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反应批评看 田纳西
_欲望号街车_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_徐静
二十世纪文学《欲望号街车》的 不确定性与矛盾性徐 静内容提要 笔者用读者反应批评的有关理论,分析《欲望号街车》一剧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指出剧中布兰奇和斯坦尼这两个人物的种种不确定性与矛盾性来自威廉姆斯本人的内心冲突,论文对读者在剧终时普遍获得了与作者威廉姆斯情感认同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关键词 不确定性 矛盾性 投射 认同 《欲望号街车》自1947年问世以来,已连续50多年在世界各地上演。
作为一部复杂却又充满魅力的作品,它不断地激发评论家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它。
近年来,研究者尝试运用多种理论对《欲望号街车》作出解读,赫伯特·布劳(Herbert Blau)从“后现代条件”的视角来解读它;威廉姆·克莱伯(William Kleb)从福柯的理论出发,认为威廉姆斯构建了福柯所勾勒的移动的本体论世界;卡尔文透过克里斯特瓦(Kristeva)女性压抑理论的多棱镜来观察布兰奇,视布兰奇为负罪、忧郁和歇斯底里的牺牲品,而斯坦尼代表的却是欲望、社会秩序和阳性生殖器官;莱昂内尔·凯利(Lionel Kelly)则研读了《欲望号街车》一剧的历史与神话问题;而罗伯特·雷(Robert Ray)应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文本,认为威廉姆斯在塑造布兰奇与斯坦尼这两个人物时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的辩证意识。
①各种理论几乎应用殆尽,惟有一种理论未受到应有的关注,那就是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论是最注重实际的理论,②它从一开始就将对作品的分析与作品在读者中唤起的反应结合起来。
早在公元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一书中将悲剧的效果与悲剧带给观众的情感反应相结合而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只有当观众落泪并得到心灵的净化时,悲剧才达到了它的效果。
③作为一名专业的剧作家,毫无疑问,威廉姆斯想唤起观众对布兰奇的同情,因为他曾无数次在公开的场合声称:“我就是布兰奇·德波瓦。
”④然而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来看,对《欲望号街车》的评论仅仅基于这一简单的认识实属肤浅。
第九章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
就是说,一方面,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创造的特性和意图;另一方 面,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效果也是这一‚事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学的历史发展是由各个时代的作家和接受者共同创造的。所以, 姚斯得出结论:必须走出传统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窠臼,‚用一种接 受和作用的美学去取代传统的生产与表现的美学‛。
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既有审美的、也有历史的内涵。其审美内涵 表现在,读者对一部作品最初的接受过程包括了对该作品审美价值 的检验,这种检验是在把该作品与以前阅读过的作品的对比中进行 的;其历史内涵则体现在,一部作品的第一批读者的理解在接受链 条中将时代延续下去并不断得到丰富。在阅读、接受过程中,一部 作品的历史意义与审美价值都将显示出来。这里,姚斯通过阅读活 动进一步把文学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效果统一起来,文学事件 的‚文学性‛得到凸显。把文学的历史理解为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与 不同时代的读者进行对话的过程,那么,文学史的写作任务就是描 述这种对话的历史,这就是姚斯所谓‚建筑在接受美学基础上的文 学史‛。这里,姚斯对‚历史客观主义‛的反驳,可以清晰地看到 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的影响。
一、伊瑟尔的文本接受理论
文学接受理论的研究,大体上包括从文学接受到审美经 验的文学史理论研究、文本与读者反应的文本接受理论研究 两部分。后一部分以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 伊瑟尔(1926-) 为代表,其主要文论著作有《文本的召唤结构》、《阅读行 为:审美反应理论》、《读者:现实主义小说的组成部分》等。 伊瑟尔是从研究‚新批评‛和叙事理论走向文学接受理论的, 他的理论兴趣主要在个别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注重对文本接 受过程中读者能动作用的细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论也被称为 微观接受理论。
姚斯的文学史观是在颠覆传统文学史研究的基础是立起来的。他认 为,传统文学史研究总是把文学史缩减为文学的创作史和美学表现 史,即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在他们的历史研究中,欣赏者的因素, 仅仅起到一种极其有限的作用。他们即使关注读者也是从读者的社 会地位、社会阶层来识别他们,与对待作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姚 斯看来,传统文学史观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文学作品是为了读 者的阅读而创作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只有在接受活动中才能实现, 它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因此,文学作品只有被接受并产生影响 才能流传下来,才能被文学史家研究并获得文学史地位,未被接受 的作品无法进入文学的历史进程。姚斯强调,实证主义的历史观认 为历史是对已逝去时代的事件序列的‚客观‛描述,这不仅是无视 文学的艺术特性,而且忽略了文学的特殊历史性。‚文学的历史性 并非建筑在一种事后的、人为编造出来的‘文学事实’的联系之上, 而存在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之中‛。就是说,离开各时代接受 者的参与,文学作品的生命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就无从谈起 了。
论读者反应批评角度下的《死者》
论读者反应批评角度下的《死者》作者:刘春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刘春秀,张喆(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摘要:《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十分重要的一篇。
作者以含蓄的笔调将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爱尔兰民众压抑沉闷的生活环境和瘫痪麻木的精神状态进行传神的刻画和描绘。
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对故事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巧妙互动,透视作者如何引导读者逐步领悟故事所要传达的沉重主题。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殖民统治;读者反应批评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84-03《都柏林人》是著名的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颇受赞誉的短篇小说集。
整部小说集共由15部作品组成,包括《姐妹们》《阿拉比》《伊夫琳》等一系列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著名短篇小说。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聚焦自己故土爱尔兰,关注都柏林各个阶层生存状况的首次重大尝试。
乔伊斯认为,处于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统治和天主教宗教压迫之下的都柏林早已不堪重负,苟延残喘。
作品中,他以精湛的表现手法和睿智的观察,和对讽刺写实等手法的高超驾驭,生动描摹了二三十年代都柏林中下层阶级沉闷、无望、死寂的浮世画卷。
虽然15个故事中人物性格迥异,各有悲欢,但都不约而同地传达了瘫痪和死亡的主题。
其中创作于1907年的《死者》,作为《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更是不露声色地将该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堪称该集的高潮和总括。
《死者》故事框架极为简单,只有晚会和晚会后主人公回到旅馆两个场景的转换。
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自负且敏感,从晚会前到晚会后,同三个女人的交集使他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交集的挫败促使他在冬日的雪花纷飞中完成了一场发现自我的灵魂之旅。
令人费解的是,小说名为《死者》,乔伊斯却浓墨重彩,在开篇别具匠心地送给读者一场热闹喧嚣的盛大宴会。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注重作品(文本)本身的批评是客观说 (objective approach), 注重艺术家(作者)的批评是表现说 (expressive approach), 注重世界(语境)的批评是模仿说(mimetic approach), 注重欣赏者(读者)的批评是实用说 (pragmatic approa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actional process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produce a new creation or poem. The text is now defined as an EVENT (or Literary Experience) that takes place and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new poem or literary work is created each time a reader interacts with a text.
