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3.6.1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设计素材 北师大版
3.6.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种子萌发这一生物现象。
2.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种子结构概念。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种子萌发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其在讨论、分析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收获。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颗小小的种子,里面蕴含着生命的奥秘。今天我们将学习种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是如何萌发成幼苗的。”
3.通过实物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种子萌发这一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种子结构与功能:
a.教师通过PPT展示种子的结构图,讲解种子的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中的种子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为主题,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种子结构及各部分功能,掌握种子萌发的内外条件。
2.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除方法,了解种子储存的基本原则。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子萌发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报告
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报告
一、提出问题
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吗?
二、作出假设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当的水。
三、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20颗绿豆种子、2个小容器。
实验步骤:将20颗绿豆种子平均放在2个小容器中,一个容器中加适当的水(实验组),另一个容器不加水(对照组),放在同一个地方(放在常温下20至25摄氏度)观察七天,每天记录每组种子发芽数。
四、实验过程
五、结论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当的水,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六、实验图片
有水(实验组)无水(对照组)有水(实验组)无水(对照组)取出的发芽的豆芽。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形成幼苗”的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
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开放性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目标:(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难点: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五、教法建议“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是一次开放性实验。
老师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及实验所需的几种常见的种子、器皿、仪器等,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
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并进行总结。
六、课前准备课前可提前一周的时间,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开放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且每天观察并记录。
老师在实验室事先设计并打印好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单,准备花生、绿豆、玉米、黄豆和红豆等种子供学生选择,并提供培养皿、烧杯、温度计、冰箱等实验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外置摄像头连接多媒体一体机。
七、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预期目的(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国王和花种”的故事,引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如果你是农民,你会将种子播种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生思考讨论:可能与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环境有关。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教学设计
③缺乏充足 的空气时 , 种子不萌发 ; ④ 缺乏适宜 的温度时 , 种子不萌发。
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判器具 , 设计 实验方案 。
方 案一 :
材料 器具 : 豆 ( 豆 ) 子 4 绿 大 种 0粒 , 盖 罐 头 瓶 4 有
个, 小勺 1 , 巾纸 8张 , 个 餐 标签 4张 , 胶水 、 清水 。 处理方 式 : 4个洁净 的罐头瓶 , 取 分别贴上 写有 l 、 2 34的标 签 , 向每个 瓶 中放 人 2张 餐 巾纸 , 、、 并 并在 餐
过程 , 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 。
行探究 , 观察实验结果 , 分析假设是否成立 : ①具备适宜的温度 , 充足 的空气和水分 时 , 种子能 萌发 ; ② 缺乏充足 的水分时 , 种子不萌发 ;
学会整理 , 加工和应用信 息 , 自学 校建立起生物 资
源网后 , 学生们可在论坛 中提 出问题 , 发表看法 , 上传各
实验结论 ; 由研究组组长撰写 实验总结 , 并 并上 传到奉 校生物资源网的指定板块 。由组员浏览并补充 , 准箭参 加课堂上的汇报交流 , 总结探究过程 , 分析成败原尉。
五 、 学 过 程 教 1 置情境 , 成假设 : . 设 形 教 师可提 出: 种子可 以随时随地萌发吗?为i 1么在
巾纸 上均 匀 地 放 上 1 种 子 ,然 后 依 照 下 表 中处 理 方 0粒 式 操作 :
养成 在活动 中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 激发学生探索 自然界的兴趣 , 养成根据科学 的事实作 出客观判断的习
惯, 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4 法指导 : . 学
维普资讯
种生 物资料 。 并可以指导学生们应用网络资源合理地安
(种子发芽的条件)实验报告
“种子发芽的条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水对植物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及(环境):
实验材料:六粒种子、水、两盆干燥的土壤
实验环境:充足的阳光、普通、正常的温度。
三、实验步骤(实验分为两组):
第一组:
1、将三粒种子平均的放置于一盆干燥的土壤中;
2、在土壤中浇水,使其水分充足,土壤变得潮湿;
3、将它放在阳光下;
4、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
第二组:
1、将三粒种子平均的放置于一盆干燥的土壤中;
2、将它放在阳光下;
3、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
四、实验结果:
在第一组中的三粒种子,在一周之内,三粒全部都发芽了,每一粒种子都抽出了嫩绿又可爱的新芽;
而第二组中的种子在一个月后依然没有动静,在刨开了土壤层之后发现,三粒种子与先前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就连种子的表皮都没有剥去。
五、讨论和分析:
在种子的发芽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水分,如果没有了水分,那么种子就会像第二组一样,不管别的条件是多么的充分,种子依然是不会有变化的。
