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废名诗歌研究
废名对新诗“诗质”的探索及其启示
Vo . N . 14, o 1
M8" 0 6 12 0 .
废 名对新诗 “ 诗质 ” 的探索及其启示
李 曦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 北碚 4 0 1 ) 075
摘 要: 废名是新诗 史上重要 的诗人和诗论家 , 他从新诗诗 质出发 , 诗情” “ 意” 把“ 和 诗 作为评 品新诗 的标准 的见解 , 不仅 对早期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62— 39 20 )l 04 0 17 57 (06 O 一 13— 3 ‘
关于新诗的“ 诗情” 在废名看来 , , 就是诗人在 创作时情感的 自然流露 , 诗是诗人 内在心理与外在 环境相碰撞后的天然契合 , 是诗人在一瞬间感觉 的
萌发。在解 释 自己的诗 学 主张 时, 废名 以胡 适 的
・ 收稿 日期 :0 5一l —1 20 1 0
作 者简介 : 李曦 (93 , , 18 一)女 重庆梁平人 , 大学硕 士研究生 , 西南 研究方向 : 中国现当代 文学 。
Ke r s:F i n ;s ni n ;e t n y wo d e Mi g 定其生存
路 向的十字路 I。许多诗论家都注意到了这个危险 = 1 的信号 , 并积极倡导新诗的诗体重建 、 精神重建。其 老树昏鸦” 的小令 , 却是 旧诗 的烂调而已。对于《 蝴
蝶》 废名认为 :作者因看 了蝴蝶飞 , , 把他的诗 的情 这首诗的 , 等到他觉得他有一首诗要写 , 这首诗便不 写亦已成功了。 … 这就是说 , ” 新诗 的内容要以诗人
不仅对早期新诗有重要 的指引作用 , 对当下诗歌 的 健康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废名新诗理论的核心 问题是新诗 的内容 , 即什 么样的诗才是新诗。他从诗质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 新诗 , 他认为新诗就是“ 诗的内容是诗的, 文字是散
废名新诗散文化语言追求探析
感受 , 传达 出类似非正常视角观察到的荒原景象 : “ 木匠 的棺材花轿 的杠夫 路 人交谈着三天 前死去 了认 识的人/ 是 很可能的万 一着火 了呢 / 不记 得号 码 巡警手下 的汽车 诗人茫然 的纳闷/ 空中的飞机说 是日本人 的/ 万 一扔下 炸 弹呢/ 人类的理智街 上都很安 心/ 木匠 的棺 材花轿的杠 夫路人交谈 着三 天前死去 了认识 的人/ 马车在走年龄尚青 蓬头 泪面岂说 着死人 的亲人 。’ 在 个事理 与现 象处处相悖 的愚蠢 的宇宙 , 似乎 只有连 续不断的动作才具有
高 山流 水 / 有 身 外 之海 ” , 这一句诗谓语若 、 有 之 前 均 省 略 了主 语 , 若 之 前 的
主语应该 是灯 与我, 有之 前的主语也省略 了, 按照语义理 解应该是这种灯 我相照的惺惺相惜让我有仿佛有身外大 海般 的 自由辽阔 。从而 , 造成 一种 朦胧恍倘 、 若 即若离、 左右跳荡的审美感受, 与整首诗歌凄清迷 离的意境相
科 学 研 究
废名新诗散 文化 语言追求探析
田 霖
(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 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3 5 )
科 学与 财 富
摘
要: 诗 人 废 名 在 散 文化 语 言 的诗 歌表 达 上 , 秉 承 诗 的 内容 , 散 文 的 文 字 的 理 论 。 体 现在 诗歌 创 作 中省 略 、 交叠 、 离散 、 叠词的语言应用 。
符
废名诗歌散文化语言理论 早在 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 。 废名就提 出“ 诗的 内容 , 散 文的文字 ” 他认
一
、
2 、 交 叠
.
为, “ 旧诗 的内容是散文 的, 其诗的价值正是因为它是散文 的。新诗 的内容
浅论废名诗歌的禅学意味
护国寺街上吟成的。 一辆汽车来 了, 声势浩大 , 令我站住 。 但它
站在我的对面不动的邮筒 , 我觉得于我很是亲切 想、 人格追求等方面来一次 同构与共生 , 达到前所 未有 ( 或与 连忙过去了 , 众不同 ) 的寓意 , 这种寓意恰 恰是 多维 的。诗歌 的孕育以及产 了, 它身上的 P O两个大字母仿佛是两 只眼睛 , 在大街上望着 生可能有 多个 “ 味象 ”这种“ , 多个昧象 ” 的意绪组合 , 我们才称 之为“ 。 诗” 诗就是“ ”就是语义场 , 典 , 读诗就是要感受这种 “ 语 义场” 所带来 的审美效应 。诗就是“ 比其它文学品种更富哲学
我, 令我很有一种寂 寞。 忙我又觉得刚才在我面前驰过的汽 连
车寂寞 , 因为我记不清它的号码 了, 以后我再 于是我又替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寂
寞, 我记 不得它是什么数了 , 白白的遇见我一遭 了 , 于是 我很 寂寞 , 乃吟成这 首诗 。 它是诗人孤寂情思的具体体现。 ” 汽车从 邮筒前 驰过 , 邮筒无动 于衷 , 上面的 “O” P 像两只凝思的眼睛 , 也是寂寞的 , 被误记号码 的汽车更为寂寞 , 于是大街寂 寞 。 人 类寂寞 。一切之间都是隔膜的 , 不相干 的, 宇宙间的芸芸众生
宗诗歌本身涉及较少。 “ ” 与纯文学性的诗 歌不 同, 禅宗诗歌的 名诗 中的孤寂却是难得 的智慧福地 , 是走 向深刻的必由之路 。 禅宗的统摄使诗人缺少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那种悲观 ,而善于
致虚守静 , 在孤寂 中安心悟道 , 既得到 了精 神闲散 自由之乐 ,
种 “ 荣 的 寂 寞 ” 光 。
21 0 0年 1月
J AN.0 0 21
文 艺 理 论
L TERARY THEo RY l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好理 解其诗 论 。本文 认 为废名 的诗论 具有 独特 的 智慧 与超 前 的眼光 , 名 的诗 作具 有 深 玄 思 想 与 废 新奇 的意 象 , 它们揭示 了废 名诗 魂 的 自由本 性 , 展 现 了废名 自由诗魂 的飞翔 轨迹 。
一
个情 感 当下 便成 为完 全 的诗 的 ” “ , 这首 诗不 写便 已成 功 了 , 因为这 个诗 的情绪 已 自己完 成 , 这样 便 是我 所谓诗 的 内容 。 _(7正是 新诗 内容 的 当下 ”lP) j1
性质 依赖 于其诗 的形 式 , 旧诗 的 内容 一 般 是 情 而
生文 文生情 式 的散 文 化 内容 , 名 如此 描 述 其 散 废 文化 的构思 方式 是 :“ 由一点事 情 酝酿起 来 的 , 好
比是 蜜蜂儿 嘤 嘤几 声 , 是 蜂 儿一 只一 只 的 飞来 于
了, 于是 蜂 儿成 群 , 一 句一 句 的写下 来 了 , 诗 于是
一