田纳西的新闻界读后感
田纳西的新闻界读后感田纳西的记者们喜欢热闹和惹是生非。
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侮辱别人的人格并且摧一残其身一体,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这篇小说的内容荒诞可笑。
当记者们工作时,就开始了斗殴,展开混战,这些场面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即使神奇之笔也无济于事。
人们射击啦,格斗啦,砍杀啦,嚎叫啦,都拼命地想把对方扔到窗外去。
夸张几乎是所有讽刺作品里必不可少的。
马克吐温从一开始写作时就运用夸张手法,有时夸张达到怪诞的地步。
马克吐温的夸张使人感到震惊、荒谬和离奇,但从中又往往反映出生活中的某些真理。
其实我觉得马克吐温用了大量夸张的手法,一是逗乐读者反映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二是表达对新闻界相互讽刺攻击甚至暴力疯狂的讽刺。
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首先感到忧心忡忡的就是那些政一府部门和家长们。
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未成年人上网泡吧,有些家长也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阻挠未成年人接触网络。
无奈的是,网上的信息过于诱人,而网络上的财富一精一英又给孩子们提一供了鲜活的榜样。
所以,现在未成年人上网泡吧的越来越多。
这些终日沉湎于网络中的孩子们,逐渐地适应了田纳西新闻界的风气,甚至比大人们更快地融入了田纳西的新闻界,成为一个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如果吐温先生泉下有知,不知道他会不会再写出一篇互联网上新闻界的风气。
年轻的马克吐温先生本来想到田纳西州疗养,万万没有想到,田纳西州的新闻界送给他了一身的伤疤,他只好搬到医院里居祝可是,面对不受节制的网络媒体,年轻人该怎么办呢?当现在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默许甚至鼓励人们情绪发泄的时候,民一主时代可能没有到来,而暴力时代可能会提前到来。
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上有人吐一口痰,马上就会有人上去踹一脚。
没有理一性一的宣泄和攻击会逐渐地培养一种暴力文化,并最终将整个社会带入到黑暗的反文明时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网络要实行实名制。
在我看来,网络的实名制未必可行,但是,规范网络上的言语则势在必行。
因为,如果允许这种现象蔓延下去,那么,人类的一切文明积淀都将不复存在。
抗拒与吸引对立与融合_对_欲望号街车_中布兰琪悲剧命运的再思考_彭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5年7月Jul. 2005第16卷第3期VOL.16 NO.3著名导演葛森・卡宁(Garson Kanin)说过:“田纳西・威廉姆斯是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而《欲望号街车》(以下简称《欲》)就是他最优秀的作品”[1]。
这部剧作50多年来一直散发着迷人魅力,激发着评论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哈帝逊・伦得瑞(Hardison Londre)从新批评的角度,逐幕对比了布兰琪和斯坦利的势力的消长与升沉[2];吉伯特・德彪西(Gilbert Debusscher)就剧本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了欧洲和美国文学传统对威廉姆斯创作的影响[3];梅根・特瑞(Megan Terry)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布兰琪是男权社会秩序的叛逆者和牺牲品[4]。
在国内,徐静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分析了该剧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认为它是威廉姆斯的生活在创作中的投射[5];徐静又应用荣格关于神经官能症的理论,分析了布兰琪精神崩溃的过程,指出她的癫狂是重建精神世界的起点[6];龚丽英通过比较此剧的两个电影版本,应用接受美学和知觉概念,分析了抗拒与吸引 对立与融合 ——对《欲望号街车》中布兰琪悲剧命运的再思考彭 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内容提要:大多数评论都将《欲望号街车》中布兰琪的悲剧归结为现代社会里各种野蛮残忍的势力对温柔、敏感和优雅的摧毁, 而缺乏从心理层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层思考。
本文拟就分析《欲》中的名称、空间和某些具体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模糊性和流动性揭示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否定自身的双重性,偏执地抗拒心灵的对立物/人。
关键词:悲剧;象征;模糊性;流动性;双重性中图分类号:I 7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5)03-0030-04Abstract: Most critics ascribed the Blanchean tragedy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 to the collapse of the genteel, sensitive and elegant in a w orld of b arbarianism, without a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c risis that leads to her final breakdown. T his paper, a study of the ambiguity and fluidity of name symbols, space symbols and symbolic images, attempts to show that Blanchean tragedy lies in her failure to accept the duality of her character and her blind repelling against her opposite Stanley and the culture h e represents.Key words: tragedy; s ymbol; a mbiguity; f luidity; duality两个版本不同的成因[7]。
大学文学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方法
大学文学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方法大学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方法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是大学文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学科。
正是通过批评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深入分析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探讨大学文学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方法。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和意义文学批评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揭示作品内涵和艺术手法,探索其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从而对作品进行理性的评判和研究。
文学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审美的指导。
通过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二、文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1. 传统文献研究法:这是最常见和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通过阅读、解读文学作品本身和相关的批评文献,深入分析作品的意义、风格和艺术手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2. 社会历史研究法: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揭示作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影响。
3. 结构学方法:结构学方法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通过对作品的结构、章回和叙事方式的分析,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结构美。
4. 符号学方法:符号学方法强调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通过对作品中符号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5.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多个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普遍价值。
6. 读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对读者反应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影响力和艺术效果。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价值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拓宽研究者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批评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
