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终极大提纲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 第三节 文献与历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 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 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 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 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 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 历史研究与史料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 目录学的功用 传注学的功用 辨伪学的功用 校勘学的功用 版本学的功用 思考题 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 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1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2配2料,置试而时卷且,调可需控保要试障在验各最;类大对管限设路度备习内进题来行到确调位保整。机使在组其管高在路中正敷资常设料工过试况程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术3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献综述一、文献文献的本义文献含义的演变现代文献概念二、古代文献中国古典文献的种类三、古代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研究古文献的源流与分类,古文献的类别与体式,怎样进行古籍整理等。
四、学习古代文献学的意义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具备搜集、分析并正确运用古代文献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地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二节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一、什么是历史文献广义:全部古代文献二、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政治和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经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密切关系会通和合:历史文献学的学术倾向三、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基本物质条件:文字、书写与记录工具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第三节文献与历史研究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历史研究与史料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目录学的功用传注学的功用辨伪学的功用校勘学的功用版本学的功用思考题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课时:6周,共1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的产生与发展一、古文献的产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商代甲骨文、周代史册二、孔子编纂的史书孔子与“六经”第二节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一、甲骨文殷商甲骨文、周代甲骨文甲骨文论著二、金文古代青铜器分类商周青铜器与金文金文资料著录三、简牍竹木简牍的形制竹木简牍的重要发现:居延汉简,云梦秦简,临沂汉简,长沙吴简等四、帛书竹帛并用时期考古发掘的帛书实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第三节写本与雕版古籍一、造纸术的发明与纸本书中国人发明造纸术纸本书形制的演变纸本书的装帧二、写本文献敦煌卷子古代写本与抄本三、雕版印刷的文献雕版印刷的发明与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古代重要的活字印本书第四节古籍分类一、目录目录的本义古代一书的目录与群书的目录二、图书目录的分类综合性目录,专科目录,特种书目解题目录,简明目录,有序而无解题之目录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三、古代典籍分类刘向校书与目录的产生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四、四部分类法四分法目录的产生与发展《隋书、经籍志》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思考题1、纸张发明前古代文献的形制是怎样的?2、一些重要的竹木简牍及帛书的基本情况与其史料价值。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绪论文献P2文献:文—文字,记载。
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1)正式印行的典籍;(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PPT)古典文献学的体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第一章金石P21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版本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
(PPT)版本类型(PPT)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
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善本:指好的版本。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
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孤本是指现存的唯一版本。
(四)活字本和影印本活字本是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献学期末提纲
一.目录基本结构和作用答:现代一部完整的目录书,往往由前言、目次、正文等部分构成。
古代目录书的结构则有所不同,一部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书名、叙录、类序三项,除此之外,往往还有一篇介绍整个目录的序文,即该目录书全书之序,列于卷首。
书名: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同时,书名项是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织部分,没有书名就不能成其为目录。
例如: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
通过书名读者能知道作者,有时还能了解图书的主旨或著作形式等内容。
如《说文解字》《楚兵法》反映了图书的内容主旨;《乐府诗集》、《十三经注疏》、《元曲选》等书名还同时反映了著作形式。
叙录(解题、提要):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如,刘向所作《战国策书录》、《晏子叙录》等,对各书的整理校勘情况、各书的作者、内容与学术源流等,都作了概括的叙述介绍或分析评价。
类序: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类序之体起始于《七略》中的《辑略》。
序文:其内容主要是概述编纂目录的目的、方法,历代图书、目录事业的发展情况等,其体例相当于现代目录书的前言或总说明。
如《汉书·文艺志》开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至“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作用: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二.文献的错误类型答: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初编)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础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含义
一、文献检索:从汇集的文献资料中,揭示和选出所需文献的活动。
二、文献检索包括存贮与检索两个方面。
