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玄学论战综述

合集下载

_科玄论战_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江琼

_科玄论战_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江琼

“科玄论战”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江 琼[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发生的“科玄论战”,涉及科学与人生观的诸多问题。

玄学派认为,科学不能支配人生观;科学派认为,科学不仅可以支配人生观,而且可以有科学的人生观。

唯物史观派虽然赞同科学派的看法,又以唯物史观批评了科玄两派。

论战的核心是: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有助于国家富强与社会稳定?今天我们反思这段历史,应当更全面地评价各派的是非功过,继续发扬科学精神,并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科学;玄学;人生观;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03)04—0035—07中国思想文化界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主要思想派别有关哲学、科学和东西文化的一次全面论战,它距今80年了。

我们回顾这场论战并对它深入反思,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战的缘起与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以往的器具、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新文化运动的要点是民主与科学,它也代表着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对于这些,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产生对立观点的冲撞。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就不是偶然的了。

当然,这场论战的产生,还有它的直接起因。

1918年12月28日,在戊戌变法时期力主采取西学的梁启超率领蒋百里、丁文江、张君劢等7人赴欧洲游历。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的物质破坏和精神创伤,在悲观气氛的感染下,他开始怀疑西方文明,却反而增强了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信心。

在著名的《欧游心影录》中,他说,既然欧洲文明的核心是科学精神,那么,西方的社会危机就足以证明“科学的破产”。

据此,他对“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提出质疑,这就在思想界形成了对科学的两种不同观点,从而成为稍后发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的直接先导。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玄论战是一场围绕科学和玄学之间的辩论。

科方主张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来解释世界,而玄方则认为存在着超自然和灵性的存在。

双方在论战中展现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科方侧重于实证和可观测性,而玄方则强调灵性和直觉。

论战过程中,科方提出了实验证据和逻辑推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玄方则通过反驳和哲学思考来质疑科方的立场。

科玄两派的观点在碰撞中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和辩论。

最终,科玄论战产生了一定的结果,也为未来科学与玄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场论战也给我们启示,即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能够促进知识和智慧的交流与共享。

【关键词】科玄论战, 科学, 玄学, 立场, 观点, 论战过程, 论据, 反驳, 结果, 启示, 发展方向1. 引言1.1 科玄论战的背景来源等。

科玄论战是指科学与玄学之间长期存在的一场辩论和交锋。

科学派和玄学派分别代表了现代科学和传统玄学的立场和观点。

科学派主张以实证和逻辑思维为基础,推崇实验和观察,强调理性和客观性;而玄学派则偏向于信奉神秘和超自然力量,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灵性和主观感受。

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传统,以及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现代科学革命。

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传统玄学观念的批判,科玄之争逐渐升温并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讨论和争论。

科玄论战背后反映了人类对于知识、真理和宇宙奥秘的追求与思考,也是科学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理性与信仰之间的一场思想交锋。

1.2 科玄论战的意义科玄论战的意义在于促进了科学与玄学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有助于推动知识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和玄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领域,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观点。

通过科玄论战,科学和玄学可以相互启发,思想碰撞,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科玄论战也有助于澄清科学和玄学的范畴与界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科玄论战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科学和玄学,有助于推动知识的多元发展和进步。

科学与玄学的争论

科学与玄学的争论

科学与玄学的争论一、科玄之争的起因科玄之争的思想前奏, 一是欧战以后西方的科学破产论思潮, 二是梁漱溟的试图以东方的中国精神文明振救“可怜的”西洋人的“物质疲敝”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论著。

——吴二持《胡适与科学、玄学之争论》《汕头大学学报》1997-10-10中国近现代思潮发轫于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以科学、民主为特色的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

在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作为社会进步桥梁的知识分子纷纷操笔作文,力图位中国摆脱落后,实现现代化转型出谋划策,于是学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王晓琎《熊十力与梁漱溟的科学观之比较》《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科玄争论的真正开始是1923年2月张君励在清华大学所作的“人生观”演讲,该文载于《清华周刊》第272期;和丁文江同年4月在《努力周报》发表的反驳文章《玄学与科学》,伺候直接参加论争的有20余位学者,涉及的枝蔓问题虽然很多,但双方阵营还是比较清楚的。

——吴二持《胡适与科学、玄学之争论》《汕头大学学报》1997-10-10二、科玄之争的各种观点和看法1、科学派在科玄论战中,吴稚晖和胡适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玄学”,这种“科学的玄学”实质上蕴含了一种处理科学和哲学的思路。