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也对学科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从_奈达现象_看中国翻译研究走向成熟_陈宏薇
) 办 , )"(+ 年 更 名 为 《 中国翻译》 。从 )"(* 年第一期起,该刊物目 录 页 便 登 载
了该刊宗旨: “ 开展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评介 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 译工作者,报道国内外译界思潮和动态,繁荣翻译事业。 ” 这一宗旨,不仅是该刊的办刊宗旨,而且也是我国广大翻 译工作者在这块园地上为之辛勤播种、耕耘的宗旨。 《 中
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 , 究的内容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译介内容和引用次数、对其 “ 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 , 他外国翻译家及其理论的译介;研究的方法是将有关栏目 应找出他 “ 放弃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 ,否则 “ 等于 后 院着火,自己乱了阵脚。 ”$ 奈达翻译思想的变化,的确在我国译界掀起了一阵波 澜,但并未 “ 乱了阵脚” ,倒是这把在 “ 后院”烧的 “ 火” ,引发了一场严肃、深入、理智的讨论,使人们对许 多翻译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加关注。笔者将我国译界对奈达 翻译理论的反应定义为 “ 奈达现象” ,以 《 中国翻译》 杂 志为调查目标,对其 !"#$ 年至 %$$$ 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 了全方位扫描,从几个重点栏目的内容研究奈达理论在我 国影响的变化。笔者认为 “ 奈达现象”是我国翻译研究走 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笔者选定 《 中国翻译》为调查目标,是因为它是中国 翻译工作者协会的会刊,其前身是 《 翻译通讯》 , !"&" 年 进行扫描,了解我国译界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接受、运用与 反应情况,从这一角度研究 %) 年来奈达的翻 译 思 想 在 我 国翻译界的影响,了解 %) 年来我国翻译研究 的 走 向 及 其 特征,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这一纵向 研究基本上以五年为一阶段: )"(, 年至 )"(- 年为第一阶 段, )"(. 年 至 )"(" 年 为 第 二 阶 段 , )"", 年 至 )""- 年 为 第三阶段, )"". 年至 %,,, 年为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翻译理论与技巧研究类论文计 翻译科学探 %.* 篇 , 有 ( 篇 引 用 奈 达 的 观 点 。 评 介 了 《 索》 ( 谭 载 喜 , )"(%/- ) 、奈达论翻译的性质 ( 谭载喜, ,介绍或引用了奈达关于 “ 词汇偶合”的阐述 )"(*/" ) ( 谭载喜, )"(%/) ) 、对翻译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 徐文保摘 译, )"(%/+ ) 、读者反应理论 ( 包 振 南 , )"(*/. ) 、翻译的 交际理论 ( 劳 陇 , )"(*/)$ ) 、自然的对等 ( 郭建中,
西方文论试题库
《西方文论》一、填空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模仿自然、崇尚理性2、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的,美就是。
数、和谐3、《判断力的批判》的作者是,《美学》的作者是。
康德、黑格尔4、柏格森认为,实在,就是“”或“”,只能用直觉把握。
绵延、生命冲动5、伽达默尔把作品的存在视为与的相遇,参与者和历史流传物的攀谈。
解释者、原始文本6、文化诗学注重以、的诗学的眼光分析一切文化本文。
虚构性、想象性7、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
定性化、类型化8、在建立民族文学的问题上,歌德认为文学是的,又是的。
民族、世界9、唯美主义的传播因其和适应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
反叛性、纯美要求10、《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拉辛与莎士比亚》的作者是。
泰纳、斯丹达尔11、《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存在与虚无》的作者是。
费什、萨特12、中世纪已经有了较为成形的阐释《圣经》的和考释古典文献的。
释义学、文献学13、狄德罗强调戏剧要,提出了戏剧的。
拥抱现实、情境说1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和判断生活。
再现现实、说明生活1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16、《真理与方法》的作者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作者是。
伽达默尔、本杰明17、卡勒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应着眼于,读者的。
文学能力、阅读行为18、柏拉图提出了、两大文艺政策。
驱逐诗人、文艺法制化19、《诗的艺术》的作者是,《新科学》的作者是。
布瓦洛、维柯20、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世界是我的。
表象、意志21、维柯认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都经过三个大的时代:、和人的时代。
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22、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提出了、、悖论、反讽等理论概念。
含混、张力23、费什认为文学作品是,阅读是个。
活动艺术、事件24、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另一条是。
神灵凭附、灵魂回忆25、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与无关,不以概念为前提的“的合目的性”活动。
通俗与经典——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莫泊桑小说叙事
* 收稿日期:2018-02-10 作 者 简 介 :李 冉 (1983- ),女 ,山 东 济 宁 人 ,博 士 ,曲 阜 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讲 师 ,主 要 从 事 法 国 近 现 代 文 学 和 女 性 文 学 研 究 。
135
本 文 试 图 通 过 读 者 反 应 批 评 “空 白 ”和 “否 定 ”的 理论角度,从莫泊 桑 叙 事 作 品 的 语 言、描 写、情 节 三 个方面展开分析,从 作 品 的 “简 单”出 发 启 发 读 者 经 过不同层次的阅读 思 考,产 生 与 简 单 清 晰 的 叙 事 相 互 矛 盾 的 阅 读 结 论 ,继 而 在 不 断 推 翻 、证 实 和 重 建 自 己期待视野的过程 中,成 为 莫 泊 桑 作 品 第 二 文 本 的 创造者。通过对叙 事 作 品 的 逐 层 剖 析,读 者 将 改 变 对莫泊桑作品一贯 简 单 清 晰 的 刻 板 印 象,扭 转 其 在 中国读者心目中的通俗作家印象。
但是我们不能只把这些短篇小说看作一个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需要意识到这种透明和清晰是用来捕捉读者注意力的一种圈套和陷阱察觉到作品的通俗易懂正是为了让读者放松警惕逐渐引导他们超越表面的喧哗和浮夸而进入到人类心灵深处隐秘的净土花园享受清晰简单背后的心灵洗礼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年 第2期
通俗与经典
一 、语 言 莫泊桑作品的简单清晰首先归因于作品的语言 风格。他所使用的词汇一般都是平实洗练的文字, 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涩难懂的专业词汇。相 比 福 楼 拜 和 左 拉 ,莫 泊 桑 的 作 品 没 有 过 多 的 形 容 词 、 副 词 等 修 饰 词 。 此 外 ,他 的 句 法 也 较 为 简 单 ,作 家 并 不刻意使用从属句 型,而 是 更 钟 情 于 并 列 句 和 排 比 句。作品中 大 部 分 句 子 的 构 成 模 式 是:主 语-动 词- 补语。这种朴素和简洁的语言特色也是作家毕生追 求的风格。在很多 评 论 文 章 中,莫 泊 桑 表 达 了 自 己 对清晰自然的文 笔 风 格 的 追 求,对 于 行 话、俚 语、生 僻词语的厌恶和反感。他视左拉的写作风格为一面 可笑的哈哈镜,指责 龚 古 尔 兄 弟 的 作 品 矫 揉 造 作 和 过分夸张。 在 [6](P89) 莫 泊 桑 心 中,清 晰 明 了 就 是 法 兰 西 语 言 的 特 点 ,“法 兰 西 语 言 是 纯 净 的 水 。 … … 法 兰 西 语 言 的 本 质 是 清 楚 明 晰 、逻 辑 性 强 、刚 劲 雄 健 。 谁 也 无 法 使 它 变 得 软 弱 、模 糊 、讹 谬 。”[7](P304) 平实 洗 练 的 语 言 风 格 使 作 品 简 单 易 读,即 使 是 法语初学者也可以轻松无阻地阅读莫泊桑的作品。 作品一路引领和牵 引 着 读 者 直 到 阅 读 结 束 ,丝 毫 不 给读者喘息和回 味 的 机 会。 在 不 知 不 觉 间,这 些 简 单的词汇 组 成 了 一 股 神 秘 力 量 在 无 形 中 控 制 着 读 者。读者就像莫泊桑 短 篇 小 说 《博 尼 法 斯 老 爹 揭 发 的 罪 行 》中 的 博 尼 法 斯 一 般 ,自 认 为 是 一 桩 谋 杀 案 的 见证人,赶 忙 跑 去 通 知 警 察,结 果 发 现 自 己 完 全 错 误。如果仅仅把莫泊桑的小说作品当成一个引人入 胜 的 故 事 、一 场 令 人 发 笑 的 闹 剧 ,读 者 就 只 能 停 留 在 具有欺骗性的小说 表 面,不 能 深 入 理 解 作 者 的 真 正 意图。然而,这种欺 骗 性 表 面 与 真 实 内 在 之 间 的 矛 盾 张 力 恰 恰 来 自 于 简 单 清 晰 的 语 言 所 产 生 的 “空 白 ” 效 果 。 伊 瑟 尔 指 出 “空 白 ”就 是 文 学 作 品 中 未 被 写 出 的部分,它需要通过 写 出 的 语 言 或 情 节 来 暗 示 或 提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3)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作品 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从矛盾(审 美脱离)到统一(通过期待视野的 改变达到新的统一)这样一个效果 历史的过程。
