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医德信念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医德信念教育
[摘要]医德信念教育在医德的“知、情、意、行”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本文针对医学院校的目前医德教育存在三个分离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医学生医德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信念教育方法
医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医学生坚定的医德信念,有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医德境界的提高,不仅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对加强医学生医德信念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加强医德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医德医风建设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医务界的医德医风建设主流是好的,但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令群众不满意的现象,情感缺乏、爱心缺乏、责任缺乏的现象仍较为突出。而收红包、搭车开药、漫天收费、接受请吃等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强烈谴责。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迫在眉睫。
2.当代医学生的医德信念亟待加强。近些年来,高等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尽管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绝大多数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医学生存在道德困惑,相当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危机、理想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弱化、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有的医学生对医学职业人员的医德要求认识不够,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只知道学医可以更容易挣到钱,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
3.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医德信念教育。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到: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阶段,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行业行风建设。这无疑也包括要加强医德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当前医科院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医学院校在德育改革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存在着“三个分离”的情况。
1.医学与德育分离。医学研究的是人,医学要达到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就不可回避人的自然、思维、社会三种属性,这就决定了医学与社会、文化的必然连接。因而医学人文类的德育必然属于医学应有之义。然而,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紧张,大部分医学院校没能正确处理好医学德育与医学业务教育的关系,二者呈割裂、分离状态。
2.德育中“知——信——行”环节分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灌输,把知识点、理论点的德育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在考核中侧重死记硬背,谁背得多,记得牢就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德育成绩。而对于学生所背下的这些道德知识是否真信、是否真行?就无法去考察了。
3.德育教学与实践分离。在“两课”等德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学内容离开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实际,教学大纲“圣人化”,这使得医学生难以完成德育实践的体验。老师讲授内容有“千篇一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究味,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学又不多,很容易让医学生误以为所学的德育课程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来的就业关系不大,因此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应付着拿个学分了事。
三、医学生道德信念教育途径和方法
1.明确信念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结果
医德信念是医务人员在已经形成的一定的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的基础上,其内心逐步养成的一种实践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强烈责任感和执着追求。在医德品质中,知、情、意、信、行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就医德信念的特性而言,它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行一致的主要标志。过去,我们把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为道德教育最终结果,结果发现相当医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却无法从
行动上去落实。分析原因,并不是因为医学生对行为本身的善恶缺乏道德上的认识,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失落或动摇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有的道德信念所致。这说明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有医德的人,仅有医德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坚定的医德信念作支撑,那么就很难成就“精于医术、诚于品格”的人间大医。
2.创新教学方法,开辟多种德育途径
要促进医学生内在心灵的健全发展,则必须提高医学生的关于医德的“知、情、意、信、行”的整体生长,这就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开辟多种有效的德育方式。
(1)案例教学法。医学德育是从职业定性上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而不是培养哲学意义上的“圣人”。恰当的案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与医学相关的生活例子,对医学生的影响会更大。
(2)开展道德讨论。当代社会是一个道德观念多元的社会。组织医学生对当前的一些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的道德讨论和情景摸拟,有利于帮助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增强道德信念。
(3)将网络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由于其全球性、交互性、开放性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医学院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工作。应建立以医德教育为主的网站和版块,如“大医精诚”、“医学与人文”、“医者风范”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讨论,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达到自我教育。要摸清医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增强他们的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上“西化”渗透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开展“网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道德,以引导医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
3.加强医德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确信和执行道德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组织学生开展“送医送药活动”、“义诊”、“义务献血”、“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初步明确为医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进行“伦理查房”时,由医学伦理学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医院进行实地教育。让学生对医德不仅有理性认识,而且有感性的直接触动,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医德实习阶段,是医学生用医德理论指导医德实践的飞跃阶段,也是医学生未来医德品质确立的实践基础,因此特别要重视。要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真正体会和认识自己与病人、自己与同行与社会的道德关系,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和习惯,锻炼自己的意志,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自己的医德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