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考古概述》课件:3_3 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下)

合集下载

(汉唐考古课件)3关中地区的秦墓

(汉唐考古课件)3关中地区的秦墓

• 睡虎地墓地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头向西或向北;葬具为一棺一椁或仅有棺, 为长方形盒状棺而不是悬底棺。葬式有直 肢葬也有屈肢葬。随葬品有青铜礼器、日 用陶器、漆器(同时期关中地区的秦墓中 未见。漆器上烙印“咸亭”字样,有人认 为该字说明漆器是在咸阳士亭的作坊中制 造的)。有的椁有头厢、棺厢,可见它们 既有自身的文化特点,也强烈的受到秦文 化影响。
宝鸡地区秦墓分期
日用陶器中釜的数量有所增加,大口罐的 口径变小,并出现明显的颈部;鬲的口部变小, 出现肩部。
• 2 战国中期:
• 随葬的青铜礼器已经极度明器化, 鼎更像一只浅底的盘子。有的墓同时随 葬中原式铜礼器。
仿铜陶礼器中也出现中原式的鼎和壶.
日用陶器中的鬲肩部突出,裆部 变平,有的墓中出茧形壶。

洞室墓和铲脚袋足鬲也曾被认为是秦文化源于 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它们在秦 文化中出现的年代已经晚到战国中期以后, 很难将其与秦文化的起源联系在一起。
• 一般认为秦首先继承了周文化, 后又吸收了西戎的文化,最后形成了 秦文化。
(二)、战国时期秦墓的特点
• 1 屈肢葬 • 可以认为是识别秦人的标志,也是区别
秦墓与其它墓葬的标志。 • 在甘谷毛家坪西周中期开始的墓葬中已
经使用屈肢葬,一直到进入汉代才基本绝迹。
• 对这种弯曲很甚的屈肢葬,有三种解释: ⑴ 胎儿在母亲腹中的形状。
• ⑵ 在火膛边睡觉的姿势。
• ⑶ 怕鬼魂跑出来骚扰活人。
• 但是并非所有的秦墓都是屈肢葬,也有 直肢葬。春秋早期就发现:墓主为直肢葬, 殉人为屈肢葬。这种屈肢葬与三晋两周的 自然屈肢葬截然不同,胫骨与盆骨的角度 小于40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关于秦文化起源的讨论与研究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1 秦汉考古概述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1 秦汉考古概述
秦汉考古概述
一、秦汉考古的特点
1.与历史发展进程相对应 2.与考古学文化特点相适应
• 1. 与历史发展进程相对应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阶段,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的过程。
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的事件,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而汉则在一个空前 广大的范围内最早稳定地施行中央集权统治模式。
1 关中地区,包括甘肃东部,这里是 汉王朝的京师地区。是当时京兆尹 (西安以东) 左冯翊(渭河以北)、 右扶风(西安以西,一直到宝鸡一带) 所在地。 2 关东地区,不是指原来的关东六国, 一般来说是指河南新安以东(函谷关) 的三河(即当时的河东郡、河内郡和 河南郡)、颖川、南阳等郡。
• 3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地区,是渤海湾周围 地区,即当时的青、徐地区和幽冀地区。
西汉后期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二大阶段。 前段:汉武帝元狩五年到宣帝、元帝之交, 包括了武帝后期、昭帝、宣帝。在昭帝之 后有个昌邑王刘贺,但时间很短。前后共 七十年左右的时间(公元前118 年-公元 前48年)。
后段:包括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王莽。 平帝后有一个孺子婴,时间也很短。前后也 是近七十年左右的时间(公元前48年-公元 25年)。
如何做到与历史学的结合
一是要独立,就是要在不受历史学 研究成果的影响下,采用考古学的 理论和方法,对考古学资料进行考 古学的研究。
二就是要上升。所谓上升,就是研 究不能停留在刚才所说的层次上, 最终还要用考古学研究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果来说 明历史问题。
三 秦汉考古的时空框架
1.分期 2.分区
1. 秦汉考古研究的分期
东汉前期 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时间比 较短,大约只有六十多年的时间 (公元25年-89年)。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3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下)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3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下)