比如对金庸文学的评价、对朦 胧诗的评价都是这样的。
司汤达:“我的作品也许一百年以 后才会被人理解。”
如何理解文艺欣赏中 的“曲高和寡”和 “万人空巷”现象?
第三节 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特征
一、反对作者和文本中心,强调读者的中 心地位。
费什:“感受文体学”(强调读者的阅读 感受)、“意义即事件”(文学的意义是 一个发生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事件和行为)
姚斯:批判“实证论”和“形式主义”的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历史就是读者 阅读的效果史。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李杜”评价为例。
电影中的“空白”:如表现男女亲热镜头, 镜头摇至床上,但紧接着画面又切换成别 的内容,这时观众虽没见到两人在做什么, 但可以想见他们在床上做了什么。
写意画中的“空白”:“留白”、“飞 白”。如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召唤结构
1、西方理论家论“召唤结构”
英伽登:文学作品是一个“图式化”的结 构,这种充满“空白”的“图式化”结构 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就像 一个主体一样“邀请”读者的阅读和再创 造,使它的潜在的意义得以具体的实现。
(美)罗森布拉特:读者的阅读是一 种“二度创造”,文学文本意义的实 现有赖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2、兴起期(50年代)
(美)沃克·吉布森:区分“现实的读者”和 “冒牌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具体阅读行为中的真正读者。
“冒牌的读者”:指作者假想的但不一定会成为 现实的读者。比如一个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他假 想他的作品的读者是农民,但最后真正的读者却 是知识分子。那么“农民”就是作者假想的“冒 牌读者”。但这里不是否定“冒牌读者”的意义, 因为假如作家在创作时没有这样一个假想的读者, 他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了。至于他的假 想的读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有赖于 很多具体的现实因素。
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玻璃动物园》
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玻璃动物园》作者:杨燕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摘要]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的成名作《玻璃动物园》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中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本文试用读者反映批评中的“期待视野”“空白”和“不确定性”理论对该戏剧进行解读。
在读者的能动参与下,文本不仅实现了意义的构建,同时也体现出了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玻璃动物园读者反应批评期待视野意义空白不确定性[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60-02引言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的戏剧《玻璃动物园》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开创了西方戏剧史的新篇章”。
自1944年问世以来此剧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批评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可是几乎没有人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挖掘此剧的魅力。
然而离开了读者的阅读,剧本和一堆白纸又有何区别呢?读者反应批评强调阅读主体和阅读活动在文学链中的意义,读者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在阅读中的作用,以及文本的开放性。
事实上《玻璃动物园》剧本本身就非常需要读者的参与:首先,它的悲剧结尾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是利用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其次,剧本中的空白点——如父亲形象的缺失,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如避火梯、蓝玫瑰等意象的设置都期待和召唤着读者在阅读中调动能动性进行思考、想象、推理和填补。
这一过程也同时实现了《玻璃动物园》这一剧作的意义构建和审美价值。
一、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颠覆接受研究的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 •Jauss)从现象学和当代解释学概念中接过“视野”(horizon)一词,使之成为接受美学的“方法论顶梁柱”。
“视野”喻指“先见”。
作为接受美学核心概念的“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在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示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是指读者对某一作品或内容提出的负面评价或批
评意见。
它可以是针对文学作品、电影、音乐、艺术作品、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任何形式的创作或表达。
读者反应批评通常是基于
个人观点和主观感受,旨在表达对作品内容、结构、风格、主题、
观点等方面的不满或不认同。
从多个角度来看,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主观性,读者反应批评是个人主观意见的体现,因此不同的
读者可能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主观性使得读者
反应批评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
2. 反映观点,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反映读者对作品内容、结构、
情节等方面的观点。
读者可能会指出作品中的逻辑漏洞、人物塑造
不足、情节发展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批评意见。
3. 影响创作者,读者反应批评对创作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创
作者可以通过读者的反馈来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
改进和提升。
读者的反应批评可以促使创作者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创
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4. 多样性,读者反应批评可以来自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因此可以呈现出多样性的观点和评价。
这种多样性可以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为创作者提供不同的参考意见。
5. 引发讨论,读者反应批评往往会引发讨论和交流。
读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展开争论,从而促进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总之,读者反应批评是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批评的行为,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和影响力。
它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
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读者批评理论把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强调读者及读者期待视野,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召唤读者的期待同时又重构读者的期待最终实现其文学价值。
本文基于此理论,从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三方面对《黄金时代》进行重新解读。
读者批评;《黄金时代》;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1读者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前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会随着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读者批评的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更史的研究。
正如伊瑟尔所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①。
