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区域文化的讨论
浅析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问题和解决思路
浅析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问题和解决思路朱文浩 张春胜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新时代下我国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民间文化流失问题而探索出的新的发展路径,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态环境两大范畴。
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是学术界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文化生态在讨论二者内在逻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生态所处的环境和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互动形式及外在产出,是文化生态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于环境对文化的包容和促进。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提升整体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些许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腾飞必然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途径。
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在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前提下,不遗余力地提出了许多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集中整治近半个世纪以来所积累的生态文明和社会文化流失问题,提出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策略,力求修复和拯救处于危险状态的生态系统。
然而,政策实施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割裂阶段,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二元论”层面,认为生态环境需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理,文化环境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相关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保护。
真实的情况是,“二元论”无法完[项目简介]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2018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73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文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张春胜,上海对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
4142整阐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于文化保护策略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度”,至于对“度”的衡量,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文化生态学说在解释这一概念方面颇具说服力。
20世纪,以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为代表的美国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生态学概念,并且运用了一系列实证的方法验证了这一理论。
地域文化主题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风景如画》一文为例
地域文化主题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风景如画》一文为例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过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习惯、精神情感、价值观等,是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统领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整合设计,关注联系,关注发展。
本文将以地域文化主题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风景如画》为例展开论述。
一、引入地域文化,亲近本土美术表达(一)地域特色文化的锁定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
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一方面可以在美术教学、美术课程中传播和推广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延展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新鲜度,涵育核心素养。
为此,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江南,学生的家乡——江阴具有典型的江南气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从文化角度看,江南凌波水韵,翰墨流芳,中正平和,风雅精致,以文心墨韵见长,是中华精英文化的象征。
构建与江南文化传承相对接的美育课堂,要加强对江南地域景色和文化的研究,思考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好江南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江南纷繁多样的地域性画派,为教学提供素材、环境和人文基础,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
(二)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美术学科课程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
教学时,教师要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
本单元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涉及三项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评述江南艺术文化作品,感受来自山水、来自大地的江南艺术魅力。
试论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背景
与 国家 文化 软实 力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联 系 , 以说 可
它是 国家文 化 软 实 力 的衍 生 概 念 。另一 方 面 , 区
域 文化 软实力 又 与 国家 文 化 软 实力 不 同 , 它完 全 是 在 中 国的语 境 中产 生 的 概 念 , 着 特殊 的提 出 有
收 稿 日期 :0 0—3—2 21 0 0
大 国美利 坚》 书 中 , 次 以 “ 实力 ” 一 首 软 的概 念 批 判 了 当时 的美 国衰 落论 , 为美 国并 非 因军 力 和 认
经 济实力 而最 强 , 是 因被 称 为 “ 实 力 ” “ 而 软 的 第 三个 侧面 ” 才称 雄世 界 。 奈认 为 , 战 后 国际政 治 的变 化 主要 表 现 为 冷 “ 界权 力 的变革 ” “ 力性 质 的变 化 ” 世 和 权 。过 去 , 对一 个大 国的考 验 主要 是 其 在 战 争 中 的实 力 , 而 今 天 , 力 的界定 不再强 调 军事力 量 和军事征 服 , 实 技术 、 育 和经 济 增 长 等 因素 在 国际 权力 中正 变 教 得 日益重 要 J 。在 冷 战 时期 , 西 方 对抗 的轴 心 东
第 6卷 第 2期
21 0 0年 6月
河 南工业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un l f e a nvri f eh o g ( oi c ne o ra o nnU iesyo T c nl y S cM Si c ) H t o e
Vo . , . 16 No 2
文化 软 实 力 的 概 念 尽 管 是 由美 国学 者 在 2 0 背景 和特定 的理论 内涵 。
世纪 9 0年 代最 早 提 出来 , 是 , 但 这个 概 念 被 普 遍 接受 和广 泛传播 倒 是发 生在 2 世 纪 的 中国 。 l
