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地理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壮观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交织融合的地域特色,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区域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瑰丽绚烂,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农业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南北气候和地形不同,造就了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广袤的南方山林形成了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有“江南水乡、桃花源里”之美誉。

北方则是干旱缺水,天高云淡,宽阔的平原和广袤的草原,是斗牛犬、马背射箭、长鞭猎狐的故乡,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瑰丽绝伦”的景观。

二、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中国文化的区域性和多元性特征很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区是非常丰富的。

从古代的“9州5岛”、到现代的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这些行政划分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

中国文化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差异,而且还反映了民族、历史、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四大文化发源地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地,这些地区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三、影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大量的历史古迹为中国文化地理增添了许多神秘和美好的色彩。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再到唐代、宋代、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

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国,不断进行文化、技术、商业的交流与吸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近代以来,中国更加积极与外界交往,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影响力。

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

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

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域广大,自古以来就有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做法。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中国通常被划分为七个大区域,它们分别是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

我们来看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这个地区的主要省份有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东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人们以勤劳、朴实的民风而著称,也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区。

接下来是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气候以干旱为主,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是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区域。

华东地区地势多样,有平原、山脉、河流和海岸线等多种地貌。

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裕,文化繁荣,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接下来是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多山,气候湿润,属于亚热带气候。

华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接下来是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有山脉、平原和江河湖泊等多种地貌。

华中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也是中国的工业基地之一。

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是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有高山、高原、盆地等多种地貌。

中国地域文化差异

中国地域文化差异

蜀文化区成都,三国时期蜀国(221263年)的都城。雅安和乐山一带的青 衣羌国是蜀文明的一支,后来被蜀国合 并。自贡一带是蜀国的盐产地,盐使自 贡、内江一带成为蜀国的“私家重地” 和沃野。德阳 三星堆”是蜀国的重要 文明区域。内江盛产甘蔗,故简称“甜 城”,这便是蜀文化中的“糖”文化发 祥地;同时也是书画、文化之乡,享誉 世界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 江等也是内江人。攀西文化区凉山彝族 自治州和攀枝花是彝族文化区,攀枝花 虽现在汉族人口占多数,但该地区一直 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区域。川西高原文化 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 州,以丰富的藏文化为主和部分羌文化 为主。
中国 文化区
四川
四川主要有四个文化区组成巴文化区:南充、巴 中、达州、广安、乐山沐川、内江资中、广元东 部以及宜宾、泸州。蜀文化区:成都、绵阳、德 阳、遂宁、雅安、眉山、资阳、乐山、广元西部、 自贡和内江(战国时代之前,巴国(首府重庆)和 蜀国(首府成都)是当时中国西南最重要的两个 国家 );攀西文化区:攀枝花和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统称为攀西 );川西 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地 处四川西部的高原区域 )划分依据 :巴文化区西周 时、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龙江合台 地上,建立奴隶制式国家“昔阝”春秋为古巴国 故地。
前后蜀时期是巴蜀历史上繁荣富 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时代。永 陵(王建墓)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时 代的历史见证。永陵石棺上的廿四 乐伎石刻是我们了解唐代音乐的极 品,从中可体味清乐与龟兹乐相结 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 传的情况。前蜀和后蜀各有一位花 蕊夫人,究竟是谁写下了留传至今 的《宫词》,肯定可以引起在旅游 中探索的兴趣。永陵是我国历代帝 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 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 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 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分区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分区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准检测过关卷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

(满分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鄙夷.yí狡黠.xiá唯.唯连声wéi 味同嚼.蜡jiáoB.箫.索xiāo 栈.桥zhàn 商酌.zhuò寻章摘.句zāiC.沉吟.jīn 滞.碍zhì格物至.知zhì挖心搜.胆sōuD.发窘.jǒng 玄.虚 xuán 煞.白shà根深谛.固dì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B.王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常常吹毛求疵....。

C.在创造的宇宙里,爱因斯坦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言而喻....的。

D.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获益匪浅....。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能否熟练规范的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由我校承办的“英才杯”学术研讨会结束后,全体与会者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教学楼前合影留念。

