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

合集下载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困难与解决思路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困难与解决思路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困难与解决思路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难,并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二、困难分析1. 教育模式单一:当前,大多数高校教育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导,缺乏创新和实践环节。

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

2.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义不清晰,导致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学生在追求高分数和应试技巧时,缺乏对于真正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缺乏实践机会:高校在提供实践机会方面存在欠缺。

虽然有实验室、科研项目等平台提供实践机会,但学生参与的机会有限,多数时间仍然是在课堂上度过。

4. 人才培养方式滞后: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变化,高校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然而,由于行政层面决策和评估体系的滞后,高校人才培养逐渐脱离了时代潮流。

三、解决思路1. 转变教育模式: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引入问题导向、研究型学习等创新教育方法。

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去,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2.明确培养目标:高校应该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并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中。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对于创意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 加强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密切接触。

这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并培养市场洞察力。

4. 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高校应该推动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为在校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

通过建立线上课程平台、举办行业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更新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自我驱动力。

5. 加强教师培训与评价: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挑战与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面临着从传统教育模式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教育改革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之一: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需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挑战之二:创新能力的评估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难以用传统的考试和评分系统来衡量。

教育体系需要开发新的评估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这包括项目评估、实际操作和创业思维的培养等。

挑战之三: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投资。

这包括更新教育设施、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及培训教师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

如何合理分配这些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新教育的机会,是一个重大挑战。

机遇之一:科技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机遇之二:跨学科教育创新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跨学科教育,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更广阔的视野,这有助于他们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机遇之三:全球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而是全球性的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共享资源和最佳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总结来说,教育改革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既面临着观念转变、评估方式、资源分配等挑战,也拥有科技应用、跨学科教育和全球合作等机遇。

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地抓住机遇,教育体系才能成功地转型,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就高校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论述。

一、挑战1. 就业压力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许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高校教育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更加实用的课程和实践机会,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 专业适应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专业的就业前景变得不明朗。

高校教育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新经济形态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3. 教育质量一些高校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生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需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机遇1.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转移,将最新科技成果与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 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越发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留学经历了解国际教育模式与理念,拓宽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高校也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引进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3.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继续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适应职场需求。

结语面对挑战和机遇,高校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通过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诸多人才培养问题,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解决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出发,探讨解决方案并提出建议。

一、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

许多学生选择了“热门专业”,如金融、信息技术等,而这些专业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导致毕业生竞争激烈。

2.教学内容滞后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全面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往往无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匹配,缺乏实践能力,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师资力量不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师资力量紧缺。

尤其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育资源不均衡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国分布不均,一些重点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一些地方性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以上问题都制约了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效果,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解决方案1.加强专业设置的改革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中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需加强专业设置的改革。

高校应更加关注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各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同时,高校可以根据相关需求,开设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高等教育需要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使其更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承担着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任。

然而,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种种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 理论与实践脱节在高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应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出现断裂。

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能力的并非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因此,理论课程中应当增加实践环节,或者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2. 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的发展也在快速变化。

而高校课程设置也应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已经滞后,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高校应当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3. 教育模式单一当前大学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拓展视野的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更灵活的教育模式,如PBL(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而同时,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规模没有随之增加,导致教师队伍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协调。

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引进更多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工业实践专家,通过与社会资源的联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1. 加强教育目标的指导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使得学生不仅具备优秀的学术知识,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且利用好这些机遇,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挑战1. 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由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面临来自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要求扩大招生规模。

然而,高校的招生政策却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

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确保教育质量,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时代已经显得不够灵活和有效。

学生渴望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而传统的纸质教材和课堂讲授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多元化的学生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多样化,包括不同的年龄、背景、文化和价值观。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机遇1. 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机遇。

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设备,高校可以提供在线教育和远程教学,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高等教育。

同时,科技的应用还可以改进学习资源的分享和学生评估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2.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高校可以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高校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3. 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提供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机会和培训课程,帮助学生适应职业需求。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增加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应对措施1. 改革招生政策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资源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政策。

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挑战与应对

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挑战与应对

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挑战与应对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不断加速。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更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高等院校也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涉及到政策、文化、科技、资源、人力等多个方面,必须通过综合应对策略来推动国际化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政策层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差异是导致高等院校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各国在学位认证、学分互认、教师流动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导致学术交流受到限制。

面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联盟,以推动形成统一的教育标准与规范。

此外,高校可以寻求与其他国家院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发项目与课程来兼容不同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学分的互认和课程的有效对接。

