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陈力丹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核心知识点梳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童鞋,无论你选择报考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硕还是专硕,《新闻理论十讲》都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哈,自从该书2008年出版以来,每年选自《新闻理论十讲》的考题都会有一两道,且所占分值不少,故而此书需要精心研读,看薄看透并且对结构框架烂熟于心是每一位考生的不二选择哈。
下面是对于本书的笔记梳理,建议童鞋们在看过书后再用这份笔记加以复习。
在复习后期,应该做到看到每一个标题,就能立刻反映出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2012年专硕论述题第一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陈⼒丹《新闻理论⼗讲》重点整理新闻理论⼗讲第⼀讲新闻——叙述事实⼀.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的是让对⽅了解⼀件事,只要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各种符号传播⼀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为的⼀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的⾏为,所以宣传⾏为的中⼼不是接受者,⽽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种传播⾏为,可以相互渗透,⽽且有交叉的地⽅。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的是其中⼀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个⽅⾯:⼆.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然产⽣的、⾃在的意见形态。
在⼀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个⼀个⾮常具体的事实,⽽且往往与⼤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活传播结构有⼀下⼏个特征:1、信息内敛,⽂化内聚⼒是社会群体⽣存发展的依托。
小王子-新闻传播学十大专题论文宝典
新闻传播学十大专题论文宝典一广电系列问题1频道专业化与收费电视(今年热点):9篇郭镇之〈且慢谈卫星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全球化时代电视节目的市场与经营——也谈制播分离》曹璐〈盘活频道资源的金钥匙〉喻国明<解读24小时新闻频道>孙玉胜:〈电视赢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付费电视能走多远》《制播交换障碍何在》展江《新闻频道:先更新理念后制度》2广电节目管理创新与经营战略11篇胡正荣〈大陆广播电视媒介管理运行体系创新研究〉《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战略分析》刘燕南<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黄升民《广电媒介经营的改革与创新》《也谈电视节目改版问题》周鸿铎《21世纪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策略与方向17页算2篇》〈电视品牌意识及其经营战略研究〉〈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喻国明《关于大众娱乐类节目的走向与思考》陈力丹〈电视新闻改革论坛〉3广电市场定位与理论探索10篇胡正荣《广播媒介的重新定位及其生命力》刘燕南《中国大陆电视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讨》〈电视收视率的引入:观念应用和教育15页算2篇〉周鸿铎〈广播电视理论新探索〉黄升民:《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解读中国电视媒介经营走向》《数字时代:内容何以为王》《2003:生死存亡数字化——分析广电媒介变局的五个观点》《虚拟还是现实——再描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版图(上下)》< 2003年广播电视的发展>4电视评论节目专题(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11篇龙耘《从新东方时空看电视新闻走向> 申琳《新闻调查:精英品质,大众情怀》陈华《新闻调查何以与众不同》白岩松:〈渴望年老〉〈我们能走多远〉〈忙与盲〉《我看电视评论节目》陈虻:《你到底要什么》杨新敏《焦点访谈节目定位的再思考》关玲《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文化超越》无名《也谈新闻调查》二媒介集团、产业化经营管理17篇胡正荣《论电视产业结构调整》《广播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制度创新(上下)《瓶颈与出路——我国广电集团化进程分析与对比研究》<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资本化过程-——对我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分析》周鸿铎《电视产业集团的组建及经营策略33页算2篇》《重提媒介产业化》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论资本市场与传播产业》〈对目前我国媒体产业投资状况的基本分析〉《寻找与媒介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略论资本市场与传媒产业结缘的机遇》陈力丹〈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问题〉〈关于媒介资本的几个问题〉丁柏铨:〈论传媒市场〉叶乐阳:《试论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特征》三传播全球化、国际传播与wto对传媒影响1传播全球化11篇郭镇之《全球化趋势与东北亚三国的传播对策》《全球传播市场及电视文化引进》蔡雯:〈面向经济全球化发展推进新闻传播学研究〉《“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希光〈全球化时代新闻学基本问题26页算2篇〉李彬《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27页算2篇》刘建明〈全球化的终极与国际传播架构〉童兵《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新闻文化消长》黄旦《全球化: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理解与构想》2国际传播8篇胡正荣《国际传播与一国的文化一致性》郭镇之《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袁军《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的对外书刊宣传》刘燕南:《跨文化传播差异分析与因应探讨》周鸿铎《跨国卫星电视对国际文化传播的影响》关世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寻求中国文化发展对策〉〈第23届“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协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会概述〉〈跨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3 