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文化运动

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内: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

基本信息

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内容:

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

“双簧戏”

新青年》第4 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1、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

2、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宣传贡献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提倡民主反对封建)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客观上为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扫清道路的作用。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五四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前期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4.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

《每周评论》是4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

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

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新青年》的改组

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带动下,全国进步学生报刊一年之内,这类新出版的刊物

就达到400 种之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报》

1920年9月,《新青年》改组从第8 卷第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1、专业基础: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

工人报刊

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劳动界》(上海)、《劳动音》(北京)、《劳动者》(广州)等刊物。

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唤起了工人的觉醒。1920年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刊于上海,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主编李达,作者多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

影响:

①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

②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

通讯社

1920年7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中俄通讯社”(后来简称“华俄社”),由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杨明斋主持。

1,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情况;

2,选译北京、上海报纸有关中国的消息发往莫斯科;

3,在大革命时期仍然长期活动,为沟通中俄人民、传播十月革命经验起了一定作用。

我国第一个无产阶级通讯社,也是共党创办的第一个。

瞿秋白

一、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创办《新社会》旬刊。

二、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三、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

四、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一、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二、政论的发展;报刊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