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史料知识点归纳总结
史料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史料的定义及种类1. 史料的定义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是指供给史学研究所需的各种资料。
它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文字史料是历史的主要载体,包括历史文献、史书、碑铭、笔记、日记、书信、文件、地方志等;实物史料是指各种历史遗物,如古器物、古建筑、古代生活用品等;口述史料是历史的生动记录,包括口头传统、口述历史和采访记录等。
2. 史料的种类(1)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它包括历史记载、地方志、档案资料、历史文书等。
历史文献有重要的史实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史书:史书是古代的历史文献,包括编年史、断代史、官修史书、地方志等,是古代历史记载的主要形式。
(3)碑铭:碑铭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和重要建筑的建立经过等,是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原始资料。
(4)笔记、日记、书信:这些是个人记录历史的形式,它们反映了个人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见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5)文件:文件是政府机关、组织机构和个人事务的重要记录,包括官方文件、商业契约、政治文书、公证文书等,它们是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历史的重要史料。
二、史料的价值及利用1. 史料的价值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规律性;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描绘历史的风云人物和历史的风云事件;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历史社会和历史时代的面貌和特征。
2. 史料的利用(1)史料的保存:史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应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保护,以便后人继续进行研究和利用。
对于文字史料,应当进行数字化存储和整理,以减缓纸质史料的损耗和灭失;对于实物史料,应当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对古建筑、古遗址、古器物等史料的保护工作;对于口述史料,应当及时进行采集、整理和保管,以保证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史学常识
6.关于秦朝设置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 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 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 朝设置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 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 A.《史记》的记载 B.《汉书》的记载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7.两位学者对公元元年至l700年世界人口数进行 统计,统计结果出现很大差异。导致两位学者 对相同时期世界人口数的统计出现差别的主要 原因有: ①占有的资料不同 ②研究方法不同 ③客观史实不同 ④作者的阅历不同 A . ①②③ B.①③④ C . ②③④ D.①②④
9.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 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 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 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D.古代中国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16.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 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17.《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 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 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20.《史通· 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 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 今古共传”。下列皇帝称呼中属于庙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
2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 的特征。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征是 A.按年代来编排 B.以事件为主线 C.以人物为中心 D.以国家为单位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纪传与编年之比较
第11周
第六讲明清(戊戌变法前)传统史学方法的转型(6学时)一、明清之际史学方法的进步二、乾嘉朴学的史学方法三、章学诚对史学方法的探索
明清史学方法进步的表现
第12周
四、嘉庆、道光年间的史学方法五、鸦片战争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名
江心力
性别
男中国古代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明史中国史学史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jiangxinli@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史学史
先修课程
中国通史
英文
History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第11周
基本部件
扁平型写法
第12周
第13周
基本部件
框廓型写法
第14周
第15周
结体原则
部件搭配
第16周
第17周
结体原则
整体美化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五、实践教学(含粉笔字、钢笔字训练等)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中国史学史教本》,白寿彝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史学史》,吴泽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这些话,是傅斯年反复强调的名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纪科学主义史学和传统乾嘉学术相互呼应的产物。
傅斯年的主张,是“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这种主张及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史学大师的史学实践,都被论者归诸实证史学或“史料派”,而与“史论派”相对。
②这种通过严格地对待史料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做法,排斥史观,强调纯粹的客观与公正,对史料“存而不补”、“证而不疏”,无论其前提还是方法,都是与后现代史学的主张对立的,都是“现代性”的表现。
王晴佳认为,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方面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在历史认识论方面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在研究对象方面表现为日常生活史、微观史、新文化史等。
③他也提到了汉斯・凯尔纳(Hans K ellner)的主张,在后者这里,史料不再是历史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变成了文本的语言结构。
同时,由于作者的写作必须依赖语言,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的文本,并不见得等同于作者的内心意图,也不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对象。
史料同样是历史写作的结果,也是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在写作时不断引证史料,即通过旧的文本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文本的意义上,新的历史作品与史料并无区别。
因此,无法通过检验史料来判断史实的真伪,相对主义史学还在着力于区分史料与史实的区别,而后现代主义史学根本就不承认这一区别,认为无论史料还是史实,都不过是不同的文本。
要更好地理解后现代史学的“史料观”,可以以海登・怀特在其著作《后设历史学》(也译为《元历史学》)中的著名例子为代表。
④他通过分析18到19世纪的4个历史学家(米什莱、托克维尔、兰克、布克哈特)和4个历史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克罗齐)的作品,认为历史学家面对的过去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而只是各种形式的文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他们若要把这些文本变成历史,首先就要把它们组合成一部编年史,然后再把这个编年史转化为一种叙事。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
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
