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拔罐疗法
立冬养生针灸推荐艾灸刮痧与拔罐疗法
立冬养生针灸推荐艾灸刮痧与拔罐疗法立冬作为24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
在这个季节里,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消退,阴寒之气逐渐增强。
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养生方法。
在针灸推荐的养生方法中,艾灸、刮痧以及拔罐疗法是三种常见且有效的疗法。
一、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特殊气味来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艾灸的操作简单易行,效果显著,被广大养生爱好者所推崇。
艾灸的原理是通过艾草的温热刺激,促进经络的通畅,促进气血的运行。
由于立冬之际,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艾灸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祛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刮痧疗法刮痧是一种利用瓷、牛角、玉石等具有一定硬度的器具,对人体的皮肤进行刮擦,以达到疏通经络、排除寒湿的目的。
刮痧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从古代开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健康养生领域。
在立冬时节,人体易受到寒湿的侵袭,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皮肤表面,促进通经活络,驱散寒湿,起到疏风散寒、祛除病邪的作用。
此外,刮痧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三、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一定的负压,利用气压差产生的吸力将罐放在皮肤上,进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散寒的养生方法。
拔罐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立冬之际,人体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容易导致气血瘀滞。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的作用,改善经络气血的循环,促进寒湿的排除,从而提升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综上所述,艾灸、刮痧和拔罐疗法在立冬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适当选择和运用这些养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增强抵抗力,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然而,在选择和操作这些疗法时,我们应注意避开重要脏腑区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避免使用过度或不恰当,否则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在使用艾灸、刮痧和拔罐疗法时,应选择专业的医师或养生顾问指导。
此外,在养生过程中,合理搭配饮食、适当运动、调节心理等方面的注意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医拔罐刮痧艾灸疗法
中医拔罐刮痧艾灸疗法一、拔罐,古时是用火使之产生负压,故称为火罐。
拔罐疗法,它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
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
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
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尚先的《理瀹骄文》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介绍的就更为清楚了。
后至今,人们在原来的火罐的基础上进行改近,遗弃了原来传统的点火的方式,直接用真空枪在罐内抽气,使罐内产生负压。
这种真空罐溶入了科学技术,使之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好轻松拔罐器就是禀承其中国传统医术,更好的为大家服务!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使用拔罐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平衡阴阳。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发热是阳气盛实的表现,而寒战恶寒是阴气盛实的症状,在大椎进行拔罐能够治疗发热的疾病,而在关元进行则能治疗寒性的疾病。
2、调和脏腑。
拔罐疗法通过结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以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3、疏通经络。
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而穴位及经筋皮部是与经络密切相连的。
所以,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祛除经络中的各种致病的邪气,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得,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4、协助诊断。
通过观察所有拔罐后体表的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 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情,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 气血,逐寒湿----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 病。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1 闪火法
2 投火法
3 贴棉法
4 架火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1 水煮法 2 蒸汽法 (三)其他拔罐法
三 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单罐法 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 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 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臵5-15分钟。多 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 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 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 坚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二)泻法 艾炷臵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刺法灸法拔罐实训报告
一、引言刺法、灸法和拔罐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外治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刺法、灸法和拔罐的理解,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刺法(1)操作方法1)毫针刺法:选用合适长度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三棱针刺法:选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放血。
3)皮肤针刺法:选用皮肤针,均匀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深度。
3)行针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调整针刺力度。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2. 灸法(1)操作方法1)艾灸:选用艾条或艾绒,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艾炷灸:选用艾炷,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3)温针灸:选用艾条,点燃后放在针柄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灸法。
3)注意艾灸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3. 拔罐(1)操作方法1)火罐拔罐:选用火罐,点燃酒精棉球后放入罐内,待罐内空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抽气罐拔罐:选用抽气罐,将罐内空气抽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3)水罐拔罐:选用水罐,将水加热后放入罐内,待水蒸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拔罐方法。
3)注意拔罐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三、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刺法、灸法和拔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操作技巧。
2.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3. 实训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观察和判断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灸法配拔罐治皮肤瘙痒
拔罐的体位俯卧位:患者俯卧于床上,两臂顺平摆于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
此体位有利于拔治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后侧、颈部等处。
1、俯卧位:患者俯卧于床上,两臂顺平摆于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
此体位有利于拔治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后侧、颈部等处。
