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
导读:《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我基于对课文特点和学生状态的深刻分析,事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课文特点与学生状态分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山水描写得闻名遐迩、令人神往!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桂林,没见过桂林那种危峰兀立,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桂林的直接经验,可是原来所学的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习安徽黄山等风景名胜,学生又对“桃、猴、鸡、象、骆驼”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二、教学方案设计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桂林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桂林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
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桂林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老人山、象山、骆驼山”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让学生充分地想象:
在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进行想象。
例如:我设计了许多让学生想象的问题:
⑴“为什么人们给这块奇石起名字为象山呢?”
⑵“‘老人山’这位老人会说些什么呢?”
⑶“骆驼山这块奇石文章中没有这幅图,你能想象出骆驼这块奇石的样子吗?”等等。学生在想象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思维的丰富性、深刻性、准确性与创造性。
2、让学生通过言语广泛交流: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设计问题有一定的分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广泛交流,例如:给奇石起名字、通过写法迁移让学生按描写桂林山水的方法,口述漓江水的样子。还有桂林山的“形态万千”“怪石嶙峋”有趣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过程,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3、通过想象、再表达、再看录像: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然后表达,最后再看录像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学“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等特点,和略写了“荡舟漓江的情形”,我都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以录像阻滞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智力因素。
三、基本的教学过程
我教《桂林山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1、激发情感、形象体验、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录像,展示出“漓江水”其中的一个画面,然后根据归类识字中学生所获得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屏幕上的画面相互对照,感知这就是漓江。接着教师提问:“谁去过漓江?”“谁在电影电视里见过桂林的风光?”学生回答的不够准确,完整。师说:“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闻名遐迩的桂林游览一翻,你们高兴吗?”学生非常高兴!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放录像“桂林山水”风光片,秀丽的风光与录音范读相结合,感染了学生,激发学生乐学兴趣,进入了情境,心弛神往、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情境之中。
2、艺术开篇,解题定向,创设情境:
《桂林山水》一课的课题,我设计在讲完第一自然段才出示完整的。在教学中,对第一自然段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这个词的分析鉴赏、学生体会出了桂林秀丽神奇、有趣极了,知道作者下文要介绍,描写的正是桂林的山水。就在这时板书“山水”,此时,课题出示完整,学生头脑中想象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多美丽,多
有趣呢?学生在设计的情境中开始积极主动的学习。
3、电教运用,有利于感性向理性认识的飞越:
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段,通过读、品词析句,让学生感知“漓江”的风姿之后,教学时,我提问:“漓江的水绿的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又问:“非常像翡翠,为什么这样比喻呢?”学生展开丰富了想象,可见学生已是“语悟悟其神”;这从学生朗读时流露出来的喜爱之情和惊叹之语也可看出来,最后教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从而学生明白了作者怎样写。在学习完课文描写的三个特点后,通过录像再观三种特点的真实画面。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真实的影像进行对照,后经赏析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思维同时也得到了发展。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第二自然段同样的手法写了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也似火,来衬托桂林山的别具一格。随之写了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中,对于“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一句话,我让学生看CAI课件,知道这些奇石的名字的命名,是根据石头的样子加上人们的想象最后来命名。
在学习课文末段的时候,我让学在诵读之后出示了CAI课件,那“山水交相辉映,空中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的画面,交织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真是异彩纷呈,令学生赞不绝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4、总结学法、指导迁移、形成能力:
《桂林山水》一课,二、三自然段描写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用对比来衬托,而后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三大特点。因此,我在电脑上点击出学法规律,引读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开展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随后,我又让学生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有同学这样道:“我们的学校真美啊……”这样就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形成,就一定能达到质的飞跃。
5、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引发学生爱国热情:
在课尾,引导学生热爱桂林、热爱祖国的山河,我设计了让学生给桂林山没有名字的奇石起名字。学生通过看录像画面给奇石起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名字。从而感到桂林的山还有许多有趣、神奇的奇石,正等他们去给起名字呢!最后我问:“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最想说的是什么?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学生说出了他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同时要立志去建设祖国的山河,要把祖国的山河建设得更美丽!
《桂林山水》一课,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是多么的有趣、神奇。电教手段的运用不仅解决了学生没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更进一步的学习到了祖国山水的美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的运用是针对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自觉地去学习,就象看电影一样,不知不觉地记住情节那样。这种课堂电化教学中教师对信息的加工与学生脑中内部的信息加工的“里应外合”,使课堂教学由量的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