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从经验上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试图通过产业集聚来提升区域竞争力。
21 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也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阶段,典型的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旅游业作为对外贸易和服务的龙头产业,在2009 年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以旅游资源为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的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应对后工业化时代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建立十个重点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工作安排,而福建、浙江、河北、辽宁等省份也不断进行尝试,但由于地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进程的差异,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发挥。
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践比较,学术界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20 世纪末。
研究发现,旅游业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是十分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聚条件、产业竞争力强度分析[3,4],以及内部竞合关系和联系网络等方面[5,6]。
研究方法以立足于州甚至国家的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不涉
及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基础理论研究。
比较而言,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几乎与国外保持同步,但在研究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辩证关系上来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7,8],并从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论述旅游产业集聚是什么[9]。
第二,旅游产业集聚机制研究。
尽管不同学者在认识上存在分歧,但总体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内部和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0]。
第三,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测度研究。
采用差异化的方法对不同尺度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此为指标对区域旅游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比较研究,由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属性较强,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旅游产业集聚研究的主体[7,11]。
第四,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借用工业产业集聚效应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和归纳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经验和模式[12,13]。
总体上看,国内外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起步都较晚,大多数研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都较差,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且没有从根本上界定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边界,即没有回答旅游产业集聚到底是什么?旅游产业集聚与制造业产业集聚有何差异?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因子到底在哪里?旅游产业集聚可以提炼和总结什么样的实践模式等基础性理论问题。
从人地关系角度看,旅游产业集聚应该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发展式,对于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内涵、
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探索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如地级城市张家界、黄山,县级城市腾冲、修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拟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内涵进行辨识,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总结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试图丰盈旅游产业集聚理论,为各地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创建提供借鉴。
2 旅游产业集聚概念与特征
2.1 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评价
产业集聚是新空间经济学区位理论的研究重点[14,15],作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动力,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或彼此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不同类型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地理集中的现象[16,17]。
在产业集聚概念的基础上,近年来部分学者也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不断对旅游产业集聚概念进行归纳和界定,形成了不同的定义表达
[18-20](表1)。
从概念对比结果来看,旅游产业集聚尚未形成一个标准化、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和解释。
但从内容上分析,各种定义都强调企业、价值链和地域空间等关键词,最终落脚点是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或旅游区,进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应该说,企业作为产业集聚主体,价值链作为企业间聚集的动力,符合产业集聚定义的本质要求。
但问题在于,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现代系统经济(比规模经济程度更高级),综合性、整体性都极强,会涉及许多相关产业。
一般的产业集聚是基于产
业链及相关支撑产业的跨业态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内部企业不仅表现为要素共享的共生性,还表现为合理分工的协作互补性。
如果旅游产业集聚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形成综合性旅游产品或旅游区,那么旅游产业集聚并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聚集的产业集聚本质,更多的还是旅游产业内部企业要素的进一步丰富,即旅游业内部“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要素的完善,即便在此基础上有所外延,但仍局限在旅游产业本身及其密切相关的产业形态范畴内,难以体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围绕旅游产业布局的特征。
2.2 旅游产业集聚定义与特征
实际上,尽管旅游产业集聚的定义很多延伸自工业产业集聚的概念,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固有特性使得旅游产业集聚过程与制造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存在明显差别。
首先,旅游产业集聚必须存在作为核心和基础的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如果没有这种核心和基础,旅游产业一般难以形成集聚(即便可能存在诸如深圳华侨城这样的所谓的“旅游综合体”的存在,但实际上,这种产业集聚形态已经远远超出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态,更多的已经成为通过资本和要素流动实现城市建设的手段或方式)。
其次,作为“产业核心”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在空间上不可移动,旅游消费行为的产品需求和供给具有时空一致性特征,即只有到达旅游目的地才可能完成交易,这业产品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可进行异地消费的特征完全不同。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在本
质上需要完成在时序上存在先后关系的两个步骤:第一,将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可移动的旅游产品串联在一起,通过对旅游产业要素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形成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体系;第二,围绕这些“产业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区域经济以旅游业为核心,并向相关产业不断延伸的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将旅游产业集聚理解为以旅游价值链为纽带,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在旅游产业要素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以旅游产业的市场平台为载体,其他可共享旅游消费市场的产业不断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地理空间上不断集中的过程。
从内涵上看,旅游产业集聚包含四方面特征:第一,关联广,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产业间以横向联系为主,除可实现系统内“六要素”的完善集聚外,还包括与文化、金融、保险、建筑、咨询、广告、通讯、中介、教育培训、公共管理等大量产业的关联。
第二,链条短,旅游产品属于终端消费,其生产与消费具有时空同一性,进行深加工形成复杂的产业链的难度大。
