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阳光:崔希范《入药镜》内丹学思想探析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阳光:崔希范《入药镜》内丹学思想探析

发表于《老庄》杂志

一、关于崔希范及《入药镜》版本问题的考论

崔希范,号至一真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关于他的生平详细资料,文献中的记载简约且混乱。据《修真十书》卷21载《天元入药镜》篇末云:“唐庚子岁望日至一真人崔希范述。”这里的唐庚子岁有两种可能,一是宪宗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一是僖宗广明元年,即公元880年。据《仙鉴》卷45载,吕洞宾于广明元年庚子岁(880)遇崔公传《入药镜》,“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并有诗赞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因此《崔公入药镜》成书的“庚子岁”,当是上一个庚子,即公元820年,这样崔希范公元在880

年遇到吕洞宾时,才有可能将此书传给他,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崔希范当生于公元820年之前。另外《全宋诗》载有署名为崔希范的诗一首,《送张无梦归天台》:“孤云须信少常期,未作祯祥又欲归。霖雨祇宜滋大旱,山川终称养沉机。夜寒放意文章险,春尽平心笋蕨肥。若是蒲轮重到日,让辞牋表莫重飞。”诗大意是劝张无梦归隐天台后,静心修养,不要为宦海风尘所忧扰。按张无梦归天台在北宋初年,若此诗真出于崔希范,则他此时至少有150岁以上的高龄了。

《正统道藏》收录了三种《入药镜》或其注解:第一种是曾慥《道枢•入药镜上、中篇》,《入药镜上篇》称“崔公曰”,应是摘录崔希范讲解丹道的语言,比较片断;《入药镜中篇》则是至游子、纯阳子的感悟之语,可作为理解《入药镜》的注脚看。另外,在《道枢》卷三《容成篇》中曾慥云:“至游子曰:吾尝得崔公《药镜》之书,言御女之战。”曾氏认为至游子说的男女采战之术与崔希范的思想不合, 故将其排除在了崔氏的作品之外。这里说明在南宋时期崔希范的《入药镜》已经在社会广为流传,且出现了不少托名之作。第二种见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21,题名《天元入药镜》,文章为论文体。文前有崔氏自序:“余少游云水,曾遇至人,论养生之术,修龙虎之要,须知三川福地,异境灵坛。苦

历烟霞,巡诸圣迹,每将接道之侣,互必认同。余虽未亲炉鼎,略启玄奥,撰天元之法,显龙虎之妙道,铅汞之根源。”从序文中讲选择福地,以炉鼎炼铅汞等内容来看,似乎《天元入药镜》专论外丹烧炼之法,与正文讲内丹炼养之道,前后矛盾。笔者猜测可能崔氏早年也同时人一样,好外炼之金丹,且欲撰天元之法,阐述其奥理。只是在目睹唐末五代许多人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毙命后,改习炼内丹后,阐述其心得而作《天元入药镜》。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末五代道教由外丹向内丹转化过程中隐秘的痕迹。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第三种系明代混然子注解的《崔公入药镜注解》。这里原书为诗歌体,每据均有三字组成,共八十二句。另外,在《修真十书》卷十三载有《解注崔公入药镜》,题“紫虚了真子萧廷芝元瑞述”;《道藏精华录》有混然子王道渊、沧溟李攀龙、一壑居士彭好古三家关于《入药镜》的注解。综合分析三种版本,或为崔氏本人所撰写,或为后学所摘抄,或为后人阅后感悟之语,然基本所论宗旨大致相同,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理解崔氏内丹学思想的材料。

二、《入药镜》的内丹学思想解析

乾坤交媾图

晚唐时期,伴随着外丹烧炼的逐渐式微,丹道学说走向成熟,慢慢形成系统的理法,以内丹家崔希范(号明公)所撰的《入药镜》为代表。药的基本含义是疗疾和滋养身体。“入药”的意思是指精气神三种药物在鼎炉中冶炼,“镜”

