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临床表现与治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中医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中医脑梗塞的治疗方法脑梗塞也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英文译为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患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出现缺氧、缺血等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
1.脑梗塞的症状及病因脑梗塞的临床常见类型一般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等等,其中脑梗塞占全部脑卒中的八成以上。
和脑梗塞密切相关的疾病有心律失常、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血压下降、动脉炎、肥胖、高血压、休克、脱水等。
患者出现言语障碍、突然晕倒、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不省人事等症状,均属于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脑梗塞会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极大威胁,也会给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痛苦和负担。
作为突发性脑部疾病,脑梗塞能够发生在任何年龄段,血栓部位和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坏死的程度。
一般多出现于四十五岁到七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
脑梗塞发病较急,大多没有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会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达到高峰,出现完全性卒中,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和意识障碍,患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出现栓塞导致大面积的脑梗死,会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出现昏迷或脑疝,痫性发作较为少见。
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存在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的患者极容易患有脑梗塞。
患者大多会在睡眠和安静中发病。
2.脑梗塞的分类脑梗塞部位的临床分类可分为中面积梗死、大面积梗死、腔隙性梗死。
中面积梗塞主要以颞叶区、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发病最为常见。
患者具体表现为频繁出现恶心、突发头痛、呕吐、神志不清醒、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假性延髓性麻痹、偏身瘫痪、中枢性面瘫等症状。
大面积梗死时患者表现为严重的四肢瘫痪、昏迷或脑疝等。
出现腔隙性梗死时患者脑梗死面积较小,一般在一点五厘米以内,表现为走路步态不稳、亚急性起病、四肢无力、头昏脑胀、少数会出现吞咽困难和饮水障碍,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定位体征。
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和患者出现脑损害的部位、缺血程度、脑缺血性血管大小、发病前是否有其他疾病及重要脏器疾病有密切关系,病情较轻能够没有任何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及康复护理
整理课件
12
4、脑梗塞情绪变化护理措施 脑梗塞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活动及语言能
力,以至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在感情上难 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喜怒 无常,甚至人格改变。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尽量避免让 病人情绪激动。
整理课件
13
(三)、脑梗塞康复护理措施
(二)、在医院和医生的配合护理措施
1、脑梗塞偏瘫护理措施
脑梗塞病人多半肥胖、有些还合并有糖尿病, 如今发
生了偏瘫,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
形成褥疮。一旦发生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病,严
重者还可引发败血症而致病人死亡。所以, 家属在陪护
时应注意定时给病人翻身、拍背,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
1、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
早、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 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的脑梗塞患者, 此时要训练左手做 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 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在患肢袖子上 装拉锁以便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 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1) 主动运动: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尽量
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
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
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整理等课。件
16
(2) 被动运动 :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
被动运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 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 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 节正常活动范围。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 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坐轮椅时,应确保患肢不垂于轮椅 一侧,可将手置于轮椅扶手上或轮椅桌板上;应尽量避免 在患侧上下肢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手关节及意外的损伤。 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 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整疾理,课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7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
大面积脑梗死或后颅窝梗塞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以适当放宽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2)抗凝治疗;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3)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mmHg/100mmHg等禁忌症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①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腹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导致的脑部缺血性损伤。
而进展性脑梗死则是脑梗死在原发发病后继续扩大,导致脑部损伤进一步加重的情况。
本文将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详细分析。
临床表现: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脑梗死有所不同。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意识障碍、偏瘫、语言障碍等。
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恶化的神经功能缺失,或者新发的脑卒中症状。
此外,脑梗死扩大还会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在血液检查中可以观察到白细胞计数增加、炎症指标升高等。
诊断:基于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以下检查来确诊:1. 脑CT扫描:对于急诊情况下的脑梗死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检测出梗死区域以及判断有无梗死扩大。
2. 脑血管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并进行X线摄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帮助医生确定梗死的原因和范围。
3. 头颅MRI:MRI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有助于观察脑组织缺血程度以及梗死范围。
4. 完善的血液检查:除了常规血液检查外,还需要检测血脑屏障损害的指标、炎症标志物等。
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应包括急性期的血管再通和预防性治疗两个方面:1. 急性期治疗:早期血管再通是关键,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机械取栓以及血栓提取等方法可用于尽早恢复血流灌注,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风险。
2. 预防性治疗:除了基础治疗外,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如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脑屏障保护等,以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
对于特殊原因引起的脑梗死,需要针对性的治疗,如控制血压、改善血脂异常、调整血糖等。
同时,病例的监测也非常重要,随访期间应定期进行头颅MRI或CT检查,以及相关血液检查,以了解梗死的进展状况。
总结: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可能导致脑损伤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发展,一旦发现症状恶化或新发病灶,应及时就诊,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药物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给予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压疮预防与护理要点
定期翻身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翻身,避 免局部长时间受压。
使用气垫床
使用气垫床或软垫,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和污染 。
加强营养支持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 。
05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指南
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 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预防
