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

合集下载

超自然的主题 哥特式的恐惧——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四种观念模式

超自然的主题 哥特式的恐惧——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四种观念模式
2被 迫 。 .
尽管弗洛伊德希望死的理论是难以置信 ,可是希望结束生 命有其 自身存在 固有的传统 。自从浪漫主义兴起以来 , 西方文化 在拉德克利夫等作家 的影 响下 ,爱 伦・ 坡吸取 了哥 特式 的 中死的愿望 H渐 明显。与此 同时 , 哥特式小说 和“ 情感 ” 稳定 的出 恐怖成分 。 怪诞故事集》 14 ) 在《 ( 0 的前 中, 8 他把恐惧说成是他 现, 歌德 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 1 7 )像传染病 似的席卷 1 世纪 (7 4 “ 8 作 品基本的“ 主题 ”l 【 而且是 超 自然的。超 自然主题 的多种技巧 l , 的欧洲”1自杀成为时 尚, [ 3 , 或者说 , 因长期受 到理智 、 信仰及社会 有助于唤起恐惧感—— 带有哥特式的心灵 的恐 惧。超 自然物虽 情感得到了宣泄 。 马斯 ・ 托 查特顿是“ 因异化” 为 然 以不 同形 式 , 如精灵 马 、 鬼怪船 , 或活灵 活现的尸 体出现 , 但 陈规陋习的束缚 , 浪漫主义者而死的“ 第一范例 ”。 后来 , 在生活和文学中突然发生 是, 它通 常使生 与死互相渗透 、 戏剧化 , 也使超感 觉的对立 面戏 一 剧化 。 相信夜 间有吸血鬼的迷 信 、 灵魂的转生 、 唯灵论 、 鬼怪现象 的 自杀表现 了对于现代死亡恐惧 的一 种有趣的反应 。一眼看去, 对必死性害怕的结果怎么会是 这种经常出现的主题表现 了人 肉体的命运 和灵魂 的毁灭 。 然而 , 这似乎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推测 : 在有些情况下死亡恐惧症反常地 当成摆脱死亡恐惧 坡超越 了哥特式小说惯用 的手 法而去发 掘死 亡不 同的新 观念 。 死的愿望呢? 驱使个人走向死亡 。因此浪漫的 自杀风气在坡 的小说 通过鬼怪主题所提供的象征性标 示 ,我们 可以识别四种主要 观 沉夔负担 , 中得到体现 , 也反映 j现代人苦恼本质的另一个侧面。 ' 念模式 : 灭、 毁 被迫 、 分离和变形 。 在《 任性的顽童》 被迫的死亡利用 毁灭 的恐惧 , 中, 寻找“ 其 恐惧 的快乐 ” 。死亡是令人厌恶的 , 但现在则成 _具有魅 力和渴 r 二、 四种观念模式 念的对象 。《 任性的顽童》 清楚地表明 了自杀性冲动的 自白。《 梅 1毁 灭 。 . 岑格斯滕》 瓶 中手稿》 和《 使用超 自然 的主题来说 明被迫 自杀的 在富有启发性研 究《 否认 死亡》 , 内斯 特 ・ 中 欧 贝克尔认 为 : 内一, 界。 《 t l 世 在 梅岑格斯滕》 有一 匹“ 中, 神秘 的骏 马” 强行把梅岑 “ 亡是人最大的特殊忧虑 。”坡 采用 传统 象征 死亡 的手法 , 死 日 如 格斯滕 引向死亡并完成报复任务 。 显然 , 这匹马体现了男爵本人 颅骨、 骨骼象征 “ 死神” 腐烂的尸体 , 、 加剧 主人公 的忧虑 。 贝克尔 残酷 的恶意行为 , 男爵感到一种 “ 以抵 制的忧 虑” “ 难 , 他有像一 的分析说 明, 我们可 以体验到死亡 是一种 “ 复杂的象征” 它随着 , 口棺材 ” 掉下来 似的“ 感觉” 。坡把 邪恶 和死 亡联 系在一起 , 而 从 人的意识经历不 同阶段的变化 而变化 。 可是 亡隐含 的根本意 死 塑造 了梅岑格斯滕难逃 厄运这一形象 。 义也就是令人害怕的毁 灭的意义。对于死亡生理功能和 肉体的 《 中手稿》 瓶 的讲述 人希望进入深渊 , 寻求 他 自身毁灭。“ 看 形象化描写是坡的毁灭模式 的特 色 . 毁灭模式经常暗示在船上 、 来我 , t里这份惊骇 根本无从 想象 ; 即使我 万念俱灰 , l 但 还是满怀 屋内 、 旋涡里、 墙后面 、 坟墓里有形的陷阱。 好奇 , 急于要看透这些地 区的秘密 , 而且情愿看看这万分 可怕 的 毁灭模式在坡的多数故事里都可 以找到 ,如 :幽灵_ 一 《 -_ 死亡景象 ” 。小说极 度的超 自然 主义迫使人们 认识有关 死亡 的 个寓言》 红死魔的假 面舞》 这些作品创造 了一种忧思期盼的氛 《 。 “ 这些可怕地区” 在“ , 永恒夜 晚” 漆 黑” , 的“ 中 幽灵似的水手怀着 围。 害怕瘟疫的一群人不慌不忙地躲在墙里 , 死亡 以有形的形式 “ 热切 的希望而不是 失望的情感” 达致命的旋涡。他们死亡的 抵 闯入他们的生活 , 使他们难免此 厄运 。 幽灵》 《 的结尾使人听到很 绝妙年纪和对死 I 二的认 同使讲述 人充满了新奇和期望感 ,因此 多幽灵 的说话声 , 还有从远处传来 的安慰声 , 些声 音使会众 从 这 尽管有压抑不住 的恐惧感 , 但他仍等待可能得到 的启示。 在这层 座位上站起来 ,带着恐惧 的神情发抖 , “ 而且战栗得很厉害 , H 显 { 意思上 , 被迫的故事 企图取代 另外两种模式 : 离与变形 。 分 惊骇 的样子” 。毁灭模式描写同死亡忧虑一丝不挂的相遇。 3 离。 . 分 《 红死魔 的假 面舞》 时间与死亡联 系在一起 。所有 狂欢 者 把 在提倡 “ 愉悦之死 ” 理念 的时代 里 , 最后 时刻成 了铺 张浪费 都观察到带着假面的人 出现 时 ,作 为 自我错觉 的幽灵便失去 了 讲排场。感 到患上缠绵疾病 的人 以写信 、 作诗 、 日记等方式来 记 可信性。坡将瘟疫描写得极其可怕致 命 :有激烈 的疼痛 和突然 “ 解除久病所带来 的痛苦 ,并 怀有 对今生今世的思考和对死后 的 的眩晕 , 因大量流血而死亡 。” 甚至更可怕 的是 ,这种疾病从发 “ 希望 。 对神灵相会 的信念使临终时 情景充满着愉快的期望 , 也是 作到死亡 只有半小 时”即红死魔引起 奇形怪状 的丑陋 , , 且瞬 间 种难以忍受的分 离” 生离死别本身就是一种惯常的事 ; 了 。 为 尸体就腐烂 。 一见到腐烂 的尸体 , 人们对于独特的人性和不死 的 美化死亡形象 , 奉献 鲜花极为寻常 。由于衰败生理 的压抑 、 必死 灵魂 的相信便 消失 了。红死魔使人想起恐惧 ,寻欢作乐 的人倒 性从苦难经历 中分离出来。 坡把“ 美女之死 ” 当成“ 世界上最富有 下, 钟停了 , 三足鼎的火 熄灭 了。瘟疫 以“ 暗和腐 败” 黑 统治着人 诗 意的主题” 发掘 出了 1 , 9世纪 文化共 同的主题 , 为“ 的恐 因 坡 的世界 , 而人 的世界被带假面具游乐 的人 的寂静主宰着 。 可怕 的 惧还往往和 ‘ ’ 生并存”1 美 共 [ 5 。与 , 的人 与生俱来 的分 离引起 t爱 l 无形 的寂静 , 证实 了灵魂的毁灭。