wto对传媒影响6篇刘建明〈“传媒入世”的杜撰〉丁泊铨〈“入世”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生存环境考察〉〈加入wto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应对挑战,中国新闻传播业直面wto〉戴元光:〈加入wto后中国传媒面临五大问题〉鲍金虎:〈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广电业的法律影响〉四传播理论研究1传播理论发展17篇胡正荣《从经验到科学的飞跃——我国传媒学术界与实践界面临的共同命题》陈卫星:《影像:传播悖论》《中国现代化的传播学反思》(32页算2篇)袁军:《中国大陆的新闻学研究与教育》〈西方传播学引入中国大陆的历程及启示〉(21页算两篇)刘燕南:《范式转换:大众传播研究话语中心的消解》龙耘〈传播学在中国20年〉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科建设的一些感悟〉喻国明:《关于传播研究的若干断想》陈力丹:〈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点意见〉丁柏铨:〈再论新闻的有效传播〉杜骏飞〈泛传播社会的总体性信息策略初论〉张俊德:《简论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孙英春:〈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途径〉2传播历史发展朱光烈:〈人类传播史上的三座里程碑〉陈力丹:〈论世界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3受众研究4篇胡正荣《受众群:从混沌到有序》郭镇之:《视听者权益散论》柯惠新:《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不同受众类型对实际研究的影响》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五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14篇胡正荣《广播电视媒介政府规制的制度化研究》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问题单”——兼论传媒体制改革的现实性与迫切性》陈力丹:〈关于记者暗访和偷拍问题的访谈〉〈试论隐性采访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略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心理观〉《公众的分裂心态和矛盾着的舆论》孙玉胜《舆论生态平衡》《舆论的力量》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童兵:《报刊管理四题》丁柏铨《新闻传媒与新闻规律、市场规律》明安香:《传播学的普及与中国新闻改革》六网络传播问题22篇陈卫星:《网络传播的社会张力》柯惠新:《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上下)》周鸿铎:《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视角观”探析》雷跃捷:〈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和前景〉陈力丹〈新闻媒体网站的影响力从何而来〉李希光:〈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真实挑战〉(上,中,下)〈网络媒体生路在何方?——复兴网络媒体的9中策略〉程曼丽:〈关于网络传播负面效应的辨析〉杜骏飞:〈internet:被解放的新闻价值观〉〈网络传播: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泛传播社会的总体性信息策略初论〉闵大洪:《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新闻媒体网站的影响力从何而来》《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评析》明安香:《网络传播学刍议》无名〈网络媒体的17大热门话题〉汪丁丁:〈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李令群《试析网络传播中几对矛盾》七传媒竞争状况与发展趋势1传媒竞争状况11篇喻国明:《我国传媒业当前发展的若干关键词》陈力丹:〈境内外传媒的市场态势及应对策略〉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格传局〉程曼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华文报业的发展〉〈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丁柏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的竞争力〉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曹鹏:《传媒业应力戒浮躁与浅薄》《传媒业硬件软件应同步发展》禹建强:《解析传媒业竞争的形式》承伟毅:《中国传媒业之五大变数》》2发展趋势7篇喻国明:《中国传媒业的历史方位与现实趋势》《中国媒介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陈力丹:〈传媒竞争之路——追求不可替代性〉刘建明:〈传播学从“泛化”,“玄化”到两极发展——21世纪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趋势〉明安香《新世纪中国传播研究展望》《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邵培仁〈跨国传媒集团入粤的思索八传播实践相关问题1传播相关学科5篇丁俊杰:《中国大陆高等广告教育状况》朱光烈〈传播学与经济学合流及研究走向混沌〉〉黄升民《打造专业品牌——关于广告学专业今后发展的思路》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李彬:〈政治经济文化——一种关于批判学派之理论探究的辨析〉2国外传播实践借鉴5篇郭镇之《生活的世界与传播的世界——-韩国传播学者访谈录》《韩国的卫星与放送事业》陈卫星:《法国电视体制的市场化转型》陈力丹〈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蔡雯:〈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3人才培养2篇柯惠新:《我国传播学研究人才培养中的若干问题和对策探讨》喻国明〈传媒人才的专业主义标准像〉4非典问题3篇喻国明《“非典”事件中信息透明化处理的传播效果探析》童兵:〈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陈力丹《从媒体应对机制谈对sars疫情的反思》5其它(9、11等)8篇黄旦:《“9。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一、概念题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
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
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浅析媒介审判与传媒舆论监督间的关系——以邓玉娇案为例
“ 活水 ”, 只有成 为知识 的泉水 、 海洋 , 才
车 的众 马”、 “ 和睦”等意思 , 这些词大 都 对 ; 一个 名编辑 , 名 校对 ; 一个 资深编辑 ,
能在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游刃有余 ! 法 国 作家蒙 田说 : “ 蜜蜂到处采花 ,但 它们最 后把它酿成蜜 , 这就完全是它们 自己的东
用 。这些东西你学到手就是你 自己的了,
对 以后编辑 校对 文稿都将提供方便。 四、 团结协作的精神
尊 重作者 的精神 、无私奉 献的精神 、
努力积 累的精神 、 团结 协作 的精神 , 这些
