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1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
• •
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的狭隘的民 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 本国对别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学者,他 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说明法国 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便是研究外国文学 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其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 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吸收 外国作家的精神。 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 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人为分离 是错误的,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互相依存的。 这动摇的法国学派长期以来在比较文学中的霸 主地位,也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学科危 机的关注。
• 学生基亚,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获文学博士。1980起任新巴黎大学教授。 他强调的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即国际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其著作 《比较文学》是法国青年读者的启蒙读 物,但几乎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和比较 文学专著都将它列为参考书。 •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欧洲中心论后来 受到美国学者批评
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 卡雷(1887——1958)、基亚(1921——)是 二战前后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卡雷,1936年离开里昂大学到巴黎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界,兼任《比较文学评论》主编之一。 其博士论文重视事实联系(《歌德在英国》)。 他的观点体现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写的序 言中:我们不喜欢停留在狄更斯与都德的异同 上,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主张: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关系和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 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 弗里德里希(1905——)执教北卡罗来 纳大学,被誉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 《论比较文学》,现在美国比较文学学 者学习和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创造性劳动。 1960年成立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任 首届会长。后担任国笔法比较文学协会 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比较文 学年会。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比较文学复习
比较文学复习(周三第二节6教106)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新发展,是一门新学科。
它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为特性,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P5简答:1、比较文学经历过哪几个阶段?答:主要有三个阶段①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梵·第根、卡雷、基亚主张: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②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主张:重视文学的审美特性③中国学派代表人物:李达三、曹顺庆主张: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跨文明研究2、如何评价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你认为本教材所给的定义与前人有什么不同?答:评价: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一方面,比较文学诞生的最初动因是开放性、发展性和世界性的;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诞生又受到其文学文化传统以及特定社会思潮的影响。
因此,从它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随着比较文学不同阶段的推进,其定义也是变动不定的。
如果说,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的话,那么这种定义的危机也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动力。
不同:是主张比较文学只存在于三个跨,即跨国界、跨文明、跨学科是强调异质性是提出文学变异研究3、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如何理解可比性的内容?答:可比性;P7其次可比性具有亲缘关系、类同关系和交叉关系。
理解;(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四)影响研究
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阐明 相互影响联系的事实。它关注在一定历史中 发生影响的作品、影响的接受者、影响产生 过程、传递途径以及所产生的文化效应等。 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它的根基在 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成熟的研究方 法。
影响研究分支
媒介学 媒介
个体、团体、文字资料
放送者
誉舆学(流传学):研究 放送者在他国的际遇、 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接受者
渊源学:揭示某一文学 现象的主题、题材人物 等外来因素
1、誉舆学(流传学)
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放送者对接受者 的影响。研究的是某个作家、作品、某国文 学或文艺运动等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 是从放送者(起点)出发,旨在寻找其流传 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的 研究。 集团对集团的影响;集团对个体的影响; 个体对集团的影响;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影响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 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比较文 学的“影响”不是在本民族产生的,而是外来因素 作用的结果。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 的效果,而 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 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约瑟夫· T· 肖 影响系指某一作家倘若不读另一作家先前的作品就不可能存 在于他作品中的那些部分。 ——奥尔德里奇
寒山对外国文学的影响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在当时
与后世都没有太多的影响,虽然他的 诗在清时也被编入《全唐诗》,并在 20世纪初被胡适与郑振择等人请进了 《中国文学史》,但由于其迷离的身 世、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雅俗之隔,让 他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之外。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代表人物与作品
人物
雅克布逊、什克洛夫斯基等。
作品
《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等。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形式主义学派的典型代表 ,强调情节、结构和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对传统叙事和表达方式的颠覆。
03
精神分析学派
起源与背景
1
起源于20世纪初,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 受外部因素 影响。
代表作品有《文学理论》、《俄国形 式主义批评》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目录
• 实证主义学派 • 形式主义学派 • 精神分析学派 • 精神分析学派
01
实证主义学派
起源与背景
19世纪初,欧洲文艺 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实 证性研究,以历史事 实为依据
受到自然科学和历史 研究方法的影响
主要观点与理论
01
