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记载了古代伟大的孔颖达先生的传记。

同时,这两部书籍所描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新唐书”记录了孔颖达先生的精神和思想,其中的描述比较简单,强调孔颖达先生的智力和文学主张。

但是,“新唐书”却并没有更深入地揭示他的个性、风格和思路,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探讨他的精神境界。

相比之下,“旧唐书”对孔颖达先生的描述比较详细,从他的生平、学识、思想、作品和性格等方面都给予了深入的描述。

“旧唐书”提到孔颖达先生曾经教书、建议官员,不仅传授科学,而且常年谋新、计划大事,不拘小节,胸怀宽广。

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古代思想家的典范。

此外,他的文章中渗透着文雅、优美的气质,而这种文学气质正是“旧唐书”所强调的。

这两部书籍所描述的孔颖达先生也有所不同。

“新唐书”更关注他的智慧和文学,而“旧唐书”则注重他的思想、作品、风格等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说,“新唐书”更注重表面,而“旧唐书”则更直接地揭示孔颖达先生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孔颖达先生的学识和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也记载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其中的描述也有所不同。

“新唐书”简洁地描述了他的智力和文学主张,而“旧唐书”则更加深入地描述了他的思想、作品、风格和性格。

这些不同之处使这两部书籍中孔颖达先生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也使我
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的精神境界。

《新唐书 儒学列传(上)》(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新唐书 儒学列传(上)》(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宗身橐鞬,风纚露沐,然锐情经术,即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

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闲,则与讨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

贞观六年,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尽召天下惇师老德以为学官。

数临幸观释菜,命祭酒博士讲论经义,赐以束帛。

生能通一经者,得署吏。

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

大抵诸生员至三千二百。

自玄武屯营飞骑,皆给博士受经,能通一经者,听入贡限。

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文治煟然勃兴。

高宗尚吏事,武后矜权变,至诸王驸马,皆得领祭酒。

初,孔颖达等始署官,发《五经》题与诸生酬问。

玄宗诏群臣及府郡举通经士,而褚无量、马怀素等劝讲禁中,天子尊礼,不敢尽臣之。

置集贤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汇群书至六万卷,经籍大备,又称开元焉。

禄山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商私楮,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缦胡。

于是嗣帝区区救乱未之得,安暇语贞观、开元事哉?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

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是正讹文,寥寥一二可纪。

由是观之,始未尝不成于艰难,而后败于易也。

尝论之,武为救世砭剂,文其膏粱欤!乱已定,必以文治之。

否者,是病损而进砭剂,其伤多矣!然则武得之,武治之,不免霸且盗,圣人反是而王。

故曰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

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儒待其人乃能光明厥功。

至专诵习传授、无它大事业者,则次为《儒学篇》。

(节选自《新唐书•儒学列传(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若乃A举天下B一之C于仁义D莫若儒E儒F待其人G乃能H光明厥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前王所以成败”中的“所以”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新唐书·禇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禇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禇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禇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禇亮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

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

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

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

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

炀帝议改宗庙之制,亮请依古七庙,而太祖、高祖各一殿,法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余则分室而祭,始祖二祧,不从迭毁。

未及行,坐与杨玄感善,炀帝矜己嫉才,因是亦贬西海司户。

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亮与俱,至陇山,徽死,为敛瘗,人皆义之。

后为薛举黄门侍郎。

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

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

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慆致谏,帝礼纳其言。

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

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候,老于家。

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意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亮顿首谢。

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

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

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

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禇亮等,并以本官为学士。

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

命阎立本图象,使亮为之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译文:褚亮,字希明,是杭州钱塘人。

曾祖褚湮,父亲褚玠,都在梁代、陈代时有名声。

褚亮年少时机警敏捷,博览图书史籍,一旦过目就牢记在心中。

十八岁时,他去见陈朝的仆射徐陵,徐陵和他交谈了一番,认为他很奇特。

《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张廷珪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张廷珪,河南济源人。

第进士,补白水尉。

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

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

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

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

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

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丰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