首 诗成 。 … 废名 饶有 兴趣 的发现 : 一 首新 ” “
诗 的杰作 , 虽然并 没有 什么严 格 的诗 的形式 , 却也 决不 能 用 散 文 来 改 写 。 废 名 意 味 深 长 地 指 出 , ”
小说 文体家 废 名 自己看来 , 的诗歌 的创作 , 他 都是
第 2期
诗 人 写诗 , 以诗 为事业 , 如我 写小说 。为得 这个 正 原故 , 我应该 讲讲 我 自己的诗 了。 _ ( 可见 , ”】H ’ _ 在
内容 然后诗 该 怎样 做 就 怎样 做 , 怕 旁 人 说 我们 不
不是 诗 了。 ”
废名认 为新 诗 的整个 的想象 决定 了新诗 的诗 的本 质 , 关 于新 诗 的文体 。而 反之 , 无 旧诗 的诗 的
废名对初期新诗三条实验路径的论析
v e
ua ・ e p e t o s a d lr Th o mswihfrm n
u l te i u n e l d h mq e c
te ca s lp e n t e p ms pee rn o Euo e rz F it g h lsi o ms a d h oe rfrigt r p ad  ̄ eni ca n
.
a ay e nd cii]e h h r x e me tla pc h sdlec n hs p e t o y n lsd a rlez d Ie tee e p r na p rme e i ̄ nl i i o I he r i tr J y K e o ds: N yW r P c  ̄ ;te TI r p rme a p o c e aa h l e Ex ei ntlAp ra h s:F i n o tyTh o y e emig sP er e r
维普资讯
第加卷
第 l 期
黔 东南 民 旗 师 专 学 报
J un l fS uh ̄“Guz o a o a e c e o e e o ra o le o i u N l n l a h rs C l g h i T l
V . 0 2 No. J
也 一 并 提 了 出来 。
做。 他批 评胡适 ‘ ”“ 尝试集》 梦 与诗》 首 . 随 中《 一 是“
便 写 点 玩 玩 。1 毫 无 诗 意 , 新 诗 的 失 败 。 ,l ‘m 是 在 对 早 期 白 话 新 诗 的 反拨 的思 斋之 中 . 些 诗 人 认 为 一 应 该 从 辉 煌 的 中 国 古 典 诗 歌传 统 中 汲取 营 养 , 对 全 部 否 反 定 古 典 诗 歌 传 统 。 其 中新 月 派 诗 人 认 为 新 诗 应 重 新 格 律 化, 在古 典 诗 歌 格 律 以 及西 方 格 律 诗 的基 础 上 重 新创 造 新 诗 的 格 律 。徐 志 摩 明 确地 提 出 要 把 创格 的 新 诗 当一 件 认 真的 事 情 去 做 。l 州 而 闻 一 多 提 出 了 诗 歌 的 “ 美 ” ¨ 三 主 张 。 另 一 些 诗 人 如 林 庚等 , 从 意 蕴 上 对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的 则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兼论其对现代抒情诗理论的建构意义
力 的诗学概念之一 。 废名 谈论 新 诗④, 括 而 言有 三 个 “ 调 ” 即 概 强 ,
《 周易 ・ 咸卦》 “ , 云: 咸 感也 , 上而 刚下 , 柔 二气感 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圣人感人心而天
下 和 平 。 观 其 所 感 , 天 地 万 物 之 情 可 见 而
[识码]A
[ 文章编号]10 4 3 (00 0 07 0 04— 44 2 1 )4— 12— 6
学 继兴 ,物感 ” “ 又披 上 了神秘 的面纱 , 认 为是 神 被
灵 左 右 的心 理 活 动 。 “ 夫 应 感 之 会 , 塞 之 纪 , 若 通
悠久传统。作为“ 六诗” 之一的“ , 兴” 产生于先秦 , 后人 阐述汗牛 充栋 , 义 纷呈 , 语 但其 起情 、 起句 之基 本意义 还是可 以确 定 的 。“ 者 , 言 他 物 以 引起 兴 先 所咏之词也” P , …( 这里面就暗含 了诗人心灵与外 ”
物相遇 而 生 诗 的情 形 。应 感 理 论 亦 产 生 于先 秦 ,
“ 感 之会 ” “ 应 、 横竖 乱写 ” 的创 作境 界 , 并非废 名 的
理 论独 创 。那 么 , 名 掂 出 人 们 耳 熟 能详 的 古典 废
矣。 [( 这里的感应是相互应和感发 , ”2 丹 ] 也包含了
心物互衍 而生 情之意 。后 来 , 之所 以衍 生为文 艺 它 概 念 , 约 因 为 它本 身 具 有 缘 物 生 情 本 事 吧 , 凡 大 “
本文引文均 出自陈子善本。
1 72
代诗 理论 又具 有 哪些 建 构 意 义 ?这 些 都 是 需要 深
人身 上才 能 够 发 生 ?钟 嵘 著 名 的 “ 寻 ” 、 直 说 司空 图“ 致所 得 ” 等 等 , “ 直 说 与 直接 而 自发 的感 受过 程 的呈现 ”比较 起 来 , 道 存 在 不 可 逾 越 的 差别 吗? 难 没 有实 质 区别 。 “ 思 君 如 流 水 ’ 既 是 即 目。 ‘ ‘ , 高
废名与新诗
生平与创作
• 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小南门内本家,取名冯 文炳,字蕴仲,乳名“焱儿”,其襁褓时起便随 母亲到外祖母岳家湾生活。其笔名“废名”是在 1926年《语丝》第八十九期发表《无题之三》 (即《桥》)时开始使用的。 • 1917年(16岁)进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在校期间(1917~1921)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并在毕业的那一年开始和周作人通信。 • 1922年(21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成为胡适、 周作人和鲁迅的学生。
1935年北平街上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出殡人家的马车马拉车不走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万一扔下炸弹呢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马车在走年龄尚轻蓬头垢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炸弹搬到学生实验时里去吧是人的心中宇宙愚蠢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儿花儿于是我把它一口饮了
废名谈新诗
理论核心 • 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文字则是诗的; 而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是散文的。