2、侧卧位:患者侧卧于床上,同侧的下肢屈曲,对侧的腿自然伸直(如取左侧卧位,则左侧腿屈曲、右侧腿自然伸直),双上肢屈曲放于身体的前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肩、臂、下肢外侧等处。
3、仰卧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摆于身体两侧。
此位有利于拔治胸、腹,双侧上肢、双下肢前侧及头面部和胁肋部等处。
4.坐位:患者倒骑于带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重叠,抱于椅背上。
此位有利于拔治颈、肩、背、双上肢和双下肢等处。
拔罐的器具拔罐的器具选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
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1.竹罐:选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
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竹罐的优点在于取材较容易、经济易制、轻巧而不易摔碎。
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等。
民间应用,只要具有完整的空腔,形成相应密闭的空仓即可。
其选材各取所需,大小不一,无统一规格,可按一般习惯使用。
但要按不同的治疗部位选择不可规格、大小、形状的罐子。
2.陶罐:是选用陶土烧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滑平正,肚大而圆,口、底较小,其状如腰鼓。
其优点是吸附力大,缺点是易于破碎、损坏,不便于携带。
3.玻璃罐:是在陶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的,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
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的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随时调整。
缺点是容易破碎、损坏,不易携带。
拔罐可助您轻松戒烟中医古籍无戒烟的记载,但"烟"为一种有毒物质,长期吸入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升降失常和气血逆乱。
针灸学课件--刺灸方法1.拔罐法
letting
puncturing and cupping)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 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 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 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 丹毒、扭伤、乳痈等。
三、拔罐方法
(五)留针拔罐法(retaining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注意事项 3.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 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 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 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 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 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 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needle and
cupping)简称针罐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 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 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
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 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 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 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 枯等。
三、拔罐方法
(三)闪罐法(successive
flash cupping)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 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 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 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 年轻罐法(blood
二、罐的吸附方法
(三)抽气吸法
灸法拔罐法的实训报告
#### 一、引言灸法拔罐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结合了灸法和拔罐法的优点,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皮肤,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湿散寒、调整阴阳等目的。
本实训报告旨在通过对灸法拔罐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我们对这一中医疗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灸法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 了解灸法拔罐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学会观察和分析灸法拔罐法的效果。
4.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 三、实训内容##### 1. 灸法拔罐法的原理灸法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或抽吸等方法,在罐内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产生温热刺激和负压吸附的双重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2. 灸法拔罐法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艾条、艾绒、火罐、酒精棉球、镊子、止血钳、酒精、棉签等。
(2)操作步骤:①选择合适的穴位或患处。
②点燃艾条,待其燃烧一段时间后,将火罐迅速罩在穴位或患处。
③观察罐内情况,待罐内出现红晕或瘀血时,即可取下。
④取罐后,用酒精棉球消毒穴位或患处。
##### 3. 灸法拔罐法的注意事项(1)操作前,确保患者体位舒适,避免紧张。
(2)操作过程中,注意火源安全,防止烫伤。
(3)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灸法拔罐法的时间和强度。
(4)操作后,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
(5)注意罐口卫生,避免感染。
####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在本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灸法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实际操作了几个病例。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1. 灸法拔罐法对风寒湿痹、胃肠疾病、肺部疾病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灸法拔罐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3. 灸法拔罐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副作用较小。
4.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过度刺激。
#### 五、实训体会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灸法拔罐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2 隔蒜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3 隔盐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4 隔附子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三 艾条灸法 (一)悬起灸 1 温和灸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2 回旋灸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二)泻法 艾炷置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二 操作方法 (一)火罐法
系借燃烧火力排出罐内空气成负 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吸拔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1 闪火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2 投火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3 贴棉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4 架火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灸法与拔罐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
•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 临床上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 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
灸法的作用
二、扶阳固脱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说明阳气之重要性 阳衰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当 此之时,就可用艾条来温补,扶助虚脱之阳气, 故《扁鹊心书》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 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伤寒论》也说“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 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 临床上多用于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 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