愿罢之,以纾穷乏。

”帝不省。

寻为中书舍人。

再迁礼部侍郎。

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

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

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

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谜,当杀杀之,不可辱也。

”士大夫服其知体。

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

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

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

频徙苏、宋、魏三州。

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

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

”诏可。

在官有威化。

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

以太子詹事致仕。

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译文:张廷珪,河南济源人。

考中进士科,补任白水尉。

几经升官后任监察御史,按察纠举公正。

武后征收天下僧人的钱,在白司马坂营建佛寺,张廷珪上书劝谏,武后认为他说得好。

在长生殿召见他,赏赐慰勉甚厚,建佛寺之事也就因此停止。

张易之被诛杀,议论要求彻底惩治他的同党。

《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

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

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

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

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

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

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

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

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

卒,年五十一。

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

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

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

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以事陛下。

”帝乃止。

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

”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

”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

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既任职久,赉锡丰饶,皆令弟文昭主之。

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恐累卿,朕将出之。

”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帝愍其意,召文昭让敕,卒无过。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有删减)译文: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父岑善方,在后梁任吏部尚书。

父亲岑之象,在隋做官,任邯郸令,因事被人告了一状,无法申冤。

岑文本当时十四岁,到司隶官处替父亲申理冤屈,辩论和对答的言辞悲伤流利而又无可辩驳,整个官署的人都感叹赞赏他,他父亲的冤屈也得以洗雪。

《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

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

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新唐书与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在记述孔颖达一生经历的基础上存在明显的辨异。

《孔颖达传》是元朝历史学家萧何所著,关于唐朝宰相孔颖达(580--635)的传记,描述了他的一生事迹及他的谋略。

新唐书的《孔颖达传》的内容主要还原了孔颖达的主张,把他评价为一个重经略的高手。

另一方面,旧唐书的《孔颖达传》更多地还原了孔颖达能力,重点突出了他的勤奋、慎重、廉洁和忠诚。

首先,在性格特质方面,新唐书的《孔颖达传》更多地强调了他的强大智慧,把他塑造成一个重经略的高手,在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并有“天下可不保,一年可醺身亡”的高见和“古今立功,明日者若何”的褒扬。

旧唐书的《孔颖达传》则更加聚焦于他的勤奋、慎重、廉洁和忠诚,强调他在政事机关中的正派形象,结合孔颖达的历史记述,更加突出了他严谨细致、务实为民的特质。

其次,在政治观点方面,新唐书的《孔颖达传》反映了孔颖达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尚学并德”。

新唐书强调孔颖达坚持法治,推行自己的“重制、恢复”政策,强调其“以宽政、仁待、以礼示之”的统治理念。

而旧唐书的《孔颖达传》则更多地反映了孔颖达的实践政策,强调他坚持己见,推行多项改革,努力实现“善政、厚道、宽恕”的统治思想和“举责、禁罪、义秩”的法治思想。

最后,在表达方式上,新唐书的《孔颖达传》更多地指出了孔颖达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的深刻性,表述方式也比较抽象,在文章中多次提出对孔颖达的褒奖和赞美,称其为“颖达之谋若此,其功可名也”的“重能谋夺”的大臣。

而旧唐书的《孔颖达传》更多地表述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形,把孔颖达的政策思考和实践经历表达地更加详实具体,着力指出他“以慎於政,以宽於政”的政治智慧,以及“勤令洁役,节以贤己”的优秀治国本领。

由此可见,《孔颖达传》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中存在明显的辨异:新唐书把孔颖达塑造成一个重经略的高手,强调他的廉洁和智慧;而旧唐书把重点聚焦于他的勤奋、慎重、廉洁和忠诚,着力指出他的政治智慧和治国本领。

《新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

性刚正,莅事明济。

尝为刺史诘让,正色别白,不为屈。

开元中,与兄春卿、弟曜卿并以书判超等,吏部侍郎席豫咨嗟推伏。

再以最迁范阳户曹参军。

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禄山反,杲卿及长史袁履谦谒于道,赐杲卿紫袍,履谦绯袍,令与假子李钦凑以兵七千屯土门。

杲卿指所赐衣谓履谦曰:“与公何为著此?”履谦悟,乃与真定令贾深、内丘令张通幽定谋图贼。

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使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

谋泄,禄山杀循。

杲卿阳不事事,委政履谦,潜召处士权涣、郭仲邕定策。

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乃矫贼命召钦凑计事,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可夜开,舍之外邮;使履谦及参军冯虔、郡豪翟万德等数人饮劳,既醉,斩之,并杀其将潘惟慎,贼党歼,投尸滹沱水。