理解之关键词
• 完全 • 实感 • 自由诗
完全---自己的完全
• 诗的完全,诗人的完全—不依赖外物而自 身完整,关注诗人自身的心灵,进而给读 者一种读诗的完全—感情的纯粹和非功利 化 • 完全的内容—细节的细腻刻画,犹如镜头 的慢慢推进,“对一件事有一个整个的感 觉”
深夜一只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 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 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废名新诗思想初探
废名新诗思想初探作者:刘文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废名作为京派作家,长期处于被“遗忘”状态,通过梳理废名新诗思想,可以看到废名早期对于文学有独特的见解,意义深远。
关键词:废名;文艺思想;文学如梦;新诗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061-01废名作为“语丝社”成员和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师从周作人先生,并对后来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废名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寂寞”状态,随着近些年学界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探究,废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使人惊异于其独到的文学见解和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废名思想的博大之处还在于,其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还学习了西方的文艺思想,这也是京派文人的特征之一:大多具有汇通中西的文化素养。
他受莎士比亚,厨川白村和哈代等人的影响,对废名文艺思想渊源的梳理,我们看到了其广博的知识素养,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正如现代评论家刘西谓的评论:“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自己的。
”正是这样一种知识体系使得废名能够走上一条与当时的文坛和社会背景迥异的“隐士”“苦思”的道路,也长期得不到重视。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废名这样评价:“废名以简朴的翠竹制作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冯健男曾经这样评价叔叔废名,“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
”废名对于新诗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本文以废名新诗理论为例,作为其早期文艺思想的实践,分析其对新诗独特的看法。
废名对于新诗的理论体现在其在北京大学开设“现代文艺”课时,编写的新诗讲义,分专章介绍了胡适、沈尹默、鲁迅、康白情、郭沫若、冰心及自己的诗歌,主要从新诗的内容、形式、语言、情感等几方而阐释了自己的新诗理念。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在 现代 文学 史 上废 名 是 一 位 特立 独 行 的作 家 , 他 的创 作具 有探 索性 、 前卫 性 , 更 重要 的是 极具个 人 色 彩 。刘西 渭在 上 个世 纪 3 0年 代 曾经 对 他有 一 个 评价 : “ 在 现 存 的 中 国文 艺 作 家里 面 … …有 的是 比 他 通俗 的 、 生动 的 、 伟大的, 新颖 而 时髦 的 , 然 而很少 有 一 位像 他 更 是 他 自己 的 … …他 真 正 在 创 造 。 ” … 废 名 确实是 一 位富有 创造 性 的作家 。大 家对废 名 的
摘 要: 废 名的诗歌创 作与诗歌 主张在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 着不 可忽视的作 用, 他 以 自己的诗歌 实践丰富
了中国新诗创作 的成 果, 他的新诗理论对 当时 中国新诗也起 着积极的建构 作用 , 对 当时 中国新诗 走 向规 范化 道路起
到 了 重要 作 用 。
关键词 : 废名 ; 新诗 ; 传统 ; 现代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3 7 1 5 ( 2 0 1 3 ) 0 2— 0 0 6 2— 0 4
小说创作成就早就给予了肯定 , 然而对于他的诗歌 艺术历来莫衷一是 , 人们谈论最多 的是其诗歌的晦
涩难懂 。其 实 , 废 名 的诗 歌创 作 与 诗 歌 主 张在 中 国
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他 以 自己 的诗歌实践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成果 , 他的新诗 理论对当时的中国新诗也起着积极 的建构作用 , 对 当时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现 , 所谓“ 内容是诗 的” , 指诗人写诗是有所触发
的, 指 因外 物刺 激而产 生 的一时 的情 绪波 动 , 一 时 的 感受 , 强调 诗 的感 觉 , 如《 谈 新诗 》 中“ 先 前 我所 引 的 李商 隐 的 ‘ 我是梦 中传 彩笔 , 欲 书花 叶 寄朝 云 ’ 确 不 是散文 的意义而 是诗 的 , 但 这 样 的诗 的 内容 用 在 旧
第五讲:废名诗歌欣赏
废名诗选:《掐花》
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 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花儿, 于是我把他一口饮了。 我害怕我将是一个仙人, 大概就跳在水里淹死了。 明月出来吊我, 我欣喜我还是一个凡人 此水不现尸首, 一天好月照彻一溪哀意。
废名诗选:《理发店》
理发匠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划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诗是应该诉之于感官的,我的诗太没有世 间的色与香了,这是世人说它难懂之故。 若就诗的完全性说,任何人的诗都不及它。
废名诗选:《小园》
我靠我的小园一角栽了一株花, 花儿长得我心爱了。 我欣然有寄伊之情, 我哀于这不可寄, 我连我这花的名儿也不可说,—— 难道是我的坟么?
