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危害综合评估报告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适用于处理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或者不具有明显病原性的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没有特殊要求。
2)XXX: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第二类和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通风系统、生物安全柜等。
3)XXX:三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有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空气压差控制、防护服等。
4)BSL-4最高级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极具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采取最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封闭、负压隔离等。
六、实验室风险评估本次实验室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室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等方面。
评估结果将为实验室改进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七、评估结果经过实地勘查和资料收集,本次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室的生物危害等级主要为第二类和第三类,不存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室内部环境卫生管理、实验室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4)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普遍较高,但仍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总体较为合格,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达到最高标准。
2.XXX是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主要用于处理中等风险的微生物。
在这种实验室中,实验人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免受微生物的污染。
这些措施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面罩,以及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来处理微生物样本。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引言实验室中的实验活动,尤其是涉及到生物领域的实验活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生物危害性。
为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进行实验活动前,有必要对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报告就实验活动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活动旨在研究细菌的增殖过程,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分析细菌的增殖速率以及环境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三、生物危害评估根据实验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风险:实验活动中使用的细菌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存在感染风险。
误操作、实验器材的不当处理或细菌暴露可能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
2.毒性物质:实验中所使用的细菌培养基、酶切剂等物质可能具有毒性,误接触或吸入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3.遗传物质:实验中使用的细菌包含遗传物质,若遗传物质泄漏或误操作可能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根据以上评估,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四、防护建议基于生物危害评估结果,下面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1.实验操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细菌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理措施。
2.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细菌直接接触皮肤、吸入或飞溅进入眼睛和口鼻。
3.实验室应配备安全实验台和生物安全柜,确保实验台面的材质易于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和繁殖。
4.细菌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外泄和污染环境。
5.严格控制细菌培养基的使用和处理,避免误吞食或皮肤接触。
6.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纯化细菌时的气溶胶产生,可采用安全离心机或其他无菌操作方式。
7.实验后,将实验器材、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细菌污染的扩散。
五、结论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危害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危害。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书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病原微生物生物风险评估
意外事件、事故的风险与预防措施
评估结论 :评估人 、批准人、时间
30
生物风险评估管理和程序
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L05
3.1.3 风险评估应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 部的人员)进行。 3.1.4 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 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 等。 3.1.5 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复审,评估的 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特征而确定。 3.1.6 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 (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 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28
生物风险评估结论(风险鉴定)
病原微生物风险分类及影响因子 实验活动与相应的设施设备要求 个人防护装备要求 人员生物安全和专业技术资质要求 人员健康和素质要求 预防和治疗措施要求 菌(毒)种和实验活动等风险管理要求 应急预案和措施要求
29
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内容:
风险评估内容及过程
14
风险因子相关实验活动
重组DNA操作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
实验活动内容 所有基因技术重组DNA技术涉及到组合不同来源的遗 传信息,从而创造自然界以前可能从未存在过的遗传 修饰生物体。
风险影响因素 重组DNA操作基因片段来原 重组DNA操作载体来原信息 遗传修饰生物体(GMOs)如反向遗传技术产生的重组
11
风险因子鉴定 (病原微生物特征)
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的影响
所操作未知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中感染 性微生物的剂量. 一般操作的浓度和剂量
固体组织、血液、痰液,或者液体介质等临床样本 标本浓缩操作的浓度和剂量
2020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
2020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接触三类病原微生物,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强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病原: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等;2、防控措施: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评估:1、漏水风险:空调设备偶有漏水现象,生化仪器出现过积水,可能影响仪器运行的湿度,导致仪器故障;防控措施:常年配备接水容器,并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检修盒维护,以消除隐患。
2、漏气风险:酒精检测试剂包含高危化学气体,需进行一定的隔离和监测防控措施:配备带锁气体安全柜及检测设备,严格按照《危化品实施管理方案》使用并做好登记。
3、虫害风险:实验室出现过一条类似蜈蚣样生物,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防控措施:注意观察,防止被虫害伤到,定期进行打扫、消毒。
三、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实验室布局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实验室进出人员可能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2、防控措施:2、1本科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标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走动;其他工作人员、病人和家属尽量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不得已时由本科室职工引导至指定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2、3患者:检验科门诊窗口直接面对患者和体检人员涉及标本:门急诊血液、尿、粪、白带等标本患者风险:拥挤、跌倒、吵闹等意外,标本溢洒,泼溅到脸上、身上、地板上。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
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DNA操作