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
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题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
这里所说的“史料学即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史料学即史学”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提出来的。
192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集中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原文是: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1/ 6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在这里,傅斯年明明白白说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是将“近代史学”与“古世中世”的“著史”作比较,说明“近代史学”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没有泛泛而谈“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而更系统阐述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的“史料略论”篇、“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篇详细地阐明了傅斯年对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认识,由此可窥见傅斯年的史观。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排比列国纪年,“若干观念比1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
何成刚1沈为慧2(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京100816;2.江苏省昆山中学,江苏昆山215300)[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系,废科举,南方奴隶制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
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
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
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
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完整word版)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②史料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但流传下来的史料与可管理师相比总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散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历史制作者的主观认识。史料的简约性和主观性决定了史料并不等同与历史。而历史是无法随人的意志改变的客观存在。
3历史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既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史学当然也包括广义历史学和狭义历史学,广义历史学指关于一切事物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狭义历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是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是狭义历史学。
1.史料、史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1)概念界定:
1史料指用于说明和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是了解过去的媒介,史料的范围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资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有意留下的史料和无意留下的史料,有形的资料和无形的资料,主观的资料和客观的资料,等。
因此,史料、史学、历史的含义各不相同,“史料即史学”、“史料即历史”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
(2)关系:
1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从哲学角度上看,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时间观念上看,历史是属于过去的内容,历史学则是现实的产物;历史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和“加工产物”的关系。
联系:史料是历史认识的材料,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史学研究的第一步。而史学必须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史料,进而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
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
一、什么叫考证? 二、为什么要进行史料的考证? 三、史料考证的分类 四、史料考证的方法
一、什么叫考证?
考证就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辨别 史料形成的时间、地点、作者、来源,分 析史料记载的确切含义、价值、真实程度 和记载人的可信程度。
它是完成史料学基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二、为什么要进行史料的考证?
2、为什么要校勘史料
文献史料存在错讹:
(2)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对文 献中不利于他们的内容有意删改或篡改。 有两种情况: 第一,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删改。 第二,避讳,造成我国文献的改字、空 字和缺笔现象 。
3、校勘的方法
(1)对校法 是用同书的祖本或别本互 校的一种方法。最基本的方法。
(2)本校法 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 (3)他校法 用他书校本书。 (4)理校法 是以充足理由为依据的校 勘方法,也称为推理校勘法。
第二节 史料的搜集
一、史料的基本类型 二、史料的搜集方法 三、史料的制卡摘抄
一、史料的基本类型
依据史料存在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史料
分为实物、文献、口碑、声像四种类型。
1、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 指人类在过去的活动过
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含少量文字
的残存物,它是历史研究中的第一手资
料。
1、实物史料
1、广征博采
广征博采 是搜集史料的一种基本原
则,即指搜集史料面要宽,量要多,使所 搜集的史料尽可能完备。
1、广征博采
(1)方法途径:
第一,依靠国家机构、学术团体有组
织、有计划地集体分工协作。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技术 手段。
1、广征博采
史料、史识、史学专题及试卷
史料、史识、史学研究专题一、“历史”的含义1.历史的内涵(1)基本:最基本的含义是事物发展过程。
(2)通常:①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②历史也主要是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2.历史的外延(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历史.(2)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的文明发展史.二、区别两种不同的历史1.书写历史:历史记载是人们对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具有原始性:历史撰述是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综合、会通,按一定体例、体裁写成的历史著述,具有规范性。
2.客观历史: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3.区别:客观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历史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4.著作: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历史撰述有中国孔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塔西佗的《历史》和《编年史》。
三、历史学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
四、史学的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认识你自己”2、借鉴功能:“以古为鉴,可知兴替”3、教育功能:“提升民主意识”4、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功能:“传统中华民族美德”5、经济功能:开发旅游、参观五、历史评价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的六、历史评价原则: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
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
七、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浅析