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 0 9年 1 1月 1— 1 4 6日, 国第 二 届 “ 全 区域 文 化
与文学 ” 学术研 讨会 , 在重庆市 沙坪坝 区丽苑大酒楼举 行。 此次会 议 , 由重庆师范 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 院 、文学 《 对 区域文化与 文学关 系的辨 证 ,是本次研讨会 热
议 的论题 。杨义研究员在讲话 中高屋建瓴地指 出, 正是
第2 5卷第 3明
21 0 0年 6月
四川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V0. 5 No3 1 - 2 J n2 0 u . 01
!! 0 ! f
e i f c ne& Eg er g( c l c ne E io) rt o i c sy S e ni en S i i cs di n i o a S e tn
因为有 了长江 , 中国历史 才有多次南北分 治 ; 而南北 之 间的博弈 , 又大多 围绕 巴蜀展开 , 所谓 “ 巴蜀者 , 天 得 得 下” 。地域的重要 , 由此可见一斑。“ 重绘 中国文学地图”
评论》 编辑部 、 庆师范大学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 究 中心 重
联 合 主办 。
大 会 开幕 式 由重 庆 师大 文 新学 院周 晓风 教 授 主 持 。首先 , 重庆 师大杨 新 民副校 长致欢迎辞 , 对重庆 并
学界 联合 会 徐塞 声副 主席 代 表社 科 联表 示欢 迎 与 问
候, 并初步 阐发文学 与区域之间 的联系 。 中国当代文学
研究会杨 匡汉副会长宣读 中 国当代文 学研究会关 于设
立 中 国当代 文学研 究 会 区域文 学 委 员会 的批 复并 授 牌 。 文学评论》 编 、 《 主 中国社科 院学部委员杨义 先生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922014728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文章主要阐释的是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正文: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关于关东文化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东北地区的历史地位我们都是东北人,东北就是我们的家园,应该了解我们东北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
我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相信大家都会以东北为自豪的。
这就是让我们认识东北,认识她的文化,也就认识了自己。
到现在,我们东北地区的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尽正确。
他们给出的结论是:东北落后。
他们的说法有:“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后,东北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又说:“东北在历史上长期比较落后”。
包括文化,无疑也是落后。
他们认为东北的经济文化“始终接受内地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哺育”,甚至连“东北史的地方特点,也是中国历史进程左右影响的结果”。
一句话,东北没有自己的历史,也没有文化,都是内地影响,甚至说是“哺育”的结果。
说东北在某些方面,在某个时期落后,这是事实。
说东北一直落后,说东北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等,都是内地———黄河流域文化“哺育”的“结果”,这是不正确的。
按照这种种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就会没有东北地区的历史地位。
这种“东北落后论”的意识已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所以,在已出版的多种东北通史中,在已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论文中,没有给予东北地区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关于这个问题,不妨就先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说起。
东北地区处我国东北部,这个位置古今不变。
它的独特之处,就是与中原比任何边疆地区都近。
辽宁在历史上一直都称辽东,它的西部与华北衔接;辽南半岛地区隔海与山东相望。
这就是说,东北可通过海路与陆路直接进入中原,十分便利。
同时,也给东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便利。
如,西北、西南,还有南端等边疆,皆与中原相距遥远。
其次,东北地理环境特别优越。
可以概括为:一是疆域广大。
在清朝割让领土给沙俄前,东北地区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现在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新疆160万平方公里还大!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边疆,为各个民族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它的优越性,尤其体现在资源极为丰富。
东北地区历来区划成不同的行政管辖区,但就其地形而言,宛如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同铁板一块。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例如,从生态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等方面探讨古代人类迁徙的原因,再到分析迁徙路线、区域文化的形成等。
3.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古代人类迁徙的艰辛与勇气。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类迁徙过程中的勇敢与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人类迁徙的主要原因、路线及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理解古代人类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
②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其他地区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教学评价:
①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②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绘制迁徙路线图的质量,以及拓展学习的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古代人类迁徙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迁徙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3.掌握不同地区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分析这些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影响。
4.学会运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等,分析古代人类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人类迁徙的原因、路线、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浅析江南文化
中国文化通论论文浅论中国江南文化:云燕学号:120102130任课老师:王青浅论中国江南文化摘要: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涵的文化概念。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对于江南文化传统和当代演进的研究能让我们以地域性和历史性更好地看待中国文化。
关键词:江南,文化,涵,当代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自然而然地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
目前人们用得最多的地域文化概念大体上有这样两类:一类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别而定的,诸如楚文化、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
第二类是以地域相区分的,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湖湘文化、塞北文化、巴蜀文化等。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江南文化属于第二类。
