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
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的生物体是自然界中最无能的,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涵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优势的差异等。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生产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何谓教育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从人的生活具体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的发展的相关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即尊重人的特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人参与社会事务与自己发展的积极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但这一思想很早就在中国古代出现过,从西周以来,诸多古代思想家都强调“民本”思想,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信仰。如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马克思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从教育史上看,人在教育实践中遭受的不同境遇影响着教育思想的变革,因此,如何调整教育与人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卢梭的自然主义、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企图用不同的哲学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与以自然为本、以知识为本、以社会为本、以制度为本等思想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然而,真正要实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以人为本,通过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对话。所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的情况下,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人积极愉快地进行工作或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人的更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再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或学生为中心的方式展开的,而是作为关系中的个体的人生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生活。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