平 灶、陶仓等模型明器;
民 墓
➢ 铜镜流行草叶纹镜和星云纹镜 ,偏晚阶 段开始出现日光镜和昭明镜
➢ 西汉五铢开始出现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隔 山 葬
“初祭肉”
五 内有兽骨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星云纹镜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遗迹,西厢房为厨 房
门口有磨盘、 石臼,东厢房 为仓储设施
✓ 第四期:新莽时期
➢ 流行小砖券单穹隆顶的“前堂后室”墓。前室
汉 为方形,穹隆顶,为墓中设奠的场所;后室长 代 方形,弧形券顶,置棺木。 官 ➢ 仓、灶、井成必备组合而取代了鼎、盒、壶的 吏 位置。前室常有案、盘、耳杯一类用于墓中设 及 奠的陈设。 平 ➢ 新出铜镜有四神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神兽 民 镜和连弧纹镜等。 墓 ➢ 新莽钱币在墓中出现,常见有“大泉五十”、

始,持续至东汉晚期。
平 ➢ 近年来,洛阳陆
民 墓
续发掘了一批等 级较高的墓葬, 其墓葬形制在烧
沟汉墓中基本不
见;
✓ 在《烧沟》分期的基础上,以纪年墓葬
和纪年事件为标准,参考钱币、铜镜等
汉 随葬品的分期与断代研究成果,可将洛
代 阳及周边地区的汉墓分为七期:即西汉
官 吏
早、中、晚三期、新莽时期、东汉早中 晚期三期;
、 汉 代 官
➢ 出现带斜坡墓道的双穹隆顶和“前堂横列”墓。
耳室内修筑灶台,出土食盒、陶碗,性质为厨 房
主 人 休 息 场 所
出土陶仓、 陶罐等。
出土有陶案,祭 祀等活动场所
出土陶井、石 磨等明器
二者性质与三杨庄院落东厢房相同, 粮食加工和仓储场所

单元9(秦汉考古秦汉墓葬3)PPT课件

单元9(秦汉考古秦汉墓葬3)PPT课件
11
二桃杀三士: -《晏子春秋》记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的故事 。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12
2020年9月28日
(5)神话故事,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 蜗和羽人、神兽等。
(6)祥瑞:黄羊、白鹤、白兔、凤凰、灵龟、 麒麟、神鼎等。
(7)四神:或称“四灵”、“四象” 等。 通常指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灵兽。
-壁画墓:主要分布于东汉时的北方地区。 包括反映生前现实生活、死后神怪世界, 以及教化的内容。
-画像砖墓:将模印的画像砖镶嵌于墓壁, 主要流行于东汉四川境内。多见各种生产 生活场景。
-画像石墓:西汉后期出现,盛行于东汉一 代,集中于山东苏北、豫南鄂北、陕北晋 西、四川中部。
2
沂南画像石墓透视图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18
幕府(东汉宁城)
2020年9月28日
19
洛阳卜千秋墓
-1976年洛阳烧沟发现, 出土铜印“卜千秋 印”。
-西汉晚期元帝至成帝 时期墓,大约公元前 1世纪。
-壁画内容为升天与避 邪。
-右图脊顶绘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4
2020年9月28日
前 导 - 轺 车
缇骑(警卫)
后从
25
成都羊子山画像砖墓
收 获
庭 院
盐 场
2020年9月28日
出 行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6
武梁祠画像石
2020年9月28日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3 汉魏洛阳城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3 汉魏洛阳城
• 第三次于1972至1982年,对城垣、城门、护城河、墙垛、 城内街道、宫城和宫殿、永宁寺,大城东北隅的几组建筑、 金墉城等又进行了勘察及发掘,基本上弄清了故城的布局 和规模。
• 此后,又在城内外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
• 3)东汉雒阳城的形制及布局 • (1)轮廓及规模
• 东汉雒阳城,是一座四周建有高大城墙和深广护 城河的封闭型城市。其城墙系利用前代城墙墙体、 经修整增筑而成,全部为素土夯筑,内外两侧俱 无包砖痕迹。现存遗址上,除南城墙因后世洛水 改道被冲毁而了无孑遗外,东、北、西三面城墙 皆有墙体残存。保存最好的地段,如城东北隅, 残墙体犹高出地面6—7米。
• 最后,刘秀本是南阳的世族地主,建立政权主要依靠起自 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他必须避开其它地方割据势力 的锋芒,待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站稳脚跟之后才能再做 企图。
•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刘秀才最终放弃长安,定都洛阳。历 史证明这一选择是明智的,它对于维护东汉的统一稳定、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 作用。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由此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 史阶段,继东周之后,洛阳重又走上了中国历史政治的前 台。
洛阳地区历代古都
汉魏洛阳城
偃师
商城
东周 王城
隋唐东都

