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
摘要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一生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死亡主题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

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综合性考察,探讨了死亡主题在其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从对死亡的承担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透彻分析,力求梳理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似死亡形式,究其原因,探其意义。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死亡缺失相似死亡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唯美倾向的作家,被称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和西方推理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180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849年死于贫病。

他一生病痛缠身,却始终为家人的生计劳累奔波,虽然命运多坎坷,可是他却为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扎进死亡的黑洞里
阅读爱伦·坡作品,读者会发现有一种常见的死亡形式就是谋杀,作家力图通过对一个普通人放任恶侵蚀内心的书写,表达伤害周围人的性命必将付出代价——最终自己也会被送上绞刑架。

以《黑猫》为例,爱伦·坡通过这个故事描述了谋杀者心中的反常和邪念。

在故事中,爱伦·坡运用第一人称方式说明了叙述者的囚犯身份,但他并非穷凶恶极。

故事中的普路托是一只黑猫,也是叙述者最喜欢的宠物。

叙述者嗜酒成性,曾因为喝醉酒将普路托的
一只眼睛剜下来,最后又在树上吊死了普路托。

其实作者是借这些情节描述来说明主人公具有一定的人格缺点,他代表了一类人,他们比起普通人更敏感而脆弱,他们心中的理智绷得过紧,因而当面对无法让他们应付的事情时,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故事中,作者设置了主人公房子突然起火,虽然他与妻子侥幸逃脱,可他全部的财产却都毁于大火之中。

由于无法接受打击,主人公嗜酒成性。

当他用斧头在地下室里砍向黑猫时,妻子为了阻止他的暴行被他谋杀并砌在了墙里。

在小说的结局,作者设置用猫声嘶力竭的嚎叫引得警察拆墙找到了猫和猫身下的尸体。

通过这个故事作家告诉读者,伤害别人最终会亲手将自己推入死亡的深渊。

作者在此向读者展示了人性脆弱的一面,酗酒者借第一人称意图向人们申诉他本是一个软心肠且富有爱心的人。

他自认为自己好心肠却经常被人取笑,因为内心脆弱无法接受现实的打击,他便将注意力和友谊散发的对象转向宠物,宠物对他单纯到极致的感情让他放松,此时就宣泄而出,使得叙述者在一种疯狂的亢奋中放纵自己的恶意。

而结婚之后温馨又幸福的生活没有让他找到这种平衡,爱伦·坡在小说中对人性中违背理智约束、放纵自身低级欲望的渴求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

在作品中,叙述者对自己酗酒的事感到很愧疚,从作者对他的话语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明白自己开始走向罪恶的深渊。

他对普路托的攻击是从一次他酒醉回家后开始的。

当时,普路托咬了想要捉住它的主人公,引来主人公的盛怒,随着酒意的退却、理智的清醒,他对弄瞎了猫的一只眼睛行为产生了微小的内
疚,可这内疚还是不能阻止嗜酒成性的他。

作者在这里暗示读者,软弱者最严重的惩罚就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剥夺,当违背理智的行为发生后,他控制不住自己不去对他人发生攻击,他会将种灾难毫不留情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

爱伦·坡对死亡的描写意义在于最终来临时刻恐怖的爆发,随着酗酒者的理智不断失去控制,作家将故事情节逐渐推向高潮,酗酒者开始驱逐自己的理性,无视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变本加厉,明知故犯,仿佛寻求刺激。

他不仅想要砍死黑猫,还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他得意地以为将妻子的尸体藏匿得很好,自认为永远不会被发现,但最终他丑陋的罪恶还是昭示于天下。

他为自己那些疯狂的行为、疯狂的欲望付出了应有的惩罚和代价。

通过对《黑猫》主人公的性格演变的描写,作者欲警醒人物的准绳般存在,也在暗示读者,小说主人公之所以发展到谋杀的结局,很大一大部分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压抑促成的人生无法排解的烦恼导致主人公过度地发泄直至
疯狂地杀人,掉进死亡的黑洞里,这些都是导致他最后结局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自杀
对于自杀这个词,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个体蓄意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

