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doc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乾嘉考据学肇端于明末,形成于清初,鼎盛于乾嘉,式微于晚清。
(注:此种说法与传统的表述——“乾嘉考据学兴起(发韧、萌芽、肇端、导源)于清初,鼎盛(全盛)于乾嘉,衰落(式微)于晚清或道光以后”——存在显著差异。
它要求将以经史考证为本质特征和内容的乾嘉考据学作整体而系统的考察,抛弃“汉学”中心论和唯经学标准,对该学派形成于何时予以准确说明,在此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说明乾嘉考据学的成因及有关问题。
)作为考据之学,它与历代不同之处在于:“在考据学诸学科中,以小学为先导与枢纽,小学之中又绝重音韵学;四部书中经史子集兼治但又以经史为主;考据与义理兼治但又偏重考据;词章之学与释道之学被排斥在学术以外”(注: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
简言之,在治学内容上以经史为中心,而旁及小学、音韵、舆地、天算、典制、校勘、辑佚、金石、辨伪等。
在治学方法上,胡适认为有四个特点:即历史的眼光,工具的发明,归纳的研究,证据的注重。
(注: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01页。
)其实就是讲“实事求是”,重立言有据:一是证据(evid-ence),一是依据(authority)。
(注: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60页。
)考据之为一代学术的代称,为清代所独有。
它以其特有的风姿矗立在学术史上,瑰伟而神奇,从而成为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奇观。
又由于经学历经了十余个世纪的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过程,(注: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至清代而回光返照,放一异彩,以超迈秦汉、傲视往哲的“绝学”之姿,使迄今为止的任何传统文化和学术都难以逃脱其光芒的强烈辐射和形塑。
乾嘉考据学源起之新探

社 会科 学 家
S oCI AL S ENTI T CI S
Au . 0 0 g, 1 2
( 8期, 第 总第 10 ) 6期
【 历史纵横 】
( .,e ea o10 No8G n rl . ) N 6
乾嘉考据学源起之新探
刘 黎 1 ,郭芹纳 ' 2
(. 1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 院,陕西 西安 7 0 6 ; 2 10 2 长安大学 文学 院中文系 ,陕西 西安 7 0 6) 10 1
中 图分 类号 : 2 78 K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4 (0 0 0 — 0 7-4 10 — 2 0 2 1 )8 0 3 - 0
实不始于亭林。亭林之治上古音 , 乃承明陈第季立之 遗绪 。”J 从这段话 中可以看出, 钱穆认为乾嘉考据学 清 乾嘉考据学, 亦称乾嘉汉学 , 其成就超越前代, 是 之 源起 顾亭 林 的说 法值 得 推 敲 , 儒 考证 之学 实 沿 明 清代居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潮 。梁启超在 《 清代学术概 代 中晚期 学术 而来 。钱 穆 的这 个观 点 也得 到 萧一 山 、 容肇祖 、 林庆彰等的支持。 事实也的确如此 。 陈第 曾在 论》 中总结乾嘉学术的特色学风共 十条 , 中有五条 其 毛诗古音考序》 中阐述 自己的治音方法 : 为考据列本 是关于考据 。考据又称考证 、 考核 、 考订 、 考信 、 考鉴 《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4 2
基金项 目: 课题 来源 :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目编号 :7 Y 0 7 项 0 B Y 4
作者简 介: 黎(9 4 )女 , 刘 17 一 , 山东威海人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文字学专业博 士 , 长安大学文 学院中文系讲 师 , 主要从 事语 现
乾嘉考据学成因新探

考据作为一种治学的方式方法,历朝历代皆有存续,但是能成为一个专业的学术流派却为清代独有,在我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两汉明经,隋唐诗歌,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后又一座丰碑,另后世高山仰止。
近年重兴国学热潮,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探究者亦众。
历来谈及乾嘉考据学成因者,多归之于三个方面,政治因素如文字狱,稽古右文等,迫使学者为逃避政治而考据;经济因素如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等,使学者能安然恬适得沉迷于考据;内在因素即儒学内部发展规律。
依政治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被迫”埋首于故纸堆中;依经济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乐于”埋首于故纸堆中;依内在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按学术发展规律“应该”埋首于故纸堆中。
但是,仅仅用“被迫”、“乐于”、“应该”来解释众多学术大师云集响应,形成一代思潮的行为,恐怕略显单薄和牵强。
用“为考据而考据,为学问而学问”去解释需要穷尽一生去完成的一项事业,似乎经不起推敲和研究。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有点信仰的,目标是不竭的动力。
乾嘉学者为什么要训诂考据?他们旷世智慧的头脑里、经纶满溢的心胸中到底充盈着怎样的思想,才能汇思成潮,使考据学终成一代学风。
1经世致用的观念传统观点把乾嘉学者描绘成统治者屠刀下苟延残喘的懦弱者,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两脚书橱。
其实,后人对乾嘉学者往往在“一名一物,一字一句”间求其是非,实为极不公允之评论。
儒家文化经世致用的文化内核势必在几千年来的学人思想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乾嘉学者来说也是如此。