2010年07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ul.2010第16卷 第4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16No.4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浅析X赵慧英(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潍坊261061)1摘 要2档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档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关键词2档案史料;历史研究;史学1中图分类号2K207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8-5149(2010)04-0034-02随着档案史料的不断发现和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应该算是一个常话常新的命题。
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分析两者的关系。
一、档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关于档案,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看,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文献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国,文字产生的同时,档案也随之产生。
故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墨文书等档案文献的历史累积。
由于档案的历史属性,早期研究者们更多地把它们称之为档案史料。
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吴宝康先生在他的5档案学概论6中,把档案定义为:/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0。
1987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6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0。
这一条款揭示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具备了档案定义的基本要素,富有档案定义的理论意义,因此,在我国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档案定义的表述较为普遍,诸如/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宝贵史料,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0,/历代史书,均系利用大量档案材料编纂而成。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一观点,探讨其内涵、影响及争议。
傅斯年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重要人物,其学术思想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傅斯年的这一观点进行再析,以期深化对史学与史料关系的理解,同时反思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
文章首先将对傅斯年的生平和学术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接着,将详细阐述“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一观点的具体内容,包括傅斯年对史料的看法、史料的分类与整理、以及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傅斯年这一观点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对历史文献的重新评价、以及对学者治史态度的影响等。
也将探讨该观点引发的争议,如史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史料与史实的关系、以及史学研究的价值与目的等。
文章将总结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启示意义,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如何平衡史料的真实性与价值、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等思考。
通过对傅斯年这一观点的再析,本文旨在为当代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二、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解析傅斯年,作为近代中国学术界的杰出代表,其“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傅斯年认为史学的本质在于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而非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解读和评判。
他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去创造历史,而是去还原历史,去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
在傅斯年看来,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他主张,历史学家必须严谨地对待史料,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掘和解读史料,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种对史料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傅斯年对于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的追求。
然而,傅斯年的这一观点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更需要历史学家的主观解读和评判。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一、历史1、历史这一概念的: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
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
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正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历史研究除了它的基础理论之外,在各个具体研究领域中还有它的专业基础理论。
比如研究中国通史,应当掌握古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
但这些都应由史学中有关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介绍。
比如,我系沈星棣教授即讲授了中国古代史基础理论。
各分支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不应是史学概论的任务,当然也就不是它的讲授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鉴定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分析和综合史料的方法,以及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
史学、史料、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使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
”人类历史的材料主要是文献记录。
历史学家必须从事实出发充分地占有材料,加以分析批判,才能使杂乱无章的材料变作有系统的理论科学。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学是史学研究的先导。
如果没有大量翔实、精准的史料,历史研究就难以顺利开展。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史料观却不尽相同。
传统近代史学的史料观与其史学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认为,历史的最高目标在于“如实直述”,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史学家首先应当对史料进行严密的考证,从而获得一种精确实证的知识,不需要对之进行分析和阐释。
翻开传统史学家们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往往堆积了大量的资料,著述者的分析或评论则是少得可怜的几页。
传统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史料等同于史学,忽视了历史学家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
于是,它也就片面地夸大了作为历史研究之中介的历史资料的地位与作用,从而也就导致了“无史料斯无历史矣”、“历史学仅仅是资料编纂”这样的极端观念的出现。
历史学家也因此而成为了一位屈从于历史资料的资料搜集者。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家傅斯年在理论上主张“史学本是史料学”。
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旨趣》中提出了以下著名的命题:“历史学不是著史”,“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他认为,运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整理史料,就是历史学的全部过程。
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任何历史研究都应当从分析原始资料开始。
