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分组实验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电和磁”,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磁场与磁现象”及第2节“电流的磁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磁场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并学习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磁场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磁场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磁场知识解释生活中磁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感线的理解与应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教学重点:磁场概念,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电流的磁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电流表、导线、电源、实验用电磁铁等。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铁钉、导线、电流表、电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钉?什么是磁场?2. 知识讲解(15分钟)(1)磁场概念:教师讲解磁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磁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
(2)磁体、磁极:教师展示磁铁,讲解磁体、磁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磁感线:教师通过板书和实验演示,讲解磁感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磁场概念、磁极相互作用等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磁铁吸引铁钉”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电流的磁场”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
六、板书设计1. 磁场概念2. 磁体、磁极3. 磁感线4. 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场的概念及其特点。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应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白纸、直尺、量角器。
2.教学资源:PPT、实验操作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水池底变浅、筷子插入水中变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折射定律。
2.学生通过PPT学习折射定律的内容,教师解释折射定律的公式和意义。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验证光的折射现象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方向。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
2.实验二:探究折射定律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以不同角度斜射入玻璃砖,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图像。
c.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折射定律。
1.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讨论。
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实验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难点补充:1.光的折射现象: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 分组实验教案 第4个
教学反思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序号
4
实验性质
演示实验分组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
教师
所属章节
第三章第1节温度
班级
实验时间
第周星期年月日
目的
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培养估测的能力。
器材
烧杯、红液温度计
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进行实验:
1.估计:估计一下待测液体的温度;
2.选择: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
3.浸入: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4.读数: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三、测量水的温度
1、准备四杯分别有冷、温、热、烫的水;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四杯水的温度、记录结果;
冷
温
热
烫
实验结论
可以对温度进行初步估测,并且正确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指导,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搞好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1.2 实验要求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探究。
第二章:测量长度2.1 实验项目:尺子测量2.2 实验器材:尺子、记录本2.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长度、宽度、高度等;(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4 实验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第三章:观察物体3.1 实验项目:放大镜观察3.2 实验器材:放大镜、记录本3.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细微部分;(2)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分享,讨论观察到的细微部分的特点。
3.4 实验思考: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如何选择合适的观察距离?第四章:力的作用4.1 实验项目:拉力实验4.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记录本4.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
4.4 实验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力的作用效果?第五章:浮力现象5.1 实验项目:浮力实验5.2 实验器材:浮力计、水、物体、记录本5.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5.4 实验思考: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第六章:声音的产生6.1 实验项目:声音产生实验6.2 实验器材:尺子、桌子、记录本6.3 实验步骤:(1) 学生将尺子放在桌子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2) 观察并记录尺子振动时产生的声音;(3) 小组内讨论,分析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6.4 实验思考:如何改变尺子振动的频率来产生不同的音调?第七章:光的传播7.1 实验项目:光的传播实验7.2 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记录本7.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白纸,观察光的传播路径;(2) 将观察到的光传播路径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光的传播特点。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所需器材及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4. 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4. 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电路》,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电路的组成与作用》、第二节《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掌握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及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等实验器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池、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池、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电路,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路。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与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实验器材,进行串联电路的实验。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电流、电压的变化。
(3)教师讲解串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讲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组成2.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3.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4. 电路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画出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电流、电压。
串联电路:R1=10Ω,R2=20Ω,U=12V并联电路:R1=10Ω,R2=20Ω,I=2A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串联电路:I=0.6A,U1=6V,U2=12V;并联电路:U=6V,I1=1A,I2=0.5A。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分析4. 结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敲击一个铃铛,铃铛发出声音,是因为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实验器材(如一个铃铛、一个鼓等)。
学生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使器材振动,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4. 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
例如,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5. 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幅度和频率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如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铃铛、鼓等。
2. 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案标题: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
教学内容:
1. 实验原理: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基本物理原理。
2. 实验方法: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
