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小说理论
哥特式文学理论的体现
哥特式文学理论的体现“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古堡、黑夜、诅咒等为标志性元素。
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等艺术主题,徘徊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内心的痛苦与现实的残酷。
哥特小说大多通过病态的写作手法,揭露社会的阴暗和人性的丑恶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埃德加爱伦坡可以说是美国哥特式小说的领军人物。
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他不仅仅是一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诗人。
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多以死亡和孤独为主题,并且同时奠定阴森恐怖的感情基调,以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被称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
对于“诗歌美”,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强调诗的忧郁美。
为了追求这种美,他对于诗歌的安排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并且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考究与斟酌,力图展现给读者一个鲜明完美的画面。
爱伦坡认为只有将“美”和“死”巧妙地结合才能体现出诗趣的最高格调,因此他的诗歌大多基调凄美,色彩阴暗,气氛诡异,而其风格却优美而豪华。
因此,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哥特式元素是随处可见的,并且作者在奠定阴暗氛围的同时,也注重采用华丽的风格来装饰诗歌的美,达到二者完美统一。
坡的代表作品《乌鸦》便是通过非理性的意识,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原理。
这首发表于1845年的《乌鸦》在评论界备受争议,这首诗中通过对主人公死去的爱人的哀悼和悲伤情绪的流露,体现了作者的哥特式情怀,本文通过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来阐释哥特式文学理论是如何体现的。
一、哥特式的主题选择主题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在一部作品中的感情基调、用词选择、表达目的都与主题息息相关。
在哥特式作品中,“死亡”是哥特作者惯用的主题,通过作品中一个或多个角色的死亡,或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灵异事件,来奠定哥特式作品恐怖阴暗的感情基调。
《乌鸦》全诗共一百零八行,描述的是一个刚刚失去心爱之人的年轻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夜晚,独自一人静静追思已经死去的爱人,本想用读书来摆脱内心的苦痛但终究无法走出阴霾的情绪,可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在他第一次打开房门无果后,第二次打开窗子时,发现在漆黑的夜中,有一只乌鸦站在房门上方的雅典娜女神像上。
爱伦坡百度——精选推荐
简介(百度)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 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 theticism)者。
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
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
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
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埃德加·爱伦·坡(英语:Edgar Allan Poe;1809年1月19日-1849年10月7日),美国作家、诗人、编者与文学评论家,被尊崇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要角之一,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
爱伦·坡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家先锋之一,并被公认是推理小说的创造者,甚至被视为科幻小说的共同催生者之一[1]。
他是第一位众所周知、仅以创作一职糊口的美国作家,并因此长陷于经济困难与不顺遂之中[2]。
Edgar Allan Poe (born Edgar Poe, January 19, 1809 – October 7, 1849) was an American author, poet, editor and literary critic, considered part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Movement. Best known for his tales of mystery and the macabre, Poe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American practitioners of the short story and is considered the inventor of the detective fiction genre. He is further credited with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ing genre of science fiction.[1] He was the first well-known American writer to try to earn a living through writing alone, resulting in a financially difficult life and career.[2]Literary influenceDuring his lifetime, Poe was mostly recognized as a literary critic. Fellow critic James Russell Lowell called him "the most discriminating, philosophical, and fearless critic upon imaginative works who has written in America", though he questioned if he occasionally used prussic acid instead of ink.[100] Poe was also known as a writer of fiction and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American authors of the 19th century to become more popular in Europe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101] Poe is particularly respected in France, in part due to early translations by Charles Baudelaire. Baudelaire's translations became definitive renditions of Poe's work throughout Europe.