关节挛缩。
肌力训练
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肌力训练计划,提高肌肉
力量和耐力。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 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
语言认知功能康复方法
语言训练
针对患者的失语症、构音障碍等 语言问题,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目录
• 脑梗死概述 • 急性期治疗策略 • 恢复期康复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脑梗死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 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 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 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力。
认知训练
采用认知康复训练方法,如注意力 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方式, 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和日常生活能 力。
心理干预与家庭支持
心理评估与干预
社会资源整合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 态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脑梗死 神经病学
脑梗死神经病学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内的血栓或栓塞物阻塞了一定的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部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梗死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介绍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神经病学特征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发性发病:脑梗死的发病往往是突然的,病人会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随后出现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
2. 局灶性症状: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多数表现为局灶性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通常只出现在一侧身体或局部区域。
3. 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取决于缺血的程度和脑血管的位置。
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昏迷、瘫痪、失语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
4. 发病年龄:脑梗死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年轻人群体也越来越容易患上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无力:脑梗死所致的肢体无力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且程度轻重不一。
轻度肢体无力病人仍可以进行自理活动,重度病人则需要他人协助。
2. 感觉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感觉障碍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也可表现为面部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3. 语言障碍:脑梗死所致的语言障碍主要包括失语、话语不连贯、语言理解障碍等。
4. 眼球运动障碍:脑梗死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眼球偏移、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眼球震颤等。
5. 意识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
三、诊断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1.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通常为突发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梗死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
脑梗死诊疗规范
脑梗死诊疗规范脑梗死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管堵塞,导致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这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左右。
通常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四种类型。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起病年龄:中、老年居多,风心病房颤为病因者年纪较轻,动脉炎性脑梗死以中青年多见。
2.起病方式:脑血栓形成多于安静状态起病,1~2天症状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至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3.症状:(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急性发生的一侧肢体力弱、麻木、言语困难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讲话不清、吞咽困难和肢体力弱等。
(2)多数患者头痛不重,但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明显者头痛严重,可伴恶心呕吐。
4.体征:(1)神志清楚,严重者可有嗜睡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优势半球者有失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眼球震颤、构音不清、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
(二)辅助检查1.头CT扫描脑梗死发生12~24小时以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早期CT扫描未见异常可以除外脑出血,但不能除外急性脑梗死,应于起病24小时以后复查CT扫描。
2.头MRI脑梗死亚急性期,梗死部位表现为异常的长T1、长T2信号。
头MRI显示病灶时间早,一般梗死3小时后即可显示病灶。
但除非怀疑有小脑、脑干梗死,一般急性脑梗死应首选CT扫描,不需做头颅MRI。
脑干、小脑梗死头颅CT由于受到后颅凹骨骼伪影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显示病灶,而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
3.其他实验室检查应寻找及确定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高粘滞状态等。
4.TCD检查可显示脑部大血管血流改变情况。
5.颈部超声可显示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及狭窄程度。
脑梗死及治疗
推广。
(三)、分期治疗
(6)适应症: ①年龄<75—80岁。 ②无意识障碍,但对于基底动脉脑血栓形成者,由于预后极 差,即使昏迷较深,也不禁忌。 ③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相对应低密 度阴影。 ④发病6小时以内,但若为进展性脑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 ⑤患者或亲属签字同意。
(三)、分期治疗
④气虚血瘀痰阻。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
麻木,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心悸便 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 缓或弦细。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30-120g 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10g 当归10g 全 蝎10g 鸡血藤30g 地龙10g 丹参30g 川 芎30g 葛 根30g 菖蒲10g 郁金10g 胆南星10g 炙甘草5g 水煎服日一剂
(三)、分期治疗
(2)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 ①肾虚血瘀痰阻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 木,头晕目眩、耳鸣,烦躁失眠,舌质暗红,苔薄黄或少苔, 脉弦细。 治法:补肾活血化痰。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24g 制首乌20g 山芋肉15g 山药15g 麦冬15g 石 斛15g 五味子5g 云苓30g 菖蒲10g 郁 金10g 葛 根30g 寸芸15g 水蛭10g 陈 皮10g
(三)、分期治疗
中成药 丹红注射液20毫升或 血塞通粉针0.4 g或刺五加注射液60ml或银 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NS或5%GS250ml中静点,日一次。脑血 康片、脑心通、银杏叶片亦可服用。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OAST分类)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3.小血管闭塞(small-vessel occlu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
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
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累及枕叶可出现皮质盲、偏盲;累及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可出现近记忆力下降;累及脑干或小脑可出现眩晕、复视、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双侧运动不变、交叉性感觉及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累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易出现意识障碍。
3.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是指脑或脑干深部血管直径100~400mm的穿通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大小介于直径为0.2~105mm之间,主要累及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深穿支。
脑梗死的治疗与护理
脑梗死一、定义脑梗死(C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①心源性疾病: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颤动,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房黏液瘤,心脏手术,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静脉反常栓子)等。
②非心源性疾病(5%):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疗时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等,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女性多见),肺感染,败血症,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等可引起脑梗死。