爱伦·坡认为自杀也是一种谋杀,只不过这种方式针对的是个体一个人,而不是不同的个体,即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合二为一。

在作家看来,这使得谋杀所产生的环境更加单纯,实质上是道德分身数次阻止人物滑向死亡,而当一个人否定了自己的
社会性存在时,最终自身的强制性会导致自杀。

以《威廉·威尔逊》为例开篇,主人公让读者以倾听的方式去了解他的故事:他希望人们像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认为“受了身不由己的环境的摆布”。

他迫于环境,希望得到世人同情,希望别人理解他是如何堕落直至深陷深渊。

丰富的想象力和暴躁的性格情绪是导致主人公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在校期间,当他以佼佼者及带头者的身份发号施令做违背道德的事情的时候,一个与主人公出生日、姓名都相同的男孩——竞争者出现了,连长相都和主人公一模一样,这使处于万众瞩目地位的主人公难以忍受。

在一场化妆舞会上,他杀了自认为是另一个相同的他,结果却震惊地发现,那不过是一个像幽灵一样的存在,他无法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只有他本人才能发现这个男孩其实是他自己人格的分裂,头脑的分裂,性格的分裂。

作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自杀也是道德丢失的结果。

在《威廉·威尔逊》中,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还可以感受得到道德的存在,也接受着这道德的存在,但后来道德分身的出现令他开始无法接受,他开始躲藏、逃避。

可他越是逃避,情况就越是严重,他堕落地也就越是厉害。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分裂出来的他在现实世界里、在他的生活里。

化妆舞会成为了最后结局的最终地点,主人公结束了自己在社会上的道德性地位,谋杀了曾经存在的道德。

作家借化妆舞会这个场景讽刺了人们披着道德外衣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个拥有着极其讽刺意味的背景不仅欢快、拥挤,也隐藏着黑暗。

爱伦·坡塑造的威廉·威尔逊具有双重的人格,而这双重人格是主人公本身想要拥有的人格,但往往另一个人格的出现一定都是与其本身完全相反的人格,这人格出现的时间会以某一具体时间或是地点出现;而另外一个人格的出现则会越演越烈,经常会发展成另一人格太过强大,压制了本来的自己,而自己却也和另一人格发生着某种交流,或是某种微妙特定的东西,当某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主人公会发现自己的另一人格的结局有两种,不是被另一人格吞噬就是自杀。

爱伦·坡借威廉·威尔逊自杀这个死亡主题警示世人,自杀是对自己生存的沦丧,当人处于受不了周身压力的情况、并且迫于一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中时,这时压抑太久的精神就会开始崩溃,以致另一人格出现,最后分不清自己,只好采用最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关于爱伦·坡的死亡观
爱伦·坡所写作品的情调往往是悲伤的、忧郁的,而这些情调又往往是为死亡作铺垫的。

很多人认为爱伦·坡对死亡的大量描写过于执着,乃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但是爱伦·坡在他的作品《怪异故事集》序中曾否认过:“但无论如何也不是真正的结论——说我对这类写作有任何无节制的、或者干脆说任何怪异的嗜好或者偏爱。

”而且埃德加·爱伦·坡对死亡的描述不仅仅是对于死亡的恐惧,相对于这些,爱伦·坡所描述的死亡要有更多层的意思及意义。

在其小说中,爱伦·坡以各种哥特式的情节、背景、地点环境来为小说创造氛围,他如此精心并乐此不疲的布局是因为,他认为读者
对此颇感兴趣,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致。

爱伦·坡乐于写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身边事物的不满,迫于这一切环境下的人物心理,导致人物做出的各种极端的行为,进而将人物的挣扎与痛苦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人性展现得无微不至,将各种极端的人格都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时代背景下、各种环境下的所有人格,描写他们的性格、行为,并乐于写他们因为环境活生活压迫下的各种变化,从微妙的、细微的转而变成巨大的改变,最后直到死亡,这些无不展示了他的写作偏好和他对死亡的理解。