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a)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b)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c)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种子萌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d)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节奏。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探索种子萌发奥秘的过程中,提高生物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子结构及功能、种子萌发的条件及过程、幼苗的生长特点。
2.难点: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阶段的变化、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2.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方面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部分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展示种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种子的组成。
b)利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c)运用讲授法,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幼苗生长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d)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供同学们交流学习。
6.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3.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提问。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之情,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实物和模型展示种子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演示种子萌发的过程,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绘制种子的结构图,并写一篇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小短文。
2.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思考种子萌发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颗种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问“你们知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吗?”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演示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等部分的作用。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
简阳市平窝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活动方案探究小组:7年级李朝棋、施晓东指导教师:王涛问题: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制定计划:1.材料工具(1)常见的种子(绿豆红豆)各40粒。
(2)培养皿8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烧杯2个,清水,冰箱。
2.材料准备:提前将准备的绿豆、红豆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以便能较快的发芽。
3.(1)将培养皿上分别标上1-8号,每个培养皿中放上一张叠好的餐巾纸。
在第1、5号培养皿里,分别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红豆,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2、6号培养皿里,用小勺分别放入10粒绿豆、红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置于室温环境。
每天浇上适量水,保持纸巾湿润。
(3) 在第3、7号培养皿里,用小勺分别放入10粒绿豆、红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置于室温环境。
(4) 在第4、8号培养皿里,用小勺分别放入10粒绿豆、红豆,使餐巾纸润湿,置于低温环境(冰箱冷藏室)里。
定期观察,看哪组的种子先萌发。
实施计划,记录过程:第一天浸泡后的种子体积明显增大,有的种子种皮被涨破。
第二天经过一天后观察发现,第1、5 组种子没有变化,第2、6组种子开始有芽冒出,第3、7组种子应该被水全部淹没,但由于纸巾浮起来,没有全部淹没,因此决定把这组的培养皿换成烧杯,多加些水,将种子全部淹没,第4、8组种子没有变化。
第五天第2、6组种子明显发芽,有的种皮已经脱落,继续培养,观察。
通过观察,我发现1、3、4、5、7、8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6号罐中种子发芽了。
表格分析结论分析: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然而,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教学设计
3.种子萌发过程:
a.教师结合实验,讲解种子吸水、活化酶、营养物质分解、胚发育等过程。
b.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种子萌发的基本原理。
c.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的掌握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讨论主题:“探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阶段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种子结构与功能。
2.难点:种子萌发过程中,胚的发育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设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章节的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种子萌发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生长的奇妙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种子萌发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具备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5.培养学生具备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生物现象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理特点,为本章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种子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尚不深入,对种子萌发过程的理解还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
1、实验目的要求: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实验难点:①选择适合发芽且已脱离休眠的种子;
②影响因素的选取及结果设想;
③控制变量。
3、实验重点:①控制变量法的利用;
②实验装置如何保证只有一个变量。
二、设计方案
1、教师提出问题、确定实验目标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⑴分小组进行讨论、制定计划、明确分工
⑵讨论探究计划,给予适当的补充、使计划趋于完善。
(3)小组讨论预测实验结果
三、教师指导小组完善方案
指导学生实施探究计划发现问题提出讨论:
1、在实验中怎样才不会混淆各个实验组?
2、实验操作进行中,是否需要进行定期观察?
四、实验操作
1、教师指导
2、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实施探究计划并记录下有关的实验现象)
五、学生得出结论
1、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2、分析讨论之后,得出结论,与之前小组设想的结论进行对比。
六、分析总结
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实验,知道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2、提出疑问:⑴你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组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⑵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有什么好处?