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恐怖主题分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恐怖主题分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恐怖主题分析作者:朱亚铮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爱伦·坡一直是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黑暗、恐怖、阴郁的死亡气息,其中尤以短篇小说《黑猫》为代表。

本文拟从死亡主题、场景氛围、寓意象征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黑猫》的恐怖主题核心,并企图揭示恐怖美的原因。

关键词:黑猫;恐怖;死亡;意象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当年一经发表,就因为精巧的结构,出人意料的想象和情节组织,以及独特的“坡式”的恐怖效果备受关注,并且引起了爱伦·坡大粉丝波德莱尔的注意。

[1]这篇短短的小说也成为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代表之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篇小说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甚至是魔力呢?本文拟围绕着恐怖主题,从三个层面展开对《黑猫》的分析,以期揭示其恐怖引力的原因所在。

一、死亡主题贯穿众所知之,爱伦·坡的小说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死亡事件,弥漫着黑暗的死亡气息。

而死亡,一直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本能恐惧,也是我们难以用经验去阐释的必然命运。

正如弗洛伊德在晚年发现,人类除了生命本能外,还有着死亡本能。

他引用叔本华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

而在《黑猫》中,死亡成为了贯穿全文的主题事件。

小说一共有四起死亡事件,有两桩是确定无疑已经发生的,有两桩是还未实现但是却是必然走向死亡的。

首先是那只叫“普路托”的黑猫,起初被我用刀剜掉了一个眼珠,我还继续心怀不满,被一种可怕的邪念驱使着,“有一天早晨,我心狠手辣,用根套索勒住猫脖子,把它吊在树枝上,眼泪汪汪,心理痛悔不已,就此把猫吊死了。

”[2]接着就是我带回来和“普路托”一模一样的黑猫,想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安慰,结果卻发现它不仅也缺少一只眼睛,而且在胸前有一块白色的绞刑台斑记,这让我心生恐惧,于是准备弄死它。

在用斧头砍死这只黑猫的时候,我的妻子却伸手挡了一下,我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对准她脑壳就砍了一斧。

蒲松龄和爱伦·坡小说的死亡观比较

蒲松龄和爱伦·坡小说的死亡观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蒲松龄和爱伦?坡小说中对“死亡”这一母题的处理,并结合中西方文化背景,探讨二人在死亡观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蒲松龄爱伦?坡死亡观异同一、前言二、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蒲松龄的小说偏嗜对人的死亡和复生的记述,其中较为人熟知的篇章有《梅女》、《小翠》、《聂小倩》、《珠儿》等等。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大部分也是以死亡及死亡复活为题材的恐怖小说,比较著名的有《厄舍府的倒塌》、《红死病魔的假面舞会》、《丽姬娅》、《莫雷娜》等。

虽然说死亡是人类最惧怕的话题,但是两位文学巨匠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来描绘死亡,并使读者惊叹于二者在描绘死亡过程中创造的美感。

以内容相近的名篇《丽姬娅》与《尸变》为例。

《聊斋志异》中《尸变》讲述的是四个车夫投宿一村旁小店,因住客已满不得已被安排在主翁新死之媳的停尸房间。

半夜时分,当车夫们熟睡之后,女尸起来,用鬼气遍吹诸车夫,其中三个车夫在睡梦中相继遇害,只有一个车夫因尚未睡熟,发现了女鬼的伎俩,几次蒙被装死,屏住呼吸,才免遭毒手。

后来该车夫乘女鬼不备,逃离了房间。

女鬼发现后穷追不舍。

在这个故事里,蒲松龄先是从环境写起:“入其庐,灯昏案上;案后有搭帐衣,纸衾覆逝者。

”接着恐怖感一步步袭来,例如鬼的面容狰狞凄厉,“面淡金色,生绢抹额”;女鬼下毒手的手段难以捉摸,“俯近榻前,遍吹卧客者三”。

在接下来车夫与女鬼的角逐中,蒲松龄更是把其中的恐怖发挥到极致:车夫跑在前,“且奔且号”;女鬼追在后,“去身盈尺”。

车夫奔至道庙前,道人却“讶其非常,又不接纳”。

最后车夫走投无路,只好以庙前一棵白杨树为屏障,左遮右挡。

最后女鬼恼怒,奋力一搏,“伸两臂隔树探扑之”,车夫惊恐倒地,而女鬼则“捉之不得,抱树而僵”。

①《尸变》充分体现了人与鬼求生的本能与死亡的追逐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给人独特的恐怖审美情趣,与爱伦?坡《丽姬娅》表现的死亡恐怖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爱伦?坡也热衷于描绘死亡的恐怖。

爱伦?坡的《丽姬娅》写的是主人公在美貌绝伦、博学多才的前妻丽姬娅死后,仅仅两三个月,就在英国的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买下了一处寺院的房子,新娶了年轻的小姐罗维娜。

活埋:爱伦·坡

活埋:爱伦·坡

活埋:爱伦·坡活埋是美国文学家爱伦·坡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恐怖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被活埋在坟墓中的恐怖经历,描写了恐怖与绝望的境地。

本文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其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文学价值。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福尔东的男子,他是一个非常敏感和神经质的人。

