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文学与审美课件

合集下载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课件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课件
• 由于语言的作品不可能是纯审美的, 所以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不固定的 ,一些外在标志也是不可靠的。
2020/12/10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2020/12/10
便条
威廉斯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so cold
2020/12/10
魏晋时期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 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
2020/12/10
文学的审美含义(例证)
• 西方
➢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 查里斯·巴托
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 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 )之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艺术” ➢ 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的 追求
• 主要以形式引起主体情感愉悦的语言作品 ,即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审美含义的文 学就是对这部分作品的指称。
• 审美含义的文学,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其技 艺性和创造性。
• 但审美含义的文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审美 的。
2020/12/10
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
• 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具有技艺的 含义,所以不管是历史意义还是逻辑意义 ,“文学”在现实使用中都有广义与狭义 两种含义。

第三讲:文学与审美

第三讲:文学与审美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给艺术提供规则,就是说,美的艺术只有作为 天才的作品才是可能的。 天才的特征:独创性、典范性、非理性(神 秘性)
七、《沧浪诗话》选读
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 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天宝、开元以 下人物。 (与《判断力批判》相印证)

七、《沧浪诗话》选读
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审美的心理机制:文学审美是一种自由和谐 的内在体验。 和谐:在审美体验中,人的以情感为中心的 一切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 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带有令 人解放的性质”。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艺术不同于自然、不同科学、不同于手艺 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 就是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 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 只有那种我们即使最完备地知道但却还并不因此就 立刻拥有去做的熟巧的事,才在这种意义上属于艺 术。 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 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我们把前者看做好像它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 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 色。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 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七、《沧浪诗话》选读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 吟咏情性也。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寄寓于其他功能中的文学审美功能。 从古希腊一直到16世纪艺术的审美功能都是寄寓在其 他功能之中的。艺术(Art)一词泛指一切制造的技 艺,而不是专指某些类别的艺术。换言之,人们对 文艺作用的认识主要是宗教功能、教化功能及娱乐 功能。理论家们也会对文艺提出审美功能的要求, 但都是将审美功能附着于其他功能之中。所谓“寓 教于乐”的文论宗旨正是这个阶段理论家们对文学 审美功能的典型认识。

第三章 文学与审美

第三章  文学与审美

5、《沧浪诗话》的“别才”、“别趣”说





《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 “别趣”的口号。 “别趣”,是指诗歌作品有别于一般学理性著述的美学 特点; 所谓“别才”,则是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这样 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 一般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 “别趣”,《诗话》中也称作“兴趣”,这是严羽特创 的文学批评术语,不同于日常用语中所说的对某某事物发 生兴趣。 所谓“兴趣”或“别趣”,无非指诗人的情性融铸于诗歌 形象整体之后所产生的那种蕴藉深沉、余味曲包的美学特 点,这是严羽认可的好诗的首要条件。





“审美的艺术”又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 术”。 快适的艺术:以追求单纯的快感为目的; 美的艺术:在快感追求中伴随着理性的认识活动。 美的艺术的特征:在快感追求中始终伴随着认识 活动,是合目的性的——即虽无目的,但又促进、 培养个人能力。其愉快不只是感觉的享受,必须 出于反思的享受,故以反思判断力(非感官)为 准绳。 “美的艺术”的合目的性表现:像摆脱了意识的 规范,像是自然的;是有意的又不显得有意和刻 板。只有在“被意识到它是艺术又像自然”时才 是美的。美的艺术的传达不靠概念,也不靠感官。
3、《沧浪诗话· 诗辩》第五段释文




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 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 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 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 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 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 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 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 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 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 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 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 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 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次厄运, 可说是诗的不幸了。

3文学与审美

3文学与审美
西方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世纪诗正式成为 查里斯巴托 查里斯 巴托 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 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 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 )之中,手工艺、 再是“艺术” 再是“艺术” 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 浪漫主义作家、 的追求
在科学中, 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 溯到它们的终极因, 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 的直接外观, 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 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 人论》 卡西尔
文本赏析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王维 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 王维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 现
文学中的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 过程, 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 于理性的力量 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魏晋时期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 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 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 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 鲁迅《 鲁迅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文学的审美含义