——郁振华《科学和玄学:集中典型进路的考察》《学术月刊》1999-5王星拱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综合统一,从科学岛哲学是一种由低向高、由下至上的转化。

这种哲学观的长处是既看到了科学的局限性以求有所超越,又看到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哲学的科学基础。

——郁振华《科学和玄学:集中典型进路的考察》《学术月刊》1999-5丁文江指出,科学是万能的,不是说科学的材料和科学的结论是万能的,而是指科学的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是普遍适用的,即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

因而只要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生问题,科学的人生观就是可能的。

——郭建宁《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审视》《学术论坛》2002-62、玄学派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的基本观点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划清科学与玄学(人生观)的界限;二是反对科学万能,但不反对科学;三是提倡孔孟儒学、宋明理学。

1923年:玄学与科学大论战 胡适批梁启超

1923年:玄学与科学大论战 胡适批梁启超

1923年:玄学与科学大论战胡适批梁启超2009年09月26日14:51 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本文摘自《博览群书》 2009年第9期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力陈“科学无论如何发达。

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P35)。

该演讲词初刊于《清华周刊》第272期。

身为地质学家的丁文江阅后,质问“诚如君言,科学而不能支配人生,则科学复有何用”?于是撰写《玄学与科学》(完稿于1923年4月12日)一文,刊载于《努力周报》第48、49期,痛责自己的挚友张君劢被“玄学鬼”附了中国现代思想史身上。

那场著名的“科玄论战”,由此爆发。

玄学与科学,本来各有各的职份。

从学理上看,二者并不是冤家对头,玄学家与科学家也未必非要闹得以口诛笔伐相见不可。

而问题在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旦奉“科学万能”为良药,那日益寡头化的科学主义便会侵入本由玄学所管辖的“人生观”领域,给一个时代带来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怀疑主义的精神氛围,人生的意义由此失去了归着,民族的生命也由此不能得以安顿。

张君劢之所以要厘定科学的界限,其隐衷便在于此。

关于这一点,他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一文中说得很清楚。

他这样写道: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

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

(《科学与人生观》,P93)张君劢是带着一种沉重的现实之感说出这番话的。

1918年12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张君劢与丁文江等人随梁启超出游欧洲,目的之一便是看看这场空前绝后的历史悲剧怎样收场。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专辟“科学万能之梦”一节,述说了与张君劢同样的心境: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

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玄论战是科学与玄学之间的激烈争论,背景是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对立和分歧。

科玄论战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思想交流和学术进步。

本文首先定义了科学与玄学的特点,接着介绍了科玄论战的起因,揭示了过程中的各种观点和争论。

讨论了科玄论战对社会和学术的影响,并指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结论部分提出了科玄共进、共同发展的理念,强调了科学与玄学的共存与互补关系。

科玄论战的历程不仅反映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议,更为思想发展和学术交流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迪。

【关键词】科玄论战、科学、玄学、定义、特点、起因、过程、影响、启示、背景、意义、共存、共同发展。

1. 引言1.1 科玄论战的背景科玄论战的背景始于科学和玄学两个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

科学是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的学科,注重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而玄学则更加注重超自然力量和灵性信仰,偏向于超越人类理性的探索。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和依赖不断增加,同时也引发了对玄学领域的质疑和挑战。

科学与玄学的碰撞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影响到社会舆论和文化认知。

一些科学家和学者批评玄学缺乏客观证据和科学方法支撑,是一种迷信和幻想;而一些玄学研究者则认为科学无法解释一些超自然现象和人类精神层面的课题,呼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信仰。

科玄论战的背景中,科学和玄学的对立和交流日益频繁,各方意见和立场激烈对抗,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学术讨论。

这种思想碰撞既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科玄论战的背景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真理和认知的追求,也为科学与玄学的互相理解和平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2 科玄论战的意义科玄论战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科玄论战是科学和玄学之间的一场思想交锋,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玄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辩论和探讨,可以促使双方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推动各自学科的发展。

科玄论战也是一种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科玄论战”百年再反思

“科玄论战”百年再反思

“科玄论战”是指20世纪初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场关于科学和玄学的争论。

这场争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对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这场争论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和反思的空间。

“科玄论战”起源于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怀疑传统的玄学思想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认为科学应当成为主导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这种争论在一些重要的刊物和论坛上进行,成为新思潮与旧文化、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对话。

在这场论战中,一些参与者选择支持科学的发展,并反对玄学的影响。

他们倡导着接纳西方科学技术,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可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他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崛起。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持保守态度,坚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特而深邃的,不能仅仅为了迎合西方科学而被否定。

