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的阴气阳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中的阴气阳气
人体中的阴气制造和流通
本文由《解读阴阳》一书第十五篇《人体中的阴气阳气》中的第二节改编而成。
原创作者:容建平
阴气的制造和流通体系
人体中的阴气和自然界的阴气都是一股相同的冷气。
中医发现了人体生命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就是人体中有一套很完善的制造冷气和运送冷气的体系,不断地为人体生产和提供寒冷的阴气。
中医对于人体能够制造冷气的认识,以现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的认识,很难会被接受,因为,现代的医学科学已经很先进,对人体的解剖也已经很全面很彻底,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研究早已进入了基因层次,而且还发展出运用三维立体的断层扫描,用电脑将人的整体从每一个细微部位放大显示,即使是这么先进的科学,人们也没有发现人体内存在有一个完整的制冷体系,按照现代解剖医学的先进水平,如果人体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冷系统,早就应该被发现。
但是,中医就坚决地肯定这套制冷体系的真实存在,并说它在每时每刻不停地在为人体制造阴气,从中医学说的认识中发现,显然中医对人体内的制冷体系已经是十分了解的,不但知道它的存在,知道它的组织结构分布状态,而且对它的生产流程,运作状况等,都已经了如指掌。
,
“气”:是指“化气”,指饮食精华由液态转化为具有活化的“气”状态,中医明白到,化成为“气”状态,是饮食精华由被动的死物变成为主动的生命物质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个化成为“气”的转变,任何饮食精华最终还是要变成为糟粕被排出,这个“气”状态,是指营养物质的分解程度达到了能够自由散发的气状态程度,按照现代科学的知识,物质要达到自由散发程度,应该要分解到单个分子水平,这才能算是“气”;
“形”:是指组成人体形态的物质,也即是人体肉体;
“味”:是指饮食精华经过化“气”后,在通过细胞吸收,合成制造出人体肉质时产生的废料,它最终要被排出体外,《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指出:“阴味出下窍”。
食物,为人体合成的基础材料,食物中的精华物质,又是合成的重要原材料。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译第二段话,就是:饮食的水份和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了其中的营养转化为精华物质,这些精华再经过分解,分化为分子水平状态,营养物质在分子水平状态下被细胞吸收,发生聚合,由营养转化为人体肉质,在合成转化过程中,出除了要吸收热量外,还伴生出有特殊味道的合成废料,废料从人体下部的二便通道排放出体外。
当明白第二段话的意思后,再来理解第一段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味归形”是说“味”归由“形”产生出来,“形归气”是说“形”由营养的“气”化状态合成出来,“气归精”是说“气”化状态的营养,由饮食中的“精”华营养物质分解生出,“精归化”是说“精”华营养由从消化的饮食物质中吸收。
“化生精,精食气,气生形,形食味”是“阴成形”的顺序流程,它描绘了由食物进入人体后,从消化、吸收,合成、制冷,直到废料排放全过程的各个步骤,用简洁精炼的语句,将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为体质的过程解释得清清楚楚。
三、中医对脾在“阴成形”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食物中被吸收的物质精华,为制造人体体质的材料,又是制造阴气的材料,在“阴成形”的过程中,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胃将食物精华吸收,转化为营养液,脾脏系统承担了制造和供应原材料的重要作用,故《黄帝内经》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中医还发现,脾脏系统不只是在简单地提供营养,而且还在控制着人体体质的合成工作,《黄帝内经》明确地
告诉人们:“脾生肉”,脾是怎样生出肉的呢?应该这样理解,“脾生肉”并不是说脾生出肉,而是说脾在控制和管理着人体中“肉”的生长状况,也即是说在“阴成形”中控制着“成形”的进行,于是,中医理论中就有了“脾主肌肉”一说。