(3)知道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后,是否可以应用于生活生产中?请举例子说明。
七、检测与巩固
教师出示经常考到的实验探究题以及应用性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解答。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的萌发”是开篇。
与旧教材相比,就内容而言,新教材突出了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突出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本节课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在训练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而对照实验的设计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二)能力目标: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2.通过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培养“植物生活离不开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难点:怎样设置对照实验?怎样设置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四、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在一个课时里得出实验结论显然不可能,本课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实施好实验计划。
课下完成实验,下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课上4人一组,分为四组。
其中一组是对照组,另外三组市实验组。
指导学生先明确分工,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七年级学生较难以理解。
先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探究方案,教师根据本课内容设计实验报告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多样性、“作出假设”的多样性,应该对让学生自行选择探究因素,并自行设计探究实验。
学生见过、吃过豆芽,不少学生参与过农作物种植,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属于植物学基础知识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以及幼苗的形成,为后续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概述种子萌发至幼苗形成的主要过程,识别并解释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分析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生命现象的好奇心,树立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幼苗的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幼苗形成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他们观察力较强,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生物学原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视频和图片,增强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的直观认识。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讨论交流法:围绕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观点融合。
4. 归纳总结法:在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成长为幼苗的视频,提问学生:“种子是如何萌发形成幼苗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种子的萌发——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完成对照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理解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和“重复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能够根据图像、图表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解释原因。
能够将得到的生物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家庭种植中种子的萌发率。
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为什么农事生产中播种大多在谷雨节气前后进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能动手制作催芽装置,还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1.能完成单一变量实验的设计和分析,理解对照实验的原则。
2.能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因。
3.认同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掌握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动手完成催芽装置的制作。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开展了种植活动,但同样的种子播下去,发芽率却参差不齐,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学完本课,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种菜小能手。
回忆生活中的种植经历,进入情境。
创设种子发芽率不一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核心问题:如何提高种子发芽率?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部条件【作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假设:种子萌发可能与水、温度、空气,、光照、土壤等因素相关。
其实结合无土栽培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土壤并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剩下的几个因素是否为种子萌发所必须我们可以通过对照实验来帮助我们探究。
【制定/实施计划】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余条件均相同的实验。
我们在同样大小的锥形瓶内放入数量相结合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做出假设。
回忆对照实验概念,完成学习任务一。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实验假设的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装置,深入理解对同、大小等条件基本一致的同种植物种子。
请同学们依据装置进行分析,暂停2分钟,完成学习任务1,分析图中装置可构成几组对照实验。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会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题:关于种子结构和萌发条件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选择题:涉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
3.填空题:补充完善关于种子萌发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了解种子萌发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颗种子是如何发芽、生长成幼苗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种子结构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组成。此外,我还会提及种子萌发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意义。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对生物现象充满兴趣。在生物学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描述和思考能力,但对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内在机制和实验操作还较为陌生。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种子萌发的奥秘。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初中生物七上实验课教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详细讨论1、2、3、4号瓶的条件
4、实验结果: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其他瓶中的种子未萌发。
五、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重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
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
授课方式
讲解法、实验探究
2、在四个标签上分别写上1、2、3、4,分别贴在四个罐头瓶上。将这四个罐头瓶都放倒,每个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用小勺在1号瓶中撒10粒种子,将瓶盖拧紧。
3、分别中倒较多的水,直到水从瓶口流出为止。
4、分别向2、3、4号瓶中纸上撒10粒种子,然后拧紧瓶盖。
授课时间
课时
实验器材
瓶子、餐巾纸、大豆种子、水、小勺、标签纸、胶水。
小结: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课题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内容与过程
目的
1、运用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完成探究
2、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一、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能萌发呢?
二、提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三、制订和实施计划
1、准备某种植物的种子(如绿豆、大豆等)40粒左右,四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一个小勺,八张餐巾纸或纱布,四张标签纸和胶水。
七年级生物 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实验设计方案
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实验设计方案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说明:教材要探究的问题是:水和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吗?即只探究两个因素,我在设计中把温度这一因素也加了进去,因为这一变量很容易控制。