江南文化顾名思义是以长江为分界线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对于江南以及由此沉淀的江南文化并非我们单纯理解的那么简单。
一、江南区域概念研究江南文化,首先要明确的是江南的地理围,但这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不同的行政区划,致使江南在空间形态上屡有变化,并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尽相同的观点。
大体上看,古代的江南往北可涵盖皖南、的缘江部分,往南则可以达到今天的一带,往西则沿着长江以南一直延伸到盆地边沿。
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基本共识,首先需要找到一种进行正确界定的理论方法,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历史文献考证、方言调查、人口迁移或其他实证途径去解决,这是因为,具体的实证研究从本性上就是“多”,同时由于“婆有婆理,公有公理”的原因,因而很难达到理论研究所需要的“一”。
我们研究江南,也应从江南地区真正走向成熟形态的时代开始。
尽管晋以后,由于北方与中原的人口、文化等社会资源大量南移,使江南地区在经济与文化上后来居上,但真正具有成熟形态的江南,却是在中华帝国后期的明清两代。
城市符号及文化传承探究 ——以郑州为例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44城市符号及文化传承探究——以郑州为例◎张丹丹摘要:一个城市的符号及其文化是城市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综合反映了城市中社会群体实现自我求知、生活娱乐、与人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因素。
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传统传承中的一个表象,自身富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以文化符号形式将城市文化的历史内涵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文化的历史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力。
关键词:郑州;符号;文化传承;中心城市郑州这座城市正在秉承中华文明的卓越价值和黄河流域其核心示范区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肩负着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的重要责任和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和高层次发展的责任。
目前,郑州正在围绕黄河文化带和嵩山文化带这两个主题建设黄河主要历史文化地标性城市。
正在努力发展高质量核心示范区,建设高品质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新时代交出精彩的答案。
众所周知,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是这个城市建设中的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需要在建设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
河南郑州位于中华民族的中原地区,九州畅通无阻,四通八达。
在古代,它被称为“天地之中”。
黄河流域内国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郑州的高速发展打开了“黄金时代”。
值此时机,郑州紧紧地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加速创建黄河流域内重大历史文化地标城市建设的这一机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树立“根”与“魂”,同时让文化也能够“立起来”,“活起来”。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中原城市,郑州在城市建设战略支点的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区域文化,促进历史,人文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作用,这一直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讨论的新主题。
一、在机遇与挑战中传承郑州城市文化(一)快速找准城市定位,帮助城市形象创建与文化传播2017年1月,郑州被批准建设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旨在增强周边地区的辐射和领导作用,增强区域中心分布功能,从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的考察与解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的考察与解析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与变革。
深入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商业与贸易、手工业等方面展开讨论,力求全面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现象。
农业经济一直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农耕生产。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农业技术逐渐进步,农业生产发展出了多种形态。
在北方大地,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而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作物。
这种地理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与贸易逐渐兴起并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贸易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盛世。
商业活动多集中在贸易中心与沿海地区,如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广州等地。
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与贸易商。
商业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手工业的兴盛与发展,与中国的独特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悠久的陶瓷、丝绸等手工艺品,闻名于世。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形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为古代中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不同地区的手工业发展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以南方江南地区为例,由于水资源充沛,湖泽众多,造纸、制糖、造船等手工业蓬勃发展。
而北方的手工业则以官窑瓷器、铁器加工为主,发展出具有朴实风格的艺术。
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活力。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土地利用为例,在南方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人口多聚集在江南地区。
而北方干旱缺水的环境,则更适合发展牧业与农耕。
这种地理的不同使得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此外,政策与社会制度的变迁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王朝对于经济的管理与政策推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了解中国地理四大区域的划分教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了解中国地理四大区域的划分教案。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了解到中国的主要地理特点和区域划分,从而增强对中国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特点和四大区域划分2.掌握中国各个区域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3.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进行地理信息分析。