是形容心火之光“内明”。故“入药镜”的意思是以心为镜,将精气神三者在人体的炉鼎里运炼,以成生金丹,来温养救护生命。

精气神是维持我们生命生机的基本能量,也是内丹学修炼的基础元素。崔希范说:“天有三奇焉,日也,月也,星也;地有三奇焉,乙也,丙也,丁也;人有三奇焉,精也,气也,神也。天之璇玑,地之黄河,人之荣卫,此三奇之志也。夫吾之三奇,不出于身,禀天地而运转,则与天地齐矣。”璇玑指北斗七星。荣卫指人的气血,荣气行于脉中,也就是人体血的循环,属阴;卫气行于脉外,指气的周流,属阳。荣卫二气散布全身,内外相贯,运行不已,对人体起着滋养和保卫作用。道教认为宇宙是放大的人体,人体是微缩的宇宙。这里根据天人同构的原理,将天地人三者的三奇对应起来,指出精气神是组成我们生命的核心。所以崔氏又说说:“物之最灵,委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于人也。若水浮浮航;气之于人也,若风扬尘;神之于人也,似野马聚空。水固则航止,风息则尘定,野马散而太空常存。精能固物,气能盛物,精气神三者,是谓登仙之路。”这里用形象的比喻精妙地说明了精气神于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此三者的凝炼合一是登仙的不二法门。接着,他分别具体地论述了精气神的重要性。

1、论元气。元气是生命的动力,也是内丹修炼中所要运炼恢复的关键目标。崔希范说:“吾身岂与天天地异哉!亦各得一气而已。尔气散则神去焉,气止则神定焉。”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秉承元气而生,所以他接着说:“元气不散,则守之之妙也。及其久也,清虚以生神光,神光盛者,长生之苗也,夫人之冲冲然动者,皆气也,非神也。”这是说在丹道修炼中,温养凝聚先天元气,时间久了就会清虚而神光丰盈,这样就能产生出黄芽金丹大药。

2、论精。精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崔希范说:“夫人因精而得神,神因念而得命,故命者在于精而已。精者,至真也,至生之物也,有名而无形者也。天地万物皆是精之所生,而积之以为命,其来从乎恍惚焉。”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崔氏这段话援引化用自《老子》二十一章中:“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崔氏的意思是说精乃至生至真之物,虽恍惚不可见,却是产生生命的基础元素。张广保先生根据这段话,在其《唐宋内丹道教》一书中说:“此认为精为一切生命存在的根本,乃神气二物之基础。不过从其主张精为无形至真之物来看,崔希

范的所谓精已超越单纯的人体之精的限域,而具有宇宙构成论的意义。”张先生的这个论断得到了北师大强昱教授等一些人的肯定。我们从上述的《老子》第二十一章可以看出,老子的原意是用这段话来形容道虽恍惚窈冥不可捉摸,但它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万物实实在在是由它所产生而不断展开的。在道教哲学的视域里,道永远是具有最高的本体论意义的,崔希范在这里只是强调精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故张广保先生的论断是值得再商榷的。

3、论神。神是我们身心的主宰,主导着精气的运行休止。崔希范说:“神能通应,则意之所之必成焉,神定则昼夜周矣。是故神住则气住,神住则形在,夫五行本无生灭,其灭则自吾之神气失也。”即是说神主宰着五行的分散离合,在内炼中,神调控精气的周行运转。

精气神于人身体康泰和生命的完整如此重要,而人们却纵情声色不知细心养护,以至早死夭亡。故崔希范感慨劝诫说:“嗜欲纵乎心,孰能久去;哀乐伤乎志,孰能久忘;思虑役乎神,孰能久无;利禄劳乎身,孰能久舍;无味败乎精,孰能久节;酒醴乱乎情,孰能久绝;食佳肴,饮旨酒,顾以姝丽,听以淫生,虽精气强而反祸于身。耳目快而致乱于神,有百端之败道,无一介之希真,安有养身之验耳。”《道德经》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们可以看出,崔氏这段精彩的议论,实则是对这段话的展开和引申,这里是强调声色欲望对人们身体的戕害和素朴本性的破坏,故修道之人应该戒除杜绝这些不良的习惯。

关于精气神三者关系,崔希范说:“神也,气也,精也,更相为体者也。何以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无形焉,藉气以为形,在神而为气,过乎尾闾而为精。精能定于自然,则形何自而衰耶?故曰:精者,人之命也。彼能无漏者。是补天年之寿已尔。如其用造化之理,则真精存矣,真精固矣,真神定矣,此长生之道也。”这是说精气神三者不仅相互依存,而且更相为体,可以相互转化。内丹修学,实际上就是精气神三者相互依存守护。接着,崔希范具体地论述了三者之间的运炼转化过程,他说:“命也者,系乎玉衡,在乎玉洞之间,下田有玉泉焉,真气聚而为精也。真精之气,出则为人,不出则地根不漏,炼之斯名玉仙,于是下元不漏矣!宜知所以运用焉,逆流于双关之道。双关者,夹脊之二路也。运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