……如果要做新诗,一定要这个诗是诗的 内容,而写这个诗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 已往的诗文学,无论旧诗也好,词也好, 乃是散文的内容,而其所用的文字是诗的 文字。
……还有胡适的《一念》等等,都只能算 是白话韵文,即是句子用白话散文写,叶 韵,诗的情调则同旧诗一样由一点事情酝 酿起来的,好比是蜜蜂儿嘤嘤几声,于是 蜂儿一只一只的飞来了,于是蜂儿成群, 诗一句一句的写下来了,于是一首诗成, 结果造成功的是旧诗的空气。
废名诗选:《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废名诗选:《寄之琳》
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 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 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 我想写一首诗, 犹如日,犹如月, 犹如午阴, 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
废名新诗理论新探
废名新诗理论新探一、诗性的内容废名将“诗的内容”看作新诗的本质属性,反复强调“诗的内容”的重要性。
“我们的新诗首先要看我们的新诗的内容,形式问题还在其次”,在这里,“内容”所指向的并不是诗歌文本,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题材,而是指先于诗作而独立存在的形而上的诗情,是一种“前文本”。
“诗性的内容”,它是指新诗要具有先于诗作而存在的充沛的诗情。
主要包括诗情产生的“当下性”、“完全性”以及对诗人的“自我表现”。
第一、当下性:新旧诗区分的起点“当下”是从诗情发生的角度来看的,是废名用来区分新旧诗不同内容的第一个概念。
在讲述胡适《蝴蝶》情感的现代性时,废名首次提出“当下”这一概念,强调诗情的“忽然而来”,“在这一刻以前,他没有料到他要写这一首诗的,等他觉得他有这一首诗要写,这一首诗便不写亦已成功了”。
当下性也就是说,新诗中的诗情是当下观物得来的,是诗人忽如其来的灵感和体验。
它在论述中有时也被称为“偶然的”、“偶然而得的”。
新诗情感的当下性,是建立在与旧诗积淀生成诗情的对立上。
废名认为新诗诗情更倾向于表现瞬间的审美情感,并多次使用“格物”一词形容旧诗诗情,借以强调新诗当下性情感的独特之处。
而所谓的“格物而来”的诗情,便是说诗歌的情感、意境等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来的,这自然与新诗的当下诗情不同。
而通过日常经验的积累进行文学创作往往成为旧诗通用的方法,如苦吟派的诗歌创作,诗鬼李贺的锦囊传说就是诗情积累的典型例子。
可在废名的眼里,只有当下性情感才能更真实的表达诗人的情感。
当下性归根结底是拒绝诗情的理性操作,追求诗意的自然生成和当下审美体验。
艺术重视的是内心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客观的再现。
在新诗运动初期,胡适等常用新诗语言的逻辑性来对抗旧诗固化的意象模式化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将理性逻辑和新诗的情感联系起来。
胡适经常强调理性观察加工对新诗写作的作用,如他认为康白情的《江南》的成功,在于因“敏锐而真确的观察力”及“聪明的选择力”,而对外界景色的实写。
新诗旧诗之辨与废名的新诗观念
来, 这 首新 诗 也 用 不着 什 么新 诗 格 律 了。 , , D ] 1 4 3 我 们
再看 1 9 4 7年废 名是 如 何 评 价这 首 诗 的 : “ 让 我 说 一 句公 平话 , 而《 夕暮 》 , 是新 诗 的杰作 , 如果 中国的新 诗只准 我
作者简介 : 姚 家育( 1 9 6 4 一) , 男, 湖 南 武 冈人 , 广 东佛 山广 播 电视 大 学副 教 授 , 文 学硕 士 , 从 事 中 国现代 诗 学研 究 。
第 1期
姚家育 : 新 诗 旧诗 之辨 与废 名 的新诗 观念
6 1
《 新 诗 十二 讲— —废 名 的老 北 大 讲 义 》 重 新 出版 , 列 入“ 大 师谈学 习 ” 系列 丛 书 之 六 。此 后 有 陈建 军 、 冯
收 稿 日期 : 2 O l 4 —1 2 —2 O
诗 及其他 》 , 列 入辽 宁教 育 出版 社“ 新 世纪 万有文 库 ”
第 二辑 的“ 近 世 文化 书 系” 出 版 。2 0 0 5年 辽 宁 教 育
出版社将 陈子 善先 生编定 的《 论新诗 及其 他 》 更 名为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 度 广 东远 程 开 放 教 育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Y J 1 2 2 3 ) 。
四 围苍 老 的 荒 山 , 好像 瘦狮 一样 。
昂头望 着天 , 我替 羊 儿危 险。 牧 羊 的人哟 , 你 为什 么不见 ?