4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共45页PPT

4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共45页PPT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 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老庄哲学:“虚静无为”说 苏轼:“游心物外”说
Page 7
立普斯
(Lipps, 1851—1914 )
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 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 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 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 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 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 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 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 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 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 是移情者。
Page 10
(四)文学创作中的主客关系
1、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审美主体与 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其主客体 关系特征:
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2、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要立足客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 客体的进行选择,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即作家的选择受 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Page 16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 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 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Page 17
黑格尔
(Hegel, 1770—1831)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 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 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 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 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 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 ,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 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 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 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学习_课件第四章文学的审美

学习_课件第四章文学的审美
把文学不是简单地看作语言或言语,而是 视为话语,正是要突出文学这种“语言艺术”
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紧密 联系。
诗人或小说家精心组织自己的文学文本,正 是为了在特定读者群体中造成强烈的感染效 果,以便实现自己在想象中调整社会权力关 系的意图。而相应地,读者阅读文学文本, 也是为了在想象中调整自己的存在状况,以 及自己所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权力关系。
的反映受制于物质客体的性质和内在 主体世界。 “物理境”、“心理场”
2、作为反映的能动性:
(1)能动性的概念:指文学在反映现实 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的性质。
马克思曾这样谈到弥尔顿的《失乐园》: “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 失乐园》,那是他天性的能动表现。”
不考
与大众群言
1950-1976年的文学语言状况。 大众群言—指一种脱离上层文人旨趣
、符合工农兵大众群体审美需要的文 学语言状况。
曹禺:“我们不是为兴趣而写作的。我
们写诗歌,写小说,写剧本,是为革命 ,为人民的利益。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者总是主张以‘文’来载马克思列宁主义 之‘道’的。语言是手段,不是目的。”
(2)能动性的表现: A、首先,从作品形态来看,主要表
现为作品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太似”也 不是“不似”,而是其神其貌“妙在似与 不似之间”。 B、其次,从作品内容构成来看,集 中表现为作家对所描写的生活及所塑 造的艺术形象的情感融入和思想渗透 。
C、最后,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能动 性还表现在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手
B、其次,理性可以帮助作家对创作素材 进行分析、提炼对作品主题开掘深化,反复 修改更趋完美。
C、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样需要理性来分 析、评价作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PPT课件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PPT课件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 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 念,是文学作品构成的 重要因素,当然,也是 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角 度。
.
31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以上诗句中都有可视可闻
❖ ——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可感的物象(风雨、落花、 黄叶树)或事象(人独立、 燕双飞、雨中、灯下),它 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传
.
10
在水 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 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 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 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 伫立。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The bird wishes it were a cloud. The cloud wishes it were a bird.
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 The waterfall sing, "I find my song, when I find my freedom.“
单独抽取出来与艺术这一概念并列,即文学艺
术,简称文艺。
.
3

❖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 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鲁迅散文《秋夜》有一个著名的开头:
.
4

垂涎的狗 呼呼吹了半天
这日子 还是太烫
.
5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大学美育课件:中国文学美