履谦以示杲卿,则首喜且泣。

先是,禄山遣将高邈召兵范阳未还,杲卿使藁城尉崔安石图之。

已而事显,乃拜杲卿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履谦为常山太守,深司马。

即传檄河北,言王师二十万入土门,遣郭仲邕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

日中,传数百里。

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

于是杲卿兄弟兵大振。

史思明等率平卢兵度河攻常山。

不涉旬,贼急攻城。

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

贼胁使降,不应。

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

”杲卿不答。

遂并卢逖杀之。

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

《新唐书·蔡廷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蔡廷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蔡廷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蔡廷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蔡廷玉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蔡廷玉,幽州昌平人。

事安禄山,未有闻。

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

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

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

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

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

廷玉间语论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

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

不如奉天子,剗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挠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

"对曰:"不杀我,公得名。

杀我,吾得名。

"泚不能屈,待如初。

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

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

廷玉遂蒇(chǎn,完成)朝事。

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

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

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

"泚不听。

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wò优厚)。

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

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

"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

泚恚滔夺其军,不从。

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

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

《新唐书·许孟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许孟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许孟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许孟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许孟容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

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

辟武宁张建封府。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

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

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

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

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

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

衢,大州也。

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

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

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

”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

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

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

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

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

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

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

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

奏曰:“不奉诏,臣当诛。

然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

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

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

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后数日,果相度。

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关键词 :《新 唐书》;《旧唐 书》;《孔颖达传 》;辨异 中图分类号 :K242.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134(2009)04—0001—05
孔颖达是唐代 的经师鸿儒 ,由其主持编修 的
笔者认为 ,孔颖达 的字取 “冲远 ”为上。理 由
《五经正义》在唐代注疏学 以及中国经学发展史 一 :陈冠明先生在《孔颖达年谱》中认为“《新唐书》
世系表》的记载可信度 更高 。
为二 十 四人 ,同时可参见 《旧唐 书 ·长孙无 忌
理 由三 :于志宁与孔颖达为同僚 ,其所作《碑 传》,原文如下 :“十七年 ,令 图画无忌等二十 四人
铭》非常明确地记录了孔颖达的字为 “冲远”,应 于凌烟 阁,诏 日 :‘自古皇王 ,褒崇勤德 ,既勒铭于
三 。将两者进行 比较 ,就会发现有 多处抵牾 :
正传之谬 ,不疑 以冲远为仲达。以此知文字转易 ,
一 “冲远 ”还是 “仲达 ” 、
关于孔颖达 的字①,《新唐书》本 传、《旧唐书》 本传②均作仲达 (《册府元龟》卷五九七 、《山东通 志》、《直斋书 录解题》、清代朱鹤龄的《愚巷小集》 卷七《读左 日钞序》等所记 同)、《新唐书 ·宰相世 系表五下》作冲远 (于志宁《大唐故太子右庶子银 青 光 禄大 夫 国子 祭酒 上 护 军 曲阜宪 公 孔 公碑 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所记同)。一方面 ,于
失其真者 ,何可胜数”【1]1160欧 阳修为 《新唐书》的 编者之一 ,《宰相世系表》所记之 “冲远”当是正旧 传之谬 ,因此 ,关于孔颖达的字还是应该以《碑铭》 为准 ,定为“冲远 ”。
理 由二 :与 《旧唐书》相 比,《新唐书》在文笔 、 体例等方面都更胜一筹 ,但是 因为对史料 的删减 , 《新唐书》中有不少记载受到质疑 ,该书颁行不久 就有吴缜撰 《新唐 书纠谬》二十卷 ,共举 出该书 四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孔颖达传》辨异
安敏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0)004
【摘要】<新唐书><旧唐书>是研究唐代经师孔颖达生平及其主编的<五经正义>的重要材料.二者在孔颖达的字、"十八学士图赞"、孔颖达明服氏<春秋传>、孔颖达与唐太宗的"故事"、<五经正义>的书名及卷数等问题上存在诸多的抵牾之处.这些抵牾之处反映了孔颖达及其<五经正义>的尴尬处境.
【总页数】5页(P1-4,61)
【作者】安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4
【相关文献】
1.史志中书手设置比刊——《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唐六典》[J], 周侃
2.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尚书大传》的异名辨析 [J], 李慧玲
3.论《新唐书》《旧唐书》中柳宗元传之间的差异 [J], 张培
4.《新唐书·吐蕃传》中若干藏语译名的回译问题——以《汉史中的吐蕃王统》《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吐蕃传》中的译名为例 [J], 加羊达杰; 卓玛端智
5.中华校点本《旧唐书·苏瓌传》校记中的一处脱误 [J], 王京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唐书·崔光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崔光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崔光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崔光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崔光远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