C.前几年下海的他事业有成,开了公司,手下都是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大约年龄在30岁左右。

D.在全国连续发生几起校园安全事故后,各地中小学纷纷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4.名著阅读。

(2分)我的这些想法实在大大冤枉了这个可怜的老实人。

为此,我后来对他感到十分歉意。

可是,当时我的疑虑有增无减,一连好几个星期都不能排除。

我对他采取了不少防范的措施,对待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友好,那样亲热了。

这样做,我又大大地错了。

其实,他和从前一样,既忠实,又感恩,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事情上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既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又是一位知恩图报的朋友。

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其作者是(人名);文段中“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名字叫。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和湖湘文化等。

湖南即湖湘文化的发祥承载地。

湖南古属荆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就敢于与周文化叫板。

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实在是个人才荟萃之地。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南人周敦颐的思想学说,经南宋时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传习、发展,从而创立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湖湘学派,而后,历经世代的封建演绎,历经三湘四水的洗炼,历经土著湘人和中原移民的不断融合和探索,终于形成了勇于开拓、富于气节、善于包容、敢于国事的湖湘文化特质。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时的民族精神和应世策略。

它的多重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是中原文化通过移民南下,湖南因而从"蛮夷区"成为儒家正统区;二是唐宋以前的土著人创造的本土文化,即荆楚文化。

中原移民文化中的经典儒学思想、吃苦耐劳、富有韧性和本土文化中的固执守旧、勇猛剽悍、实事求是的个性彼此长期相触相融相斥,便形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经世致用、兼容并包、刚毅倔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

湖湘文化既有一批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理论著述,如曾国藩的家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毛泽东选集》,但湖湘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湖湘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显露出来的思想、观念、品性,以及以人为本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之中。

具体说来,湖湘文化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心忧天下”。

这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

近代以来,湖南人民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坚强决心,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之中。

无论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爱国人士既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把“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提到新的高度。

中国地域亚文化1

中国地域亚文化1

齐鲁文化
孔子 泰山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黄河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亍春秋时 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 而深厚的社会基础, 继往开来,而丏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 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丌 东人的性格。比如, 同程度的传播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 山东人淳朴厚道,不 时机。但是,儒学复古和崇尚仁义的思 人为善,任劳任怨, 想观点幵丌被崇尚法制、与权的秦始皇 顾大局,重实干。但 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 史劫难。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 们才 是在另一方面,山东 得以施展才干抱负。汉武帝在位时采纳 人的性格中又包含着 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固步自封、循规蹈矩、 儒术”,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偏执狭隘的特点
岭南文化——构成元素
三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 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 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 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四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 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 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 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河洛文化——传统节日
3)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拜月亮,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 这个习俗。祭拜月亮的物品除了月饼、点心外,农村还要蒸枣糕。 祭拜月亮时有一个规矩,主祭的必须是家庭妇女,但在腊月二十 三,老灶爷升天时主祭的却是男人。据说玉皇大帝派到每家一个 老灶爷,要他了解每家的情况,到腊月二十三时上天汇报。老灶 爷上天时,各家都要祭灶,祭灶仪式由男人主持。为了让老灶爷 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家家都要供上“祭灶糖”,希望用甜甜的黏 黏的蜜糖粘住老灶爷的嘴。普通老百姓当然拿不出大礼,只好用 这点小小的“糖衣炮弹”来“公关”了。

中国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深厚而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是指在不同地区形成的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特点。

这些地域特色不仅体现在语言、风俗、建筑等方面,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各地历史、地理和民族特点的差异。

下面将从北方、南方、西南和东南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

北方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豪迈的气质和严谨的学问上。

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土地辽阔,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北方人民形成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

北方文化注重实用主义,追求功利和实际效果。

在古代,北方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北方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北方的文化中尊重知识和学问,儒家思想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北方人热爱读书和研究,崇尚理性和智慧。

南方的文化特色则以其柔和的气质和精致的艺术闻名。

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南方人民形成了温和、忍让的性格。

南方文化注重情感和人文关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古代,南方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南方的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南方的文化中注重艺术和美学,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南方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和传承。

