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

合集下载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详解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详解
能力。
明 经 主要测试记诵儒家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2.表现: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比 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贞观之治”。
你知道唐太宗手下的名臣吗?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 高士廉、尉迟敬德等。
谏臣:
魏征
魏 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唐太宗
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 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 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 教材后归纳。
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的政绩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 基础 3、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发展生产 地位: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 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 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 “开元之治”。
从 贞 观 之 治 到 开 元 盛 世
唐朝的建立 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概念、原因)
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时间: 618年 都城: 长安
李渊(唐高祖) 建立者:
李世民(唐太宗)(626年) 继任者: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发动 玄武门之变 杀死了太子, 迫使唐高祖 传位于他
公元626年,玄 武门之变两个 月后,李世民 即位,627年改 元贞观。
(1)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唐太宗革新措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与_贞观之治_(1)

唐太宗与_贞观之治_(1)
B
5.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 政治条件A是( )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 C.阶级矛盾缓和 D.国家政权巩固 6.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 的是 B(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B.维护唐朝的封建 统治c.解决百姓的温饱D.使社会经济尽快 恢复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元殿问题上, 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 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 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 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 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表现:
唐太宗善于用贤纳谏,轻徭薄赋,民族团结, 对外开放,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 前的繁盛局面
(二)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 史作用(略;见“史论共享”)
【重难点突破】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 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和科举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 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 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
【典型例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 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 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 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 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 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 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文教昌盛
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二、 女皇帝——武则天 说明:本课件根 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相关课件修改而成。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政治上: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 度。
经济上: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
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
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说明:本课件根 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政启开元, 相关课件修改而成。 治宏贞观”
“贞观遗风”
姚 崇
宋 璟
狄 仁 杰
武则天时的名臣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政治上: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 度。
“为政之要,惟知人善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富于谋略
房 玄 龄
善断大事
杜 如 晦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治国措施3:完善三省六部制
材料:唐太宗时制定了 《贞观律》,规定:对官员、 地主“占田过限”、“在官侵 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予以惩 治。擅自加重赋敛的要坐以赃 罪或枉法罪。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 史》等
三、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四、都发展了科举制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连线题
唐高祖 唐太宗 武则天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建立唐朝
唐玄宗
知识总结
人物 治国措施 影响
1、虚心纳谏,从善如流;2、广纳贤 才,知人善任;3、完善三省六部制; 出现贞观之治 4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5 、完善科 唐太宗 举制;6、严格考查官吏政绩;7、减 轻劳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8、击 败东、西突厥,对加强西域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学习任务一
(二)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 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惟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 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 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 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 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学习任务三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学习任务三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经济 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 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立殿试制度,不拘一
的政绩
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注重对官 吏的考核
形成局面“贞观之治”Fra bibliotek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学习任务三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学习任务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 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整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整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整合【知识点整合】一、唐朝的建立1.背景: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贵族李渊,率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建立: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时间:618年;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含义: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主要原因:(1)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贞观之治”主要内容: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重视纳谏。

如重用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敢于直言的谏官魏征,大将李靖、李勣。

②加强中央集权: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精简机构。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度,大兴学校。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玄奘等加强中外交流。

4.“贞观之治”主要表现:(1)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2)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3)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4)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昭陵六骏