③来源不明的栓子(30%):引起脑梗死的主要机制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供血所致。
三、临床表现(1)临床特点多数患者起病较缓,常在安静休息时或睡眠中发病。
部分患者在发作前有头晕、头痛、肢体无力等前驱症状,约1/3的患者发病前曾有TIA史。
神经系统局灶性表现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一般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相对较轻、出现较晚。
(2)典型表现①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多累及一侧大脑半球,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②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多累及脑干和小脑,眩晕最多见,并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延髓性麻痹、交叉性瘫痪、四肢瘫、昏迷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3)临床类型依据症状和体征的演进过程分为:①完全性卒中,病变进展迅速,多于起病6小时内达到高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且完全。
②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呈渐进性加重。
③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但持续存在,一般在3周内恢复。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实验室检查①脑脊液检查:目前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也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 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 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 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Fra bibliotek。❖脑栓塞
❖ 血液中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 ❖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
❖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约占脑卒中的15%-20%
对侧偏盲、 失读或体像障碍、记忆障碍 丘脑综合征、对侧不自主运动 偏身感觉障碍;Weber综合征
❖心源性:房颤、瓣膜病、心脏粘液瘤
❖动脉源性:主动脉弓、颅外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
❖
胆固醇栓子和动脉附壁血栓脱落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脑栓塞根据栓子来源分为三类,
❖ 心源性:
❖ 最常见,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至脑部,
❖
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
❖
风湿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
梗塞、心肌病、心脏手术(瓣膜置换及心脏移植)、
意识障碍 脑疝、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4.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
由于前交通支代偿,可无症状 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 轻度感觉障碍 可伴有尿失禁 对侧强握反射 ❖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7.颈内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复杂 如代偿完全,可无症状 大脑中动脉缺血的症状 大脑前动脉缺血的症状
先天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
❖ 非心源性:
❖
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
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
物从裂口逸入血流,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
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致脑栓
塞。
❖
其他少见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
寄生虫及虫卵、异物等;
❖ 来源不明:少数病例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7.原发疾病表现
❖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包括全脑症状和局灶症状 ❖ 全脑症状:意识障碍、癫痫发作 ❖ 局灶症状:偏瘫、失语等
❖临床表现
❖(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对侧同向性偏盲
可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 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像障碍
❖ 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 红核丘脑综合征:丘脑穿动脉闭塞
❖ 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偏身 感
❖ 觉障碍 Weber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 ❖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enedikt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 ❖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
❖临床表现
Cerebral infarction
Wu Jie, M.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脑梗死-概述
各种原因引 起的脑部血液 供应障碍,使 局部脑组织发 生不可逆性损 害,导致脑组 织缺血,缺氧 性坏死
❖ 脑栓塞发生后栓子可以不再移动,牢牢 的阻塞血管;
❖
或者栓子分解碎裂,进入更小的血
管,起初栓塞部的血管壁损害,血流恢复后
可在起初栓塞的血管壁流出,形成出血性梗
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 只要栓子的来源不消除,脑栓塞就可能 反复发生。
❖ 某些炎性栓子可能引起脑脓肿、脑炎、 局部动脉炎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 主干
❖
短旋动脉
❖
旁正中动脉
❖
基底动脉尖
❖小脑下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
❖临床表现
❖(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1.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
对侧偏盲 中脑综合 丘脑综合征 记忆及认知障碍 优势半球受累可伴失语
❖临床表现
❖(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丘脑综合征: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 ❖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
分水岭梗死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闭塞表现
Horner交叉瘫:同侧Horner征
❖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
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
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像障碍
眼动脉受累: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成为永久失明
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
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临床表现
❖(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 病理
❖
脑栓塞可以发生在脑的任何部位,由于左侧颈
总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故发病最常见于左颈
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主干。
❖
因脑栓塞常常突然阻塞动脉,起病迅速,无足
够的时间建立侧支循环,所以栓塞与发生在同一动
脉的血栓形成相比,病变范围大,供血区周边的脑
组织常不能免受损害。
❖ 脑栓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可以是贫 血性、出血性或者混合性。
❖ 可通过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分出两对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供应
❖ 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
❖
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病灶对侧
偏
❖ 盲或皮质盲、少数大脑脚幻觉
❖
❖临床表现
❖(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 有时可以在血管内发现栓子,如寄生虫 卵、脂肪球等。
❖ 【临床表现】
❖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
2.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及大动
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疾病病史
❖ 3. 无明显诱因
❖ 4.很少有前驱症状
❖
5. 起病迅速,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
发展到高峰,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
❖
6. 典型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 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
饮水呛咳 小脑受损: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交叉
性感觉障碍 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同侧Horner征
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瘫伴 二便潴留、精神症状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上肢近端轻瘫
❖5.常见的几种基底动脉分支闭塞
Millard-Gubler综合征:基底动脉的短旋支闭塞
❖ 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Foville综合征: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闭塞
❖ 两眼不能向病灶侧同向运动,病灶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闭锁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
❖ 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但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