三、文献单元检索与单元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系统
一、什么叫文献检索系统?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二、四部类目解析
1、经部:从其重要性出发,列为经典,所以不一定孔子书方称经,也不一定都是哲学思想著作或经济之学。亦有历史、语言文字、地理书(如《尚书·禹贡》)等。
2、史部:“史”字之义,是记事的意思.。“史”又是古代的官名,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右史等职官名,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这里的史部则是指史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第一章文献基础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文献”:文章贤才。
朱熹注:“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叙事;献,论事。献,主要指“贤”的言论,而非“贤”本身。)
③词集
《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明词汇刊》《全清词钞》《彊村丛书》
④曲集(《四库》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元曲选》《元曲选外编》《脉望馆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元人杂剧钩沉》《六十种曲》《古本戏曲从刊》
笔记2—《文献学引论》03
《文献学引论》总结笔记复习纲要:(文献学题目大约10个,占100分左右,往年基本都考过了)一、文献定义、社会功能、文献属性、文献学二、文献类型1、类型2、类型3、类型4、类型5、古籍类型三、文献结构、西方现代印刷术的影响四、文献生产、原生文献、再生文献、非法出版物、标准文献号五、古籍整理、七分法、四分法六、文献流通、文献典藏七、文献揭示、文献目录、目录类型1、类型2、书评、核心期刊、文献评奖八、文献交流、文献交流障碍、文献规律、零散知识*****************************************文献的定义:★(400字左右)(也是近现代文献的定义流派)国际文献定义:(1)定义之一:根据《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记载:“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活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2)定义之二:根据《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总则)》记载:“item(文献)是指以任何实体形式出现的文献,作为标准书目著录的书目文献实体。
”国内文献的定义:(1)注释性定义:“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或继承下去,人们利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制在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
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2)概括性定义:其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载体论)其二:“文献,记录信息与知识的一切人工附载物。
”(3)科学定义:“文献是记录有信息,可作为存贮、利用或传递过程中一个单元处理的人工固态附载物。
”★★各个流派文献的定义:(400字)国内:(1)孔子、朱熹等认为“文”指古籍等历史资料;“献”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
(2)元代马端临提出,“文”是指引古经,“献”是指臣僚等的言论、记录。
(3)近现代“文献”不仅仅是指典籍和贤者,还包括具有一定价值的档案、论文等资料。
历史文献学大纲
历史文献学概论大纲历史文献学概论一、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及要求历史文献学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能初步展开有关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论文、考察报告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文献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历史文献学课程为学期课,总课时为40课时。
其中课堂教学每周2课时,20周,共计40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占2周。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布臵书面作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参观和社会考察;并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效果。
自学、作业、讨论及课堂提问等教学环节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第一讲方法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正名,以及对历史文献学研究范畴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地位, 对如何展开历史文献学研究有一初步印象。
从学生接触历史文献学之初,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引路。
二大纲细目20世纪历史文献学发展大势一,历史文献:双层特殊产品(1)历史文献本身发展丰富了文献的内容。
(2)历史文献本身发展影响了历史文献学本身研究内容。
如雕版印刷盛行影响了历史文献学,使其繁盛。
如今学界现象:文献研究与书的研究分割——应结合。
二,为历史文献学正名关于历史文献学,有辅助学科之说。
文献学复习提纲
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wénxiàn)观念的发展(1)词义结构(jiégòu)分析第一阶段:文,典籍(diǎnjí),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指贤人的口述(kǒushù)材料。
第二阶段:叙事(xùshì)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第三阶段:近现代以来,文献的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
二: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文献的整序与典藏文献的编纂文献的传播文献本体的实证研究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形制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传播形式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类型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的整序和典藏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熟悉与书目方法的掌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研究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体裁义例(凡例、体例)过程与方法文献的传播藏书(cáng shū)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tèdiǎn)、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书评学:优秀的书评不仅(bùjǐn)是茫茫书海的引航员,而且本身就是给读书人以享受的文学作品。
文献学的任务(rèn wu)一般(yībān)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清代著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doc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一、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利方法。
二、儒家的五经、九经、十三经。
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正义。
唐人的“九经正义”或“九经疏” 包括《五经正义》以及《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的疏。
三、汉代儒学有今文学、古文学的分别。