他对自己的容颜非常在意,对别人对他的看法也特别在意,尤其是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看法。

而对于那些他讨厌的人,他又会表现出非常的友善,并试图去讨好对方。

尽管表面上他非常友善,但内心却满是对这些人的憎恶。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生活中充满了自我怀疑和焦虑。

福尔东对自己的外貌非常在意,尤其是他觉得自己的眼睛非常难看。

他觉得自己的眼睛非常丑陋,并且对其他人看自己的眼光也非常在意。

在有些时候他会戴上墨镜,以便隐藏自己的眼睛,避免他人的注视。

这种对自己外貌的在意和对他人眼光的畏惧,使得他对他人的态度非常复杂。

他在内心深处非常想要受人尊重和喜爱,然而他却又对他人充满了憎恨。

故事开始时,福尔东非常痛恨自己的朋友布兰多。

他觉得布兰多对他非常不友善,对他的外貌嘲笑和讽刺。

尽管他对布兰多心存憎恨,却又不断地向布兰多表示友好,并试图去讨好布兰多。

这种矛盾的态度使得他的内心异常痛苦,他感觉自己处在一种无法自拔的困境之中。

与此他又深爱着一个名叫维多利亚的女孩,他觉得维多利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幸福。

他对自己的外貌感到非常自卑,因此他迟迟不敢向维多利亚表白。

他深怕维多利亚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而对他产生厌恶。

在一次宴会上,福尔东喝醉了酒,他开始变得极端地情绪化。

当他听到布兰多嘲笑他的眼睛时,他无法忍受了,迅速地对布兰多展开了报复。

他将布兰多推倒在地,并用力地将布兰多推进了一个高高的墙壁之后的地下室。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福尔东过得异常艰难和痛苦。

他由于良心上的负罪感,而开始在夜里反复做同一个恶梦,梦中他被活埋在墓地中。

爱伦-坡小说主题的内涵读解

爱伦-坡小说主题的内涵读解

爱伦?坡小说主题的内涵读解爱伦?坡小说主题的内涵读解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六十多部短篇小说。

爱伦・坡深受哥特主义风格的影响,在其短篇小说作品中贯穿着恐怖与死亡主题,追寻一种深入内心的恐惧美感与死亡式的解脱。

本文首先对其小说作品进行了探究,然后对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爱伦・坡;小说;主题;内涵:I106 :A引言: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

他一生坎坷,诸多磨难,这些经历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基础。

一、爱伦・坡小说作品概述爱・伦坡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甚至可以与马克・吐温相媲美。

他的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短篇小说,其主要作品包括:《黑猫》、《莫格街凶杀案》、《梅岑格施泰因》、《跳动的心脏》、《红死病的化妆舞会》、《丽姬娅》、《厄舍古屋的倒塌》等。

由于深受哥特风格小说作品的影响,爱伦坡的这些短篇小说作品大多奇异诡谲,怪诞夸张,充满着恐怖的氛围,又渲染了讽刺的效果。

二、爱伦・坡小说的主题――死亡三、对爱伦・坡小说死亡主题的解读(一)哥特式死亡主题的内涵坡深受哥特小说的影响,他巧妙地运用了哥特小说中黑暗、神秘、诅咒、幽灵、复活等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审美特质的重组,在日常的生活中设置了诸多恐怖情节,营造了神秘的气息。

纵观坡的短篇小说,对于死亡主题的突出可谓是炉火纯青。

他的作品中,死亡可以分为两类:步入死亡与超越死亡。

步入死亡是人们由于谋杀、自杀和疾病三种途径而一步步逼近,最终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超越死亡是人们虽然身处死亡绝境,却通过逃生、重生而再次获得生存的权利。

(二)死亡主题的表现小说《丽姬娅》中,主人公丽姬娅身材修长,飘飘若仙,精通多种语言,擅长数学和物理,可谓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姑娘。

她与“我”两情相悦,却红颜薄命,得了不治之症。

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生命内涵

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生命内涵

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生命内涵邹霞【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摘要】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

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By portraying death and darkness in poems, Allan Poe aims at discovering beauty in death and awakening people's thirst for beauty in the filthy material world. He tries to realize eternal beauty and express his love for life in writing. Poe successfully puts his aesthetic principle "poetry for poetry's sake" into practice through his depicting beautiful women's deaths in poems and accomplishes supreme beauty "beauty in the heaven". Meanwhile, life is highly affirmed by means of facing death boldly.【总页数】4页(P39-42)【作者】邹霞【作者单位】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相关文献】1.李贺与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比较 [J], 王晶2.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J], 贾琳琳3.人生之超越——对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解读 [J], 高彦4.从柏拉图美学的角度解读爱伦·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J], 王智文5.象似性视角下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艺术表达 [J], 张哲;黄晓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的主题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的主题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的主题作者:徐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徐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短篇小说是爱伦·坡创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了美的幻灭、死亡的恐怖、孤独的逃离以及对自我的疑惧。

通过这些主题,爱伦·坡极具洞见,超前的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主题中图分类号:I7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57-03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作家,同许多艺术家一样,他在生前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甚至同时代的作家对他的作品也多有批评。

霍桑、麦尔维尔、爱默生、马克·吐温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对爱伦·坡的创作就颇有微词。

而真正发现爱伦·坡作品价值的是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他公开承认爱伦·坡对其创作的影响。

于是人们对爱伦·坡的作品进行了重新审视,认识到了爱伦·坡的价值。

爱伦·坡的“统一效果论”、“为艺术而艺术”、诗歌“音乐性”、对想象力的强调,以及诗歌美与真结合与善分离的文学理论,对早期象征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爱伦·坡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作为诗人和小说家,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主题一脉相承。

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能找到孤寂、恐惧、烦恼、绝望的情绪。

也总是有病态少女、怪异男子、分裂人格这些类型的人物。

在这些人物身上,死亡、孤独如影随形。

在爱伦·坡生活的时代,对人性阴暗面的表达是很难被大家接受的,人们只在爱伦·坡身上看到悲观、消极、颓废、病态、扭曲,却不能理解爱伦·坡作品的预见性。

探析《安娜贝尔·李》中的唯美主义

探析《安娜贝尔·李》中的唯美主义

探析《安娜贝尔·李》中的唯美主义《安娜贝尔·李》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美丽而柔弱的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一种唯美主义的方式去面对死亡。

唯美主义是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流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美化、象征的运用以及主观感受的强调,这种流派的作品通常具有神秘、幻想、超自然的元素。

一、意象的运用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各种象征性的意象来渲染安娜贝尔·李心中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比如,安娜贝尔·李的名字本身就像一种歌声,使读者联想到美好的事物。