南方人热爱艺术和自然,崇尚情感和美的体验。

西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上。

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川起伏,民族众多,这种地理和民族的多样性使得西南地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在古代,西南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因此西南的文化受到了来自东方、西方和南方的多元文化的影响。

西南的文化中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东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则主要体现在其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上。

东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沿海地区多,交通便利,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南地区成为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中心。

在古代,东南地区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东南的文化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影响。

东南的文化中注重开放和包容,吸纳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中国文化区的划分方案

中国文化区的划分方案

中国文化区的划分方案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域和文化特点。

在中国的地域上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以下是一个中国文化区的划分方案,用以对中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全面理解。

1.华北文化区: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古老、最繁荣的农业区之一,这里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华北文化区的代表城市有北京和天津,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例如故宫、天坛和长城。

华北文化区的文化特点包括汉族文化、宫廷文化和北方饮食等。

2.华东文化区:华东地区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代表城市是上海。

华东文化区的特点是商贸繁荣、文化多元和海派文化的代表。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商业和文化交流。

华东文化区还包括了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这些地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3.华南文化区:华南地区是中国最繁荣的经济区之一,代表城市是广州。

华南文化区的特点是地理上的接触和影响,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华南文化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包括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闽南文化等。

4.西南文化区:西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代表城市是成都。

西南文化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巴蜀平原之间,这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西南文化区包括川渝地区,以及云南、贵州和西藏等省份。

这些地方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藏族、彝族和侗族等。

5.西北文化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之一,代表城市是西安。

西北文化区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曾是多个帝国的都城所在地。

西北文化区包括陕西、宁夏、青海和甘肃等省份,这些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秦始皇兵马俑和莫高窟等。

6.东北文化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工业和资源重镇,代表城市是沈阳。

东北文化区的特点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方的辽东文化、满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社会认识简单的地域和文化特点

社会认识简单的地域和文化特点

社会认识简单的地域和文化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国家。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方到西方,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的一些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地域特点1.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受到气候的影响,如东北地区以辛辣、油腻的食物为主,华北地区以面食和烤肉为主,西北地区则以肉类和面食为主。

2.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华东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上,如山东的孔庙和孔府,上海的外滩和城隍庙等。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

这些地区气候湿热,植被繁茂。

华南地区的饮食以海鲜和热辣口味为主,如广东的粤菜和福建的闽菜。

华南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如广东的粤剧和广西的壮族歌舞等。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多变。

西南地区的饮食以辣味和酸味为主,如四川的川菜和云南的过桥米线。

西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云南的民族服饰和四川的川剧等。

二、文化特点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等朝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造诣。

例如,古代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剧种,还有各地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表演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在传承中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3. 节日和习俗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和红包、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团结和共享喜悦的方式。

分享地域文化魅力:地理分区教案

分享地域文化魅力:地理分区教案

地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世界各地民族文化的共同财富,体现了不同地区、民族的风貌、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历史传承。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开展地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爱慕、传承本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中国地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可以划分成四个大区:一、华北地区文化华北地区包含了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等,这一区域的地理位置比较靠北,气候寒冷且干旱。

这里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古代中国就有若干王朝在这里得到了萌发和壮大,例如夏朝、商朝、周朝等。

由于地理位置离北京较近,这里的文化传承受到了更多的国家关注和资源保护,在教学中也要充分介绍地区的特点、历史和文化。

二、华东地区文化华东地区包括了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和上海市。

这一地域文化的发展较为缓慢,但是文化底蕴十分浓厚,这里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里的文化艺术手工艺品等魅力十分吸引人。

有很多的古色古香的园林、古建筑等等,这一地区所在的地域非常广阔,教学上要注重地区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特色和传播方式。

三、华南地区文化华南的地理位置比较靠南,包括了海南省、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等地。

这一地区的气候相对较为炎热潮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成为了孟子、庄子等诸多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得意之所。

这里文化和食品等的特色很多,例如珠海澳门特色菜、广东结对子、海南的椰子、福建的武夷岩茶等等。

教学上要注重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历程和民间文化的特点。

四、西南地区文化西南地区包括了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这一地区形态多样,山峰起伏,气候分明,地质构造复杂。