• 1)洛阳城故址沿革概述
• 洛阳一名,乃城居洛水之阳之谓。但因汉 为火德,忌水,故其时以洛为雒,称洛阳 为“雒阳”。魏受汉禅,又因魏为土德, 土得水而潤,复改雒为洛,呼其为“洛 阳”。此后,历代沿用洛阳一名,至今而 不改。
• 东汉雒阳城遗址在今洛阳市东约十五公里, 地当洛阳市郊区与孟津、偃师二县(市) 结合部。这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河,不仅 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单元7( 秦汉考古:秦汉墓葬1)

单元7(  秦汉考古:秦汉墓葬1)
最新的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
这次探测结果表明,除了东、西各有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 葬坑。”这一结果改变了原来考古勘探“封土东边有5条墓道、西、 北各有一条墓道的结论。但这一探测结果也有待更多的田野考古验 证。
2.1.1.5、秦陵兵马俑
始皇陵兵马俑坑平面图
一号坑 -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
每座帝陵的具体位置、陵主人的归属,目前的研究 推测较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邙山东汉大汉冢远景
大汉冢附近发现的残碑与黄肠石
大汉冢附近发现的建筑构建与文物
白草坡帝陵陵园遗址航拍
东汉某帝陵远景(洛阳)
二 号 坑 巨 型 木 棚 全 景
三 号 坑 内 景
各式兵马俑头像
跪射俑出土原状
将军俑(左)与军吏俑(右)
武士俑
各式立俑
骑兵俑
跪射俑色彩复原(上图)
高级军吏俑色彩复原
军士俑色彩复原(上图)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石甲胄
石甲
秦始皇陵陵邑
—始皇三十五年,徙民三万家于“丽邑”
—位于始皇陵以北4公里。中国古代第一座 帝王陵邑。
西北渭河北岸,2座位于渭河以南长安成东南。 西汉帝陵考古六十年代开始,已实测所有帝陵的
分布,发掘了部分陪葬墓,重点对宣帝杜陵和景 帝阳陵进行了考古发掘(阳陵仍在发掘中)。
2.1.2.3、西汉帝陵的布局
每座帝陵都有单独的茔域,以坐西朝东的封丘为中心,建有陵园, 并设置寝殿、便殿、寺庙等礼制性建筑。
陵园东阙门外有很长的司马道,两旁有许多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设陵邑使之“内实京师,外销奸滑”。西汉陵邑人口多者达几万户, 属中央直接管辖。这项制度在元帝时废止。

考古学通论(下)-秦汉

考古学通论(下)-秦汉

(1)长江中游江淮地区。西汉后期楚文化的因素已趋于 消失,但由于自然环境与中原不同,仍有许多自身的 文化特点。 (2)长江下游地区。原有的吴越文化传统仍然得到十分 强烈的保留,长期存在的几何印纹陶仍有大量发现。
3、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
包括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 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沱江流域。 墓葬方面,在秦和西汉时期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东汉 时期流行砖室墓和崖墓。
第二节

秦汉考古的年代分期与分区
一、秦汉考古的分期
第一种,分为六期。秦代一期,西汉早、中、晚三期, 东汉前、后二期。
第二种,分为五期。即以汉武帝元狩五年为界,将西汉 分为前期和后期。
第三种,分为四期。将汉代文化分为三期,即汉武帝元 狩五年以前为第一期,元狩五年以后至东汉和帝为第
二期,东汉殇帝至献帝为第三期。
这一地区秦汉墓葬的发掘和编年研究,铜镜、货币的演 变分期的研究,对其他各地的墓葬分期都有不同程度 的参考意义。
(1)关中地区。西汉时期是汉文化的中心区域,东汉 时期的地位有所下降。
(2)三河、东郡、颖川和南阳诸郡。西汉时期受到关 中地区较强烈的文化影响,东汉时期成为文化中心。
(3)青徐幽冀等州。西汉后期与关中地区的差别缩小, 但仍有许多地方的文化因素。