在文化沟通方面,文化差异影响着国际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校园环境的融合。

不同国家的教育氛围、教学方法、学术诚信标准等都可能造成国际学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不仅要加强国际学生的语言培训和文化适应教育,还需提升国内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通过强化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和谐共生。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远程教育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高效。

然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也可能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

当一些院校因为技术投入不足而被边缘化时,其国际化的发展或将受阻。

因此,院校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科技基础建设,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使得教学设施能够满足国际化办学的需求。

同时,建立合作机制,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技术与知识的跨国交流,将成为高校应对技术挑战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方面,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高等院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另一大难题。

优秀师资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更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纽带。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与对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则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主要基于理论和实践,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问题1.培养目标不清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些不明确的情况。

例如,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仅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高校虽然注重实战性的培养,但其培养目标往往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团队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忽略了综合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然而,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

这导致了很多创新创业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体系的支持,但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并不合理。

例如,一些学校设置了大量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课程内容过于零散、重复,甚至有些课程仅是文化课的翻版。

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4.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实效性创新创业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现实中很多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实效性。

有些活动仅是一种“形式主义”,没有具体的指导和评估,更没有更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二、对策高校应该明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将培养侧重点放在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避免出现注重理论而少实践、注重实战而缺少综合能力的情况。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重视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的引进与培养,通过组织学术交流、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

高校应该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突出创新创业实践和培养创新意识,建立以创新实践为主、以课程实践为辅的课程体系,通过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创业。

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

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

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摘要: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

高等学校要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高等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高等学校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来自于高等教育外部的挑战(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了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等。

高校要认真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了社会职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一些传统职业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市场的变化。

高校要认真研究产业结构、社会职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逐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87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增加了近7倍,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699万。

青年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演讲稿

青年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演讲稿

青年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青年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这一重要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年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才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学生之间的差距。

其次,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青年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者,社会对青年人才的期望较高,导致了青年人才的心理压力增大。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束手无策,而是要积极应对,寻找机遇。

那么,青年人才培养又有哪些机遇呢?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其次,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

再者,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出台政策,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己,做好准备。

在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我们要明确,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是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才能。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给予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珍惜自己的机遇,努力克服挑战,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年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1)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3)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5)4.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6)三、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8)1. 教育理念陈旧 (8)2. 育人模式单一 (9)3. 资源配置不均 (10)4. 社会认知偏差 (11)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3)1.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14)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15)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6)4. 改革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8)五、结论与展望 (19)一、内容概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过于追求学科数量和规模,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

学生就业指导不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培训,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缺乏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未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这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未能及时跟上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步伐。

5.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5.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5.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未来的几年内,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为2030年以后,全球人口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老龄化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而这也会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留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人才引进的现状分析1. 人才引进的背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促使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才互相了解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环境。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人才引进越来越普遍。

2. 人才引进的现状在当前的中国,人才引进也非常活跃。

自从201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和创业。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人才引进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新的变化,比如,人才引进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不少优秀人才从海外回国创业,同时还有不少海外优秀人才直接来华就业或创业。

3. 人才引进的困难虽然人才引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面对很多新的挑战和困难。

人才引进的成本和工资标准的提升会对企业的财务造成一定压力,这会对人才引进造成一定困难。

国内的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太适合发展人才。

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

4. 人才引进的对策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引进的战略目标,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1) 建立完善的引才体系,制定引才政策,提供优惠政策和工作保障;(2) 对于外国人才和本地高层次人才分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标准;(3) 加强人才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4) 建立人才引进库和人才管理体系,更加便捷地对人才进行跨界调动和使用。

二、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1. 人才培养的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变革,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在未来几年中,人才的培养将会变得更加关键,因为国家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及解决方案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在分析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人才培养问题分析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学科之间的壁垒传统的学科分割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和学科之间的隔阂,限制了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他们在跨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

3.实践环节的不足很多高等教育机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4.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过去,高等教育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二、解决方案1.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在线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建立跨学科综合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开展更多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4.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和项目实践,促进其全面发展。

5.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加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提高教育的实际性和适应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6.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引导他们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浅谈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人才培养的问题1. 教育体系僵化当前教育体系中,仍存在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实际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导致了人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欠缺。

2.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现代社会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在面对创新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

3. 行业对接不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运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人才在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

