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表象
第七章表象
Paivio的实验:
给被试看一些卡片,在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 一对字词。要求被试判断所画的一对图画或 字词所标志的一对东西之中,究竟哪一个在 实际生活中更大,记录反应时。
假设: 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言语代码的信息,那么 被试对图画材料作出判断要慢于对字词做出判 断;而如果长时记忆中还包含表象代码,那么 被试对图画的反应时就不会慢于对字词的反应 时。 另外,如果长时记忆中包含视觉表象,那么不 一致的图对将会与之发生冲突,这将延缓被试 的反应时。但字词不会引起这个问题,因为字 词进行的是语义编码。
表征:指在实物不在的情况下反复指代这一 实物的任何符号或符号集。
外部表征:图形的、语言文字的 表征
心理表征:类比表征(表象)、 类语言表征(命题)
关于命题与表象的争论:
共同代码理论:所有信息都由命题来表 征的。
两种编码说: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Paivio的两种编码说
理论要点: 1、大脑中存在两个不同的系统对信息进行表征 和加工。 2、言语系统负责处理言语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 适当的语言形式贮存起来。表象系统则负责基 于表象的信息加工与表征。 3、每个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子系统,这 些子系统在不同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 觉、味觉和嗅觉)中加工言语或非言语信息。
1、平面对:两个图形相同但方位不同,其中一个 相对于另一个在平面上转动了一定角度。 2、立体对:两个图形也是相同的,但其中一个图 形在三维空间上作了转动。
3、镜像对:两个图随机呈现一个图对,要求被试 尽快作出异同判断,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 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当两个图形的形状 和方位完全相同时,那被试只需要大约1s就能 看出它们是相同的。但是当其中一个图形转动 了一定角度,出现了方位差时,反应时则随着 方位差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成正比,并有 着线性关系。(速率为53度/秒)
第七章表象和想象
▪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 一事物
想象的种类
▪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
▪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范,在头 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第二节 想象
▪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 程。
▪ 特征 形象性:主要加工图形信息,
而不是言语符号; 新颖性:可以创造现实中不
存在的形象。 想象的原型仍然来自于客观
现实。
想象的功能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 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 斯坦
▪ 遗觉象(eidetic image): 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
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生动。 儿童所特有(40%~70%),11~12岁时最明显,随年龄增长
逐渐消退。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 基本表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 人们对信息的贮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
▪ 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代替作用。如“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止渴”、“画饼充饥”
▪ 想象可以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如想 象“恐怖情景”
想象的综合过程
▪ 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 结合过的属性、特征在头 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 形象。如美人鱼、龙、水 陆两栖车
▪ 夸张:强调或突出某些特 点而形成新形象,如千手 佛、超人
▪ 结论
表象的客观存在: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编 码的一种方式;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2);(3)。
第七章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第三节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第一节 表象训练
一、表象和表象训练的概念
1.表象:它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 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 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 2.表象训练: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 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 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 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 程。
该理论认为:表象演练时未必一定会出现肌肉系统的潜 意识电活动。 表象演练能够促进运动操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者 获得和理解技术动作的图式编码,从而在认知层面上对技术 动作进行准备和计划,对各动作序列进行符号的练习。
(三)唤醒—注意理论(arousal—attention theory) 该理论将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和符号学习理论有 机的结合起来。 该理论认为:表象演练可以从神经肌肉与认知 两个方面提高练习者的技术动作操作。
概念源自于中国禅宗,方法却创始于西 方医学的心理治疗技术,最近得到国内 外学界日益增长的关注。 正念训练采用的连续8-10周,每周1次,每次 2.5 - 3小时的团体训练形式,人数不超 过30人。
第三节 暗示训练
一、概念
暗示训练: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
5. 当学生或运 动员的技术动 作学习,还没有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 时, 可以采用暗示语配合动作练习,强化他们对技术动作学习,巩固和 加速动力定型的形成。
6.当学生或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时,采用暗示训练帮助他们及时集中注 意力于当前仸务。 7. 当动 作操作需要 发力时 ,可以采用暗示训练 ,提示动作的 发力时间 点以及发力强度,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快速掌握发力的技巧
二、体育与运动训练中暗示训练的作用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 第七章
第七章1、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人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
3、起点行为: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4、隐蔽课程: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5、技能: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6、动作技能: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7、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
8、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9、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10、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11、知识掌握:即知识的占有。
1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这种现象即称为高原现象。
13、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1)种类:①对言语的理解。
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2)理解的水平:①字面理解。
②解释的理解。
③批判性理解。
④创造性理解。
14、促进理解的方法: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⑦指导学生自学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7第七章 视觉表象与视觉记忆
双重编码理论
• 他假设:(1)若长时记忆只含有语言编码的 信息,那么,对图画的判断要慢于对字词 的判断。因为需要把图画转换成语词。如 长时记忆也有视觉表象,对图画的反应时 就不会慢于对语词的反应时。 • (2)如呆长时记忆存在视觉表象,对不一 致的图画的反应时应长于一致的图画的反 应时;字词则无此问题。因为字词是语言 编码。
记忆术系统