2、东平陵县城
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阎家村北。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900米。 城墙夯筑而成,夯层厚0.12~0.22米。西城墙保存最好, 地面以上残存高度约5米、宽24米,墙基宽约40米。 城门
遗迹、遗物: 冶铁遗址 制陶遗址 建筑基址

3、午汲古城
河北省武安县。 城址平面近方形,长、宽800米左右。夯土墙尚高出地 面3-4米、宽 8-13米。 东、西、北三面城门的遗迹清晰可见。 连接东、西城门的大路宽6米,长近1000米,直通城外, 城内还有4条南北向的道路。

单元9( 秦汉考古:秦汉墓葬3)

单元9( 秦汉考古:秦汉墓葬3)

(5)神话故事,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和羽人、 神兽等。
(6)祥瑞:黄羊、白鹤、白兔、凤凰、灵龟、麒麟、神 鼎等。
(7)四神:或称“四灵”、“四象” 等。通常指青龙 、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灵兽。
(8)云气和星象。包括星宿、日(三足乌或金乌)、 月(桂树、蟾蜍)等。
卜千秋汉墓朱雀壁画
天象(西汉)
沂南画像石墓透视图
2.3.2 墓葬装饰
(1)汉代“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敛为鄙 (2)厚葬是孝悌和神仙观念的反映 -汉武帝“独尊儒术”, “忠义、”“孝悌”观念影
响深远。其具体表现是“养生送死”。 -汉代主流信仰是黄老思想,民间崇信巫术、原始神话
及传说。
(3)墓葬装饰是现实宫室风气的反映
-晁错《抑商论》:“富者土木被文锦,贫者常衣牛 马之衣” 。
单,上面书写着物品的名称及数量 )
-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车骑出行、祥瑞等。有 隶书榜题近百条。
-画像反映汉代思想中的「三界」宇宙模式:顶部为 天界;墙面为人界,从三皇五帝到武梁本人;山墙 为由西王母和东王公主宰的仙界。
汉墓的特殊葬俗
-封土 -祠堂 -黄肠题凑 -墓碑 -棺椁 -铭旌( míng jīng ) -玉敛葬 -遣册与赗(fèng )方(木、竹等做成的随葬物品清
车骑出行(东汉)
幕府(东汉宁城)
墓主坐像(东汉)
(4)历史人物题材,如孔子、老子、周公、晏子等先 贤;荆轲、伍子胥、柳下惠等忠臣义士;闵子骞、 丁兰等孝子;鲁义姑姊、秋胡子妻等贞妇列女;“ 鸿门宴”、“二桃杀三士” 等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
-《晏子春秋》记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的故事 。
西 安 交 大 西 汉 墓
墓西 顶安 天交 象通 图大 展学 开西 全汉 景壁

西汉11座帝陵分布示意图

西汉11座帝陵分布示意图

西汉11座帝陵分布示意图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西安)。

自高祖刘邦至平帝刘衎〔kan看〕共历11帝,建陵园11座。

据文献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陵园,此后的西汉各帝都在生前就为自己营造巨大的陵墓。

从本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汉诸陵进行了多次实地勘查,基本上确定了诸陵的方位和陵园的建制、布局。

西汉11座帝陵(图4),分为南北两大陵区,分别位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和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杜东原。

分布在咸阳原上的有九座,西自兴平县南位乡,东至高陵县马家湾乡,绵延50余公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最东一区以高祖长陵为中心,西为惠帝安陵,东为景帝阳陵。