灸法起源
• 《黄帝内经》记载:华夏大地东、南、西、北、 中央不同的地域因素,形成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的差异,并导致人群体质、疾病的不同,从而产 生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砭石、九针、药物、艾灸 、导引按蹻。 • 砭石起源于东方——东方滨海傍水,其 民多食鱼 盐,所生之病多痈疡,其治疗方法宜采用砭石。 因此砭 石来自东方。
艾绒的制法
• 艾灸宜用陈艾——《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之说。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里也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 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因 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 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 春夏间(每年六月)未开花时采摘,可连枝割下 ,晒干捣绒,名艾绒,供做艾条。 •
山东省泗滨浮石
九针起源于南方,药物起源于西方
• 九针起源于南方——南方之地阳气较甚,地势偏 低,水土较弱,多生雾露,其民喜食酸腐之味, 易生拘挛痹证,其治疗方法宜采用针刺,所以九 针从南方而来。 • 中药起源于西方——西方金玉之域多沙石,水土 刚强,其民多依山而居,多受其风,喜鲜美之食 ,形体脂肥,所以外邪一般不能伤其形体,所生 之病多在于内,其治疗方法宜服用药物,所以药 物从西方而来。
常用中医保健方法之艾灸拔罐与刮痧ppt课件
D、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灸
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
达到艾灸的目的。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4.温针灸
•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 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等。
•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 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 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 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第七章 常用中医保健方法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第一节 灸 法 学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 (2)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 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 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 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 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 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艾卷灸
•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 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 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 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 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 灸和雀啄灸。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刺灸法及拔罐法
刺灸法及拔罐法刘东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T_b目的要求1. 掌握毫针刺法的进针法、行针手法、补泻手法、出针法2. 掌握灸法、拔罐法、刺血疗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3. 熟悉刮痧疗法、电针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4. 了解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内容介绍1. 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2. 毫针刺法3. 灸法4. 拔罐法5. 刺血疗法6. 刮痧疗法7. 电针法T_e一、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B_e(一)基本构造毫针主要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及针尾几部分构成。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粗细和长度区分,粗细(0.26-0.45mm)长度(0.5-4.5寸),临床以粗细(0.32-0.38mm)和长度(1-3寸)最为常用。
(二)针刺准备1. 毫针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 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等的消毒。
针具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或放入不锈钢容器中,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医者的双手: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病人的施术部位:在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直接用75%酒精擦拭消毒,擦拭时应从穴位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诊疗床、被服等物品的按时更换,有条件者可一人一套,室内可紫外线灯定期消毒。
3.体位的选择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针灸有着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用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俯卧位(适宜于头、颈、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中医理疗介绍
中医理疗介绍中医理疗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主要通过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有一套完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放血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膏贴疗法、药蒸疗法、药酒疗法、刮痧疗法、火罐疗法、健身气功疗法等;本文介绍常用且容易掌握的理疗方法:灸法、拔罐疗法与刮痧疗法;一、灸法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在体表的穴位上熏灼或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施灸的材料一般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灸法的种类很多,这里主要介绍间接灸、悬灸和三伏灸;1、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即将艾绒捏,紧成圆锥形艾炷,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如隔姜灸,用新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此法适用于一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不孕、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所隔的物品除生姜,还可用大蒜、纯净干燥的食盐、附子片等;施灸时应防止局部烫伤;2、悬灸悬灸即用艾条,将其一端点燃,与穴位或患处保持一定的距离施灸的一种方法;如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处进行熏烤,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皮肤红晕为宜;雀啄灸即在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回旋灸则是在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左右移动或回旋施灸;3、三伏灸三伏天是夏至之后第三、第四庚日,立秋后第一庚日;中医认为利用三伏天发热气候,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敷贴以辛温、走窜、通经的药物,利用药物对阳气的疏通,使人体之阳气得天阳之助,得以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从而增加身体抗病能力,预防旧病复发;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常用的三伏灸药物有白芥子、肉桂、细辛、甘遂、生姜汁等,将其制成约××饼状,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2~5小时;该科已开展此项目多年,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施灸时应注意几点: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空腹、过饱、过度疲劳不应施灸;体弱患者施灸量不可过大,时间不可过长,刺激量不可过大;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施灸时应防止局部烫伤;二、拔罐疗法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痛症;拔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玻璃罐闪火法;即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临床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