二、人才培养的对策1. 推行多元化教育教育机构应积极推行多元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在人才培养中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行业对接能力。

3.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定期交流的机制。

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企业也可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4.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支持政策,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密不可分。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对话和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新时代贵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时代贵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2期㊀ 硕博论坛收稿日期:2018-01-12基金项目:贵州省研究生科研立项基金项目(KYJJ2017014)ꎮ作者简介:赵列(1994-)ꎬ男ꎬ贵州仁怀人ꎬ硕士研究生ꎮ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ꎮ陆卫群(1960-)ꎬ女ꎬ贵州贵阳人ꎬ教授ꎮ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ꎮ新时代贵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赵㊀列㊀陆卫群(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ꎬ贵州贵阳㊀550025)摘㊀要:㊀新时代下贵州大学城和高教园区正迅速发展ꎬ而高校作为知识形成㊁文化传承和培养人才的主战场ꎬ是青年人才的聚集地ꎬ社会稳定的晴雨表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贵州高校人才培养既面临着挑战又带来了机遇ꎻ通过对近期国家印发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的剖析与解读ꎻ紧紧围绕 新时代背景下ꎬ贵州高校人才培养中教师业务能力㊁学生学习方式及就业市场状况面临的挑战ꎻ同时给教学资源共建共享㊁教学方法手段优化及人才培养重能力素质的转变带来新机遇 ꎻ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新策略ꎬ树立办学新思路ꎬ创新人才培养ꎬ建立校企合作等模式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ꎬ为贵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ꎮ关键词:㊀新时代ꎻ贵州ꎻ人才培养ꎻ机遇ꎻ挑战中图分类号:G64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106-05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21㊀㊀进入21世纪ꎬ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ꎬ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2880所ꎬ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99万人ꎬ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2.7%[1]ꎮ2017年10月18日ꎬ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ꎬ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ꎬ强调建设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ꎬ当前正快速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ꎬ面对我国高校教育已取得的成就来看ꎬ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ꎬ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㊁新发展与新未来的要求ꎬ亟需重视处于西部发展中的高校ꎬ在研究新问题与应对新挑战的同时ꎬ不断提高贵州人才培养的质量ꎬ为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ꎮ因此ꎬ基于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的解读ꎬ为贵州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作进一步的剖析ꎮ㊀㊀一㊁贵州高校人才培养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㊀㊀(一)教师业务能力受到考验贵州高校人才培养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与新发展ꎬ一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教育资源ꎬ拓宽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渠道ꎬ丰富了学生技能获取的内容ꎬ另一方面也为贵州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打破了传统以 教师-教材-教室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2]ꎬ以往课堂上重填鸭式教学ꎬ而轻视学生主动㊁合作与探索式的学习ꎻ重学生统一化的培养而轻个体差异性的能力训练ꎻ重考试分数而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教育ꎮ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ꎬ必须把高校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ꎬ赵㊀列㊀陆卫群:新时代贵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㊀ 硕博论坛迎合现代化教育ꎬ顺应我国目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热潮ꎬ实现贵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4]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ꎬ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团队ꎬ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ꎬ更好更快地提高国民的素质ꎻ同时ꎬ拓展学生获取更多课堂之外的学习机会ꎬ注重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ꎬ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阶段目标ꎬ获取更多课堂之外的能力ꎬ及时更新所学的知识信息ꎮ与此同时ꎬ势必带来教师需回答学生进一步学习之后所提出的诸多衍生性㊁关联性问题ꎬ使教师面临着新课程与新方式的更新㊁新知识与新观念的更替ꎬ带来教师的业务能力㊁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面临着较大的考验ꎮ(二)学生学习方式面临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学习ꎬ主要是 听讲-背诵-练习 的学习方式ꎬ基本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学习状态ꎬ使学生养成依赖性的学习习惯ꎬ若没有老师的在场ꎬ学生将大大降低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ꎬ这种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自上而下的学习形式ꎬ以 教师-课堂-书本 为中心的传统定位[5]ꎬ限制了学生自主式学习习惯的养成ꎬ局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ꎮ因此ꎬ新时代背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冲击ꎬ由 被动 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 自主 的学习方式ꎬ由以前重 知识本位 向重 能力 重 知识 观念的改变ꎬ让学生的学习模式产生质的变化ꎬ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ꎮ加上新时代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运用ꎬ虚拟的网络知识和复杂的匿名信息误导学生价值取向的判断ꎬ使学生处于一个更开放更灵活的学习环境中ꎬ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ꎬ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ꎬ改变了传统不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限制ꎬ且转变了学生以往不平等的学习角色ꎬ使得学生个性化自由发展㊁师生交往距离缩短ꎬ师生双方在匿名情景中思想交流更充分ꎻ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ꎬ训练了学生挖掘资源㊁学习知识的潜能ꎬ彻底冲击了仅依赖 教师-教室-教材 的传统方式来获取知识的单一渠道ꎬ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全面的更新与挑战ꎮ(三)就业市场急需创新人才高校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就业市场得以稳定向前发展的关键ꎮ但随着我国技术与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ꎬ培养就业市场急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表现得尤为迫切ꎮ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为我国储备年轻干部ꎬ培养与实际职位任用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ꎬ培养理念由 偏重知识 转向 重知识与重实践相结合 的思维ꎬ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ꎬ这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了有利条件ꎻ若只偏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 职业生存能力训练 