又比如,安娜贝尔·李的庭院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这些色彩斑斓的花朵象征她内心的情感,使读者更能深入地洞察她的心灵。

二、对死亡的描述在小说中,作者将死亡描绘成一种美丽而又幻想的事物。

比如,在安娜贝尔·李死前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感受到了它们给她带来的声音和颜色。

这种描写方式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又将死亡从一种痛苦而恐惧的经历变成了一种美好而温馨的仪式。

三、内心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安娜贝尔·李的内心矛盾来表现唯美主义的思想。

安娜贝尔·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但她却拥有着一颗痛苦的灵魂。

她既害怕自己的死亡,又向往死亡的美好和温馨。

她对死亡的感慨和自己死后会如何被人们记住的疑虑,都反映出她内心的矛盾冲突。

综上所述,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是一篇充满唯美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和内在思想上都有较高的水平。

通过对象征意象的运用、对死亡的描述和内心矛盾冲突的表现,作者深入地洞察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矛盾,使读者在感性上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以《乌鸦》为例,浅析爱伦坡写作中的死亡主题

以《乌鸦》为例,浅析爱伦坡写作中的死亡主题

以《乌鸦》为例,浅析爱伦坡写作中的死亡主题发布时间:2021-11-28T10:48:21.66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月上作者:孟文滔[导读] 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长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和思想世界,其作品打破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障栏。

爱伦坡热衷于死亡主题,他的诗歌向人们展示出哥特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作品超越了美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文学作品,形成其独特的写作特征。

本文以爱伦坡典型的死亡类诗歌《乌鸦》为分析对象,从死亡美学方面系统全面的阐释坡的死亡主题。

并且分析死亡主题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所展现出的死亡观。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孟文滔摘要: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长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和思想世界,其作品打破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障栏。

爱伦坡热衷于死亡主题,他的诗歌向人们展示出哥特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作品超越了美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文学作品,形成其独特的写作特征。

本文以爱伦坡典型的死亡类诗歌《乌鸦》为分析对象,从死亡美学方面系统全面的阐释坡的死亡主题。

并且分析死亡主题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所展现出的死亡观。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死亡观一、简介在爱伦-坡的所有成就中,他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一点已为大众所熟知。

在世界文学中,有很多作家致力于死亡主题。

但在美国,坡是第一个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家。

坡有自己的文学思想,对死亡有独特的创作主题和特殊的比喻。

概括地说,他的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恐怖的死亡、怪诞的死亡、复仇的死亡、浪漫的死亡和超然的死亡(常耀信,2008)。

作为一个擅长死亡题材的著名文学家,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怪诞、恐怖、神秘、人物的病态心理、精神崩溃、人性的扭曲、行为的异化等,在他那个时代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然而,他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他在哥特式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创新。

爱伦坡有选择地继承了前人作品中阴森、凄凉、荒诞的背景设置来营造气氛,并开创了心理恐怖的描述。

现代人的精神困境_论爱伦_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_贾琳琳

现代人的精神困境_论爱伦_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_贾琳琳

第10卷第24期2012年12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0 No.24Dec.2012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2.24.026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贾琳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摘 要:爱伦·坡的很多短篇小说都都弥漫着一种死亡气息,描述了噩梦般的精神世界。

其死亡主题主要通过活埋、谋杀和死亡三个情节来体现,活埋象征了人的精神困境,谋杀则是一种自我救赎,死亡是为了寻求自我解脱,这种心灵式恐怖和现代主义文学所描述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不谋而合。

关键词:爱伦·坡;小说;死亡;现代人;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2)24-0071-02 爱伦·坡的中、长篇小说不多,他小说的成就基本都在短篇,而且选材较杂,内容稀奇古怪,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对后世影响巨大。

坡很多著名的小说都以侦探、幻想、梦魇、死亡为主题,这些小说里有着爱、仇恨、死亡与恐怖的多重含义,预示了20世纪现代人噩梦般的精神世界。

本文选取了坡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短篇《过早埋葬》、《贝蕾妮丝》和《厄舍府的倒塌》为主要对象来进行剖析,从坡恐怖小说中典型的三个情节-活埋、谋杀和死亡入手,探讨坡呈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方式。

一、活埋《过早埋葬》是坡创作的幽默随笔,坡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性,专门描述了几起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埋事件。

如一位被判死刑的妻子被埋葬,当丈夫三年后打开墓门时,妻子的骷髅一下子倒进丈夫的怀里。

据现场的细节推断这个女子被放进墓穴两天后复活。

还有一位小姐,死去后被埋进坟墓,其生前的一个追求者为了获得一缕青丝而打开坟墓,却发现她依然活着。

浅析《厄歇尔府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

浅析《厄歇尔府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

h e o n n w a e t n w t t eo ra s :s hn meo , ecngt ok o emoi f o i’ ip h v Pt
tgi :tsh c t t o n s t s a be rvda i s iitef t a w me ’ s t s eni o e s e a u h a h u mp
 ̄ ds f u o t ad o e r ipbipae oe t r ,n l t sn u l l . o ah i y s v mae c c
爱伦・ 坡在 1 9世纪美 国文 学史上有 举足轻重 的地位 , 其对后世作 家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 的 但 爱伦・ 坡一生穷
ms nd hed s tn c s aiy c o e s m e n ba ,s oe n’ e e s rl h os o o e whoha he st ' a oco o m i tt o h rf m iy qu ls i ec no c saust e a l.Bu hi st e tt si he k y
罗德里克的长期自我封闭使得他在孤独中变异生活极不正常还有严重的精神问题他内心过于敏感深陷于过分的忧郁中不能自拔精神世界极其难以得到平静而孤僻冷漠使得他失去在正常的社会活动中治愈的能力陈汝冰2010
圉MV u o is tfg iDi e se o 浅析《 厄歇 尔府的倒塌 En co,rrsdno mHMhvn,iaeao ietsladti t lrrlVet e y n osP mib Iee e, s n . aifmainei 功 en t a b u y ot s ae如n y v l t wa f 中的死亡主题
alwy rt l e us a d’ re d hes c e sul s a e a e hep h r o h b n sfin ,s u c s f l e c p s y ’ m m e tc s a e whe e wo e ho l l g;b r s r O do si p c r m n s u d beon y c os—

