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景观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家乡的历史沿革2. 家乡的文化传统3. 家乡的名人故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第1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讲解、讨论)第2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3课时)第3课时:家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讲解、讨论)第4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5课时:总结与反思(小组分享、总结发言)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图书资源:介绍家乡的图书、故事集、名人传记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详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等。
3. 讲解家乡的人文环境:详细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名人故事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一、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历史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4. 家乡的风土人情5. 家乡的保护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4.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在讲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和风土人情时,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计划详述1. 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2.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第5-8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第9-12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第13-16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第17-20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4. 教学资源准备:图片、视频、实物、实地考察地点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家乡的自然环境:观看家乡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家乡的公园、湖泊等自然景观。
2. 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风光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了解地理、气候等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自然风光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来源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俗素养。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家乡民俗风情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1. 让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环保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表现及成果。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第一周8.28——9.3教学内容:黑暗岁月苦难多教学目标:1、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
明史。
教学重点: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教学难点: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新课阅读角:“血泪树”下的控诉A、1951 年 12 月 15 日,伊宁县吐鲁番的农民参加了人民政府召开的公审大会。
在那颗被叫作“血泪树”的老榆树下,他们控诉了大恶霸地主买苏木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目睹了人民政府对他的依法惩罚......B、让学生通过阅读角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农民在地主恶霸的奴役和剥削下,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欢笑,没有歌声,过着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
(自己家人的情况是学生最熟悉的,从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入手引入新课。
)C、让学生通过阅读角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当时生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解家人的童年生活。
思考题1、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岁月?2、小组汇报交流查阅资料的内容。
探究窗:达翰尔老人抚今追昔让学生通过达翰尔老人抚今追昔及新疆农村新旧面貌图对比出改革开放后新疆的变化。
活动园:A、你看过电视剧《阿娜尔罕》吗?B、你知道在那个年代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吗?小结:搜索一下相关故事,给大家讲讲吧。
A、看看现在自己都拥有些什么?B、比比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C、自己的用品与以前有什么不同?D、同桌互相展示自己的照片,看看现在的自己和以前有什么变化?E、小组间互相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岁月? 板书设计:黑暗岁月苦难多教学反思::::::::第二周9.4——9.10教学内容: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1、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地方课程的兴趣。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介绍地方历史名人地方传统艺术地方特色美食地方旅游资源【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每学期共计15课时教学时间分配:地方特色文化介绍(3课时)、地方历史名人(2课时)、地方传统艺术(3课时)、地方特色美食(3课时)、地方旅游资源(4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实地考察、采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二、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介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我国各地特色文化的代表例子地方特色文化与民俗、历史、地理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地特色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第二章:地方历史名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成就和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英雄的品质。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地方历史名人的成就地方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的贡献【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地方历史名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历史名人的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历史名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篇一:五年级地方课教案】五年级地方课教学进度表1、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目标: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前奏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或看到哪些新闻吗?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行动在线1、精打细算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
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4)750克的大米可以使一个人生活一天。
750大米大约30000粒,照此计算,一人一天节约一粒米,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粒大米?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天?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年?2、通过刚才的计算,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3、学生畅谈节俭做法。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概况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行政区划和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讲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1. 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述家乡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 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五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1. 介绍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手工艺品。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
2. 利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resources,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
2. 参考资料: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料、名人故事、特色产业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六、第六课时:家乡的民间艺术1. 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土陶、民间舞蹈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和现状。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节日习俗1. 讲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和活动。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经济建设1. 介绍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主要产业。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篇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家乡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二课时:地理篇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探讨家乡的地理特色和资源。