1、留罐拔罐后将罐吸拔留置于施治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取下,此法较常用;2、走罐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较为丰厚的地方,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应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罐,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上一些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拔起;3、闪罐此法是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取下,取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如罐吸附过强时,不可硬行提拨;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皮肤,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患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三、刮痧疗法刮痧是指用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反复刮拭,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状淤血的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之目的;适用于肠胃病、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并可用于保健;临床常用的刮痧工具为水牛角刮痧板,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所用润滑剂为植物油类、酒类和水;刮痧的基本方法:1、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2、刮试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试,胸部从内向外刮试,呈单一方向;3、补刮泻刮:一般来讲,顺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即为补刮;逆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试即为泻刮;4、刮痧时间:用泻刮或平补平泻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补刮手法每个部位刮试时间为5~10分钟,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但不应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以自我感觉舒服为原则;5、刮痧部位:多选用脊背、颈部、胸腹、肘窝、腘窝; 刮痧疗法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适用的;但应注意: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需慎刮; 皮肤高度过敏,局部有感染、溃疡或有肿瘤禁刮;久病年老、极度虚弱、消瘦者需慎刮;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四、牵引疗法机械牵引是临床经常用于颈椎、腰椎牵引的治疗方法,但也有部分病例需要特殊的牵引装置;我科牵引装置为进口设备,分为颈椎、腰椎牵引;1、颈椎牵引疗法适用于颈部肌肉痉挛、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颈椎间盘病变、颈椎间盘膨出、颈脊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等;2、腰椎机械牵引疗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患、腰椎关节功能障碍或退行性骨关节炎、腰部肌肉痉挛等;五、各种针疗法应用电针、梅花针、头皮针、火针、耳针、小针刀和艾灸等中医传统手法进行针灸治疗六、推拿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七、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指将药物煎汤,趁热熏洗患处的方法;此法具有疏通腠理,疏畅气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故多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痛、阴阳带下、肛门疾病等;八、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疗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作用:1、疏通经络;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针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体穴、耳穴,用药有生理盐水,维生素B1注射液及洋金花等中药制剂;九、敷贴将药物调成糊状,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治疗头痛、呕泻、自汗盗汗、脱肛、眩晕、面瘫、风湿痹病、疮痈癣疹、扭挫伤、口腔糜烂、烫伤等的方法;十、导引是患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灸法拔罐PPT课件
• 2.功效:温经通络,祛寒散瘀,持气活血, 消肿止痛。 • 3.适应症: (1)风湿痹痛:腰腿痛、肩背痛。 (2)肺部疾患:咳嗽、气喘、肺炎恢复期。 (3)胃肠疾病:胃痛、腹痛、呕吐。 (4)神经痛:头痛、感冒。 (5)急性扭挫伤:梅花针点刺出血后再加罐。 (6)虫畜咬伤:蛇、狂犬咬伤吸出毒血。 (7)外科皮肤科:神经性皮炎、丹毒、臁疮。
4.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 以下三种: 竹罐:优点是取材较容易,经济易制, 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爆裂、 漏气,吸附力不大。 陶罐:优点是吸附力大,缺点是易于摔 碎、损坏。 玻璃罐:优点是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所 拔部位皮肤充血、淤血程度,随时掌 握清况。缺点是容易摔碎、损坏。
5.拔罐方法
6.起罐法 7.临床应用
• 拔罐形式:
(1)单罐—单罐独用,病变范围小。 (2)多罐—多罐并用,病变范围大。 (3)闪罐 —反复起、拨罐 (局部麻痛)。 (4)留罐—吸拨后留置一定时间(10-15分钟)。 (5)走罐—拨罐时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吸拨后 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病变范围大而平坦)。 • 综合运用: (1)药罐—用药水煮竹罐后吸拨。用于风寒湿痹。 (2)针罐—针刺以后再加火罐。 (3)刺血(络)拨罐—用三棱针、皮肤针刺破血管 后再加拨罐。用于腰扭伤、皮炎、丹毒。
2.针具和常用药液
针具 根据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 器和针头。一般可使用 2ml、5ml注射器。 针头可选用 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 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 有三类。 ①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 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 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 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灸法和拔罐法
第四十九页,共127页。
4 回阳固脱
灸法能回阳固脱,用于亡阳虚脱证,可在神 阙或关元灸几十壮、甚至几百壮。
50
第五十页,共127页。
5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疮痈、疖肿未溃者;痈疡、瘰疬溃后久不收 口者;
《灵枢·官能篇》:“结络坚紧,火所治 之。” 毒邪阻滞,气滞血瘀形成的外科疮疡 肿结,灸火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温盒灸法
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 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
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尤其适用于腰、 背、臀、腹部等处。
温 灸 盒 法
44
第四十四页,共127页。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
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
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 痕灸。
12
第十二页,共127页。
化脓灸图
图
13
第十三页,共127页。
化脓灸
(1)操作方法:通常灸5-7壮。
① 间断法
② 连续法
(2)临床应用:目前极少应用。
① 慢性腹泻
② 哮喘等多种疾病。
(3)注意事项:如疮面分泌物过多,可用盐水清洗
干净,以防止并发其他有菌性炎症。
53
第五十三页,共127页。
(二)艾灸禁忌及注意事项
1.禁忌症 (1)禁灸病症:阴虚内热证;高热、痉挛
抽搐及体质极度衰竭者; (2)禁灸部位:颜面、关节不能用瘢痕灸;
虚里、乳头、外阴、孕妇的腰骶部禁灸。
54
第五十四页,共127页。