死亡_重生_美_谈爱伦_坡死亡小说中的生命观

死亡_重生_美_谈爱伦_坡死亡小说中的生命观
. 葬》 中这样写到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恐怖: “不能把大量的狰狞 (2) 参考文献: [1]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曹曼.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曹曼.从 “效果说” 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外国文 学研究, 2005,3) ( . [4]任翔.爱伦・坡的诗歌: 书写与死亡的生命沉思.外国文学研究, ( 2004,2).
情和生命的渴望成为面对 “死亡” 时的具有神气力量的武器。 情都表明了爱情的伟大与永恒。画家妻子虽然为艺术, 或者
始了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 ……也许, 恐惧是我发病的原因, 这一点上, 而是以书写──这一追求永生的符号实践──努
阴森恐怖都看做单纯的想象──但是, ……它们必须睡去, 不 然就会把我们吞噬──他们必须陷入沉睡, 否则我们就会灭 亡!” (爱伦・坡, 在 中, 352) 《厄舍古屋的坍塌》 坡让厄舍的妹 妹恐怖地复活后, 却又安排她与厄舍以及这个腐朽古老的古
屋一起毁灭。 这种乱伦的爱情和对生命的留恋带来了死亡的 复活, 之后则遭遇了又一次死亡。 爱伦・坡制造恐惧, 却又安 排让这一切恐惧结束。由此可见, 坡在这儿安排的复活只是 为了又一次死亡。 而第二次的死亡才是真正的具有毁灭性的 死亡。而这种毁灭性的死亡却在同时又暗含有消除陈旧的, 开始崭新的生活的创造性意味。 这是一场毁灭与重新开始的 ( 战争。这种毁灭性的死亡在 《红死魔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中以红死魔的面貌为这个富丽堂皇却又极尽奢 侈与腐朽没落的城堡带来无法逃脱的终结死亡。 我们关注的 是这种彻底死亡背后所暗示的 “生命” 的重新开始。 (三) 爱情与艺术的永恒 《艾雷奥瑙拉》 《椭圆形画像》 和 中死去的美丽女子并没有 像前面所说的肉体的复活, 然而她们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活, 即灵魂的永生。这种永生是在肉体的消失之后, 是她们对爱 情忠贞不渝的追求与无悔的付出。 艾雷奥瑙拉死后对情人的 追随并给予了最后的祝福, 画像中年轻少女那栩栩如生的风 更正确的说是为了爱情, 而付出了生命, 但是她的美却也因此 被艺术保留而不死。这种将人短暂生命永恒化的艺术, 正可 以说明爱伦・坡对文学艺术的狂热追求, 更可以说明他对美 和生命的渴望。但是, 这种被永恒化的艺术同时却也是悲怆 的。 四、 结论 爱伦・坡认为人生的美的极致便是死亡。 他通过制造惊 险、 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 将人类的复杂情感强力压缩至极 致, 产生绚丽, 哀怨和悲怆的美的碰撞。 “爱伦・坡的创造性 在于,将生命放置在临界状态, 让垂死者说出孤独的灵魂生 活, 一种被死亡霸道地主宰着的灵魂生活。但坡没有停留在 力超越死亡。 因为, 书写, 延异了死亡。 ” (任翔, 曹曼 2004:35) 指出坡的思想和作品中的这种 “生中有死, 死中有生” 的矛盾 对立暗示了他内心深处饱含着超越人生的渴望与追求, 对甜 美、 温暖和爱情的向往 (2000:67-68) 。爱伦・坡借 “死亡” 来 表达超越人生之渴望。 在坡那里, 死亡不是终结, 而是新生。 坡所全心倾注的 “死亡” 主题, 就是指通过肉体的消逝,而产 生一种更高的精神的东西, 就是精神的自由。通过向我们昭 示了存在的境遇: 人的存在的荒谬性和有限性, 他强调了死亡 的双重意义。

爱伦_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

爱伦_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

收稿日期:1999-09-16作者简介:曹曼(1955—),女,河南南阳人,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语言研究。

第3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3月Vol.39 No.2Journal of Centr al China Nor mal Univer 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00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曹 曼(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60)摘要:爱伦·坡文学创作的主题是死亡。

他的作品描写了死亡、恐怖、神秘、梦幻和宿命。

本文通过对爱伦·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

文章认为,他的死亡中表现了忧郁悲怆之美、恐怖神秘之美和浪漫梦幻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

他的死亡主题蕴涵了他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爱伦·坡;死亡;悲怆;恐怖;超越人生中图分类号:K 7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0)02-0063-06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这位一生穷困潦倒,英年早逝的天才艺术家,一生竭尽全力在生死的海洋里搏斗,试图在美国文学的主流里找到一块立足之地,但等待他的经常是冷遇、嘲讽、悲观和失望。

他的作品以死亡为主题,描写了死亡的恐怖、神秘,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

150年来,国外各派评论家对爱伦·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青睐,尽管人们在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值得指出的是,各派评论家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研究的内容,其评论也都是围绕他作品的死亡主题而展开的。

较之国外的研究,我国对爱伦·坡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甚少,研究也很不深入。

试析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死亡之美”

试析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死亡之美”

转 化 为 美。 本 文将 结合 爱 伦 ・ 坡 的人 生 经 历 来 对其 诗 歌 作 品 中所 展 现 的 死 亡之 美 予 以 阐述 。 关键词 : 埃德加 ・ 爱伦 . 坡 诗歌 “ 死 亡之 美”
埃德加 . 爱伦 . 坡 是 美 国最 传 奇 的作 家 之 一 . 他 独 特 的 创作 理 论 和 激 动 人 心 的诗 歌 对 之 后 世 界 文 学 的 发 展 都 有 着 强 大 的影 响 力 在 爱 伦 . 坡 的 大 多 数 诗 歌 作 品中. 都 充 斥 着 疯 狂 和 死 亡 的气 氛 。他 认 为 作 品 中 所 展 现 的 死 亡 不 应 只 停 留在 表 面 .而 应 是 神 圣 非 凡 的、 超 现 实 的纯 洁 , 将 死 亡 与美 相 结 合 才 是 美 最 好 的 表现 形 式 。因 此 . 在爱伦 . 坡 的诗 歌 作 品 中 . 死 亡 成 为 了一 种 审 美 形 式 . 他 把恐 怖 、 残 忍 甚 至 死 亡 的 丑 陋 都 化 成 了另 一 种 形式 的美 爱伦 ・ 坡 的 生 平经 历 爱伦 . 坡 在 诗 歌 创 作 中 对死 亡 主题 的喜 爱 与 他 的 生平 经 历 息 息 相 关 埃 德 加 . 爱伦. 坡于 1 9世 纪 初 出 生 在 美 国波 士 顿 市 的一 个 普 通 的 流 浪 艺 人 家庭 当爱 伦. 坡 刚满 一 岁 时 . 他 的爸 爸 离 家 出走 . 从 此 再 也 没 有 回来 。 当爱 伦 ・ 坡三岁时 . 他 的 母 亲 又 突 然 离世 . 从此 . 他被 一 位 商 人 收 养 。 爱伦 . 坡 童 年 的惨 痛 经 历 、 与养 父 之 间 的 恶 劣 关 系 以及 当 时社 会 对 艺 人 的 偏 见 都 对 他 的心 理 造 成 了沉 重 的 打击 .让 爱 伦 . 坡 羞耻 于 自己 的 过去. 同 时 对 自己 的未 来 感 到 茫 然 而 无所 适 从