他们主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融合,认为二者并非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发展的。

然而,“科玄论战”并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和玄学的纯理论对抗,也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这场争论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一些知识分子选择拥抱西方科学,并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国家实力。

另一方面,这场论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歧。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区和政治派别之间的观念分歧。

一些知识分子在“科玄论战”中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立场,试图通过对学术争论的胜利来争夺政治上的影响力。

回顾“科玄论战”,我们应当意识到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

科学与玄学并非是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它们可以互相促进和融合。

而纯粹的理论对抗只会使我们在思想上陷入固化和敌对的境地。

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学术研究的客观和全面,尊重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推动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科玄论战”中的玄学派观点述评

“科玄论战”中的玄学派观点述评

“科玄论战”中的玄学派观点述评汇报人:日期:•玄学派概述•玄学派的科学观•玄学派的人生观•玄学派的宇宙观•对玄学派观点的评价目•科玄论战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录01玄学派概述玄学派的起源与演变玄学派起源于东汉末年,是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唐代以后,玄学派的影响逐渐减弱,但仍然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着影响。

010203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主张玄学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形的、抽象的“无”。

玄学派认为“名教即自然”,即人的名分和社会地位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们应该安于天命,遵守名教。

玄学派还主张“返璞归真”,即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摆脱世俗的束缚。

在“科玄论战”中,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玄学派在“科玄论战”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主张科学与哲学相结合,认为科学和哲学都是探究世界真理的不同途径。

玄学派还认为科学与哲学应该相互借鉴,科学可以提供实证的知识,而哲学则可以提供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玄学派在“科玄论战”中的地位和作用02玄学派的科学观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实证主义的限制玄学派认为科学方法存在局限性,因为实证主义无法验证和证明一些超自然现象和神秘体验。

无法解释主观体验科学方法主要基于客观观察和实验验证,但对于主观体验和意识现象,如直觉、情感和灵性等,无法进行科学验证。

忽视形而上学的价值玄学派认为科学方法在追求实证证据时,往往忽视了形而上学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的本质和目的科学的本质玄学派认为科学只是一种方法,而非真理本身。

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探索和验证,而非固定不变的结论。

科学的目的玄学派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福祉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非追求终极真理。

科学应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

科学与玄学的区别玄学派认为科学与玄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根本区别。

科学注重实证证据,而玄学追求超自然体验和神秘境界。

科学与玄学的联系尽管科学与玄学存在区别,但玄学派认为两者也有联系。

科玄论战的历史脉络梳理

科玄论战的历史脉络梳理

科玄论战的历史脉络梳理摘要:20世纪20年代,国内学术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论战,被称为“科玄论战”。

这场论战以支持玄学支配科学的玄学派与支持科学支配玄学的科学派两派为主要阵营,最终以唯物史观派在兼容并包两者的思想上,取长补短,取得了最终胜利。

关键词:科玄论战、融合发展、科学、玄学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将“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带入中国社会后,国内的学术界与思想界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术论战,论战主题围绕“科学”与“人生观”而展开,因而也被称为“科玄论战”。

这场论战的影响之深,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科玄论战”的背景文艺复兴唤醒了西方人对于“自由”、“解放”的追求,人们开始致力于寻找人的主体性,寻找人本身的知识,由此,人的理性被不断的放大。

在技术的背景下,“技术理性”也得到无限扩张,“科学”被认为是所有学科的根本。

在这一观念的冲击下,在中国国内当时科学主义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封建伦理纲常的主导地位,使得中国文化保守者们对于“科学”的意见越来越大。

这一矛盾最终以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书中批判了欧洲的“物质文明”,宣告西方“科学万能”的破产,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应对欧洲问题[1]。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传统知识份子的广大共鸣。

于是乎知识分子们或积极追寻“科学”或坚持“玄学”,在批判科学与批判玄学中进行斗争,双方的斗争也在张君劢先生的《人生观》发表后进入了正式的争辩。

二两人论战时期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把人生观与科学做了对比,“第一,科学为客观的,人生观则为主观的。

第二,科学为论理的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则起于直觉。

第三,科学可以以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观则为综合的。

第四,科学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为自由意志的。

第五,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而人生观起于人格之单一性。

”[2]35-38明确的指出了人生观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

他强调,“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的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

科学与玄学之战

科学与玄学之战

科学与玄学之战简述“科玄之战”科玄论战自1923 年 2 月开始,一直到1924年年底基本结束,历时将近两年之久。

整个论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论战的缘起与爆发:从1923 年2 月张君劢发表“人生观”讲演,到同年张发表长文反击丁文江的驳斥。