所有基因技术重组DNA技术涉及到组合不同来源的遗传信 息,从而创造自然界以前可能从未存在过的遗传修饰生物 体(GMOs) 。如果这些生物体可能具有不可预测的不良 性状,一旦从实验室逸出将带来生物学危害。涉及到构建 或使用GMOs的实验应首先进行生物安全评估。与该生物 体有关的病原特性和所有潜在危害可能都是新型的,没有 确定的。供体生物的特性、将要转移的DNA序列的性质、 受体生物的特性以及环境特性等都需要进行评估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
皮下注射针头 离心机 超速离心机 水浴 干燥器 高速搅拌器,组织 匀浆器 超声波破碎机、超 声波清洁器 培养物搅拌器,混 合器,搅拌器 冻干机(冷冻干燥 机)
意外接种 产生气溶胶或感染性物质溢出 产生气溶胶、溅出和管子破裂 管子破裂 微生物生长,叠氮化钠和一些金属形成爆炸复合物 爆裂、瓶子碎片和感染性物质飞出 飞沫、渗漏和容器破裂 产生气溶胶、听力受损、皮炎 产生气溶胶、喷溅和溢出 产生气溶胶、直接接触污染
使用后的定期阶段性评估
6
危害评估的主要对象
含有已知 感染性 病原体的物质
含有未知 感染性 病原体的物质
含有遗传 修饰微生物 的物质
可能含有(或没 有)未知感染性 病原体的物质
病原体的 动物研究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
危害评估的要素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 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自然感染途径、宿主范围、易感人群 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 径 暴露后的潜在结果 计划进行的实验操作 来自临床、动物、环境等的样品信息 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实验方法(重组DNA操作) 操作的危险性分析(样品处理、仪器使用、移液等) 对实验人员的要求 预防和治疗措施(消毒措施)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 要求》GB19489-2008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 手册》
Ⅰ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 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 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Ⅱ级(个体危害中等,群体 危害低)病原微生物能够对 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 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 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 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 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 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风 险有限 Ⅲ级(个体危害高,群体危 害低)病原微生物通常能引 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 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 它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 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 手册》
Ⅳ级(个体和群体危害均高) 病原微生物通常能引起人或 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 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 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 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颁布时间:2006年1月11日 核心内容:
对于常见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的常见实验操 作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指导 各单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
3.职责
3.1 检测人员: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3.2 质量监督员: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对检测人员进行监督。 3.3 科室负责人: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对科室进行管理。
麻疹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程序
4.1 危害程度分类等级 4.1.1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是自然宿主,人群普遍 易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属丙类传染病。 4.1.2 根据2006年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 物名录》,麻疹病毒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运输包装:B类,UN编号:UN3373。
志贺氏菌属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志贺氏菌属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志贺菌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也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
本属细菌分布于全世界,是炎症性痢疾的典型病原菌,很多地区5%~10%的腹泻性疾病是由该菌属所致。
弗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比鲍氏志贺菌和毒力特别强的痢疾志贺菌分布更广。
美国犹他州所有临床实验室工作者志贺菌病的年发病率为0.7/1 000,而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的年发病率为5.4/1 000。
在英国临床实验室,沙门菌病和志贺菌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137/1 000和0.322/1 000,大多数感染者为微生物学工作者。
感染者和恢复期带菌者的排泄物是传染源,经粪-口途径直接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或物体可间接传播。
苍蝇可作为机械性媒介,水源性传播不常见。
卫生条件差的拥挤人群中最易发生流行,流行区的幼儿志贺菌病特别常见,而成人得病较轻。
恢复期和亚临床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但真正的长期带菌者罕见。
感染很少或不诱导产生免疫性,因此同一菌种的再感染是可能的。
志贺菌可穿入低位肠段的粘膜,引起粘液分泌,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并常有表浅粘膜溃疡。
志贺菌感染相关的水泻由内毒素介导所致,因这种内毒素可引起肠道分泌增多。
由志贺菌感染所导致的症状包括:(1)急性细菌性痢疾经潜伏期1~4日,幼儿的起病突然,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嗜睡,厌食,恶心或呕吐,腹泻,腹痛和腹胀以及里急后重。
3日内大便中出现血液,脓液和粘液.大便次数可增加到≥20次/d,体重下降和失水严重。
若不治疗,患儿可在12日内死亡;若患儿存活,则在第2周急性症状消退.成人可表现为无发热的非血性,非粘液性腹泻,很少有或完全没有里急后重.但其最初的症状可为发作性腹绞痛,急于排便,起初排出成形大便并在排便后可缓解腹痛.以后反复发作,并且日趋严重和频繁.腹泻变得明显,系软便或含有粘液,脓及常有血液的水泻。
严重的里急后重可造成直肠脱垂和大便失禁。
成人患病常可自愈:轻者4~8日,重者3~6周。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2、防控措施:2.1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防控措施:2.1本科室工作职员2.1.1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职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小我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金葡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空气等。
仪器表面、地面、包括工作台面、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2.3.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院感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
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7年12月
主要内容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目的和意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原则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方法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人、动物 损害的生物,种类繁多。病原微生物对人类感染 十分普遍,几乎威胁到每一个人,不少病原体可 以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致死、致残,给国家、 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当某种 未知病原微生物在爆发的时候,在疾病爆发或者 流行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处理措施, 会导致疾病的迅速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 康和社会的稳定,比如2003年的SARS。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要考虑下列因素: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 三、病原微生物的宿主范围 四、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五、是否为已知的病原微生物 六、人群的免疫屏障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
1、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 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3、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4、暴露的潜在结果 5、自然感染途径 6、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 7、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8、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9、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10、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 11、计划进行的实验操作 12、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DNA操作 13、预防和治疗措施 14、评估结论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一 能够引起人类或 Ⅳ 高个体危害, Ⅳ 个 体 和 群 体