昔 日要 求具 备 知识 的 “ 一桶 水 ”、
“
一
是一位 编辑前辈教给我的精神 , 我要践行
N E W S W O R L D I论 坛
浅析 媒介 审判 与传 媒 舆论 监督 间的关系
以邓 玉娇 案 为例
。李丹 萍 王文宏
【 摘
要】 本文分析 了邓玉娇案 中的媒 介审判与传媒舆论监督之间的关 系, 认为只有通过健全传媒舆论 的监督环境 , 合理界定传
媒介 审判 舆论监督
压力 。
3 、 媒 介 的 越 位
出裁决 的。就算法官受媒体舆 论的影响 , 但那些法律条文和事实证据不会受 影响。 所 以, 媒体 只是表达意见 , 反 映事实而 已。 邓玉娇案 同样也是如此 , 媒体只是反映 了 人们 的心声 。 如果说 是媒介 审判 , 还 不如 说是传媒监督。 传媒舆 论监 督与 司法公 正之 间并不 矛盾 , 我们只要在制度运作 中保持合理 的
案件 ,一经媒介披露就会 激起 大众讨论 ,
形成强大的社会 舆论 , 进而可能影 响到案 件审判 的最终走 向 。本 文以邓玉 娇案 为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1998-2005)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情况陈力丹最近每年都会撰写综述性的文章,总结每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情况。
将他从1998年到2005年的综述文章读下来,对近十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就能有个大致了解。
摘录其要点如下:《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10个较为集中的话题:1、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角色、责任与效能2、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热点新闻引发的思考(付费采访、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匿名信源的使用)3、新闻与法治:权利冲突与权界限定(知情权与隐私权、知情权的内容)4、媒介内容:我们会娱乐致死吗?(媒介内容的过度娱乐化)5、危机传播:渐入成熟应对之道6、政治传播:法治化的管理观念在先(新闻执政,发言人制度,政府形象传播)7、公信力研究:扩展基础理论研究(媒介公信力标准,受众对传媒的内容偏好与公信力评价)8、跨文化传播:碰撞中各得其所9、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和改革新闻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批判精神—普及媒介知识和提高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中西方媒介素养理论提出的不同追求)10、新媒介研究:从分类到集聚(媒介的融合式发展)《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200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的专门化和深化是基本特点。
1、新闻理论研究第一,较多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的传统命题进行回顾和解读,重构传统命题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
(全党办报、用事实说话)第二,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构(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新闻文本的个性特征分析)。
另外,关注新闻学的体系建构,对学术话语依附政治话语体系的评判,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亦是今年学界关注的问题。
2、传播学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该理论创始人之一唐纳德•肖应邀来人大作学术交流),对批判学派的关注(对文化研究学派的发展过程的梳理,),电子-数字化信息时代呈现真实被模拟取代和消解的趋向。
但科技同时也为人们更接近现实世界提供了手段。
区域内传媒和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多3、新闻法治研究媒介审判和司法公正、新闻采访权、新闻侵权与诉讼、“真实性”证明(举证程序)4、传媒产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媒介产业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基于现象描述的实证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对作为经济实体的传媒产业进行解读和剖析。
记者:社会正义的守望者还是裁判者
记者:社会正义的守望者还是裁判者黄晓一、媒体杀伤力:需要控制的双刃剑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件引起了超出人们最初意愿的结果,反思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时,理论界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媒体杀伤力。
其实早在几年前,时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的徐光春就告诫过报社记者编辑,他说:记者笔下人命关天,记者笔下财产万千。
发生在2001年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及在当时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2001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了中外合资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利用陈年老馅制作新月饼的整个事件过程。
报道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和评论这一事件。
结果,全国20多家挂“冠生园”牌子的月饼厂家都受到直接连累,销量直线下降,有的商家甚至直接打出“本店绝无冠生园月饼”的招牌。
仅上海冠生园一家,在全国12个主要市场中退出了5个,全年销售损失在70%到80%。
据估计,2001年中国整个月饼市场的总销量下降了近四成,中国人对月饼的信心也降到了低谷,有人甚至声称这恐怕会改变中国人吃月饼的风俗习惯。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制作人王铁钢说,报道对整个月饼生产行业的冲击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谁也没有想到它有这么大的力量。
受到该事件直接影响最大的还是南京冠生园,这家企业从1993年合资改制后,月饼销量每年递增20%,向国家上缴财税1560万元,2001年本来预计销量为3000万元,事发时当年已经投入2000万元。
媒体曝光后,产品销量一落千丈,2002年3月7日,南京冠生园已经正式申请破产。
1对于这起事件,媒体在当时的主流评价是:这次成功的电视舆论监督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电视曝光后倒掉的是一个有严重不轨和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的食品公司,它警示的是全国成千上万的大小企业,它唤醒的则是数以亿计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公民意识。
笔者承认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利用陈年老馅制作新月饼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也认可媒体对此事开展舆论监督的正当性和社会公益性。