同时还指出:”作品的意义最终在读者阅读活动中完成,具有这一意义的作品才算完整,才算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故事开头写道:”我二十一岁时,正在在云南插队。
”写主人公作为一个知青遇到的事情。
从开头看,读者以为是知青文学,读下去才发现这是与现在知青小说完全不同的叙述方法,这种写法满足了读者想读不同小说的心理期待,跳出了一般知青小说的牢笼。
然后写陈清扬找王二来讨论自己是不是”破鞋”的问题,于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读者不由自主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下面的陈述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她之所以被称为破鞋,是因为陈清扬是女人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
王二和陈清扬因为伟大的友谊搞破鞋,荒诞的理由使人发笑又使人悲哀,使人想到那个三缄其口、不敢说话、没有朋友的时代;在文革时期,这种搞破鞋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很大的斗争,于是,在读者的期待中,两人因为搞破鞋被批斗,写材料,恰和读者期望相吻合;同时,大量的性行为描写突破了一般限度,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王小波用口语般荒诞可笑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文革时期青年人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及那个时代荒谬,与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寓意相吻合,满足了不同读者的的阅读期待。
还原真实的布兰奇——用读者反应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
还原真实的布兰奇——用读者反应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程桂兰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本文借助读者反应理论,试图通过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名剧《欲望号街车》中两个次要人物斯特拉和米奇对两个不同版本的布兰奇的故事的解读,填补布兰奇和斯坦利叙述中的空隙和不确定性,从而还原真实的布兰奇。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程桂兰
【作者单位】空军雷达学院外语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布兰奇的“非家焦虑”——《欲望号街车》之“暗恐”理论解读 [J], 刘霞
2.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
3.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 [J], 黄志颜
4.还原真实的布兰奇——用读者反应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 [J], 程桂兰;
5.分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的原因——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布兰奇 [J], 陈文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者反应批评
主张1: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伊瑟尔)
• 文本的“召唤结构” • 保留内容:文本取自现实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主导的思想体系,
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文本质疑它们的合法性,召唤读者否定 它们。
• 意向性客体:是阅读的全部过程。
主张2: 隐含的读者
• 不以任何方式事先决定他的性格和历史境况的读者。 • 由文本所设置,根植于文本结构中,不可等同于实际读者。
基本主张
• 通过借鉴哲学阐释学理论的观点,姚斯提出文学作品是在一个现有的、 由读者当下具备的知识背景、和对文学作品的预设所组成的期待视野中 被接受的,而且作品的意义会随着这种视野的转换而发生变化。
• 不像大多数读者接受理论那样,姚思的接受理论更感兴趣的是能对读者大众而 非单独的读者产生影响的历史性变化。这一理论将读者放在文学活动的首要位 置,读者作为一个巨大而有活力的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在与作品的关系中是 将文本变得有意义的重要角色。
特征
• 建构各种读者模型: • 姚斯的“历史读者”,卡勒的“理想读者”,瑞法戴尔的“超级
读者”,普林斯的“零度听众”,罗斯的“代码读者”,霍兰德 的“互动读者”,布斯的“隐含读者”。
特征
• “模拟读者”(吉布森):具备文本语言要求他具备的品质,可 以积极介入文本,和虚拟的叙述者形成对话。
• “隐含读者”(布斯):文本或作者要求真实读者必须成为的那 类读者。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自己的读者。
• “隐含读者”(伊瑟尔):不再对实际读者本身进行理论概括, 把关注点放在读者的交流潜势上。 缺点:不能表现现实中千变万 化的读者对文本的不同反应。
• “历史读者”(姚斯):基于“期待视野”(一套文化伦理,以 及作品出现之初读者的文学期望)
当代西方文论知识点
当代西方文论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当代西方文论》①基本定义:当代西方文论就是现代西方关于文学理论知识的统称。
简单说,就是西方人对文学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写、怎么理解等方面的一些理论想法。
②重要程度:在文学学科里那可相当重要。
就像指南针对于航海者一样,是文学研究、创作、批评等活动的重要指引。
对深入理解西方文学作品,把握西方文学发展脉络起着关键作用。
③前置知识:得对西方文学史有一定了解,像是西方一些著名作家作品得知道点。
还得有点哲学基础,因为很多文论背后都有哲学思想在支撑。
④应用价值:在研究文学作品结构、意义等很有用。
比如要解读一部复杂的西方小说,文论就像一把钥匙。
而且对文学创作本身也有指导意义,作者要是弄懂了文论,就能明白一些创作的新方向,创新自己的写作手法;对于批评家来说呢,借此能更好地评价作品。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西方的文学学科学术体系里处于上层的思想指导环节。
就好比大厦的设计图,影响着文学批评、文学史编写等诸多分支的发展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西方美学关系紧密,很多文论观点是从美学思想延伸来的。
跟哲学也脱离不了关系,像存在主义哲学就影响了部分文论。
还和语言学有联系,一些文论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
③重难点分析:难度就在于理论太多、太杂,还很抽象。
关键在于理解各种理论背后的哲学根基和假设。
比如说结构主义文论,理解它关于文学结构具有普遍性的这个假设就很关键。
④考点分析:如果是在文学专业考试中,往往出现在论述题里,考查对某个文论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或者会让对比不同的文论,看考生对西方文论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三、详细讲解- 【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结构主义文论:它主要是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结构系统,就像看一台机器一样,各个部件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这里部件就是文学作品的元素,如情节、人物等)。
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共性。
我当初刚接触的时候特别困惑,心想这文学那么有创造性的东西怎么就成了结构了呢?后来多读了些书才明白。
读者反应批评_对读者的多重解读
读者反应批评_对读者的多重解读
1. 反应不同:每个读者的背景、价值观以及生活经历都不同,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读者之间的反应会出现分歧,一些人可能喜欢一本书或文章,而另一些人则不喜欢。
2. 感情化因素:读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和经历在阅读过程中都会对其反应产生影响。
一个人在情绪低落时,可能对文章或书籍的评价会更加负面,而在情绪高涨时则会对同一作品给予更多的赞扬。
3. 主观解读: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会受到自身认知、阅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同样一本书,在不同的读者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因此,这也表明了一本书或文章的含义在不同读者看来会有多重解读。
综上所述,读者的反应和批评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因此,作者应该尊重读者反应和批评,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读者反应角度重读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
bet r ae t ero n esa dn ft e wo k l o ce t h i wn u d rtn ig o h r .Th y j d e t er o rlsau y t e e u g h i wn mo a tt sb h vru f h i p sin t x e in ed r g t epa ,a dstl t ermoa d me t n tn ig i eo er aso aee p r c u i h ly n et h i t t e n e rlu g n dsa dn j a
第1卷 第1 0 期
21 0 1年 1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un l f e igJ oo g Un e i ( o i c n e E io ) o r a o in i tn i r t S c l i cs dt n B j a v sy aS e i