上述 所 引 的 两 段 文 字 来 自废 名 的 《 谈 新诗 》 。 《 谈 新诗 》 是 废 名在 1 9 3 5 -1 9 3 6年 北 京 大学 中文 系 “ 现 代文 艺” 课 程 的讲 义 , 共十二章, 1 9 4 4年 由黄 雨 编定 、 周作 人 作 序 、 北 平 新 民 印 书馆 出版 。1 9 8 4年
废名诗歌新论
Vol37 N O. _ 6
河 南师 范 大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OURNAL OF HENAN NOR M AL UNI VERSI TY
21 O O年 1 1月
NOV O1 .2 O
废 名 诗 歌 新 论
高’ 玉
是 :古 代 的 人 民 文 艺— — 诗 经 讲 稿 》 《 甫 论 》 《 甫 的 《 、杜 、杜 诗 》 另有 一 些 单 篇 论 文 和 随笔 。 写 作 的 时 间 主 要 在 2 。 O世
纪 5 年 代 。如 何 评 价 废 名 在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研 究 上 的 成 就 , O 非 笔 者 所 长 , 非 本 文 的 主 旨 , 以 不展 开论 述 。 也 所 二 是新 民 歌 研 究 和 新 民 歌 创 作 。研 究 上 有 《 民 歌 讲 新 稿 》 书 , 有 《 于 新 民 歌 : 林 大 学 中 文 系 教 授 冯 文 炳 委 一 另 关 吉 员 的发 言 ( 纲 ) 一 文 。创 作 上 有 《 颂 篇 三 百 首 》 另 有《 提 》 歌 , 五
诗 ” 是 从 属关 系 而 是 交 叉 关 系 , 以 “ 民 歌 ” 是 “ 诗 ” 不 所 新 不 新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或 者 一 个 分 支 , 是 既 有 从 属 性 又 有 独 性 而
的 一 种 诗 体 , 说 : 中 国 诗 的 出 路 , 一 条 民 歌 , 二 条 古 他 “ 第 第
写 。但 我 认 为 , 名 的 新 诗 和 他 的 小 说 一 样 独 具 价 值 , 别 废 特 是 在 艺 术 探 索 上 , 试 图 开 辟 一 条 新 路 , 实 上 也 取 得 了 很 他 事
新时期的废名诗歌研究
新 时期 的废 名诗 歌 研 究
谢丽娟 何Leabharlann 婧 雅 10 8 ) 00 1 ( 中央 民族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 北京
摘 要 :新 时期 以来 ,随着废名诗歌 、诗论资料 的搜 集和整理 ,废名 的诗歌研 究已经初具 规模 。本文将从废 名诗作诗论 资料 的搜 集和 整理 、废名新诗 的研究 、废名诗论的研究三个方面对新时期废 名诗歌 的研 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废名 ;新诗 ;诗论
中图 分 类 号 :10 .2 27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0 1 O 0 0 0 0 6— 2 X 2 1 ) 8— 0 0— 2
废名 (9 1 l6 ,原名冯文 炳 ,湖北 黄梅县人 。作 为中 国现 代 1O 一 97) 文学史上一个复杂而又独特的存在 ,废名 以其风格特异 的诗化小说名 于 文坛 ,但诚如废名的老师周作人所言 ,“ 废名君 是诗人 ,虽然 是做着 小 说” ,从本质而言 ,废名是 一名诗人 而非小 说家 。1 1 97年 ,废 名考入 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 ,开始接触新文学 ,被新诗 迷住 ,从此立 志 “ 把 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 上 面” 。而事 实上 ,废 名 的文 学创作 也始 于 诗歌 ,早在 12 9 0年 ,废名就开始学 习写作 白话诗文 ,12 9 2年 考入北 京 大学预科英文班后 ,陆续在 《 努力 周报》 上发 表诗 《 冬夜 》 《 、 小孩 》 等。但 由于废名公开发表的诗作不 多 ,相较 于其小说研究 ,对废名诗歌 的 研 究 文 章 无 论 从 数 量 还 是 份 量 上 都 略显 “ 寞 ” 寂 。新 时 期 以 来 ,随 着 废 名诗歌 、诗论资料的搜集 和整理 ,以及对废名诗歌 的进 一步 阐释 ,废 名的诗 作 、诗论 价值逐渐被人们发 现 ,废名作为一个诗人 及诗 论家 的身 份也逐 渐得到肯定和确认 。 废 名 新 诗 、诗 论 的搜 集 和 整 理 虽 然废名 的新诗创 作并不少 ,但 于其生前公开发表 的却很少 ,所 以 废 名的新 诗大多以手稿形式封存甚或散佚 。1 3 9 1年 ,废 名曾 自编新诗集 《 马》和 《 ,收诗计 10 首 ,均未 出版 ;14 天 镜》 2余 9 4年 ,与开元 合著 的 《 水边 》 由北 平新 民 印书馆 印行 ,收 录废名 新 诗 1 6首 ;14 95年 5 月 ,苦雨斋弟子沈启无 从 《 水边》、 《 新诗》 及废名抗 战前散 见于报 谈 刊杂志上 的随笔抽取部分 ,辑成 《 隐集》,由汉 口大楚报社 出版 ,署 招 名废名 。新时期 以来 ,在废名亲友后嗣及相关研究者的努力下 ,废名诗 歌 的搜集工作有 了很 大 的进 展。18 9 5年人 民文学 出版社 出版 的 《 冯文 炳选集》 ( 第二辑 ) 中选 编废 名新诗 2 8首 ,大多是据作者手稿排 印 的。 1 9 年 ,周 良沛选编的 《 93 中国新 诗库》中第三集 的 “ 废名 卷” 收录废 , 名诗 4 0题 5 3首 ,其中有 3首来 自废名手稿 。19 9 8年 ,吴 晓东从 冯思纯 处发现 了以前被认为是 巳佚失 的废名诗集 《 镜》计 4 首 ,其 中近 3 0 O首 从未面世 。20 0 7年 陈建军 主 编 的 《 名 诗集 》 汇编 了废 名 12 废 9 2年 至 14 98年 的诗歌 9 5题 18首 ,其 中旧体诗 、译 诗各两首 。至此 ,搜集 的 0 废名诗歌 已经相 当完全 了。 废名 的诗论多 以讲义 、单篇论文 、手稿的形式存在 ,所 以在 梳理 上 有着很大 的难度 。而其 中废名最重要 的诗论 ,当属其在北大讲读新 诗时 的讲义 。废名 3 0年代和 4 O年代 曾两次在北大 讲新 诗。其 中,抗 日战争 前的l 2章讲 稿每章均经北 京大学 出版组印刷 过 ,发给学 生;抗 战爆 发 后 ,废名 回湖北黄梅县避难 ,依据学生黄雨君保存 的一份底稿 ,以 《 谈 新诗》 为名于 14 年 由北平新 民 印书 馆印行 ,并在 书前 附有周作人 撰 94 写 的一篇序文 。抗战胜利后 ,废名重 回北大执教 ,又续写 了该讲义 的第 1 至 1 章 。解放前 ,曾有计划将 两次讲稿合 印,未 果。