ꎬ即培养学生的监控与管理能力㊁组织与合作能力ꎬ这将局限对学生教学艺术的培养ꎬ忽视学生对专业精神气质的养成ꎬ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ꎮ目前贵州总共有55所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学ꎬ其中一本(211工程)大学1所ꎬ二本大学22所ꎬ三本大学8所ꎬ高职专科或大专22所ꎬ相对中东部地区贵州高等教育应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能力发展空间的需求明显不足ꎻ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ꎬ对学生来说ꎬ新理论㊁新技术的获取是大好机会ꎮ新时代背景下为贵州学生提供了更完整的学习机会ꎬ面对就业市场的新思路与新发展ꎬ也为高校人才创新性培养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ꎮ㊀㊀二㊁贵州高校人才培养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㊀㊀(一)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借助新时代背景下ꎬ 互联网+ 的教育模式得以快速发展ꎬ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ꎬ截至2016年7月ꎬ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人ꎬ互联网普及率达51.7%ꎮ随着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ꎬ一大批 互联网+ 传统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ꎬ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发展ꎬ培育起的新业态起到了 1+1>2 的效果[5]ꎮ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ꎬ通过开发 资源互用 的资源库ꎬ使贵州普通院校的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本校ꎬ而有机会得到来自省内其它高校优秀资源的相互学习ꎬ这样的平台不仅有利于教育模式及时调整更新ꎬ教育方法获得改进ꎬ教育资源得以拓展ꎻ还能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工具开展优质的高校教育ꎬ形成教育新载体㊁新团队与新模式ꎬ如:运用手机APP㊁公众号㊁微博㊁微信等数字化校园平台ꎬ通过师生互补式交流学习更新知识库的内容ꎬ学生与老师可以最大化的共享教育资源ꎬ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㊁科研能力和指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2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硕博论坛导能力ꎬ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ꎬ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ꎬ充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多出职教名师㊁企业能工巧匠和行业领袖精英ꎮ(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ꎬ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ꎬ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特点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ꎮ从学校办学的实际出发ꎬ有针对性的优化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6]ꎬ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ꎬ灵活调整教学方法ꎬ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ꎬ以此优化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ꎮ从知识㊁能力和素质全方位综合培养的目标出发ꎬ明确各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ꎬ顺应新时代之需ꎬ加快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设ꎮ新时代倡导学生自主式的学习ꎬ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ꎬ而是转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被动㊁刻板训练的学习方式ꎬ更多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ꎬ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碰撞出火花ꎬ获得个体的成长与发展ꎮ优质的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ꎬ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ꎬ准确的专业学习手段ꎻ十九大报告指出: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ꎬ无疑迎来了高校教学专业设置科学规范㊁宽窄相宜ꎬ重视专业内涵的调整与优化ꎬ打破了学科专业壁垒ꎬ为跨专业教育㊁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平台ꎮ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ꎬ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㊁专业基础教学与技能训练教学之间的关系ꎬ使高校牢牢抓住机遇ꎬ加之借鉴新时代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ꎬ为贵州高校更快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带来机遇ꎮ(三)人才培养重能力和素质贵州高校教育逐渐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ꎬ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ꎬ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ꎬ注重学习能力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ꎬ如:高校的科研活动形式多样ꎬ学术讲座㊁学术会议㊁学术活动及老师个人或集体承担的科研项目ꎬ老师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到其中ꎬ通过科研实践合作完成具体的任务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ꎻ同时ꎬ参与课题的训练对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发挥着重要作用ꎬ从选题㊁查阅文献㊁实践收集资料ꎬ直到完成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ꎬ都提高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水平ꎮ从高校主体角色出发正确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水平ꎬ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效性ꎬ进一步明晰质量标准ꎬ完善相关政策㊁规章和教学制度ꎬ优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ꎬ为高校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ꎬ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ꎬ最大限度挖掘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素质的培养ꎬ二是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ꎬ将 打铁必须自身硬 的道理投射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上ꎬ转变以往知识传输式的教育方式ꎬ形成开放式的学习模式ꎬ推进贵州高校人才教育内涵式发展ꎬ以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为导向ꎬ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知识文化氛围[7]ꎬ顺势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ꎮ㊀㊀三㊁新时代贵州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一)树立办学新思路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ꎬ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ꎬ发展素质教育ꎬ推进教育公平 [9]ꎬ这些都是关于高校办学的新思想和新论断ꎬ为西部贵州办好优质高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ꎮ树立正确的办学新思路ꎬ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坚决拥护党对我省高校的统一领导ꎬ具体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ꎻ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ꎬ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ꎻ三是始终立足当前我省省情ꎬ解决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ꎬ培养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各类复合型人才ꎬ认真吸取国际先进办学治学的有益经验ꎬ遵循教育规律ꎬ扎根西部大地办好大学ꎬ增强贵州的教育自信ꎬ并努力向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迈近ꎬ逐步冲出贵州ꎬ面向中国ꎬ早日走向世界ꎮ(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贵州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实际能力水平ꎬ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ꎮ贵州高校应注重学术型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ꎬ时刻关注所输送的人才与市场之需相匹配ꎬ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ꎬ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ꎬ还应包括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ꎬ使学生赵㊀列㊀陆卫群:新时代贵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㊀ 