青 骓
什 伐 赤
▪ 14岁,初入宫廷,为太宗才人赐号“武媚” ▪ 26岁,太宗驾崩,入寺为尼 ▪ 28岁,再度入宫,为高宗昭仪 ▪ 32岁,高宗废后立武则天为后 ▪ 51岁,与高宗并称二圣,共同临朝 ▪ 67岁, 690年改唐为周,自立为帝 ▪ 82岁, 705年在上阳宫病死,
进士
策问(考察 治理政事的 挑选能解决社会 实际
能力)、加试 经史、杂 问题 的人,较易授官,
文(后来专考 诗赋 )
社会地位高
(3)治国效果
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比较清明 ➢社会经济繁荣 ➢民族关系融洽 ➢社会安定开放 ➢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贞观之治”。
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
政府要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
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唐太宗为什么能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唐太宗怎样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1)鼓励臣下直言,虚心纳谏。 (进谏:魏征)
(2)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 举。 (重用人才)
材料一: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
后期为天宝,出现安史 之乱。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1)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实行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上:注重文教(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 的重要内容),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 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 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 盛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A.在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 序;②制定法律,减轻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 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B.在经济上,①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 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 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 被撤职。
1.读史料: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
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 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 (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 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 ﹑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 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 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 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 一倍半以上。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意识到了人民力 量的强大,吸取了 隋亡的教训
3、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2)任用贤能。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
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 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历史课件】贞观之治

【历史课件】贞观之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 因,哪项叙述是错的?( A )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 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 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 治比较清明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 所保证
4、唐太宗统治时期,先后进谏200 多次的名臣是( C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 宋璟
武则天
据说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 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 象雕刻的。
影视作品中的武则天
武则天的无字碑
唐太宗 1、唐朝___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国力逐渐强盛,史称“__ ___”。 贞观之治
2.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哪位皇帝说过这样 的话?( B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节俭。③合 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的负担。 ④任用贤才,虚怀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 的杜如晦作宰相,人称 “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 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 步加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末农民战争
2、唐朝的建立
二、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做做练习 吧
隋 炀 帝
隋炀帝好大喜功, 不爱惜民力,无休止 的徭役和兵役,终于 使人民无法忍受,隋 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618年,隋炀帝被 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 高 祖
在隋末农民战争中,旧官 僚李渊起兵反隋,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 渊就是唐高祖。李渊父子 又用了一段时间才平定了 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全 国。

贞观之治课件

贞观之治课件
二、“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时 间: 618年 建立者: 李渊(唐高祖) 都 城: 长安
开始时间: 627年 李世民(唐太宗) 人物:
周 国号: 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你知道“玄武门之变” 的故事吗?谈谈你的看法。
公元626年7月2日晚,玄武门前,大哥李建成 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时,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 ,正中李建成要害,当场毙命。而尉迟恭也立即射 死了李元吉。 唐高祖李渊知道此事后,震怒!但也没有任何 办法,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而且兵权还在其 手里。因此,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 ,自责和无奈中的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次子李世民 。
评价唐太宗 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起因
拓 展
武则天 女皇武则天
内容 主要功绩和对 历史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贞观 之治”的局面? 贞观之治采取了哪些 措施呢?
"贞观之治“指什么?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 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唐太宗把百姓和君主分别比 做什么?它们是怎样的关系? 2.这说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 他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致 安 之 本 , 惟 在 得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程 咬 金
李 靖
秦 叔 宝
杜 如 晦
长 孙 无 忌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 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
虚心纳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天下英雄尽入吾 彀(gòu)中!”
据史书记载,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 鱼贯而出,大喜道: “天下英雄尽入吾 彀(gòu)中矣!” 你认为这句话反映 了什么事实。

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商业繁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唐高祖 李渊
建立唐朝 (618年)
内容整合
兴起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鼎盛
唐玄宗 李隆基
开元盛世
发展
女皇帝 武则天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比较学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与“开元盛世”
政治 经济 用人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 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贵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用人: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 政治: 完善制度、减轻刑罚
太 宗
经济: 重视生产、轻徭薄赋
军事: 击败突厥、巩固西域
政治清明
贞 观
经济发展 之
社会安定 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留给你们的印 象如何?
武则天的统治期间,社会出现一种什么景象?
武 则 天 扮 演 者
你知道唐太宗身边有哪些能臣吗?
房玄龄和杜如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高士晦廉是、贞观时期
秦叔宝、尉迟敬德等。
著名的宰相,二人被称为“房Fra bibliotek谋杜断”


(2)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在政治上: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 的科目; 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唐朝建立:618 李渊(唐高祖) 长安
从 唐朝建立与贞
贞 观之治(唐太