3. 实验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方法。
2. 理论学习:介绍实验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对实验有基本的了解。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课题进行实验。
4.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评定: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2. 实验操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团队合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备齐全。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探索思路,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分组实验教案全
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内容与过程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正确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4.用毫米刻度尺和铅笔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紧密地緾在铅笔上,数出细铜丝在铅笔上的圈数,用刻度尺测量出总圈数的长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重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写难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书,误差授课方式分组实验授课时间2021.9.17 课时1课时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 用温度计测水温内容与过程目的 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
2.在测量水的温度前,思考下面哪些做法和读数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错在哪里。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热水和冷水)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4.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水中,不要碰到玻璃杯底或容器壁,要竖直放置。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水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初二物理《密度的应用》教案
初二物理《密度的应用》教案初二物理《密度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认识目标:1.掌握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知道密度的测量原理及方法,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了解测密度过程中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 ( 1 学时)【教学手段】分组实验讨论【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例题: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44.5克,体积为5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二)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量筒(量杯)的使用自学方法:阅读P12-13 信息快递:(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其测量单位是。
符号是。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2)量筒的使用:①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 mL,分度值为 mL,②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上,③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相平,④如图6-8(b)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 mL,水和物体总体积V2= mL,测得物体的体积V物为 mL。
2.自学内容二:测量水的密度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2)实验原理:(3)实验步骤:①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②向量筒内倒入一定的液体,其体积为:V③测量剩余液体与烧杯的的总质量的液体质量 m2④则水的密度(表达式):⑤思考:步骤①③ 能颠倒吗?为什么?2.自学内容二:阅读P12活动6.5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金属螺母、水、烧杯、细线、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步骤:(思考:先测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a.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c.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下册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一: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械】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觉一下 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 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搁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行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搁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涨,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挂质量约1kg的拉木块水平拉木块沿倾斜木挂钩上拴一根头发,当使用状况物体匀速行进板匀速上涨头发被拉断时拉力F/N【评估与沟通】可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何?实验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要素相关【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要素相关?所需器械: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猜想或假定】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相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 23-1 那样,把钩码逐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遇到的重力,记录在下边的表格中。
质量 m/kg重力 G/N2、在图 23-2 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
连结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以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G/NOm/kg图 23-2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剖析和论证】1、经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概是 9.8N/kg 。
假如用 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写成 G=mg实验三、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要素相关【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要素相关? 2、怎样增大有利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猜想或假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拙程度相关。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2. 实验要求(1)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2)实验器材:刻度尺、物体。
(3)实验步骤:①观察刻度尺,了解其量程和分度值。
②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③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
2. 实验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1)实验目的: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2)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物体、计时器、高度计。
(3)实验步骤:①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下落高度和时间。
②记录数据,分析重力对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实验三:测定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路元件(灯泡、电阻等)。
(3)实验步骤:①连接电路,使电流表和电压表与电路串联。
②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 实验四:制作简易的潜望镜(1)实验目的:学习制作简易的潜望镜,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实验器材:平面镜、塑料管、光线。
(3)实验步骤:①制作潜望镜,使其能够观察到远处的物体。
②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5. 实验五:测定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不同接触面积的物体、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
(3)实验步骤: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接触面积、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②记录数据,分析摩擦力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评价1. 实验态度:是否认真预习、遵守实验规程、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初中物理8下教案
初中物理8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电源、导线、电阻器、电压表、电流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单位。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到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吗?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变化,记录数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发现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介绍欧姆定律(15分钟)1. 教师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I = U/R。
四、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3. 教师点评解答过程,指出不足之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2. 学生复述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欧姆定律。