(2)论战的展开与深入:从1923 年5 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

(3)论战的转折与结局:从1923年11 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 年岁末,其间“科- 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

何谓“玄学”?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

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

论战主要过程1.论战的缘起与爆发. 1923 年2 月14 日,张君劢在清华园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力陈“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起于人格之单一性的”,“科学”则是“客观的、为论理方法学所支配的、分析的、受制于因果律的,起于自然之齐一性的”,“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

”即科学是客观的,它受因果律的支配,方法上则以逻辑与分析方式为主;人生观则是主观的,为自由意志的表现,了解人生观要采用直觉与综合的方法,主张科学不能支配人生观。

地质学家丁文江阅后“勃然大怒”,曰:“诚如君言,科学而不能支配人生,则科学复有何用?”随后,丁氏以万余字长文发表于《努力周报》,丁文江认为,科学与人生观不可分离,科学对人生观具有决定作用,“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

科学与玄学论战综述

科学与玄学论战综述

科学与玄学论战综述00920019 李志在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

论战围绕着科学是否可以支配人生观、科学人生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

该论战意义重大,对中国思想界的更新与发展,中国哲学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论战的背景这场“科学与玄学之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从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西方哲学思想界来说,理智主义一直是其传统。

在一战结束之后,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受到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科学”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与科学主义对立的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受到重视,不断传播起来。

至此,西方的哲学分裂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正如黄玉顺所说“我们知道,现代世界的哲学界、思想文化界,分裂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

以丁文江、胡适之等为首的‘科学派’,以张君劢、梁启超等为首的‘玄学派’,分别代表了这两大世界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传播。

”西方世界对理性与科学的批判在中国大地上同样产生了影响,早先的人们“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看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1可以说,自此之后,科学在也开始受到检讨和批评。

同时,中国的“玄学”,可以说中国思想上由来已久的观念,即心性传统,包括了中国的儒家传统,甚至囊括进了“包括儒、释、道在内的整个中国哲学的传统”2。

在这样比较宏大的背景下,科学主义与玄学主义的争论在“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爆发。

可以说,“科玄之争”就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两种思路碰撞的结果。

二、论战的过程科玄论战自1923年2月开始,一直到1924年年底基本结束,历时两年之久,整个论战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论战的爆发1 张君劢的“人生观”演讲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为一些即将赴美学习科学的学生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对科学主义“科学万能”的思想倾向提出批评,此篇演讲词随之发表在《清华周刊》的第272期上。

“科玄论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整合

“科玄论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整合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科玄论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整合“科玄论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整合摘要:发生在民国初年的科玄论战,常被许多人认为是科学主义战胜人文主义的一场论战。

虽然从论战双方可以明显看出其所持观点的分歧和基本立场的不同。

但从另一角度去思考,科学派与玄学派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同样共享了“科学主义”预设,论战只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所致。

在这个意义上,“科玄论战”不失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过程。

关键词:科玄论战科学主义人文主义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历时将近两年之久。

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玄论战规模庞大,时间持续一年多,参加者二三十人,参战文章计有二十多万字。

这场论战究竟该如何定性?如何看待?其意义何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由得引起我们思考。

一、科玄论战的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论。

科玄论战虽然名为科学与人生观之争,可实际涉及范围极广,主要讨论问题,仅按欧阳哲生先生的总结就有十余条。

他们到底在争些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各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这次论战‚最后都归结为哲学本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一根本问题。

从而凸出了本体论问题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信仰科学精神的决定论还是信仰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的争论‛,‚一场关于‘人生观’的争论‛。

大家们的见解自然有他们的道理,然而诸类观点仿佛始终不能够全面而恰当的概括出科玄论战的思想精髓,我却认为,科玄论战的根本问题在于对科学的领悟和理解,虽然整个论战没有明确指出科学究竟是如何如何,但都是在科学精神的推动和鼓舞之下进行的对科学的辩论,只不过论战双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罢了。

(一)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表明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韵味对于科学派与玄学派两派的划分已广为人知,但为了使认识更清楚,我想再做一下进一步的区分。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科玄论战是指科学和玄学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的争论和辩论。

在这个争论中,科学代表着现代科技和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而玄学则代表着超自然力量和心灵感应等非理性思维。

科玄论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这场争论既有激烈的对抗,也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科玄论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科学和玄学相对立的阶段,科学和玄学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相互否定。

科学认为玄学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而玄学则认为科学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解释真正的本质。

