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一、情境导入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说说文中写的鲁迅和你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哪一些片段来写鲁迅的性格品质的?每一个片段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设计:刘斌审核:黄海辛钰执教:七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板书作者)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二、自主学习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教师核对。

)调羹.()草率.()舀.()揩.()咳嗽.()校.对()阖.()碟.()三、合作探究主问题一整体感知1.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学法指导-------1.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

2.互学要求:组长主持有序交流。

最后组长归纳组员想法并督促组员整理笔记举手展示。

3.展学要求:身体立直,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观点合理,依据充分。

每位组员展学后邀请全班同学补充或者质疑。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默读课文,思考:主问题二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结合细节进行分析)过渡语: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

《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

2013-2014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导学案编号:审核人:日期: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好()良()加油()课题:《回忆鲁迅先生》【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明确、拓展练习自学案.1,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2、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

(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3、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自主合作第 1 页共 2 页交流展示4、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5、读完课文,鲁迅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探究案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2、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检测案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 )诚紊()乱肋()膜噢()的一声抽屉()解剖()遭殃()踌躇()()喘()着窘()迫鉴()赏阖()一阖眼睛,2,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

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选做题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5、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自主合作第 2 页共 2 页交流展示。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经典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3.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3.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创新思维;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5. 实践操作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背景及作者心情;3.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4.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5.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分析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培养创新思维;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5. 实践操作: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文学价值。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七部分:( -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及校样纸的态度。
第八部分:( - )许先生每天。
第九部分:( - )夜里去看电影时,鲁迅先生对“我们”的。
第十部分:( - )写鲁迅先生的。
第十一部分:( - )鲁迅先生夜间时的情景。
第十二部分:( - )鲁迅先生对海婴的。
第十三部分:( - )鲁迅先生在小事上。
第十四部分:( - )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忘我地。
任务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向目标2)
1.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生活琐事
具体事例
形象特点
示例:神情姿态
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2、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B.从体裁上看,《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写人散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作为“普通人”的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C.《回忆鲁迅先生》和其他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都是写作为革命斗士的鲁迅先生怒目金刚的一面。
D.文中说“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这表现出鲁迅先生不惧怕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工作的勤奋。
C.虽然这次考试失利,但是宋明始终很冷静,有着不以为然的良好心态。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学后反思】
3、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任务四:品味语言(指向目标4)
1.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找出来并赏析。
任务五:领会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情感(指向目标3)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饮食起居、与家人相处、会见朋友、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和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2.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简介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2.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2.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3.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简介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3.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3.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四章:鲁迅先生的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探讨其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4.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简介鲁迅先生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4.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导学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导学案8〔回忆鲁迅先生〕精选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回忆鲁迅先生〕,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是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的第二篇主读课文。

本单元选文通过多中文体展示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各有的感人言语,独特个性,辉煌成绩;其中比较分析一般锁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口味文中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五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出现出一个血肉饱满、形神兼备的\'活的鲁迅\'--作为\'人之子\',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依据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教材实际,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一般生活中平易和气的一面;(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肯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得了解。

同时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把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作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语文学习需要沉醉,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想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但农村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2.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3.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主旨和意义;4. 培养学生对伟人的崇敬和尊重之情。

【导学步骤】导学一:导入新课1. 老师与学生简单交流,了解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2. 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主题和内容:这是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了他的形象、风貌,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贡献;3.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导学二:阅读导引1. 给学生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用简洁的词语描述一下鲁迅先生的形象和风貌,让学生对他的外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3. 引导学生阅读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描写文段,让学生对他的个性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4. 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阅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可以收获的地方?导学三:思考探究1.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形成自己对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感受和敬仰之情;3.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表达对他的敬意和尊重之情。

导学四:延伸拓展1. 学生可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狂人日记》等,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学生可以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朗读鲁迅先生的名篇,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等,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导学五:小结归纳1. 学生通过导学活动,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内容和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鲁迅先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 学生通过延伸拓展,对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