18 年 ,人 民 3 6 94 文学 出版社将 废名 3 0年 代 和 4 0年代 的 1 6章 讲义 合 并 ,并 加上 废 名 13 9 4年发 表于 《 人世 间》 杂志 上的一 篇 《 新诗 问答》,仍 旧以 《 谈新 诗》 之名出版 。19 9 8年 ,陈子善编 订 了 《 新诗 及其他 》,它 以 14 论 94 年北平新 民印 书馆 的 《 新 诗》 为底 本 ,参 校 了人 民文 学 出版 社 的 谈 《 谈新 诗》,将抗 战后 的四章讲稿移人 “ 集外”,同时还在 集外部分收 录 《 诗问答 》及废 名 3 新 0年代关于新 旧诗 的序跋 、通信 、随笔等 共 9篇。 20 0 7年 ,冯思存 、陈建军 编选 了 《 名讲诗 》,分 “ 废 废名 讲新 诗 ” 和 “ 名讲旧诗”两 大部分 ,全面而 系统地收录了废名的诗论遗著。 废 20 0 9年 ,废名资 料搜 集集 大成之 作 、被 学界誉 为继 《 鲁迅全 集 》 之后现代 文学领域 编得 最好的作 家文集—— 《 废名集》 的问世 , 志着 标 废 名遗著整理工 作的完成 ,其 中收录的废名诗作诗论更是 为废名诗歌研 究提供 了极 为丰 富的材料 。 二 、新 时期 废 名 新 诗 的 研 究 对于 自己的诗歌 ,废名无疑是充满 自信的 ,在 《 谈新诗 》 中将 自己 的诗歌与卞之琳 、冯至 、林庚相 比较时 ,不无 自豪地称 自己的诗是 “ 天 然 ”的 、“ 完全的 ” “ 、 整个 的” 。可很 显然 ,并非所有人 都对他 的诗歌
废名研究综述(2012—2017)
第38卷第3期2020年6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8 No.3Jun.2020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0.03.009收稿日期:20200115作者简介:蒋洪利(1994—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姜淼(1990—),女,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博士创新创意项目(CXCY19-10)废名研究综述(2012—2017)蒋洪利,姜淼(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摘要: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但纵观历来的废名研究,其创新性与开拓性力量薄弱。
文章试从地域研究、小说文本阐释研究、废名的思想承继与转变、诗论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废名的影响、作品意义等方面展现废名研究的现状,分析废名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误区,以期为今后的废名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废名;废名研究;研究误区;研究空白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20)03-0042-07 引言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中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整理分析近年来学界有关废名研究的状况,将为我们更好地展现废名研究的现状,也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指明方向与道路。
有关废名的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1925年至1949年,此一时期有关废名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也较为浅显、粗疏。
1950年至1979年是废名研究的第二期,但此一时期有关废名的研究较少,这不仅缘于解放后废名把创作热情转向了文学教学与文学研究,新作较少,也受当时政治垄断所产生的美学偏见所限。
废名新诗思想初探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废名新诗思想初探刘文奇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摘 要:废名作为京派作家,长期处于被“遗忘”状态,通过梳理废名新诗思想,可以看到废名早期对于文学有独特的见解,意义深远。
关键词:废名;文艺思想;文学如梦;新诗思想作者简介:刘文奇(1990.11-),女,山西永济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1-01废名作为“语丝社”成员和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师从周作人先生,并对后来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废名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寂寞”状态,随着近些年学界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探究,废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使人惊异于其独到的文学见解和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废名思想的博大之处还在于,其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还学习了西方的文艺思想,这也是京派文人的特征之一:大多具有汇通中西的文化素养。
他受莎士比亚,厨川白村和哈代等人的影响,对废名文艺思想渊源的梳理,我们看到了其广博的知识素养,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正如现代评论家刘西谓的评论:“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自己的。
”正是这样一种知识体系使得废名能够走上一条与当时的文坛和社会背景迥异的“隐士”“苦思”的道路,也长期得不到重视。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废名这样评价:“废名以简朴的翠竹制作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冯健男曾经这样评价叔叔废名,“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