再设想“死”者的父亲到山沟里三番五次寻找儿子的情景 (15位): 37510 58209 74944 山拐我腰疼,我怕儿冻久,凄事久思思。 再设想在一个山洞里找到“死者”并把他救活后的情景 (40位): 592 307 816 406 286 20899 吾救儿,山洞拐,不宜留。四邻乐,儿不乐,儿疼爸久久。 86280 348 25 34211 70679 爸乐儿不懂,“三思吧!”儿悟,三思而依依,妻等乐其 久。
记忆术系统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 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 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其余均为三十六 计中所含的文字,依序为: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 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 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 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 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 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 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 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 假道伐虢。
记忆术系统
谐音法
• 谐音法就是利用英语单词的发音的谐音进行记 忆的方法.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看到一个单词 可以很容易地猜到它的发音;听到一个单词的发 音也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它的拼写.所以,如果谐 音法使用得当,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真正 做到过目不忘.不过,象所有其他的方法一样,谐 音法只适用于一部分GRE单词,切忌滥用和牵强
第七章 表象 知觉 表征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
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普通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在认知心理学中,表象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表象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早期曾被关注,但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表象在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曾趋沉寂。
在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表象的研究又重新受重视并迅速发展,成果也非常丰富。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表象的作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表象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关于表象的实验和功能的讨论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
以下的实验就是为探索考察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而设计的:1.定位实验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的视觉定位实验,实验设计了三组被试:①知觉-记忆组。
实验中,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涂有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栅格,然后呈现一个带有一个测试点的栅格,要求被试在保持高度精确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示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内或之外,分别用左手或右手作出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演示②带栅格的表象组。
实验中,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示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些字母及其在栅格中的位置与知觉-记忆组相同,并且要求他不要变更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
等到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带一个测试点的同样的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
*实验演示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与组②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
表象 教育学考点
表象:教育学考点一、表象的定义和性质表象是指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回忆、想象等方式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画面或情境。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记忆方式。
二、表象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表象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表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尤其是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概念和理论。
其次,表象可以促进人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情境,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
三、表象在记忆和回忆中的作用表象在记忆和回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对于具体形象或情境的记忆,更好地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表象也可以促进人们对于信息的组织和编码,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表象在感知和想象中的作用表象在感知和想象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于具体形象或情境的感知和想象,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创造和想象。
五、表象在情感和情绪中的作用表象在情感和情绪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于具体情境的回忆和想象,人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情感和情绪,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于情感和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六、表象在思维和创造中的作用表象在思维和创造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于具体形象或情境的想象和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促进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七、表象在语言和沟通中的作用表象在语言和沟通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于具体形象或情境的描述和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八、表象在注意和意识中的作用表象在注意和意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于具体形象或情境的关注和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持注意力和意识状态,促进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九、表象在心理发展和演化中的作用表象在心理发展和演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于具体形象或情境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探索人类心理的发展规律和演化过程,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教学内容
robust [发音]“乐百氏” [词义]强壮的(头脑简单的那种)
4、循序渐进原则
• 含义: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 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学不躐等”。
• 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逻辑性教学 2、分主次难易,突出重点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到
繁,处理好“两个序”(知识的逻辑顺序 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的统一
1、直观性原则