4.培养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增强对中国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2.了解中国的四大区域划分3.掌握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中国地理基础知识a.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征b.了解中国的气候、水文等地理特征。
2. 中国的四大区域a.华北地区: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b.华东地区: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c.华南地区: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d.西南地区: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3. 中国地图及图表分析a.制作中国地图,标出各个区域。
b.使用图表进行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分析。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地理和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2.示范法:通过制作地图和制作图表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示范。
3.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分析,进行讨论交流,增加学生对中国地理的理解。
第五部分:教学流程1.介绍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10分钟)a.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水文等地理特征。
2. 介绍中国的四大区域(30分钟)a.分别介绍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b.强调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差异。
3. 制作中国地图(20分钟)a.让学生在班内合作制作中国地图,并标注出各个区域,加深学生对中国地理的认识。
4. 制作图表分析(20分钟)a.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制作图表,并根据图表分析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5. 学生讨论(20分钟)a.学生交流对中国地理的认识和理解,老师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中国的疆域》课程教案设计:探究中国领土的民族关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探讨,设计一节关于《中国的疆域》的课程教案,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领土上的民族关系,强化对于中国区域文化特点的认知。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疆域范围,探究中国边疆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关系。
2.强化学生的区域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内容1.中国的疆域2.中国边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关系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综合运用。
2.PPT展示与课堂互动相结合。
3.个案教学,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
2.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和辩论。
3.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短文,从自己的角度对于中国边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关系进行分析,并表述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资源1.各地区文化民俗书籍、影像资料等相关材料。
2.PC机、多媒体投影仪、PPT展示等设备。
3.新闻资讯等网络资源。
六、教学设计Part1 引入开场视频:“中国四大民族区节日”,通过视频的呈现,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四大民族区的共性和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目的:探究中国边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关系。
Part2 阐述通过PPT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中国的疆域范围,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到各个省份对于中国疆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于各个省份的位置、人口、文化背景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Part3 分析针对不同地区,向学生展示各区域特有的民俗文化,如:甘肃、新疆等地的民族乐器、舞蹈、民俗文化等,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等形式,自主分析该地区的民族特点以及该地区的多族群共处情况。
Part4 辩论学生分组,就边疆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关系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Part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对于中国区域文化特点的认知,让学生对于中国的疆域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准确把握,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家认同感。
认识中国区域差异教案反思
认识中国区域差异教案反思教案标题:认识中国区域差异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包括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掌握一些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代表性事物。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地域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的区域划分及其特点。
2.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情况等。
3.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习俗、民俗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中国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情况。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3. 介绍中国的区域划分,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
4. 分别介绍每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图表、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
活动设计: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民俗。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并制作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6.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地区的特色和代表性事物,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信息。
讨论与反思:7.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中国的区域差异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8.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不同地区的尊重和理解。
作业布置: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地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特色和代表性事物,并写一篇关于该地区的介绍文章。