硕博论坛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认识到外部的职业环境ꎬ了解职业内容与职业前景ꎬ根据学生的个体特长和实践能力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ꎬ作好适合自己人生的职业规划ꎮ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新西部服务新贵州ꎬ逐步改变传统中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ꎬ因地制宜开展教育[8]ꎬ加大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力度ꎬ使贵州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获取知识ꎮ我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ꎬ贵州高校更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能力ꎬ尽快转变贵州高校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定位ꎬ为贵州乃至西部又快又好发展建设输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ꎮ(三)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走过了从站起来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9]ꎮ同时带来了今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ꎬ时代的快速发展ꎬ所需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ꎮ因此ꎬ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ꎬ利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平台资源ꎬ共同研究开发产品ꎬ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成果ꎬ形成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ꎬ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ꎬ也能拓展多方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人才教育ꎬ还能促进企业经济的低成本模式发展ꎬ方便高校更好地给予学生自觉学习本行业㊁本领域最新理论和技术动态的机会ꎮ传统高等教育资源稀少且成本较大ꎬ新时代背景下若高校与对口企业合作实行共建共享式的教育ꎬ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频繁的交流学习ꎬ而且大大增多了学生进行课外实地学习锻炼的机会ꎬ既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ꎬ又较大程度地节约了学校办学成本和企业员工入职时的教育投资ꎻ同时ꎬ能够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的水平ꎬ更好地运用社会资源ꎬ选择能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ꎬ完善 知识+能力 与 大学+企业 相互交换培养的教育模式ꎬ为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引入优秀的企业资源ꎬ最终实现高校㊁企业与人才三方的共赢ꎮ所以ꎬ建立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ꎮ参考文献:[1]㊀中共中央办公厅ꎬ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jyb-xwfb/gzdt-gzdt/t20170925.html.[2017-10-21].[2]㊀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ꎬ2013(7).[3]㊀姜朝晖.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ꎬ2018(1).[4]㊀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ꎬ2014(10).[5]㊀赵列ꎬ杨慧勤ꎬ陆卫群. 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化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ꎬ2017(6).[6]㊀常玉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ꎬ2013(3).[7]㊀赵列ꎬ陆卫群.西部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ꎬ2016(1).[8]㊀张旺ꎬ杜亚丽ꎬ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ꎬ2015(1).[9]㊀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baike.sogou.com/v166099935.html.[2017-10-18].(责任编辑:赵广示)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acingTalentsCultivationinGuizhouintheNewEraZHAOLieꎬLUWei ̄qun(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atGuizhouUniversityꎬGuiyangꎬGuizhouꎬ550025)Abstract:㊀IntheneweraꎬtheuniversitytownofGuizhouandhigheducationparkaredevelopingrap ̄idlyandauniversityisamainbattlefieldforknowledgeformationꎬculturalinheritanceandtalentculti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2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硕博论坛vationꎬagatheringplaceforyouthtalentsꎬandabarometerofsocialstability.Withtheintroductionofso ̄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oaneweraꎬthetalentcultivationinGuizhouisfacedwithboth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Throughanatomyandinterpretationof givingprioritytodevelopingeduca ̄tionalbusiness intheStateprintedDecisivelyWinning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andWinTheGreatVictory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ꎬandcentredonthei ̄deathat intheNewEraꎬtheraisingofteachers professionalabilityꎬthelearningmethodsofstudentsandjobmarketarefacedwithchallengeswhilecommonlybuildinganduseofteachingre ̄sourcesꎬoptimizingteachingmethodsꎬemphasizingcompetenceintalentcultivationbringopportunities ꎬthispaperexploresnewstrategiesfortalentcultiv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ꎬsettingupanewideaofrunningaschoolꎬinnovativetalentscultivationandbuildingupmodels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 ̄tionꎬsoastorealizetheconnotativedevelopmentofeducationꎬandmakecontributiontowinning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inGuizhouandrealizingpeople sbeautifullife.Keywords:㊀neweraꎻGuizhouꎻtalentcultivationꎻopportunitiesꎻchallenges(上接第95页)Whitehead sConceptofUniversityFunctionsanditsEnlightenmenttotheConstructionofUniversityCultureSHAOZi ̄ying(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atHunanNormalUniversityꎬChangshaꎬHunanꎬ410081)Abstract:㊀Whitehead sconceptofuniversityfunctionsisreflectedinthreeaspects:functionsofteach ̄ingꎬcultivatingtalentsthroughscientificresearchꎬandcultureꎬallofwhichhavecloseinseparableinterconnectiontoeachother.Conceptofuniversityfunctionsisfullofdirectnessinbuildinguniversitycultureandorientsthebuilding.Itgivesusenlightenmenti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theuniversityfunctionofteachingdecidesthatcultureshouldbeadvancingwithtimesandinnovativeandfullofimaginationꎻtheuniversityfunctionofcultivatingtalentsthroughscientificresearchmeansthatuniversitycultureshouldbeafreeculturefullofloveꎻtheuniversityfunctionofcultureindicatesthatuniversitycultureshouldbeacultureofdivinityandgrace.Keywords:㊀Whiteheadꎻconceptofuniversityfunctionꎻconstructionofuniversityculture。