”废名对于新诗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本文以废名新诗理论为例,作为其早期文艺思想的实践,分析其对新诗独特的看法。
废名对于新诗的理论体现在其在北京大学开设“现代文艺”课时,编写的新诗讲义,分专章介绍了胡适、沈尹默、鲁迅、康白情、郭沫若、冰心及自己的诗歌,主要从新诗的内容、形式、语言、情感等几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新诗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文认为废名对温李的推重,发现了现代派诗人美学需求。孙玉石觉得废名认为“诗的感觉”之所以突出表现在晚唐诗人“温李”的身上,是因为他们诗歌对隐藏朦胧的美学追求,符合现代派认为新诗应处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美学追求。孙还赞赏废名选择温李一派,放弃元白一派的美学追求,这其实是关乎两种不同的含蓄观的问题,因为这是超越了“五四”审美观念,使胡适的原生层面的含蓄迈向了现代性的诗的美学范畴。
蒋成瑀在《废名诗歌解读》中认为,废名的诗歌十分晦涩,如同“一只黑箱”[⑩],并试图从知人论世、诗歌本体、读者的主观感受和作者的艺术观等方面进行整体的解读,认为由于经历单调,“卓尔不群,难容于众,使他转向内省,欢喜静坐、沉思,寂寞成了他爱写的主题方现代派“二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写诗也确是“乱写”的,“真有六朝文的‘生香真色’之美”。蒋成瑀还认为废名诗歌作品总体风格呈现为“以冲淡为衣,创造出孤独的涩味”,“以观念为诗,以情绪为诗”, “凭直感自由挥洒” ,有种“飘忽”、“空灵”的美感。蒋成瑀的这篇文章在同时期大量以解读单首诗为乐趣的文章中独树一帜,首次对废名诗歌做了从整体上把握的尝试。
三
2004年至今,研究废名诗歌的文章大量增多,废名诗歌研究日趋多元化。
废名诗论与传统的关系一向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这一时期,张桃洲的文章比较出色[31],他看到了废名对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气度的看重。董乃斌的《废名作品的文学渊源——以与李商隐的关系为中心》[32]在废名复杂多样的文学渊源中,选择他与李商隐的关系来进行梳理。张洁宇的《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33]强调,废名的诗歌观念是对周作人“文艺复兴”文学观念的承袭,用“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其独特性在于打破了“现代”与“传统”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创造性地突破了“现代”与“传统”的对立。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废名研究、,停留在对废名诗歌及其风格的介绍,对其诗论的梳理上。人们由于资料所限,此时多认为废名诗作不过三十余首。
二
在1993年——2003年期间,废名研究逐渐发展。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废名诗作及诗论简单的介绍了,而是尝试着深入其中,发现其背景及内在涵义。罗振亚指出废名诗作运笔节制,结构跳跃,呈现出美而涩的风貌,王泽龙从废名诗作中看到了禅的影响,孙玉石则是发现了废名诗论与传统的关系,左文华别具匠心地发现了废名诗论在诗歌语言发展上的合理性。孔占奎的《废名诗歌的审美取向》[17]则抓住诗的内容这一概念论述废名诗论对于新诗和好的新诗的标准,即对充沛的诗情及诗歌意蕴或曰含蓄美的重视。孔的这种写法被后来的不少研究者所沿袭。
潘颂德全面介绍了废名《谈新诗》中的新诗理论,从废名诗论的核心——新诗要有“诗的内容”、“散文的新诗”谈起,还介绍了废名在艺术形式对新诗的要求。潘的文章总体上肯定了废名诗论的独创性, “大体上是公允的”,同时也认为他有时候受个人私交的影响,有失偏颇,比如“对周作人及其诗作评价过高”。潘颂德的这篇文章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废名的诗论。
左文华[28]独具慧眼的从诗歌语言的历史发展来看废名诗论的合理性乃至超前性。左认为,古诗凝练的语言,往往逐渐被散文吸收。散文因此逐渐精致,相对而言,旧诗歌的语言被平淡朴实散文化了。以诗歌的“隐喻”而论,在旧诗中,诗语异常搭配的首次出现,常因其新颖而被认为是隐喻,但此后往往被后来诗人重复使用,成为一个套语,变得难得有陌生感,新诗的散文化语言则能给人词句上的陌生化,还能恢复语言的弹性,重新建立起诗的“隐喻”世界,而冯文炳的诗论,正是说明了艺术的不断创新性。“任何而时代的诗,本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都是属于诗的,但在创新过程中,诗的内容滞后了,被发展的诗歌语言和表现超越了,于是成为散文化的内容,从而有革新的必要。”
新时期废名诗歌研究述评[①]
尚文祥
在台湾,由于现代派诗人对废名的推重,废名研究是发端于诗歌领域的。不同的是,大陆新时期的废名研究则从小说开始,并且侧重于小说。相形之下,废名诗歌研究倒显得有些“寂寞”了。凌宇、杨义等从八十年代初就发表了对废名小说研究比较有分量的文章,而废名诗歌研究的最初研究文章则迟至八十年代中期,并且研究诗歌的文章大量出现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研究诗歌的文章的总体数量和有分量的文章的数量都远远少于小说的。这种现象反应在文学史的书写上便是,即使八十年代以来编的文学史逐渐增加对废名的介绍,也大多是把废名当作小说家或散文家,介绍他的散文化的小说,而很少提及废名的诗歌[②]。最初废名只是因其田园小说或散文化小说而被重视,其诗歌的价值并不为人称道。而随着废名诗作诗论整理的进行,对废名诗歌的逐渐解读、阐释,废名诗作、诗论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废名作为诗人及诗论家的身份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伴随着这一趋势,废名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1992年,1993年——2003年,2004年至今。