传统史学重视史料,注重严谨的史料考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但史料不等于史学本身,史料本身也是不会说话的,理解历史还需要理论,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和理性判断。
区分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
历史叙述
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 描述和讲述,通过合理的组织 和表达,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 和易于理解。
历史观点
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 评价和看法,反映了研究者对
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史学要素的重要性
01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获取 历史信息的来源。
02
史料解释是深入理解历史的必要 手段,能够挖掘出史料的内在价
逻辑性
历史叙述应该具有逻辑性,也就是说,它应该按照事件发 生的时间顺序或者因果关系进行组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 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历史叙述的创作过程
研究和收集史料
在创作历史叙述之前,叙述者需要研究和 收集大量的史料,包括文献、档案、口释史料的基础上,叙述者需要 构思和组织叙述的结构和内容,确保历史 事件能够被完整、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
正的态度。
观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评价历史观点还需要看其论述过程是 否逻辑严密,是否能自圆其说,符合 常理。
比较不同观点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历史观点之间的异 同,来评估某一观点的客观性和合理 性。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在整理过程中,研究者需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 免主观臆断和过度解读。
03
史料解释
史料解释的定义
1
史料解释是对史料的解读和阐述,通过对史料的 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2
史料解释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史 料的辨析、理解和评价,是形成历史观点和历史 叙述的基础。
3
史料解释需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基础和广泛的知识 储备,同时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史料的分类
根据形式不同,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摘要]“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
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现下,也可能形成对桌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
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
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关键词]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学术误区治史理路历史学包含多方面、极丰富的内容,其内部分出多种专门的研究内容、探讨角度及治学方法,这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
但不同的视角、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度、广度亦存区别,应当配合运用、互为补益。
倘若以偏代全、墨守一隅,则难免会导致舛误之见。
本文谨对中国“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内涵到学术实例作一番解析,抛砖引玉,以供史学界时贤思考和商榷。
一、三个专业命题的内涵与视角“史料学”以“史料”为学,“史料”之含义甚明,就是可以用于说明历史、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
而实际上,史料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等,均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史料。
以“史料”为“学”,若不限定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对象,真乃漫无边际。
因此,所谓的中国历史的“史料学”,实际上是从研讨一定范围的历史问题的需要出发,汇总相关的、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料,予以排列、介绍和分析。
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已知历史文献及历史遗存从利用角度的提取与组合。
“历史文献”的概念也具备广泛的内涵,古代“文”指文字性资料,“献”指贤者的叙述和议论。
现代合称“文献”,意义有变,主要是指书面文字材料,历史文献就是蕴含有真实历史内容的书面文字资料。
而蕴含历史内容的书面资料在形式、体裁、内容、性质上多种多样,史籍自莫能外,而举凡经、子、集部书籍,大多也可归人,方志、笔记、档案、公私文书、散见碑铭等也概属其中,此外还有如甲骨文献、金文文献、敦煌文献、汉晋书简等专门类别。
(完整版)史料
(完整版)史料史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史料以其珍贵的价值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证据。
史料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录和记载,它凝结了时间的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着重探讨史料的重要性、种类以及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一、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和价值。
首先,史料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事件。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为了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史料是历史真实性的重要证据。
不论是口头史料还是书面史料,都是历史事实的记录。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比对,研究者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
史料的真实性也是评估历史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和分析至关重要。
此外,史料是历史记忆的珍贵遗产。
史料凝聚了过去的回忆和经验,记录了历史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
通过研究史料,可以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激励人们尊重历史、珍视传统,使历史记忆得以永久保存。
二、史料的种类史料的种类多种多样,广泛涵盖了不同的载体和形式。
根据媒介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口头史料和书面史料两大类。
口头史料主要包括口述传承、采访记录和录音录像等,书面史料则包括古籍、档案、信件、日记、官方记录等。
口头史料作为一种传统的史料形式,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通过对长者的采访和口述,可以获取到一些往事的珍贵记忆。
然而,由于口述史料的主观性较强,可能存在记忆的偏差和失真,因此需要专业研究者进行准确的解读和整理。
相对而言,书面史料更具可靠性和权威性。
古籍、档案以及官方记录等书面史料对于研究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当时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等,为理解过去的历史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三、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没有史料的支持就没有可靠的历史研究。
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史学史与中国古代史料学关系浅论
中国古代史学史与中国古代史料学关系浅论摘要:史学史研究离不开对史料的掌握,因而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对于史学史研究的顺利开展很有必要。
而中国古代史料学,主要是对以往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故作为学术史的中国史学史显然应该成为中国古代史料学重要的外延知识。
史学史与史料学是互相促进的两门学科,二者在历史研究中缺一不可。
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将古代史史料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学术发展的应有之意,我们也应该重视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古代史学史;古代史料学;学术地位一、中国古代史学史、古代史料学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史学史,离不开对史料学的掌握。
这首先是由中国古代史学史的任务决定的。
根据乔治忠先生在《中国史学史》一书中的看法,“中国史学史就是把演进的范围大体规定在中国的范围之内,清理我们祖国自古以来的史学遗产,阐明中国史学的演进过程,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特有规律。