[102]Poe's early detective fiction tales featuring C. Auguste Dupin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detectives in literature. Sir Arthur Conan Doyle said, "Each [of Poe's detective stories] is a root from which a whole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Where was the detective story until Poe breathed the breath of life into it?"[103] 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have named their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the genre the "Edgars".[104] Poe's work also influenced science fiction, notably Jules Verne, who wrote a sequel to Poe's novel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 called An Antarctic Mystery, also known as The Sphinx of the Ice Fields.[105] Science fiction author H. G. Wells noted, "Pym tells what a very intelligent mind could imagine about the south polar region a century ago."[106]Like many famous artists, Poe's works have spawned innumerable imitators.[107] One interesting trend among imitators of Poe, however, has been claims by clairvoyants or psychics to be "channeling" poems from Poe's spirit.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of these was Lizzie Doten, who in 1863 published Poems from the Inner Life, in which she claimed to have "received" new compositions by Poe's spirit. The compositions were re-workings of famous Poe poems such as "The Bells", but which reflected a new, positive outlook.[108]Even so, Poe has received not only praise, but criticism as well. This is partly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percep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upon his reputation.[101]William Butler Yeats was occasionally critical of Poe and once called him "vulgar".[109]Transcendentalist Ralph Waldo Emerson reacted to "The Raven" by saying, "I see nothing in it"[110] and derisively referred to Poe as "the jingle man".[111]Aldous Huxley wrote that Poe's writing "falls into vulgarity" by being "too poetical"—the equivalent of wearing a diamond ring on every finger.[112]It is believed that only 12 copies of Poe's first book, 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 have survived. In December 2009, one copy sold at Christie's, New York for $662,500, a record price paid for a work of American literature.[113]中国人较系统地译介爱伦·坡比法国人晚了80余年,但却几乎应验了坡160年前引用过的一段文字。
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图式理论解读
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图式理论解读陈昌建;肖巧玲【摘要】爱伦·坡的创作多倾向于以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的哥特式风格为基础,其对心灵恐怖意象的营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
小说《黑猫》就是其意象小说的典型代表。
从图式理论角度解读《黑猫》,可以加深读者对爱伦·坡作品的理解程度。
%The aesthetic style of Allan Poe’s creation is based on the aesthetics of death and horror aes-thetics,which the build of psychic horror imagery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height,forming a unique crea-tive ideas.The novel Black Ca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mage novels.The interpretation of Black Cat can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Allan Poe’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ema theory.【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图式;黑猫;意象;效果【作者】陈昌建;肖巧玲【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动了图式理论的广泛应用,图式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读者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前提条件。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接触、理解新知识、新事物时,需要将其与头脑中储备的信息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作者:刘佳来源:《牡丹》2017年第05期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他是美国经典文学作家之一,倡导效果论,其哥特小说风格受到广泛欢迎。
这类小说以欧洲中世纪作为背景,描写了精神错乱、心里畸形、家族复仇和财产争夺等奇特故事,借用超自然的力量,渲染了暴力血腥、恐怖怪诞的气氛,可读性强,雅俗共赏,艺术性也十分精湛。
他勇于创新的风格为现代短篇小说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通过这种小说风格,来探索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类非正常、偏执、人格分裂的极端心理,揭示了不为人知的心灵隐秘角落。