第三,规模小,旅游市场较为脆弱和敏感,既难以获得大资本介入,也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集聚规模不会太大。
第四,时间慢,旅游投资回报周期长,在相关产业垂直联系度较低的情况下,很难像制造业那样基于某一主导产业快速实现与工业集聚。
2.3 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与旅游产业集聚相关的概念还包括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旅游产业集群。
其中,旅游产业集群相对复杂,是指在旅游产业集聚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合作交流机制,更强调产业间在物质和非物质上信息、知识的交流与联系。
在旅游产业集群过程中,企业间的联系更加内在化,已不仅仅是产业或空间上的概念。
由于从外在形式上更注重企业间的内在非物质化的交流、合作和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形成与否的判断相较于旅游产业集聚区而言更加困难。
可见,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集聚尽管不一定形成集群,但却是集群形成的基础。
同时,旅游产业集群更注重企业间内在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是旅游产业集聚的高级阶段和理想状态。
但旅游产业集聚区相对简单,强调相对较稳定的集聚地理空间区域的形成,是旅游产业集聚或旅游产业集群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其具有可测的规模与可观的外形。
各概念对比如表2所示。
此外,“旅游产业集聚区”也不等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和“旅游建设用地”。
从属性上看,旅游企业大多是为游客提供各种不同类型服务的消费型、终端型小企业,受游客行为规律影响在空间上具有分散分布的特征。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用地范围必须基于旅游资源(产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游客旅行舒适需求而确定,不以目的地供给的意志为转移。
换句话说,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范围划定应更多地取决于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不是通过任何行政手段或方式进行刚性地前置性划定。
理论上,游客行为到达并触及的地理空间,以及目的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消费的空间,都应该属于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范围。
这和传统“产业园区”空间范围的确定大多属于前置性确定,只考虑
区位交通关系,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状况的特征存在显著差别。
同时,在为游客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同类型旅游企业需要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需求,在项目立项过程中针对单个项目进行用地范围的重新确定与划定,这个重新划定的范围才相当于旅游企业“建设用地”的范围。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得到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以下结论:第一,旅游产业集聚在概念与内涵上和工业产业集聚存在较大差别,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定义必须脱离工业产业集聚强调产业纵向联系的认识范畴。
旅游产业集聚是在旅游核心吸引物吸引力不断扩大,旅游功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空一致性特征,使各产业可以共享因旅游发展而带来的消费市场,在空间上向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范围并不像工业产业集聚那样可以集中在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而是随着游客在目的地的流动而配置对应的产业要素,其产品供给的空间相对较大,甚至整个旅游目的地都可以作为旅游产业集聚区。
第二,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建立在各企业共享旅游消费市场,通过集聚企业共同打造目的地品牌和知名度,进而在品牌溢价提升产品价格基础上实现的。
这与工业企业通过纵向联系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外部成本来实现竞争力提升有显著差别。
实际上,在旅游产业集聚过程中各企业间的生产成本和外部成本并不一定会降
低,但旅游商品销售价格一定会因为产业集聚而高于一般性的同类产品,这个现象也可从我国众多旅游城市的旅游商品价格相较于非旅游城市较高中得到验证。
第三,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很多省份正在经历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的进程,白云山的案例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包括“要素完善,品牌提升,市场共享,业态集聚”四个阶段,其中发展基础是存在一个核心旅游吸引物,并围绕该旅游吸引物形成成熟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共享、品牌溢价提升产品价格的机制,实现相关产业向旅游产业的集聚。
但不同产业区域到底可以实现何种产向旅游产业的集聚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从而以不同的产业集聚模式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的支持企业和部门,彼此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中并协同发展。
旅游产业之间的集聚联系可以是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还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区域,依赖于旅游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形成单一或综合的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集聚是基于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旅游企业集中现象,旅游业集聚更多地是关注地理空间的集中现象,是更宏观角度的考察。
旅游产业集聚是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集群,其具体形态是以产品生产链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
群。
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集聚是指因某种吸引力使相关联的旅游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渐变大,但企业之间有序关联性差的一种现象。
以旅游产业链或价值链为纽带,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多种旅游业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的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务和综合经济效应的旅游区的动态过程。
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
14
资源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对一个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它可以带动旅游业的改造升级,促进区域旅游的全面协调发展,还能有利于打造区域的旅游品牌形象。
2.2.2 旅游资源整合的内容和模式
根据定义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整合偏重于一种结构上的调整适应,着眼点是旅游资源各要素的有机组合。
在具体整合上,可以围绕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的主题形象进行整合,例如: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以节庆为主题的节庆旅游资源整合、以水域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整合等等,这样有利于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也可以依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整合,通过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重组优化,从而增强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例如:跨行政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旅游资源密集区的空间整合等;还可以对一区域所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如红色文化、茶文化等,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面对当下激烈的旅游竞争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打造区域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竞争力。
旅游资源整合离不开各种主体的参与,在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其主体也往往不同,多个利益主体也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为此,需要一个高效、健全的组织机构来担任旅游资源
整合的主体,这种组织机构因其组织形式的不同而出现多种组织模式:通常有临时联盟、契约合作、企业集团等。
临时联盟指旅游资源的管理主体由于某种共同的目的而临时结合起来,其形式上灵活,但缺乏稳定,当共同目的达成后,组织也随之而解散,由湖南省建设厅推动的中华五岳联合申遗就是这一组织模式的典型;契约合作组织相比临时结盟更为高级,通常是一种战略联盟,可以由政府或者一至几个龙头企业牵头,并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种组织模式通常较为规范,有着统一的标准制度,政府常扮演者起着关键角色,例如,国内围绕某一主题或在某一区域、城市举办的高峰论坛;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强调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建立,这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资源调配、经营方式等方面更为灵活,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打破区域屏障,展开全方位的协作,推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优化。
目前,国内多个省份和城市在当地政府的的引导下成立了旅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