这里有很多神秘的民族文化和活生生的原始文化遗迹,例如世界著名的松赞林寺以及川西广南丹巴等神秘的民族地区。

教学上要介绍这里的美食、文化特色以及生态环境。

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用认真对待和探索的眼光去寻找、发掘这些地区文化的精髓。

中国二十个文化区

中国二十个文化区

中国二十四个文化区划分1、三秦文化区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

所谓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三分过去的秦国之地,故称三秦。

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陕西所辖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包括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四个王朝。

2、齐鲁文化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

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

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3、中州文化区的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4、荆楚文化区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5、燕赵文化区是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

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

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1.齐鲁文化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

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3.三秦文化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作为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国家,中国具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文化。

其地域特点也十分的鲜明,大致可分为四个大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平原、西北高原和西南山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四个大区域的特点。

一、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其较长的海岸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

东部河流也非常的众多,其中最重要的要算是黄河和长江了。

此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沿海地带呈现海滨平原,内陆地区多为河套平原和黄土丘陵。

由于此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海岸线众多、开阔,因此此地区适宜发展农业和渔业。

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我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其东到山海关,西至武威市,南起太行山,北楼海河。

此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丰厚。

华北平原区域内的气候以暖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天气多变,气温低于南方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含沙量较高,黄河发源于此区,河流阶梯众多造就了丰富的水资源。

三、西北高原西北高原指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和西南边缘,其地势高峻,大致呈海拔4000-5000米。

其地理环境极为恶劣,缺水少河,气候干燥,荒漠化现象突出,地质构造复杂,矿藏资源丰富。

此地区被认为是我国的粮仓和能源基地。

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我国的珍贵生态环境。

此地区有独特的草地和冰川景观,大量珍稀物种生活在这里。

四、西南山地西南山地是中国的山区世界,由于地形优势,该地区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以及各种珍贵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西南山地包括云南高原、贵州三台山地、四川盆地和滇池等。

该地区地势高峻,形成多样性的气候,气候特征明显:云量较高,有雨雪时令。

西南山地地区人民饮食以食用辣椒为特色,成为中国烹饪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总体上,中国四个大地理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地貌和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人文地理与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人文地理与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人文地理与地域划分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分为不同的地域,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特点。

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文化传承等方面,而古代的地域划分也与此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与地域划分。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山盘地、河流纵横的国家,自然环境多样。

北方平原广袤,适合农业生产;南方地势崎岖,热带气候使得农作物种类繁多。

这些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中国古代地方特色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地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域包括:中原、关中、江南、四川和辽东等。

1. 中原中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粮食生产,这也是中原的一大特色。

同时,中原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先后成为封建王朝的中心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产生了许多在中国史书上出现的名人和文化遗产,如孔庙、道教名山嵩山、嶽山等。

2. 关中关中位于中原西北部,是大西北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

这个地方地势平坦,环境适宜,粮食物资富足。

历史上秦朝的崛起就起源于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3. 江南江南地区自古以来以水乡而著称,水资源是其重要的特色。

江南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是中国的重要农产品和养殖基地。

并且,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又一重要发源地,兽面壶、红釉陶、金钩银线文等独著的艺术风格都是江南地区文化的代表性特征。

4. 四川四川地区地势崎岖,山川壮丽,自然景观优美,气候湿润,适合农业生产,是中国的粮仓之一。

四川地区历史上曾是蜀汉王朝的发源地,是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中心。

蜀绣、川剧等文化表现形式也成为了四川地区的代表性特征。

5. 辽东辽东位于中国的东北角,和东北、内蒙古等地相接,是中国的战乱地带。

由于该地区环境恶劣,因此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

但是辽东也拥有着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如中国的古长城和清代的皇家园林等。

二、中国古代地域的划分中国古代的地域划分并不固定,常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小学社会知识竞赛中国的行政区划与地理特点

小学社会知识竞赛中国的行政区划与地理特点

小学社会知识竞赛中国的行政区划与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多样化的地理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小学举办了一场社会知识竞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