纳 西 ・ 廉 斯 的《 望 号 街 车 》 不 但 剧 本 主 角 变成 男 主人 公 斯 坦 利 , 且 整 个 剧 本 还 呈 现 出全 新 的 诠 释 意 义 , 威 欲 , 而 主 题 从 布 兰 奇 的 命 运 悲 剧 转 变成 斯 坦 利 的 家庭 喜 剧 。读 者/ 众 的 阅 读 空 白为 新 意 义 的 产 生 提 供 可能 , 者/ 观 读 观 众通 过 情 感 体 验 的 手段 判 断 自己的 道 德 立 场 , 最 终 在 感 受 否 定 阶段 裁 决 自己 的 道 德 倾 向 。 同 时 , 者 反 并 读
An An l s s o S r e c r Na e s r o h a y i f A t e ta m d De i e Fr m t e
Pe s e tv f Re d r’ s o s r p c i e o a e S Re p n e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选择题练习三
一、单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2.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3.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4.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5.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6.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7.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8.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以触及读者阅读的( 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9.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10.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11.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12.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13.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14.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C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1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B )A.单一性B.多重性C.明确性D.完整性16.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C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17.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A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8.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B )A.语言B.言语C.线条D.色彩19.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A )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20.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A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21.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 )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22.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C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23.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24.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25.类似联想是指(B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26.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7.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D )A.夸张B.变形C.突出D.简化28.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B )A.推敲B.即兴C.雕琢D.灵感29.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C )A.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历史的真实30.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B )A.以热情为元素B.诗意的裁判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31.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C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 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C.宏扬人文精神 D.发现客观真理32.从现实生活出发,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事物,表现作者真切感受的文学类型称(A )A.现实型文学B.理想型文学C.象征型文学D.古典型文学33.下列作品属于象征型文学作品的是(D )A.《红楼梦》B.《西游记》C.《桃花源记》D.《等待戈多》3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末D.19世纪末3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是(A )A.高尔基的《母亲》B.法捷耶夫的《毁灭》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高尔基的《我的大学》36.结构最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是(C )A.诗歌B.小说C.散文D.戏剧37.与普通言语比较,文学言语的最大的不同是其(B )A.外指性B.内指性C.形象性D.音乐性38.我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B )A.梁启超B.王国维C.刘熙载D.朱自清39.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B )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韵味无穷D.思与境偕40.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B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诗人之境D.常人之境4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A )A.哲理性B.象征型C.求解性D.多义性42.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C )A.哲理性B.象征型C.荒诞性D.多义性43.在叙事作品中,“事件”是指(C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C.又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44.在叙事性作品中,“角色”是指(C )A.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B.作品中有姓名、身份的人物C.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D.叙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45.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时间”是指(C )A.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B.“叙事时间”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D.叙述人“讲”故事的时间46.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比较,突出话语的(B )A.说明功能B.表现功能C.指示功能D.报道功能47.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主要说明(C )A.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B.声调与情调的联系C.诗与画的区别D.情与景的关系48.在风格问题上,曹丕提出的观点是(B )A.言者,心声也;声者,心画也B.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C.各师成心,其异如面D.诗品出于人品49.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是(C )A.精神个性与伦理观念B.精神个性与伦理道德C.文体特色是言语组织D.主体特征与对象选择50.从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上说,文学接受是一种(B )A.阅读活动B.审美活动C.消费活动D.