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共26页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宣贯(1-5)
2020/7/21
2.结构更加合理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在结构的编排上坚持了集中 与分开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原油、天然气两大 系统的专业特点,将两大专业系统的共性部分集中编 排,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分开编排。《油气集输设计规 范》结构示意见图1。
2020/7/21
3.技术水平更加先进
在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编制过程中,规 范编制工作组对10个油气田进行了调研,向全国35个 相关单位征求了意见,总结了多年的油气集输工程设 计经验,吸收了近年来各油气田油气集输工程技术开 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经验,适应油气田开发生产发展、 油气集输技术水平提高的需要,使规范在科学性、先 进性方面达到了高水平。
还调整完善了“油气集输”、“稠油”、“气油 比”、“脱水原油”、“分井计量站”、“交接计量 站”、“接转站”、“集中处理站”、“注采合一管 道”等术语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油田生产实际的情 况。
2020/7/21
在单管环状掺水流程设计、分井计量站管辖油井数、 拉油的采油井场储油罐的设置、滩海陆采平台污油污 水罐的设置、稠油输送泵的选型、输油泵进出口汇管 的流速、接转站事故油罐的设置、油田原油储罐的设 置场所、油井汽车拉油的简易装油设施、汽车卸油罐 的安装方式、原油脱水工艺方式、原油沉降脱水器总 液量的确定、油田内部集输油管道液体流速、低产油 井的产量计量误差和计量周期、站内生产用气和生活 用气的计量、机械采油井排电力负荷等级的划分等方 面,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做了规定,能够更好地满 足油田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陆上油田、气田和滩海陆采油气集输工程设计。
2、基本规定:油田油气集输工程分期建设的规模,应根据开发方案提供的10年以上的开发指标预测资料确定,工程适应期一般为10年以上。
相关设施在按所确定规模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配置。
3、天然气集输1)集气管网的压力应根据气田压力和商品气外输首站的压力的要求综合平衡确定。
根据气田压力递减速度尽可能的提高集气管网的集气压力。
2)集气管网布置形式和根据集气工艺、气田构造形态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采用枝状管网、辐射一枝状组合管网或辐射—环形组合等管网形式。
同一气区或同一气田内,宜设一套管网。
当天然气气质和压力差别较大,设一套管网不经济时,可分设管网。
3)当气井井口压力降低,使天然气不能进入原有管网时,气田低压气的集输可按下列原则改造原有集气管网。
(1)改造原有气田管网,拆除不必要的设备、阀门,增加清管设施,降低集输过程压力损失。
(2)建立低压气供气系统,低压气可供气田附近用户。
(3)将低压气增压后进入气田集气管网外输。
4)集气设计能力应按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年最大集气量计算,每口井年生产天数按330d 计算。
6)气液分离(1)立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按下公式计算:×10-3KW q Ov P TZ1D ―――分离器内径(m )q v ―――标准参比条件下气体流量(m 3/h ) T ―――操作温度(K ) Z ―――气体压缩因子P ―――操作压力(绝)(MPa ) W O ――液滴沉降速度K 1――立式分离器修正系数,一般取K 1(2)卧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按下公式计算:×10-3WK K q k OvP TZ 423K 2――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按本规范附录A 取值) K 3――气体空间占有的高度分率(按本规范附录A 取值) K 4――长径比。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的编制及重点问题讨论
* 李杰训,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163002。
E-mail:lijiexun@文章编号:1004-2970(2015)06-0027-05李杰训*1 孙海英2 娄玉华2(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李杰训等.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的编制及重点问题讨论. 石油规划设计,2015,26(6):27~31摘要 由于油田和气田天然气的集输处理有很多不同,在标准修订时,将GB 50350—2005《油气集输设计规范》拆分为《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和《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即将颁布的《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是陆上油田、滩海陆采油田和海上油田陆岸终端的油气集输工程设计。
阐述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调整的主要内容,对油气集输术语、原油脱盐及脱硫化氢、老化原油、储罐储存系数等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该规范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适应油气田生产发展、油气集输技术水平提升、石油石化行业改革和油气集输工程的经济性需要,对油田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国家标准;油田地面建设;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修订中图分类号:TE86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4-2970.2015.06.008我国年产原油约2亿t,天然气约1 300亿m 3,在油气田建设和生产中,油气集输工程有着重要作用。
现行国家标准GB 50350—2005《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作为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依据,于20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是在原有的3个行业标准——SY/T 0004—1998《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SY/T 0010—1996《气田集气工程设计规范》和SY 0027—1994《稠油集输及注蒸汽系统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简化标准的设立,将有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并进行了补充完善而编制成的。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4.4 适应安全、环保、节能工作 的需要
• 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节能的重视,石 油石化企业更加关注安全、环保、节能技 术的实施。因此,设计规范也要更上要求。
4.5 适应油气集输工程建设的经 济性需要
• 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中对于工艺技术优化 简化和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 油气集输作为油气田地面建设的主体工程, 在站场选址、总平面布置、工艺技术选用、 参数的确定等方面都要注重优化设计,满 足经济性考虑。
3.3风险评估不够