论媒体审判对司法公正的干预
论媒体审判对司法公正的干预作者:黄龄慧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5期摘要媒体监督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监督制度,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媒体监督已经开始对我国的法律案件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了。
而受其影响最深的,也是最为当今法律工作者所津津乐道的则是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和复杂。
本文正是对这个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求得到一个好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其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媒体监督媒体审判司法公正干预作者简介:黄龄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117-02一、风险社会项下的媒体监督“媒体审判”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美国最早对此给出定义: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从而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我国学者陈力丹对媒体审判也进行过细致的描述:即所谓“媒体审判”是指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涉案人做出定性、定罪、定量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以煽动的语言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同情,诸多传媒单向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相反意见。
在我国,“媒体监督”更是一个比“媒体审判”更常进入我们视野的词语。
媒体监督这一词来源于我们中国,是指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
而在我国当下,可以看出,“媒体监督”已经逐步发展为“媒体审判”这一对司法审判更具影响力度的层面了。
在我国媒体监督绝对是师出有名的,因为我国的《宪法》第三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这就给了我们众多的媒体工作者提供了法律的基础。
并且,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中有审判公开原则,所以这一原则的制定也必定会使媒体和社会大众拥有了对各类案件的监督权力。
而此处笔者想陈述的观点就是:我国的“媒体监督”是不是已经向着“媒体审判”的方向有所发展了,因为近几年来,我们国内出现了众多社会关注率极高的案件,而媒体和社会大众所制造的舆论压力已经变成了对最后司法机关判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免费下载】舆论学 陈力丹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舆论学--舆论学方向研究(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笔记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国内舆论学方面相对信息量较大的著作。
“涉猎中外274部(篇)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舆论导向)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5条对策建议”。
(封底)□ 卢梭的“众意”与“公意”:卢梭同时义将舆论分为“公意”与“众意”。
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公意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
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
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考虑并非永远正确,人民也会被腐蚀,也会受骗。
(卢梭,1987,《社会契约论》,1762,商务印书馆,P39) P4这其中,卢梭的理论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漏洞:首先,他无法实际说明(实际上回避)公意从何而来。
公意从众意中的产生过程十分神秘,但却要求公意高于众意,甚至对立于众意,然而最终又能为众意接受…… P4 他关于舆论的认识存在着悖论,他的出发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表私利的成份。
然而,截然区分“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能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旦贯彻他的理论,则可能导致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 P4不过,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卢梭一个人无意中同时表达了舆论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观点(或主要倾向),即对舆论作用的肯定和对舆论作用的怀疑否定。
P5 从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N)、洛克(Locker,J)、休谟(Hume,D)、尼科〔Necker, J〕、边沁(Bentham, J)、杰弗逊(Jefferson, T)到马克思,主要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以较多的肯定;而从霍布斯(Hobes,T)、黑格尔(Hegel,G)、汉米尔顿(Hamilton,A)、麦迪逊(Madison,J)到李普曼,主要从社会管理、理智决策的角度,对舆论的自发性、混杂和非理性给予了较多的注意 (孟小平,1989,97—104,《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 P5□ 给舆论做定义的特点:由于观察舆论的角度不同,关于舆论的定义有时差距较大: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定义着重点在于舆论对于决策的影响方面,心理学注重公众意见表达的心理过程,社会学注重舆论的社会化产生过程、社会心理学则从知觉、感触舆论来界定舆论。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探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探究
成薇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24(15)7
【摘要】如何把握好新媒体对司法的舆论监督的“度”,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与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维护司法权威与畅通民意表达之间的天平,协调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法治秩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为更好地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维护司法公正,文章立足于当前新媒体影响日益增强的大背景,分析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了解到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矛盾之处。