勇决任气,长六尺,瞳子白黑分明。

开元末,为唐安令,与杨国忠善,累迁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还,会玄宗西狩,诏留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

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

光远乃募官摄府、县,谁何宫阙,斩十数人,乃定。

因伪使其子东见禄山,而禄山先署张休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远故官。

俄而同罗背贼,以厩马二千出奔,贼将孙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忧死,官吏惊走,狱囚皆逸。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

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使人奔呼曰:“尹巡门!”门兵具器仗迎谒至皆斩之募得百余人遂趋灵武。

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复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

会贼党剽泾阳,休祠房,椎牛呼饮。

光远刺知之,率兵夜趋其所,使百骑彀满狙其前,命骁士合噪。

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得马千噭,俘一酋长以献。

自是,贼常避其锋。

扈帝还,改礼部尚书、邺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繇汴州刺史代萧华为魏州节度使。

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

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战不胜,奔还,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光远信之,斩处崟。

处崟善战,众倚以为重,及死,人益危。

魏城经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筑,牢甚,光远不能守,夜溃围出,奔京师。

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

会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反,陷荆、襄诸州,因拜持节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

又徙凤翔尹。

先是,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光远至,遣官喻降之。

既而沈饮不亲事。

愔等阴约党项及奴剌、突厥,败韦伦于秦、陇,杀监军使。

帝怒光远无状,召还。

复使节度剑南。

会段子璋反东川,光远进讨平之。

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断腕取金者,夷杀数千人。

形容教师的成语

形容教师的成语

形容老师的成语诲人不倦:教诲厌倦耐性教人,不会厌倦。

《语论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至炉火发出纯青色火焰就算大功告成。

比喻功夫技艺达到精纯完美的境地。

清曾朴《孽海花》二五回:“到了现在,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各家兄弟各显身手的时期。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有声有色,生动逼真。

清萧山湘灵子《轩亭冤》题词:“绘声绘影样翻新,描写秋娘事事真”。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为人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北齐书·王昕书》:“杨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春风化雨: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多用在人或事,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战国·孟轲《孟子. 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

’兢兢业业:做事小心谨慎,非常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满腹经纶:整理过的蚕丝,引申为学识才干。

形容人学识渊博,富于才干。

《周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受到教导的学生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先进篇》青出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022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今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现将孔颖达一生之经历编撰成文,让世人了解一代大儒辉煌的一生。

一.孔子圣裔,儒学世家,少小求学,志向高远东汉时期,孔子第二十代裔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被封下博亭侯,从此其后代世居下博县,孔颖达为孔郁第十一世裔孙,其曾祖孔灵龟,为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孔硕,为北魏治书侍御史,父亲孔安,为北齐青州法曹参军。

孔颖达从小生活在一个诗书传家的世宦之家。

孔颖达在衡水度过了至为关键的青少年时光。

他八岁就学,勤奋好读,史载其“日读千余言,至暮更诵,未尝嬉戏,有异凡童,《三礼义宗》尽能闇记。

”孔颖达少年时期注重学习《三礼义宗》,这对日后孔颖达汇总南北学问奠定基础。

二.造访刘焯,授业家乡,冀州论辩,初登雅堂开皇十四年,孔颖达二十一岁时,造访同郡通儒刘焯。

刘焯信都昌亭人,隋代著名天文学家、经学家。

但是刘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对年轻的孔颖达不能以礼相待。

孔颖达所提疑难问题,多出乎于刘焯的想象,刘焯改容敬之,执意挽留孔颖达于他的门下。

孔颖达固辞不就,回到家乡开馆授徒。

孔颖达二十七岁,此时孔颖达已经名重一时,“博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学富石渠,沉研冠于东阁。

”冀州刺史窦抗因孔颖达的名望,征召他参与名儒论难,其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刘彦衡以及后与孔颖达同为天策府十八学士的同乡盖文达皆得预坐,孔颖达登上官方组织的学术辩论。