教育活动5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中,把文学接受看作认识活动的是(B )A.诗可以兴B.诗可以观C.诗可以群D.诗可以怨52.读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称为(A )A.期待视野B.接受心境C.召唤结构D.接受动机53.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是(C )A.虚静B.期待C.共鸣D.回味54.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赞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一种欣赏的(B )A.期待B.心境C.延留D.共鸣55.文学批评中的“语言学批评”兴起于(B )A.19世纪B.20世纪C.21世纪D.古希腊5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从创作动机上说是一种(B )A.丰富性动机B.缺失性动机C.多元性动机D.无意识动机57.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B )A.故事B.情节C.细节D.场面58.一切文学作品( C )A.没有结构,也没有情节 B.有情节,没有结构C.有结构,不一定都有情节 D.有情节,不一定都有结构59.典型形象的生命在于(A)A.特征性 B.一般性 C.共性 D.故事性60.“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欣赏美的大众”,说的是(C )A.审美趣味对鉴赏的影响B.审美能力在鉴赏中的作用C.鉴赏对象对鉴赏主体的创造D.鉴赏主体对鉴赏对象的创造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61.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ABD )A.文学史 B.文学批评 C.文学批评史D.文学理论 E.文学理论史62.以下概念中属于西方文论概念的有( BCE )A.神思 B.净化 C.原型 D.意境 E.移情63.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主要有几方面(ACE)A.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B.人的生活活动是合规律性的反映C.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D.人的生活活动使人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E.生活活动使文学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64.以下理论家中,主张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本质的有(BD )A.什克洛夫斯基B.姚斯C.兰瑟姆D.伊瑟尔E.艾布拉姆斯65.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体现为(AC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低级的阶段B.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高级的阶段C.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D.艺术生产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物质生产水平E.物质生产水平总是落后于艺术生产水平6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ABC )A.无功利与功利的相互渗透B.形象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C.情感与认识的相互渗透D.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相互渗透E.物质性与精神的相互渗透67.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D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C.为政治服务D.为社会主义服务E.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68.作为审美创造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征表现为(AC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逻辑推理为心理特征C.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D.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逻辑思维为思维特征E.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扬弃客体个别性为思维特征69.与直觉比较,灵感表现为( ACD )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 B.得到推测性的洞察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D.获取成熟的答案E.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70.艺术构思中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综合具有( BCD )A.多元性 B.定向性 C.选择性D.刷新性 E.发散性71.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应该具有(BC )A.客观真理性 B.高尚的品格 C.功利取向D.科学的理智 E.历史的理性72.现实型文学突出地体现了再现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CDE ) A.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B.物质表现形式压倒了精神的内容C.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E.情感表现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之中73.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主要表现为( CE )A.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B.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C.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E.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74.散文的基本特征是( BCE )A.故事情节的完整复杂性 B.题材的广泛性 C.结构的灵活性D.环境描写的细致性 E.抒发感受的真挚性75.文学作品的意蕴层一般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是(BCE )A.现实生活层B.历史内容层C.哲学意味层D.哲理抽象层E.审美意蕴层76.在叙事性作品中,叙事的构成包括了( BCE )A.叙述者 B.叙述内容 C.叙述话语D.叙述时间 E.叙述动作77.抒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是( BCE )A.文字 B.声音 C.画面 D.语言 E.情感78.下列观点中强调作家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是(BDE )A.辞尚体要B.文以气为主C.文本同而末异D.言,心声也E.各师成心,其异如面79.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主要在于它是(BCE )A.具有商品性质B.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C.其产品往往是独创而不可重复的D.会有价值的损耗E.具有超时代性80.下列批评模式中属于现代批评模式的是( BCD )A.社会历史批评 B.语言批评 C.文化批评D.心理学批评 E.审美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3), 88-93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5.33014Analysis of Tennessee Williams’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Reader-Response CriticismLi Liu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Email: lilylililiu@Received: Aug. 12th, 2015; accepted: Sep. 1st, 2015; published: Sep. 4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n the play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by Tennessee Williams, the heroine Blanch is a typical “bad woman”. However, many critics and readers sympathize with her. Th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analyzes how the images of the hero and the heroine are overth-rown in the readers’ mind and how readers give them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reading. Williams stirs up the readers’ desire of participat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play by making them forming different view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author, rereading the text, constantly subverting, confirm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ir own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readers grasp the work’s theme the author intended to create at last.Keywords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Overthrow, Sympathy从读者反应批评看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刘俐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Email: lilylililiu@刘俐收稿日期:2015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1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4日摘要在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琪是一个“坏女人”的典型。