为什么需要有教育改革?

为什么需要有教育改革?

为什么需要有教育改革?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繁荣的重要保障。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针对着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体系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应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布局,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社会瞬息万变的变化中,人才的需要不断地在变。

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与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需求,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加科学、更加针对实际需要。

二、推进教育公平化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公民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

但是,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很多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化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推动教育质量的普及和提高。

三、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今,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呼唤着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而一个国家的领先地位,离不开一个高效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都蓬勃发展的今天,应该更注重学校和教师的实力提升、课程设置与内容创新等方面,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建设,以推动教育体系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改革,推进全方位、多角度的体制改革,以推动教育系统更为科学更为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教育改革事业新的篇章。

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窘境及应对策略

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窘境及应对策略

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窘境及应对策略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产业化、大学大众化教育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创新型人才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和教风培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可有效缓解“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深化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改革,适度引入通识教育,建立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激励制度,是实现当下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转型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国家的建设,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创造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

我国从2 0 世纪8 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多数认为[1]是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1 创新人才国内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

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国内要宽泛一些,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麻省理工学院(M I T)的校规中写到:“M I T的本科教育扎根于广泛的学科领域,结合这些学科的力量来形成对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看法。

除了广泛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之外,还鼓励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 M I 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M I T 对创新人才培养才理念阐述。

创新人才的基础应是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是与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学生知情权 和权益申诉权,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
2. 提高教学质量及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增加
● 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
● 加强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保证教学质量和正常教学秩序
及时消除失稳苗头,避免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
3. 状告学校法人案例增多,校方败诉率较高
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1. 事业长足发展,改革成就显著(1998-2012年)
(1)规模急剧扩大
高校招生数 :↑5 倍多, 在校学生数:↑5 倍多 普通高校数: ↑1 倍多, 专任教师数:↑2 倍多 毛入学率: > 30%, 高考录取率: > 75%
(2)效益显著提高
★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加强系统设计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教学