他笔下的景物描写渗漏着主人公的特定情感,形式不拘一格,有大量的直接抒写,有侧面描写,也有间接性的暗示描写。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表现在对小说的立意、结构和人物的树立。
他的小说是不局限于一种解读形式的,经常对不同的著作描写出不同的含义,语言使用技巧相互交錯,有很强的阐述性,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
他的小说结构也多种多样的,情节反讽,有表面情节的反讽,也有隐蔽情节的反讽。
由此可见,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核心侧重于对恐怖实践、恐怖场景的描写,这源于他对死亡题材和死亡美学的研究,表现了死亡边缘化的主题,提高了哥特小说形式的艺术品质,为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效果论与短篇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以效果论为核心,效果指的是效应,是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产生的影响。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理论效果是指整体效果,是阅读活动中产生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多次阅读产生的效果。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事物是繁杂多样的,人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是会受到干扰的,只有短篇小说作品才能够保证不受到干扰,在读者进行篇幅小的阅读的时候,灵魂处于作者的控制之下,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不会产生疲倦感,自然阅读也不会被打断。
爱伦坡i小说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爱伦·坡一生写了70 篇小说,目前,学界对他的小说的分类大致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依照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爱伦·坡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哥特手法来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多被置于城堡、古宅,以及变化莫测的无垠海洋,作家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着重表达了人类的内心,而他小说中始终潜伏的阴郁,就像一面扭曲变形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某些自虐、残酷、乖决的心理。
一哥特式文学的继承哥特一词最初来源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直到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该词逐渐带有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并且于18 世纪成为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
20 一21 世纪,文学批评家逐步从哥特小说的文本分析中挖掘其中具有解构作用的幽灵因素,特别是和心理分析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相结合,探索了在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下的灵魂内境。
而爱伦·坡的作品便是哥特文学的代表爱伦·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
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而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握上无不流溢出怪诞恐怖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
1死亡主题的选择可以说,爱伦·坡选择死亡主题,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爱伦·坡对“死亡”主题的选择是与他的审美取向有关的。
坡幼失双亲,生性敏感,从小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再加屡遭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
因而,他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在幻想的土地上态意驰骋。
对他来说,现实世界是不堪忍受的。
他的这种情感宣泄就常常表现在违背常理的描写上,即把死亡作为题材来创造美,以一种美的破坏来获得另一种美的实现。
他感到,在那个丑陋、残酷的世界上。
在痛苦、孤寂的生活中,唯有沉醉在虚无飘缈的“美”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幸福,,和解脱。
论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与实践
论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姚同安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7期摘要: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文学主流是以爱默生“超验主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
爱伦·坡与其不同,他有自己的创作哲学。
在文学创作上他始终坚持他的“整体效果论”。
在其一生的文学创作中,他都如实地践行他所秉持的这种文学理念。
本文就其文学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说明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创作动因,并以《鄂榭府崩溃记》为例分析了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特色。
关键词:爱伦·坡整体效果论哥特式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015-021 引言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美国波士顿,1849年10月7日在巴尔的摩市去世,那时他只有40岁。
坡生于一对流浪艺人的家庭,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夫妇收养。
1815年,埃德加·爱伦·坡随从爱伦夫妇访问了生活在英国的亲友,游历了伦敦的各处名胜古迹,并先后在两所寄宿学校就读。
坡于1827年入伍,此后在养父的资助下进入西点军校。
爱伦夫人去世,爱伦再婚后,爱伦不愿再在经济上资助坡。
随后坡便投靠了在巴尔的摩的姨母和表妹弗吉尼亚。
1836年爱伦·坡与他年仅十四岁的表妹弗吉尼亚秘密成婚。
结婚12年后弗吉尼亚因肺结核去世,弗吉尼亚的离去使爱伦·坡遭受了很大打击。
坡自此以后便萎靡不振,事业和个人情感生活都遭遇坎坷,很不顺心。
1849年,四十岁的坡在巴尔的摩去世。
他在弥留之际还在呼喊着“上帝保佑我!”这呼喊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悲愤。
萧伯纳(Bernard Shaw)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
论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上)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被誉为心理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先锋;“美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