乾嘉学者大多有仕宦经历,仕宦途中,亦多做好本职工作。
惠栋54岁仍应诏经明行修之士;戴震53岁仍出任翰林院庶士;毛奇龄参加博学鸿儒科,得翰林院检讨,屡次向上献书;“清代经学名臣最后一重镇”———阮元历任督抚要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但是他们对“志权势,营财利,侈美观,极嗜欲”“早已淡然不萦于怀”[1]他们不倡享乐,不沉湎于功名利禄,反对归隐,积极入世,他们对社会对现实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还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古学研究结合起来。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乾嘉考据学形成 的原因
文/ 曹家恒
摘 要 :本篇 文章主要 想说明 :清代考据学是在乾嘉 时期盛行的 学术流派。它是在 明末清初对 陆王心学 空疏 学风的 批判与修正的基础上 ,加上 经学大家的努 力 , 社 会环境的影响连 同统治者 的倡 导才逐渐 形成发展 的。我 们可 以在 阅读 的 过程 中了解到 事物形成原因是 由多种 因素共 同决定的 。 关键词 :乾 嘉时期 ;乾 嘉考据 学 ;形成原 因;发展
乾嘉考据学是一种乾嘉 时期盛行 的学 术流派 ,它是在 明末 清初一些 明代 的有识之士在分析和总结 明朝灭亡经 验的过程 中 ,不断修 正陆王心 学 的内容 。使之加入 了经世致用 的思 想精 神。从 此 ,改变 了陆王心学传 统 的空疏空谈 ,使之变 的更加 实用 。但是 ,随着社会的稳定 和中央集权 的进一步加强 ,在乾嘉时期达 到顶点 。在顾 炎武 “ 经学 即理学 ”思想 的 带 动下 ,多数学者为 了 自保 ,开始脱 离经世致用的路子 ,开始 了对古代 古籍 的考释 、训诂 、校订 、校勘 的工作 。乾嘉时期 考据学就是 这样逐步 发 展。 如果说提 出清代考据学 的理论 的人是谁 ,那就要首推顾 炎武老先 生 了。顾炎武初名绛 ,国变后改名炎武 。字 宁人 ,学者称为亭林 先生 。江 苏 昆山人 。性情耿介 ,不 谐 于俗 。他少 年便 留心经 世 之学 ,最喜 欢抄 书。遍览二十一史 ,明代 十三朝实 录。天 下图经 ,前辈文 编说部 ,以至 公 移邸抄之类 ,有关 民生利害 者 , 分 类录出 ,旁推互证。著 《 天下兴亡 利 病书》 。这也可 以看出顾 炎武 对 中国的古 籍 的研读 还是 十分 细致 的。 他 善于理财 ,故一生羁旅 ,曾无 困乏。每到一地 他为有注 意价值者 ,便 在 那里垦 田。垦好 了,见他 绝 对 不是一位书呆子 ,他所提倡 的经 世致用 之学 ,并非纸上 谈兵。他 的下 半 世生涯 ,大半消磨在旅行 中。他 旅行 ,照例用两匹马换 着骑 ,两 匹骡 驮带应用 的书籍 。到一 险要 地方 ,便找些老兵退卒 ,问长 问短 ,倘若 与 平 日所闻不合 ,便就近 到茶坊 里打开书对勘。这也说明 了他严 谨的治 学 态度。这清代考据方法 的雏形 。最重要的是 :他提 出 “ 经学即理学” 成 为清代经学家信 仰之 中心 。因此 ,他 也 被看 成是 清代 考据 学理 论建 立 者。从而也为后来考据 学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 。 同时也 出现 了大量 对古 籍进行校勘 、整理 、辑佚 的经学大家 。他 们 的工作和研究促使清代 考据 学的进一步成熟 。其 中著名 的有阎若璩 和胡 渭。 阎若璩 山西 太原人。他所著 的书有 《 古 文尚书疏证》 八 卷、 《 毛朱 诗说》 一卷 、《 四书释地 》 六卷 、 《 潜邱札 记》 六卷 、 《 孟 子生卒年 月 考》 一卷 、《 困学纪 闻住》 十二卷 。其 中最 有价值 的是 这本 《 古文 尚书 疏证》 。阎若璩这本 书才尽 发其 复 ,引种种证 据证 明那 二 十五篇和 孔传 都是东晋人赝作 。他从二十岁起就着手著这部书 ,此后 四十年 间 ,随时 增订 。直 至临终。《 四库 全书》 萍阎书所谓 “ 有 据之言 ,先立 于不可败 也” 。《 古文 尚书疏证 》利 用众 多古籍 、典籍 作为证 据来 考证 古文 尚书 的真伪 ,有理有 据。可见阎若璩下 的功夫之深 ,他 善读书 ,读一 句书能 使其正 面背面。如老吏断狱 ,眼光及尖锐 ,手段及 严辣 ,然而 判断必凭 证据 ,证据往 往在别人不注意处得来 。这就要考他 考据 的功力 了 自此 以 后 ,今 文古文的相对研究 ,六经 、诸 子的相对研究 ,经典 、民间俗语 的 相对研究 ,中国经典与外 国经 典 的相对研究 都~层 一层 的被开拓 出来 。 所 以阎若璩 的 《 古文尚书疏证》 ,不能不认 为近三 百年学 术解放 之第一 功 。《 四库全 书》 赞美他 说 :“ 考 据之学 ,未知 或先” 。可见他 对清代考 据学 的发 展起 到了一定 的推进作用 。 清初 经师 ,阎若璩和胡渭其名 。胡渭浙 江德 清人。所著的书有 《禹 贡锥指 》二 十卷 ,附图四十七 幅 ;《 易 图明辨》 十卷 ; 《 洪范正论》 五 卷; 《 大学翼 真》 七卷 。他的学风 ,不 尚泛博 ,转 就一个 问题作 窄而深 们都将 明朝 灭亡的原因归 罪于陆王只注重 内心修炼而不重视 事实情况 的 空疏学 风上 ,因此 ,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陆王心学进行修正 。使之更加 可 以 帮 助 国 家更 好 的运 转 。并 且 这 股 实 学 之 风 也 影 响 到 了清 代 的 学 术 的 发展对乾嘉 考据学以及之后 的学术 的发展也起到 了一定 的作用 。 说 到清初 陆王心学修正 的代表人物可 以说就数黄宗羲 了。黄宗羲字 太冲 ,浙江余姚人 。他是 王阳明的同里后学 。在 明末清初 的的斗争 中他 了解 到了 “ 经 世致用 ” 的必要 性。从 而对 明朝 末年 的政治 、经 济 、军 事、地理、做 出了一 系列研究 和论证为 的是要救亡 图存 。于是兴起 了以 博学多识为主的学术风气 。因此 ,古代 的大量藏 书重新 被搬出来 ,大量 图书的搜集 和整理 工作也在 明末清初时达到高潮 。为清代考据 学的发展 奠定了材料 基础。黄宗羲的学问影 响后来最大 的,在他 的史学。现行 的 《 明史》 ,大半是万斯同的稿本 ,而万斯 同的史学则是传 自黄宗羲 。而万 斯同觉得历史 一定 是建 立在 正确事 实 的基 础之 上 的,欲求 的历史 的事 实 ,就必须 用极耐烦 的功夫 ,在事 实 自身上旁 推反 勘 ,才 可 以得 到真 相。这一宗 旨也影 响了乾嘉 时期 的历史研究 。在学术史上黄宗羲的 《 明 儒学案》也 开了中国学案史 的先河。此外 ,还有 《 易学象 数论》 六卷 , 为后来 胡渭 《 易 图明辨》 的先导 。《 授书随笔》一卷则是 阎若璩问 《 尚 书》 而作此告示 , 是 阎若璩 《 古 文 尚书疏证 》 的先导 。