第二阶段是科学和玄学相互辩证的阶段,科学和玄学开始有所交集。

在这个阶段,科学和玄学的互补性被发现,玄学提供了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的答案,而科学则能够揭示玄学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第三阶段是科学和玄学相互融合的阶段,科学和玄学开始趋于一致,两者结合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量子物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通过量子物理学的解释,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东方哲学。

科学和玄学之间的争论往往会激起激烈的反应。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玄学受到了来自科学方面的强烈批判。

但是,玄学的思想却始终不曾离开人们的生活,它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又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一些科学上无法解释的问题。

科玄论战的历程充分证明了科学和玄学之间的交互关系,更加丰富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

科学和玄学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人类思想的发展,从机械论到相对论,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唯物主义到玄学主义,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直在探求真理。

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和因果关系,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但是,科学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只能通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对于超自然力量、信仰和心灵上的东西往往无能为力。

而玄学则着眼于人类心灵的深层次探求,在人类尚未达到的领域进行研究,并试图对事物的本质做出解释。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证据支持,往往被科学界视为迷信和瞎猜。

然而,科学和玄学之间并非是毫无交集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领域。

科玄论战与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

科玄论战与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
科玄论战主要发生在 1923 年,至今整整一百年了。胡适称这场论战为“空前的思 想界大笔战”4。罗家伦说,与同年发生的民国总统出走天津相比,科玄论战更有意义。 第一,这场论战标志着中国哲学一次根本的转变。此前,中国学人对于西方哲学的态
1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汪孟邹编:《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3 年,第 1 页。(此书没有连续编页,而是每篇文章分别编页。)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哲学家做了全面的回答。不过,他们还没有有意识地把这个 专门的领域叫作“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 批科学哲学的专著,如王星拱的《科学方法论》(1920)和《科学概论》(1930)、郑太 朴的《科学概论》(1928)、曾伯雄的《科学概论》(1933)等。郑太朴翻译了大量的数 学和物理学著作,包括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他的《科学概论》一书比较简短, 持康德主义立场。他说,科学必定具有玄学成分,这种玄学成分,“是指科学上所必要 的基本智识,其来源不出于经验……用康德所创语,就是说,科学中有先天的智识为 之基础”1。因果律就是这样一种先天智识。曾伯雄的《科学概论》是一部唯物辩证法的 科学哲学。他指出,当时的科学哲学家,基本上都持实证主义的立场,并且忽略了社 会科学:“本书著者乃将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并搜集最近科学的概念,而站 在客观的及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将其作有系统的叙述。”2 范寿康参与了科玄论战,后来
陈独秀为《科学与人生观》所写的序言自然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此后, 邓中夏、瞿秋白、萧楚女等马克思主义者纷纷发表论文,既反对玄学,也表达了支持 科学但与科学派不同的立场。
1924 年,有新生力量加入论战,发表多篇论文。张东荪先是发表《劳而无功》, 意指丁文江劳而无功,觉得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继续写了一本书来讨论,即《科学 与哲学》,1924 年 6 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书的立场是康德主义的,把认识论 看作科学批判,认为科学不能实现自己的批判,就只有哲学(认识论)能够当此大任了。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学家和玄学家之间的持续争论展现了辩证的观点与思想碰撞。

科学家通过解释现象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玄学家则提出超自然的解释。

科玄论战的开始让人们开始关注科学实验证据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玄学观念对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科学与玄学的碰撞引发了争论的长期影响,但也推动了科学的持续发展和玄学的影响力。

这种辩论不仅让我们反思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展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促进着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科玄论战、科学家、玄学家、辩证、观点、思想碰撞、现象解释、超自然解释、科学实验证据、影响力、争论、持续发展。

1. 引言1.1 科学家和玄学家的持续争论科学家和玄学家的持续争论源自于两个领域之间的不同观点和方法论。

科学家主张基于实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释世界上的现象和事件,他们追求客观的真相和普遍的规律。

而玄学家则更加注重灵性和超自然的解释,他们相信宇宙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力量和智慧,超越了科学所能揭示的范围。

这种持续的争论不仅展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想碰撞,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和生命意义的不同追求。

科学家和玄学家在解释自然现象、人类行为和未知世界时展开激烈的讨论和对抗,各持己见,试图说服对方并影响观众的看法。

这种争论的持续不断推动了科学和玄学领域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科学家在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中寻找真相,而玄学家则在灵性领域和超感知领域中寻找答案,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共同构成了对于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持续的争论和碰撞激发了人类的思维活力,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2 辩证的观点与思想碰撞辩证的观点与思想碰撞是科玄论战中的重要部分。