爱伦·坡早期的写作的方式无不受哥特式写作风格的影响,而死亡也是为了渲染气氛,恐怖的气氛充斥于爱伦·坡的小说中。

随着爱伦·坡年龄的增长,他的小说也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开始为人物植入思考和领悟,这时的他死亡观开始有所变动。

以爱伦·坡各时期的作品为例:1835年,发表了《莫雷娜》。

在这部小说中,爱伦·坡借用剧中人说话的方式对人的本身到底是什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发起了最初的探索与研究,这一切都能看出爱伦·坡对于死亡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这一时期里,爱伦·坡也开始在所写的作品中植入自己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问。

1841年,爱伦·坡发表了《过早埋葬》。

在这部作品的结局中,爱伦·坡改变了曾经的结局手法和以往的方式:“我的灵魂获得了健全——获得了勇气。

我出国旅行。

我朝气蓬勃地锻炼。

我呼吸天空自由的空气。

我思考其它问题,而不是死亡。

”这些都不再写人
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在他的作品中第一次见到了太阳,阳光照进生活,连空气也有了阳光的味道。

而在这时期以前的一些作品中也有其他的看法及方式,如在《陷阱与钟摆》、《莫斯肯漩涡沉浮记》里,爱伦·坡鼓励那些冲破逆境成长的人们。

爱伦·坡创作后期,特别有一篇作品是我们值得去关注的:1844年发表的《催眠启示录》,他将实验假想成某种数据,他假想人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存在两种形式的,好比毛毛虫和破茧而飞的蝴蝶,而死亡就是这种形式的变化,换一层次理解为:我们死前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折磨都是为了死后所经历的美好做铺垫。

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小说,更不如说是他辛苦探索的科学报告,他探寻着超越人的感知与认知及其理性范围的一切事物,好像这就是能够继续被发现的事物。

四爱伦·坡死亡观形成的原因
爱伦·坡死亡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爱伦·坡的个人经历入手。

爱伦·坡出生后没多久便父母双亡成为孤儿,这使幼小的他对于死亡的恐惧成倍的增加;被收养后,他又与养父不和,此后其养母去世,他又回到了巴尔的摩,而他的哥哥也因各种原因去世。

哥哥的去世对爱伦·坡的影响也很大,因哥哥的经历丰富,那多少是他所憧憬的。

爱伦·坡婚后的幸福日子也没经历多久,因唱歌不慎病重的妻子弗吉尼亚使爱伦·坡对生活产生了绝望,为了摆脱沉闷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他开始酗酒。

生活和事业上的不顺利
使爱伦·坡备受压力,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搬到了偏僻的山村,但是状况并没有好转,受不了严寒的弗吉尼亚在贫寒交迫中去世。

丧妻后,爱伦·坡生活更加不稳定,两年后,终因病去世。

爱伦·坡身边至亲的死亡无不使他恐惧并影响着他对死亡的看法、对生活的看法。

爱伦·坡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也同样是他自身的映射,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的死亡观形成的原因。

反复的绝望与希望交替使爱伦·坡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生苦难,换来了作品的诞生。

正是因为个人所经历的种种,以及文学背景与知识兴趣,促成了爱伦·坡死亡观的形成。

五结语
死亡是我们每个所需要经历的,但关于死亡的方式、时间、原因,我们还无从知晓,每个人对于死亡的理解都不一样,一些人恐惧死亡,一些人平和地面对死亡。

而死亡来临时的个人情感的变化,及死亡之后的世界是在世的人们所无从知晓的。

埃德加·爱伦·坡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深究于死亡,探寻于死亡,并勇敢地幻想死亡之后的那一片无人知晓之地。

参考文献:
[1] [美]兰·乌斯比,肖安溥、李郊译:《美国小说五十讲》,四川人民出社,1985年版。

[2] [美]罗伯特·e·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美]恩斯特·贝克尔,林和生译:《巨斥死亡》,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4]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邹会明:《试论爱伦·坡文学创作中的死亡之美》,《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作者简介:初从娟,女,1979—,吉林舒兰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教学法,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