在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最为有特点,特别是在他那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中,诡魅幽婉的文风,以及对血腥和死亡的迷恋都不仅吸引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注意,读者们更是为之侧目、流连忘返。
爱伦·坡是哥特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时的哥特小说家,他善于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可谓在凄美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魂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
本文将从爱伦·坡本人的身平着手,对其哥特小说创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哥特式风格的特点进行剖析,浅析其对文学文本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此风格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恐怖;荒诞;死亡The Gothic Style in Allan Poe’s NovelsAbstract: Allan Poe is an exceptional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poet,novelist and literature critic.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y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cience fiction;the pioneer of aestheticism and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literature critics.So he has become an immort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llan Poe is recognized for his language and form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dark and mysterious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ascination for blood and death he exhibited in his gothic novels.Those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a literature critic,it also deeply impressed ordinary readers. Allan Poe is a gotjic novelist,when gothic novels began to revive as a half orthodox style.He is good at depicting people’s inner thoughts,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moral exploration and humanity controversy.It describes the str uggle of good and evil in everybody’s soul and the fear of punishment and death.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Allan Po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for Allan Poe to creat gothic novels.Then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charactistics of gothic novels.Finally,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how to evaluate gothic novels in general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novels;fearful;fantastic;death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
埃德加·爱伦·坡写作风格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
埃德加·爱伦·坡写作风格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本文导读: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带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纵观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家。
爱伦·坡以恐怖小说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
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爱伦·坡的创作原则是其“效果说”理论,他选择“死亡”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是由他的这个创作原则决定的。
坡认为,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必须讲究效果的统一,必须时刻想到预定的结局,要使每一个情节变得必不可少。
他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
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
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
在“创作的哲学”中,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
死亡主题是通过谨严紧凑的结构和作品的简洁而表现的。
爱伦坡的作品形式精美,技巧圆熟。
爱伦坡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里,强调了作品的简洁和统一效果。
在写作中,他还平萍理留情节和结构的高度简洁,小说中通常只有两个,最多三个人物,也没有离题的枝节和无关的装饰品。
在他看来,一位技巧高明的文学家在写作之前,必须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为实现预期效果而选择和组织情节,并且不应该有一个词的意向直接或间接与预先的构思无关。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精)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摘要:爱伦坡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坚持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美的整体效果,反对文学的说教功能和现实价值。
他的恐怖小说以独特的想象和深刻的洞察深入到人类心理隐秘的角落,名作《黑猫》是坡创作原则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爱伦坡;文学理论;恐怖魅力;黑猫一、与众不同的爱伦坡生前冷清寂寥,身后繁华喧嚣。
这大约是对爱伦坡最恰当的概括。