最西的一区武帝茂陵在西,昭帝平陵在东。

中部的一区,以元帝渭陵为中心,西为成帝延陵,东为哀帝义陵,西北为平帝康陵。

最东一区是西汉最早的几个帝陵,位于汉长安城以北,与都城隔渭河相望。

长陵南与长安城北面居中的安门大街正相对应。

陵墓的排列,体现了古代左昭右穆制度,这一点对后世帝陵的排列产生了很大影响。

白鹿原上为文帝霸陵和其母薄太后的南陵,杜东原上为宣帝杜陵。

图4西汉帝陵分布示意图(采自《秦始皇兵马俑坑》,文物出版社)"idesc="1.茂陵4.康陵7.安陵10.霸陵2.平陵5.渭陵8.长陵11.杜陵3.延陵6.义陵9.阳陵西汉初年高祖和吕后陵墓,在同一陵园内,此后,帝后的陵墓各自修筑方形陵园,陵园垣墙用夯土筑成,有的至今地面上还很清楚。

帝陵陵园一般边长410—430米,墙基宽8—10米,据墙体收分推测,墙高约10米左右。

后陵陵园一般边长330米,个别较大者边长近400米,墙基宽四米左右。

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前立双阙,两侧建房屋。

四座门的形制大小基本一致,据分析东门为正门。

汉宣帝和孝宣王皇后陵园的东门门址经过发掘,中间为门楼,中央为通道,门两侧有左右塾,两翼有配廊。

通道中间有门槛,门槛左右各有门墩一个,地面铺素面方砖。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3_1 秦代墓葬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3_1 秦代墓葬
• 《汉书》中记载:“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 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 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后汉书》载: “寝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 皇陵园内的寝殿、便殿规模宏阔,寝殿内应当与 汉代一样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陵园内发现的 飤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而 且和汉代一样,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 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 的日常生活。
3.建筑遗址 • 新发现的城垣内的地面
建筑遗址根据调查和钻 探情况获知,秦始皇陵 园内外城垣内的建筑遗 址主要分布为四区:一 是内外城垣上的门阙基 址及城垣四个转角处的 角楼建筑基址;二是位 于内城南区封土北侧的 寝殿建筑基址;三是位 于内城北区西半部的便 殿建筑基址;四是位于 内外城西垣之间稍偏北 部地区的寺园吏舍遗址。
• 所谓飤官,就是掌管宫廷饮食的官吏,是秦代九卿之一奉 常的属官。“丽山飤官”就是丽山园的食官,掌管陵寝祭 祀的膳食之事,供应始皇陵的祭品。他们如同侍奉活着的 皇帝一样,负责每天四次皇帝灵魂享用及祭祀活动的膳食。 “六厨”、“八厨”反映了陵园供厨数量的众多,膳食供 应规模巨大,供厨内服务人员一定很多。
•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 两坑相距25米。坑的形制平面 呈“凹”字形,面积约520米。
坑的结构复杂,三号坑是军队 的指挥部(古名军幕)。
• 秦俑坑出土的战车模型和骑兵、步兵俑。 通过对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试掘及发 掘,已出土木质战车二十辆,拉车的陶马 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二十九匹,各类武士 俑四百余件,青铜兵器万余件。估计三个 俑坑内当有战车一百三十余辆,拉车的陶 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一百三十余辆, 拉车的陶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一百一 十六匹,车兵、骑兵和步兵俑近七件。车、 马俑的大小,高矮和真的相似,车、马、 俑的排列也完全仿照当时军阵的编列,是 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为我们研究秦国军 事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4秦汉南北朝考古学PPT课件

4秦汉南北朝考古学PPT课件
高约1.9米
*
24
秦陵百戏 俑5号俑
体格硕壮稳健,专家推断 应是百戏都卢寻橦中的持
竿者。高约2米
*
25
秦青铜大鼎
重212公 斤,是目 前所见秦 文化中最 大的铜鼎
*
26
秦陵石铠甲(清理)
*
27
经修复后 的头盔 (胄)
*
28
阳陵虎符
*
29
云纹高足杯
(秦代)
*
30




*
31





99
南越王赵昧墓
代表器物
*
100
丝缕玉衣
*
101
“文帝行玺”金印
*
102
“右夫人玺”金印
*
103
“太子”金印
*
104














*
107
兽 衔 玉 璧
*
108
玉 镂 空 佩
*
109
玉龙附金带钩
*
110
玉盒
*
111
铜承露盘玉高足杯
*
112
从咸阳向北经过云阳、上郡,直达九原(今内蒙 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驰道和直道的修筑,有利 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
8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
9
圉人 陶俑
*
10
秦始皇陵
*
11
陶 将 军 俑
*
12
陶 立 射 俑
*
13