一、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分为四个层级: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

每个层级都有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1. 省级行政区划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是中国的最高行政区划单元,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

2. 地级行政区划地级行政区划包括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和盟。

地级行政区较省级行政区划更小,但在地方行政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自治县、市辖区、特区和旗。

县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的基层单位,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

4. 乡级行政区划乡级行政区划主要是指乡、镇、街道和办事处。

乡级行政区是县级行政区的下一级,负责乡村和城市社区的行政事务。

二、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的地理特点多种多样,既有广阔的平原和河流,也有巍峨的山脉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1. 平原和河流中国有许多广阔的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基地,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中国的河流众多而著名,如长江、黄河、松花江等。

这些河流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也对中国的农业、工业和交通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山脉和高原中国的山脉众多,分布广泛,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长白山等。

这些山脉是中国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旅游景点和生物多样性的宝地。

中国还有许多高原,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高原是中国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然景观中国有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如长城、黄山、张家界等。

这些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珍稀的动植物品种、独特的地质景观等,为生态旅游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都是多样且丰富的。

第六章 中国文化区划

第六章 中国文化区划
“根祖文化”的开发
晋商雄踞我国商界500年。 “生子有才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 晋商崛起的原因分析:
(1)与明代北部边防形势以及山西的军事地理位置相 关。
抵御蒙古骑兵,修长城,需要粮食供应。山西临近北 边,承担军需供给的任务比较重,也给山西商人创造了 机会,集盐商、粮商于一身。 (2)与当地无产有关
全国五座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四座在山西省: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平顺天台庵正殿
原因分析: 群山环抱,不便大规模用兵,社会经济相对安定。
明初开始的洪洞大移民
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大槐树移民是历代规模最 大的官方移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 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千山千水千才子” 明清,文科状元209位,108位来自吴越 戏剧 私家园林
二、苏州状元
苏州状元 (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四大阶层) 苏州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的经济基础是苏州状元辈出 的物质基础。 民风勤于诗书,习文重文
处于相对安定的权力社会,官本位吃香;士、农、 工、商四大阶层,欲出人头地、长保富贵,唯有参 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经济,才是最简捷、最有效 的路子。世家大族子弟以科举跻身通显,很快进入 国家权力圈子,从中获得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 双重回报。读书、做官、发财三位一体,中心一环 就在“奕世科第”。科举与政治、经济利益的一体 化,是刺激江南、苏州读书人发奋苦读、一举成名 的最大驱动力。
婚礼。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
朝鲜族的主要节日有: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 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五大节日。此 外,还有隆重的“回甲节”和“回婚节”。
老人六十大寿时举办的筵席叫做“回甲节”。要大摆 筵席,招待亲友。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国文化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关键字】:中国文化区、地理特点、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阎耀军《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王会昌等《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二、中国文化区的划分
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

在我国东西差异中,最突出的一条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

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叠加的结果。

针对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中国的文化区:如果考虑南北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如果考虑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如果同时考虑南北和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区;如果考虑管理要素,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尽管划分的标准有很多,但是中国文化区的划分仍是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2>中国各文化区特点(地理、文化上)
㈠中国各文化区的地理特点
一、关东文化副区:
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二、燕赵文化副区:
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四、中原文化副区:
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五、齐鲁文化副区:
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区:
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七、巴蜀文化副区:
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

八、荆湘文化副区:
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九、鄱阳文化副区:
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

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

十、吴越文化副区:
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

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十一、岭南文化副区:
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

本区背山面海.
十二、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
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多山。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

包括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

(二)中国各文化区的文化特点
一、关东文化副区:
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

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

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二、燕赵文化副区: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四、中原文化副区: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五、齐鲁文化副区:
本区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

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区:
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

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七、巴蜀文化副区:
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代表的是川剧。

八、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
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九、鄱阳文化副区:
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

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

代表性艺术有弋阳腔。

十、吴越文化副区:
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比如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

代表艺术有昆剧、越剧。

十一、岭南文化副区:
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十二、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
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
文化副区接壤。

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
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

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多元性。

包括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