这位朱利安·西蒙斯笔下的“文坛怪杰”,因为其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与当时的文学主流相左,且笔锋犀利,树敌众多,生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甚至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仍饱受诟病。
如今,正是他这样的风格,这种迷一样的离经叛道,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强烈兴趣。
人们怀着充满敬意的惊叹,开始重新认识这位“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爱伦坡身处的美国文学第一次繁荣的浪漫主义时期巨匠辈出,可他和任何‘主义’都无关。
爱默生的《自然》乐观地认为精神至高无上,相信人本身的神圣性,相信人能超验感觉,被超验主义者奉为圭皋;梭罗的《瓦尔登湖》里,“天人合一”的神秘借着自然的鲜活清香扑面而来;霍桑的《红字》虽然也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阴暗面,但他的重点是为宗教道德所不容的“罪恶”,及“罪恶”对人的心理所带来的扭曲挣扎,意义仍在于道德教化;麦尔维尔《白鲸》里的莫比狄克,尽管象征着自然是模糊不清的矛盾对立,并不像超验主义主张的那样容易认识,但也暗示外部自然界能给人以正面的精神启迪。
只有坡,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不同,不是逃避现实去减轻精神的痛苦,而是去创造一个比现实更为痛苦可怕的世界。
他的作品,无论诗歌还是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全然陌生的,病态而且颓废,充斥着离奇的梦魇,超自然的恐怖,怪诞的情节,神秘的死亡。
二、爱伦坡的文学理论综述(一)爱伦坡的诗歌理论爱伦坡以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大胆创新为依据,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
他留存不多的文学评论条理清晰,分析透彻,不少评论家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足轻重的文论家。
从俄国“陌生化”理论简析爱伦坡短篇小说
从俄国“陌生化”理论简析爱伦坡短篇小说作者:甘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2期摘 ;要:爱伦·坡的小说以其独一无二的怪诞风格为他在文学历史上描绘了其浓重一笔。
他的小说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体验。
他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可以分别体现在四个不同的方面:语言使用,讲述方向,角色形象以及文本情节。
文中通过简析他在小说这四个方面对“陌生化”的应用,论述爱.伦坡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陌生化;崭新;爱伦.坡作者简介:甘菲(1986-),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外语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专门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1作为美国19 世纪最为人熟知的作家之一,埃德加·爱伦·坡对文学历史最大的贡献体现在了他小说的独特性上。
他创立了有自己独特气质的逻辑推理侦探小说和荒诞恐怖小说这两类型。
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构架和偏侧方向的差异又衍生出了更多种类形态。
本文侧重于简析其小说呈现出来的“陌生化”特质。
所谓“陌生化”这个概念是由什克洛夫斯基第一次提出来的,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是这样阐释这个概念的——“文学文本必须通过制造出陌生化效果以消解读者在接受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使得读者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由于习惯了而熟视无睹的事物,并以此重新恢复读者对事物的新鲜感受,使其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读者很容易可以从爱伦.坡的小说中发现上述的“陌生化”,并且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可以发现这样的线索几乎遍布他的创作。
首先,最基本的“陌生化”体现在爱伦.坡在小说中对文字语言的使用上。
文字是读者阅读文章时第一感官的直接认识,因此语言的异化在整篇小说中起着最基本也最直接的作用。
爱伦.坡具体的手法是通过重复使用叠词来创造和渲染小说中,尤其是悬疑小说中重要的恐怖氛围。
在他的小说《厄舍府崩溃记》,他重复的使用了“阴郁”等形容词来加剧气氛的压抑。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作者及作品简介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短篇小说先驱,被誉为世界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年幼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病故,之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坡收养;爱.伦坡在养父母那得到过家庭温暖却最后被养父逐出家门;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弗吉尼亚大学退学;虽然是个天才作家,但以写作为生的他一生穷困潦倒。
他的死因就如同其小说一样是个谜,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也有各种猜测。
他的短篇小说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作家柯南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及今天广为流传的各种推理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爱.伦坡主要作品有诗歌《乌鸦》《至海伦》等。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其中主要作品有《莫格街凶杀案》《红死病的化妆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等。
他的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
除短篇小说外,文学评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的论文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的论文等作品至今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他的三部作品以及其特殊角度对小说和诗歌进行分析。
《乌鸦》《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乌鸦》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
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
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
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
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
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下面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对现代文学刨作的影响
