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终极大提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16分列举题名词解释简答题3个28分问答题16分范围:

1.考证学:基本原则与方法P109,P326可以看一下,P389,P393可看,不考

考证,又称“考据”,是运用证据来考辨文献史料的有无、异同和真伪的一种方法。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是我国第一部史料考异专书,也是宋代历史考据学的重要文献。宋代考证学兴盛,还表现在宋代学者最早利用金石文献考证历史,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开拓治学新途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传统考证学的全盛时代。梁启超指出“考证学是一种研究学术的方法”。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为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清代考据学的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

考据的原因、范围与内容

原因是传抄者的疏忽不慎;刻本印刷时的不暇细校;还有某些人的由于主观上的某种意图,而在修史过程中的有意回避隐而不书甚至回护曲笔某一问题,以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隐恶扬善。故意造成记载中的错误。

考据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订古书(就是指考证古书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异同。);二是考证史事为主(主要指的是考证史事的是非、有无、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等)。此外,文字的校勘与注释,其中也有考订内容。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据学派

考据学是清代新兴的以考据为治学的一种学科或学派。

考据学具有以考据和文字、训诂见长的汉代经古文学的传统,又称汉学;以其学风朴实,亦称朴学;考据学在乾隆、嘉庆时最盛,故称乾嘉考据学。

兴起原因:

1、外因:讲学之禁

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國,對知識分子疑忌之心甚重因:其聚眾講學,形同煽惑。順治十七年,下令严禁士子会盟結社

影响:讲学之风大不如前清初學者如孫奇逢、李顒yóng 、黃宗羲及東林、姚江之餘,雖亦間有講學之事,然不過小規模之集合,為師友間之問難學術研究漸由團體一變而為私人研究。有志於学术者,不得不致力读书,以古人为友。清代之考據學,实為读书之學,乃由此興。

2、文字狱盛

3、君主提倡

4、内因:对王学的反动相反的作用.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经学历史·清代经学复兴》:“经学至清代而复兴。经学之所以复兴於清初,其因,为明末王学之反动。”清代大儒,以王学為明亡之因,最後必須回到經典上求答案。

考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无征不信

无征不信,是考证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证据是立论的基础,千方百计搜集证据,用证据说话;无征不信,孤证不立。

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指实物或遗迹)与理证(指运用常识和推理证明)。考证学强调研究某一问题,要全面收集各种相关材料,认真分析,判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为证据。

在运用证据方面,考证学既重本证,又重旁证,具有严格的书证规范,强调使用原始文献,并明确指出文献来源,以确保用证的准确性。

(2)阙疑存异

阙疑,即存疑,阙疑存异,是说在无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强为之解,而是存疑待考,保留不同的证据和说法,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P326: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

清代汉学正式形成。汉学的确立(惠栋与吴派学者),汉学的高峰(戴震与皖派学者),汉学的总结(阮元与扬州学派)

文献学成就

1.经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这些经学研究的成果,集中反映在《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两部大书中,堪称总括有清一代经学研究精华的重要汇编本。)

2.史学(乾嘉史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对前史所缺各种表、志的补作,以及对旧史的清理考证两个方面。(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

2.三大成果P108

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

《十七史商榷》100卷,是王鸣盛对历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考证的代表作。所考校的史书计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实际上包括了十九史。因王鸣盛把《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分别“统言之”,视为唐和五代二史,所以称之为“十七史”。全书按诸史先后顺序排列,分条考述,对每部史书的文字、史实、典制、舆地等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和考证,对历代重要史事、人物以及史书也发表了自己的议论和看法。

《廿二史考异》100卷,是钱大昕对历代正史进行考订校勘的集成之作。书名“廿二史”,实际上包括二十三种史籍,即“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而加上《续汉书》一种。在这部书中,钱大昕运用经学、小学、天文、地理、典制、金石等方面的广博知识,以舆地、官制、氏族为重点,校勘文字,训释名物,考核典制,阐发地理,疏解氏族,辨析史事,对历代史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订和校勘,纠正了史书记载的诸多讹误之处。

《廿二史札记》则是赵翼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全书36卷,578条,所记起自《史记》,迄于《明史》,共计二十四种史书。另《补遗》1卷,据乾隆帝《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逐一列举辽、金、元有关人名、官名和地名的新旧译名。赵翼沿袭明人“二十一史”的习惯说法,把《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分别合为一部,再加上清初纂修的《明史》,故称“廿二史”。在这部书中,赵翼以随笔札记的形式,对历代重要史事、典制、人物以及史书等作了综合的考证、分析与评论。全书考史和论史并重,不仅反映了赵翼的卓见特识,而且构成了该书的显著特色。

3.什么是文献P3

(1)文献的本义

“文献”一词,源自孔子。《论语·八佾》的记载是见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中最早的文献概念。古代“文献”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那些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汉唐以后,文献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宋元之际,马端临著《文献通考》,曾对“文献”的含义作界定:“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文”指经史、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