大学美育课件:中国文学美
从词义看,汉语词汇表示具象本义的同时,产生了许多延伸义,一词多义现象 十分普遍。如“包袱”一词,可指用布包起来的包裹,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 笑料,亦可比喻为某种负担,内涵深刻、含义丰富。
【视频欣赏】汉语的诗词美
第一节 汉语之美 一、汉语语言要素之美 (二)词汇之美
从表达看,汉语中还有许多婉转之词,如“拙作”是形容自己作品的同义谦称, “足下”是称呼别人的敬称,“御净轩”是厕所的别称,“驾鹤西去”是去世的婉 称……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了汉语词汇的含蓄美和内在美。
第一节 汉语之美 一、汉语语言要素之美 (四)汉字之美
汉字之美,美在意象。相传仓颉观天地自然而造汉字,取意的背后蕴藏了自然 意象,更有连缀成文,汉字成诗的功能,散发着诗意清香、灵性飘逸之感。如“梦” 字,可拆开为“林”“夕”二字,宛若林间夕照,恰似一抹夕阳投在林梢上的深情 一瞥,画面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从典故来源看,“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从秦王手中 机智夺回和氏璧的历史典故,现今引申为将原物完好地 归还本人的意思;“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 训》,讲述了塞翁失去马匹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说明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表现了祸与福的对立 统一关系,让人们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一节 汉语之美 一、汉语语言要素之美 (三)语法之美
从变换的句式看,同一个意思,不仅可以用一种句式来表达,也可以选用另一 种句式来表达。如语法中的被字句,“我们把书看完了”可以说成“书被我们看完 了”;“商店里的东西很多”可以说成“商店里的东西真不少”。在汉语语法中, 注重词语的搭配和句式的选用,就能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增添色彩。
从意象看,词汇可以呈现出特定的景物画面和文化内涵,让人浮想联翩、心驰 神往。“折柳”一词,令人联想到亲朋好友分离时柳下惜别的场景;“明月”一词 ,可以让人想象出月下独酌的情景,体会到浓浓的相思之愁;“红豆”一词,作为 相爱的人寄托思念的信物,象征着爱情与相思。

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与审美

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与审美
• 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
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 存在方式 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 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 现
• 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 现
• 文学也是认识的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
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 识因素
文本赏析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文本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 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 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 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 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 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 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 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
——卡西尔:《人论》
文本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陶渊明
陶渊明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 现
• 文学中的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
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 于理性的力量 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1.2 审美与文学

1.2 审美与文学

卫慧的《夜越来越美丽》中的酒吧: “上海有大大小小1000个左右的酒吧……它 们像一些缤纷的疱疹密密麻麻地长在城市的 躯体上,吸入这座城市北面暗蓝色的迷光, 如同一片富含腐殖质的温床一样滋长着浪漫、 冷酷、糜烂、戏剧、谎言、病痛和失真的美 丽。”

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 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扭曲与异化。 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 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 炼“丑”。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 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 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 价值。
便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 梅子。它们大概是你 留着早餐吃的。请原 谅,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又那么凉。
《便条》分析
分行排列成“诗”的样式,无诗 意的应用文就摇身一变成“诗”了 吗?
(一)什么是审美
1 人类的基本活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一是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 存需要如饮食和繁衍等的生产活 动,是一切 其他活动的基础。 二是精神活动,这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意识形态), 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基础上、并应物质实践 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2.表现: 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 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 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 人的价值的特点。 另一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 点及表现领域而言,文学对人生的把握, 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心理 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 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 于空山矣。” ( 柳宗元集(三)[M]· 北京:中华书 局, 1979.730.) 风景不过是外在之物,即哲学上说的“自在之物”, 它必须与人发生联系,构成某种关系,美才会彰显 出来。 事物必须是与人相联系,必须与人建立某种关系, 然后才有美。离开了与人的关系,就无所谓美。 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无论多么美丽的景致,都停留 在睡眠的状态中而毫无生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审美与文学》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审美与文学》优质课件
• 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 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
•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
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蒙生学习佛法 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jì
•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
的关系上。
• 美在意象。 • 1、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 • 2、提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
于审美主体。
• 《谈美》
文学和美学什么关系呢?
六祖惠能法师
六祖惠能法师
•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
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 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 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 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不知”,
• 导演冯小刚说:“这两句唱出了人与人之间最深
的寂寞。一个人如果懂了这首歌,这个人就不会 寂寞。”