研究发现,两者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道德评判有失法律公正从而影响司法审判、追求新闻时效与发布信息滞后的冲突、司法机关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排斥及不认可等方面。
针对这些矛盾,文章提出了构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和谐关系的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好媒体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落实好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进而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助力。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成薇
【作者单位】广西法治日报新闻编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D926
【相关文献】
1.浅议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关系
2.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3.关于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研究
4.微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探究
5.略论新媒体及电视新闻对司法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
浅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保障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而司法公正是
保障法律权益、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在实践中,二者的关系存在着冲突与协调。
一方面,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者,对于司法公正的倾斜或者错误行为具有及时揭露
和批评的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帮助公众及时了解司法机关的工作情况,并能够推动司
法机关更加公正地履行职责。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和呼声得到应有
的回应,可以有效地在司法实践中控制权力滥用,并提升司法公正性。
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会对司法公正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新闻媒体的力量和
影响力,在某些情况下,其对司法的批评和指责可能会对法官的独立审判带来威胁,甚至
干扰司法独立性。
因此,在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寻求协调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践中,需要加强
新闻媒体的自律和职业素养,规范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内容,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
公正,避免对司法的干扰和影响。
同时,司法机关也需要更加积极地与新闻媒体沟通,确保公众及时了解司法机关的工
作情况,减少因为未知信息而引发的不必要猜测和猜测。
此外,加强法官的专业化培训和提升法律素养能够提高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并避免
受到舆论监督的过度影响。
总之,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和协调关系需要既保护新闻媒体的言论自
由和监督权利,又保障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工作秩序。
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法治的健康发展。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对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在司法领域,舆论监督能够促使司法机关依法行事,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首先,舆论监督能够推动司法机关的正当行为。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织,但由于人性的局限,司法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舆论监督通过舆论场的曝光和舆论压力,能够迫使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进行办案,避免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舆论监督的存在,能够提醒司法工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公正的态度,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其次,舆论监督也能够揭露司法机关的不当行为。
司法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不当的行为,例如刑讯逼供、冤假错案等。
这些不当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司法公正的形象和信誉。
舆论监督能够通过曝光这些不当行为,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批评,推动司法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修复损害,确保司法公正的恢复。
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让民众了解司法机关的工作情况,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司法机关依法行事。
此外,舆论监督还能够帮助司法机关改进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
舆论监督的存在,对司法机关形成了一种外部的监督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司法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这些问题的曝光和讨论,能够激发司法机关的自我反思和改进意识,推动司法机关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舆论监督的作用,不仅是对司法机关的一种督促,更是对司法体制的一种推动和促进。
总之,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密切相关。
舆论监督能够推动司法机关的正当行为,揭露司法机关的不当行为,帮助司法机关改进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
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支持舆论监督的发展,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