• 油田地面建设中注重老区改造的风险评估, 对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风 险评估准备不充分。容易造成对突发状况 准备不足,耽搁大量时间和资金。
4.规范编制的意义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作为油气田 地面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依据,对 油气集输设计的统一规范,对工程 建设的优化简化,控制建设投资, 满足油气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范的必要性
• 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优 化设计、提高经营效率是油气集输 工程设计规范的重要理由。此外, 为了更好提高经营效率,提高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规范油气集输设 计也实有必要。
油气集输的定义
• 把分散的油井所生产的石油、伴生天 然气和其它产品集中起来,经过必要 的处理、初加工,将合格的油和天然 气分别外输到炼油厂和天然气用户的 工艺全过程称为油集输。主要包括油 气分离、油气计量、原油脱水、天然 气净化、原油稳定、轻烃回收等工艺。
压力,故决定以510mm的管道取代720mm的管道。
事故原因
查出5号氧化反应槽破裂需维修后,连接 4号和6号氧化反应槽管线的设计,并不 是经由有经验的工程师负责,整个设计 图是用粉笔粗略地画在现场的地上。 氧化反应槽出口部分的法兰原应配装 720mm管线,却以510mm管线代替,且 对于此旁通管既未做强度计算,也未m长的裂纹,造成环
GB50350-2015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精心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7.1.6原油脱水站的事故油罐可设1座,容积应按该站1d的设计油量计算。
7.1.7接转站、放水站不宜设事故油罐。
当生产确实需要时可设事故油罐,容积可按该站4h~24h设计液量计算。
7.1.8需要加热或维持温度的原油储罐的罐壁宜采取保温措施,事故油罐的罐壁可不设保温措施。
7.1.9油罐内原油的加热保温可采用掺热油方式、盘管加热方式或电加热方式,热负荷宜按油罐对外散热流量确定。
7.1.10油罐散热流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油罐散热流量(W);A1、A2、A3——罐壁、罐底、罐顶的表面积(m2);K1、K2、K3——罐壁、罐底、罐顶的总传热系数[W/(m2·℃)];t av——罐内原油平均温度(℃);t amb——罐外环境温度(取最冷月平均温度)(℃)。
7.1.11油罐呼吸阀、液压安全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储罐附件第1部分:呼吸阀》SY/T0511.1、《石油储罐附件第2部分:液压安全阀》SY/T0511.2的规定。
d——管道内径(m);v——管内液体流速(m/s);q v——原油的体积流量(m3/s);g——重力加速度,g=9.81m/s2;λ——水力阻力系数,可按表8.2.4确定。
表8.2.4水力阻力系数λ计算公式式中:Re——雷诺数;v——液体的运动黏度(对含水油为乳化液黏度)(m2/s);ε——管道相对粗糙度,;其中e为管道内壁的绝对粗糙度(m),按管材、制管方法、清管措施、腐蚀、结垢等情况确定,油田集输油管道可取e=0.1×10-3m~0.15×10-3m。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本规范公式8.2.4-1、公式8.2.4-2中相同。
8.2.5埋地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实测数据经计算确定。
不能获得实测数据时,可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
2当无实测资料进行初步计算时,沥青绝缘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D选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E选用。
GB50350-2015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精心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7.1.6原油脱水站的事故油罐可设1座,容积应按该站1d的设计油量计算。
7.1.7接转站、放水站不宜设事故油罐。
当生产确实需要时可设事故油罐,容积可按该站4h~24h设计液量计算。
7.1.8需要加热或维持温度的原油储罐的罐壁宜采取保温措施,事故油罐的罐壁可不设保温措施。
7.1.9油罐内原油的加热保温可采用掺热油方式、盘管加热方式或电加热方式,热负荷宜按油罐对外散热流量确定。
7.1.10油罐散热流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油罐散热流量(W);A1、A2、A3——罐壁、罐底、罐顶的表面积(m2);K1、K2、K3——罐壁、罐底、罐顶的总传热系数[W/(m2·℃)];t av——罐内原油平均温度(℃);t amb——罐外环境温度(取最冷月平均温度)(℃)。
7.1.11油罐呼吸阀、液压安全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储罐附件第1部分:呼吸阀》SY/T0511.1、《石油储罐附件第2部分:液压安全阀》SY/T0511.2的规定。
d——管道内径(m);v——管内液体流速(m/s);q v——原油的体积流量(m3/s);g——重力加速度,g=9.81m/s2;λ——水力阻力系数,可按表8.2.4确定。
表8.2.4水力阻力系数λ计算公式式中:Re——雷诺数;v——液体的运动黏度(对含水油为乳化液黏度)(m2/s);ε——管道相对粗糙度,;其中e为管道内壁的绝对粗糙度(m),按管材、制管方法、清管措施、腐蚀、结垢等情况确定,油田集输油管道可取e=0.1×10-3m~0.15×10-3m。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本规范公式8.2.4-1、公式8.2.4-2中相同。
8.2.5埋地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实测数据经计算确定。
不能获得实测数据时,可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
2当无实测资料进行初步计算时,沥青绝缘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D选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E选用。
气田集输设计规范
气田集输系统的组成
气田集输管道: 用于将天然气 从井口输送到
处理厂
分离设备:用 于将天然气中 的水和杂质分
离出来
计量设备:用 于测量天然气 的流量和压力
储存设备:用 于储存和处理
天然气
气田集输系统的功能
收集:将分散的天然气通过管道系统集中起来。 输送:将集中的天然气输送到处理厂进行处理。 储存:在气田生产过程中,天然气需要在储气设施中储存。 调配:根据市场需求和气田生产情况,对天然气进行调配。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江元学院
气田集输设计 规范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雪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气田集输系统概述 气田集输工艺流程
气田集输设计规范要求 气田集输安全与环保要求 气田集输系统设备选型与配置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气田集输系统概述
储罐选型与配置
储罐类型:根 据气田集输系 统的工艺要求 和储存介质特 性选择合适的 储罐类型,如 固定顶储罐、 浮顶储罐等。
储罐容量:根 据气田的产量、 集输管道的输 送能力以及储 存介质的需求 量等因素确定 储罐的容量。
储罐材料:根 据储存介质特 性、压力、温 度等条件选择 合适的储罐材 料,如碳钢、
不锈钢等。
储罐附件:为 了满足储罐的 正常运行和安 全要求,需要 配备一些必要 的附件,如阀 门、管道、仪
表等。
加热炉选型与配置
加热炉类型:根据气田集输系统的工艺要求和生产规模,选择合适的加热炉类型,如管式加热炉、 釜式加热炉等。
加热炉参数:根据气田集输系统的工艺参数和天然气组分,确定加热炉的加热温度、加热方式、 热效率等参数。