今文学对经书的详解称为章句。
传世的《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实古文学说解风格,只是借用了章句之名。
魏晋后又有“集解”。
“集解”有两种,一是集各家之说,或又下以己意,如何晏等的《论语集解》;一是集经文、传文而为之解,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四、“三史”或说“前三史”,在初唐及初唐以前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此后至今指《史记》、《汉书》、《后汉书》(范晔)。
《东观汉记》班固、刘珍、蔡邕等撰,记东汉一代历史,宋元时亡佚,清代以来有辑本。
今所传《后汉书》是合范晔《后汉书》及班彪《续汉书》的“志”部分而成。
五、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
纪事木末,如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等。
起居注。
年谱。
学案。
“三通”、“十通”;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统考》,统称为“三通”。
六、诸子书分周秦诸子或先秦诸子和后世子书。
周秦诸子指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诸子百家,战国诸子中的著作有的至秦汉间才成书。
《汉书•艺文志》诸了类载诸了十家,即儒家,如《曾了》、《荀卿了》;道家,如《老了》、《文了》; 阴阳家,如《邹子》、《邹子终始》;法家,如《李子》、《商君》;名家,如《邓析》、《尹文子》;墨家,如《胡非子》、《墨子》;从(纵)横家,如《苏子》、《张子》; 杂家,如《尸子》、《吕氏春秋》;农家,如《神农》、《野老》;小说家,如《伊尹说》、《青史子》。
《艺文志》中的兵书、数术、方技类著作如《孙子兵法》、《海中星占验》、《黄帝内经》等,后世也列为了书。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 年 ) 。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 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 世纪 60 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 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 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文献检索复习提纲(终结版)
文献检索复习提纲一、文献概论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的三要素:知识性、物质性、记录性知识的定义:是人们在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中所获取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的定义: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信息的分类: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电信息、社会信息情报的定义:A.是知识信息经传递并起作用的部分B.是运用一定的形式传递给特定用户,并产生效用的知识或信息情报的基本属性:知识性(最重要)、传递性、效用性信息、知识、文献、情报的包含关系:情报<文献<知识<信息(7页)信息、知识、文献、情报的转换关系:(7页)文献的类型:1按编撰的出版形式分:图书、期刊、特种文献特种文献:A.会议文献(分为会前,中,后文献,具有新颖性和原始性)B.专利文献(对科技有直接促进作用)C.标准文献(技术标准,规格,规则等,具有法律约束力)D.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博士论文)2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分:纸质型文献、微缩型文献、声像型文献、电子型文献3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分:一次文献(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二次文献(书录、题目、专题评论)三次文献(1,文献综述、专题评论2,教科书、字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指南、类书)期刊与图书的比较:图书:内容系统全面,成熟可靠,但出版周期较长,更新速度慢,通常不用来获取最新最近的知识信息,但出版发行的电子图书因其传递速度快,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期刊:与图书相比,出版周期短,反映速度快,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广,从期刊来的科技信息,占整个信息来源的65%。
它在交流学术思想、传递科技信息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它是世界上各类检索工具的主要收录对象(90%以上),电子期刊使其优势更突出。
二、文献检索的基础文献检索的类型:A.线索检索:用检索工具,检索新的仅是文献出处,须依次检索进一步查阅才能达到信息需求。
B.事实检索:用参考工具,检索到的是知识本身。
参考工具的作用:提供权威资料、解答数据问询、掌握学术进展参考工具的性质:参考性、概括性、易检性参考工具的编撰类型:A字词(辞)典B百科全书C年鉴D手册和指南E名录F名录G表谱H类书:宋《太平御览》、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证类本草》、《圣济总录》、《幼幼新书》、《普济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涵盖古籍研究、文献史学与文献技术的跨学科学科,是中国文献史的核心内容。
它研究的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即从谷梁以来的中国世界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通过记载在古籍中的文字资料,阐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可以概括为下列内容:一、古籍的种类古籍的分类可以根据用途、文体、结构和内容等特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史书、传记、报告、编年体、编年体、文集、诗集、歌谣、诗歌等。
二、古籍的版本古籍的版本可以从历史演变和文献传播的角度来分类,一般来说,主要分为纸本版本和经典版本。
三、古籍的研究方法古籍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实证研究方法和思想研究方法。
前者主要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籍内容进行客观分析的方法;后者则需要深入研究古代作家的主观思想,探讨它们的思想意义等。
四、古籍的编纂古籍的编纂一般包括文献的编纂和内容的编纂。
文献编纂,指古籍出版者在编纂阶段对文献结构、文字以及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改编和整理;而内容编纂,主要指古代编纂者在编纂古籍的过程中的思想评价和文字修辞等。
五、古籍的研究价值古籍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籍作为历史资料而具有的价值;二是古籍研究本身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
六、古籍的研究历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新书学家们开展的经史类小册子编纂、古文运动以及明清以来众多研究者所开展的各种古典文献学研究等时期,尤其在魏晋以后,研究者推进古典文献学研究,形成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传统。
七、古籍的学术团体《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者共同组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术团体,是中国早期受到关注的学术机构之一。
其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推进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八、古籍的资料保护为了保护古籍的安全,现阶段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古籍资料保护制度,主要涵盖文献收集、整理、存档、保护以及使用等方面。
文献学复习word精品