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废名新诗观。有关废名诗论的研究,最初集中在1988年至1992年。由于废名新诗观比较零碎,大多体现在对诗论的评价之中,因此,这一时期大家对废名诗学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废名的观点的叙述和疏理上。这一时期,主要的论文有:陈振国的《简评废名诗论》[11]、潘颂德《简评废名论诗》[12]、《冯文炳的诗论》[13]和冯健男的《废名谈诗和小说》[14]。
这一时期研究废名诗论最出彩的是孙玉石的文章《废名的新诗观》[25]、《对中国传统诗的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26]和《呼唤传统:新诗的现代性寻求——废名诗观及30年代现代派“晚唐诗热”阐释》[27]。孙玉石的这篇文章在废名诗歌研究中有着转折性的地位。自此开始,大家不再满足于对废名诗论的转述和简单的评价,而是开始以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逐渐转向废名诗论的价值,独创性及与传统的关系等上面。
冯健男在此时期对废名诗歌研究也有一定贡献。他称废名是受晚唐诗人启发的、最“现代”的“禅趣诗人”[18],废名的诗,常溶禅的意趣和现实的光照为一炉,因此,我们在读废名的诗歌时,既要求解,又要不求甚解[19]。冯的另一篇文章《自在声音颜色中——废名诗品》[20]通过对废名几首诗作的赏析,说废名的一首首小诗大都描绘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古典的画面,写出自然的风景和人间的情致。
孙玉石在《对中国传统诗的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肯定废名关于新诗本质的思考的重要意义,即揭示了传统诗的内容对语言传达形式音乐性的依赖,从诗的外在的功能承载的重视转向于对诗的内在美质的寻求,并说废名此举是在“为反对诗对于音乐的依赖的中国现代派诗的产生和发展制造舆论”。而废名的《谈新诗》是三、四十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存在的“晚唐诗热”的一种理论上的释放。
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废名诗歌的文章。或许是因为废名诗歌的确过于难懂吧,这些文章多以解读废名单首诗作来揭示废名诗歌的价值。这段时间,孙玉石、陈振国、张新、潘颂德等多通过对单首诗歌的解读欣赏,来试图揭示这些以晦涩难懂闻名的废名诗歌的内涵。[⑨]蒋成瑀则将废名诗歌作为个案纳入其“读解学”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解读,看到了废名诗歌中“孤独的涩味”和“恬淡、宁静、悠远之美”。
废名与禅的关系,一向为人所关注。与废名同时代的朱光潜说废名“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22],亦生亦友的卞之琳则说废名“把儒释道熔于一炉”[23],但新时期第一个系统论述废名诗歌和禅宗关系的是王泽龙[24]。他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废名的诗,称废名在禅趣佛理的影响下创造出“几乎是独一无二的现代禅趣诗”。而废名诗中表现出来的超然达观的人生哲学、跳跃的诗思,均是受到禅宗的影响。王泽龙还提出“意象意境化”的概念,说废名的诗歌意象是一种“意境化的意象”,是一种“以禅理为本,智性化了的意象”,它是通过意象的流动和组合,造出了幽静、清远而空濛的意境,极具禅气和禅趣。
这一时期废名诗歌诗论著作的整理工作也在进行。诗作上,由于废名公开发表的诗作并不是很多,虽然也曾自编集子,但又多有散佚。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冯文炳选集》[16]第二辑中选编废名诗歌28首,大多是据作者手稿排印的,有不少学者就是以此为蓝本来研究废名诗歌的。废名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曾两次在北大讲读新诗,其中三十年代的十二篇讲稿,1944年以《谈新诗》为名由新民印书馆印行。解放前也曾计划将四十年代的四篇讲稿与之合印,未果。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这两次的新诗讲义共十六篇合并,再加上《新诗问答》,依旧以《谈新诗》之名出版。
诗作、诗论的整理方面也有所进展。吴晓东[29]发现了以前被认为是已佚失的废名的诗集《镜》,打破了废名诗作不过三十余首的说法。随后周良沛选编《中国新诗库》[30]中第三集列的“废名卷”,就收录诗40题53首。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子善编订的《论新诗及其他》,它是以1944年北平新民印书馆的《谈新诗》为底本,并参校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谈新诗》,抗战后的四章讲稿则移入“集外”部分,集外部分还收入《新诗问答》及废名三十年代关于新旧诗的序跋、通信、随笔等共9篇,比较完整的收录了废名诗论文章。
一
1982年——1992年这十年是废名诗歌研究的发端。
废名的创作最初是始于诗歌的,而且他一向对自己的诗作很自信。广为引用的是他在谈新诗时以“天下为公”的态度将自己的诗和卞之琳、林庚及冯至的比较,不无自豪的称自己的诗是“天然的”、“整个的”,比卞之琳等人的诗显得更为“完全”[③],言下有洋洋自得的感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他的诗歌有如此高的评价,比如,刘半农认为他的诗“无一字可解”[④]。新时期最初研究者们也大多并不认为他的诗歌价值很高(自然,台湾的现代派诗人如纪弦、痖弦等,自是对废名诗歌赞誉有加的),最多只是称许他的小说的艺术价值。杨义就认为废名的“小说优于诗和杂谈,抒情小说优于讽刺小说,短篇小说优于长篇小说”[⑤]。卞之琳虽承认他“应算诗人”,但又指明“冯(废名)小说远胜冯诗”,“我主要是从他的小说里得到读诗的艺术享受,而不是他的散文化的分行新诗”,认为废名的诗“也自有些吉光片羽”,但“思路难辨,层次欠明”,“诘屈聱牙,读来不顺”,更没有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⑥]直到到八十年代末,蒋成瑀才重视废名的诗歌,说“他(废名)的诗不亚于小说、散文,其价值更高”[⑦]。此后,大家开始逐渐把废名当作诗人来看,而不仅仅是小说家或散文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建军,他说:“从本质上讲,他(废名)乃是一个诗人”[⑧]。当然,研究者们并不会纠结于废名的是否为诗人,而更倾向于分析其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