这 两部 书都与 清代经学有关系。他对历学也 有一定 的研究 ,可见 黄宗羲是博 采众长 , 这也是清初 学者的共同特 征。清代 学术 由此 而博 、大 、广。以上可 以看 出 ,不管是经学还是理学 ,对乾嘉 时期考据 学的影 响都是 十分 巨大地 。 他们为乾嘉考据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康雍时期 ,由于社会趋于稳 定 ,清政府专制统 治的加强。使政府 对文化学术的钳制较明末清初更加厉害。文字狱 和一些 镇压反清政府组 织活动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学术一改明末清初 的 “ 经世致用” 和广博 的特点逐步走向对古文的辑佚 ,训诂 、校勘 、收集上 来 ,尤其是到 了乾 隆时期 ,文字狱的数量较康熙 、雍正时期明显增多 ,并 且获罪的原 因也 五花A. f ' q,多数是因为文章 内有 看似诋 毁清政府 或乾隆本人 的意 向的。 都被看做是死罪被打入狱 。像王锡侯 《 字贯》 案 、这是对思想的无情的 压制 。因此这时的人们纷纷把视线转移到考据学上来 。 在康雍时期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正在争斗融合的同时 ,经学进一 步发展 ,在乾隆时期战胜 了理学 ,从此经学超越理学成为显学 。统 治者 对经学的推崇一是清代考据学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乾隆从 刚即位 就开始进行对经书和史书 的官修编写工作。同时还颁谕 ,令儒 臣奏 承经 史 ,并举行经筵讲学 。还敦促士子 “ 究心经 学” 。并编写 中国最大 的丛 书 《 四库全书》 。从 这可以看出统 治者对学术 和思想 的影响 的巨大。我 想这也是经学可 以快速超越理学成为显学的原 因之一。 乾嘉考据学 ,它是 由众多学派影响 ,明末清初的学者搜集古籍 的基 础上 , 有清代特殊 的学术环境 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到乾嘉考据学 的规 模 的。所 以 , 我们 以后在分析 问题 的时候都应该试着从多个 角度 ,多个 视角来分析 ,这样得 出的结论才更科学 ,更有说服力 。 ( 作者单位 :聊城 大学)
清代乾嘉考据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急)

清代乾嘉考据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急)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清初思想呈多元态势。
清初思想家在哲学、史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均有涉及。
其社会政治、哲学、军事方面的思想主张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专制政体和宋明理学的批判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清朝统治趋于稳固,思想学术界呈现了与清初不同的变化,即考据学开始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
乾嘉考据可认为是一种学风,也可指一种方法,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因为这个时期的学者都尊行以经学为主的汉代学术,故称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
又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考据功夫,故又称其为朴学。
乾嘉时期的学术发展也称之为乾嘉考据学。
乾嘉考据的出现和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从社会政治原因说,清统治者征服全国后,社会趋于安定,经济发展,乾嘉时期是清朝统治的全盛时期,即所谓“乾嘉盛世”,在这种情况下,对文化有进一步的要求十分自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更是必需的。
从顺治时代到康熙时代,因为统治秩序尚未稳定,清朝君主对坚持气节的明朝遗民主要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顺、康二朝文字狱与乾、嘉二朝相比要少,处罚和诛连的程度也轻缓一些。
只要没有明显危及统治,隐居不仕的明朝士大夫可以在他们的范围内著述、讲学,也可以不去响应为拉拢他们而特地开设的博学鸿辞科。
顺、康以后,情况有所不同。
已经腾出手来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并且被充分汉化而深谙统治术的清朝帝王开始施行文化高压政策。
康熙以后的文字狱,其严酷程度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
与此相关的文化高压政策,还包括禁止结社讲学、发布禁书令、大规模烧书和毁书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清初那种因充满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所导致的思想界的锐意进取、探索和致用的学风被强行扭转了。
同时,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随着时间推移而相继亡故,其后学即使继承了他们治学的某些方法,也因没有经历刀光血影的民族征服和亡国之痛而难以承袭前人的思想精髓。
清朝统治者在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同时,还采取怀柔手段,以促成与乾嘉盛世相适应的文化盛世。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乾嘉学派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产生的背景1.政治:清代康雍乾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此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确立和巩固,形成了政治上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兴盛发展,正依赖于康乾盛世所奠定经济基础。
3.文化:清初统治者比较重视和提倡封建学术文化,大力倡导和编纂各种典籍。