第三课时:民俗篇1. 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
2. 体验家乡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
第四课时:文化遗产篇1. 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和保護情况。
2. 学习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和意义。
第五课时:家乡名人篇1. 介绍家乡的名人和杰出人物。
2. 学习名人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文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采用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参加民俗活动,感受家乡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地方地理和民俗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 实践体验活动的场地和设备。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地方历史篇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重点突出重要事件和人物。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家乡历史的奥秘。
第二课时:地理篇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地理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地理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重点突出地理特色和资源。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家乡地理的奥秘。
第三课时:民俗篇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民俗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重点突出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祖国的美——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的兴趣和认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重点:1. 学习和了解中国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
2.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方文化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了解祖国各地方的文化。
2.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准备:1. 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2. 学生小组合作任务的相关材料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引起学生对中国各地方文化的兴趣。
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思考,如:“你们去过哪些地方?那里有什么有趣的事物或特色文化?”二、学习地方文化(20分钟)1. 分小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选定地方的文化、历史、名胜古迹等方面的资料。
3.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收集到的资料,交流彼此的发现和感受。
4. 教师辅导学生总结归纳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三、展示与欣赏(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PPT、海报、手工制作等),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地方文化。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展示,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合作活动(15分钟)1. 小组间合作,设计一个游戏或活动,让其他小组参与,体验和了解各地方的文化。
2. 学生进行游戏或活动,通过互动体验地方文化,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地方文化知识和体验。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和体验各地方的文化。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点,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
2. 第二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掌握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等,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4.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5. 第五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教学内容:了解家乡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发展成果,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事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物产资源、历史名人、现代发展等方面的认识水平。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六、第六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欣赏家乡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教学内容:讲解家乡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建筑特色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古民居、古建筑等,培养学生对家乡建筑文化的认识。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课时小学生礼仪教育(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教学的参与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
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语言文明是心灵美和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但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粗俗、傲慢等,严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给他人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活动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和校园礼貌用语学生对照教材自己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礼貌用语,活学活用。
活动二:知识问答要做到语言文明,首先要会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你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吗?现在我们来做个问答竞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你想别人帮的忙,应该说什么?(请帮个忙)早上起床后见到别人说什么?(早上好)平时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您好)晚上睡觉前对人要说什么?(晚安)分别应该说什么?(再见)别人送你时,你应说什么?(请留步)别人帮了你的忙时要说什么?(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说什么? (别客气,没关系)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老大爷、老奶奶)活动三:语言文明的注意事项要待人有礼,就要说话文雅,不用粗野庸俗甚到下流的词语。
平时多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话,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如“您请坐”、“请打开窗户”、“好吗”、“请你让开点”等。
同学之间不要称“小姐、先生、哥们、姐们”。
平时,我们对老师,家长以及对他人说话一定要和气,要做到热情而且有礼貌。
以前,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说话要文雅,往往会出言不逊而得罪人,或者说话过程中时不时带些粗话、脏话。
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要注意克服和纠正。
课堂小结:说话文明有礼是我们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五年级地方教案设计
五年级地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1. 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3.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地方的热爱和归属感;4. 提高学生的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地方的热爱和归属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教学课件或教学PPT;b. 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c. 与本地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d. 与本地区相关的风土人情资料。
2. 学生准备:a. 学生需要提前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一些基本情况;b.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本地区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b.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你们知道自己所在地方的地理位置吗?你们知道自己所在地方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吗?”2. 介绍地理位置(15分钟)a. 教师通过地图展示自己所在地方的位置,并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地理位置;b.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PPT或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自己所在地方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3. 介绍历史文化(20分钟)a.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自己所在地方的历史文化,如历史名人、古迹等;b.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寻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
4. 介绍风土人情(20分钟)a.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自己所在地方的风土人情,如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b.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深化学习(30分钟)a.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一个方面,如地理、历史、文化等;b.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概况1. 让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
