特殊的官员学习荷兰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在1830年至1840年,日本国内就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一场大讨论。
一派强调日本应实行开放政策,虚心向西方学习。
另一派主张强化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日本的孤立政策。
但“孤立”政策由于佩里将军的到来变得不可能,用武力把外国人赶出日本的实践已变得不具可能性。
多数政府官员认为,日本的强大须建立在日本的开放政策之上。
只有通过开放政策,日本人才有可能尽快地从西方那里学到日本所需要的东西。
至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对西方世界的研究已经具有相当水平。
日本人不仅自己学习西方,而且还引进西方的人才来求得西方先进的知识。
至19世纪70年代,87名英国专家在海军部做顾问,46名法国专家在陆军部,6名荷兰专家在建设部,11名德国专家在医疗部。
很多美国人被邀为体育教练和兴办大学的顾问。
明治政府以教育为本,政府把公共学校的课程标准化。
日本校服的蓝本是普鲁士的军官学员服。
但是这种学习并非是照抄照搬。
日本的一位史学家指出:“明治政府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并非是毫无计划、照抄照搬。
文化引进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挑选,看它们是否对日本民族的经济和国防有潜在的贡献。
”对内募资以集中国家资源对后发展国家来说,如果要赶上或超过先发展国家,控制似乎是必要的。
就是说,国家需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发展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方面。
全面出击经常导致深刻的国内危机,明治政府对这一点是有深刻认识的。
在日本的门户被迫开放后,日本的经济现代化面临两条主要途径。
一是全面出击,大面积地增进国家的能力,同时提高许多工业部门的能力。
浅析日本大和民族性格的成因
浅析日本大和民族性格的成因【内容摘要】民族性格是指民族的群体人格,即一个民族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了解民族性格的成因对于了解一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灵魂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族性格;忧患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美国学者鲁恩·本尼迪克特夫人在《菊花与刀》一书中写道:“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既是顺和温良、彬彬有礼的,又是崇尚武力、坚韧不拔和具有爆发力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
我们知道日本的民族性格概括起来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集体观念,密切的团队精神,崇尚武士道精神,热衷侵略和扩张,擅长学习和借鉴以创新。
那这些民族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本文将从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浅谈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1.国土面积狭小。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仅37.8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狭长的弧形列岛。
岛上崇山峻岭,除了森林、原野、湖泊、沼泽外,可供居住的土地面积仅为国土面积的21%。
2.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全国大小火山有200多座,其中1/3是活火山,是全世界活火山的1/10。
日本大部分地区在火山带内。
经常有火山爆发。
日本还处在“环太平洋断裂带”上,岛上遍布着许多断层线,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地震频繁。
因此,破坏性的地震是极为平常的事情。
据统计,日本每年的地震多达1000—10000次,有感地震也有1500次左右,平均每天4次,而且日本地震的震级也相当高。
1923年9月东京及其外港横滨,由于大地震使得大部分地区毁于大火,并使13万居民丧生,受伤者10万,烧毁住房44万户。
这次地震直接毁坏了日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枢,从而使这些部门一度完全瘫痪。
由于江户(东京的旧称)经常受周期性的地震袭击,使得那一带流行着一种相当普遍的说法,认为每60年左右便会有强烈地震发生,1995年新年刚过,日本的阪神发生大地震,更加深了日本人的这一信念。
日本の国民性
集团归属意识
“一切为了家”的观念变成了“一切为 了企业”的爱社精神, 模拟的血缘关系将职工紧紧地与企业的 命运连在了一起。 “终身雇佣制”保证了职工稳定的收入 和安定的生活。优厚的企业福利待遇将 职工和家属整个地融入企业之中。
集团归属意识 为了保持集团的团结和统一,“以 和为贵”的理念成为日本人的行为 准则。 “和”具体表现在“忠”和“”孝 “上,是集团内部的个人为换取集 团内部的和谐与统一,以泯灭个性 为代价而自发形成的合作意识和牺 牲精神。
日本国民 一、日本民族的起源
二、日本文化的特点 三、日本人の国民性