从康熙到乾隆,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都重新进行了疏解、汇编和刻印。
同时,又以巨大的人力、财力编纂各种大型图书,诸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这些大型图书的编纂,既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纪昀、戴震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得以施展和发挥,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治学的资料、工具书等便利条件。
清初兴起了批判理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
而清朝统治者由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使清初形成的批判理学思潮逐渐抛弃了其经世致用的宗旨,只保留了朴实的考经证史的一面。
这就为尔后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的逻辑和依据。
二、在史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
1.吴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他们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
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
乾嘉考据学新论

乾嘉考据学新论【内容提要】乾嘉考据学家虽然标榜汉学,批判宋学,但他们不同程度地有着宋学渊源与背景,对宋学并未全盘否定;乾嘉学者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之学,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在膜拜《六经》、尊崇汉儒前提下的先验论;因为不擅科举,他们中的多数功名黯淡,过着“著述难为稻粱谋”的艰辛生活;尽管如此,他们也并非一味消极避世,而是有着可堪称道的“事功之学”。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汉学宋学实事求是事功之学一、乾嘉考据学家之宋学背景清代考据学盛于乾嘉时期,然追溯其在清初之源流,则一般认为与顾炎武等人有密不可分之关系,即汪中所谓“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在学术宗尚方面虽汉宋兼采,但也各有所主,业师孙钦善先生综论顾、黄、王三人曰:从总的思想倾向看,王夫之和顾、黄一样,也是反对宋明理学的。
但细分起来,三人还有些差别,即:顾炎武反对陆、王,修正程、朱;黄宗羲修正陆、王,反对程、朱;王夫之则宗师张载,修正程、朱,反对陆、王。
(2)也就是说,顾、黄、王诸人,无论其宗程朱抑或宗陆王,其根柢皆为宋明理学系统中人物。
同时之张尔岐,其学亦“深于汉儒之经而不沿训诂,邃于宋儒之理而不袭语录”(3)。
至乾嘉考据学家,自惠栋始,师法汉儒,标举“汉学”,排斥宋学,几与宋儒划清界限,此世人皆知。
然细考其学术渊源,实与宋学有密不可分之关系,不少学者有宋学背景,此则或为时人隐而讳之,或为后人所忽略不道。
例如,惠栋是高举“汉学”大旗的第一人,对宋代经学大加排斥,甚至说“栋则以为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但对宋儒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却采取肯定的态度并树为楷模。
即所谓“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4)。
而江永、戴震之学,本出自朱子故里,有深深的宋学烙印,江氏有《近思录集注》14卷,《河洛精蕴》9卷等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戴震虽然痛责“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但不废性理,以闻道为治学之终极目标。
章学诚明言“戴君学术,实自朱子道问学而得之”(5)。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一.名称由来:由于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它是乾隆,嘉庆年间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以考据为主的流派,主要采用汉代儒生的训诂,考据的史学研究方法,它与当时着重于宋明理学不通,所以又称”清代文学”,又因其文风朴实,注重考据,又称“朴学”或“考据学派”。
二.治学方法:重视客观资料,广泛搜集资料,归纳研究,细致总结,继承了两汉经学的考据治学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发展,主要以经学为主,以汉代儒学的经为宗,学风严谨,不尚空谈,以古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古韵-训诂-明经。
顾炎武为开端,中经发展,又到惠栋,戴震,形成了此学派的学风,直到段玉裁等人时发展到鼎盛。
注意音韵,文字,训诂,进而扩展到史集和诸子等,对辨伪作了贡献,还留意于金石、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的考据。
三.史学成就:A 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它把考据学推向了高峰,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
它以郑学为旗帜,以汉学为标榜。
唐代的孔颖达注重考据的训诂,唐代著史之风盛行。
B 对前代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为后人阅读、利用这些文典做出了贡献。
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著作,在各方面都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宝贵成就。
C 有许多严肃的学者,他们在治学态度上、方法上严谨,而且开创了近代史正史学的先河,学派的成就与这些态度、方法密不可分。
继承发展了顾炎武的学风,认真读书,不尚空谈。