2. 引导学生探索家乡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第三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1. 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欣赏家乡的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
2.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景观与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家乡的主要产业。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社会事业,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民与生活1. 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
3.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程度,包括知识掌握、情感态度等。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针对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方课程教材或资料。
2. 收集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教学展示。
五年级地方课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当地特色景点、名人、传统节日等的相关信息;- 了解当地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等情况。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本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篇- 学习当地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水系等;- 了解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状况;- 掌握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 历史篇- 学习当地的历史沿革,了解当地的发展过程;- 研究当地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3. 文化篇- 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了解当地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介绍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到当地著名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3. 探究式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和总结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4.交流讨论法: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当地风景、名胜等,让学生对当地产生兴趣。
2. 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知识,并引导学生做笔记。
4. 实地考察:- 安排学生到当地的著名景点或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5. 交流讨论:-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学习心得。
6.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了解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突出地方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家乡的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3. 家乡的民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4. 家乡的经济:介绍家乡的主要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特色产品。
5. 家乡的文化: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景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经济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方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进家乡,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过程:第1-2课时:家乡的历史与地理第3-4课时:家乡的民俗与经济第5-6课时:家乡的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7-8课时:地方特色产品的宣传与推广第9-10课时:地方文化活动实践与总结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经济和文化特点。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学生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地方特色产品的宣传与推广活动。
4.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
七、教学资源:1. 历史、地理、民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书籍。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特色与文化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4. 家乡的风俗习惯5. 家乡的名人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风俗习惯和名人故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地域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色与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和名人故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风俗习惯和名人故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地域观念的提升。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自然环境第二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三周:家乡的特色产业第四周:家乡的风俗习惯第五周:家乡的名人故事七、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收集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2.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3.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特色产业,了解其发展现状和优势。
4. 举办家乡风俗习惯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5. 搜集家乡的名人故事,进行讲述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八、教学资源1. 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2. 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址:实地考察、图片、视频等。
3. 家乡的特色产业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4. 家乡的风俗习惯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5. 家乡的名人故事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怎样保护自己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应对敲诈、勒索、盗窃等行为2. 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3. 让学生认识到应对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有效的方法,也需要勇气和智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介绍小学生自我保护的科普读物、宣传网站;制作课件,显示教科书有关内容及收集、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收集本校或身边的类似案例,特别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成功案例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1. 教师利用身边发生过或学生听说过的案例引入,并出示教材提供的案例,提醒学生要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异常情况时机智地保护自己。
2. 引导交流,学生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案例,结果如何?有何启示?二.模拟体验1. 设定情景,让学生在设定的敲诈、勒索等情境中,通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应对、保护的办法,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点拨。
2.阅读理解,阅读“天天提醒”和“小学生自我保护歌”,了解抢劫易发生的地点及受害人群,理解和掌握正确应对危险的方法。
三.讨论提高1. 小组讨论:在家里遇到盗窃分子,应该怎么办?2. 师生共同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教育学生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四.拓展延伸1. 观察图片,让学生判断有无危险,方法是否得当2. 讨论正确的处理方法教后反思:在这节课中,同学们谈论了发生在本校或身边的类似案例,在听与谈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成功案例学会了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
2.远离校园暴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学会必要的应对措施2.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规范个人言行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查阅相关校园暴力的资料等。
制作课件,显示相关案例等内容学生准备:搜集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教学注意事项1. 从学生身边入手,进行正面教育2.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激化矛盾教学设计一.以学生为源,从“我”导入1. 课件显示本科案例及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类似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周8.28——9.3教学内容:黑暗岁月苦难多教学目标:1、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
明史。
教学重点: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教学难点: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新课阅读角:“血泪树”下的控诉A、1951 年 12 月 15 日,伊宁县吐鲁番的农民参加了人民政府召开的公审大会。
在那颗被叫作“血泪树”的老榆树下,他们控诉了大恶霸地主买苏木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目睹了人民政府对他的依法惩罚......B、让学生通过阅读角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农民在地主恶霸的奴役和剥削下,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欢笑,没有歌声,过着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