浅析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策略
第 1 期 2 1 年 3月 01
邢 台 学 院 学报
J URN AL o OF I GTA IUN I ER S TY X N V I
Vo. 1 26. NO.1 M a. r 20l1
浅 析 媒 体 监 督 与 司 法独 立 的 平 衡 策 略
卫 守 宇
( 台学 院法 政 历 史 系 , 河 北 邢 台 邢 摘 0 40 ) 5 0 1 要 :媒 体 监 督 对 实现 司 法 公 正 起 到 极 大 的促 进 作 用 ,但 是 ,媒 体 监 督 不 当,也 会 影 响 司 法公 正 。要 正 确 处 理 媒
文 献 标 识 码 :A
司法 与媒体 监督 所追求 的 目标是 一致 的一公 律是有分歧的。媒体监督代表 的是 民意,公众对于 正。然而,媒体监督像 一把双 刃剑,利用得好可 以 个案件的评价往往是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衡量公 积极 的促 进 司法公 正 , 一旦有 失偏颇 又 会 对 司法公 正与否;而司法机关司法的最基本原则就是遵循法 正 造成极 大 的干扰 。 律 ,追求 的是 法律 上 的公 正 。媒体 监督 下 以道德 评 媒 体监 督 与 司法独 立 的关 系 判为标 准 的公 众 舆论 会给 按 照正 常 的法律 思 维来 审 1 媒 体监 督对 司法公 正 的积 极作 用 . 判案件 的司法活动造成极大的干扰 ,这 时候往往容 新 闻媒体 监督 在 西方被 称 为 立法 权 、 司法 权 、 易形 成所谓 的媒体 审 判 ,损 害 法律 的尊严 和应 有 的 行政权之外的 “ 第四种权力” 。媒体 的载体多种多 秩序 ,影 响 司法公 正 的 实现 。 其 次 ,媒 体 监督 的 时效 性 与 司法活 动 的滞后 性 样,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互联 网等 以各种方 式深 入人 类生 活 的方方 面面 。媒体 拥 有广 泛 的群 众 的冲 突 。所 谓 新 闻,是 以速度 闻新 ,媒体 报 道讲 求 基 础 ,凝 聚 了大多 数公 众 的视 线 ,在 现代 社 会 监督 时效 ,然 而 司法 活 动为保 障 程序公 正要遵 循 法律 程 体 系 中居 于重要地 位 。 序,相对于新 闻媒体 ,具有滞后性。案件 一旦经媒 任何公共权力的正当行使都离不开一定 的监督 体报道,进入公众的监督之下,公众就会 以道德情 机 制;没有 了监督,握有权柄者便必然会运用 自己 感而非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对 司法机关施加舆论压 的权力牟取私利 ,从 而导致腐败 … 。随着 我国民 力。这将干扰 司法机关正 常的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的 主法 治进 程 加快 ,公 民权利 意识 觉 醒 ,法律 意 识不 司法 活动 ,从 而侵 犯 司法 独 立 ,影 响 司法公 正 的实 断提 高 ,对 司法活 动 的关 注 日渐提 升 。媒 体 监督 作 现。尤其是在 司法机关尚未作 出判决之前媒体 带有 为 一种公 众 监督 ,凝聚着 巨大 的 民意, 正 由于媒 体 倾向性 的报道,甚 至一个刑事案件还在侦查过程 中 监督 拥有 广 泛 的群 众 基 础 , 因此其 具 有极 大 的震 慑 媒体 就 大肆 报 道 的情形 。 性 。媒 体 监督 就像 一双 无形 的手 ,环 绕在 司法机 关 媒体 监督 与 司法独 立 的冲 突性 决定 了必须 要处 周 围。一旦 出现 司法不公,民愤责难对司法机 关形 理好舆论 监督权和司法独立权的关系,科 学界定两 成极大的压力 。司法者在这样的压力下,会廉洁 自 者权 利 的边 界 。 律 、秉公 司法,确保 司法公正。可见,媒体 监督有 二 、媒体 监 督 与司 法独 立 的平衡 策 略 利于推进 司法活动阳光化的进程,对于防止司法腐 要发挥二者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 ,就必 败 ,促进 司法公正有极 大的促进意义。 须正确处理二者 的关系,寻找二者的平衡 点。
论舆论与司法的良性统一
论舆论与司法的良性统一【摘要】伴随社会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日趋强烈,对司法的关注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使得公民拥有更多了解司法活动的快捷途径。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舆论监督做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发现问题。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对“论舆论与司法的良性统一”这一课题展开探究。
第一部分主要对舆论监督及司法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主要结合现实案例分析舆论监督与司法产生冲突的原因。
第三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及我国具体国情,提出舆论监督与司法良性统一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舆论;舆论监督;司法;司法透明一、舆论及舆论监督(一)舆论对于“舆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而在陈力丹所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指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公众舆论是一种宪法所规定的言论自由的形式之一,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传媒成为大众传媒载体,其普及度、影响力极大。
舆论具有持续性、快速性等特征。
它关系到社会发展,使公众及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信息,但是其中具有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既包含正确信息,也包含误导信息。
由此可见,舆论对于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二)舆论监督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壮大,舆论监督成为公民监督权行使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了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控告权等实体性监督权利。
舆论监督具有多种形式:报纸新闻,论坛发、跟帖,微博或者博客。
同时,舆论监督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1、舆论监督内容的复杂性。
舆论内容的五花八门造成舆论监督的多元化。
具有较为严格管理办法的传统媒体能够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而作为传媒主流的网络其参与主体的不可控制性,言论发表的任意性,使得任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均可找到立足之处。
陈力丹--“茶水发炎”事件凸显记者职业道德的失范
2007年3月,中国新闻网和浙江电视台“新闻007”栏目的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新泡的龙井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在茶水中检测出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诊断出有炎症,从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该事件一经披露,马上成了传媒议论的焦点。
目的正当,手段就自然适当吗?