油气集输设计整理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29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50—2005自2005年9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4.2.5、4.3.9、4.4.7(2)、4.4.11、5.5.2、6.6.1、6.6.2、6.6.5、6.7.1、6.7.5、7.2.5、7.3.13、8.4.6、10.1.7(3)、10.2.1(4)、11.2.2、11.5.9、11.5.10、11.6.6、11.6.13、11.6.15、11.9.6、11.10.6、11.11.8、11.12.9、12.0.1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00五年四月十五日目录1总则 (4)2术语 (4)3基本规定 (6)4原油集输及储运 (7)4.1基本要求 (7)4.2采油井场 (7)4.3原油泵输 (8)4.4原油加热及换热 (9)4.5原油储存.........................................................(2 0) 4.6原油装卸设施...................................................(2 1) 5原油净化处理............................................................(2 1) 5.1油气分离.........................................................(2 1) 5.2原油除砂.........................................................(5 0) 5.3原油脱水.........................................................(5 0) 5.4原油稳定.........................................................(8 0) 5.5油罐烃蒸气回收................................................(8 2) 6 天然气集输............................................................(8 3) 6.1基本要求.........................................................(8 3) 6.2气液分离.........................................................(8 3) 6.3水合物的防止...................................................(8 5) 6.4天然气加热......................................................(8 5) 6.5天然气增压......................................................(8 6) 6.6安全泄放.........................................................(8 7) 6.7含硫气田的防腐与防护.......................................(8 7) 7 天然气净化及凝液储存.............................................(8 7) 7.1天然气净化......................................................(8 7) 7.2天然气凝液回收................................................(8 8) 7.3天然气凝液储存................................................(8 8) 8 油气集输管道.........................................................(8 9) 8.1基本要求.........................................................(8 9) 8.2原油集输管道...............².................................(9 0) 8.3 天然气集输管道...............²..............................(9 2) 8.4天然气凝液输送管道..........................................(9 4) 8.5管道敷设及防腐保温..........................................(9 4) 8.6材料及管道组件................................................(9 4) 9 油气计量...............................................................(9 5) 9.1基本要求.........................................................(9 5) 9.2油井产量计量...................................................(9 5) 9.3原油输量计量...................................................(9 6) 9.4气井产量计量...................................................(9 7) 9.5天然气输量计量................................................(9 7) 10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9 8) 10.1基本要求.........................................................(9 8) 10.2仪表选型及主要控制内容....................................(9 9) 10.3计算机控制系统 (100)11站场总图及公用工程 (105)11.1站场址选择 (105)11.2站场防洪及排涝 (106)11.3站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107)11.4站场管道综合布置 (108)11.5供配电 (108)11.6给排水及消防 (111)11.7供热 (120)11.8燃料 (121)11.9暖通空调 (121)11.10通信 (122)11.11建(构)筑物 (123)11.12站场道路 (124)l 2健康、安全与环境 (125)附录A 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K2和高度分率K3的关系表 (127)附录B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128)附录C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129)附录D埋地沥青绝缘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135)附录E 埋地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135)附录F 集油管道伴热输送双管管组[(D2/D1)≤3]热力近似计算公式 (136)附录G埋地沥青绝缘采集气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137)附录H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137)附录J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 (138)附录K站场内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及换气次数 (139)附录L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140)附录M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141)1 总则1.0.l 为在油气集输工程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保证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水平,以使工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管理及维护方便,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