• 含义:通过直观教具、观察和教师形象的语言描 述,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使左右脑 协同工作,有助于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 直观教具: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影视、幻灯、电脑) 3语言直观
直观性原则
• 要求: 1、正确选择和运用直观教具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语言直观
“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 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 的。” ——乌申斯基
直观性原则的例子
• 右脑加工声音、形象:“团身—球”(前滚 翻)
• 生动形象的语言:“一大二小三跳”“青蛙” • 利用错觉
跳高
2、启发性原则
• 含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 极探索等。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 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 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为: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5、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从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出发,进行差异教 学,有的放矢,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最大限度 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1、(教学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
3、下列关于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D)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教学就是智育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5、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教学)。
6、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其核心是(思维力)。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孔子)。
8、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思孟学派)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夸美纽斯)。
10、试图以心理学的“统学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1、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凯洛夫)。
1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
13、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指(获得间接经验)。
1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知识与能力)的争论。
15、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
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7、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指导学校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原则)。
1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1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20、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建立学生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21、《学记》强调“学不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2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这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23、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24、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教学法)。
2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26、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发现学习)27、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第七章表象和想象
(二)创造想象
1、创造想象的含义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 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 形象的过程。具有独创性 和新颖性的特点。
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1)创造动机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 表象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灵感
(三)幻想
1、幻想的含义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 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 来的想象。
2、幻想的形式
(1)理想 (2)空想
七、睡眠和梦
(一)睡眠
(二)梦
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 一种想象活动,是不随意想 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五、想象的种类
(一)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 目的性分 ①无意想象;②有意想象。 (二)根据有意想象内容的新 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分 ①再造想象;②创造想象; ③幻想
六、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 1、再造想象的含义
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 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 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形成再造想象的条件
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 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 于事物的形象。 关键词:形象
二、表操作性
三、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从感知 到思维的过渡阶段。 是人们实践活动的 必要条件。
四、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 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七章 表象2015
Segal和Fusella(1970)
**听觉表象组(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 **视觉表象组(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
对两组被试进行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感受性的测试
4、选择性干扰实验
结果
视觉表象对视觉信号觉察有干 扰;听觉表象对听觉信号觉察有 干扰。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
说明:表象和知觉相似, 争夺同一心理过程或资源。
• 结论:
– 表象在模式信息的加工水平 与知觉有机 能等价,在 颜色信息加工水平则没有。
请想象一个红的西红柿
• 结论:如果同时进行同一感觉通道的知觉
和表象两种活动,那么就会发生表象和知 觉的相互干扰,甚至两者还会混淆。
• 争议:通常情况下,同一感觉道的表象和
知觉是可以清楚分开来的。
4、选择性干扰实验
表象与知觉
• 区别:
– 知觉: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输入; – 表象:不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输入,依赖于已储 存于记忆中的信息和相应的加工过程。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 1.定位实验 完成共同的作业,有共同的结果 • 2.敏锐度实验 视觉和表象敏锐度有共同的结果 • 3. 麦考勒效应 • 4.选择性干扰实验
演示
• 结果被报告,垂直条 纹为绿色,水平条纹 为红色。 • 被试->红色滤光镜-> 垂直条纹->绿色垂直 • 被试->绿色滤光镜-> 水平条纹->红色水平
视觉反效实验所用材料
麦考勒效应: 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的 颜色互补效应,是一种随方向而变 的颜色后效。
• 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
Finke(1980)实验设计与结果: –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试看两种颜色 而要求他们想象横竖线,那么测试通常 会不会产生McCollough效应? 会 –而在诱导实验中如果让被试看横竖线条 而要求它们想象红色与绿色,则会不会 产生麦氏效应? 不会