文献学复习word精品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 “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 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 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 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 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 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
把木版称作“牍” 。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教学大纲
文档根源为 :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写 .支持.《中国历史文件学》课程教课纲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件学2、课程性质:专业3、周学时 / 学分: 2/2 ,实训部分, 1 学分4、讲课对象:历史学专业5、使用教材: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件学》(订正本),北京图书室第一版社, 2003.9.二、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件发源极早,而形成为特意之学则较迟。
以“文件学”为特意学科者,晚近始有所闻。
二十世纪八十年月,“中国历史文件学”在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以来,渐渐列入了历史学科教课系统,当前正处于不停完美之中。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文件为对象,观察它的载体形式与文件类型,表达其历史发展与成就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整理利用它的方法与理论。
任务是商讨和阐述历史文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流传过程、结集编纂的一般规律与特别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件工作所获得的经验和成就评介。
教课分四部分进行:一、概论历史文件学的定义,历史科学与历史文件学、历史文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
二、介绍文件载体形式与文件类型。
三、以重要文件学家、重要历史文籍和重要事项为线索,论述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历史文件学的发展历史。
四、系统介绍历史文件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认识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三、教课目标与基本要求学习“中国历史文件学”的目的是认识文件的演变过程,扩展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和利用中国历史文件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或古籍文件整理打下坚固的基础。
同时经过“中国历史文件学”这门课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育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提升批评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历史文件学是一门适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和掌握历史文件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文件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着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16分列举题名词解释简答题3个28分问答题16分范围:1.考证学:基本原则与方法P109,P326可以看一下,P389,P393可看,不考考证,又称“考据”,是运用证据来考辨文献史料的有无、异同和真伪的一种方法。
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是我国第一部史料考异专书,也是宋代历史考据学的重要文献。
宋代考证学兴盛,还表现在宋代学者最早利用金石文献考证历史,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开拓治学新途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传统考证学的全盛时代。
梁启超指出“考证学是一种研究学术的方法”。
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为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
清代考据学的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
考据的原因、范围与内容原因是传抄者的疏忽不慎;刻本印刷时的不暇细校;还有某些人的由于主观上的某种意图,而在修史过程中的有意回避隐而不书甚至回护曲笔某一问题,以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隐恶扬善。
故意造成记载中的错误。
考据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订古书(就是指考证古书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异同。
);二是考证史事为主(主要指的是考证史事的是非、有无、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等)。
此外,文字的校勘与注释,其中也有考订内容。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据学派考据学是清代新兴的以考据为治学的一种学科或学派。
考据学具有以考据和文字、训诂见长的汉代经古文学的传统,又称汉学;以其学风朴实,亦称朴学;考据学在乾隆、嘉庆时最盛,故称乾嘉考据学。
兴起原因:1、外因:讲学之禁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國,對知識分子疑忌之心甚重因:其聚眾講學,形同煽惑。
順治十七年,下令严禁士子会盟結社影响:讲学之风大不如前清初學者如孫奇逢、李顒yóng 、黃宗羲及東林、姚江之餘,雖亦間有講學之事,然不過小規模之集合,為師友間之問難學術研究漸由團體一變而為私人研究。
有志於学术者,不得不致力读书,以古人为友。
清代之考據學,实為读书之學,乃由此興。
2、文字狱盛3、君主提倡4、内因:对王学的反动相反的作用.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经学历史·清代经学复兴》:“经学至清代而复兴。
经学之所以复兴於清初,其因,为明末王学之反动。
”清代大儒,以王学為明亡之因,最後必須回到經典上求答案。
考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无征不信无征不信,是考证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证据是立论的基础,千方百计搜集证据,用证据说话;无征不信,孤证不立。
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指实物或遗迹)与理证(指运用常识和推理证明)。
考证学强调研究某一问题,要全面收集各种相关材料,认真分析,判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为证据。
在运用证据方面,考证学既重本证,又重旁证,具有严格的书证规范,强调使用原始文献,并明确指出文献来源,以确保用证的准确性。
(2)阙疑存异阙疑,即存疑,阙疑存异,是说在无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强为之解,而是存疑待考,保留不同的证据和说法,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P326: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清代汉学正式形成。
汉学的确立(惠栋与吴派学者),汉学的高峰(戴震与皖派学者),汉学的总结(阮元与扬州学派)文献学成就1.经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
(4)汇释群经。
(这些经学研究的成果,集中反映在《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两部大书中,堪称总括有清一代经学研究精华的重要汇编本。
)2.史学(乾嘉史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对前史所缺各种表、志的补作,以及对旧史的清理考证两个方面。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2.三大成果P108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
