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品课课堂生活化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思品课课堂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15-01-22T10:57:01.4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12月总第166期供稿作者:张冬霞[导读] 书上的榜样多数选择的是古代人物,因其年代久远,社会背景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张冬霞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二小学068250 目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思品课教学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如果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谈不上“情理交融”、“迁情入化”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在思品课教学中,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

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事例感动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唤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疑难问题激起了他们思维的碰撞……“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享受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了他们的道德智慧。

一、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

思品教材每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书上的榜样多数选择的是古代人物,因其年代久远,社会背景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加之小学生受知识水平、阅历程度、思维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很难理解古代榜样人物的政治观点、行为意图、精神实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导致“明理”难以深化,古代榜样人物的“精髓”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选择现代的、典型性强的、极有影响的榜样人物,其形象高大、事迹感人,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真实生动的事例,但是离学生太遥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课本榜样”毕竟与“生活榜样”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课堂上要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时,我看到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爱劳动,更不觉得“劳动光荣”,甚至有逃避值日生的行为,于是,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班中“热爱劳动”的小朋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表扬班中的两个同学,一致夸奖他们主动打扫教室卫生,下课捡纸屑、擦玻璃、浇花、帮助同学,在家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等。这两个同学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站起来,真切地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同时,我看到那几个逃避值日生的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二天上班,就看到他们在抢着扫地、擦窗……此时,生活中的榜样在他们身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

新课改倡导思品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思品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我在上《看好书,读好报》一课时,想到不少家长对孩子看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课外书报持反对态度,学生不知是该看还是不该看,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对此,学生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派”。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在辩论中,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纷纷引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把平时不敢说而想说的话大胆地说了出来。“生活化”的辩题为他们创设了“实话实说”的氛围。

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应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多看好书好报,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所以,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比起那些空洞的说教来说,要有力得多。

三、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课下,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课堂,可运用“模拟招商”、“模拟超市”、“模拟法庭”、“从我做起,拒绝塑料袋”等形式,使学生尽可能地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培养效益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这样,通过构建“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新思品教学模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提高了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在讲授《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时,根据目前城市小学生活动范围较广的特点,布置学生课前去常去的地方了解规则。结果,公园、电影院、医院、图书馆、超市、公共汽车、十字路口等许许多多地方的规则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这种开放的课前实践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自主参与体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总之,思品“课堂生活化”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通过让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创设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实现品德的自主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