民法学者张新宝认为,“采用间谍式采访方式一般属于不正当竞争的采访手段”。[1]“茶水发炎”事件,是一件再清楚不过的记者们违规采访的事件,其他传媒应该旗帜鲜明的对其提出批评。2007年4月11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指出,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的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然而,我们在多数媒体看到的对此的报道倾向,是小事化了。素有批判精神的《北京青年报》4月12日评论版头条评论《宽容“茶水发炎”报道体现开明媒体观》,便是对卫生部批评迅速反映。虽然话说得很全面,也很温和,但是倾向是宽容记者的行为。我们认为,如果由非传媒业的人士,出于对传媒业的爱护,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适当的,但是传媒业自身对明显违规的行为采取这样的自我宽容态度,就不对了。严于律己,不论对个人还是单位、行业,都是必要的。
“茶水发炎”事件凸显记者职业道德的失范
作者: 陈力丹
关键词: 茶水发炎 新闻调查 记者 职业道德┊阅读:2781次┊
本文作者:陈力丹 高学巍
内容提要 本文以目的与手段的理论,讨论了今年3-4月间发生在传媒界的“茶水发炎”事件。作者认为,在新闻职业规范的判断上,记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什么是错的。道德应是一般采访应遵循的底线,法律法规则是特殊情况下必须遵循的底线。
类似“茶水发炎”事件中记者的做法,多年前就被学术界称为“陷阱新闻”,即通过隐瞒记者身份或假扮成别的社会角色,掩盖真实的采访目的,以获取事件的强烈冲突效应和“现场捉奸”的新闻效果。这些新闻往往以揭露社会问题、弘扬社会公德为公开的宗旨。如印度2001年的“武器门”风波。在“武器门”事件中,印度泰赫卡网站()的两名调查记者假扮军火交易商推销一种子虚乌有的武器。在历时8个月的过程中,暗访记者贿赂了政府的各级官员。尽管当事记者在采访手段上严重背离了职业道德,但由于媒体所揭露的是与公众利益重大相关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获得舆论的支持,当年3月25日《印度时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84%的被调查者同意泰赫卡网站的做法,包括他们使用的偷拍和下套的办法。而在法治国家的新闻界,这种做毫无疑问属于违反行业规范的行为。
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
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作者:王丽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9期【摘要】随着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普通民众表达意愿的渠道越来越便捷,他们更加热衷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乃至于在“药家鑫案”、“许霆案”,广大民众的评论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受到广大舆论给予的强大压力,不仅更加重视广大民众所发出的声音,也更加注重在维护司法独立的同时,努力寻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点。
【关键词】舆论监督;审判;司法独立“药家鑫案”、“许霆案”等热点案件,均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议,掀起了各大媒体的报道热潮。
案情本不复杂的这些案件,在舆论的压力下,却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审判,法院在审判中也不敢小觑这些民众所发出的声音,在审判中努力做到公平正义,并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此外,此时正在进行的第三波司法改革也提出进一步实现司法独立的同时,坚持群众路线。
这种种的改变都说明舆论监督在司法审判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既然如此,舆论监督在促使审判更加公平、更加符合民意的同时,会不会或多或少地在干预司法独立性呢?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既要维护司法独立,又要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那就更有必要协调好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一、舆论监督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舆论监督就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
①近些年来,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以及媒体更加热衷于对一些热点案件发表看法、表达意见。
传媒与司法、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很微妙,就像一场博弈。
舆论监督将司法审判放置于社会大众的视线之下,缩短了司法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二、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作用(一)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积极作用1.舆论监督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公平正义媒体将法院在审的热点案件置于广大公众的视野之下,从而形成舆论,促使法院在处理此案件时,更加谨慎地秉公审理,以免此案件引起公众的愤怒不满。
论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困境
论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困境
陈力丹;闫伊默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3)002
【摘要】2006年"新华社舌战福建媒体"事件再次凸现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困境,这是目前我国舆论监督难点之所在.要充分发挥我国舆论监督的功能,取决于相关制度困境的突破.为此,就要考察现有的制度框架,外部推动力有多大,以及现有制度对改革要求的承受力.