1、课前预习及准备:《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探究活动,要得到结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应提前一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启发学生思考:所需要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准备用什么种子?广口瓶可用什么来代替?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课本提供的方案,对四个瓶的处理方式有什么不同?等等。
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4-5人一组让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组织管理能力。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通过学生的预习及生活经验,学生先自己作出假设,而后在班内交流,通过交流,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在广大农村一般在哪个季节播种?在干旱、水涝、寒冷的地方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吗?学生就很容易知道:种子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容易发芽。
由此得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引导设计方案材料用具:大豆(玉米)种子若干,广口瓶(每小组4只,标签1,2,3,4),纱布,清水,冰箱等。
方法步骤:取4个洁净的广口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纱布,并在纱布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引导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小组开展实验进行探究。
并根据实验方案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各种处理所探究的外界条件是什么?预期结果是怎么样?将预期结果填入下表。
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入表中:汇报交流:采用课前(课外)交流讨论和课内班内汇报交流两种方式展开,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
得出结论:在研究小组交流讨论和班内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实验结论。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学设计“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学设计一、课题: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假设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方案:本实验通过探究取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①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时,种子能萌发;②缺乏其中之一---充足的水分时,种子不萌发;③缺乏其中之一---充足的空气时,种子不萌发;④缺乏其中之一---适宜的温度时,种子不萌发。
在“种子的萌发”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进行探究。
四、准备材料器具:黄豆种子32粒,有盖罐头瓶4个,小勺1个,餐巾纸12张,标签4张,胶水、清水。
五、实验过程:(1)取4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3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8粒种子。
,(2)1号瓶无水,2、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
1、2、3、4号瓶都拧紧瓶盖(3)。
1、2、3号瓶都置于室温环境中,4号瓶在低放温处(如冰箱内)(4)定期观察并记录黄豆萌发的情况六、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水分”。
七、教学反思: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索科学奥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6章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素材
“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一、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课时讲过种子的结构之后安排的一个实验,更能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后更好的了解种子萌发时的特点。
本实验是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设计的实验课。
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怎样选择探究材料,保持单一变量,都是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
但是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将本实验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分解成一个个单一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烤炉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试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二、教学策略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原则,通过各个小组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我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具体做法,在本班设10个研究小组,自行推选组长;在课前一个星期,教师引导每组学生探究一种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每组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然后在研究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长撰写实验报告,准备参加课堂上的实验交流,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2.能力目标:通过假设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依据,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的方案2、难点:设计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大屏幕上播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引出种子在绿色植物种族延续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先由各小组对单个外界因素进行探究,然后将各小组的结论整合在一起,总结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包括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过程并采用对照试验方法获取实验结论。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判断假设是否成立,正确得出实验结论,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情感目标:养成根据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此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其探究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想动起来,都能动起来。
重点是使学生能根据一定的想法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难点是对照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此探究实验成功不仅是学生对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有明确深刻的认识,而且会使学生对探究、对实验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铺垫。
主要的教学策略为:课上由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然后学生自由分组探究单一外界条件(如水份、阳光、温度、空气、土壤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每组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因素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由各组长汇报本组的实验计划,在班级内交流评价,再行修改。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实验,待得出结果再进行课堂讨论、汇总,分析成败原因。
教师介绍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春天农民播种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选择春天播种的原因。
2、学生自由分组,探讨实验设计方案
3、各组长汇报实验计划
4、集体给予评价,各小组对实验计划进行修改
5、课外实施探究计划
6、将实验过程与结果在课堂上交流汇总
预测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甲、已两杯各放一粒种
子,甲杯无水,乙杯适量水,其他条件一样,形成对照试验,结果
两组中的种子都未萌发,导致实验失败。
分析:一粒种子偶然性较大,不足以说明问题,对照的两组应各放多粒种子。
问题二: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甲、乙两杯中各放入10
粒种子,甲杯无水,乙杯过量水,其他条件一样,形成对照试验,
结果两组中的种子都未萌发,导致实验失败。
分析:两组中变量不单一,除了水分,还有空气,因而不能形
成对照试验。
问题三: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甲、乙两杯中
各放入10粒种子,甲杯置于常温下,乙杯放入冰箱中,形成对照试
验,结果两组中的种子都未萌发,导致实验失败。
分析:建议思考:控制单一变量的同时,其他条件是否适宜?
7、教师介绍演示实验。
(为提高效率,在一次实验中可参入多个变量)
演示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
的温度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透明水杯,过滤网,细线,透明胶
带
解说::为能看清三个过滤网中的大豆种子,拍摄时相机略
有倾斜,而使杯子看起来上大下小,实际是圆柱形的。
首先向
杯子里到半杯水,取三个过滤网,各放10粒大豆种子,然后用
细线和透明胶带分别固定在杯子的底、中、上层(如图),上、中两层对照,变量为水分;中、下两层对照,变量为空气。
为探究温度这一变量,可另准备一套这样的装置放于冰箱,让两套装置的中间层作对照。
说明:
1.让学生自行分组替代老师对其分组,使他们的探究没有束缚,更显自主,学生依照自
己的选择也会表现得更积极。
2.考虑到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探究实验,对该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控制变量等
等环节都不能很好把握。
如果让他们探究种子萌发的所有外界条件,他们可能会被弄糊涂。
所以教师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分解,让每组的学生只探究一个因素,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3.演示实验中的器材好找易得,操作简单,对照明显,而且用过滤网可放多粒种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