四.奠基人:大致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顾炎武是开创清代考据之风的人,他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主张以经学取代理学,提出经世致用,但到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逐渐丢弃了经世致用,只继承了他的考据学。
分为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但两派学风上有很大差异。
吴派重视收集汉儒经书而疏于考证;皖派则重视“三礼”中的制度考证。
)。
乾嘉考据学名词解释

乾嘉考据学名词解释一、乾嘉考据学的概述乾嘉考据学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乾隆和嘉庆两个时期(1736年-1820年)的文献资料。
乾嘉考据学主要关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校勘和解读,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二、乾嘉考据学的发展背景乾隆和嘉庆两个时期是中国清朝中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文化艺术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如《四库全书》等。
同时,社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来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乾嘉考据学迅速兴起,并成为当时知识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三、乾嘉考据学的主要内容1.文献收集:乾嘉考据学的第一步是收集各类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官方档案、私人文书、古籍善本等。
考据学者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文献,建立起庞大的文献库,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
2.文献整理:乾嘉考据学强调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类。
考据学者会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排序、编目,建立起系统化的文献目录和索引。
这样可以方便后来者查阅相关资料,并确保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3.校勘修订:乾嘉考据学对历史文献进行校勘修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古代手抄本、刻板印刷本等不同版本的比较,考据学者可以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适当的修订。
这样可以提高历史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文献解读:乾嘉考据学注重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详细分析文献中的文字、语言、背景等要素,考据学者可以还原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
这对于研究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乾嘉考据学的意义和作用1.保护文化遗产:乾嘉考据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修订,确保了珍贵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这些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乾嘉考据学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2.研究历史真相:乾嘉考据学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
乾嘉学派

不苟
吴派代表--惠栋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 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三世传经,赞为一 代佳话。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 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 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 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 恢复汉人的说法。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 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阎若璩
•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 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 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 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清代 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经史 、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他 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 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 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 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乾嘉学派