然而,却有许多评论家及读者给予了她以同情。
本文从读者反应批评“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角度,分析了剧中男女主人公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是如何被颠覆的,读者在阅读伊始与阅读完毕后对两者又有着怎样不同的解读。
威廉斯通过使读者前后产生不同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参与的欲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作品的意义建构中来。
读者通过了解作者,反复重读,不断推翻、证实和重建自己的期待视野,最后达到与作者创作意图的相吻合的解读。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读者反应批评,颠覆,同情1. 引言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于20世纪40年代成名,与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比肩,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欲望号列车》(以下简称《欲》)是威廉斯最享盛名的剧作,已连续50多年在世界各地上演。
该剧同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出悲剧,并给予剧中女主角布兰琪这一悲剧性角色以同情。
国内有孙丽颖[1]从南方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布兰琪精神分裂的悲剧成因;彭娜[2]从此剧名称、空间、和某些具体意象象征意义的模糊性和流动性揭示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根源;国外,有梅根∙特瑞[3]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布兰琪是男权社会秩序的叛逆者和牺牲品。
也有许多读者同情布兰琪。
然而在剧中,布兰琪却是一个随便同陌生人发生关系,勾引未成年学生,破坏妹妹夫妻感情的“坏女人”。
笔者产生疑惑,既然布兰琪是个“坏女人”,为什么评论家要为她辩护,众多读者同情她?对于她的坏,读者又是如何反应和解读的?综合国内外研究,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对《欲》的研究比较少,且此理论关心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反应,更能够有效地回答上述问题。
故本文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大家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对读者反应进行更合理的解释。
19世纪以前,“作者中心论”将文学视为一种由作家赋予其永恒意义的批评话语,20世纪初,“文本中心论”取而代之,认为文本的永恒意义包含在文本自身之中,它不是作者有意图的产物,也不会随着读者反应的变化而改变[4]。
而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思想基础的“读者反应批评”反驳结构主义的文本中心论,认为作品的本质与它产生的效果密不可分。
泰森把读者反应研究分类为: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情感文体学、主观读者反应理论、心理学读者反应理论以及社会读者反应理论[5]。
“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transactional reader-response theory)分析的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的时候,文本总是刺激我们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作出反应,这些反应影响了我们在通读文本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的各个时间点,文本发挥了“蓝图”的作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阐释离题太远之时,就靠它来纠正。
这一阐释纠正过程,总会促使我们根据文本的最新进展回头重读先前的内容。
这样一来,文本就引导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正。
即使在阅读结束后,若我们想深化或完成我们的阐释而重读全文或其部分内容,文本也会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
按照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家的看法,不同的读者所提出的可行性阐释不尽相同,即文本支持多重意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总还是有一个真实的文本,我们必须参照它才能证实或修正自己的反应。
读者反应刘俐批评理论在承认阅读的主观性的同时,更强调读者的“文学能力”,这种“文学能力”也包含读者预先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生活背景的了解。
2. 布兰琪与斯坦利的形象阅读伊始,尤其在第十幕斯坦利强奸布兰琪前,读者们对布兰琪印象极坏,对斯坦利却颇有好感。
著名的评论家克勒曼在关于此剧首演的报道中说:“在此剧演了几乎三分之二时,观众还把他们自己同斯坦利视为一体。
他的嘲弄博得观众笑声的支持,似乎是在嘲笑那个女人行为的软弱和歇斯底里的装腔作势”[6]。
布兰琪刚出场时,热情的尤尼斯领她进入妹妹斯黛拉的家,即刻她便找借口赶尤尼斯走,冷漠而没有礼貌。
不仅无礼,她还善于伪装:明明在妹妹回来之前就已饮过酒,还在亲人面前装作没有喝过,掩盖自己的嗜酒成性。
此外,一见妹妹,她就挑剔对方住的地区有多糟糕:“哪怕在最可怕的梦里我也从来,从来都想象不到——只有埃德加∙爱伦∙坡先生——才喜欢这个调调!我想房子外头就是食尸鬼经常出没的维尔森林吧”[7]。
然后,她开始向妹妹叙述她们的家贝拉里夫失去了,父母亲人去世了。
诉说时,她振振有词,一方面描述缺钱的自己如何遭受着身心两方面的打击,为自身开脱,一方面指责妹妹一走了之,不闻不问。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考虑妹妹的感受。
布兰琪声称自己没有钱,却穿着昂贵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让读者不禁怀疑:布兰琪可能真如斯坦利想的那样,骗了自己的妹妹,卖了贝拉里夫,把钱据为己有。
第二幕中,她让斯坦利帮忙扣背后的扣子,表现轻浮,有违传统道德地勾引自己的妹夫。
除此之外,布兰琪还离间妹妹夫妻间的感情,趁妹夫不在的时候说他的坏话,语言极其刻薄。
她把斯坦利称为野兽:“他的行为行动就像是野兽,他有野兽的习气!吃起来、动起来、说话起来都像是野兽!他身上有种——低于人类——还没进化到人类阶段的习性![7]”她把他称为“人猿”:“夜幕降临,其他的类人猿也都跑了来聚会!就在洞穴前面,都像他一样地咕噜嘟囔,狼吞虎咽,拙手笨脚!他的扑克之夜——你可以称之为——类人猿派对![7]”在姐姐的挑拨下,斯黛拉也开始指责丈夫吃饭时的那双手,“油渍麻花得真叫人恶心”[7],称他为“猪猡”,终于导致斯坦利发怒。
妹妹夫妻外出时,布兰琪挑逗前来送报的年轻人,吐露想在对方的嘴唇上吻一下。
这让读者不禁觉得,布兰琪太轻浮,太随便。
第七幕中,斯坦利揭露了布兰琪的过去,那就是她和许多男性发生过关系,并且作为一名老师的她却和一个十七岁的学生鬼混,因此被赶出劳雷尔镇。
即便来到这里,她还企图用欺骗的手段获取米奇的爱情。
读者带着原有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去审视布兰琪,心中“坏女人”形象形成了:一个矫揉造作,撒谎虚伪,破坏妹妹幸福,不守贞洁的荡妇。
而对于斯坦利,大家觉得他简单、直率、真实。
例如,和妻子吵完架后,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在楼下深情地呼喊着斯黛拉。
他还如同一个英雄一样揭露了布兰琪的伪装,尤其在提醒自己的好朋友米奇别受骗上当时,他说:“我要是在一切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还让我最好的朋友去受骗上当,那我下半辈子良心都甭想踏实![7]”这样的言语让读者感到斯坦利真的很正直善良。
同时,斯坦利让读者们同情:布兰琪的卧室同他与妻子的卧室仅由一道门帘隔开,生活起来有诸多不便,她的到来打破了自己和妻子的幸福生活,缩小了他们本就不大的居住空间。
斯坦利对妻子说:“等他走了,等你把宝宝生下来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咱们之间也会和从前一样要好……再没有什么人的姐姐在帘子后头偷听了,那该有多好![7]”布兰琪不仅仅在自己的房间里活动,她还把她的触角伸展到这个家的每个角落,试图把房间布置得充满南方贵族的氛围。
她把灯泡罩上彩色纸灯笼,使房间的光线变暗;她把自己的漂亮衣服随意地丢在斯坦利夫妇的床上;她经常长时间占用浴室,使得斯坦利多次忍着尿急,在门口气急败坏地大骂,“给我从浴室里滚出来![7]”在读者看来,尽管斯坦利有些粗俗,但他真心爱着并需要着他的妻子,在保护家刘俐庭不受破坏和朋友不被欺骗上也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