《十七史商榷》100卷,是王鸣盛对历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考证的代表作。
所考校的史书计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实际上包括了十九史。
因王鸣盛把《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分别“统言之”,视为唐和五代二史,所以称之为“十七史”。
全书按诸史先后顺序排列,分条考述,对每部史书的文字、史实、典制、舆地等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和考证,对历代重要史事、人物以及史书也发表了自己的议论和看法。
《廿二史考异》100卷,是钱大昕对历代正史进行考订校勘的集成之作。
书名“廿二史”,实际上包括二十三种史籍,即“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而加上《续汉书》一种。
在这部书中,钱大昕运用经学、小学、天文、地理、典制、金石等方面的广博知识,以舆地、官制、氏族为重点,校勘文字,训释名物,考核典制,阐发地理,疏解氏族,辨析史事,对历代史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订和校勘,纠正了史书记载的诸多讹误之处。
《廿二史札记》则是赵翼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
全书36卷,578条,所记起自《史记》,迄于《明史》,共计二十四种史书。
另《补遗》1卷,据乾隆帝《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逐一列举辽、金、元有关人名、官名和地名的新旧译名。
赵翼沿袭明人“二十一史”的习惯说法,把《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分别合为一部,再加上清初纂修的《明史》,故称“廿二史”。
在这部书中,赵翼以随笔札记的形式,对历代重要史事、典制、人物以及史书等作了综合的考证、分析与评论。
全书考史和论史并重,不仅反映了赵翼的卓见特识,而且构成了该书的显著特色。
3.什么是文献P3(1)文献的本义“文献”一词,源自孔子。
《论语·八佾》的记载是见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中最早的文献概念。
古代“文献”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那些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2)文献含义的演变汉唐以后,文献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宋元之际,马端临著《文献通考》,曾对“文献”的含义作界定:“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
“文”指经史、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即见于文字记载者。
“献”则指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等。
他对“献”的阐释,与其本义相比,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即由最初指人转而变为指言,如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等“一话一言”,并且还包含了某些已形诸文字记载的内容,如臣僚之奏疏、稗官之记录等。
“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
自此而后,人们对“文献”概念的理解,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如图书、典籍等。
当然,“献”的原始含义并未完全消失。
(3)现代文献概念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概念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进而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这可以说是迄今最为权威的关于现代“文献”概念的明确界定。
我们可以将文献理解为: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较,现代文献的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当然,有文字记载的图书资料,仍然是文献的主体,并且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历史学科与历史文献的关系P6广义的历史文献是一切自然科学文献和社会科学文献的总和,包含了古往今来的所有著作和所有文献。
从狭义来看,一切有关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就是历史文献。
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最早隶于经书《春秋》之下,至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出现后,便专指其中的史部典籍。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图书分类法的变化,历史文献又专属于历史学科,指文、史、哲、经济、法律等学科分类中的史学著作。
5.八种历史载体文献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称为文献的载体。
在世界历史上,泥版、纸草、牛皮、龟甲、兽骨、竹木、金石、缣帛类织物直至纸张等等,先后被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于书写和印刷文字,进行社会交往,从而留下了各种载体的文献。
载体不同,文献的制作方式也不同。
以物质载体分类文献,应包括制作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
八大类目是: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同一种书,抄本越多,歧义也就越多,人们的版本意识也就越强烈。
);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是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文献原意,口耳相授)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⑦活字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
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一、甲骨文献: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
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
(相对柔软)(1)、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它主要是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
·商人信鬼,巫术、祈禳(瓤)、占卜和祭祀是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占卜和祭祀为商代最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为。
商代的占卜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生育等等无所不占。
占卜使用后的甲骨,一般要加以慎重地埋藏,近年来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成坑出土,表明是商人有意识地保存起来的。
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占卜之外,祭祀也是商代宗教生活的重要方面,卜辞记载的商代祭祀名目有几十种之多,一年360天中商王几乎无日不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王、先公、先妣(比)等祖先神以及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神,祭祀的内容有献黍、献酒、献牛羊、献人牲等,祭祀的目的则有祈福、祈年、祈寿、禳灾、报恩、求雨、去病等各个方面。
·除卜辞外,甲骨文献也有非占卜的刻辞。
这类刻辞,有的与占卜有关,有的与占卜无关,主要记狩猎、战争或宫廷大事的则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记事简略,所用文字不多,最少的只有一个字,一般是一二十字,五十字以上的即少见,百字以上目前只发现一条,虽然这样,甲骨文献的内容还是十分丰富的。
(2)、甲骨文的制作与内容占卜的程序:①整治。
先刮削龟甲兽骨,去肉留甲骨并使之清洁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