爱伦_坡小说中死亡美学刍议

爱伦_坡小说中死亡美学刍议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5借鉴与比较摘要爱伦·坡将孤独、忧郁、死亡、恐怖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展现了生活的阴暗面,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以及心灵的震撼。

他大胆的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将死亡的恐怖、丑恶纳入他的审美范畴。

本文将从爱伦·坡笔下死亡的残酷美、悲剧美以及崇高美三个方面来探究坡的死亡美学。

关键词:爱伦·坡死亡美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童年的幸福感可以让一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信心,勇敢的面对一切生活的挑战和挫折。

相反,童年的不安全和不确定性容易加深一个人对悲剧性的想象力,创伤性记忆又把一个人经常性的推往与现实比对的边缘。

”爱伦·坡幼年失怙,在母亲病榻前度过的时光使死亡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地烙印,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过于敏感与早熟,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认为人类均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一切来自虚无终将回归虚无。

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获得自由。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爱伦·坡笔下的死亡在带给人们恐惧的同时,散发着诡异、荒诞的美,使人为之迷恋。

一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残酷美坡曾说:我问我自己,根据人们的一般理智,在所有忧郁论题中,什么是最抑郁的论题呢?显而易见,是死亡。

坡笔下的死亡极其残酷与恐怖,其中许多血淋淋的镜头似乎透露出的不是作者的厌恶而是某种莫名的快感。

比如:“她颤颤巍巍、摇摇晃晃在门口站立了一会儿———然后随着一声低低的呻吟,她朝屋内一头栽倒在她哥哥身上,临死前那阵猛烈而痛苦的挣扎把她哥哥也一并拽倒在地上,厄舍倒下时已成了一具尸体,成了他曾预言过的恐怖的牺牲品。

”(《厄舍古屋的坍塌》)这种死亡的残酷之美就在于,给读者带来一种特殊的阅读快感。

同时“建构黑暗是为了洞见光明”,在欣赏了死亡的残酷美之后,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

难怪生存美学认为,死亡作为生命的起源与归宿,比生命更接近历史,或者,甚至可以这样说,死亡来自历史,又返回历史,它简直就是历史的同义语,所以死亡比生命更有延续性。

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研究

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研究

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研究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研究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从1832年爱伦·坡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梅岑格施泰因》直至1849年去世,他累计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对死亡的关注则贯穿了坡小说创作的始终。

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综合性考察,探讨死亡主题在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表现以及其原因。

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故而本文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尽可能拥有丰富的文本资料,并从死亡的承担者——小说中的人物着手进行分析,力求梳理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似死亡形式,并探究其原因所在。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关注最终步入死亡的主人公,以《黑猫》、《威廉·威尔逊》和《椭圆形画像》为例,分析其各自所代表的谋杀、自杀、病逝的原因,通过文本细读,证明理智的缺失、道德的缺失和爱的缺失分别是以上三种死亡的根本原因,并探讨以上几种缺失在推动死亡的过程中如何发生影响。

第二章关注另外一种类型的主人公,他们身处死亡的重压之下,却最终生存了下来,可以说他们是有临界死亡经历的人,以《莫斯肯漩涡沉浮记》和《丽姬娅》为例,分析理智和意识的存在又是如何在逃离死亡的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第三章提出爱伦·坡具有复杂的变动的死亡观这个观点,并从文学承继、人生经历等方面着手考察,力求更加全面对爱伦·坡的死亡观的成因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以小说人物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既以时间为横轴考察不同时期爱伦·坡在小说中所描述死亡的态度同异,又从表层文本现象向下纵深,尝试分析表层结构之下的深层结构对于死亡主题的构建有着何种意义。

摘要4-5Abstract5-8前言8-13一、研究意义8-9二、研究现状9-12三、研究方法12-13第一章步入死亡13-23第一节谋杀13-16一、《黑猫》13-15二、谋杀:理智的缺失15-16第二节自杀16-19一、《威廉·威尔逊》16-18二、自杀:道德的缺失18-19第三节疾病19-23一、《椭圆形画像》19-21二、疾病:爱的缺失21-23第二章超越死亡23-32第一节逃生23-26一、《莫斯肯漩涡沉浮记》23-24二、逃生:理智的存在24-26第二节复活26-28一、《丽姬娅》26二、复活:意志的存在26-28第三节缺失与存在28-32一、缺失与恶化28-29二、存在与改善29-32第三章爱伦·的死亡观解读32-37第一节爱伦·坡的死亡观32-33一、复杂的死亡观32-33二、变动的死亡观33第二节爱伦·坡死亡观成因分析33-37一、文学背景34-35二、知识与兴趣35三、个人经历35-37结语37-38参考文献38-40致谢40-41。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一.死亡的奇异之美坡十分注重美学效果,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心情和发生的效果。

他以为,“那种最剧烈最高尚同时又最纯真的快乐存在于对美的凝神观照之中,美是灵魂的激动,或许说是灵魂愉悦的升华。

”[1]坡经过制造惧怕奥秘的气氛,怪诞新奇的情节来烘托死亡的奇异之美,让人的内心震撼,灵魂得以升华。

坡在小说的故事气氛方面承袭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梦境气氛,又大肆渲染暴力与惧怕,突出了封锁压制的共同效果。

故事大都发作在鬼魅的中央——幽闭的城堡、古宅、卧室、书房、地窖、藏尸所。

这些场景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整天不见阳光、黑暗压制,给人以一种朦胧而惧怕骇人的气氛。

而作者也经过各种惧怕的词汇,如坟墓、阴霾、病态等,来渲染死亡的气息。

《厄舍府的倒塌》是最能表现这种惧怕气氛的短篇小说。

故事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

坡的小说惧怕不只体如今缜密的气氛营建上,还体如今精巧的故事情节布置上。

坡经过大胆奇异的想象设计了光怪新奇的故事情节,使惧怕的局面一步步延伸,让全文到达高潮。

《厄舍府的倒塌》中玛德琳死尸复生一段是这篇小说最为惧怕新奇的情节。

坡首先为死尸复生作了一系列铺垫,如叙事者总是尽力压制自己的惧怕心思,觉得玛德琳并没有真正死去,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他有一种难以忍受、十分剧烈的惧怕感。