△关于热证可否用灸的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 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 ,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 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 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 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止常情 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 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因此, 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 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拔毒泄热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 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唐 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医学入门> 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 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 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 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 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 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 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 疗。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 、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 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 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 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 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 脱,<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 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出 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 ,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 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 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 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 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 ,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施灸后,将残余的 艾条插入灭火管内或将其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以免复燃。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要防中暑,同时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 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不要擦破,任其吸收。如水泡较 大,可用消毒毫针在水泡底部刺破,放出液体,外涂烫伤膏或万花油。
回旋灸:回旋灸的操作法有二种:一种为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
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每次灸20~30min 。视病灶范围,尚可延长灸治时间。以局部潮红为度。此法灸疗面积较大之病灶;一种为 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燃着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 本法适用于病灶较小的痛点以及治疗急性病证,其热力较强,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
隔盐灸的作用: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 灸。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多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悬起灸
温和灸:将艾条燃着一端,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患者感觉局
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cm)。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 部位出现红晕为度。在胸腹及四肢穴区施灸时,可交由患者自行灸治。每日1~2次,一 般7~10次为一疗程。
艾灸的作用--“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 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 流行,变生百病。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 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 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9.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 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后的反应
1、 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我们人体是个整体,这里有阴阳之分,不可能只允许正气存在而 把邪气都驱逐。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 正气想把我赶出,那么我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 ,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 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 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 病。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 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 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 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 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雀啄灸: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
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一般每次灸治5~10min左右。 亦有以艾条靠近穴区灸至患者感到灼烫提起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灸3~7壮。不 论何种操作,都以局部出现深红晕湿润或患者恢复知觉为度。对小儿患者及皮肤知觉迟 钝者,医者宜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置穴区两旁,以感觉灸热程度,以避免烫伤。雀啄法 治疗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或不计疗程
XX XX
灸 法
医 院
治拔 罐 未
病 科
疗 法
01 02 03
CONTENTS
目
灸拔
腧
法罐
穴
疗
的
录
法
定
位
灸第 一
法章 节
灸法的简介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
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 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 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 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 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 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 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隔姜灸的作用: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证,如呕吐、泄泻、 脘腹隐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关节酸痛、不孕症等。
隔蒜灸的作用:主要用治痈疽肿痛之症。具有拔毒、消肿、定痛的作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灸肿令消 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
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 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了 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 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 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 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 均可采用此法。
化脓灸 直接灸:
非化脓灸 1、艾炷灸:
隔蒜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灸法的分类
温和灸 悬起灸: 雀啄灸
回旋灸 2、艾条灸:
太乙针灸 实按灸:
雷火针灸
3、温针灸 4、温灸器灸
5、其他:灯火灸 天灸
添加文本内容
艾灸的操作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 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 瘢痕灸。
温针灸: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 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 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 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 ,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 ,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 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 ,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 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