教学反思:10.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补充说明: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2.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等教具进行教学展示,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的应用探讨
古典文学中包含丰富的类型,如诗词歌赋,都可以作为有效的美育题材来融入到活动中,比如可以将诗歌和国画结合起来,作为活动板报,还可以让幼儿根据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来创作发挥,加深幼儿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力和感知力,提升幼儿的文化情操。变化性的提升:一方面,融入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也可以成为教师美育环境创设的融入载体。结合民间节日习俗,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进行灵活多变的主题美育教育,在节日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节日气氛的营造,根据不同节日的风俗习惯来创建良好的美育环境,使幼儿们能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融入建筑文化。建筑设计具有不同的派系和风格,古建筑文化体现了传统技艺的卓越,经历了长久的时间检验,仍然屹立不倒的古建筑,成为现代人研究历史文化和技艺的通道。
1.2幼儿园环境创设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博大”是指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 “精深”是指传统文化的深度是高深莫测。但是,如此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做到多维度创设,创设的内容经常是万年不变,没有创新,形式更是单一片面。而且幼儿教师设计出来一次环境创设的主题墙,经常是几个月甚至整个学期都不会更换,致使孩子们早就已对主题墙失去了兴趣。另外环境创设创新性不够,形式极其单一,内容单调枯燥,基本上环境创设创的内容就只有读书角、卫生角、活动角,主题也基本都是“我爱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式基本采用平面式的布置方法,粘贴牢固,单调乏味,忽视了背景墙的生动性。
3结语
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教育的应有功能。在幼儿园的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提升办园品质,更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实现文化化人的教育使命。将传统文化融入主题课程、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加强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路径。
关于辽宁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思考
关于辽宁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思考关于辽宁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辽宁是中国的东北地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辽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融合了多种文化。
这里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和汉族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统一体。
辽宁省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其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体。
辽宁省不仅拥有大量的古文物和古迹,而且还有着传统的民俗文化。
比如辽宁的传统服饰“百褶裙”,它代表着辽宁特有的服装文化,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
此外,辽宁也有着传统的饮食文化,比如著名的“三明治”,它是由三种不同口味的面条组成,再加上番茄酱、香肠等配料而成,是辽宁特有的饮食文化。
此外,还有辽宁传统的文学文化,比如“普乐”,它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用来表现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辽宁也有自己的宗教文化,比如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它们也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
这里不仅有很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还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独特体系。
从历史上看,辽宁地区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都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交流互动的重要地方。
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辽宁省将继续保护、发展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也将不断开拓和创新,为辽宁省人民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方式。
因此,作为一个地域性省份,辽宁省未来将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保持一个和谐平衡的发展。
未来,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将在辽宁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明和少数民族文明交流互动重要地方,辽宁省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平衡发展、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重要场所。
关于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状况,以期为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1. 晋冀鲁豫文化晋冀鲁豫文化是河北省重要的区域特色文化之一,它源于古代的晋文化、冀文化、鲁文化和豫文化。
在语言、风俗、建筑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晋冀鲁豫文化在河北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良好,相关的文化节庆活动和展览也较为丰富。
2. 北方古建筑河北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众多优秀的古建筑。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古代的宫殿、庙宇、园林等依旧保存完好,并且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这些古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3. 京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河北省,京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剧团在各地进行演出,并且新一代的京剧演员也脱颖而出,为京剧的传统与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河北民间艺术资源1. 曲艺河北是中国曲艺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曲艺资源。
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河北的曲艺形式多样,如评书、相声、弹词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虽然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但曲艺仍然在一些农村地区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2. 刺绣河北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在河北广泛流传,并且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