注重探究式学习
PBL、Seminar、capstone experience 、Case Study 等
● 改革第一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式、研讨式、自主式学习
●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
(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
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
● 大学生缴费上学
构建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学校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趋势的成本分担机制
1. 受教育者 → 教育消费者
● 关注教育收益率,维权意识、民主诉求意识增强 ● 重视学生权益诉求,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学生
(6)大学功能充分发挥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知识转移(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
(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2. 主要矛盾转化,发展方式转变
(1)主要矛盾
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迫切需求 与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 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质量,长期积累、厚积薄发
硬件、软件建设,师资队伍,传统、文化、校风学风、办学特色
★ 变革教学观念
学生主体(学为主)、师生互动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专业评价制度
内部、外部(政府、第三方、国际)

质量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反馈与改进
制度建设、管理机制

借鉴国际经验
资源使用效率、学生学习效果 内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 自主发展、自我约束
● 对学生诉求反应不敏锐、改进不及时、工作不到位
● 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中的某些条款与上位法律法规相冲突
反思学生管理机制,系统梳理和修订相关政策文件, (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保持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自恰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
● 专业结构调整: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 ●
专业准入、调整和和退出机制
● 专业内涵更新,专业方向调整
★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市场、就业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与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 打破专业壁垒,加强跨学科/专业教育
● 矛盾凸显、下移(非理性竞争)
办班热、辅导热、择校风、条子生、高考移民、考试舞弊
● 热点问题:质量、公平
(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2)发展方式
● 重大现实问题与时代任务:
如何不断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质量) 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公平) 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推进国际化) ★ 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发展 ↓ 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 自主权扩大,质量建设主体地位强化,内涵发展任务繁重 改革步入“深水区”,媒体和公众问责重点指向高等学校 关键: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项目、经费、成果 → 课程、教材、实验、特色专业)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八)营造优良育人氛围

大学文化: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
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大学的灵魂)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 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
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七)科学研究要反哺教学


高校的科研活动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
本科生早期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加教授研究团队;设立本科生研究基金;校企合作

坚持教学科研相长,以科研促进教学
● ●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拓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重视教学研究
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学法
注重大学文化建设 —— 基础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保障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blzhong@
高校人才培养要 应对新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 钟秉林
2013 年 11月 10 日 徐州 blzhong@

讲什么
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 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 (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 (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 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境外举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或机
构,促进中国教学资源的国际流动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 (二)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四)重视能力和素质养成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科学研究要反哺教学 (七)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八)营造优良育人氛围
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前瞻性和系统性;协同创新
4. 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改变
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传递方式由单向转向 互动,大学知识权威遭到威胁,教育实际效能受到质疑
教师角色转变:传授者、组织者 → 学习伙伴(学习共同体) 冲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室布局 探索: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第一课堂的改革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
● 精英型、学术型、复合型、外向型
应用型、实用型、高技术型、高技能型
● 遵循教育教学、人才成长规律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权、个性特长发挥
★ 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 专业设置:科学、规范(宽窄相宜)
● 通过党建、思政工作、导师制、寄宿制等方式,在
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 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创新型人才的养成提供良好环 境和氛围
二. 人才培养是质量建设的核心
★ 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思想观念更新 —— 先导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核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关键
2012年:出国留学人员:近40万 来华留学人员:近33万(200个国家和地区)

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势头迅猛
2012年底,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 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32个、办学机构43个

● 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教学方式的跨国流动和共享
高等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
(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拓展办学视野,促进人员、资源双向流动
● 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或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 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国外优
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鼓励学生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合作研究、讲学游学、
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调整:内部学术治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
2. 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重视大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 力的培养
(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 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孕育重大突破
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程、海洋工程
校均学生规模 :↑ 近2倍, 生师比:↑近 1 倍
(3)经费平稳增加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4%
(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4)结构不断优化
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高等学校层次类型结构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
(5)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才培养体制 招生和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
2. 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
● 大学改革滞后,培养模式落后 ● 就业形势严峻(系统工程) “十五”1090万;“十一五”2700万; “十二五”预计3600万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611 631
1998年以来,我国 普通高校毕业生数 增加 近7倍
498 413 212 280
547
338
87
90
145 106 11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