作者: 蔡蔡 韩梦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
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 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 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存真
Soloman’s Desig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企鹅:1369099781 更多作品九逸,请关注微博:/jiuyisky
四 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 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存真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摘要:考据学,缘起明末清初,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等。
到了乾嘉时期,由于统治者政策、商品经济萌芽以及文化上的吐故纳新等多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考据学顺应时代的需求而最终登上舞台。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政治;经济;文化乾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趋于稳固。
江南地域在经历战火的伤痛后也逐渐恢复生机,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他们(统治者)觉得用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
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
”为了避免重蹈明朝亡国覆辙,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来加强自身统治。
统治者摈弃明朝从心从性的思想观念,倡导宋朝时的严正理学思想,以及顾炎武、黄宗羲的“经学致用”思想和朴学观念。
他们一方面用博学鸿词科等怀柔政策,试图拉拢文人,在另一方面又采取文字狱等高压政策,限制文人自由的言论。
正因为上述等政治原因的影响,使得清朝文坛逐渐沉寂,而重视小学、考据得校勘学应统治者的需求登上历史的舞台。
同时,在乾嘉时期,文人也不再以做官考取功名为终极目标。
“乾嘉之时有69人辞官不仕,这些辞官的人全部为汉官,无满人,并且皆系‘正途’出生,无捐纳等。
其他途径入仕者,其中进士55人次,举人12人次,拔贡生1人次,副贡1人次。
就辞归方式而言,丁忧归者6人次,乞养归者18人次,以疾归者18人次,其他原因辞官者27人次。
”大量的汉族官员在壮年就放弃封建文人苦苦追求的科举入仕之路,以生病、丁忧等原因辞官归隐。
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文人,譬如全祖望、姚鼐、钱大昕、章学诚等。
由此可见,科举入仕这个传统的观念已经被社会所渐渐淡化,综合多方面分析也不难看出其中原因。
首先,乾嘉时期,政治上虽然清明,但是“伴君如伴虎”,皇帝独尊,进言逆耳着常常为皇帝所排斥触犯圣怒。
卢文弨就因进言惹乾隆皇帝不悦而被连降三级。
其次,清朝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汉族和统治阶级贵族官员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官场内的残酷的权力斗争等现象也渐使文人心灰意冷。
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2016年7月第7期文化学刊Culture JournalJul.2016No.7【文史论苑】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邵鹏宇(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师范教育部,江苏常州213161)摘要清代学术的最高峰就是乾嘉学术,而考据学是乾嘉学者治学的重要方式。
考据学在清代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外在时代背景压抑和内在学术理路变迁等。
乾嘉学术乃至清学正是建立在对明末清初社会的反思之上。
笔者便结合相关学者对清代考据学的研究,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论述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16)07-0205-03收稿日期2016-05-05作者简介邵鹏宇(1983-),男,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明清史、社会史研究。
一、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简述清代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最后的黄金时代。
清学发微多端,在各方面都有后人所无法企及的建树,但纵观清学,总能从代表学者的著作中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治学线索,一种从考证古代经典为基础继而扩展到各个领域的治学方式,就是考据学。
在后学的学术史回溯中,考据学也称为“实学”或“朴学”。
清代中期兴起的乾嘉学术直接就建立在考据学的研究之上,并以此形成众星闪耀的学人群体和庞杂博大的知识谱系,成为清代学术的最高峰。
王国维曾对考据学的重要性进行过高度评价: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
顺康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丧乱之后,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
求之经史,得其本原,一扫明代苟且破碎之习,而实学以兴。
雍乾以后,纪纲既张,天下大定,士大夫得肆意稽古,不复视为经世之具,而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焉。