于是,为了减轻这样的惧怕他末尾阅读《疯狂的特里斯特》,而故事中那啪啪啦啦的破门声、毒蛇临死前的惨叫声与理想中玛德琳棺材的劈开声、囚牢铰链的摩擦声和地下室的挣扎声交相辉映,使小说的惧怕抵达了高潮。

当披着血袍、“体无完肤”、“骨瘦如柴”的玛德琳站在门口,“摇摇晃晃……重重地摔倒在哥哥身上……他被拽到地上,成了具尸体,一个惧怕的牺牲品”,[2]小说到此惧怕的力气全部迸发了出来,随着古邸的轰然倒塌,读者的心灵也遭到了无比的震撼。

这篇小说每一个情节都旨在营建一个惧怕的效果,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心灵的惧怕”,感遭到了惧怕的魔力,奥秘而梦境,充溢了奇异的美,震撼人的心灵。

试伦埃德加爱伦坡的死亡观

试伦埃德加爱伦坡的死亡观

(adlr) Bw e i 所说. ae 显示出一种“ ‘ 源于智慧. 富于逻辑
的荒谬” 莉吉娅) e ) 。《 (i i 中莉吉娅和她的丈夫, Lg a
《 厄舍古屋的倒 塌》 中罗德里克 ・ 舍( oe c 厄 R drk i U hr和他的孪生妹妹玛德琳 ( dl e .椭圆形 se) Maen ) i 《 的画像》T e a P r a ) ( h O l t i 中画家和他的妻子, v o rt 此
亡将变得充满生气 , 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坡眼前 ; 死亡
因此, 我们可以说 : 坡的死亡观至少可以划分为 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坡亲身感受到死亡之前。
在这一时期, 坡的心中总是怀有希望。 尽管拥有不幸 的童年。 坡仍然是乐观的。 因此, 在这一时期 , 坡创作
了一些非常优美的抒情诗 。但坡并没有获得他本该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20 年 1 01 月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n2 1 . 0 a 0
Vo . N o l l2 5 .
第 2卷 第 1 5 期
l ra o S eyn N , a U i rt(oi Si c E io ) o nl hnag 一 l v sy c l e e tn u f o, n n e i S a cn d i
t te o mee tly. h b u d r s i o l f r mr i . T e n ai whc h o t at . o e h
dvd L f fo De t ae t s s a o a d iie i r m ah r a b t d w n e e h
将不仅仅是想像中的幻觉 , 而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永 恒的美丽。 坡的这种对死亡的看法可以追溯到《 提前 的埋葬)T e m tr B r l。 中有这样 的句 ) h Pe a e i )其 ) ( r u ua 子: o br d i av , byn qet n e " b ui w l lei eod so , T e e h e s i u i t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摘要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一生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死亡主题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

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综合性考察,探讨了死亡主题在其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从对死亡的承担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透彻分析,力求梳理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似死亡形式,究其原因,探其意义。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死亡缺失相似死亡形式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唯美倾向的作家,被称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和西方推理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180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849年死于贫病。

他一生病痛缠身,却始终为家人的生计劳累奔波,虽然命运多坎坷,可是他却为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扎进死亡的黑洞里阅读爱伦·坡作品,读者会发现有一种常见的死亡形式就是谋杀,作家力图通过对一个普通人放任恶侵蚀内心的书写,表达伤害周围人的性命必将付出代价——最终自己也会被送上绞刑架。

以《黑猫》为例,爱伦·坡通过这个故事描述了谋杀者心中的反常和邪念。

在故事中,爱伦·坡运用第一人称方式说明了叙述者的囚犯身份,但他并非穷凶恶极。

故事中的普路托是一只黑猫,也是叙述者最喜欢的宠物。

叙述者嗜酒成性,曾因为喝醉酒将普路托的一只眼睛剜下来,最后又在树上吊死了普路托。

其实作者是借这些情节描述来说明主人公具有一定的人格缺点,他代表了一类人,他们比起普通人更敏感而脆弱,他们心中的理智绷得过紧,因而当面对无法让他们应付的事情时,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故事中,作者设置了主人公房子突然起火,虽然他与妻子侥幸逃脱,可他全部的财产却都毁于大火之中。

由于无法接受打击,主人公嗜酒成性。

当他用斧头在地下室里砍向黑猫时,妻子为了阻止他的暴行被他谋杀并砌在了墙里。

在小说的结局,作者设置用猫声嘶力竭的嚎叫引得警察拆墙找到了猫和猫身下的尸体。

通过这个故事作家告诉读者,伤害别人最终会亲手将自己推入死亡的深渊。

作者在此向读者展示了人性脆弱的一面,酗酒者借第一人称意图向人们申诉他本是一个软心肠且富有爱心的人。

他自认为自己好心肠却经常被人取笑,因为内心脆弱无法接受现实的打击,他便将注意力和友谊散发的对象转向宠物,宠物对他单纯到极致的感情让他放松,此时就宣泄而出,使得叙述者在一种疯狂的亢奋中放纵自己的恶意。

而结婚之后温馨又幸福的生活没有让他找到这种平衡,爱伦·坡在小说中对人性中违背理智约束、放纵自身低级欲望的渴求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

在作品中,叙述者对自己酗酒的事感到很愧疚,从作者对他的话语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明白自己开始走向罪恶的深渊。

他对普路托的攻击是从一次他酒醉回家后开始的。

当时,普路托咬了想要捉住它的主人公,引来主人公的盛怒,随着酒意的退却、理智的清醒,他对弄瞎了猫的一只眼睛行为产生了微小的内疚,可这内疚还是不能阻止嗜酒成性的他。

作者在这里暗示读者,软弱者最严重的惩罚就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剥夺,当违背理智的行为发生后,他控制不住自己不去对他人发生攻击,他会将种灾难毫不留情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

爱伦·坡对死亡的描写意义在于最终来临时刻恐怖的爆发,随着酗酒者的理智不断失去控制,作家将故事情节逐渐推向高潮,酗酒者开始驱逐自己的理性,无视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变本加厉,明知故犯,仿佛寻求刺激。

他不仅想要砍死黑猫,还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他得意地以为将妻子的尸体藏匿得很好,自认为永远不会被发现,但最终他丑陋的罪恶还是昭示于天下。

他为自己那些疯狂的行为、疯狂的欲望付出了应有的惩罚和代价。

通过对《黑猫》主人公的性格演变的描写,作者欲警醒人物的准绳般存在,也在暗示读者,小说主人公之所以发展到谋杀的结局,很大一大部分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压抑促成的人生无法排解的烦恼导致主人公过度地发泄直至疯狂地杀人,掉进死亡的黑洞里,这些都是导致他最后结局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自杀对于自杀这个词,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个体蓄意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