在一些农村地区,我们注意到一些妇女们仍然传承并从事着刺绣的制作,这不仅保护了传统工艺,也给这些妇女提供了一种经济收入。
3. 彩塑河北彩塑是河北特色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生动。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彩塑在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并且有一些从事彩塑制作的艺人通过创新而使这门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发展1. 意识提升河北相关部门加强了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价值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于保护和发展的意识。
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
学号:201210120108 姓名:刘胜军专业:2012级新闻学浅析中国地域观念的维度摘要:地域作为一定空间、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具有其独特而复杂的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
在冗长的历史中,地域以其特有的发展方式随社会变迁而有所改动,却不失本真。
夏、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分封制制度创立以及古代传播方式的逐渐发展催生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地域观念,这种对家乡、宗族的归属感由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心理和传播媒介等多方元素共同孕育,并随各元素发展变化而产生形态变化。
关键词:地域观念哲学心理传播在早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力背景下,依据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基础,古代王朝建立了适应其所在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宗法制由夏建立,发展于商朝,完善于周,其宗族组织与国家组织相结合,以王族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的方式适用于封建王朝的政治控制,对其后2000年内的国家政治形成主导式引领作用。
鉴于古代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政治统治力有限,王室权力的覆盖面不足的缺陷,以宗法制为模版的政治体制需要建立在分封的基础上,将疆域划分为若干势力范围由封地贵族、官僚管理和负责,而中央仅需要加强对分管封主的控制即可巩固国家政权,以此为模式至今的省市、直辖市划分分管依旧活跃在历史时空中。
在长期的分管下,各地区由于本身自然、经济的基础差异以及分管封主的管理形成不同的发展态势,经济形式出现不同的外延与内涵,并在其差异性经济基础上形成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长此以往,在古代地区交流媒介极度匮乏的限制条件下,地域差异发生了静态特性形式的变异以及动态特性或作用的变异,其相互之间的地域差异性由经济、文化到意识和价值追求理念逐层加深,最终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域观念。
以两汉时期为例,“汉承秦制”,在户籍制度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
《史记·萧相国世家》谓“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中国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教案
中国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教案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丰富而瑰丽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的艺术和智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中国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背景知识介绍1. 文化遗产定义:指与某一特定民族、地区、国家或整个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有关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存。
2. 区分地理分布: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地理划分等,对于理解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
2. 掌握中国文化遗产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体验。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性。
步骤二:地理分布图分析(15分钟)1. 教师分享中国地理分布图,标注主要的文化遗产区域。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文化遗产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规律,并提取关键信息。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互相评价和讨论。
步骤三:具体案例学习(30分钟)1. 教师根据地理区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图书、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关于所选文化遗产的详细信息,并进行整理与归纳。
3. 学生以PPT或海报的形式,向全班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对该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互动游戏(15分钟)1. 教师组织一个互动游戏,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和问答,回答与中国文化遗产地理分布有关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需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并给出简短的解释或理由。
3.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点评学生的回答,并分享相关的文化知识。
步骤五:个人总结(10分钟)1. 学生个人反思,并思考自己对中国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认识有何不同。
2. 鼓励学生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立冬节气的区域文化差异
立冬节气的区域文化差异教案一、引入霜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它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体现。
本节课将通过探究霜立冬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二、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如北方、南方、西北等,讨论并列举该地区霜立冬的特点和习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如北方地区的霜降、南方地区的霜降、西北地区的霜降等。
三、展示1. 图片展示教师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地区霜立冬的景象和习俗,如北方的霜花、南方的霜降鸟、西北的霜降舞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
2. 视频欣赏播放一段关于霜立冬的地方纪录片或文化短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提前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资源。
四、思考1. 提问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霜立冬有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吗?与当地的农耕文化有关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予引导和点拨。