【总页数】5页(P130-134)
【作者】陈力丹;闫伊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0
【相关文献】
1.试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脱困"--日本苦情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 [J], 陈丹;唐茂华
2.浅论我国舆论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李恒;李慧勇
3.浅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境与发展 [J], 莫梓芫
4.论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 [J], 阚敬侠
5.试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J], 郑保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西方法律界,不论是海洋法系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都排斥“舆论监督司法”这样的概念,担心造成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从而损害法律的权威性;而新闻界,则习惯于担当与主流政治制度对抗的角色,司法便是主流政治制度的替身。
但是,由于传媒和司法至少在形式上都宣布其价值追求是“公正”,因而各法治国家均将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为基本价值予以肯定。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
这两者的差异正是本文企图厘清的
一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介与司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应处于根本对立的态势。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也确实出现过媒介不大正确的意见压力,影响司法公正的事件;出现过司法压制正确舆论监督的事件。
矛盾在于二者社会职能和工作性质的差异。
差异在于:
第一,媒介的职业特征就是报道动态的东西、超常的事情;而司法对待纠纷的态度是消极的,按照法律规定的管辖权限和程序去消弭纠纷。
第二,媒介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报道,而司法审判的时效要宽松得多,以经得起时间考验。
第三,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司法讲求用词严谨,要求前后的一致性。
第四,新闻事实是记者的所见所闻或采访所得,而司法事实是指以法律为准绳,有确凿的证据的事实。
第五,舆论监督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而司法代表着国家强制力与终局裁量权。
出现传媒与司法之间的矛盾是正常的,问题在于需要找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二
现在,我国的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都存职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某些司法部门一方面未完全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越权和扩张权力。
有些媒介也在利益驱动下,以舆论监督司法的名义进行炒作,这种非规范行为对司法的损害是很大的。
这里开的是传播学界的研讨会,所以特别就传媒关于司法报道的炒作态势多讲几句。
我国传统的犯罪案件报道,本来有“声讨、公审、枪毙”的模式,忽视司法独立,实行舆论审判的积习较深厚。
现在又多了一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出现干扰司法审判的情形增多。
例如在报道蒋艳萍经济犯罪案件时,各媒体的报道一边倒,难以看到或听到不同的、客观的评说。
法庭还没有庭审调查,报道中就说起诉书“言之凿凿”(那么何必还要法院审判呢?);审理过程中,又把律师和蒋的申辩斥责为“强行狡辩”、“百般抵赖”(那么何必还要设置辩护制度呢?)。
再如张君抢劫杀人案审理时,某家全国性报纸发表《重庆满街声讨“魔头”》的通讯,抢在法庭判决前,做了大量的渲染,诸如“张君该千刀万剐”、“杀一儆百”、“用张君人头祭奠亡灵”等等极端的语句,缺乏基本的文明。
这种“文革”式的对案件报道的热心,显然会妨碍司法的公正审判。
针对这类情况,可以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应景措施(作为道德性质的要求,它们尚是相当软弱的)。
例如,媒介对于司法的监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报道中绝不能有意炒作,要表现出尊重事实的严肃态度。
第二,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只宜评论已有的审判结果,而不是在未判决前对审判施加影响。
第三,媒介的评论文章,限于意见范畴,不能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不带有民意审判意味。
第四,要于与上级司法和纪检部门保持联系,以得到支持,这可以保障监督的分寸适当,以较高的职业化操作面对那些明显非职业化操作的司法行为。
三
现在司法腐败方面的问题较多,舆论监督是必要的。
但还要考虑到,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基本的、最后的合法手段。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司法要给人以希望、安全感和信赖感。
如果当事人规模化地找寻记者解决各种纠纷,这是很不正常的,说明司法和行政功能的某些缺失。
鉴于这方面的担心,出于平衡报道的考虑,要考虑以某种形式,有系统地报道一些司法公正的正面事例,说明什么是法,司法如何保障社会公正,给媒介受众指出一条通过司法正确解决纠纷的路子,给他们以信心。
司法方面也要致力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与权威,加快法制体制的改革,以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同时必须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现在传媒介入司法越位较多,除了传媒自身的原因外,也与司法体制上出现较多纰漏,以及人员素质较差有关。
重建司法救济手段在公众中的威信,会有助于减少传媒监督司法中较多的越位现象。
四
从长远考虑,这个问题仅凭介绍几个做得较好的舆论监督司法的媒介栏目是不够的,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
这需要在三方面形成媒介与司法关系的法律框架:一,界定媒介的地位和基本权利与义务。
这方面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新闻自由不能侵犯到司法独立,不能违背“无罪推论”的原则;在此前提下,传媒有权利报道和评论庭审活动。
如果报道失误,传媒应承担后果的责任。
二,明确舆论监督权与公正审判权相互冲突与协调的制度空间。
这需要考虑规范传媒介入司法的程序和范围、传媒评论司法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限定(不能诽谤、侮辱和有失公正与平衡的原则)、健全监督的外部环境等问题。
三,改革司法,减少司法公正对外部因素的依赖。
在改革司法方面,同样有传媒监督的广阔天地,可以像监督一般人一样,监督司法人员的非职务行为、职业行为中违法行为;同时应监督各种干预司法独立的司法外部的行为。
在这些法律框架还没有成形之前,法学界和新闻学界要有经常的学术交流,首先要在职业道德方面达成共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然后,争取形成较明确的法律框架,最后形成法律或法规。
总之,活跃而健康的舆论监督,不是司法独立的障碍。
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独立来保证,舆论监督则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协助实现这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