国开大学——教育学7-8章题库
第7章教学1、引起学习动机,是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需要,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阶段。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阶段。
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体现的是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规律。
4、历史上实质教育派与形式教育派之间的论争,是关于(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之争。
5、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一种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属于(直观性原则)教学原则。
8、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师所采取的是(启发性原则)教学原则。
9、教师在教学中所遵循的,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10、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又要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11、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量力性原则/)。
12、教师运用语言连贯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属于下面哪一种教学法(讲授法/)。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 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 得一定的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 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 标的基本途径 学习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锻炼与 成长的平台。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1、代表人物:杜威
教学过程理论:五步教学法 (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 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 各种假设、推断那种假设能解 决问题、经过假设获得结论) 特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 个人探索进行学习,能够发 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代表人物:凯洛夫 教学过程理论: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 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 巧,实践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 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 统知识的偏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高了学校的教 学水平。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1、孔子及儒家教学过程 公元前6世纪,孔子提出把“学””思””行”看作统一 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是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 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强调个人能动的去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学习过程。 2、苏格拉底教学过程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 盾,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真知。 3、昆体良教学过程 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 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特点: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第七章 表象分析
心理旋转的实验
深入地揭示了表象的特殊性和机制
Shepard等人,1971 心理旋转的实验
实验的材料:
平面对 立体对 镜像对
5
Reaction Time (Seconds)
4 3 2 1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以R字母作为例子
实验时,一次呈现一个字母样本,呈现完 立即判断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 记录反应时。
结果:
在他们的实验中,除了上面的简单判断实 验,还设置了其他几种条件: 1. 只有字符前行信息 2. 只有方位前行信息 3. 既有字符又有方位的前行信息(分开呈现) 4. 既有字符又有方位的前行信息(结合呈现)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二、表象与表征
(二) 双重编码理论 Paivio
存在两个相互平行和联系着的表征系统: 言语系统 表象系统 离散的语言信息 具体的客体或事件
不同刺激激活的信息
可相互转换
Paivio 的实验 ,1975(经典) 判断卡片上的图对或词对与所标志的实际东 西的大小,记录反应时。 一致 不一致 图对卡片:
爱因斯坦:“我相信知觉和顿悟”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雨 果:“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二)表象促进推理 Woocher,1978 A>B>C>D
思考题
1. 举一实验的例子说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2. 请简要介绍支持双重编码理论的实验? 3.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说明表象的加工特点。 4. 心理扫描实验说明了表象的什么特性? 5. 试说明表象在知觉中的作用? 6. 表象对对偶联想学习的影响? 7. 解释概念:表象 类比表征 命题表征 距离效 应 大小效应
表象 教育学考点
表象教育学考点摘要:1.表象的概念与作用2.教育学考点的相关内容3.表象在教育学中的实际应用4.提高表象能力的建议5.总结正文:一、表象的概念与作用表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某一对象或事物的形象。
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大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储存的过程。
表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帮助我们记忆、思考、交流等。
二、教育学考点的相关内容在教育学领域,表象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它涉及到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等多个方面。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表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运用表象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表象在教育学中的实际应用1.表象训练法:这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在心中形成具体的形象,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方法。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2.故事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心中构建故事情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图像思维法: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图表等形象化资料,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四、提高表象能力的建议1.丰富生活体验:多参加各种活动,积累感性经验,为表象的生成提供素材。
2.培养观察能力:学会观察细节,捕捉事物的特点,提高表象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加强想象力:通过想象、创意训练等方法,提高大脑对表象的加工和创造能力。
4.定期进行表象训练:有意识地进行表象训练,有助于提高表象的质量。
五、总结表象在教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善于运用表象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同时,学生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表象能力,为学习提供更多便利。
表象 教育学考点
表象教育学考点
摘要:
1.表象的定义与分类
2.表象在教育学中的重要性
3.表象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正文:
1.表象的定义与分类
表象,又称形象、意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对客观事物形成的感性形象。