爱伦·坡认为自杀也是一种谋杀,只不过这种方式针对的是个体一个人,而不是不同的个体,即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合二为一。

在作家看来,这使得谋杀所产生的环境更加单纯,实质上是道德分身数次阻止人物滑向死亡,而当一个人否定了自己的社会性存在时,最终自身的强制性会导致自杀。

以《威廉·威尔逊》为例开篇,主人公让读者以倾听的方式去了解他的故事:他希望人们像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认为“受了身不由己的环境的摆布”。

他迫于环境,希望得到世人同情,希望别人理解他是如何堕落直至深陷深渊。

丰富的想象力和暴躁的性格情绪是导致主人公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在校期间,当他以佼佼者及带头者的身份发号施令做违背道德的事情的时候,一个与主人公出生日、姓名都相同的男孩——竞争者出现了,连长相都和主人公一模一样,这使处于万众瞩目地位的主人公难以忍受。

在一场化妆舞会上,他杀了自认为是另一个相同的他,结果却震惊地发现,那不过是一个像幽灵一样的存在,他无法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只有他本人才能发现这个男孩其实是他自己人格的分裂,头脑的分裂,性格的分裂。

作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自杀也是道德丢失的结果。

在《威廉·威尔逊》中,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还可以感受得到道德的存在,也接受着这道德的存在,但后来道德分身的出现令他开始无法接受,他开始躲藏、逃避。

可他越是逃避,情况就越是严重,他堕落地也就越是厉害。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分裂出来的他在现实世界里、在他的生活里。

化妆舞会成为了最后结局的最终地点,主人公结束了自己在社会上的道德性地位,谋杀了曾经存在的道德。

作家借化妆舞会这个场景讽刺了人们披着道德外衣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个拥有着极其讽刺意味的背景不仅欢快、拥挤,也隐藏着黑暗。

爱伦·坡塑造的威廉·威尔逊具有双重的人格,而这双重人格是主人公本身想要拥有的人格,但往往另一个人格的出现一定都是与其本身完全相反的人格,这人格出现的时间会以某一具体时间或是地点出现;而另外一个人格的出现则会越演越烈,经常会发展成另一人格太过强大,压制了本来的自己,而自己却也和另一人格发生着某种交流,或是某种微妙特定的东西,当某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主人公会发现自己的另一人格的结局有两种,不是被另一人格吞噬就是自杀。

爱伦·坡借威廉·威尔逊自杀这个死亡主题警示世人,自杀是对自己生存的沦丧,当人处于受不了周身压力的情况、并且迫于一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中时,这时压抑太久的精神就会开始崩溃,以致另一人格出现,最后分不清自己,只好采用最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关于爱伦·坡的死亡观爱伦·坡所写作品的情调往往是悲伤的、忧郁的,而这些情调又往往是为死亡作铺垫的。

很多人认为爱伦·坡对死亡的大量描写过于执着,乃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但是爱伦·坡在他的作品《怪异故事集》序中曾否认过:“但无论如何也不是真正的结论——说我对这类写作有任何无节制的、或者干脆说任何怪异的嗜好或者偏爱。

”而且埃德加·爱伦·坡对死亡的描述不仅仅是对于死亡的恐惧,相对于这些,爱伦·坡所描述的死亡要有更多层的意思及意义。

在其小说中,爱伦·坡以各种哥特式的情节、背景、地点环境来为小说创造氛围,他如此精心并乐此不疲的布局是因为,他认为读者对此颇感兴趣,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致。

爱伦·坡乐于写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身边事物的不满,迫于这一切环境下的人物心理,导致人物做出的各种极端的行为,进而将人物的挣扎与痛苦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人性展现得无微不至,将各种极端的人格都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时代背景下、各种环境下的所有人格,描写他们的性格、行为,并乐于写他们因为环境活生活压迫下的各种变化,从微妙的、细微的转而变成巨大的改变,最后直到死亡,这些无不展示了他的写作偏好和他对死亡的理解。

爱伦·坡早期的写作的方式无不受哥特式写作风格的影响,而死亡也是为了渲染气氛,恐怖的气氛充斥于爱伦·坡的小说中。

随着爱伦·坡年龄的增长,他的小说也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开始为人物植入思考和领悟,这时的他死亡观开始有所变动。

以爱伦·坡各时期的作品为例:1835年,发表了《莫雷娜》。

在这部小说中,爱伦·坡借用剧中人说话的方式对人的本身到底是什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发起了最初的探索与研究,这一切都能看出爱伦·坡对于死亡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这一时期里,爱伦·坡也开始在所写的作品中植入自己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问。

1841年,爱伦·坡发表了《过早埋葬》。

在这部作品的结局中,爱伦·坡改变了曾经的结局手法和以往的方式:“我的灵魂获得了健全——获得了勇气。

我出国旅行。

我朝气蓬勃地锻炼。

我呼吸天空自由的空气。

我思考其它问题,而不是死亡。

”这些都不再写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在他的作品中第一次见到了太阳,阳光照进生活,连空气也有了阳光的味道。

而在这时期以前的一些作品中也有其他的看法及方式,如在《陷阱与钟摆》、《莫斯肯漩涡沉浮记》里,爱伦·坡鼓励那些冲破逆境成长的人们。

爱伦·坡创作后期,特别有一篇作品是我们值得去关注的:1844年发表的《催眠启示录》,他将实验假想成某种数据,他假想人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存在两种形式的,好比毛毛虫和破茧而飞的蝴蝶,而死亡就是这种形式的变化,换一层次理解为:我们死前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折磨都是为了死后所经历的美好做铺垫。

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小说,更不如说是他辛苦探索的科学报告,他探寻着超越人的感知与认知及其理性范围的一切事物,好像这就是能够继续被发现的事物。

四爱伦·坡死亡观形成的原因爱伦·坡死亡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爱伦·坡的个人经历入手。

爱伦·坡出生后没多久便父母双亡成为孤儿,这使幼小的他对于死亡的恐惧成倍的增加;被收养后,他又与养父不和,此后其养母去世,他又回到了巴尔的摩,而他的哥哥也因各种原因去世。

哥哥的去世对爱伦·坡的影响也很大,因哥哥的经历丰富,那多少是他所憧憬的。

爱伦·坡婚后的幸福日子也没经历多久,因唱歌不慎病重的妻子弗吉尼亚使爱伦·坡对生活产生了绝望,为了摆脱沉闷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他开始酗酒。

生活和事业上的不顺利使爱伦·坡备受压力,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搬到了偏僻的山村,但是状况并没有好转,受不了严寒的弗吉尼亚在贫寒交迫中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