①既然中国古代史学史是要清理遗产,那么自然就离不开对既往历史书和历史材料的梳理和总结,而这正离不开史料学的功底。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在各类史料(文字、实物遗迹口头传说)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方面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理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
②中国古代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也需要加强对史料的重视。
如果没有一手史料,则很容易将别人的二手史料看作是一手的原始史料,进而得出错误的史学史的结论。
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容易将伪造的史料,看作是真实的史料。
不区分史料,不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史料学、文献学考订,都不是史学史研究的正确路径。
史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主要依靠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录。
这些记录无论是纸上的历史档案或者文字史书,还是地下的出土文物或者器物铭文,都是史料,都需要进行辨伪和考订。
而对史料进行辨伪和考订,离不开史料学意识,尤其需要正确的史料学训练。
史料学就是研究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的科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
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
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
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92页。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
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
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思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以下四天的日记均出自此书,因此仅标注页码.]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史料的适用范围
史料的适用范围
史料的适用范围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此,我们将从一般意义和具体情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一般意义来看,史料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追溯过去,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探究各种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史料的种类繁多,包括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口述传统、图像资料等。
每一种史料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需要谨慎地鉴别和使用。
具体到不同的情境,史料的适用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在历史学研究中,史料通常被用来证明或推翻某种历史观点或理论。
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通过分析一手史料,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在考古学中,史料则更多地被用来解释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发掘出土的文物和遗迹,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
在语言学中,史料则被用来研究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对古代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探究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轨迹。
此外,史料的适用范围还受到其可靠性和完整性的影响。
有些史料可能因为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受损或人为篡改等原因而不可靠;有些史料则可能因为缺乏相关背景信息而无法被完全理解。
因此,在使用史料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的鉴别和评估,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史料的适用范围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议题。
它不仅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还与史料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密切相关。
因此,在使用史料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其适用性和科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料、史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1)概念界定:
①史料指用于说明和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是了解过去的媒介,史料的范围无所不包,文字
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资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有意留下的史料和无意留下的史料,有形的资料和无形的资料,主观的资料和客观的资料,等。
②历史按其包含的内容可分为广义的历史和狭义的历史,广义的历史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
发展过程,是一切事物的固有属性;狭义的历史专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历史,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包括史家,史家既不是史料的“奴隶“,也不是史料的“主人”,二者是平等对话的关系。
③历史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既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史学当然也包括广义历史学
和狭义历史学,广义历史学指关于一切事物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狭义历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是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是狭义历史学。
因此,史料、史学、历史的含义各不相同,“史料即史学”、“史料即历史”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
(2)关系:
①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从哲学角度上看,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时间观念上看,历史是属于过去的内容,历史学则是现实的产物;历史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和“加工产物”的关系。
联系:历史的进程规定和影响着历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同时也反过来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
②史料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但流传下来的史料与可管理师相比总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散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历史制作者的主观认识。
史料的简约性和主观性决定了史料并不等同与历史。
而历史是无法随人的意志改变的客观存在。
联系:史料是寻找历史的指路碑和历史的代表。
史料是历史之片段,从片段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完整的历史;史学家必需从史料中去寻找历史。
③史料与史学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史料不等同于史学。
史学研究的目的是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单凭史料无法做到。
史学研究不仅仅需要史料,还需要史学工作者的眼光和睿智,考究史料之来源,分解其成分,加以分类,加以排比,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联系:史料是历史认识的材料,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史学研究的第一步。
而史学必须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史料,进而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
收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和整理,然后再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即综合和分析的科学研究,才能从本质上探求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知识。
单个史料如果脱离了它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根本不可能说明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