它既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也包括语言表象和想象表象等。
表象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进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表象在教育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学中,表象作为一种感性认识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表象是知识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表象,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表象是思维的工具。
学生通过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形成概念和判断,发展思维能力。
最后,表象是情感的纽带。
教育者可以通过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提高教育效果。
3.表象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实践时,应充分利用表象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教育者应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知知识,形成表象。
其次,教育者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丰富
学生的表象,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表象分析、综合和抽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表象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育学
一、表象的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表象又称心象,是指在形象记忆在头脑中的储存和重现。
通俗一点说,就是当对象不在面前时,人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称为表象。
表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就是指在形象记忆在头脑中的储存和重现。
包括听觉表象、视觉表象、运动表象……,可以说人类有多种感觉就有多少种表象,表象是多种多样。
而狭义的表现特指记忆表象。
如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日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在脑海里往往会唤起由视觉表现、听觉表象和气候表现所组成的一幅“枫桥夜泊”图。
表象是人脑活动的结果。
表象的产生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脑的深层结构有关(下丘脑—边缘系统)。
下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共同参与表象的形成。
20世纪初期、中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只需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人的意识及内部心理活动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S——R)。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表象作为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一中现象,被排除在心理学研究之外。
20世纪中期以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表象在心理学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
二、表象的分类表现多种多样,可按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若按表象信息的感觉道到来源,也就是表象信息通过何种感官渠道获取的。
可把表象主要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
视觉表象是指在头脑中出现具有视觉特征的形象,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信息。
例如当提到“苹果”这个概念时,人脑中会浮现出“红色的、圆圆的、拳头大小”的一种水果形象,这就是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是指头脑中浮现具有听觉特征的形象,如音高、音色、旋律、音响等。
例如提到“噪音”,人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嘈杂、吵闹、毫无旋律”的一种声音形象,这就是听觉表现。
第七章表象
第三节 心理扫描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 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 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
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第34页,共67页。
一、距离效应
Kosslyn(1973)的实验 先识记一套图片,然后“注视”表象中的客体如汽艇的 一部分,说出该客体的另一部分的名称。
第4页,共67页。
1、定位实验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设计了三组
被试:
①知觉-记忆组, ②带栅格的表象组, 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组被试的 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在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 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的期待。Kosslyn(1980,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 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 这些观点强调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第3页,共67页。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 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 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 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2)表象锐敏度实验
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视觉锐敏度 没有差别。
第9页,共67页。
第10页,共67页。
第11页,共67页。
3、McCollough效应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观察一张由 黑白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纹组成的刺激图形。如 此轮换几分钟,使被试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 实验。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一张一 半为黑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 激图形。结果被报告,垂直条纹为绿色,水平条件 为红色。 被试->红色滤光镜->垂直条纹->绿色垂直 被试->绿色滤光镜->水平条纹->红色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2.2020
17
4.选择性干扰实验
▪ 实验结果的这种情况称作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 ▪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表明:
同一感觉通道的表象和知觉是相似的,两者竞相争夺 同一心理过程或资源。 自然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有实验研究 表明,在一些情况下,表象也可以有利于知觉。这在 后面将会叙述。
12.12.2020
19
二、表象与表征
☺ 1.关于表象的争论 ☺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12.12.2020
20
1.关于表象的争论
▪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独立的心理图画, 是否可以利用表象进行信息表征。 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人分别是Kosslyn和 Pylyshyn。
• 前者认为表象是独立存在的,反对将表象看作 类似知觉的心理表征,进而认为所有的信息都 是以命题来表征的;
▪ 被试->红色滤光镜->垂直条纹->水平红色 被试->绿色滤光镜->水平条纹->垂直绿色
12.12.20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3
(2)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
▪ Finke(1980)实验设计与结果:如果在 诱导实验中只让被试看两种颜色而要求 他们想象横竖线条,那么测试通常可以 产生McCollough效应。然而在诱导实 验中如果只让被试看横竖线条但需表象 出两种颜色,则测试不会产生麦氏效应。
《认知心理学》
第七章表象
陈功香
本章主要问题
▪ 什么是表象 ▪ 表象 知觉 表征 ▪ 心理旋转 ▪ 心理扫描 ▪ 表象的功能
12.12.2020
2
问题
▪ 什么是表象?它有什么特点? ▪ 表象=知觉?? ▪ 表象的分类 ▪ 表象的活动?