道咸以降,涂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虽承乾嘉专门之学,然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窃于其间得开创者三人焉:曰昆山顾先生,曰休宁戴先生,曰嘉定钱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 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而20年来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本文就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在以上著述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
一、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历史基础考据学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其间形成了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两种风格迥异的学术传统。
考据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在先秦孔子时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指对人或事进行稽考以取信,如《礼记·学记》说:“中年考校”;后引申为对书籍的考订,《论语·八佾篇》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
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证之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六经为经典的儒家学术逐渐成为学术主流。
但因为时代久远,传抄有误,且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厄难,经籍或篇章亡佚,或字句脱谬,或真伪可疑,或典制不明。
因此,为准确理解经典、发掘圣人微言与大义,考订之学遂发展起来。
《史记·伯夷列传》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但考订之学发展至东汉后期,却陷入烦琐。
在此背景之下,东汉末年,经学开始向注重“义理”阐发的路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
南学尚说理,北学主义疏。
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
隋唐建立以后,为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
由唐入宋,三教由相争而趋会通,遂有理学之形成。
宋明理学,注重对经典思想内容的阐说,形成以“理”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体系,在治学方法上则强调“体悟”。
理学家也并不完全否认考订之学,如朱熹就非常重视文献考据。
但自南宋末年起,理学成为官方学说,说“理”、论“性”、谈“心”成为儒学的主流。
明中叶以降,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王学承、陆九渊心学而起,以“致良知”为目的,强调个人道德体悟,否定学习前人注疏之学以及各种知识的重要性。
王学末流更是将这种不重视知识的思维发展到极端,导致明朝后期士子空谈心性,将六经束之高阁的局面。
面对理学的泛滥,许多有见识的学者纷纷开始指责理学的空疏。
在此情形之下,考据方法又开始受到重视,杨慎、焦竑、胡应麟等有不少考据学著述。
由此可见,自先秦以来,各朝各代都存在考据的情况, 只不过没有形成一种学问而已。
正如郭康松在《清代考据学研究》中所说:“真正意义上的考据学是在明代中后期萌芽, 在清代才最终发展成熟, 此前只有考据而没有考据学。
”[4]二、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关于乾嘉考据学形成之原因,漆永祥的《乾嘉考据学研究》把它归纳为以下种种观点,如清廷文化高压说、宋源说、近因远因说、西学方法影响说、康乾盛世说、时代改革说、历史原因说、封建学术内部矛盾说、清初批判理学思想为先导说等等。
认为“论说虽多,但总括而论,大致可归为二端:或认为是清廷文化高压政策尤其是大兴文字狱禁锢威逼的人为恶果,或认为是宋明理学内部激变,由“尊德性”走向“道问学”的必然历程。
”[1]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乾嘉考据学的兴盛也不例外。
探究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推敲。
(一)从政治角度探讨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1、认为是清代知识分子对明朝覆亡、异族入主中原反思的结果。
持这种观点者往往把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追溯到清初大儒顾炎武,下及阎若璩与胡渭。
明后期的王学末流因空疏而失之于虚,救济方法必然是证之以实。
顾炎武等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王学的空谈误国,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在这种批判理学的潮流之下,以六经为研究对象的经学得以兴起,并最终发展为“乾嘉考据学”。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异族入主中夏,有志节者耻立乎其朝,故刊落声华,专集精力以治朴学……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
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以及其他经世之务。
”[5]钱穆在《国学概论》中也认为:“盖当其时,正值国家颠覆,中原陆沉,斯民涂炭,沦于夷狄,创巨痛深,莫可控诉。
一时魁儒畸士,遗民逸老,抱故国之感,坚长遯之志,心思气力,无所放洩,乃一注于学问,以寄其守先待后之想。
”[6]在该书中,钱穆接着写道:“绝口不言心性……有顾亭林……然其后乃成乾、嘉学风,专走考证一路,则真不谈心性矣。
学风之转移,以渐而至,率如此。
”[6]认为清代学术自“乾、嘉以后,走入亭林‘经学即理学’一路。