【课后作业】1. 跟家长和亲朋好友聊一聊鲁迅先生,了解他们对鲁迅先生的看法和评价;2. 回顾一下导学中提到的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选择一部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在细腻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的品质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在细腻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提起鲁迅,我们头脑中总会浮现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的印象。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抒情色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其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出了场景性的小说结构,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

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

2.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有改动。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是鲁迅忠实的读者。

鲁迅说过:“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萧红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鲁迅的大力帮助。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创作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佳作。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等。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生平事迹。

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片段,感受其文学风格。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学生观看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生平事迹的视频资料。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片段,分享感受和体会。

第二章: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

2.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特点和风格:现实主义、讽刺、深刻等。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封建主义、人性扭曲等。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阿Q、祥林嫂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

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2.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第三章: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散文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鲁迅先生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散文创作的特点和风格:真实、自然、深刻等。

鲁迅先生散文中的主题:人性、社会、自我等。

鲁迅先生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等。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3.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2018、3)【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得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得智慧,广阔得胸襟与可亲可敬得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得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得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瞧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得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得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得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与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得鲁迅回忆录中,萧红得《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就是鲁迅回忆录中得珍品,而且就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得典范,就是敬献于鲁迅墓前得一个永不凋谢得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就是鲁迅先生得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就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得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得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得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咳嗽.( ) 校.对( ) 阖.( ) 碟.( )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得一项就是( )A、忧郁明郎角落安静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C、咳嗽间断校样鸡鸣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答案:A3、鲁迅,原名 ,又名周樟寿,字豫才。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2课时)班级小组姓名课前任务:1.课外先自学课本。

2.独立完成基础部分。

学问链接: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诞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抗拒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相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干脆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溢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学习目标1.会读会写生字词。

2.了解萧红相关文学常识。

3.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柔的一面。

4.学习本文擅长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呈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咳嗽(kC)(sou)调羹(geng)校对(jiao)阖眼(he)弄(16ng)堂舀(y∂o)揩(kαi)碟(did)深恶(WU)痛绝geda(⅛⅛)jiδo(绞)肉Xln(薪)金mb(抹)杀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八)A.我敬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早率,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错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他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C.撷着兰花草,矮闲面对人生,朝着志向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最终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开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希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C.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柔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呈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获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熟记重点词语。

2.完成预习自测题。

3.限时20分钟完成。

【学问链接】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肯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月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哀思中振作起来,间续出版和发表了很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同学,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布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月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 预习案] 第一课时一、预习自测:1.阅读“学问链接”,勾画出重点内容。

2.阅读课本全文,勾画重难点和疑点。

3.填空: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4.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 )诚紊()乱肋()膜噢()的一声抽屉()解剖()遭殃()踌躇()()喘()着窘()迫鉴()赏阖()一阖眼睛5.标出文中其它你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3 课《回想鲁迅先生 ( 节选 ) 》导授课方案1.易错字舀(y ǎo) 轻快 (ji é) 校正 (ji ào) 藤躺椅 (t éng) 扼杀 (mǒ) 调羹(ti áogēng) 绞肉机 (ji ǎo) 安闲 (y ōu) 喘着 (chu ǎn) 腻(n ì) 摘掉(zh āi) 阖一阖眼睛 (h é) 揩(k āi) 疙瘩 (g ēda) 深恶痛绝 (wù)2.多音字肋塞恶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样样点巧辨嘱咐①嘱咐 ; ②口头指派或命令。

“嘱咐”是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

“嘱咐”重视于上下级。

“嘱咐”无“口头指派或命令”这个意义。

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样 , 不应该怎样。

“嘱咐”是指长辈对晚辈交代的话。

5.词语释义部署: 平易, 安稳。

揩: 擦、抹。

不以为然 : 不以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样样意或否认。

然, 是,对。

旷代 : 历时长久。

扼杀 : 圆满勾销 ; 圆满去掉。

草率 :( 工作 ) 粗枝大叶 , 搪塞了事。

校正 : 查对、校正。

安闲 : 安闲、安闲的样子。

深恶痛绝 :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憎恶、恼恨。

疙瘩 : ①皮肤上流行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不简单解决的问题等。

萧红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 年为了抗争父亲母亲承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 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 年和萧军一同到达上海。