12.12.2020
3
第一节 什么是表象
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 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 象 。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后,其形象 保存在脑中,即记忆表象。记忆表 象经人的加工、改造、分解和重新 组合,转化为新形象,即想象表象。 两类表象均保持着感性的、直观的 特点。
12.12.2020
15
4.选择性干扰实验
▪ 同一信息通道干扰 早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正常 人身上表象和知觉是可能混淆的。
▪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 红柿,同时实际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 西红柿的图像,这个投射出来的西红柿图象在一般 情况下是可以觉察到的,但现在被试却不能发现屏 幕上的西红柿是投射出来的,反而认为那时他们的 表象。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 第一,关于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的研究显示 了人怎样旋转视觉表象。
▪ 第二,关于表象扫描(image scanning)的研究描绘 了人类怎样在心里扫描一幅图像。
12.12.2020
6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 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 普通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事物形象 在头脑中的反映,在认知心理学中, 表象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是 信息加工的过程。
12.12.2020
4
第二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 二、表象与表征 ▪ 三、表象与想象
12.12.2020
5
表象(Medal Image)
▪ 在本章中,我们报告了两种研究,它们证实了心理 表象的几个重要特征:
12.12.2020
14
实验结果表明:
▪ 表象在模式信息的加工水平与知觉有机能等 价,而在颜色信息加工水平则没有;颜色信 息是在较低水平加工的,模式信息是在高级 水平加工的。
▪ 因而可以说,表象过程是一种中枢过程,它 类似高级水平的知觉过程,而不是周边的过 程。这些实验结果及其解释也指出表象与知 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有密切联系的,
12.12.2020
16
4.选择性干扰实验 Segal和Fusella(1970)
▪ 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听觉 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 听到电话铃声),视觉表象 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 一颗树)。
▪ 在被试学会操作之后开始对 两组被试进行听觉信号和视 觉信号感觉性的测试。
▪ 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觉 性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 视觉表象组听觉信号感受性 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
12.12.2020
8
2.锐敏度实验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注视点、刺激野
(2)表象锐敏度实验 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视觉边缘锐敏度
12.12.2020
9
12.12.2020
10
12.12.2020
11
3.McCollough效应
▪ (1)、视觉反效实验
▪ McCollough(麦卡洛) ▪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 ▪ 1965发现视觉反效现象 ▪ —麦卡洛效应
12.12.2020
12
McCollough视觉反效现象的实验设计如下:
▪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观察一张由黑 白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纹组成的刺激图形。如此 轮换几分钟,使被试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实 验。
▪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一张一半为 黑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 形。结果被报告,垂直条纹为绿色,水平条纹为红 色。
12.12.2020
18
结论:
▪ 现在可以说,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表象与知觉相 似、两者有机能等价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知觉 是在现实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依赖于 当前的信息输入,而表象则不依赖当前的直接刺激, 没有相应的信息输入,它依赖于已贮存于记忆中的 信息和相应的加工过程。
▪ 表象是当前未直接呈现的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或 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 后者持反对意见,并不否定命题表征,但却极 力维护表象表征。
▪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 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 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 即可进行判定。 以下的实验就是为此而设计的:
12.12.2020
7
1.定位实验
▪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设 计了三组被试:①知觉-记忆组,②带栅格 的表象组,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实验结 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 组被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 被试的知觉表征和想象表征不存在显著性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