(自己家人的情况是学生最熟悉的,从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入手引入新课。
)C、让学生通过阅读角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当时生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解家人的童年生活。
思考题1、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岁月?2、小组汇报交流查阅资料的内容。
探究窗:达翰尔老人抚今追昔让学生通过达翰尔老人抚今追昔及新疆农村新旧面貌图对比出改革开放后新疆的变化。
活动园:A、你看过电视剧《阿娜尔罕》吗?B、你知道在那个年代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吗?小结:搜索一下相关故事,给大家讲讲吧。
A、看看现在自己都拥有些什么?B、比比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C、自己的用品与以前有什么不同?D、同桌互相展示自己的照片,看看现在的自己和以前有什么变化?E、小组间互相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岁月? 板书设计:黑暗岁月苦难多教学反思::::::::第二周9.4——9.10教学内容: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1、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3、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难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新课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跟唱。
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集体朗读歌词(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2、说一说,你知道我们新疆的少数民族吗?(满族、哈萨克、蒙古族、锡伯、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族、回族等)3、朗读:中华民族歌这么大的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了解中华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的种类。
4、读一读: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想一想: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是全国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那些地方?5、尽管少数民族人数较少,但在2000多名全国人民代表中各民族都有一定的名额,这说明了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共建美好家园。
6、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各民族的团结友好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
昭君出塞: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湖北省和亲使者——王昭君,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融合的代表;昭君墓也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民族友好的历史。
文成公主入藏:青藏高原的吐蕃族首领松赞干布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为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
三、说说我国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A、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1173个自治乡。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西藏自治区拉萨B、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板书设计: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反思::::::::第三周9.11——9.1教学内容:人民翻身迎解放教学目标:1、了解新疆各组人民欢迎解放军进驻新疆。
军民共同欢庆新疆解放。
2、阅读《探究窗》中投豆选干部。
理解疏勒县一区一乡当时的选举方式。
3、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给新疆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烈拥护的喜悦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新疆各族人民欢迎解放军进驻新疆。
教学难点:理解新疆各族人民欢迎解放军进驻新疆,军民共同欢庆新疆解放。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新课阅读角:打起手鼓唱起歌A、学生自读《打起手鼓唱起歌》,再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B、教师进行讲解,请学生说说思考题:新疆人民为什么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新疆?A、学生阅读B 、感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给新疆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烈拥护。
探究窗:《投豆选干部》学生阅读,理解疏勒县一区一乡的选举活动园:《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学生阅读,了解第三十四调规定内容三、引申与探究A、除书上讲的故事,回家上网查阅新疆各族人民欢迎解放军进驻新疆和军民共同欢庆新疆解放的资料,标记在书上。
板书设计:人民翻身迎解放教学反思::::::::第四周9.18——9.24教学内容:辽阔美丽的民族地区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2、了解各民族居住的自然风光,有名吃、旅游胜地。
教学重点:了解辽阔美丽的民族地区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祖国各地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名吃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让我们一起去走访这些辽阔美丽的地方。
2、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旅游胜地?3、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师小结: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许多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如: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西双版纳吉林长白山的天池青海的青海湖及鸟岛新疆吐鲁番的千佛洞4、观看这些旅游胜地的优美风景图片。
5、欣赏学过的课文《桂林山水》片段。
谈话: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这里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共同建设着这座著名的风景城市。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因此赢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
欣赏名句: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6、你能说出下面的旅游胜地在哪个省或自治区吗?试着连一连。
连一连:长春新疆天池四川张家界西藏火焰山吉林九寨沟湖南板书设计:辽阔美丽的民族地区教学反思::::::::第五周9.25——10.1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新道路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农民分得土地的情况和土地改革给新疆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让学生事先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什么是“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
3、激发学生对新疆历史变化的兴趣,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新疆人民翻身迎解放,并走上了社会主义新道路。
2、激发学生新疆历史变化的兴趣,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的情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翻身农民把歌唱的历程及土地改革给新疆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体会其变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新课阅读角:农民分上了土地A、请生说说你所了解的土地分配制度。
B、阅读课本,看第 10 、11页图片,了解农民如何分上了土地。
C、知道农民分土地的由来。
D、让学生先有所了解再进一步了解,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交流情况讲解。
思考题:土地改革给新疆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A、土地改革给新疆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B、小组讨论,说一说探究窗:了解什么是“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A、学生阅读,教师讲解B、了解改革的变化以及什么是“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
C、简述电影《阿娜尔罕》情节1949年,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在我国西北边远的南疆却仍像一池死水,黑暗势力依旧重重地压在人民头上。
在南疆古老的喀什县的一个农村里,大地主乌斯满用威逼利诱的办法霸占贫农斯地克的女儿阿娜尔罕。
在举行婚礼的夜晚,阿娜尔罕不愿忍受凌辱,抗婚逃跑未遂。
结果反被乌斯满打得奄奄一息,扔在了马棚里。
长工库尔班同情阿娜尔罕的遭遇,帮助她逃出虎口。
这时解放军进疆的消息频频传来,乌斯满和披着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依明卡仔勾结,摇身一变为宗教界人士,俨然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卡仔阿訇了。
他为了笼络人心,伪装愿意解除同阿娜尔罕的婚约,另一方面对库尔班放走阿娜尔罕也不追究。
村里的富裕中农买买提很早就垂涎着阿娜尔罕,这时乘乌斯满解除婚约的机会,急忙到斯地克家来求婚。
但是阿娜尔罕的心已深深爱着救过她的库尔班了,买买提只得拿着聘礼失望地离开阿娜尔罕。
由于乌斯满怀恨在心,阿娜尔罕和库尔班不得不远离家乡,双双来到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面对着红柳沙丘举行婚礼。
然而荒凉的沙漠毕竟不能长此生活下去,阿娜尔罕又怀了孩子,他们的生活境遇越来越糟糕。
1950年南疆终于和平解放,阿娜尔罕和库尔班又回到了家乡。
但是乌斯满的势力仍然控制着这块地方,他利用宗教势力把叛教徒的罪名强加在阿娜尔罕和库尔班的身上,尽管进步阿訇玉素甫反对他这种借宗教来报私仇的卑劣行为,但是他仍不顾一切地把阿娜尔罕和库尔班活活分离。
阿娜尔罕听到库尔班下落不明的消息后,跳入涝巴,被买买提救起。
买买提乘机再次向阿娜尔罕求婚,然而阿娜尔罕一心怀念库尔班,拒绝了买买提的要求,于是她一直被锁在买买提的果园里,和外界断绝了联系。
这时正好张杰领着减租减息工作队来到这个村子,群众沸腾的情绪越过果园的围墙感染了阿娜尔罕的心,阿娜尔罕冲出了果园,在斗霸会上揭露了乌斯满伪善的嘴脸。
乌斯满急忙利用宗教的力量来转移群众的注意力,又唆使买买提拉住阿娜尔罕的后腿。
正巧这时库尔班也回到本村来担任工作队长,他经过党的几年培养,已经是一个干部了。
库尔班同阿娜尔罕的重逢,使乌斯满胆战心惊,于是他唆使买买提的母亲造谣,并到工作队闹事,说工作队的库尔班抢走了她的儿媳妇。
然后乌斯满又指使司马仪谋杀买买提,最后嫁祸于库尔班。
一时是非混淆,乌斯满的气焰又高涨起来。
但是邪不压正,在党和毛主席光辉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工作队领导群众终于战胜了披着宗教外衣隐藏在伊斯兰教内部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敌人。
张杰团结广大群众,争取宗教界的爱国进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