抗战爆发后 , 上海塌陷 , 萧红到了香港 ,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 : 《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文题讲解】以人名为题目 , 郑重简短 , 表示是一篇回想人物的散文。

【创作背景】鲁迅说过 : “想看好花 , 必然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 “只需能培一朵花 , 就没关系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 , 鲁迅甘做春泥 , 甘为人梯 , 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敬和崇拜伟大的文学家。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3)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联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全面评价他的文学地位。

(3)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如象征、隐喻等。

4. 课后拓展:(1)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2)分组进行课堂分享,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初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透过细节描写,理解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一、知识链接 1、作者萧红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2、作者与鲁迅的关系作为三十年代文坛一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 萧红的成长是与鲁迅的扶植、帮助分不开的。

1934年10月,萧红带着《生死场》的手稿,与萧军一起从哈尔滨经青岛来到上海,住在一间见不到阳光的阁子间。

他们努力写作,作品却毫无出路, “东西寄出去,连一点影子也没有”,而那载以生存的一袋面粉,正一天天减低下去。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三步提升)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三步提升)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重难点1.积累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2.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对鲁迅由衷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要点填空知识要点1.萧红,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 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

2.了解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萧红,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 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 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2.了解文体知识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2018.3)【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调羹.()草率.()舀.()揩.()咳嗽.()校.对()阖.()碟.()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忧郁明郎角落安静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C.咳嗽间断校样鸡鸣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答案:A3、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答案: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合作探究】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答案: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博学……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答案:说明比较尊重别人。

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3、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答案: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

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4、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答案: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5、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答案: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6、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答案: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

说明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7、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答案:走路的姿势。

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精简精练】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

答案:.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他。

2、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答案: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给人以更深的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的反响。

3、作者写鲁迅的夫人和儿子海婴睡觉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这里起到对比的作用,以此反衬鲁迅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的敬业与辛苦;4、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的同情。

5、如果你所在的班级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你会向大家推荐鲁迅的哪一部作品?为什么?答案:推荐《呐喊》吧!这是鲁迅早期的重要著作,是鲁迅的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里面收有《阿Q正传》等经典之作,成功刻画了当时社会那一代人的形象,以至于出版后很多人都以为鲁迅是在谩骂自己。

此外,《<呐喊>序》更是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导出了自己惬意从文的缘由。

即:凡是愚弱的国民,不管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都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因此,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兴起文艺,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主题阅读】鲁迅先生记萧红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时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

而且再升腾到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

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

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

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

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

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在“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鲁迅先生的“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答案:①鲁迅先生喜欢抽烟(或答抽烟对鲁迅来说是用以祛除疲劳提神醒脑以便连续工作的一种手段)。

②用象征手法,赞美鲁迅先生永不熄灭的劳动热情和“火红”鲜艳的伟大生命。

2、根据你的体会,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准确、精练地概括“万年青”的特点。

②是鲁迅先生坚贞不屈、永不休战的战士性格的生动写照。

③从鲁迅口里说出,与作者的侧面描写互为补充,紧密照应,从而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生命常青、永垂不朽的崇高形象。

3、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并没有记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这样写离题吗?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答案:没有离题。

①写“万年青”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用寓意深长的形象表达真挚的感情。

②写鲁迅先生的“话”以及抽烟的细节,是用画龙点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用象征性的事物从侧面描写鲁迅,突出其精神品格。

③写墓地的状况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答案:一位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思想家的形象,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志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象。

【拓展提高】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如灯塔一般的文学家,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夜行路;你是以笔为枪的革命家,大刀阔斧地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天地;你是作为中华民族守夜人的思想家,教会了中华儿女要以国之复兴为己任【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