第五讲 秦汉考古(1)PPT课件

第五讲  秦汉考古(1)PPT课件

14
长安城出土四神瓦当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5
-汉长安城的特点:
-a.城墙多曲折,布局不甚规整。
-b.大致符合《考工记》关于城市的理想状 态。
-c.各功能分区较战国城市集中,宫殿区占 全城绝大部分。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6
▪ 三、东汉洛阳城
-汉改洛阳为雒阳,曹魏又改称洛阳。
了部分陪葬墓。重点发掘宣帝杜陵和景帝阳陵。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39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40
汉景帝陵
王皇后陵
▪ 阳陵:
-汉景帝刘启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
-以车兵为主体的庞大军阵。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30
1号坑兵马俑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31
▪ 二号坑:曲尺形。
-94年发掘。
-二号俑坑局部被 焚,大部分棚木 保存较好,为松 柏和榆木。棚木 长4-8米,直径 一般为30~40厘 米。上填青膏泥, 具防潮、防腐作 用。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21
邺城建筑构件-柱础、瓦当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22
邺城复原图
09.11.202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23
贰、秦汉墓葬
▪ 一、帝陵
▪ 1.始皇陵与兵马俑
-秦始皇嬴政的陵墓,位于陕西临潼县骊山 脚下。
-247年BC嬴政即位,开始修建陵墓,历时37 年。
第五讲 秦汉考古
09.11.2020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2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2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
• 陵庙与都城附近的宗庙意义不同,陵庙和寝、便 殿是一整套礼制系统,主要和陵事活动有关,即 “月祭于庙”、“岁二十五祠”。
一 、 西 汉 帝 陵
陵庙内安放木主的神坛? 太社内安放社主的石座?
一 、 西 汉 帝 陵
(四)陪葬坑
• 西汉时代帝陵与皇后陵一般均置陪葬坑,这一
一 、 西
制度源远流长,上溯商周时代的大型墓葬附近 的车马坑、祭祀坑(包括器物祭祀坑、动物祭 祀坑及殉兽坑)等,实际上与秦汉时代帝王陵 墓的陪葬坑意义基本相同。陪葬坑与“地宫”
• 墓室位于地宫底部,又称“方中”或“明中”, 一般深“十三丈”(汉丈约2.3米),内有“梓宫 (棺)”、“便房”(葬具)及“黄肠题凑”相 关的储藏间等,根据诸侯王墓的特点,墓室内可 能有积沙、积炭或积石及排水设施等,起到保护 作用。
3.陵园及门阙遗址
• 西汉初年,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
一 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的皇帝和皇后的陵
• 《汉书·韦玄成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 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 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 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上四食,庙岁 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
宣帝杜陵寝园遗址
王皇 后陵 园布 局图
杜 陵 便 殿 遗 址
杜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台门遗址
一 、 西 汉 帝 陵
• (二)西汉帝陵及陵园遗址

➢ 自汉文帝霸陵及其后,帝陵与皇后陵的陵墓各 自筑成一座陵园,且外围又有大陵园。大陵园

之中有陪葬坑、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
西
等,大陵园陵邑等。


1.封土
• 战国时代晚期,王陵的封土规模已明显变大。
一 ➢ 《礼记·中庸》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秦汉考古