2. 小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农耕文化对于霜立冬的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保持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五、拓展1.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霜立冬的作文,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霜立冬景象和习俗,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2. 调研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选择一个地区,了解更多关于霜立冬的地域文化差异,并撰写调研报告。
可以采访当地的居民,观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霜立冬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的认识和理解。
七、作业完成作文或调研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区域性格特征课后思考
第六组郭秋林3120100118 1、讨论中国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环境变化多样。
而中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与诸多古文明相比,中国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更具延续性,而且由于各地的环境更加不一样,并随着历代的长期变化而融合了更多异源文化,是中国文化更具有将多元性一脉相承的趋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相异性主要源于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特点。
我国的总体所在,本与巴比伦、埃及等古文明所处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域不同,处于北温带,甚至北部延伸至亚寒带区域。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较为显著,而南北巨大的纬度差又导致了从我国最北部东三省区域到岭南、长江三角洲地带乃至南部的珠江流域都有各自的地理“小环境”,温度、降水、植被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不同。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以南北的地域差异为主。
正如各地土里生长出不同的树木一样,文化也因各地所接触到的事物、历来风俗的特点,而被打上烙印。
●随历史发展,我国文化的区域性也有过不同历程的转变:
首先,在古代农耕文化时期,我国南北文化发展便早已出现了发展方向和进度的各异,北方则“先行一步”。
由于历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发展建设都以北方为重,除南宋等少数朝代将都城设于江南,于是北方的文化发展状况远好于南方,而福建、两广等地常被视为“荒蛮之地”。
而随着中国人口的两次南迁,北方唐末爆发安史之乱、北宋末期遭金人入侵,北方文化的发展优势逐渐消去,唐朝就曾有南北均衡发展的时期。
到明清时期,四大才子、乾隆六下江南,可见南方的文化优势已开始显现,以河南为中心的都城文化逐渐沉沦。
随着近先代,工业文明乃至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东西部的文化差异也开始显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东部沿海入侵我国,而同时,相应的地区在战争冲击与殖民统治下,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深远影响。
而与之相比我国西部的文化则更多的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较之东部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便捷,西部则略显落后。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东部的现代文化向西扩散,这将形成带动发展乃至共同发展的局势。
●区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在多个不同的层面:
首先,从物质表现来看,饮食、服装、建筑、交通等,都可以形象具体的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文化状态,作为不同的文化载体。
许多居住在云南、川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身着短绒多彩的特色服装,将打猎所获的牲口烹饪烧烤以用于聚餐享用。
其次,从精神(非物质文化)层面来看,方言、信仰、习俗、规章等,虽无形,但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意识形态。
而这个层面上,不同者往往是平行比较的,未分何者更好、更先进。
而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都反映出各地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先进性等。
●此外,区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特有的性质,与中华人民对于环境的依赖亲近的情感,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乍看之下,地域文化差异对人们所渴望的政治上各地的统一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实际上,文化也有共通的部分,多元的文化反而有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求
同存异。
地理文化本身具有其特性,也会随历史的发展而改变,但更重要的是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交流,时间、地点的灵活性使其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当中。
从解决负面因素的方面来说,不同文化所遇到的不同问题,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借鉴经验,只要好好协调与利用,就能在政治统一条件下,更加完善各地的不同文化。
2、以各自的家乡为例,谈谈对于区域文化的认识
我的家乡与浙江大学同样,在杭州。
杭州不仅在经济发展,在全国多样地域文化形成与建设中,地位也是颇为显赫的。
从地理上来看,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
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
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说到水乡,杭州的水文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还有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
城中遍布大小的河网,其间有货运船川流不息。
早在北宋以前,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
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在饮食方面,杭州自古以来就流存茶文化,杭州的弱酸性土壤适于茶叶的生长。
闻明全国的西湖龙井,源于宋代。
自乾隆下江南,盛赞龙井茶,其便享有盛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外,还有别的茶叶种类。
此外,杭州还盛产蚕丝,有“丝绸之乡”的美誉,为丝绸文化的盛行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杭州城市布局,从城北的平原区域,延伸至西南山峦起伏的地带,以西湖为中心点,景点沿周边分布开来。
杭州在南宋曾步入鼎盛时期,于是有很多有关那时的历史景点,也反映了杭州身为江南名都,与北方建都的不同点,气候宜人,使杭州聚居的人口不断增多,也有许多著名诗词家到访过杭州,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
新城城区规划建设以来,沿钱塘江的东南岸建起了新城区,是杭州处于长三角平原区域领先地位的象征。
当然,杭州市仍旧在上城区与拱墅区一代保留了部分老城区,从那里的建筑风貌可以看出杭州在十多年前的市貌。
与上海等国际化都市相比,杭州则保留了更多的经典元素,比如我家附近随处可见的市集。
当然,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前行,各地住民往来频繁,杭州自然也融入成为其中一员。
区域文化,从人们生活中处处得以体现,在当地人看来,区域文化早已臻于无形,但当人们互相往来,感受到异地文化的不同时,才能真切意识到区域文化不可代替的地位。
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杭州,没有切身经历过异地文化,因而也并没有深刻感受过区域文化,但相信它必然存在,并随时间推移不断交融,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