重视对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作者 的生平进行研究
受到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的影响
强调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和形式美的研究。
主要观点与理论
文学作品的独立性
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 不应受外部因素如作者、读者或 社会背景的影响。
文学形式的重要性
强调文学形式、语言和技巧的创 新和实验,认为这些是构成文学 作品独特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的意义
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作品本 身,而非作品所传达的道德或意 识形态观念。
3
试图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要素来理解作品的美学 价值。
主要观点与理论
01 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忽视作品内 容和社会背景。
02 主张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结构、节奏等要素的分 析来揭示作品的美学意义。
03 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作品本身,不依赖于外 部因素。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 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相 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 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 类型学的相似和文学联系和文学影响,通 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 苏联大百科全书〉
• 这一立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要判断一种
文化什么方面是好的,什么又是坏的,无 法从该文化的外部来作出。判断一种特定 的做法或者行为是否与一种文化的价值观 相一致,这是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判断那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Richard F.Von Dohlen. Culture War and Ethical Theo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7,p.19) America,Inc.,1997,p.19)
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
的精神联系,研究阿伦和普希金、歌德来自 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 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页)
有必要说明的三点
• 1、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是从比
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有的学者认为中 国学派也自成一家,但我认为还不太成熟, 暂时不算在内; • 2、三个学派并不一定是按时间前后形成的,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 • 3、学派的特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只是一 种理论上的表述,不是一种绝对的判断。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学派
“诗学”: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了20世纪,用诗学泛指一般文艺理论。
诗学概念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包括诗歌理论(诗论),也包括一般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
现代意义的诗学就是“指有关文学本身的、在抽象层面展开的理论研究。
它与文学批评不同,并不诠释具体作品的成败得失;它与文学史不同,并不对作品进行历史评价。
它所研究的是文学文本的模式和程式,以及文学意义如何通过这种模式和程式而产生。
”比较诗学的概念:以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跨文化”是其首要特征。
中西诗学比较的可能,即中西文论的可比性的根源: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握文艺的审美实质,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中西比较文学工作者的出发点:求“同”,重视沟通,寻求各国文学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文化圈之间的共同之处,使之融会贯通。
重“异”,关注中西文学的民族特色,探寻中西诗学的独特价值,以便互相补充、包容。
求“同”辨“异”是比较诗学的基本任务和目的,也是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认识论前提。
其努力的方向是“寻找共同的诗学问题”,这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在基础。
诗学的方法论:“跨文化”是方法论基础。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研究的最根本原则是承认多元文化和多元话语共存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努力建立各种话语之间的平等关系,取消任何一种独断的话语霸权主宰一切的优先权。
具体呈现为两大基本路向:阐发研究和对话研究。
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理解,是中西诗学的双向交流和对话,是中西互释互证,以达“共同诗学”的创作与建构之目的。
对话研究的核心是建构理解的桥梁,解决文化话语问题。
第一步是对传统话语的发掘和整理,第二步是翻译。
中西诗学总体比较(从理论体系、理论形态、理论发展三个方面)一、理论体系的比较:1)文学观念不同。
西方诗学中以叙事学为本位。
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1
• (2)美国学派的四个特点: • A 、对于法国学派主张的反叛性; • B 、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 C、 认可“平行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 D、 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
义。
• (3)美国学派的三个失误:
• A 、让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到了几乎 是无所不包的地步;
• B、 将“比较文学”导向了“比较 文化”研究,从而有可能消失自己的 学科特征;
• (2) 法国学派研究的四个特点:
• A 比较文学是对文学史的研究,即 “国际文学关系史”;
• B 崇尚考据考证,研究方法科学;
• C 注重事实联系,治学态度严谨;
• D 他们的研究是以跨越民族和语言为 前提的。
• (3) 法国学派的三个失误:
• A 研范围局限于西欧文化体系与文 化遗产的范围之内;
• C 、奥尔德里奇:《论比较文学》 (1945)为其代表作;
•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 国超验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 遗产与美国生活》、《从文学看世 界》、《比较文学与多种文化关系参 考书录指南》、《世界文学:人类经 历文集》。
第三讲 比较文学史上的 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一、学派构成的五个要素
• 1 代表人物 2 理论主张 3 发表阵地 4 学术影响 5 方法论特点
二、三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个案性与整体性)
• 1 法国学派:
• (1)五个代表人物:
• A 巴登斯贝格:
• 三种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 (1904)、《文学研究》(1907)、 《巴尔扎克的外来影响》(1912)。 研究的两个特点(查阅大量报刊原始 文献;严密的考证方法)
比较文学流派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可根据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2、答: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它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 相结合,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主要观点与理论
强调文学的民族性
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和历史,弘扬民族 精神。
倡导人民性
主张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
推崇现实主义
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弊端。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1 2
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俄罗斯学派注重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挖掘与传承, 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02
03
比较方法论
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方法论,通过比较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作品, 揭示其共性与差异。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推动学科发展