秦汉考古

秦汉考古:秦汉遗址:城址和宫殿址:(咸阳秦宫殿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未央宫遗址、长乐宫遗址、汉长安武库遗址、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灵台遗址、汉魏洛阳明堂遗址、汉魏洛阳辟雍遗址、汉魏洛阳太学遗址、永宁寺遗址)、汉河南县城遗址、汉西海郡城遗址)、汉代冶铁遗址(铁生沟冶铁遗址、古荥镇冶铁遗址、瓦房庄冶铁遗址、利国驿冶铁遗址)、其他遗址(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三道壕遗址、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沿线城址、居延烽燧遗址、尼雅遗址)秦汉墓葬:皇陵: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坑)、汉代帝陵(茂陵、霍去病墓)、汉壁画墓(洛阳西汉壁画墓、平陆汉壁画墓、梁山汉壁画墓、望都汉壁画墓、和林格尔汉壁画墓、辽阳汉壁画墓、密县打虎亭汉墓)、汉画像石墓(徐州画像石墓、安丘画像石墓、南阳画像石墓、陕北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武氏石祠、孝堂山石祠)、汉画像砖墓、其他墓葬(江陵秦汉墓(江陵凤凰山汉墓)、云梦秦墓、烧沟汉墓、长沙汉墓(象鼻嘴汉墓)、马王堆汉墓、大葆台汉墓、满城汉墓、杨家湾汉墓、九龙山汉墓、银雀山汉墓、潼关吊桥杨氏墓、武威汉墓、雷台汉墓、阜阳汉墓、亳县曹氏墓、广州汉墓、贵县汉墓、合浦汉墓、晋宁石寨山滇墓、贵州西部汉墓、西丰西岔沟墓地、札赉诺尔墓地、汉代崖墓、洛阳东汉刑徒墓地)秦汉遗物:汉代铁器、汉代铜器(汉代铜镜)、汉代陶瓷器、汉代漆器、汉代纺织品、汉代玉器、秦汉瓦当、秦汉量器、衡器(秦量、秦权、新莽嘉量、大司农平斛)、秦诏版、秦汉简牍(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汉代帛书(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及佚书八篇、战国纵横家书、五星占、病方五十二种、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汉代帛画)、汉魏石经(熹平石经、正始石经)、秦刻石(琅琊刻石)、汉代碑刻(裴岑纪功碑、刘平国刻石、张景碑、鲜于璜碑、曹全碑、褒斜道石刻)、汉阙秦汉考古秦汉时代起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迄于东汉灭亡,前后共约440 年,其间包括秦、西汉、新、东汉4个朝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墓 出



舞 乐



百 戏



等 模




五 、
凤 镜









五 、
宜 子 孙
汉 代
连 弧 纹







(一)中原地区
五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汉 代 官 吏
✓ 第七期:东汉晚期墓(桓帝至献帝)
➢ 除双穹隆顶墓外,流行带墓道的“前堂横列” 墓,常有2个或多个后室、侧室,家族合葬的现 象日渐流行。并出现模仿双穹隆顶砖室墓的 “抛物线形顶土洞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光 镜






之 光



天 下














1:内清以昭明,光日月明

2:内清以昭明,光象月明
全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 月;心忽扬而原忠,然雍塞而不泄
(一)中原地区
五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汉
✓ 第三期:西汉晚期(元帝至王莽居摄)


年 (


186


) 铸



, 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 (一)中原地区
、 汉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代 官
✓ 第二期:西汉中期(约当武帝元狩五年 至昭宣时期),分早、晚两段

及 ➢ 早段同于第一期,但铜镜流行草叶纹镜
平 和星云纹镜
民 ➢ 西汉五铢开始出现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初祭肉”
墓 部的南阳郡等
(一)中原地区
五 、 • 1、汉墓的发掘与研究简述 汉 ➢ 以洛阳、三门峡、南阳、济源、安阳、 代 石家庄等地为多见,而尤以洛阳地区最 官 为集中(烧沟等)。 吏 及 ➢ 1959年蒋若是执笔的《洛阳烧沟汉墓》 平 构建了两汉墓葬分期断代的标尺。 民 墓
五 (一)中原地区 、 汉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代 官 ➢ 可在《烧沟》分期的基础上,以纪年墓 吏 葬和纪年事件为标准,参考钱币、铜镜 及 等随葬品的分期与断代研究成果来进行。 平 民 墓
五 内有兽骨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及 平
草叶纹镜


星云纹镜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汉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第二期:西汉中期晚段