宗)

贞观之治的原因
用人: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政治:完善制度 减轻刑罚 经济:重视生产 轻徭薄赋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以民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重视人民的力
(一)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量,以民为本。
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措施,证明他吸取了隋亡教训?
①虚心纳谏,重用贤才;
(二)唐太宗原因的治国行动: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 ; ③完善科举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 的科目。
④注重吏治。
⑤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⑥击败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出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 (1)治国措施
用用人人上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政政治治上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罚;增加科举考 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经济济上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军事事上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贞观之治: (1)治国措施
用用人人上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政政治治上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罚;增加科举考 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经济济上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军事事上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 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 盛世局面, 历史上称之为“ 贞观之治 ”。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三、开元盛世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习目标
•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 的原因。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知识点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统编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统编版)
——《贞观政要·纳谏》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故里,米斗不过三四 钱,终岁断死刑才29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二、女皇武则天
(一)建周称帝:
武则天像
武则天: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治的妃子, 多谋善断。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了两个已经做了 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 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渊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1.李世民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战略 家、军事家、诗人。少年从军,后晋封 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 下赫赫战功。 626年即位,开创了“贞 观之治”,为后来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52岁因病驾崩,葬于昭陵。
二、女皇武则天
(三)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 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 英贤亦竟为之用。
——《资治通鉴》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 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 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二、女皇武则天
(二)治国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 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 武则天开创武举,由兵部主持武

七上历史教案:唐朝的政治与文化

七上历史教案:唐朝的政治与文化

七上历史教案:唐朝的政治与文化第一章: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的建立背景,认识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2. 掌握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3. 分析贞观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建立:隋朝的灭亡,李渊建唐。

2. 贞观之治: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改革。

3. 贞观之治的成果: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三、教学重点:1. 唐朝的建立背景和过程。

2. 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和改革措施。

3.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发展。

四、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2.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贞观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和文化发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贞观之治的意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建立的背景。

2. 讲解唐朝的建立:介绍李渊建唐的过程,理解唐朝建立的艰辛。

3. 分析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讲解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

4. 讲解贞观之治的改革措施:介绍贞观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选拔贤能等。

5. 分析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发展:讲解唐朝文化的繁荣,引导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对文化的影响。

6. 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强调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影响和意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二章:武则天的统治与开元盛世一、教学目标:1. 了解武则天的生平事迹,认识她的政治才能和统治特点。

2. 掌握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了解其历史意义。

3. 分析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对唐朝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武则天的统治:从皇后到女皇,武则天的政治才能。

2. 开元盛世: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3. 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武则天的生平事迹和统治特点。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知识讲述】“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力拓展】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参考答案] 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

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参考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二课贞观之治课件[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二课贞观之治课件[1]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
武则天(624~705)是唐 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 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 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 握政权近半个世纪,为维护 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 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的主要政绩 有哪些?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政府要轻徭薄赋;
3、皇帝要勤于政事;
4、大臣要廉洁奉公.
唐太宗的政策和措施
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戒奢从简”。
3。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
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任用贤才和虚心讷谏。
“房谋杜断”与谏臣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枣庄薛城奚仲中学 孔庆民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哪个成语 与此有关?
罪恶:



一、徭役负担重: 1.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 2.自605年至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 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 3.607-608年在榆林(今内蒙古)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 120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1千 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1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 象。 二、军事上穷兵黩武 ,伤亡惨重。 1、612年,隋军出动113万人,攻打高句丽,败于辽东城(今 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今朝鲜)下,死亡40多万人。 2、613年和614年,再次征召天下军队攻打高句丽,无功而返。 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数十万人丧生,引起隋朝内人民对隋 炀帝的强烈不满。隋国力锐减,民不聊生,丧失民心。不仅农 民起义,而且隋的将领也相继叛变。 隋炀帝动用国力过猛,又是修大运河,又是修粮仓,又是四处 巡游,又出征高句丽。导致了大隋王朝短命而亡。