美国学派的兴起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促进了该学科的繁荣与进步。
跨文化交流
美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
新批评学派
强调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包括语义、修辞、 象征等方面的分析。
文化研究学派
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与其他社会 科学领域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比较
形式主义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和解读上,推 动了文学批评的精细化。
新批评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在于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促进了文本解读和 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
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 多,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 的文学关系的重要性,法国学派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主要观点与理论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1887 年德国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 ,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英】波斯奈特于 1886 年发表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 ·1895 年,丹麦勃兰兑斯完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成为一部比较文学巨著
(2)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是 20C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
(3)文字资料媒介
4、 文化过滤 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 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 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 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思考)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
答: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它的出现与 19 世纪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
的关系。
1、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所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 断开拓世界市场,获得最大利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和交往,而
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现状与前景》中提出了“ 双向阐发 ”的主张,即不仅用西方文学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而且
也可以用中国的文论阐发西方的文学理论和作品。这种双向阐发更具平等和对话的精神。
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比较文学》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4、 发生发展历史 (略,参考) :
(1)德国学者、作家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
1827)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兴起于 19ct 下半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 艾金伯勒:七种主要著作:《兰波 的神话》、《文学保健学》、《耶稣 会士在中国》、《孔子》、《云雨, 中国的色情》、《比较不是理由》、 《真正的总体文学论文集》;提出三 种学术观点:内在价值与内在规律; 人文主义学术;只有东方的加入,比较 文学才有完整性。
卡雷的定义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 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 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 在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 系。(《比较文学》,法国大学出版 社,1951年,第5页)
杨、乐先生评“欧洲中心主义”
杨说:“所谓的欧洲中心主义,不过 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欧洲人不能不从一种欧洲的视角去 看待他者”。 • 乐说:“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 统、思维方式,自己熟悉的一切去解 读另一种文化,一般来说,他只能按 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 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 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 他如何解释。”(《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
• C 、奥尔德里奇:《论比较文学》 (1945)为其代表作; •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 国超验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 遗产与美国生活》、《从文学看世 界》、《比较文学与多种文化关系参 考书录指南》、《世界文学:人类经 历文集》。 • 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 提出了文学的“环宇主义”和“文化 多元主义”观点。
(2)美国学派的四个特点: A 、对于法国学派主张的反叛性; B 、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C、 认可“平行研究”具有重大价 值; • D、 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 意义。
• (3)美国学派的三个失误: • A 、让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到了几乎 是无所不包的地步; • B、 将“比较文学”导向了“比较 文化”研究,从而有可能消失自己的 学科特征; • C 、其比较文学研究在主体上仍然 没有跨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中国学派”及“阐发法”
• “阐发法”作为中国学派的特色,将“跨 文化”作为“中国学派的根本特色”。在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 法论体系初探》一文中,总结了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的五种方法。(曹顺庆) • “阐发法”: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评 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我们可 命之为“阐发法”或“阐发研究”。这一 方法一直为中国比较学者所采用。
• (4)美国学派的特点与缺点之成因: • A 、受到正在兴起的新批评影响; • B、 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 • C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宏大气象; • D、 比较短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 3 俄苏学派(本节自学) • (1)三个主要代表: • A 、维谢洛夫斯基:其《历史诗学 三章》提出了“借用说”和“多源 说”. • 开创了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方法: 历史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 识了自己一一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 “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 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 文化研究“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 —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
• C 基亚:四种主要著作:《查尔斯﹒ 摩根》、《英国在法国小说中》、 《克洛代尔研究》、《比较文学》、 揭示比较文学的“性质”(国际文学 关系史)、提出比较研究的“七个方 面”(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 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 法)。 • D 卡雷:主要著作是《歌德在英国》, 为其学生基亚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写序提出定义,代表法国学派发言。
三点说明