科学家和玄学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释世界的观念,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在诸多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和碰撞。

科学家通常以实证方法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得出结论,注重事实、数据和逻辑推理。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玄论战是一场围绕科学与玄学的激烈争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玄论战的背景和意义,揭示了其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以科玄之争初现端倪为起点,探讨了正统科学与异端玄学之间的对立,以及学术界的分歧和融合与整合的探讨。

科玄论战的转折点则展示了争论的发展过程。

在总结了科玄论战的启示和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科玄论战对于科学领域的影响和启示,为未来科学研究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科玄论战、背景、意义、科玄之争、正统科学、异端玄学、学术界、分歧、融合、整合、转折点、启示、未来科学发展。

1. 引言1.1 科玄论战的背景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科学和玄学之间的根本差异的思考。

科学是建立在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而玄学则强调超自然力量和灵性信仰,寻求超越自然界的解释和体验。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科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面对某些无法用传统科学解释的现象时,一些学者开始将玄学引入研究范畴,试图从更综合的角度探索世界的奥秘。

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说是在这种理论观念碰撞下逐渐形成的。

科学界和玄学界的代表人物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对抗,争论科学方法和玄学信仰在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上的优劣。

这种背景下的科玄论战,不仅是对于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更是对于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的反思和探讨。

这一论战的结果将不仅影响到学术界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1.2 科玄论战的意义科玄论战的意义在于推动科学和玄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各种学术观点的碰撞和碰撞,推动学术界的发展和进步。

科玄论战不仅是一场思想碰撞,更是一种整合和交流的过程,通过相互对话和辩论,不断挑战和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促进学术界的全面发展。

在科玄论战中,正统科学和异端玄学的观点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促进,激发了学者们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学术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

《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
2. 意向判断(价值判断):
(1)情感判断(例如审美判断)
(2)意志判断(例如道德判断)
据我们的研究,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在于 谓词的不同类型:事实判断的谓词是一个认识范畴 或者事实范畴,它们被列入了亚里士多德的谓词表 或康德的范畴表中(实体、属性、量词,等等); 价值判断的谓词则是一个意向范畴或者价值范畴, 而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价值范畴表”(好的、 善的、美的、有用的,等等)。可是研究价值推理 依赖于价值判断的研究,而研究价值判断则依赖于 价值范畴的研究,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价值 范畴表。西方哲学作为一种本质上是求真的哲学传 统,事实上是用事实范畴表去淹没了价值范畴表的 显现。
后来的生命哲学或多或少继承了这个重要思想,从 而影响到张君劢的思想。
狄尔泰区分了“物质科学”(自然科学)与“精神 科学”(历史科学)。所谓“精神”或曰“生命”, 就是“直接以人的精神而存在的‘内在’的实在”; 这种生命实在,其实就是意向活动,即意志与情感。 生命哲学认为,这种生命存在是不能用外在的理智 分析方法去把握的,只能用内省的自我体验、直觉 或“阐释学”的方法去把握。但生命哲学家所特别 地注重的“直觉”,其实是心灵对其自身的意向活 动的反思,也就是说,这也还是纯粹属于认知范畴 的东西。他们谈论的不是意向活动对事物的评价, 而是心灵对自身意向活动的一种认识(不论“反 思”、还是“直觉”)。“精神”与“直觉”的这 种关系,略相当于我们上文说到的“良能”与“良 知”的关系。而真正首要的问题并不在于对意向活 动的反思,而在这种意向活动本身;不在于良知对 良能的把握,而在于良能本身。这就是说,从判断 的角度看,意向活动本身才是表现为价值判断的, 而这种反思则应该是一种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本身 就是一种意向活动,而直觉或反思都是认知活动。 在这个问题上,不论生命哲学还是张君劢的“人生 观”哲学,都是稀里糊涂的,倒还不如此前的新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玄学论战综述00920019 李志在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

论战围绕着科学是否可以支配人生观、科学人生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

该论战意义重大,对中国思想界的更新与发展,中国哲学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论战的背景这场“科学与玄学之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从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西方哲学思想界来说,理智主义一直是其传统。

在一战结束之后,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受到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科学”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与科学主义对立的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受到重视,不断传播起来。

至此,西方的哲学分裂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正如黄玉顺所说“我们知道,现代世界的哲学界、思想文化界,分裂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

以丁文江、胡适之等为首的‘科学派’,以张君劢、梁启超等为首的‘玄学派’,分别代表了这两大世界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传播。