脾是怎样控制人体肌肉生长进程的呢?说来也很简单,其秘密就在于脾胃对营养的吸收,因为食物精华营养为“阴成形”的原材料,如果脾脏提供的原材料越多,质量越高,“成形”的进度就越快,反之就越小,于是,脾脏就从“成形”原材料的供给方面,控制着“成形”的进程,脾脏系统提供的高质量营养足够,细胞能得到满足需要的原料,生长就旺盛,反之,脾脏系统提供的营养不足或质量低劣,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原料,生长就衰弱,道理就这么的简单。
人们往往对《黄帝内经》中“脾生肉”的论断感到不可理解,脾与肌肉之间是怎样发生这种对应关系的呢?一旦明白脾控制着体质合成这个秘密,就不再会感到困惑了。中医在治疗肌肉无力症的实践中,治疗法则是大补脾气,究其原因,正是中医掌握了“脾主肌肉”的重大秘密,也即是明白了脾有控制体质合成的重要职责,只要通过大补脾气,重点加强脾的运化能力,促进脾脏系统对营养的吸收和供应,就能达到增加肌肉力量的目的。
四、中医对“味”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中,“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五味”,另一类是“阴味”。“味”是什么?“味”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人体的一种感觉,是广义性的泛指,凡是感觉到带有“味道”的物质,都属于“味”的范畴,在人体中,有两个感觉器官能够对“味”作用认定,一个是鼻子的嗅觉,一个是舌头的味觉,因此,“味”是由这两个器官感觉认定的物质。
“五味”是古代人对一切食物的统称,《黄帝内经》言明:“地饲人以五味”,意思说“五味”是大地生长出来用以养育人的食物。为什么称食物为“五味”?这个称呼是有据可依的,它是根据“五行”的性质对食物的一种划分,古中医将所有食物按照“五行”的属性进行归纳分类,共分为辛味、甘味、咸味、苦味、酸味五类。
“阴味”是古代人对人体合成制冷后排放的废料的统称,《黄帝内经》有言:“阴味出下窍”,其间是说这些人体生理活动产生的的废料,最后会从人体的下窍排放体外。“阴味”又称为“浊阴”,《黄帝内经》有这样的一句话:“浊阴出下窍”,这句话与“阴味出下窍”只有一字之差,但细细端详,发现两者所指的是同一物体,既然两者都是合成制冷的废料,为什么既称为“阴味”,
又称为“浊阴”呢?将两种称呼进行比较,发现有这样的问题,“阴味”中的“味”是嗅觉和味觉的感受,而“浊阴”中的“浊”却是视觉上的感受,它说明,同类物质有两种称呼的原因有三点:
1、这些废料称为“味”,原因是这些废料具有特别的“气味”和“味道”,这些“气味”能够被鼻子的嗅觉闻到,“味道”能够被舌头的味觉品尝到;
2 、这些废料是有色泽的物质,能够用眼睛看到,这些废料在与水溶解后,会产生出混浊的水溶液,故此称为“浊阴”,《黄帝内经》将它表达为“寒气生浊”,意思是说这些废料是在制冷时产生的呈混浊状态的液态物质;
3、这些废料是在合成制冷过程中的伴生物,带有残余的阴气成分,在性质上属于“阴”性物质一类,故在性质上定为“阴”,因它具有“味道”,故此称为“阴味”,又因它具有混浊不清的色泽,故此又称为“浊阴”。
古代的人要从前阴和后阴两个下窍排放“阴味”,现代的人也同样要这样排放“阴味”,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用现代的科学来解释,这“阴味”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既然古人已经清楚地告诉后人,“阴味”具有特别的气味和味道,“出下窍”,要从人体下窍排放,也是说,在人体的大小便中都包含有“阴味”,这样,人们就可以从中找出“阴味”的现代科学本质。由于人的大便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要从大便中寻找“阴味”的本质有很大的难度,但人体的小便就是混浊的水溶液,有强烈的气味,这就表明,人尿是阴液的最大聚集物,从人尿的研究分析中,比较容易发现“阴味”的本质。
如果要彻底了解“阴味”的本质是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鼻子闻一闻,或者用口尝一尝,用鼻闻,人尿有一股强烈的臭味,如果斗胆用口尝试,就会发现在臭中带有一股咸味,这种又咸又臭的物质,就是“阴味”,用现代科学的认识来说,“阴味”的本质,基本就是那些氨类、盐类的东西,氨类物质有臭味,盐类物质有咸味。
五、中医对津液管理的认识
津液在人体中有一个快速的新陈代谢过程,分为饮入和排放两大流程,对于津液在人体中的进与出的管理,《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解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段话说明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游溢精气”是从饮食进入人体的食物产生,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吸收其中的精华营养;2、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