2020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第1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020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第1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慨陈词。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 18 岁的男 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 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 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 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 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 体强壮,但不满 18 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
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 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子, 看见魏征走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 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时鹞已死在太宗怀 中了。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 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 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 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谢谢您的观看与聆听
(2019·镇江) 唐玄宗统治前期“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
年间,天下大理。”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C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开皇之治
(2019·恩施)盘点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时代,唐朝当位列其中。 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极盛。下列关于“开元盛
世”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A )
抓住重点,把握全局
★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填空部分。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618 年, 李李渊渊 称帝,建立了唐朝,以 长长安安
为都城。626 年,李李世世民民 继位,次年改年号为“ 贞贞观观 ”,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1)他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2)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5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被称为“镜子”两个著名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

6唐太宗改革的措施(1)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2)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二女皇武则天1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他统治时期背后人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 武则天改革的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制度(常考题)。

(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唐玄宗时期年号为“开元”,唐玄宗时期两个著名的贤臣有姚崇和宋璟2 唐玄宗改革的措施:(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 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隋唐时期被称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也是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古代出现盛世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开明,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统治者重用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关陇大族的兴起和唐朝的建立 二、唐朝的统一 三、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指的是自北魏以来在北
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立的 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 集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 晋之际。关陇大族凭借其 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支 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 面。其势力之庞大,一直 延续到隋唐时期。
关陇集团的产生:就是宇文泰将关陇地区的杰出人士聚结,形成 一群包含鲜卑族﹑汉人和不论系当地旧姓或是山东旧姓的集团, 陈寅恪教授称之为关陇集团。
1:关陇集团系府兵制中的高阶将领 2:隋代至唐朝前期许多的将相大臣,绝大部分都是关陇集团的 后裔。
3:西魏八大柱国为关陇集团的主要代表。分别为: 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 (李渊祖父),李弼 (李密曾祖父), 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 父),侯莫陈崇。
昭陵六骏:白蹄乌 特勤骠 飒露紫 青骓 什伐赤 拳毛騧
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 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 不过数十百步。吾趁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 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 唐太宗
唐高祖献陵