”那么,顾炎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何在呢?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顾炎武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在开学风,二曰开治学方法,三曰开学术门类。
顾炎武所开之学术风气,即是所谓“经世致用”的学风,所用的方法则是考据的方法,所开的学术门类即包括后来考据学中的许多门类。
该书中多次讲到顾炎武每到一地,则务必打探该处的山川形势之要,他的目的就是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
结果“学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
”有的学者沿袭这种思路,干脆把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从顾炎武往上追溯到明代考据学。
认为乾嘉考据学是明代考据学的延续与发展,把清代考据学从清初顾炎武上溯至明代考据学。
”更有甚者,则一直上溯到宋代、汉代一直到孔子。
这种追溯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可否认,前代的考据学确实是乾嘉考据学的源头,但是如果我们把乾嘉考据学放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来考察,则上述的追溯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2、认为是由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高压统治政策导致的。
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兴“文字狱”,使得文人对政治望而却步,只有一头钻进古代典籍中去追寻先贤的足迹,与先贤交谈。
持这种观点者往往引用龚自珍的诗文“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作为论据。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以康雍乾三朝之庄氏史案、南山集案、查嗣庭、吕留良、胡中藻、王锡侯、徐述夔等案为证据,认为:异族猜忌,文字之狱屡兴……于是诸儒结舌,乃不敢治近史,性理之学又不可振,然后学人之心思气力,乃一迸于穷经考礼之途,而乾、嘉以下所谓“汉学”者以兴。
[6]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其后文字狱频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
然英拔之士,其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
诠释故训,究索名物,真所谓“于世无患,与人无争”,学者可以自藏焉。
[5]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写道:雍乾学者专务注释古典,也许是被这种环境所构成。
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
对这种观点,漆永祥在《乾嘉考据学研究》中通过归纳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文字狱发生的次数、地域、案犯的文化程度、原因及案犯的社会地位来看,文字狱与乾嘉考据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他认为,乾嘉考据学之形成更多的是当时学者心态、师承、家法方面的原因,文字狱高压政策并不能左右知识分子尤其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路向。
陈寅恪早就说过:……何以三百年间史学不振如是?是必别有其故,未可悉由人主摧毁压抑之所致也。
[7] 由此可见,文字狱高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决不是其主要成因。
3、认为是康雍乾时期实施右文政策的结果。
持这种观点者有清代的皮锡瑞及梁启超。
前者在《经学历史》中写道: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国朝而复盛。
两汉经学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经学、稽古右文故也。
国朝稽古右文,超轶前代。
[8]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一面社会日趋安宁,人人都有安心求学的余裕,又有康熙帝这种右文之主极力提倡,所以这个时候的学术界,虽没有前次之波澜壮阔,然而日趋于健实有条理。
”这种右文政策包括开明史馆、修四库等大型学术工程。
这些工程均需要浩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且从方法上必然要求具备扎实的考据功夫,这可以说是乾嘉考据学如日中天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经济文化的角度考察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1、认为是由经济的发展繁荣导致刻书业非常兴盛从而造成传统文献异常庞杂,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语言文字殊异、版本互异、义理乖谬,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文献进行整理、考订,考据学时代的来临已成必然趋势。
从历史记载来看,清代从入主中原到1683 年收复台湾,中间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动荡,其政权并不稳定,但此后却获得了三四十年相对安定的时期,社会经济逐步繁荣,传统的手工业也逐渐复苏,刻书业也重新获得了发展,尤其是右文政策的施行,更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刻板、印刷、出版。
这种情况固然有利于文化的积极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相应的消极影响。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中国积数千年文明,其古籍实有研究之大价值,如金之蕴于矿者至丰也。
而又非研究之后,加以整理,则不能享其用……故研究法一开,学者既感其有味,又感其必要,遂靡然向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