在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了解力的计量单位;2. 能够描述力的作用效果;3.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搬砖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介绍力的计量单位,即牛顿(N)。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三、课堂实验(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鼓励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深入讲解力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下册分组实验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实验一: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实验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猜想或假设】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和论证】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
如果用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实验三、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猜想或假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取一方木块及长方形的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用弹簧称拉着方木块在三种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2、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加上砝码,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方木块、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砝码、细线【进行实验】1、分别测出木块在长木板、毛巾、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2、在木块上另上砝码后,再测出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测出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次数 压力大小 接触面 摩擦力大小(N )1 木块重 木板2 木块重 毛巾3 木块重 玻璃板 4木块加砝码重木板m/kgOG/N图23-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分析和论证】1、分析比较实验1、2、3可得:。
2、分析比较实验1、4可得:。
3、分析比较实验1、5可得:。
4、归纳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评估与交流】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必须注意什么当速度不一样时摩擦力大小有没有变化2、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小桌子,泡沫塑料,钩码一盒。
2)实验目的: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压力的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3)实验方法和步骤: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①如图甲和乙所示,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a.如图甲所示,把使小桌子的四脚朝下压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即此时桌子四脚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b.如图乙所示,在桌子上加上一个钩码,观察此时桌子四脚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并与图甲的陷入情况对比;②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受力面积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
c.如图丙所示,使桌面朝下并在桌子上加上一个钩码,观察此时桌面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并与图乙的陷入情况对比;4.进行实验:自己设计表格,并将实数据填入表中:设桌子重为G桌5.分析: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压力的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压力越大,压力的受力面积小,则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评估与交流:1)通过这个实验,你掌握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答:我掌握了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当研究的问题有三个或三个量以上之间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单一关系,可以使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
实验五、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提出问题】1、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投入水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铁块投入水中会下沉,而铁做成船之后,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体积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浸入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也就是与V排和ρ液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选择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比较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来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2、取一些橡皮泥,先揉成团,测出其浸入水中的浮力,然后展开做成盒形,测出其所受的浮力并把两次测得的浮力大小与橡皮泥的重量相比较,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3、取一铁块测出其浸入水中不同深度所受的浮力并比较浮力的大小,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4、测出浸没入水中的石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实验步骤:(1)(2)(3)5、测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的关系。
实验步骤:(1)(2)(3)以上4、5实验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接水小桶、自来水、盐水、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金属牙膏皮(或橡皮泥)、细线【分析和论证】1、2、3、4、【评估与交流】1、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能普遍适用吗如何评估实验的准确性2、做以上实验要注意什么只在水中做行吗3、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减少实验误差4、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计算吗表达式如何【探究拓展】1、弹簧秤法测浮力大小——适用于ρ物>ρ液(1)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为G1(2)测出物体在水中的重为G2F浮=G1-G22、平衡力法——适用于ρ物≤ρ液(1)当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液体中时,受重力和浮力作用。
(2)因为物体静止所受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有F浮=G物3、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形状规则的正方体物块浸入密度为ρ的液体中,如图26-1所示。
上表面距液面为h,正方体边长为l。
上表面所受压强:P=ρgh上表面所受压力:F=PS=ρghl2下表面所受压强:P’=ρg(h+l)下表面所受压力:F’=P’S=ρg(h+l)l2F浮=F’-F=ρg(h+l)l2-ρghl2=ρgl3又因为V排=l3,所以F浮=ρgl3=ρgV排即为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的浮力。
实验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猜想或假设】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设计实验】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
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
2、(1)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
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2)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进行实验】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25-1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数据记入45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分析和论证】1、通过测量数据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当动力×动力臂大于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沿。
【评估与交流】1、你的测量结果能准确说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吗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2、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如何转动生活中平衡杠杆有哪些3、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省距离。
(3)天平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既不省力又不费距离。
实验七、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出问题】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2、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猜想或假设】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摩擦,摩擦不同效率就不同。
2、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不同。
【设计实验】1、同一斜面,不同的粗糙面,用弹簧测力计把木块沿斜面匀速拉上顶端,记下两次拉力的大小,测出木块重、斜面长、斜面高。
计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
2、同一光滑程度的斜面,两次不同的倾斜程度,再测量两次斜面的机械效率,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木块、细线、刻度尺、毛巾【进行实验】1、如图27-1所示,将一条形木板一端垫高,就构成一个斜面。
沿着斜面把木块拉上去,记下拉力大小。
在斜面上铺上毛巾,再测一次。
2、改变木板的倾斜程度,再测量两次斜面的机械效率。
1、分析实验1、2数据得:。
2、分析实验1、3数据得:。
【评估与交流】1、在测斜面的机械效率时,在同一斜面上,木块是重一些效率高,还是轻一些效率高?2、在测斜面的机械效率时,如何保证拉着木块匀速沿斜面上升?实验八、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目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