• 1、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是 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有的学 者认为中国学派也自成一家。 • 2、三个学派并不一定是按时间先后形 成的,也有交叉与重叠;往往形成一 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形 态。 • 3、三个学派的特点与缺点是相对的, 以上所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表述,不 是一种绝对的判断。
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 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 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 治使命。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 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 道的地方。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早期的美国比较文学学者
• 在美国,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相当 多,还没有形成学派之前,还有沙克 福德、盖莱、伍德贝利、钱德勒、坎 贝尔等人,只是没有形成气候而已。 但有多少人能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呢?一个 学科不是靠几个人就能够建立起来, 必须有一大批人的努力。
• • • •
比较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学派
• 古代(不自觉的) 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关于文 学文化的比较、筛选和相互影响的研究
佛教、佛经和佛经文学为代表(中国与印 度,中国与东亚)
• 现代: 1904年王国维的《尼采与叔本华》、《红 楼梦》 1907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 至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则是 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突出标志: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 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 钱钟书《管锥篇》(1979)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1981) 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史论文集》(1982) 金克木的《比较文化论集》(1984) 杨周翰的《攻玉集》(1984)
中国学派
• 20世纪70时代,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 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概念 • 80年代后,大陆学者也开始呼吁建立比较 文学中国学派 • 所谓“中国学派” —一要以中国为主 —二要反对欧洲中心论
思 考 题
• 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相比较,其异 同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各自说明了什 么样的问题? • 2、所谓的“中国学派”,与前三个学 派相比较,还有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你对中国学派的发展有什么预期?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 比较文学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 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 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 态势有关 • 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跨越与理解
第三讲
比较文学史上的 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一、学派构成的五个要素
•1 2 3 4 5 代表人物 理论主张 发表阵地 学术影响 方法论特点
二、三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个案性与整体性)
• • • • 1 法国学派: (1)五个代表人物: A 巴登斯贝格: 三种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 (1904)、《文学研究》(1907)、 《巴尔扎克的外来影响》(1912)。 研究的两个特点(查阅大量报刊原始 文献;严密的考证方法)
• (2) 法国学派研究的四个特点: • A 比较文学是对文学史的研究,即 “国际文学关系史”; • B 崇尚考据考证,研究方法科学; • C 注重事实联系,治学态度严谨; • D 他们的研究是以跨越民族和语言为 前提的。
• (3) 法国学派的三个失误: • A 研究范围局限于西欧文化体系与文 化遗产的范围之内; • B 有时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忽略对 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 • C 时有民族沙文主义倾向。
心主义”,〈中国比较文学〉,1999,3)
• 我们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任何文 化的意义与价值都只能是相对的,任 何一种文化不可能永远处于中心,也 不可能永远只处于边缘。
• 2 美国学派(本节自学) • (1)四个主要代表: • A、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认为 法国学派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没 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二是 机械的研究渊源和影响;三是文化民 族主义动机;四是将比较文学和总体 文学分开;五是丢弃了对文学之美的 欣赏。 • B、雷马克: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 主张,并代表美国学派提出一个新的 比较文学定义。
• B 、日尔蒙斯基:四种主要著作: 《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1960)、《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学 流派》(1967)、《作为比较文学研 究对象的中世纪文学》(1970)、 《比较文艺学:东方和西方》。 • C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问 题》。源自日尔蒙斯基重新定义比较文学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 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 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 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相 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相 似和文学联系与文学影响,通常两者 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为《苏联大百科全书》词条)
• 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伯恩海默报告 (1993年)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借鉴作用和助益 —比较文学不会被文化研究所取代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 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 面。 —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 —研究客体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所研究的 对象。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 互关系。 伽列: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国际间作家作品的精神与事实 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雷马克:跨学科 韦勒克:平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关系。 日尔蒙斯基: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
比较文学新定义
•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 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相 关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绘画、 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 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 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 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 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 领域的比较。(《比较文学研究资 料》,北师大,1986,第1页)
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学派”的三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