背景
• 楚国的襄成君刚受爵位的那天,穿着华丽的衣裳,被随从们
簇拥着来到河边。楚大夫庄辛刚好路过,他拜见完襄成君站 起来,想和襄成君握一握手。握手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一种 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所以襄成君听后十分生气,脸色大变。 庄辛见了也有点不自在,他转身去洗了洗手,给襄成君讲了 一个鄂君子的故事: 有一天,鄂君子坐在一条富丽堂皇的刻有青鸟的游船上,听 见一位掌管船楫的越国人在拥桨歌唱。歌声委婉动听,鄂君 子很受感动,但就是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于是鄂君子招来 了一位翻译,让他将划船人的歌词翻译成楚国话。这就是后 世闻名的《越人歌》,歌词如下:

学习_课件第三章文学与审美

学习_课件第三章文学与审美
中国:伴随着文学体裁、韵律、精 神的独立。
西方:伴随着感性的自觉和对于理 性的反叛。
二、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 的表现
1、文学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 美关系
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古松。
2、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格式塔
表现性(expression)
阿恩海姆 (1904—1994)
• 格式塔心理学美
文心雕龙 物色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 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 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 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 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
钱钟书
——钱锺书:《谈 艺录》
钱锺书 1910—1998
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 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 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 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 越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
以超越物质活动,确立人
类精神发展的高远目标。
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黑格尔: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 现《美学》
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是 一个肯定(正)、否定( 反) 和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 艺术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个 环节,而且它自身也是一个这 样的过程。
绝对理念:概念、概念所代表 的实体、二者的统一
辩证关系:肯定、否定、否定 之否定
逻辑序列:正题、反题、合题

康德:“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 的游戏”而带来的愉快。
阿恩海姆的解释
米开朗基罗的这个作品有动感: 亚当受了上帝的感召,似乎要 站起来。

文学与审美

文学与审美
文学与审美
一 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与非文学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
➢ 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 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 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 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 法式,谓之文学。” ——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字论略》
文本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 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 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 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 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 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 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 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 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 部分其效果如何。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so col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现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化。 尽管中国有深远的古典审美传统,但这一传统与现代 审美理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 代审美理想赋予审美以独立的价值,并明确从理论 上确认审美有助于个人和民族的完善。在这个过程 中,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人起到了关 键的作用,标志着对文学审美性质的认识由传统走 向现代。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艺术与天才: 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 赋)。……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 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美的艺术不能为自己想出它应当据以完成其 作品的规则来。既然没有先行的规则一个作 品就仍然绝对不能叫作艺术,那么自然就必 须在主体中(并通过主体各种能力的配合)

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亦即自觉重视文 学的审美因素的时代。 魏晋时代文体分化日趋细密,对各种文体的功能开始 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文笔论”和“声律 论”,集中反映了当时文学家和理论家对文学审美 性的认识。此后,中国文学对审美性的追求开始日 趋深入,关于文学审美的思想也日渐丰富,形成深 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文学与审美
北京师范大学 席志武
一、何谓审美(aesthetic)?

词义的迁变:“审美”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义是 “感性的”。18世纪的德国学者鲍姆加登用这个词 命名其著作时,取义“感性学”,力图创立一门研 究情感和对美的感知的科学,即今日所言之美学。 19世纪这个词出现在英文中,并被日本人翻译为 “美学(的)”或“审美(的)”,20世纪初由日 本传入中国。审美一词,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 先是对美的感知,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再次 是对一切事物的感知。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审美功能的凸显。 审美功能的凸显与独立出现在16世纪之后。 1747年,巴托在《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 中将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和修辞 等七门艺术从其他技艺中分离出来,称为美的艺术。 鲍姆加登将感性活动区分为“感性认知活动”与 “感性审美活动”,认为“感性审美艺术”是两种 感性活动达到统一的典范。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给艺术提供规则,就是说,美的艺术只有作为 天才的作品才是可能的。 天才的特征:独创性、典范性、非理性(神 秘性)
七、《沧浪诗话》选读
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 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天宝、开元以 下人物。 (与《判断力批判》相印证)