文/ 张 源
摘 要 :爱德加 ・爱伦坡是 美国文学史上 的重要作 家 ,其作品包括 小说 和诗歌等 。爱伦坡的 小说 范 围广 泛,包括 恐 怖 小说 、侦探 小说等 。其 中,爱伦坡 的恐怖 小说 对于现代 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具有 重要的 文学价值和现 实意 义。 爱伦坡的 恐怖, J 、 说充满 了凶杀 、暴 力、悬疑 等情 节,但 这些情节却反 映 了人 类灵魂深处的真 实存在 ,是对 于人性 的探 索, 充满 了一种荒诞却真 实的 美丽 。本论 文主要对爱伦坡 恐怖 小说 的艺术特 色进行 分析 ,并指 出其 对 于现代 文学创作 的指导
美 ,怪诞之美等 。而且这些这些独特 的美学理念 ,被坡 通过高超 的艺术 手法表现 的淋漓尽致 。在爱伦坡 的笔下 ,美女之死最能 表现死亡 的美丽 与震撼 。在爱伦坡 的恐怖小说里 ,美 女的死 亡被描 写的超凡脱 俗。这些 美丽聪慧 的女子 ,或者 自身充满 了对死亡 的恐惧 ,或者 导致 了 自己和他 人 的可怕 的死亡 。在其死亡 的恐怖 中 , 充满 了死亡 的美 丽 。读者 能感受 到其 中超乎理性 的美 ,感受到死亡带 给人们 的美丽 和震撼 。这种 美已经 超 出了生命本身 , 很容 易让读者联想 到现 实之外 的彼岸之美 的存在 ,并 引 发 对 生 命 的反 思 。
的现 代 意识 。 对 哥 特 式 小 说创 作 艺 术 的 创 新 在传统的哥特式小说中 。作者往往会注重对于恐怖 背景的描写 ,那
些 阴森恐 怖的古堡 ,修道院 ,往往会成为作者取景 的素 材。不 同于传 统 的哥特式 小说 ,爱伦 坡在描写恐怖场景的 同时 ,也更加注 重人物 内心 的 细致刻 画 ,在爱伦坡 的笔下 .人类恐怖的来源更值得探 索。让人类恐怖 的东西有很多种 ,对死亡的恐惧 ,对 于未知未来 的焦虑 ,对命运 的抗 争 和无奈 ,以及被现实束缚时 的绝望 ,这些 内心情绪给人们 带来 的恐怖 感 不亚于外在环境 。因此 ,爱伦坡 的小说更加注重对 于人们 恐怖 内心 的探 索和描写 ,也是其恐怖小说更加能够 引起读者心灵 的共 鸣。在环环 紧扣 的情节 中,读者可 以有 身处其境 的受和 窒息 的快 感。相 比于传统作 家 , 爱伦坡更加注重对 于恐怖 的来 源的探索 。这 种恐怖感会 让读者感 到深入 骨髓 ,让人深 陷其 中而 又无法 自 拔 。死亡不再让人感 到恐怖 ,而是 充满 了一种美感 。爱 伦坡 笔下的美女之死更加 让人感受到生命消亡带 给人们 的永久眷恋 和美好 回忆 。爱伦 坡对 于恐怖 氛围的塑造不再局 限于对 于 阴 森古堡 ,地下 室,和人 物恐怖 外表的刻画。这种对于人 物 内心恐怖 来源 的描写 ,更会 引起读者 的共 鸣。 传 统的哥特式小说会通过一系列怪诞恐怖的故事的构造 ,来描写一 个 黑暗的世界 ,抨击社会的黑暗 ,揭露出人性的黑暗。爱伦坡 的恐怖小 说在这一点 上可以说是 对其 有所继承。在爱伦坡的恐怖小说 中 ,主人公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一、本文概述埃德加·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文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理论涵盖了诗歌、短篇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对恐怖元素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创新的重视。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本文旨在探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其代表作《黑猫》中的体现。
我们将首先概述爱伦坡的主要文学理论,包括他的美学观、恐怖元素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创新的看法。
然后,我们将深入分析《黑猫》这部作品,探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影响他的创作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他的作品和文学理论。
我们相信,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爱伦坡的文学贡献,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和作品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理论强调了恐怖、神秘、悬疑等元素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读者的心理反应产生互动。
在爱伦坡看来,文学的目的在于唤起读者的情感,尤其是恐惧和同情,而恐怖元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还涉及到了对短篇小说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短篇小说应该注重情节的紧凑和悬念的营造,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同时,他也强调了语言在短篇小说中的重要性,认为精炼、准确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中,他特别提到了“效果论”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效果,如恐惧、悲伤或喜悦等,而这些效果应该是作者通过精心构思和技巧运用来实现的。
他提倡作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对读者心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读者的情感反应,并以此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爱伦坡
爱伦·坡19世纪美国作家艾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历来被视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恶魔式人物,无论其私生活、还是其作品,均被贴上“渎神”的标签,比如D·H·劳伦斯就在他的《美国文学经典》(1923)中愤怒地指出:在坡那里,所有的人都是吸血鬼,尤其是坡本人。
但很多人所忽略了的是:这同一个坡,曾经在1847年2月3日,在纽约的一家图书馆里,面对60名听众,严肃地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这次演说的讲稿,经过修改,于四个月后出版,这就是被后世称为“美国天书”的《我发现了》(Eureka)。
坡显然把这本150页的小册子视作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与最后的总结,然而,这篇“艺术遗言”因为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不可避免地有庞杂晦涩之嫌,所以多年来颇受冷落——研究界或者视而不见,拒绝评论;或者忽视其重要性,认为它系“业余天文爱好者的拼凑之作”;更有甚者,干脆将其视为作家神经错乱状态下的一派胡言。
有意思的是,坡在《我发现了》的序言中曾自豪地宣称:“我书中所言皆为真理——所以它不可能消亡——即使它今天因遭践踏而消亡,有朝一日它也会…复活并永生‟。
” 一百年后,坡的理论果然得到了“复活”:一方面,以瓦莱里、奥登、约翰·欧文、丹尼尔·霍夫曼为首的一批著名文学评论家给了此作以高度评价,比如哈罗德·布鲁姆就宣称:“就文学价值而言,《我发现了》比他的诗歌的价值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证明了坡的伟大,原来,《我发现了》所“发现”的实际上是宇宙的诞生和消亡原理,其中的假说与“大爆炸”、“热寂说”等当代理论不某而合,按照天文学家的看法,坡是堪与开普勒、牛顿、甚至爱因斯坦媲美的天才人物。
《我发现了》的确是坡一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他全部思想观念的一个总结。