➢ 出现了双棺葬
吏 及
➢ 陶器新出仓、灶一类的组合

➢ 铜镜新出现了日光镜、昭明镜

➢ 西汉五铢在墓中大为流行
日光连弧纹镜
连弧纹镜:日光湅冶铜
华清而明,以之为铜 (镜?)而宜文章。以延 年而益寿去不祥。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小布一百
(一)中原地区
五 、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汉 ✓ 第五期:东汉早期(光武帝、明帝、章帝、和
代 帝)
官 吏 及 平
➢ 墓葬形制仍为单穹隆顶的“前堂后室”墓,但 有的墓开始出现竖井附阶梯的墓道。
官 ➢ 家禽、家畜和奴仆俑、伎乐俑常见,鼎、盒之 吏 属在墓中近于消失。
及 平
➢ 铜镜新出“尚方”镜、夔凤镜和“长宜子孙” 镜等。
民 墓
➢ 钱币以东汉五铢多见。 ➢ 有的墓开始出现青绿釉陶(瓷)器。





汉 代
墓 道 的


吏 及
穹 隆 顶




前堂横列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及 平 民 墓
➢ 书写镇墓文的扁腹大平底陶罐为典型器物。
➢ 新出铜镜有位至三公镜、人物画像镜、四凤镜、 三兽镜等,还出现了铁镜。
➢ 剪轮五铢、綖环五铢、“四出”五铢多见,并
大量出现质陋轻薄的东汉五铢,还出现了铁钱
和铅、锡冥币。
烧沟M1035






及 平 民
➢ 仓、灶、井几成必备组合而取代了鼎、盒、壶 的位置。前室常有案、盘、耳杯一类用于墓中 设奠的陈设。

➢ 新出铜镜有四神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神兽 镜和连弧纹镜等。
➢ 新莽钱币在墓中出现。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四神规矩镜
几何纹规矩镜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烧 沟
M82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变 形 四 螭









(一)中原地区
五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汉
✓ 第四期:新莽时期
代 官 吏
➢ 流行小砖券单穹隆顶的“前堂后室”墓。前室 为方形,穹隆顶,为墓中设奠的场所;后室长 方形,弧形券顶,置棺木。
(一)中原地区
五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汉
✓ 钱币的纪年事件:
代 ➢ 秦统一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行半两钱
官 ➢ 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五铢钱
吏 ➢ 新莽时期,铸行新莽钱币
及 平
➢ 东汉建武十六年,始行东汉五铢
民 ✓ 基于纪年铭铜镜所确立的汉代铜镜的分
墓 期断代,对汉墓的分期断代也有重要参
考价值
代 官
➢ 多为小砖券顶的弧顶墓或梯形顶空心砖墓,也 有土洞墓
吏 及
➢ 耳室发达,多有呈“T”形者,或多至四耳室 者,分置车马器、仓厨明器
平 ➢ 合葬习俗大为流行
民 ➢ 井开始与仓、灶成为固定的陶器组合
墓 ➢ 铜镜仍以昭明、日光镜为主,间或有四螭纹镜、
铜华镜等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五 、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汉 ✓ 第一期:西汉早期(约高祖至武帝元狩
代 五年)
官 吏 及 平
➢ 墓葬形制为单棺空心砖或土洞墓,墓室 平顶,与流行土坑竖穴墓和曲肢葬的战 国墓葬有明显区别
民 ➢ 随葬品组合以鼎、盒、壶为主,间或出
墓 陶俑头和铅质车马明器
➢ 出有半两钱

高 后

(一)中原地区
五 、 汉 代
• 范围:豫西、晋南、冀南地区 (以洛阳
为中心,东至山东西境,西迄三门峡, 北抵石家庄-太原一线,南至南阳 )
官 • 政区:司隶部的“三河”,弘农郡东部,
吏 豫州刺史部的颖川和汝南郡,兖州刺史
及 部的陈留郡和淮阳国,并州刺史部的上
平 党郡,冀州刺史部的魏郡、赵国、巨鹿
民 郡、常山郡(常山国)南部,荆州刺史
➢ 随葬品中鼎、盒、壶的组合形式已不复存在。
民 ➢ 新出云雷纹连弧纹镜。
墓 ➢ 东汉五铢在墓中大量出现,伴出新莽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该范有光武帝年号
(一)中原地区
五 、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汉 ✓ 第六期:东汉中期(汉殇帝至质帝时期)
代 ➢ 出现带斜坡墓道的双穹隆顶和“前堂横列”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