七、《沧浪诗话》选读Fra bibliotek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审美价值在审美把握中产生。 美是客观的? 美是主观的?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 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黑格尔《美学》 名山者,造物之文章也。造物之文章,也藉乎 人以为遇合,而人之与为遇合也,亦藉乎其人之文 章而已矣。 ——叶燮《黄山倡和诗序》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康德将人的精神机能区分为理性能力、实践 能力与审美能力,分别对应人的认识、道德 与情感,揭示了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道德 活动的关系。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19世纪晚期的审美主义(aestheticism)运动 这场运动又被称为唯美主义运动,其中心在法国,策 应在英国,其宗旨是反对科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的 主导地位,反对当时中产阶级因为艺术没有实用价 值和道德价值而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冷漠态度,提 出艺术是人类创造物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本 身是自足的,除了它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在的、 实用的或者道德的目的。艺术以形式的完美而存在。

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对审美现代性的进一步追求,当代中国文学的审美 追求。 尽管现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但这 一进程因为反抗侵略和阶级斗争而被迫中断,直到 新时期才开始了对审美现代性的进一步追求。上世 纪80年代文学的兴盛和美学的复兴是这个进程重新 被重视的标志。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基本上都带有 浓厚的审美性。这个过程目前仍然在发展。

四、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形式
文学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文学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体现的是自 然与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 所反映的审美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审美价值 与非审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文学艺术不但不排斥 非审美价值,而且总是将与非审美的因素交织在一 起。但这些因素,总是通过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得以 实现它们的价值。
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审美的心理机制:文学审美是一种自由和谐 的内在体验。 和谐:在审美体验中,人的以情感为中心的 一切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 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带有令 人解放的性质”。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艺术不同于自然、不同科学、不同于手艺 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 就是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 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 只有那种我们即使最完备地知道但却还并不因此就 立刻拥有去做的熟巧的事,才在这种意义上属于艺 术。 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 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我们把前者看做好像它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艺术的分类:
机械的艺术(为了外在的目的)
艺术
审美的艺术(为了情感的愉悦)
快适的艺术(感官享受)
美的艺术(反思判断)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美的艺术的特征: 所以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是有意的, 却不显得它是有意的;就是说,美的艺术必须看起 来像是自然,虽然人们意识到它是艺术。但一个艺 术品显得像是自然却是由于,尽管这产品惟有按照 规则才能成为它所应当所是的那个东西,而在与这 规则的符合中看得出是一丝不苟的;但却并不刻板, 看不出训练有素的样子。也就是不露出有这规则悬 于艺术家眼前并将束缚套在他的内心能力之上的痕 迹来。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作用,没有它,在艺术中必须是自由的并且唯 一地给作品以生命的那个精神就会根本不具 形体并且完全枯萎,这是不能不提醒人们注 意的(例如在诗艺中语言的正确和语汇的丰 富,以及韵律学和节奏),因为有些新派教 育家相信如果让艺术摆脱它的一切强制而从 劳动转化为单纯的游戏,就会最好地促进自 由的艺术。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寄寓于其他功能中的文学审美功能。 从古希腊一直到16世纪艺术的审美功能都是寄寓在其 他功能之中的。艺术(Art)一词泛指一切制造的技 艺,而不是专指某些类别的艺术。换言之,人们对 文艺作用的认识主要是宗教功能、教化功能及娱乐 功能。理论家们也会对文艺提出审美功能的要求, 但都是将审美功能附着于其他功能之中。所谓“寓 教于乐”的文论宗旨正是这个阶段理论家们对文学 审美功能的典型认识。

四、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形式
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是什么使文学成为文学?答曰:文学性。然而,何谓 文学性却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按照现代 以来的观念,我们可以将文学性主要视为文学的审 美特质。文学的审美特质是整体存在的,但同时又 分散在文学作品的具体构件中。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何由产生?我们姑且可以参考韦勒克的意见,即文 学作品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和“创造性”。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 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做成功);而后者 却是这样,即它能够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 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如 报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强加于 人。 但在一切自由的艺术中却都要求有某种强制 性的东西,或如人们所说,要求有某种机械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 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 色。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 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七、《沧浪诗话》选读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 吟咏情性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