它的出发点是宇宙论,中心点是上帝论,落脚点却是人生论和文学论。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唯美主义和效果论-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唯美主义和效果论-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美国文学史上,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 ~ 1849)是游离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但却拥有特殊地位的天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尤其是他一生所着的超过70 篇的短篇小说因其在任何时代下都独一无二的风格,被后世奉为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和恐怖小说的大师。
近年来,针对其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42 年的《红死病的假面》(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象征主义、哥特风格、梦幻性主题等单一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
一、爱伦坡及其小说概述作为最能代表爱伦坡风格的短篇恐怖小说,《红死病的假面》继承了18 世纪欧洲哥特风格小说的传统,并从中吸收了中世纪颇为流行的恐怖艺术概念。
诸如,充满了没落和惊悚气氛的幽灵城堡,被遗弃的萧条的村落还有古怪反常的人们。
并独辟蹊径,在欧洲传统恐怖小说理念中加入心理惊悚因素。
如小说发生的地点是一座非常偏远的城堡式宅院,里面有颇具中古特色的黑色大钟,并且虽然宅院富丽堂皇,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
而舞会上的人有人装扮成肢体与面具不相成的怪物。
有人穿戴着精神病患者才能想出的怪装。
有许多人装扮得漂亮,许多人装扮得荒唐,许多人装扮得怪诞,有一些人装扮得可怕,还有不少人装备得令人恶心.二、唯美主义爱伦坡竭尽所能描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近乎奢靡的生活。
《红死病的假面》中,人们的面具怪诞乖张,火光点亮了暗黑的帷幔,气氛阴郁而诡异。
跳舞的男人女人,面色惨白,在中疯狂舞蹈。
人群中,一个轮廓带着红死病的面具,裹着尸布,忽然之间又消失,只剩下面具和尸布。
这种充盈于整个故事的基调给人一种颤抖悸动的恐怖感受。
在这种恐怖惊悚的极致感官下,作品又丝丝密密如月光透过树叶般的渗出些许唯美的画面触感。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现代主义元素分析
论文题目: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现代主义元素分析一.意义简述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 一 1849),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爱伦·坡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后人把他称为唯美主义文学的先驱,象征主义的开创者,美国侦探小说的开拓者及变态心理的探索家。
爱伦·坡一生写下不少作品,包括文学评论、诗歌、小说以及随笔等等,其中,诗歌以及小说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坡的小说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怪诞恐怖小说,第二类为侦探推理小说,第一类小说数量最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丽姬亚》、《厄舍古厦的倒塌》、《红死病的假面舞会》、《一桶酒的故事》,以及《黑猫》等;第二类侦探推理小说的代表作有《莫格尔街凶杀案》、《金甲虫》等,其他他还著有冒险小说,如《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瓶中手稿》等。
他的诗歌也是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他的诗歌传世的只有五十首,但他却是举世公认的美国大诗人,他的诗歌表现范围狭窄,大多描写内心活动,爱情、死亡和幻灭是他诗歌中最重要的三大主题。
爱伦·坡命运多钟,一生穷困僚倒,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国内外都没有给他应有的重视,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了解他的人认为他是杰出的诗人以及天才的小说家,而对他的作品抱有成见的人,却认为他是个疯子、酒鬼甚至瘾君子,遭人嘲笑,但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可抹煞的。
自20 世纪初欧洲文坛掀起一股爱伦·坡热潮以来,爱伦·坡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日益上升,国内外学术界对爱伦·坡的关注也持续升温。
国内外学者、专家运用不同的理论和观察角度,从总论、艺术特点、比较研究、作品分析、创作动机、作品主题等方面对爱伦·坡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和剖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内容梗概“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
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
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
“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
“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
“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
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
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
“我”得出结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
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伦坡小说理论:In his definition of the short story, he emphasized brevity and unity of impression. The latter is the all-important element, and by unity Poe meant totality or oneness of impression.
1: The short story must be of such length as to be read at one sitting(brevity), so as to ensure the totality of impression. Poe stresses brevity because he thought that unity of impression would be blurred and lost in the mass of details inevitable in a long story or novel.
2:The very first sentence ought to help to bring out the “single effect” of the story. He insisted that the writer must first determine the effect that he wished to produce and then deliberately choose incidents to assist in the creation of such an effect.