献 陵 石 犀
即位初面临的困境
※高祖统治时中央机构的高级官员 ※秦王府的僚属 ※建成的东宫官署和元吉的齐王府属。 拔用不少关东寒族地主,如戴胄、马周、 李勣、张亮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 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唐太宗自评
——
而法 行令 之数 。变
, 则 《吏 通得 鉴为 》奸 贞, 观宜 十详 慎
唐律残片
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
一 不疾胜己之善, 二 能弃短取长, 三 敬贤而怜不肖, 四 不恶正直之士 五 爱外国人如本国人 ——岑仲勉《隋唐史》
太宗的统治以低调告 终
立嗣问题; 亲征高丽的挫折; 贞观前期的政治风 气未能完全保持
国家由精力充沛又聪 明谨慎的皇帝治理,谦虚 耐心地听取精英意见—— 这样一种施政作风之所以 被推崇,不仅由于它的实 际成就,还由于它接近儒 家的治国理想,体现了君 臣融洽互补的理想关系。
——《剑桥中国隋唐史》
唐太宗著《帝范》
《十八学士图》 宋人画
《贞观政要》初撰于公元709年唐中宗时期,完成于玄宗 开元七年(729),上距贞观(627—649)已有80年之遥。它 实际上寄托着八世纪初期政治家和史学家们的政治理想,反映 出在经历了武则天半个世纪非常手段的统治之后,士大夫们期 待恢复太宗时期的政治秩序的强烈愿望。
第十三章 唐 朝
第一节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二节 从武则天到开元盛世 第三节 从安史之乱到唐末农民大起义 第四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
唐宋变革论
内藤湖南(1866-1934) 本名虎次郎。为日本 中国学、东洋史学创 始人之一。研究领域 博大,涉及中国通史、 文化史、史学史、美 术史等。
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 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 提出“唐宋变革论”,认 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 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 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 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 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参见吴宗国: “《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 《国学研究》第三辑。
All history is temporary history.
——Benedetto Croce: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 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 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纪赞》
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 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 其屈已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 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 而仅有者也! 元 戈直《贞观政要题辞》
翻阅一下《贞观政要》这部书,就可以突出地感觉到,贞观一朝二十余 年中,君臣之间几乎每天都在研究、探讨“治道”,甚至可以说他们举 办了一个常设的政治理论研究班…… 胡如雷《李世民传》
关于对李渊的评价:
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 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 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统治者 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 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因为他建立唐 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
二、唐朝的统一
布德怀柔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 夏,不能服戎狄。朕 才不逮古人,而成功 则过之。所以能及此 者,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 一,故其种落皆依朕 如父母。”
——李世民
对贞观之治的几点认识:
一,贞观之治是在严重打击了北方的落后种族, 使中国北方从他们的军事掠夺的威胁下解脱之 后,才得到了先决的保障条件的。是各阶层的 优秀份子积极努力巩固的后果。是劳动人民努 力与生产事业的后果,然而对这一作用加以组 织和引导的,是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是唐初统治者推行一些与民让步 的政策的结果,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产物。
贞观之治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 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 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 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 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 黜责一人。
1,玄武门之变
李渊
3李元霸 2李世民 1李建成 4李元吉
秦王
太子
齐王
《旧唐书(626)》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 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 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 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 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 敬德杀之”。
王威、高君雅 “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 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
《资治通鉴》卷183
从酝酿到起兵,体现了李渊周密计划、 积极准备、韬光养晦、乘机起事的思想。
唐朝的建立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起兵, 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弑, 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贞观之治”最主要的特点是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考察太宗的统治情况,有以下 四点:
1、唐太宗君臣论治。从隋亡中吸取教训,采取措施 缓和社会矛盾.
2、任人唯贤,兼听纳谏。建文学馆,十八学士图
3、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力役减轻。紧缩政府机构 和开支。
4、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和促进对外交往的政策.
魏征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死田舍翁!” 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庭辱我。”后 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 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 悦。
——《资治通鉴》
2,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 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 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 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 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 (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 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周 武 帝
独孤 周 皇后 明

宇文 窦 夫人 毅
唐窦 高皇 祖后
唐 太 宗
隋 杨周 炀 皇宣 帝 后帝
周 静 帝
周隋唐帝室 亲属关系图
3、李渊和唐朝的建立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成 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狄道(今甘肃 临挑),一说赵郡(治今河北赵县),唐朝 的建立者,史称唐高祖,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统帅。
汪篯《隋唐史论稿》
中国封建社会可分为两个大时期,一是 从战国到南北朝是前期,二是从隋唐到 鸦片战争是后期。
唐宋社会的变革与变化:
1、唐宋社会最显著的变动是门阀贵族之没落 与科举官僚之兴起。
2、经济上实物经济终结,货币经济开始;耕 作形态由部曲制到佃户制的转型。
3、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
4、唐帝国的崩溃,促成周边诸民族的自立化。
总之,开明的政治风气,宣传儒家“仁政”理论,
是为贞观之治的核心。
①开明的政治风气,宣传儒家“仁政”理论, 是为贞观之治的核心。
②从隋亡中吸取教训,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③善用贤臣,善于纳谏。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均田 制和租庸调制。
⑤完善科举制度,广泛吸纳人才。
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对外交往的政策。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 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 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 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辉煌 历史。 唐朝的史书曾言:“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 时荣盛,莫与为比。”
2、李渊的家世
陈寅恪先生(1890—1969)
种族及文化二问题实李唐 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 史者不可忽视者也。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宇文泰
李 独孤 昞 夫人
独孤 皇后
隋 文 帝
武德元年(618),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619),执李轨,定河西。 武德三年(620),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621),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得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