”西方世界对理性与科学的批判在中国大地上同样产生了影响,早先的人们“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看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1可以说,自此之后,科学在也开始受到检讨和批评。

同时,中国的“玄学”,可以说中国思想上由来已久的观念,即心性传统,包括了中国的儒家传统,甚至囊括进了“包括儒、释、道在内的整个中国哲学的传统”2。

在这样比较宏大的背景下,科学主义与玄学主义的争论在“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爆发。

可以说,“科玄之争”就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两种思路碰撞的结果。

二、论战的过程科玄论战自1923年2月开始,一直到1924年年底基本结束,历时两年之久,整个论战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论战的爆发1 张君劢的“人生观”演讲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为一些即将赴美学习科学的学生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对科学主义“科学万能”的思想倾向提出批评,此篇演讲词随之发表在《清华周刊》的第272期上。

在该篇演讲词中,张君劢指出,科学观与人生观是不同的,“科学为客观的,人生观为主观的。

”“科学为伦理的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则起于直觉。

”“科学可以以分析方法下手,而人生观则为综合的。

”“科学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是自由意志的。

”“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而人生观起于人格之单一性。

”同时他还总结了人生观的特点:“人生观之特点所在,曰主观的,曰直觉的,曰综合的,曰自由意志的,曰单一性的。

”张君劢在这次演讲中海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别,他认为人们应当思索“西洋之有益者如何采之,有害者如何革除之”同时指出东西方之间应当加以交流与沟通,这一点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仍旧是正确的。

2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1转引自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原文源自梁启超《欧洲心影录》2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第97页张君劢“人生观”演讲发表之后,丁文江发表长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

丁文江是地质学家,科学主义者,他将张君劢的人生观哲学斥为“玄学”,并称张君劢为“玄学鬼附身”,他在文章中驳斥了张君劢“人生观是主观的”这一观点,论证了人生观并不是主观的,而同样是客观实在的,不能用主观与客观与否来区别科学与人生观,人生观是同样有是非的评判标准的,进而“有统一的公例”的。

在文章的最后,丁文江还引用了胡适之的话“我们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不能不承认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

”3 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丁文发表之后,张君劢又作了一篇题为《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的论文,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上予以反击。

在该文中,张君劢从很多方面驳斥了丁文江,详细论证了人生观与科学的界线,讲述了物质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分类及其异同,答复了丁文江关于人生观的各种质问,反驳丁文江的“科学的知识论”之说,“我之最不解者,则‘科学的知识论’之名词是也。

”“知识论者,哲学范围内事也,与科学无涉者也。

”并且表述了自己对于科学教育与玄学教育的看法,以及对物质科学的了解与看法,对“物质文明之利害”也进行了论述,告诫国人不要重蹈西方工业时代的覆辙。

至此,科玄之争正式爆发,科玄两方的主将也都出场,并且就其主要观点进行了第一回合的交锋。

(二)论战的展开1 梁启超《关于玄学与科学之“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人梁启超宣言》5月5日,正当丁、张激战之时,梁启超发表了《关于玄学与科学之“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人梁启超宣言》一文,此文是就两派的论争所提出的学术论争的规范性的注意事项,他指出,“希望问题集中一点,而且针锋相对,剪除枝叶。

倘若因一问题而引起别问题,宁可别为专篇,更端讨论。

”“希望措辞庄重恳挚,万不可有嘲笑或谩骂语。

倘若一方面偶然不检,也希望他方面不要效尤”同时梁启超也指出了该场论战的重要意义,是“我国未曾有过的论战”,甚至是一场“百年战争”。

在这篇论文中也或多或少表露出了梁启超对玄学问题的重视,对玄学的支持,尽管并不明显,“他更重视的乃是人生问题,而非科学问题。

”2 科学派的攻击论战正式开始,科学派方面不断出现各种名流加入进来,发表一系列的文章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科学派继丁文江后第一个出场的就是胡适之,他在5月11 日在上海写成《孙行者与张君劢》,发表于《努力周报》上。

文中他将张君劢比作孙悟空,而把科学与逻辑比作如来佛,即使玄学有再大的本事,也跳不出科学的掌心。

胡适之以无懈可击的逻辑,指出了张君劢论点的三处矛盾,一是,张君劢否认人生观有公例,却归纳出“人类目的……不趋于恶而必趋于善。

”二是,张君劢说精神科学纵有公例也不能根据以往的公例推测未来,而他同时又说精神科学或人生观“既据以往以测未来……此可以深信不疑者也。

”三是,经过逻辑推导,张君劢的“人生观不为因果律所支配”不攻自破。

3胡适此文成为科学派对玄学派攻击的开端,此文之后,丁文江又撰一文《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分别从(1)张君劢的现在主义(2)人生观的定义与范围(3)对于科学的误解(4)存疑学者的态度(5)知识论(6)精神与物质(7)美术、宗教与科学(8)结论,“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他的知识情感,同他对于知识情感的态度”,这是丁对人生观的一个定义4。