3: A tale should reveal some logical trut h with “the fullest satisfaction,” and should end with the last sentence, leaving a sense of finality with the reader.
4:In theme he anticipates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in his treatment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elf in a world of T.S.Eliot’s nothingness and Hemingway’s nada. He places the subconscious condition of the mind under investigation and probe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normal exitence. New Criticism: a school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in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emphasizing close reading, particularly of poetry, to discover how a work of literature functioned as a self-contained, self-referential aesthetic object.John Crowe Ransom’s The New Criticism,E.T.Eliot,I.A. Richards
Feature:1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rather paying attention to external elements, which has tended to divorce criticism from social and moral concerns.
2 it explores the artistic struture of the work rather than its author’s frame of mind or its readers’ responses.
3 it see a literary work as an organic entity , the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places emphasis on 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4 The New Critical poem kept the basic Modernist values and abandoned other High Modernist features.
Influence: one of the many phase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which influence the careers of many poets
Local Colorism: Local Colorism or Regionalism as a trend first made its presence felt in the late 1860s and early seventies in America. It may be defined as the careful attegogoms in speech, dress or behavior peculiar to a geographical locality.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local colorists is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an indigenous little world with qualities that tell it apart from the world outside. 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limate of the country provided a stimulating milieu for the growth of local color fiction in America. Local colorists concerned themselves with presen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local character of their regions. They tended to idealize and glorify, but they never forgot to keep an eye on the truthful color of local life. They form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alistic movement. Although it lost its momentum toward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local spirit continued to inspire and fertilize the imagination of author.
Lost Generation: This term describes the people of the postwar years and the Americans who remained in Paris as a colony of “ expatriates” or exiles. It describes the writers like Hemingway who lived in semi poverty. It describes the Americans who returned to their native land with an intense awareness of living in an unfamiliar changing world. The young English and American expatriates, men and women, were caught in the war and cut off from the old values and yet unable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new era when civilization had gone mad. They wandered
pointlessly and restlessly, enjoying things like fishing, swimming, bullfight and beauties of nature, but they were aware all the while that the world is crazy and meaningless and futile. Their whole life is undercut and defeated.
Psychological Realism: It is the realistic writing that probes deeply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motivations, circumstances, and internal action , started by the end of 20 centry. Henry James is considered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His novel The Ambassadors is considered to be a masterpiece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