类 者动物非常严重 级 高群体危害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2.1本科室工作人员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必须在清洁区更衣区内更换工作服,在半污染区戴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入实验室污染区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污染区,必须在污染区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到清洁区进行二次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 (1)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
4.1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4.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3)实验活动人员;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4.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4.3.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6年04月28日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1)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5)第五章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19)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1)第七章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3)第八章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5)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0)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三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3)第十四章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46)第十五章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9)第十六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2)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江苏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及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以下简称CNAS)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规则和相关政策的规定。
二、目的为加强病原体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人员和公众健康。
三、评价范围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室)四、实验室简介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由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PCR实验室、千级净化实验室、寄生虫病诊断实验室和三个常规微生物实验室组成,承担着辖区内生活饮用水、涉水产品、公共场所、医院消毒监测、托幼机构卫生监测、食品及相关产品的常规微生物学检测、辖区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标本的病原学检测、肠道传染病相关致病因子监测、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相关标本以及HIV相关标本的筛查等检验检测工作。
多年来实验室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社会提供及时和可靠的检测数据。
五、生物危害等级及生物实验室等级1实验室生物危害识别参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分类和管理要求,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1)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3)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生物危险等级3篇
生物危险等级一、生物危险等级介绍生物危险等级 (Bio-safety levels, BSL) 是用于评估实验室对生物危害物质存在的防护能力并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的一套标准。
这些标准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制定的,并经过广泛的应用和改进。
生物危险等级依据实验室对生物危害物质的危险性分为四级,分别为第一级到第四级,其防护要求和技术措施逐级加强。
1.第一级生物危险等级(BSL-1)BSL-1 是最基本的生物安全级别,主要用于对准备分离、分配和培养的微生物进行简单的检测和研究。
BSL-1 级要求实验室必须保持干净、整洁和有足够的通风系统,实验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实验室服、手套和口罩等。
2.第二级生物危险等级(BSL-2)BSL-2 主要用于对可以引起轻微疾病的微生物进行操作,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
BSL-2 实验室要求实验操作人员进行基础安全措施培训,必须戴着手套、实验室服、口罩等。
3.第三级生物危险等级(BSL-3)BSL-3 主要用于对可引起肺炎、肠道病毒等较严重、易传染的病原体进行操作,如鼠疫菌、肺结核菌等。
BSL-3 实验室要求必须设置单独的操作间,进行进口空气与排泄物的高效过滤和消毒,并要求实验室工艺流程进行规范,实验室装备必须具备防护功能。
4.第四级生物危险等级(BSL-4)BSL-4 是最高级别的生物危险等级,主要用于对高度病原性、极易致死的病原体进行操作所需级别。
BSL-4 实验室是多种安全措施和设备的集成体,实验员都必须被严格地训练。
操作时穿戴全封闭式防护服、呼吸保护装置等。
二、生物危险等级的应用意义生物危险等级主要用于评估实验室对生物危害物质存在的防护能力并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的一套标准。
这些标准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制定的,并经过广泛的应用和改进。
其主要应用方向如下:1.生物实验室的规划建设。
生物危险等级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室规划建设标准,使得实验室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生物危害综合
评估报告
1、目的:为了加强本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对本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全面的危害评估。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中心所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的各种实验活动。
3、职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的审核、批准;
项目负责人对所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实验室主任负责管理各类实验活动按评估结果进行,并进行有效监督;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评估结果进行各类操作。
4、评估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综合评估结果:
5.1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涉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及各种致病菌的增菌和分离工作,由于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属国务院“条例”中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或在实际操作中不易引起感染情况的发生,所以可采用BSL-1级生物安全防护进行操作;对分离到的各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的鉴定工作,可能引起人类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
5.2 消毒监测工作:同5.1。
5.3 传染病细菌监测/检测工作:涉及肠道传染病中的霍乱、伤寒、痢疾等以及呼吸道传染病中的流脑、军团菌等操作,针对特定的病原细菌进行的操作可能实验室感染,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使用抗生素可进行有效治疗、具备有效的预防措施,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
5.4 病毒性传染病检测/监测工作:涉及各种肠道和呼吸道病毒的血清学检测、HIV血清学检测、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标本中可能存在感染因子,但均为已知病原,有可用疫苗进行预防,或传播途径特殊,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
5.5 不明原因肺炎检测/监测工作:由于传染性未知、不能预测标本潜在的感染性,并且需进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所有操作(包括标本的初步处理和分离物的血清学检测)均要在加强型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带负压的BSL-2实验室)中进行,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
5.6 根据卫生部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确定本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及操作名录。
6、支持性文件:
6.1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
6.2 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6.3 卫生部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