后来,丁文江又于6月5日作了一篇短文《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发表于3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第144-145页4八个方面的总结摘自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第145-149页《努力周报》。

并且在此文之后附了“答林宰平”,不承认“张君劢所讲的人生观与玄学无关”,还给玄学下了一个定义,即“广义的玄学是从不可证明的假设所推论出来的规律”。

这是两位主将的相关论点与作品,此外还有其他的人物同样对玄学派进行了攻击。

如,任叔永《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其中指出“人生观成不成科学是一回事,科学能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又是一事”;章演存《张君劢主张的人生观对科学的五个异点》直接针对张君劢“人生观”演讲中所列的人生观与科学的五点区别而发的;朱经农撰写《读张君劢论人生观与科学的两篇文章后所发生的疑问》;唐钺先后写作了《心理现象与因果律》《“玄学与科学”论争的所给的暗示》等五篇文章;吴稚晖的《箴洋八股化之理学》《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等很多文章,表现了科学派对玄学派的凌厉攻势。

3 玄学派的抵抗玄学派以张君劢和梁启超为主将,对科学派的凌厉攻势作了有力的回击。

同时张君劢又在中国大学发表了一次演讲,题为《科学之评价》,张总结说“若以欧洲以往之思潮为官觉主义,而以吾人之思潮作为一种超官觉主义,则其利害得失当如下表:第一,官觉主义之结果,实验科学发达,侧重理智,工商立国,国家主义。

第二,超官觉主义之结果之预测,重精神(或内生活)之修养,侧重情意,物质生活外发达艺术,国际主义。

”这就像他的题目所说,情意要对科学或认识做出评价。

作为玄学派的另一员主将,梁启超在5月23日作了《人生观与科学——对于张丁论战的批评》,发表于《时事新报》,在此文中他对一些概念做出了区分,比如“人生”“人生观”“理智”“情感”,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科玄双方都做出了批评,认为人生的问题分为不同的方面,有些可以用科学来解决,有些却是超科学的,必须要从心灵方面作出解释。

在此之后,林宰平发表了《读丁在君先生的《玄学与科学》》,其立场与张君劢很一致,本于儒家学说。

屠孝实发表了《玄学果为痴人说梦耶?》指出玄学绝对不可无。

菊农发表《人格与教育》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明概括为两大基本精神:个人主义,机械主义。

王平陵发表《“科玄之战”的尾声》将“科玄之争”称为“科哲之战”。

除了明显的科学派与玄学派人物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人物不能简单的归为哪一派,例如孙伏园、范寿康、张东荪等,都有精辟的见解。

三、论战的深化与结局到此之时,出版了两本文集,一是汪孟邹编辑、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科学与人生观》,胡适作序;二是郭梦良编辑、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人生观之论战》张君劢作序。

前者收文29篇,另有陈独秀与胡适的序,代表了科学派的立场。

后者收文30篇,另有张君劢序,代表了玄学派的立场。

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的推出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派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正式加入到论战中来了。

源于陈独秀为《科学与人生观》作的序,以及书中收入的胡适《答陈独秀先生》与陈独秀《答适之》之间所做的辩论。

陈独秀所作的这篇序实际上深化了这场论战,他抛出了“唯物史观”,同时对玄学与科学作战。

而胡适的《答陈独秀先生》,成为了这场论战中科学派与唯物史观派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除了陈独秀所作的上序,另一位重要人物邓中夏在1923年11月24日发表了《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文中谈到了科学派与唯物史观派的异同,并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对思想界三足鼎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

次年1月26日,又发表了《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紧接着瞿秋白作分别批判科玄两派的《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驳胡适之》。

1924年,梁启超《非“唯”》发表。

超越了唯心论与唯物论之争,陈独秀对此作了《答张君劢及梁任公》来回应。

到此科玄之争已经是尾声了,即便以后的相关的一些文章也没有很大的进展,轰轰烈烈的科玄之争到此结束了。

这场论战为我们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尽管形式上这场论战结束了,但是人们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停止思考,它“体现了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三大思潮,即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交锋,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文化内涵,它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走向,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