此次辩论会上孔颖达表现不俗,崭露头角。

此后,孔颖达继续在家乡授徒,同时研读儒家经典,默默积累才能,等待飞升时机。

三.明经高第,除授博士,东都论难,风摧秀木隋炀帝继位后,再开学校,广招俊彦,重兴儒业。

隋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

孔颖达学问渊博,囊括各家各派,受到广泛赞誉,被征召入朝,参加朝廷策问,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时年三十二岁,举明经高第,释褐授河内郡博士,为州郡佐吏。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征诸郡学官,汇聚东都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相与辩论。

《孔颖达,字仲达》阅读理解及翻译

《孔颖达,字仲达》阅读理解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9分)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

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

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造同郡刘焯造:培养B.非特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C.加散骑常侍,爵为子爵:封爵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致仕:辞官回家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是(3分)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文言文阅读答案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docx

文言文阅读答案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docx

文言文阅读答案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文言文阅读答案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文言文阅读答案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

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文言文阅读答案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削切愈至。

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 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高仁厚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高仁厚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高仁厚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高仁厚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高仁厚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高仁厚,初事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碹为营使。

黄巢陷京师,天子出居成都。

先是,京师有不肖子,持梃剽闾里,号“闲子”。

京兆尹始视事,辄杀尤者以怖其余。

巢入京师,人多避难宝鸡,闲子掠之,吏不能制。

仁厚素知状,下约入邑闾纵击。

军入,闲子聚观嗤侮,于是杀数千人,自是闾里乃安。

会邛州贼阡能众数万略诸县,列壁数十,涪州刺史韩秀升等乱峡中,诸将不能定。

仁厚督兵四讨,屯永安。

阡能遣谍者入军中,吏执以献,谍自言父母妻子囚于贼,约不得军虚实且死。

仁厚哀之,日:“为我报贼,明日我且战,有能释甲迎我者,署背日‘归顺’,皆得复农矣。

”纵谍去。

贼设伏诈降,仁厚遣将不持兵入谕其众,皆真降。

仁厚还,天子御楼劳军。

敬碹与仁厚谋日:“秀升未禽,公能破贼,当以东川待公。

”仁厚许之。

仁厚使游军逼贼,久不战,则夜以千卒持短刀、强弩直薄营,火而噪之。

秀升率舟兵救火,仁厚遣人鹜没凿舟,皆沉,众惧,多溃。

秀升斩溃兵,众怒,执秀升以降。

仁厚槛车送行在,斩于市。

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初隶神策军,闻敬碹以仁厚代己,有望言,移檄言敬碹十罪,杀监军田绘,遣兵攻绵州,不克。

帝乃下诏削官爵。

敬碹即表仁厚为东川节度留后,率兵二万讨之。

师立遣大将张士安、郑君雄守鹿头关。

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伏发,击走之。

师立自督士,十战皆北。

仁厚约城中斩首恶者赏,君雄呼于军曰:“天子所讨,反者耳,吾等何与?”乃与士安哗而进,以仁厚书示师立曰:“请以死谢众。

”自沉于池死。

君雄悉诛其家,献首天子。

诏拜剑南东川节度使。

乾宁中,追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8226;高仁厚传》) 译文:高仁厚,当初事奉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担任营使。

黄巢攻陷京师,天子逃往成都。

在这之前,京城有不良子弟,拿着棍子抢掠乡里,称作“闲子”。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武元衡,字伯苍。

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

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

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

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

擢为御史中丞。

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

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

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

及即位,是为宪宗。

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

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

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

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

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

”帝然之,遽追锜。

而锜计穷,果反。

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

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

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

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

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

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

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

承宗怨,数上章诬诋。

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

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

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②叶(__é):和洽,相合。

译文:武元衡,字伯苍。

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皇后的隔堂弟弟。

《新唐书·孔颖达》-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新唐书·孔颖达》-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新唐书·孔颖达》|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新唐书·孔颖达》|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①事,多从其说。

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

帝幸太学观释菜②,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

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

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

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
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

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

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

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

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补任太学助教。

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

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

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

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

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

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

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

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

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

”太宗称赞他讲得好。

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

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

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

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
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

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

”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

”还是常来恳切规劝。

后来退休了。

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

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