一、日本民族的起源 1 、日本人的祖先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亚大陆人类迁徙到日本并滞 留而形成。对于日本民族的起源,一度存在两种观点:南方说和 北方说。南方说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中国长江以南;相反, 北方说认为中国北方才是日本人的祖先的来源地。而借助现代科 技手段,科学家们现在基本赞同日本祖先来自贝加尔湖畔外蒙古 境内。 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就已经出现人类的遗迹。到新石器时代(公 元前8000-公元前300),出现了绳纹文化,那时的日本人祖先依 靠打猎和采集为生。 到弥生时代(公元前300-300),大批渡来人由朝鲜半岛到达日 本,特别是到关西,以大阪(OSAKA)为界。这些人大多来自中 国东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地区。这些人被称为弥生人,他们就是日 本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是日本民族祖先的来源之一。 日本民族中绝大多数属于大和民族,大约有1亿多人;其他少数 民族中,琉球人主要居住在冲绳地区,而阿依努族则是北海道原 住民。
日本在战后,将视野再次转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借鉴美英俄 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从而实现了现代化高速发展。
虽然日本在很多方面移植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但是又不是 照搬和全盘西化。比如佛教,中国的佛教宣扬的是‚出世‛思想, 和尚的戒律十分严格;在日本,僧侣可以结婚,‚僧侣‛是作为 一种职业存在的。又比如说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孝为本,尽忠次之,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日本人则提倡忠孝一体,而且忠的地位要 远远高于孝。再比如,欧洲的管理方式讲求个人主义,个人的表 现占主导地位;在日本,管理中追求的理念则是团队精神,有时 为了保证团队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在移植之中有改造,这是日本飞速发展的原因。日本的考察团, 每到一处,都是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态度给被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有不少 考察团则是借考察之名,行出国旅游之实,
神道教与日本民族性
神道教与日本民族性摘要:日本民族是个奇特的民族,他们一方面兼容并包,善于学习,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冥顽不灵;既有谦恭有理的一面又有倨傲蛮横的时候;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这些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民族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神道教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而进行探讨,提出了“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性的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神道教;日本民族性;本土文化;封闭;自我发展一神道教[神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书中记载[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教原本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后来将历任天皇和重要的幕府将军也作为崇拜对象。
公元五至八世纪,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成为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
虽然如此,神道教至尽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
二兼容并包的思想1神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又不失自我个性,因为它信仰的是多神,只要发现力量,信徒们立即为其起上名字敬为神灵,并谦虚虔诚地向其学习。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才神话般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便是很好的例证。
2在近代与外国的交流中,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兴力量认识到,没有军事力量就永远不能平等地与西方进行交涉,这个认识成为明治时代的一个动力。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必须在经济上强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民族性是怎么形成的?
----日本史笔记2
所谓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
日本的民族性是什么,大多数文章都指向其二重性或矛盾性。
这个观点应该主要来自美国学者的《菊与刀》,该书对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有一个概括:“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
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该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在书的末尾再次提及:“由于这种植根甚深的两重性,他们在成年后可以从毫无节制的浪漫恋爱突然转到对家庭意见的绝对服从。
不管他们在履行极端的义务方面走得多么远,他们都能够尽情地享乐与贪图安逸。
慎重处世的教养使他们在行动中常常表现得像一个胆小的民族,但他们实际上勇敢得近乎鲁莽。
他们在等级制下可以表现出非凡的顺从态度,但绝不会轻易服从来自上面的控制。
他们尽管彬彬有礼,但仍能保持着傲气。
他们可以接受军队所要求的狂热盲从的纪律,但又桀骜不驯。
他们可以是热烈的保守主义者,但又受新的方式的吸引,就如他们在接受中国风俗和西方学问时一再表明得那样。
”多数评论认为,这个概括准确指出了日本的民族特性。
笔者对日本人的了解基本来自书本和文艺作品,所得印象与以上结论虽不矛盾,但印象最深者似乎这一结论并未概括。
笔者对日本民族最深刻之印象,一是认真、执着,力求把事情做到极致;二是极善于学习。
《菊与刀》出版于五十年代,我虽不完全接受其观点,但却认为是我迄今看到的对日本民族性分析最深刻的作品。
一般来说,民族性的形成脱不开该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习惯和文化影响。
学术界的主流意见认为,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影响之前,只存在一种发育不全的低层文化。
比如神道,只是一种简单的对万物有灵的崇拜,缺乏系统的宗教理论。
可以推论,这种传统的宗教习俗,造就了日本民族敬畏、崇拜神和大自然的特性。
中国文化的系统传入,发生于公元6-8世纪,那时日本的氏族社会已相当成熟,对文化的吸收已具有选择性淘汰的功能。
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儒教,二是佛教。
佛教原创于印度,因而日本的民族性也有明显的印度痕迹,比如修炼。
儒教范围很广,以个人伦理规范而言,主要是“三纲、五常、五德”,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乃“温、良、恭、俭、让”。
日本人虽然惊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吸收时却以不损害他们的传统习惯为前提。
“三纲”与他们已有的等级观念相符,全盘笑纳,“五常五德”则待遇有别,有的弃之不用,有的经改造而用之,有的则全盘接收。
如“仁”是儒学要义,对普通人而言,是指有爱人之心。
对帝王而言,是指要爱民,要施“仁政”,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这就与日本的等级习俗相悖,不能接受。
“仁”这个词在日本还有,但只有“慈善”类似的意思。
“三纲五常五德”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以至日本父母以及整个社会都以此作为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
据此推论,日本民族性的形成是在中国文化传入之后。
不过这些标准在日本的内涵与中国不尽相同。
在中国,忠、义、信的楷模应该是关云长,日本家喻户晓的忠义故事则是47浪人。
47浪人本是浅野大名(领主)家的武士,浅野大名遭吉良大名欺辱后,在严禁用刀的江户城刀伤吉良,然后自裁身死,死后所有财产充公,47武士沦为浪人(没有主君的武士为浪人)。
47浪人卧薪尝胆一年零九个月,终于斩杀吉良为浅野报了仇。
47浪人将吉良首级供于浅野坟前,然后集体剖腹自尽。
比照中日两则故事,我们发现关羽的故事忠高于义,他对刘备是忠,对曹操是义。
忠的前提一是仁,主公施仁政,二是信,结义之信;义的前提是报恩。
47浪人的故事重点强调一个“义”字,即报恩,至于浅野与47浪人有无“忠”或“信”的关系,大多数版本都无
提及,可见并不重要。
《菊与刀》作者认为日本人把忠和义并在一起了,所以日本人的“义”包含了“义务”和“义理”两部分。
“义务”是无条件的,长期的,比如对国家、对家庭所负的责任;“义理”则专指报恩。
这样一来,“忠”、“孝”归入“义务”里面,成了义的一部分。
所以,在日本传统文化里,“义”是第一位的。
在47浪人的故事里,为什么浅野自裁?为什么47浪人剖腹?因为日本当时的法律规定,在幕府所在地江户城用刀,死刑;武士私自砍死大名,死刑。
他们是在尽完“义”后自行伏法。
我们于是有了第二个发现,日本人还是蛮守法(规矩)的,虽然在他们眼里,义还是大于法。
大约他们将守法看作诚信之一种。
第三个发现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我自己的感觉,即日本人有把需做的事做到极致的动力和能力。
看今日(也包括历史上)之日本,“礼、义、信、恭、俭、让”,哪一样不比中国胜出许多。
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喜欢拿这个来要求别人,日本人则大多用于要求自己。
至于日本民族特性中的矛盾性,本尼迪克特将之归咎于日本的儿童教育。
她认为,日本人对婴儿和幼龄儿童过于溺爱或过于放纵,诱发了他们“不知耻辱”的动物本能。
到某个年龄段,又突然开始使用相当严厉的教育手段,令孩子们接受各种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
因此,成年日本人性格里便具有了双重性,既有后天教育赋予的“礼、义、信、恭、俭、让”的一面,又有反叛、任性、凶残的原始性一面。
这种弗洛伊德式的解释看来不容易令我接受。
我想起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民族特性还有一个发现----“适当位置”,日本是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各个等级有各等级的规范,包括权利义务、道德伦理要求和行为规范等。
日本人视“在适当的位置做适当的事”为一种社会准德,推而广之,他们会把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也分成几个“适当位置”,在不同的位置,他们可以表现截然不同的个性。
就如《菊与刀》中描述的,日本男人可以把妻子和性享受分成两个领域,两个领域都是光明正大的,前提是每个领域只能做该领域适当的事。
男人在妻子的领域要承担责任义务,在性享受领域只是娱乐消遣,两者只要不混淆,在日本没人觉得有问题。
樱雪丸君在他《日本明治维新---富国强兵》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侵华日军在占领区通常为所欲为,别说在老百姓家抓个鸡摸个狗,就是杀人放火也很平常。
但投降后的日军马上就换了个角色,一队驻扎在村里的日军因生火不小心把旁边村民的茅草屋烧了,这队日军竟然马上砍树给老乡重盖,还全体不吃午饭以自罚。
这就是“适当位置”的典型转换。
所以我想,这可能才是两重性显现的重要契机。
其实人的性格都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之矛盾两面,日本人的婴幼儿教育只是加重了矛盾的程度,但“适当位置”的社会准德则是把这种矛盾突出和表现出来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